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地球日---武汉市民加入转变发展方式进程-js
拍摄日期:2012-04-22
播出日期:2012-04-23
标题:我省在汉举行“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CH)
记者:樊清 王帆通讯员:丁晓东
口播:昨天是“世界地球日”,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矿局在汉口航空路口设立宣传点,向市民呼吁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Yesterday was “Earth Day”.The Depart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Hubei Province and the Bureau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bei Province set up publicity kiosks on Hangkong Road, appealing to the public to value world resources and to change their development model.配音: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在现场宣传海报上,许多市民看到,我国和我省都面临着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少的现状,而且贫矿多,开采难。由于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类矿产存量逐年减少。
采访:潘剑锋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外事处处长国务院津贴专家
(湖北资源开采的困难现状)
配音:地球资源有限,人类面临变革。对这一点,武汉市滑坡路小学学生们深有体会。当天上午,他们有组织地参观了省地质博物馆,认识了大量矿产标本。
采访:滑坡路小学学生
(谈体会)
配音:参观之后。小学生们走上街头。向市民发放宣传材料,呼吁大家珍爱地球,绿色生活。
Gist:The theme of this year’s Earth Day is “Value the World Resources and Change the Development Model”.The on-site posters showed that China as well as Hubei directly face the fact of large amounts of resources versus little per capital share.In addition, China has a huge number of lean ore that is hard to mine.Under the increasing need for world resources, all kinds of mineral stock are decreasing.With the limited world resources, people are facing an upcoming revolution in their lifestyle..Students from Huapolu Elementary School deeply felt this harsh fact while visiting the Hubei Geological Museum and getting to learn about a large number of mineral specimens.They then passed publicity leaflets to the public on the street, urging people to cherish the world and live green.
第二篇:在推动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中
在推动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中 创新协会工作,推进协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协会第十四次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索 沪 生(2010年2月4日)
同志们:
现在我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会长办公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和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全国交通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的部署,总结2008-09年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协会工作,交流经验,研究和安排2010年的工作,在推动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推进现代物流发展中,推进协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交通运输及物流发展形势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遇到严重困难,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就业矛盾凸显。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同其他兄弟行业一样,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1.应对金融危机,我国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生产稳步回升,呈现明显向好态势
(1)交通运输运行情况
金融危机使国内外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明显不足:2008年10月全国铁路货运增幅同比出现较大下滑,同年11月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幅跌至近十年最低,外贸铁矿石进口量、沿海内贸煤炭发运量均呈负增长态势,BDI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由当年5月的11000多 点高位,跌至12月的600多点。到08年底、09年初,我国航运、民航运输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即便像长期处于运力紧张、运能不足的铁路货运,也转而呈现为需求不足。其他运输企业效益也有不同程度下滑。运输需求下降、企业效益下滑,运输生产形势严峻。
进入09年二季度以后,随着保增长、扩内需政策效果初显,国内经济企稳,交通运输业逐步出现止跌态势。三季度,随着经济进一步好转,运输业除受国际贸易影响的远洋运输、国际航空客货运输总体仍维持低迷外,国内铁路、公路、航空和沿海运输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升,特别是国内航空客运保持两位数增长,铁路货运量也在7月实现金融危机后的首次正增长。进入四季度以后,国内运输业继续保持稳步回升势头。
2009年底,全国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较08年同期分别增长3.8%和5.9%,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增长4.6%和7.7%,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8.2%。国内运输业经济效益提高,回升、趋稳态势明显。
(2)物流业运行情况
2009年,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前9个都是制造业的,唯一一个服务业的就是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一规划的出台,对促进我国物流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极大地提振了处于金融危机冲击中的行业信心。目前,全国已有超过半数的省区市出台了物流业振兴规划或实施细则,并在积极组织贯彻实施。
