卡洛斯绍拉《卡门》影评(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1:3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卡洛斯绍拉《卡门》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卡洛斯绍拉《卡门》影评》。

第一篇:卡洛斯绍拉《卡门》影评

卡洛斯·绍拉的《卡门》没有美国大片恢弘的场面,电影的场景中除了在舞台,还是在“舞台”,但这个“小小的舞台”丝毫不会掩盖住电影本身的光芒,也许正是由于是舞台的“小”才将导演的水平表现的如此之“大”。它是融歌剧、舞蹈、电影于一身的艺术杰作,同时又是展现舞台和生活水乳交融的经典,它唯美的舞蹈,充满激情的音乐与对艺术表现的力深深“渲染”了每一位“膜拜”过她的人。

电影采取“戏中戏,套中套”的手法进行拍摄,让观众产生一种模糊的感觉,偶尔觉得电影里的主人公是在“拍戏”,偶尔觉得他们没有拍戏,就是在他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里,也许这种手法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带着“疑惑”、“猜想”与“期待”继续看下去,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和此片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电影的结尾更是将这一手法体现的酣畅淋漓,安东尼奥不满卡门的“对感情的不忠诚”将其杀死,而这一幕也是发生在安东尼奥拍摄《卡门》时的最后一幕——何塞不满卡门的“放荡与不忠”最后将其杀死。这让作为观众的我更是“迷惑”了,有人说是安东尼奥真的把卡门杀了,有人说是他们在拍戏,没有结束现实的卡门生命。当然没有谁对谁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导演故意设置这种“圈套”,为了是给观众留下充分的想象的空间,让观众意犹未尽,久久不能释怀,而不是像小说中把结果书写那样直接(我不是说小说不成功,只过是艺术方式不一样)。

这所以产生这种“效果”,也许和电影里女主角叫卡门,而他们拍摄的主角也叫“卡门”有一定关系,不仅如此,“真实的卡门”和“剧中的卡门”是如此的像,就好比同一个人,在她们字典里爱情是自由的,是容不得任何人去约束的,她们透露出吉普赛女人的野性、奔放,是具有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的女性叛逆者。除此之外,安东尼奥对感情的执着、忠诚,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的性格,甚至是忧郁的眼神与何塞匹配的又是如此完美,让观众分不清“现实”与“剧中”,甚至连安东尼奥和卡门自己也分不清是在“拍戏”还是在“生活”。这就是绍拉的《卡门》的“灵魂”。

其实就像老师说的那样,结局是“真”还是“假”已经显得不是特别重要了,重要的是电影所表现的内在含义,重要的是你从电影中学到了什么,甚至是它对你的生活的些许启示。

首先对于安东尼奥,其实我还是心存敬意的。他对艺术或者说对自己事业是如此执着,如此全力,把它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从挑选“卡门”这一点就完全可以看出,不会因为你是“有名的舞蹈者”就去录用你,而是用“心”去选择,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的。还有他对爱情的忠诚,是如此的可贵,而对爱情的“占有欲”与卡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他的世界里,最容不得就是背叛,这也就暗示了他和卡门的“悲剧”。

“卡门”她有强烈的个性,独特的道德标准,她既邪恶堕落,却又独立自由,为了自己的“爱情”宁肯付出生命为代价,也要坚持个性自由和忠于自己,可以说卡门有点颠覆我的爱情观,让人感觉“Love is one thing, and

making love is something else.”。但是《卡门》不是目的不是为了颠覆爱情观而生的,而是为了让你思考自己的爱情观以及是思考生活的方式,在现实社会里,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都存在太多的束缚,太多的虚伪,他们没有也不会有自己的“卡门”,因为很少有人敢去深爱,敢不畏生死地去追求。

卡洛斯·绍拉 根据法国作家梅里美的文学原著《卡门》和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同名歌剧改编成了自己的这部西班牙电影作品。这部影片是一部融歌剧、舞蹈、电影于一身的艺术杰作,同时又是展现舞台和生活水乳交融的经典力作。影片于36届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法国电影技术最高委员会大奖。片中的吉他演奏家帕科由本片曲作者、享有世界声誉的弗拉明哥吉他大师帕科·德卢西亚本人扮演。

