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时间:2019-05-13 10:0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评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评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第一篇:简评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简评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摘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断战胜各种挑战,经受各种考验,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业绩,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在世界东方展现出绚丽夺目的风采,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忠实履行职能使命,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保卫和建设祖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同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伟大的跨越。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新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防建设是国家为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武装力量建设,边防、海防、空防、人防及战场建设,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建设,国防法规与动员体制建设,国防教育,以及与国防相关的交通运输、邮电、能源、水利、气象、航天等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 战略 国防 军事 建设 思想政治

一、思想政治建设开创新局面

(1)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军队履行职能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社会变革,思想政治领域渗透与反渗透、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也更加尖锐;全军和武警部队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与时俱进,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地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工作,努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举措应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确保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保证军队忠实履行使命,思想政治工作生机蓬勃。我军始终高举党的旗帜,把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作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严格执行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官兵军魂意识建立在更加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

(2)始终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围绕党赋予的历史使命。

着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党的理论

创新每向前发展一步,军队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坚持推进军队党的先进性建

设,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新的增强,党员宗旨意识、表率意识、党章意识进一步增强,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坚持推进政治工作法制化,逐步形

成了以《军队政治工作条例》为母法,以若干单行法规为子法的军队政治工作法规

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明确了政治工作的内容、任务,使政治工作走上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3)坚持创新发展思想政治工作。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推进政

治工作社会化等服务保证领域进一步拓展;政治工作信息化加速,方法手段更加科

学先进,政治工作的载体、空间和渠道进一步拓宽,计算机网络和大众传媒的作

用,逐步改变了以往传统单一的工作

模式,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通过系统理论探索,不断地促进了政治工作向

科学化、学科化方向迈进。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官兵始终保持了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保持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经受住

了复杂政治斗争的考验、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影响的考验、改革中利益关系调整的考

验,铸牢了官兵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思想基础,保持了部队的高度稳

定和集中统。

(二)建立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1)建国初期的成就。

1949年10月1日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也是新中国国防军事建设的起点。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立伊始,`山河待理,百业待兴,无论经济还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状况都近乎

一片空白。军队的武器装备除了缴获、接收日军军械、国民党军的美式装备外,大

多陈旧、落后。在军种上是单一的陆军。仅有的一点点军事工业,只能进行一些简

单的维修和落后的枪械、火炮及弹药的制造,而当时的美、苏两国都已拥有

了原子弹。落后就要挨打!针对严峻的客观现实,从建国初期起,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开始恢复国民经济工作的同时,对国防科技工业也进行了调整,军队着手进行正

规化现代化建设,精简整编,改善武器装备,建立新的军兵种,改建和新建军事院校等

各项工作也随之展开。在“三五”、“四五”期间,创建了航天、核工业、电子、化工和重型机械等重要产业部门,国防科技工业的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政府

和广大国防科技工作者本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艰苦奋斗的精神,振兴中华的宏愿,在60年代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核爆炸,70年代实现了人造地球卫星的发

射和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打击力量和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一80

年代又发射潜艇运载火箭成功,而且继美、苏、法之后,成为第四个能用一枚运载火

箭发射多颗卫星的国家。经过四十余年的努力,国防科技工作者克服了重重困难:打

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占0一70年代初);顶住了赫鲁晓夫集团撤走专家的压力(60

年代初);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60年代初);经受住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2)改革开放的成就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和军队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跨入

了世界军事强国的行列,极大地增强了国防经济实力,显示了国威军威,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防经济实力增强的一个标志是国防费数额保持递增趋势,特别是

1989年后,国防费有较大的增长。尽管国防费的增长与国防建设的实际需要仍有较

大差距,但国防费的开支基本保证了当前国防建设的需要,这对增强国防实力具有相

当重要的作用。国防经济实力增强的又一个标志是国防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应

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了军事领域的一批重要技术,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就取得了2000多项成果,其中1400多项成果分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国家

发明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有些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的国防科技工