根据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提供的资料,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速为:一季度下降3.3%,上半年下降0.8%,三季度实现2%的正增长,四季度达到15%的正增长。从物流服务企业收入看,09年一季度止跌,二季度企稳,三季度后回升向好。受国家振兴汽车工业和家电下乡等政策带动,服务于汽车及家电产业的物流企业,去年收入普遍增长,特别是从事汽车整车运输和物流服务的企业收入增长较大。但从全国重点物流企业调查统计显示,我国物流服务企业去年前三季度主要运营指标同比仍呈普遍下降之势。其中货运量 同比下降1.5%,配送量同比下降17.3%,流通加工量同比下降16.5%。企业普遍效益下滑,主营业务利润额下降17%,近六成企业利润额同比呈负增长,近一成企业出现亏损。物流需求不足,特别是珠三角等外向型经济区与出口相关的物流需求上升缓慢,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09年前三季度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比上年同期降低0.3个百分点,反映我国物流业总体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一部分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专注主业,增大外包比例,这也促使一部分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抓住机遇,扩大市场,增加效益,提升服务能力。(3)运输与物流业运行特点
根据我会对全国交通运输与物流运行态势的分析,2009年我国交通运输与物流业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国内运输与国际运输中,受冲击最大的是国际运输。由于外需萎缩,国际航运、航空运输以及服务于出口贸易的物流服务受到严重打击。远洋航运损失最大,其中尤以国际集装箱航运为甚。在外需不足和运力过剩的双重压力下,航运企业严重亏损,预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远洋运输,特别是国际集装箱航运仍可能处于困境。
2.国内货运与客运中,货运受到冲击较大,但客运,不论铁路、航空,还是公路运输,09年总体均不同程度保持增长。其中民航国内客运增长最快,月平均同比增速在两位数以上;其次铁路客运增长较快,主要是城际铁路开通后的中短途旅客运输增加;公路客运受民航客运和铁路客运增长分流影响,增长较少。
3.由于新增的城际铁路及高速铁路陆续投入运营,对航空客运和公路客运形成新的竞争态势,由此不仅拉开了国内客运市场格局调整的序幕,同时随着铁路客运专线的开通所释放出来的铁路货运能力,使国内货运市场格局的调整也在演进之中。
4.由于客货运输市场格局的调整,以及能源资源的压力和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的需要,运输需求会更多地转向使用铁路和水运;同 时对运输效率和便捷化的要求,使综合运输的理念得到空前重视。
5.单一从事运输服务的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较大,而一部分提供包括运输服务在内的、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物流服务企业,则能在危机中逐步站稳,形成较为稳定的经营能力与盈利水平,成为成长性较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物流服务企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2.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力拉动了内需,加快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
应对金融危机,在中央保增长、扩内需的总体部署下,国家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增长、扩大内需、带动就业等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同时,加强了一批区际、区域运输通道建设,完善了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使多年的瓶颈制约得以基本缓解,并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综合能力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迅猛增长,大都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已成为突出问题,09年国家加快了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截止09年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近1000公里,国家已批准25个大城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规划建设2200公里以上,投资在1万亿元以上。
3.综合交通网络的加快建设,使我国交通运输能力紧张状况逐步缓解
随着综合交通网络的快速建设,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交通运输能力紧张的状况基本缓解。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也为我国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
4.2010年交通运输和物流业面临的形势(1)经济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好于去年,但是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经过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 家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换,以便在新的经济时代来临时占领战略制高点。这一过程十分复杂,对我国经济,乃至运输和物流业的影响也在演变之中。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稳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但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进一步扩大内需难度加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性矛盾并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交通运输形势
国家发改委徐宪平副主任在09年12月全国交通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明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企稳向好,我国交通运输客货运输需求将会稳步增长。预测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客货运量将保持增长。但经济运行中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总量和有效供给仍然不足、能力结构性短缺,交通网络不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建立;运输设施及服务衔接不畅;重点领域的交通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以及交通管理体制上的制约等问题依然存在。
(3)物流服务业发展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回升,物流服务需求会持续增加,企业经营效益也将进一步改善。今年围绕继续贯彻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将尽快细化政策措施,使物流企业能真正得到实惠。但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可能影响物流需求的增长,加上当前物流税收、交通管理和融资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这些因素仍会影响我国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从上述对我国经济、交通运输和物流发展形势的简要分析中,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坚定信心;又要足够估计困难,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紧紧围绕中央和委部确定的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发展和改革的政策、规划和部署,做好协会工作。
二、两年来协会工作回顾
自2007年12月全国交通运输协会第十三次工作会议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与各地交通运输(物流)协会共同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与时俱进,努力开拓,使协会工作取得新的成果。
(一)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工作回顾
围绕推动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的发展,两年来我会不仅在传统的研究咨询、会议展览、教育培训和交流合作方面积极拓展工作,同时大力创新服务内容,与时俱进开辟新的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协会分支机构的作用,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1.深化研究咨询、会议展览、教育培训和交流合作工作(1)研究咨询工作