导演:他被称为是“西班牙最富创造性的导演”,“继布努埃尔之后的又一位西班牙电影大师”。卡洛斯·绍拉,是一位善于用舞蹈/光影与色彩创造视觉奇迹的天才导演。西班牙导演,并兼编剧、演员、制片、摄影等。生于1932年1月4日。以六七十年代影响最大,作品带有政治意识,对复兴西班牙电影起到很大作用。跟他导师布努艾尔一样,喜欢把现实和怪异的超现实融合在一起。

梅里美在《卡门》中,塑造了一个举世闻名的人物形象。这个吉普塞女人大胆泼辣,敢做敢为、自由奔放,同时也妖艳放荡,甚至有着某些邪恶和轻浮的特点。小说讲述的是一名漂亮而性格坚强的名叫卡门的吉卜赛姑娘。她爱上了军曹何塞•纳瓦罗并且运用自己的女性魅力使何塞•纳瓦罗陷入情网。何塞•纳瓦罗不但因此合弃了原来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埃拉,而且因放走了与人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失去军职,后来甚至与上司多罗特中尉拔刀相见将其杀死,不得不逃离军队,加入卡门所在的走私贩行列。何塞•纳瓦罗为了得到卡门杀死了她的丈夫,拼命抢夺财物。但后来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何塞•纳瓦罗希望卡门能为自己保持贞操但是卡门渴望的是自由的生活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预,她无法原谅何塞•纳瓦罗,她不再爱何塞•纳瓦罗。此后卡门已与斗牛士卢加斯海誓山盟。于是导致何塞•纳瓦罗强烈的不满。在斗牛士应一次表演受重伤后他们进行了激烈的争吵,卡门无论如何都不说自己还爱着何塞•纳瓦罗,更使何塞•纳瓦罗难以忍受。何塞•纳瓦罗在威逼利诱后仍不能如愿的情况下杀死了卡门。

第二篇:荡妇卡门 影评

野玫瑰的自由与不羁

--------评析《荡妇卡门》 《卡门》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作品,影片《卡门》讲述了大胆泼辣,敢作敢为、自由奔放,同时也妖艳放荡,甚至有着某些邪恶和轻浮的女人形象。影片中卡门引诱无辜的士兵唐·裘斯,使他陷入情网,舍弃了原在农村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并被军队开除加入自己所在的走私贩行列;同时,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吕卡。于是,琼斯与卡门之间产生了日益激烈的矛盾。最后,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裘斯的爱情,终于死在裘斯的刀下。看完这部影片,对于卡门这个女性形象,她的自由与放荡不羁,着实像极了一朵野玫瑰,妖艳且鲜明到引人注意,接近她的人却忘记了玫瑰上的刺,一旦刺痛,伤口再也不会那么好的愈合。影片中卡门曾提到:“遇到她会倒霉的。”是的,她就像一个谜团,接近的人就越发的不想离开,她对于男人具有超凡的掌控力,利用男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她忽冷忽热的相处方式也让人变得零抵抗力。

事实上,在异性之间的情感战争里面,男人永远都不会是强者。也可以说,从来都不可能会赢。或者说,你这次没有失败,但你终究要被一个女人征服,不管她是强是弱,拜倒在石榴群下的你即算是有任何呼风唤雨的傲人能力,在你倾心的红颜面前都是没有任何抵御能力的。试想,零抵抗力如果遇上一个善舞长袖,智商和外表超强的对手,输的意味明显到连傻子都会看得出来。爱情有时就是战争,如果你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结果,下手就要懂得准和狠,或者干脆幻化成一剂见血封喉的毒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英俊有为的军官裘斯遇到了一个谜一样的女人,这个叫做卡门的女子身上散发出来的诱惑和神秘的味道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为了这个女人,他赔掉了自己的仕途,成了逃兵、杀人犯、最后在卡门的怂恿之下变成了一个土匪。虽然卡门把他带入到了一个颠沛无望的人生状态,但是裘斯还是深深的喜爱着她,被她所迷恋,他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希望。