业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布局合理的、独立的体

系。大量国防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增强了国防经济实力,而且支援了国家经济

建设。我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此外,还编著出版了大批国防军事书籍。国防经济实

力显著增强的另一重大标志是军队的武器装备有了较大改善,在实现武器装备国产

化的同时,质量、性能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培养了大批使用现代化武器的军

事科技人才。

(3)中国解放军军种的发展成就

在军种上,从单一的陆军逐渐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电子对抗部队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并成为一支拥有飞机(包括全天候、超音速、两倍音速的新型作战飞机)、坦克、舰艇(包括核攻击潜艇、航空母舰等最新型的大型的舰只)、原子弹、氢弹、导弹等比较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的军队。其中陆军分为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讯兵、防化兵、陆军航空兵和其他专业部队;海军分为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等,并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空军分为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通讯兵等。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总兵力三百多万人,配备了各种新型电子、通信、工程、防化器材,使我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更接近现代化,部队的作战能力也更强大。目前,人民军队正向导弹化、自动化、电子化高度结合的方向发展,已具备了应付未来现代立体化战争的能力,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反侵略战争的坚强的国防力量。

(4)中国军事力量包括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

武警部队是公安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国家的安全保卫任务。它由内卫武替部队、边防武警部队、特种武警部队、消防武警部队组成,分布在各省、市、自治区。我国民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民兵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28岁以下的退役士兵和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员,以及选定参加军事训练的人员,编为基干民兵。其余18岁至35岁符合服兵役条件的男性公民,编为普通民兵。女性公民只根据需要吸收参加基干民兵。在重要战略方向和大中城市,已建立地炮、高炮、工兵、通信、侦察、防化和反坦克等民兵分队。四十多年来,我国的武装力量除了取得自身建设的巨大成绩外,还完成了平定叛匪(50年代初的清剿土匪、50年代后期平定西藏上层反动分子的叛乱)的任务,稳定了解放初期的社会局势;进行了抗美援朝(50年代初)、援越抗法(50年代初)、援越抗美(60一70年代)等国际性军事行动,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保卫了祖国的安全;取得了历次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伸张了民族正义。特别是在1989年平息北京政治**的斗争中,它再次为共和国的生存、人民的安定生活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此外,我国的武装力量还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各种抢险救灾事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和优良作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从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明确提出“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这一基本指导方针之后,作为一支伟大战略力量的我国国防后备力量,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关心后备力量建设,各级军事机关狠抓后备力量建设,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后备力量建设的可喜局面。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改革,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是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走上了相对和平时期稳步发展的轨道。当前,民兵工作要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相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为指针。

(1)是确立并实行了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后备力量体系。并下大力重点狠抓了基干民兵队伍建设和预备役部队建设,加强了训练,改进了武器装备,使我国后备兵员的整体素质较之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2)是注重宏观指导,合理布局,边海防,大中城市和重点地区的民兵工作得到加强。四是民兵、预备役部队在参战支前、保卫边疆、发展生产、扶贫帮困、抢险救灾、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五是健全了国防动员机构,为了保证国家在一旦发生战争的情况下,能很快由平时状态转人战时状态,调动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应付战争的需要,我国于1995年成立了战争动员委员会,下设兵员动员、经济动员等4个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全国的后备力量建设和动员工作。军队从总部机关到各军区、集团军、师、团均设有动员机构或动员军官。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既是同级党委的军事部门,又是政府的兵役机关,是兼后备力量建设与动员工作于一体的机构。六是加强了国防教育,恢复并加强了对大学、高中(含相当于高中)在校学生的军训工作,使国防教育正逐步纳入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二篇:“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感悟体会

“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感悟 体会

今天的中国,日新月异,每天向世界展现着不同的风姿。“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稳步增长,财政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多方面迈上新台阶,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精彩不断,幸福中国更具“独特魅力”。