研究咨询工作历来是我会工作的重要领域。我会每年承担大量的国家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企业委托的课题研究和工程咨询评估任务。我会坚持以高质量完成这些课题研究和评估咨询工作,受到委托单位的认可和较高评价。
两年来,我会受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等国家政府部门委托开展的重大课题研究项目30多个,主要包括:《“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港口产业变化及对港口发展的影响》、《我国铁路提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我国铁路体制改革与运输效率关系》、《物流发展对节能减排促进作用的研究》、《建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认证机构实施方案的研究报告》、《我国沿海产业变化对港口发展的影响》、《2008-2009中国邮轮发展报告》、《海峡两岸邮轮业发展政策研究》、《我国游艇业现状与发展》《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状况》、《RFID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应用的状况》等,以及亚洲开发银行和交通运输部《发展现代物流与提高运输效率政策研究》课题研究。
两年来我会承担的各地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评估咨询项目 30多个。
(2)会议展览工作
我会会议展览工作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国内与国际间对接和交流的平台。几年来,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如“中国国际物流节”、“物流万里行”活动、“中美物流会议”、“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论坛”、“邮轮产业发展大会”等。
这两年协会主办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主要有:分别在成都、南京举行的“第四、第五届中国国际物流节”、“第七、第八届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2008中国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论坛”、“第二届中美物流会议”、“中国民用机场发展战略高峰会议”、中韩物流日、东亚物流会议、物流万里行活动、分别举办了2008和2009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游艇展等。
(3)教育培训工作
我会的教育培训工作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以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企业重点业务需求为导向开展的专题短期培训,另一类是以资格认证和自学考试为主的职业教育培训。
两年来协会培训中心开展的各类专题短期培训,主要涉及交通运输和物流的政策法规、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共计89期,培训课题79个,培训人数数千人。
在资格认证和自学考试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由我会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合作开考的“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管理专业”项目,两年来报考总数达51.1378万人/科/次,获得证书2.5896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和中英合作采购与供应管理职业资格证书”项目的报考总数达6.3402万人/科/次,在业内有着较好的声誉。
(4)交流合作 我协会一贯重视对外交流的活动,以达到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
除在会议展览活动中注重扩大交流合作外,协会自90年代开始,就与世界银行、德国外贸部、韩国贸易协会、英国皇家运输与物流学会、亚洲运输学会、国际物流与运输学会、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以及东南亚、澳新、港澳台地区的运输、物流界,开展了合作研究、论坛、培训等多项合作与交流活动。我会与以上各组织建立了定期的联系,每年举行定期活动,如每年的亚洲运输学会活动、国际物流与运输学会活动、中美物流会议,中韩物流日,和与港澳台地区的两岸四地物流会议,规模逐年增大,扩大了协会在国际上的影响。
在媒体信息交流方面,《航务周刊》、《物流时代》和《中国交通年鉴》是协会主办的三大刊物。同时,我会还有由各分支机构主办的内部交流刊物:如《中国联运》、《物流信息》、《物流与运输研究会会员通讯》、《邮轮游艇行业动态》、《交通运输青年科技工作者通讯》、《交通荟萃》、《中国地方客运》等,《物流技术与装备》杂志目前正在筹办。
另外,协会和各分支机构建立的一批网站,有效发挥了传递行业资讯,联络海内外同行,服务企业需要的作用。2.积极开拓协会工作新领域
紧跟行业发展需要,协会积极拓展新的工作领域,开展了“中国物流百强企业”评选活动,交通运输及物流运行态势分析工作和交通运输和物流科技成果鉴定、评审等工作。
(1)开展“中国物流百强企业”评选活动
由我会主办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评选已经进行了四届,秉承公开、公平和科学的原则,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物流企业评价体系。该项工作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几年来,国内物流企业踊跃参加,百强评选获得行业较高的认可度,在国际上也获得一定知名度。
(2)开展月度、季度和全国交通运输及物流运行态势分析 工作
去年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复杂经济形势,我会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加强对交通运输及物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开展了月度、季度和全国交通运输及物流运行态势分析工作。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为行业企业做好服务。一年来协会每月定期组织铁路、公路、航运、航空和物流方面的有关企业、院所和业内专家,对行业运行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交通运输及物流运行态势分析报告》报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委,同时作为交通运输方面的代表,参加国家发改委每月召开的全国经济运行态势分析会。我会每月运行态势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交通运输运行态势综述,各种运输方式运行情况分述及分析,典型地区和企业调查,问题和政策建议等。
通过这项工作,我会不仅向政府部门及时反映了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的运行情况,而且通过这一渠道,向政府部门反映和提出了二十余项涉及企业、行业发展的问题和政策建议,其中包括:“高油价对运输行业的影响分析”、“面对危机扶持我国航运业的政策措施建议”、“关于物流园区建设问题的建议”、“关于上海世博期间危险品多式联运问题的建议”、“解决物流企业专用发票、纳税税率、城市通行等问题的建议”、“解决运输车辆大吨小标问题的建议”、以及“中小运输物流企业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受益较少”等问题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一年来我会运行态势分析工作得到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有关领导和司局的支持和认可,得到许多参与单位的支持和认可,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
(3)开展交通运输和物流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工作
为促进和鼓励交通运输和物流领域科技创新活动,推广科技成果在交通运输和物流领域中的应用,经国家科技部核备,我协会开展了交通运输和物流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协会成立了评审办公室,并委托信息专委会主办这项工作。去年9月受广东新沙港委托,我会开展了首个鉴定项目——“门座式起重机动态 电子称重系统”的科技鉴定。经评审鉴定后,我会向被鉴定单位颁发了科技成果鉴定证书,该项目的鉴定资料已录入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纳入国家科技成果统计。
3.协会各分支机构努力拓展业务活动