终于有一天,裘斯将这对男女抓在了床上,盛怒之下的他将斗牛士当场打死,带着卡门来到了他们经常去的教堂。他在圣母像前逼问卡门对自己的感情,但是卡门的冷漠深深的刺伤了裘斯的心,在卡门的怂恿之下,裘斯终于将利剑绝望的捅入了自己心爱的人的身体之中……卡门死了,裘斯被判处了死刑,这个惨烈的爱情故事就这样轰轰烈烈的终结了。

荡妇卡门最终死在了裘斯的刀下,裘斯最后也被绞刑,这是一个悲剧,他们陷入了感情的怪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看不到未来。裘斯因为对卡门的爱而超越了人的界限,卡门从母死父亡后开始了找男人鬼混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的性格,放荡不羁,不受拘束,所以,她的感情一直在出轨,当裘斯深情求她只爱他一人,只属于他一人的时候,她选择了死。

对于卡门,爱情并不是独有的才能享受到那份幸福,她是不定性的,任何男人都能成为她石榴裙下的俘虏,专属于一个人的爱是她此生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早年性格养成的放荡不羁,无拘无束和对于自由的向往,就注定了她最终的命运,她早已习惯了糜烂的生活,那种生活才是她真正想要的。然而裘斯至始至终都没有明白,内心的处男情节,对于他来说爱就是唯一的,无论这个女人以前是怎样的不看,她夺走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那么他就愿意容忍她的不堪往事。所以裘斯才不停的除掉卡门身边的男人,最终只剩下自己。万万没有想到,卡门从来没有想过只跟他在一起,最终裘斯才明白爱不是占有,裘斯因为占有心强,所以,亲手造就了悲剧;爱就是专一,卡门因为水性杨花,所以,她成了悲剧里的刻骨铭心——她是死在爱她的人手里。

男人、女人在除却任意情感加身时的畅快逍遥之外,特别是爱到极限之际,两性之间运用头脑对抗身体的状态,真得好像一场战争。在我们的主观印象之中,女人作为弱者的形象固相的存在于我们的通常印象里。男人源于本身的特质,也尽享作为强者的快感与满足。

电影中的卡门,精明、好斗、嬗变、糜魅……你既可以用龙舌兰来形容她的诱惑,也可以用大丽花来形容这个女人的狡黠,她从小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个在身体和思想上都完美无缺,并且熟练使用其中任意原始武器的女人是最让男人觉得胆颤的,你玩不过她的情感和智商,你只会沉沦在她所给你描绘出的那种完美梦幻中无法自拔。

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一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卡门的强悍让裘斯转为了弱者,倍受卡门的束缚,他变成了卡门的工具,裘斯也以为这些都是为了爱。爱可以升华一切美好,也可以瞬间将一切毁灭。当这个在裘斯的心中完美无瑕的尤物,渐渐由爱生恨的时候,毁灭成为了拥有她的最好方式。“想要让我爱你,那么请马上杀了我,要不我绝对不会在爱你,永远不会。”瞧瞧这句话说得,会有几个用情深刻的男子容忍得了,深爱着的人会说出如此之话?所以,死亡也是对这个放荡女人的最好善终了。

男人、女人的话题,似乎永远都没有提及爆发着一个词汇。当占有和牵扯的各种各样现象一一呈现的时候,两性之间的强弱就会全然展现,只是你有时看不到潜藏在身体里的那颗心而已,此时的孰是孰非都变得难以捉摸。卡门,一朵妖艳的野玫瑰,无论是绽放还是凋零都带着自己的美,生时妖艳美丽,向往自由,死时不羁不受约束,不去评价她的好与不好,也许这就是卡门的生活与命运。

第三篇:德拉姆影评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现代社会生态问题日益明显,在自然被污染的同时,人的精神世界也不可避免的收到了污染。在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双重打击之下,现代人的心理其实都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反观《德拉姆》中原住民的生活,他们有着虔诚的信仰、延续了几百年的交通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他们有着质朴的语言和坚定的信念,那个拒绝了国民党军官追求的百岁老人,在狱中每年给妻子写两三封信的牧师。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一句,“我知道她不会嫁给别人,只要她知道我还活着,她就会一直等着我”。他们生活贫困,但是精神却比我们要富有得多,他们内心纯净,用无比虔诚的态度面对着周围的一切人和事。他们对宗教信仰的真诚,相信宗教使他们心情舒畅,帮助他们远离生活的苦难。他们的生活真正地融入了自然,与世无争,对自然心存一份感恩。影片用一种冷静、平和、客观的手法讲述着这一切,展现了原住民生活的爱憎不相离。