民生工程之“变”,续写出更多成绩斐然的“中国奇迹”。民生连着民心。这 5 年,我们的收入更高、出行更便捷、购物更嗨、上网更快、蓝天更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9 年突破 1.6万元,提前一年实现翻番目标;飞驰的高铁,让国人的回家路变“短”,让折腾的“囧途”变成舒适的“坦途”;网购加速发展,“你扫我还是我扫你”成为口头禅,数字人民币更是呼之欲出;不少曾经视为“奇珍”的特色食品,如今已成为中国居民餐桌的“常客”;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年底的 9899 万人减少到 2019 年年底的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10.2%降至 0.6%……5 年来,“十三五”规划里的民生目标一个个从纸上落到地上,一项项具体的惠民工程化为涓涓细流,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生画卷,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民生工程的突飞猛进使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更加亮丽。

科技创新之“变”,呈现出更多惊艳世界的“中国创造”。“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技

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5 年间,共和国的决策者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布局建设 50 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2019 年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 14 位,比上年上升 3位;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5 年间,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一项项重大工程惊艳世界,C919 大型客机飞上蓝天,“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开通,5G 网络加速成型,创新伟力持续迸发……创新,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经济发展之“变”,彰显出更多不同凡响的“中国活力”。5年来,经济总量接近100 万亿元大关,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 2015 年的 15.5%提升至 2019 年的 16.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70892 元,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十三五”时期,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中美经贸摩擦加剧,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中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稳的主基调,从总体平稳到缓中趋稳,再到稳中有变,稳住了基本面,筑牢了基本盘,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为复杂多变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发布报告,预计 2020 年全球经济将萎缩 4.4%,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不断跳动的数字、持续刷新的排名,见证了大国步伐,显示了中国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

这 5 年,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十三五”中国之“变”是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催人振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将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用奋斗书写“十四五”中国之“变”,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建国以来取得的成就

建国6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当时间的脚步跨入2009年,祖国六十年的历程是永远耸立在我们一代代青年心中的丰碑,是激励我们永远前进的火炬!“ 一粒沙粒看世界,一滴水里出涟漪”。以不同的时代及其主流,反映出建国60周年的变化、成就与展望。在经历走过来的数次磨砺后,祖国以其坚强不屈的脊梁高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自豪,我们骄傲,我们为有一个坚强的祖国而歌唱。关键词: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

到2009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公认辉煌成就的60年,也是人才工作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60年,这六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的祖国也变得更加的强大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富裕不懈奋斗的6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60年;是国家面貌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发生历史性变化的60年。60年来,中国共产党忠诚履行执政为民的使命,经受住了一系列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以及国际风浪的严峻考验,领导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和人类进步史上的辉煌篇章,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60年党的建设的主要成绩 60年我们党为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作出了不懈努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条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建立,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总之,这60年我们党的建设,是一个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和运用国内外多方面丰富经验,从而不断提高的过程。正是通过这种多方面经验的总结,使党的建设工作和党的执政实践在历史的比较、国际的观察、现实的把握中,开阔了视野、深化了认识、提高了水平。

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得全国人民富裕起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们站起来了,一直到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这期间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的返回地面,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88年中国核潜艇发射水下火箭,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祖国,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并于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这些说明了我国的经济所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三、我国科技取得的伟大的成绩。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将3颗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的壮举。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4种“长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发展为有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使国外认识到中国航天的运载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 “银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1993年10月,“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1980年5月,“向阳红5号”船赴太平洋执行任务,为探索“厄尔尼诺”现象,为我国海洋事业、国防建设和国际海洋合作做出了贡献。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极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南极大陆落成。1999年6月,我国首次赴北极考察。

如今,我国的成绩更是惊人,在政治地位上,我国是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然而在体育方面,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总之,我们的祖国在短短的六十年里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我将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为六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感到自豪

第四篇: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加强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4

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加强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