两年来,我会各分支机构,在改革的浪潮中克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扩大行业影响,为协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管理;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专家委员会及评标专家库;成功举办了“2009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研讨会”等大型活动。
运输与物流研究分会重点推动国际交流,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合作,组团参加了国际物流与运输学会(CILT)在香港和毛里求斯召开的CILT国际理事大会及学术研究会。组织了“第二届中国食品物流安全论坛暨冷链系统建设洽谈会”。
信息专委会承担工信部委托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与推进策略》研究项目,还受协会委托开展了科技鉴定评审工作。
地方客运协作委员会着力为企业办实事,该分会主办的旅游协作网和安全协作网,受到企业普遍欢迎。旅游协作网以“运”、“游”为结合点,促成80多家单位签署了相互旅游协作协议。09年该会还举办了“中国陆路客运产业发展论坛”。
快运分会以“又快又好发展快运业”为主题,召开了“中国快运发展论坛”;发布《2008年中国快运发展报告》;举办了“新经济环境下快运业发展专家座谈会”、“第二届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论坛暨首届海峡两岸电子商务与物流联运发展研讨会”;建立了“快运分会荣泰物流与电子商务奖励基金”。
邮轮分会积极推动我国邮轮游艇产业的发展,促进“国际邮轮中国境内多点挂靠”等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至今已举办四届,成为亚洲邮轮业界的盛会。物流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举办了“2009中国物流技术装备发展高端论坛”,该会关于物流信息化的两个调研报告《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状况》和《RFID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应用的状况》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西部物流分会急政府、企业所急,为解决四川地震灾区应急供水难问题,积极组织研制了车载式移动净化供水装臵。
青年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09年5月组织在台湾逢甲大学召开的“第九届海峡两岸智能型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以人性、科技、永续的交通运输系统为主题作了深入探讨,促进海峡两岸在智能运输系统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联运分会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会议”;物流企业分会组织了“2008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论坛”;中心城市工作委员会组织了“中国中心城市现代物流发展论坛”;化工专业委员会、交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也都积极推进各自领域的工作。
4.加强协会自身建设(1)建立健全协会工作机制
协会坚持会长办公会制度,坚持秘书处工作例会制度。秘书处在原有的定期工作例会制度上,又建立了在京分支机构、直属单位通气会制度,及时传达上级主管部门和协会的工作要求和意见,加强同各分支机构、直属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秘书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2)制定了分支机构管理办法,规范分支机构运行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目前经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设立的分支机构14个,正在报批的3个。为加强分支机构管理,促进分支机构积极开展工作,健康发展,2008年协会秘书处经过数月的调研和反复征求意见,起草制定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和《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办法》,两个办法于2009年1月由协会发布实施。实施一年来,大多数分支机构能按照管理办法,逐步规范运作,分支机构的管理得到加强。
(3)适时调整和新设分支机构,以适应发展需要 为适应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协会在现有分支机构基础上,及时新设和调整有关分支机构。
为适应快运市场发展需要,更好地为从事快运、快递和相关业务的企业服务,2009年初,经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批准,我会新成立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快运分会。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多式联运的发展,经过一年的筹备,2009年底我会在原有联运分会的基础上,通过换届,改组了过去以中小型公路运输和货贷企业为主的联运分会,组建了以大型集装箱运输企业为龙头、中小型企业共同参与的、以推动铁路、公路、海运和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为主要目的的新一届联运分会。
为适应综合运输的发展,推动旅客运输的现代化,推动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客运“零”换乘,我会正在积极筹备将原有的以公路客运站建设为主要目标的“客运站建设技术专业委员会”,扩建改组为综合型的“现代客运枢纽分会”。现代客运枢纽分会,将为从事客运枢纽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企业、研究设计单位搭建一个共同交流、探讨的平台和国内外交流的平台,推动我国客运枢纽的发展。目前该分支机构的各项工作正在加紧筹备中。
(4)发挥党组织作用,加强职工思想建设、队伍建设 从加强协会职工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入手,按照国家发改委机关党委的要求,协会党支部认真组织党员和职工进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结合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88周年,支部举办了“唱响发展主旋律、欣为自豪交通人”的主题党日活动,在协会领导的带领下,组织协会全体党员、职工和离退休同志一起进行“京津交通一日行”。支部还召开了青年党员座谈会,邀请老中青党员同志一起畅谈成长经历,出版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党员座谈会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集》一书,激励大家,发奋图强,为协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些活动形式新颖,内容生动,协会上下反响热烈,在协会树正风、树正气,增强了协会自身的凝聚力。
(二)各地交通运输(物流)协会工作回顾
两年来各地交通运输(物流)协会坚持以服务为己任,克服困难,千方百计服务政府、服务企业,不断推出新的工作形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当地交通运输和物流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发挥行业特长,积极建言献策
各地协会发挥专业特长,聚集专家,积极研究行业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建言献策,为政府当好助手,为企业当好参谋。
两年来各地协会参与和承担了大量政府部门委托的课题研究任务,如广东交协的《联运企业的出路在于解放思想、自主创新》调研报告,上海交协的《上海综合交通“十二五”规划前期思路》、《上海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福建交协的《福建省石油天然气管道设施保护监管细则》、《海峡西岸港口经济腹地及外贸货源调研报告》,江西交通运输与物流协会的《江西省物流园区调研报告》,江苏交协的《江苏省公路、水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陕西交协的《陕西物流行业发展现状》、长春市交协的《长春市物流企业基本情况调查》和长沙市交协的《长沙农村客运调查》、《物流行业调查》等等,这些课题都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其中建议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和采纳。