《德拉姆》带领我们远离了钢筋水泥,逃离了现代化的藩篱,来到了一块纯洁而神圣的土地,回归自然,回归自我。茶马古道险要的地势,长长的马队在云雾缭绕中穿行,带来一种动态的美感。制作精美的音乐,又给我们带来了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美得震撼人心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在其中质朴的原住民,呈现出生命与信仰的力量。人的经历,无论善恶,都不简单,活着,不会一顺百顺,死了,不能一了百了。我们无时无刻,不与自然,不与社会发生着联系,生之艰辛,死之惨烈。他们为那匹将死的马做祷告,仪式结束之后也正是马的生命殆尽之际,最终它从山坡上滑落。这种画面的震撼力,就像是一种振聋发聩般得呼声,叫人去注意美和生命的力量。死了的已死,活着的仍将继续生活下去。只要活着的,都要为生命付出巨大的代价。

虽然《德拉姆》展现的是一个很像世外桃源的地方,但却又不是一个完全闭塞的地方,因为它本就是一条茶马古道,连通着险要山地的交通,那么在现代社会,极度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的冲击下,它还能发挥着先前那样的作用吗?影片中长长的马队,马匹背上沉重的货物,告诉我们茶马古道至今仍在发挥着连接不同地区、互通有无的作用。这样一种来来往往的方式,必然也给这个地方带去了现代性的冲击。就像村长的老婆受到现代都市的诱惑,选择了抛下家庭出走一样,那个拒绝了许多追求者,憧憬着外面的世界的藏族女教师不也是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吸引吗?

这里不是“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现代生活,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感受不到钢筋水泥那种冷漠而尖锐的刺痛。但正因如此,才让人不禁想问这样一块纯净的、真诚的土地究竟还能“世外桃源”多久?

第四篇:拉贝日记影评

暂时先给4星(或者说3星半),因为这片子原版长度为5个小时,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凡是被删掉的就是精华,所以目前这个公映版是无法表达出原来的含义的,等完整版出来再重新定论吧。

朝鲜战争暴发后,中美之间的敌对意识形态越来越浓,于是双方的媒体也开始竞相抹黑对方。中方的报纸甚至还开始批判在南京大屠杀中帮助过中国人的外国人,而包括迈纳·瑟尔·贝茨、刘易斯·史密斯在内的诸多美国人,更是被说成“帮助日本人作孽的恶棍”。

当年的XX报还认为,所谓的“安全区”(难民区),并不是为了拯救中国人民的,而是用来配合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工具,报纸还控诉了美国人如何与日本侵略军狼狈为奸的丑恶事实:“美国鬼子点完名后,便由日本鬼子进行处决”。

据说刘易斯·史密斯看到这些报道后,简直当场快要哭出来了,他身旁的中文老师赶紧安慰他说:“这个城市(南京)里有10万人知道你们所做的事”。(现在南京人对史密斯博士的评价详见:http://hiphotos.baidu.com/%C8%FD%CA%AE%B6%FE%BF%CB%C0%AD/mpic/item/11aa59391d777207b9998f6a.jpg)

基于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当年那些没有任何义务、但却在南京人民最危难的时刻选择留下来的外国人,统统成了别有用心的帝国主义份子。由于当年报纸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美国,所以拉贝等非美国人则基本是被淡化,而没有受到批判。

以上这些,都清楚地记载在了张纯如的着作《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的英文原版里。笔者很佩服张纯如基本办到了公正,在对待“某个事件”(不是南京大屠杀本身)时,没有偏袒中美任何一方,张也没少揭露过老美的糗事(当然不是指魏特琳、史密斯等人,他们是无辜的好人)。