国防动员一体化,是指以信息系统为支撑,以综合集成为手段,对军事需求、动员保障、作战行动实施有效链接,对各种动员要素进行系统集成,确保动员与作战无缝链接、融为一体、实时互动的一种动员样式。与传统动员相比,一体化国防动员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动员体系逐步一体融合。传统动员因受作战样式、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多表现为条块分割,而在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依靠信息技术支撑的动员活动则呈现出一体融合之势。战场空间多维一体,促使动员观念由局部战争局部动员向小战争大动员转变,动员区域向立体多维发展;作战单元综合集成、整体联动,促使动员方式由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领域各成系统、纵向分割、横向分离向一体联动发展,整个动员领域互通有无,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作战进程短促,作战物资消耗大,要求动员保障必须由军地自成体系向军地一体联合转变;战场态势变化急剧,要求动员保障方式由按预定计划对口保障向与作战无缝对接的随机保障发展。

二是动员决策呈现上下同步。传统的动员决策,因信息传播渠道所限,通常采取逐级集中决策的方式进行,其流程长、反应慢,决策与执行分离,很难满足如今瞬息万变的战场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只要增强其军民兼容性和抗毁能力,战时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转为国防信息设施,各级动员机构就能远程共享经济、交通、地理、气象等信息,准确判断战场需求,从而可使战时各层次、各领域围绕统一的动员任务,在不同地区实施远程同步动员,将过去要求“空间上的集中”转变为“空间上分散配置、时间上相对集中”,可以更好地适应战场快节奏、高时效的要求。

三是动员协调趋于实时动态。在传统的动员中,各动员部门以预定计划为主,相对独立地按预先计划展开保障,保障的灵活性和应变性较差。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实施实时动员调控提供了技术支撑。首先,军地网络系统的对接,使动员机关能够很快了解部队各行动节点的需求信息,作战部队通过国防信息基础设施能够准确查询地方保障物资的数质量情况,从而实现保障和需求信息的实时对接。其次,以指挥自动化系统为代表的指挥控制系统和现代强大的物流投送能力及可视化保障的发展,使各级指挥员可以利用指挥控制系统迅速处置复杂的战场情况,并依据变化情况实时作出反应,从而对各动员行动实施有效掌控。再次,当战场情况发生变化时,各动员机构依托网络数据链,可以同步感知战场变化,同时调整各自动员行动,从而主动适应战场的动态变化,缩短动员保障与作战行动的“时间差”与“空间差”。

四是动员保障实现精确配送。传统的预置式保障,通常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动员保障链”,依托固定保障梯次中的预置储备,“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前线提供补给。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非线式作战行动以多点、多方向、多种作战样式交错进行,原有的“资源动员保障链”被打乱,线式保障将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战场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在动员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达到精确“感知”战场需求,并对作战部队实行“精确配送”式的保障。与传统的保障方式相比,“配送式保障”可谓保障方式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在观念上,突出以作战部队需求为核心,强调以保证作战部队最大限度的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向正确的地点提供正确的补给品成为动员保障效果的衡量标准;在动员物资管理上,强调从管理静态的物资储备转到管理动态的物资流;在补充方式上,改变了以往采取上级前送和下级领取的逐级补充方式,利用现代物流体系,实现动员保障的直达补充,以点对点的保障取代逐级前送。

国防动员一体化是信息化战争形态和一体化联合作战的产物,加强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是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必然选择。结合国防动员准备实践,我们认为,加强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应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要建立权威高效的一体化国防动员指挥机构。战争成败的关键在于组织指挥。要使动员保障行动与作战行动融为一体,仅靠预先的动员计划和程序,远不足以应对战时诸多不可预见的外部条件对动员实施的冲击和影响,必须构建与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相适应的军地结合、权威高效的一体化动员指挥机构。具体做法是:战区一级应在战时联合作战指挥部内设立战争动员指挥部,战役、战术作战集团指挥机构内必须有负责动员保障的联络员。省一级应按照精干、高效、联合的原则,成立党政军战时国防动员联合指挥部,由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主要领导组成,统一领导和指挥本省配合主力防卫作战、动员支前和战时生产生活等各项工作。市、县一级可参照省级的设置设立军地战时国防动员联合指挥机构。依据动员任务和领域的不同,战时国防动员联合指挥机构可下设综合协调、人力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保障、信息科技动员指挥协调组,具体组织本行业、本领域的动员工作,统一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参战支前。通过构建一体化的动员指挥机构,努力实现动员与作战、动员系统内部的纵向贯通、横向互联,实现军地各动员指挥要素与部门职能的一体融合,实现作战需求与动员保障的有效对接。