2.开展有关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和行业统计工作
河北交通企协针对河北快递制定了《安检管理办法》、《贵重物品管理办法》、《河北快递业务受理操作规程》及《河北快递快速运输操作规程》。浙江交协开展了行业统计分析工作。江西交通与物流协会紧跟发展需要,以“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率先建立全省行业数据库和重点企业月报制度。
3.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地协会协助企业,积极研究应对措施,如江西交通与物流协会撰写了《我省物流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部分物流企业运营情况调查》,并为会员单位提供“点对点”的服务。针对燃油税改革后对政府管理工作的要求,常州市交通运输与物流协 会开展了《关于燃油税改革后常州交通管理职能转变问题的调查》,还积极协调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推动驾驶员培训分工问题的解决。
4.积极开展行业宣传
各地协会的网站和刊物成为行业信息服务的重要窗口。这些网站和刊物通过不断更新改进,内容更加丰富,版式更加活泼,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陕西省交协网站点击率很高,受到百度搜索引擎的主动邀请加盟;广西交协的“八桂交通”网站,受到当地企业的欢迎;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合肥市交协出版了《合肥交通邮电改革开放30年》、长沙市交协出版了《长沙交通改革30年》。
5.努力加强自身建设
各地协会在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协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如广东交协制定了《信息披露制度》、《重大活动备案报告制度》、《印章管理制度》、《劳动工资(津贴)分配办法》、《劳动人事管理制度》、长沙交协制定了《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会员管理办法》、《议事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
在人手不足、经费紧张的困难下,各地协会积极通过做好服务,争取政府、企业支持,增强自给自养能力。福建省交协大胆推行“经营协会”的理念,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业务饱满,充满活力,增强了协会的自给自养能力,多次被评为先进协会。
两年来各地交通运输(物流)协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了大量工作,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总结到。
各地协会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关系虽不隶属,但同出一源,同一目标,工作中相互支持,携手共进。长期以来,“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协会”是个大家庭,中交协的工作得到各地协会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咨询、培训还是在会议展览等业务活动上,各地协会总是全力加入到中交协的工作中来,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参加中交协开展的各项活动。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协会的联系,共同努力,相互学习,把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协会的事业办得更好。两年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各省市兄弟协会,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会员单位的支持下,在协会的发展和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努力,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服务形式,这些工作得到广泛的认可。回顾工作,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与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与广大会员积极支持和参与分不开的,更是与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协会系统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会员单位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在座的各位从事协会工作的领导和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协会系统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协会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是协会工作的适应性还不强,协会自身建设、内部管理还应进一步加强等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继续认真地加以解决,推动协会工作向前发展。三.2010年协会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是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关键一年,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一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和国家发改委的部署,按照张德江副总理最近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建设畅通、高效、安全、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目标,今年协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是:围绕推动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综合运输、现代物流、节能减排和低碳型交通运输的发展;拓展和深化新形势下协会工作,全面做好四个服务;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促进我国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的发展。
1.在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进程中,推动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 综合运输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发展,各种运输方式有了相对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现代化交通运输组织方式。特别是今天,在全球资源、能源环境 日益受到约束,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型运输的要求下,推进综合运输的发展,显得尤为现实和迫切。用综合运输的理念将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达到更畅通高效、更节能环保、更方便舒适和更经济合理的运输目的。
综合运输的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把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目前正在制定的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作为规划宗旨。十一五期间,我国完成了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整体战略构想,先后制订并颁布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及《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等十余个规划,构成了指导我国未来综合运输发展的战略规划体系。同时,随着综合运输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运输能力和组织水平的全面提升,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的逐步推进,这些为我国综合运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推动综合运输的发展是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各省市协会的根本工作任务。20几年来,协会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有效的工作。今天,综合运输的发展已经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成为国家的战略任务。在这样一个大形势、大背景、大任务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会的优势,发挥我会的作用,在综合运输发展格局和模式、运营组织与管理,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新装备和新技术的采用等方面,推动行业和企业的研究与实践。