导致拉贝长期被淡化(至少是没有像白求恩那样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主要是上边说到的这些原因,而并非网上盛传的一味强调拉贝是“纳粹”,辛德勒等人也是纳粹,但他们的义举使当年的受害者们没有去计较他们的身份,犹太人甚至为了报答辛德勒的恩情,还特地组织拍摄了一部《辛德勒名单》。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拉贝救的是中国人,所以西方人对此也不太当一回事。

此外,另一种观点认为拉贝被遗忘,其根本原因是中国人不会感恩,这个我也不同意。中国人是懂得感恩的,这同样可以从张纯如的着书中找到相关记载:

“1948年,拉贝的遭遇传到了南京。当南京政府告知南京人民拉贝需要帮助的时候,反响极大,让人联想起弗兰克·尤普拉的经典电影《这是一个伟大的一生》的结尾。几天之内,大屠杀的幸存者就为拉贝募集了1亿元中国币,大约相当于当时的2000美元--这在1948年可不是个小数字。当年3月,南京市长来到瑞士,购买了大量的奶粉、香肠、茶叶、咖啡、牛肉、黄油和果酱,用4个大包裹将这些食品寄给了拉贝。自1948年6月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南京人民每月都给拉贝寄一包食品,以表达他们对拉贝在南京国际安全区所做的一切的衷心感谢之情。国民党政府还指出,如果拉贝愿意返回中国,将为他提供住房和终身养老金。”

上边说到的“拉贝的遭遇”,指拉贝1938年2月回到德国后开始经历的种种不幸,首先是因为在德国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而遭到纳粹政府的软禁,后来盟军来了,拉贝却没有得到“解放”,因为纳粹的身份,又再被盟军积极地“照顾”。盟军在二战后没少放走过罪孽深重的法西斯(包括日本的731部队),却同时又对拉贝等无辜的好人百般刁难、甚至推上审判席。对于这点,西方人已经拍过诸如《黑皮书》、《纽伦堡》等电影反思过了,在此不作赘述。

在那时孤独无助的境遇下,真正关心拉贝的,只有当年被他救助过的南京人民。

而本片的群众演员中有位82岁的老奶奶,她的名字叫李世珍,正是当年被拉贝救下的南京百姓之一。这位老奶奶表示:“第一次演电影,其实就是希望能够报答一下拉贝,他救了我们那么多人的命,我们却没能为他做点什么。”

所以中国人并没有忘恩,真正忘恩的,只有陆川大导演。

陆川看侵略中国的日本人很顺眼,不但自作多情地代替日军反思,还公开说日军是“有尊严,有信仰的”,就是对帮助中国的拉贝很不爽,在发表各种否定拉贝的言论时,他还不忘了说上以下这段话:

“如果出现了一个日本人救助当时的中国人,那就和辛德勒比较相似,和辛德勒的意义也比较接近,但拉贝是个德国人,是个第三方。”

明白了吗?只有日本人才能成为辛德勒。各位把陆大导演这段话看清楚了,以后他要是被抢了,谁都不要去救他,等着强盗团伙中某个人良心发现去救他吧,免得事后陆大导演非但不领你的情,还要泼冷水把你说成是“第三者”。

不过,在下窍以为,辛德勒的精神,就像同名电影中所宣传的,是“救一人命,即救整个世界”,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塔”,无论哪一种说法,其根本在于“救”,而不在救人者的身份。中国人救中国人,是“辛德勒”,日本人救中国人,是“辛德勒”,第三方救中国人,也是“辛德勒”……

陆大导演在描绘杀人者时,吹嘘什么要超越国界以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待双方,怎么在描绘救人者时,却要如此这般计较其身份呢?呵呵~

然而陆大导演还有更经典的一句语录,我在这里贴上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拉贝救了20万中国人‟?我说你(记者)用哪只眼睛看历史的?日本人是觉得杀掉30万人之后没必要再杀,所以才让20万人活下来。”

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陆大导演岂止是“忘恩”,简直还是“负义”!好了,总之就是日本人有尊严,日本人有信仰,日本人有人性,日本人有家人亲人,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日本人杀人时内心也受到了折磨,日本人才能成为救人者,就是唯独拉贝无耻无能加无德,20万人能够活下来得感谢日本人的大慈大悲,而不是拉贝四处奔波交涉,这样说可以了吧?很佩服陆大导演,一本《拉贝日记》看下来,几百个惨案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倒是对拉贝过年吃的那只“火鸡”耿耿于怀。陆大导演,你这么热爱你的第二祖国泥轰,何不干脆改名叫“陆川逼一郎”呢?不过我们也真是得恭喜一下拉贝,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拉贝终于练成了“俯卧撑、躲猫猫和做梦梦三大武林绝学的超级克星:杀腻功!”