第二,要构建军地一体、平战结合的一体化动员信息平台。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是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的核心,是支撑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为此,应把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的效益。要根据国防动员工作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征,科学确定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加强对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规模、方式和目标等问题的研究论证,科学确立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标、方法步骤和责任要求,确保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规范有序进行。要建立和完善公安、人防、交通、铁路、气象、通信、媒体等部门一体的信息共享体系,建立集动员潜力、动员方案、辅助决策及动员实施于一体的动员指挥管理网络,逐步实现与军队指挥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要切实搞好国防潜力调查,建立动态、综合、配套的潜力数据库,准确掌握本地区可供战时动员的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等资源情况,认真做好信息资源的整合、储备、开发和应用工作,建立平战两用、功能齐全的国防动员信息平台。要在通信信道接口对接、后勤保障物资分类、通用装备器材互换、计算机软件兼容等建设项目中贯彻国防需求,制定军民两用产品通用技术标准,努力实现军民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要实现需求与供给的一体对接。无论战时应战还是平时应急,快速高效的动员都有赖于需求与供给的一体对接。需求不明、供给盲目,必定影响国防动员的效率。为此,要对国防动员将担负的动员支前、要地防空、反恐维稳等任务进行认真剖析,切实把各种动员任务的需求论证清楚,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动员准备。要对国防动员潜力资源的底数、应战应急行动时可提供的数量和质量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论证,并科学分配首批动员、中期动员、持续动员和后方维持经济社会正常发展所需资源。要根据作战需求与动员潜力状况,科学拟制各项动员保障计划方案,并根据动员计划方案,把各项动员准备内容落实到具体对象和单位,同时要做好动态跟踪管理。要分周期、有计划地对各项动员计划预案进行平战转换演练,以检验和完善动员方案,熟悉和掌握其运行方法和程序,为动员的快速实施奠定基础。

第五篇:二十大主题党课讲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年历史性成就回顾

二十大主题党课讲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年历史性成就回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冲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增长和疫情防控全球领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一)经济增长位居世界前列

2012-202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保持在30%左右,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经济增速降至2.3%,但却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2021年增速大幅回升至8.1%。

(二)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2012-2021年,我国GDP从53.9万亿元大幅增至114.4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2021年我国GDP达到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人均GDP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超过全球人均GDP水平,接近世界银行划设的高收入国家人均水平的门槛。

(三)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2012-202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0.1:45.3:44.6调整为7.3:39.4:53.3。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32.4%。

(四)需求结构不断调整改善

2012-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比重由51.1:46.2:2.7调整为54.5:43.0: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5.4:42.1:2.5转变为65.4:13.7:20.9。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五)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内连续突破5万亿美元、6万亿美元关口,达到6.05万亿美元,服务贸易突破8000亿美元,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分别为1735亿美元和1136亿美元,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

二、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经过持续努力和不懈奋斗,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更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和全球反贫困事业的重大贡献。

(一)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20年底,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已达10740元。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异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胜利完成,960多万人“挪穷窝”,摆脱了闭塞和落后。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二)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我国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全部通动力电,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

(三)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和开展精准脱贫,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能力明显提升。贫困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几乎都是“空白村”发展到村村都有集体经济收入。扶贫干部用心用情为群众干实事、解难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贫困群众奔小康信心更足。