要集中力量完成好国家发改委委托我协会研究的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工作,积极参与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有关工作。
要从推动综合运输发展出发,进一步深化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联运分会、快运分会、地方客运工作委员会、中心城市运输委员会、化工专委会等专业领域的工作;做好筹建现代客运枢纽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继续办好各类研讨会、行业调研、培训和国际交流活动,不断开拓新的工作内容和服务领域。
同时,随着城乡二元交通管理体制的突破,协会要适时研究增加在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方面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机构。
2.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动现代物流发展
物流是生产性服务业,物流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又因为物流业是现代工业的支撑产业,它的发展必将会促进现代工业水平的提升。因此发展物流,既扩大了第三产业,又提升了第二产业。
交通运输是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物流运作的重要环节。促进物流发展也是交通运输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我会是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系会议的成员单位,积极推动物流发展是我会责无旁贷的任务。十几年来,我会同各地交通运输协会、物流协会一起,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促进我国物流发展中做了大量推动工作。在贯彻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各地协会要继续积极作为。
特别是要把工作重点继续放到关注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上,因为物流的发展,说到底,是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了行业才能发展,才能形成一个国家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要积极推进一部分有条件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做强做大,推进企业间以上层次、上水平为目的的兼并和重组;要协助一部分比较好的物流服务企业,在跟随中国产品、中国制造、中国工程等“走出去”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构筑我国的全球供应链中,参与到全球供应链的竞争中,提升我国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位臵,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只能是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污染的全球产品制造商的角色,和由此带给我们的“全球产业链低端的被动性和比较利益的低下性”的状况;要特别关注中小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切实帮助和鼓励他们做专、做精,推进企业发展面临的税收、融资、运输车辆和市场公平竞争等问题的解决。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各地协会还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推动综合运输枢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推动植入和拓展物流园区的功能,促进我国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协会要继续及时反映企业、行业的诉求,抓好物流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服务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广;继续搞好物流人才培训;继续办好“中国物流企业百强评选”、中国国际物流节等大型活动;继续办好中美物流会议、中韩物流日、与港澳台地区的两岸四地物流交流活动和与国外物流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危险品、快运、冷藏、汽车、医药等专业领域和农村物流的发展,推进金融与物流服务的结合,推进先进物流技术装备的研究与应用。运输与物流研究分会、物流企业分会、西部物流分会、物流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和交通投融资分会等分支机构,要继续发挥作用,拓展工作。
3.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动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型交通是交通运输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
今天我们深刻意识到我们的发展面临着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挑战。全球的资源、能源禀赋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不能支持我们的经济,包括我们的交通运输,再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发展,也不能按照发达国家过去的发展模式发展了。全球都在围绕资源、能源和节能减排重新布局,各国的资源、能源之争、“碳排放权”之争,实际是发展权之争。
交通运输行业是资源占用和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行业。我国石油消费中,交通运输业是主要领域,并且增长速度很快。根据有关研究报告,我国交通运输、邮政和仓储业石油消费量占全国石油消费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10.41%增加到2007年的33.62%。随着客货运量的增长,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的规模还将逐年 上升。同时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预计“十二五”末将达到13%,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因此在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中,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型交通”是重要课题。节能减排、低碳型交通追求高效能、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围绕这一目标,将对现有交通运输结构、交通出行模式、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交通新技术、新能源交通运输设备等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协会各专业机构和各省市协会,要把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型交通”摆上自己的工作日程,通过各种形式,推进交通运输领域里节能减排和“低碳型交通”的发展。
4.发挥协会职能,拓展和深化服务领域
从发展看,协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界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社会团体组织,有着独立的社会职能。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协会的发展、成熟与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这些年越来越重视协会的作用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规范发展行业协会;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在牵头调研、制定我国行业协会商会法,把协会的发展和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的层面。另外近年来,张德江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多次谈到协会的发展,对做好协会工作有许多重要指示。我们满怀信心地看到,我国的行业协会,将进入一个健康、较快发展时期。