一件事,最重要的不是“为何目的去做”,在于“做了没有”,就像以前课本里说到的那样,你会不会游泳,在于你有没有付诸于实际去练习游泳,而不在于你站在河边想出了什么“理论”。不管辛德勒、拉贝最初出于什么目的去救助别人,也不管他们被神化了多少,他们就是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了别人,而不是整天把“善良”挂在嘴边上,仅凭这点就值得被肯定。想要出名而往灾区捐款的明星,远远要比只会在口头上“义正词严”却没有实际行动的伪君子,更值得我们去称赞。四川地震的灾民,可不会因你整天待在电视机前,发表一下“同情”,再“感慨一番”,而从你那里得到任何好处。

豆瓣网向来是以装B出名的,我也想装一回B。

我写这文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看待一件事物,不要忽略了一些事件的根本事实和原因,而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够装B吧)。

《拉贝日记》的剧组说“没有„百人斩‟,就不是„南京大屠杀‟”,我完全同意这句话,而“百人斩”是南京大屠杀最臭名昭着、最恶心、最无耻、最有“代表性”的暴行,这是谈到这场大屠杀时绝对绕不过去的一笔。

提到“百人斩”,未必等于“南京大屠杀”;

但不提“百人斩”,就不是“南京大屠杀”!

这类灭绝良知的兽性行为的存在,使南京与其他陷落的城市彻底地区分开来。然而最荒唐的,并不是杀人,而是杀了人后,还被登上报纸,并大加歌颂、引以为荣。

大屠杀其本质在于“屠”,而不是简单的寻找难民群中的军人加以枪毙、或者纯粹的强奸慰安妇,后两者是南京事件中同样不可饶恕的,但只谈后两点,而忽略了军人在战场上杀红了眼的那种疯狂,那就不是“大„屠杀‟”。

东史郎是公认的,最为认真反省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之一,但他也承认,他是等到战后才醒悟了过来的,在二战期间他与其他兽性的同伴没有区别,他不会因为中国平民被杀死而感到悲伤,因为那时,他们都“习以为常”了。所有正视自身罪行的日本老兵,都是等到战后才反省的,战时他们早已被国内宣传过无数次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理想”冲昏了头,没有谁是在战时就“有空闲”去想到了反省,至少南京事件中,目前没有任何资料记载这类事。

日本人也有人性?当然有,搞了“百人斩”的军官回到日本后,他也是个好父亲、好丈夫。现实中有多少强盗土匪,不是一边抢劫、谋杀、卖白粉,一边照料着自己的妻儿的呢?呵呵~至于我们这些被屠杀的,套用某个日本老兵的一句话,那时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枝那猪”,把“猪”宰了,并不算“灭绝人性”。日本人很“无辜”?我只知道,德国人在战后诚恳地承认,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二战时纳粹的诸多暴行,因此也就有了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里戈培尔说的那句令人反思的话:“我们(纳粹党)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如今沦落至此,是他们自作自受!”

所谓的“人性”,可是同时包括了“善性”与“兽性”。

建议大家去看看《现代启示录》吧。

B完了前边两点,我还想再来B第三点。

《拉贝日记》有处难得的地方,就是首次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追问日本皇族的责任,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包括我们自己拍的片子)。

南京大屠杀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之所以说“很多人”,是因为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凤凰卫视采访某些中国大学生的时候,这些未来栋梁当着镜头说不知南京惨案为何物),但泡制南京惨案的元凶是谁却“极少”有人知,其实真正的主使并不是死得并不冤枉的替死鬼松井石根,没错!正是《拉贝》里提到的这个大烂人!这个王八蛋!这个死扑街!这个叫“找香蕉阎王”的泥轰皇族!