(四)为推进乡村振兴积累了经验

脱贫攻坚集中了全党智慧和人民群众实践,探索了乡村建设和治理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包括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档立卡、精准施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强化资源要素供给,强化实绩考核制度等,为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持续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高质量发展,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链中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12-2021年,我国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03万亿元增加到2.79万亿元,研发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至2.44%,超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跃升至第12位。研发人员总量和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载人深潜、北斗通讯,以及量子通讯、干细胞、脑科学等战略高科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和重要原创新突破,在金属纳米材料、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第三代核电装置、复兴号高速列车、杂交水稻、海水稻等方面跻身世界前列。

(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

我国的战略性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已布局建设5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散裂中子源等一批设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面向集成电路、生物育种、先进高分子材料和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围绕解决实验室技术熟化、工程化和成果转化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加快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初步形成xx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安徽合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战略性科研体系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院校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加快优化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实施重点领域产学研协同攻关,聚集培养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不断强化。

(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我国的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元。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xx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持续较快增长,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强化,包容审慎监管制度不断健全。

(五)创新驱动发展效果凸显

我国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等新产品、新业态。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等产业规模也位居世界前列。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分别达到49.9%、52.1%、43.5%,数字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重大技术突破和科研攻关为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复兴号高速动车、特高压输电、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重大工程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解决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确立并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深入实施重大区域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局良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中部崛起新局面,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扶持力度。我国城镇化取得历史性成就,重大区域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新型城镇化取得历史性成就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超过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2012-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3.1%提高到64.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35.0%提高到46.7%。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农业转移人口,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现代都市圈建设步伐加快,中小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稳步推进,特色小镇规范有序发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成效显著。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接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二)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按照顶层设计不断向纵深推进,xx非首都功能疏解稳妥有序进行,雄安新区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展开,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率先突破。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成效显著,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廊”“两点”建设框架初步形成,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顺利开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形成新局面,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不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局良好,一批流域治理和生态环保修复重大工程谋划实施。

(三)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采取新举措、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创新、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区域发展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得到有效保障,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大幅提升。基础设施通达均衡程度明显改善,中西部地区交通可达性与东部差距明显缩小,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立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效,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提高到83.4%,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消除比例超过96%。2020年,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7%,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基本实现。国土绿化行动有序开展,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超过23.0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草原荒漠化、沙化、石漠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海洋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海岸线整治修复全面展开,内陆七大重点流域禁渔期制度实现全覆盖。

(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9%,消费增量60%以上由清洁能源供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降低18%。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进,万元GDP用水量累计下降2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

(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立完善

我国完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生物安全法、环境保护税法等13部法律制订修订,制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等生态文明基础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加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立。

六、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突出问题导向,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破除,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宏观经济治理加快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一)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产权保护法治体系初步形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构建,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基本完善。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完善,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初步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全面推开。一批重大风险隐患“精准拆弹”,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截至2021年1月底,我国已累计同140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外商投资法出台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负面清单不断缩减。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稳步推进。关税总水平降至7.5%,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业开放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我国成功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进程,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取得新进展,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广泛开展对外援助。

七、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同时,以推进共同富裕为方向不断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和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一)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

2012-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持续提高到35128元,中等收入人群超过4亿。扣除物价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持续升级,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普及率超过100%,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到41.8辆,旅游、通讯、网购等成为日常消费,2021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达到44.2%。2020年,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111.18平方米;城市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36.52平方米。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全国铁路网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9.1%,高铁网对5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达到91.5%。

(二)就业形势长期保持稳定

2012-202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3亿人,期间连续7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近两年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情况下仍超过1100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了4%左右,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与此同时,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重点群体就业得到保障。

(三)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民

截至2020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9.99亿人和13.6亿人,覆盖91%和95%以上的应保人群。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2%,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8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增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旗定向、科学指导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生生不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共同奋斗的结果。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

下载简评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历史性成就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评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历史性成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世纪我国水电建设的坝工技术成就

    20世纪我国水电建设的坝工技术成就 作者:佚名 来源:湖北安全生产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6-9-30 11:31:16 摘要:全面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水电建设的坝工技术成就,涉及坝型优选、高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