从现实看,我们是协会发展的先行者、实践者,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未来社会改革和前进的一种方向。但是也毋庸臵疑,协会工作目前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协会的性质、作用还在探索中,虽已“定位”,但需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才能“到位”。同时,缺乏资金,缺乏所需要的人才,工作范围和工作方式受到一定制约、协会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等等。所有这些,说到底,都是因为我们处在变革中、发展中,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在逐步完善中,因此我们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 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对待这些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要认清改革发展的大方向,要通过我们积极的工作,推动协会在国家层面和全社会的成熟与发展,另一方面更要着眼于现实,努力奋斗,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在发展和改革中,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站稳脚跟,以更好的服务,去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管理的要求和企业变革的要求,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实现协会自身的社会价值。
做好“四个服务”是我会的工作之本、立足之本、发展之本。我们要坚持这一宗旨,发挥好协会的行业服务职能、行业自律职能、行业代表职能和行业协调职能。通过深入开展行业重大课题调研、企业热点难点问题追踪、技术咨询、人才培训、国内外交流和法律服务等活动,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增强协会的凝聚力。要不断探索在新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政府、企业新的要求下,如何创新协会工作内容、工作形式,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把协会建设成适应改革和发展,能够充分发挥职能、有所作为的学习型协会、服务型协会和创新型协会。
要继续抓好每月全国交通运输和物流运行态势分析工作,进一步增强其科学性、系统性和预见性,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反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渠道。努力把运行态势分析工作办成我会为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提供的又一个新的服务“产品”。同时也希望各地协会、协会各分支机构积极支持并参与这项工作,全面及时反映我国交通运输及物流发展运行情况。
我们要以极大的热情关心会员,了解会员,倾听他们的呼声,千方百计为他们服务。要办好协会会刊、网站和各类刊物,密切同会员的联系,努力为会员提供他们更需要的服务和更有力的帮助。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兄弟协会的合作,通过组织对接和业务联手,扩大行业覆盖面,延伸服务链,满足会员需要,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各地协会的代表性和影响 力。
5.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提升履行职能、做好服务的素质和本领 协会履行职能,要有能够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本领;做好服务,要有能够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本领。这种能力和本领首先来自协会的自身建设,来自协会自身素质的提升。打铁先得本身硬。一是队伍建设,二是制度建设,这是加强协会自身建设的两大主题,要切实解决好。
首先是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当今政府、企业都把人才作为竞争的制高点,协会也是一样,而且更应该是这样。没有人,没有真本领,我们靠什么为企业、为政府服务?没有高于别人的东西,政府和企业凭什么听从我们的建议?因此,协会首要的问题是要着力造就一支好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要有一批政治思想好、有专业素养、生气勃勃、勇于开拓、年富力强,把协会的发展作为事业来研究、来推动、来奋斗的干部。一流的干部、一流的人才,才可能做出一流的事业。因此建立好的干部队伍、人才队伍是协会自身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需要一定的待遇,更需要事业的平台和好的用人机制。协会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干部考评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行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聘、广纳贤才,优化人员年龄结构、专业结构,逐步实现协会工作人员职业化。
要重视协会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党组织作用,在思想上、组织上保证和推动协会工作向前发展。
二是注重制度建设、规范协会运行。
近年来,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开展了一系列检查清理活动,旨在加强和规范协会管理。我们在协会的各项工作中,一定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办事,按照协会的章程、制度办事,保证协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分支机构和直属单位的管理,是当前协会管理工作的重点环节。协会将随着改革的深化,加强对分支机构和直属单位的规范管理。各单位要重视政府主管部门有关加强协会管理的政策和规定,自觉遵守 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协会的各项规定。
借这个机会,就目前分支机构管理中的问题,我们再明确几个基本要点,请大家在工作中注意把握好。根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规定,根据协会章程和《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协会各分支机构是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各分支机构是非独立法人,协会是各分支机构的法人,并承担法律责任;分支机构开展工作时,应按管理规定报请协会会长办公会批准同意,或报秘书处备案,并办理相关手续;分支机构原则上不单独设银行基本帐户,不单独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财务工作由协会财务管理,或按规定由协会委托的分支机构的依托单位管理;分支机构的会员也是协会的会员,有按章程缴纳会费的义务;所有会费要按规定开具民政部会费专用发票,不得开具其他发票,不得借其他名目转移会费收入;所有会费按照国家审计要求,必须进入协会帐户,由协会按管理办法的规定返还各分支机构,作为开展活动的经费。以上基本规定,请各分支机构自觉遵守。
协会各直属单位是为协会发展服务的,这些年在研究、咨询、培训、出版和经营等方面,为协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各直属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努力开拓业务,开辟市场,积极创收,把为协会服务放在首位,为协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保障。