没有这部《拉贝日记》上映的话,估计广大中国人民群众还不知此公的存在(实际上在网上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就是从《拉贝》中闻知这个大烂人的)。

感谢《拉贝》,感谢德国导演,感谢这些与中日无关的第三方!

很多人认为《拉贝》在日本被禁映,是因为“涉及南京大屠杀”,这是不正确的,日本并非从来没有播过此类影片,只是规模比较小而已,曾经就有日本侵华老兵拍了一部《日本鬼子》,反省中日战争,当中也涉及到了南京话题,而吴子牛的《南京1937》,当年也曾在日本公映过。

《拉贝》真正被禁的原因,是剧组挑战日本皇族。日本人普遍认为皇族并不负有战争罪行的责任(当年麦克阿瑟也放过了日本天皇本人),而且对皇族有一股莫名的崇敬,在日本电影中,每当涉及到了天皇本人,就只拍摄其背影,不拍其正面,以示“神圣不可侵犯”。

日本人绝不容许别人对他们的皇族进行任何“亵渎”,而中国大概也有不想影响中日关系、同时也希望“南京大屠杀”在日本本土得到宣传,所以往往作了淡化处理,不但不追诉日本皇族在南京大屠杀中扮演的角色,还频频在此类电影中,加入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物,以表达战争给“双方”带来的伤害。不过德国人就不买这帐了,日本皇族对德国人而言毫无意义,反省南京事件也不是他们关心的,所以《拉贝日记》也就不留情面地煽了日本皇族一耳光。

《拉贝日记》剧组声明宁愿自己的片子在日本被禁,也绝不愿按日方的要求,以删除掉那个日本皇族的戏份来换取上映赚钱的机会,这种不对日本右翼势力作任何妥协的骨气,着实令人敬佩不已,相较陆川对日本的自作多情,真是极大的讽刺。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可是这个该千刀的日本皇族,后来却逃过了审判——在美国的庇护下,像731部队队长“军神”石井四郎那鸟人一样,从此很幸福、很快乐、很TMD健康地活着。

而被盟军放走的“特殊人物”,当然远不止以上这两个大跳蚤,基本上“该放”的全部放了,“不该放”的也放了,只留下那几个扑街上了绞刑架,至今还被当作“英灵”供奉在靖国神社的神台上。于是乎,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梅汝璈博士也只得叹气说道:“我,已经尽力了……”

还有一个大烂人,就是南京守军的最高指挥官唐生智,南京会那么快失守,有99%就是这大烂人的责任!老蒋当时想过两个方案,一是死守南京几个星期,以掩护更多的人逃离南京,一是组织撤退,好保存实力,至少不让更多的军队白白伤亡,可唐生智呢,他两样都没干,他急着和老蒋要兵权,还信誓旦旦地说“要与南京共存亡”,结果上任后他一听到日军来了,就“急中„生智‟”一个人“Piu”的一声独自开溜了,留下群龙无首的几万士兵和几十万平民任由日军宰割!“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这句话看来就是为了唐大烂人而存在的。似乎贱人总有狗屎运,首都这么轻易丢掉了,老蒋觉得没面子,马上把唐大烂人打发回家,于是乎他和老蒋结下了梁子,解放战争一暴发他就“起义”了,后来新中国政府还对唐大烂人委以重任,他在湖南省和中南军区担任着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等一大堆职务逍遥终老,直到1970年才扑街玩完。

与上边这些大烂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拉贝的结局极其凄惨,在南京保护中国难民时,他每天只睡不到四个小时,中途因为太劳累昏倒过两次,而他把自己的财产捐出来救挤难民,也耽误了他的糖尿病治疗,再加上之后受到纳粹和盟军的种种不公正的对待,他的病情越来越恶化,最后在1950年,只落个孤独死去……“特殊身份”给某些战犯提供了保护伞,却断送了另一些人道主义者的性命,真有够可耻。

助人的拉贝和魏特琳都早早去世了,而下令执行大屠杀的日本皇族和大搞人体实验的石井军神倒很神气地活到“百年”之后。前两者被人冷落,末了还要被不愁衣食的陆川之流叽叽歪歪,后两者则被供奉起来,享受世间香火。什么狗屁世道?

真是:“好人不长命,混球活百年”。

我在给《南京南京》写评论时曾说过,我无意将《南京》和《拉贝》对立起来,因为这两部片子拍得好不好,是剧组的事,所以我在本文也只针对陆川本人,而不以恶意贬低《南京》的方式来抬高《拉贝》(会做类似这种幼稚的可笑行为的,只有陆大导演而已)。

还有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本片中拉贝的秘书“韩先生”,和《南京》里的“唐先生”正是同一个人。对这位先生的描述,本片才是准确的,历史上他并没有出卖难民区跑去当汉奸,反而是还帮助过不少人。如果他有后人的话,我完全支持他们起诉陆大导演造谣污蔑,当然,估计他们到时得落个和霍元甲后代一样的结局,被一句“这是合理的艺术创作”给挡回来。

拉贝为何被遗忘?什么是“大屠杀”?日本皇族在大屠杀中有什么样的责任?

这是本文我想表述的装B命题。

拉贝不是“救世主”,他是更为令人尊敬的——好人。

第五篇:塔拉星球之战影评

《塔拉星球之战》影评

有幸和媒体的朋友提前看了3D动画科幻片《塔拉星球之战》。说实话,如果我还是个中学生我会对这部片子地理膜拜,太科幻了!太向往了!但愿我真的还是个中学生~~

言归正传,故事本身其实就是儿童版的《阿凡达》,太像了…有多像呢?您到时候自己看吧。我是抱着回忆童年的心态去看这部影片的,但是看着看着就发现这部片子其实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虽然只是动画片,但是光在3D效果的制作上,就足以完爆《诸神之战》、《最后的气宗》等等一系列打着3D旗号的所谓“字幕3D”大片,光是这一点,已经足以令我欣慰,你骗骗成年人也就罢了,不能连祖国的花朵也一起忽悠吧。

影片里,地点从“潘多拉”变成了“塔拉”星球,都带个“拉”,我狗血的认为外星人都与“拉”有关……让我感觉很雷的是“塔拉人”的外形,怎么说好呢?反正“外星人”3个字也可以形容了吧,给足了你想象的空间。具体情节我就不在这里介绍了,有《阿凡达》在哪儿垫着,各位继续你们的想象吧。这里随便介绍一下我领悟到的“塔拉”星球,片中的“塔拉星球”是一个处处暗藏玄机的神秘星球,导演有意将塔拉星球和人类古老文明联系在一起,用一种深藏不露的方式,为塔拉星球添加了浓厚的隐喻色彩。天空中滑翔的“巨鲸”,从海洋“飞”到了云霄之上。人类和它们有个共同之处,就是我们都起源于海洋。海洋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象征着自由和平。导演把这些海洋生物“搬”到了天空,让他们翱翔于云端,借此来烘托出“塔拉星球”自由、和谐、安宁的美好气氛,而这正是我们人类社会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此外,还有类似海藻和原始丛林般的巨型植物,耸入云间,造型奇美。塔拉人住的房屋被设计成了“蘑菇状”,朴实无华,但却可爱温馨,令人无限向往。

最后,我还是不得不说说“塔拉人”,我是看完影片后一直在回味塔拉人的形象,觉得怪怪的,像某个我见过的人„„晚上看球赛,突然发现,哦,卖糕的!那不是C罗嘛!!~~~

作者:蓄意装神

下载卡洛斯绍拉《卡门》影评(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卡洛斯绍拉《卡门》影评(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拉扎老师》影评观后感

    让心灵化蛹成蝶——《拉扎老师》影评观后感一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旧的价值观正在逐渐消解,新的价值观尚未确定,整个社会呈现出浮躁与功利,许多成年人的精神处在一种不确......

    《拉瑞·克劳》影评:经济危机下的美国众生相

    《拉瑞·克劳》影评:经济危机下的美国众生相导演: 汤姆·汉克斯编剧: 汤姆·汉克斯 / 妮娅·瓦达拉斯主演: 汤姆·汉克斯 / 朱莉娅·罗伯茨 / 塔拉吉·P·汉森 / 布莱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