同志们,去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不论从基础设施总量,还是从运输总量来说,都已位居世界前列。交通运输曾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改变。我国正在从一个交通小国、弱国变成一个交通大国,并且向着交通强国的目标迈进。在座的每一位交通人都亲身参与了这一历史进程,亲身感受到这一划时代的变化,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也更有责任努力推动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事 业,在发展质量、发展方式上的转变,实现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发展目标。让我们在协会工作的舞台上,为实现我国交通运输和物流的现代化,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今天是立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值此之时,祝同志们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进步,祝大家春节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部分内容有删节)
第三篇:第41个“世界地球日”心得体会: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第41个“世界地球日”心得体会: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满眼春色,芳菲人间。今天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在这个向地球家园表达敬意的特殊日子里,我们用“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作为今年“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的主题,目的就是通过纪念活动,提高国人对国土资源国情国策的关注和认识,增强全民资源忧
患意识,让转变发展方式落实在行动上,让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理念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也是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正是地球母亲,给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自然资源,也正是在地球家园上,人类世代耕作,繁衍生息。受惠于地球母亲和地球家园,人类文明在近代200多年的时间里大跨步前进,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是,地球只有一个,它的资源量有限,不可以随意挥霍,它的环境承受力有限,不可以任意破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负荷已经越来越沉重。在过去的1里,由于人类过度向地球索取资源,地球资源的存量加速耗竭,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超量排放,给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敲起了警钟,人类正在承受极端天气带来的种种危害。
珍惜地球资源,对于今天的中国,显然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陆地面积却仅约全世界十五分之一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进程中。尽管从总量上看,我国是资源大国,迄今已经发现了170余种矿产,即使在全球遭(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遇金融危机、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我们仍然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98处,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1.2亿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7234亿立方米,铁矿新增查明资源储量35.2亿吨。然而,我们毕竟是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资源能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耗量又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转变发展方式,节约资源能源,是现实的选择。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土地和矿产的开发利用,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60年的时间,我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新世纪的近十年来,土地保护利用和矿产勘查开采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但也正因为发展迅猛,很多资源和环境问题凸现。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更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后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全新的理念,更需要走全新的道路。在人均资源量少、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基本国情下,在资源需求刚性上升、资源供给刚性制约,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和双重压力长期存在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反复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摆到非常突出的位置,提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倡导低碳生活,是转变发展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资源的利用,消耗越少,造成的污染相对就越小。在末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非常明确地强调,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关键词,低碳生活正在成为有品质生活的标志,更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土资源部门肩负着国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职责。保护地球资源和地球环境,是我们的神圣使命。2010年是国家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国土资源领域深化管理改革,加快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关键一年。“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极为艰巨,如何切实解决好资源问题,显得更加紧迫而重要。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落实到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中,就是要在切实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提高土地保护利用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要切实积极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促进勘查开采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要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科学开发、综合利用、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回采率、选冶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要积极主动开拓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工作,建立我国地质碳汇监测网络,开展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启动二氧化碳储存示范工程。开展全国地热资源现状普查、省会城市浅
层地温能调查,积极开发利用绿色新能源。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双赢。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政府部门义不容辞,同时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份资源,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滴水,把节约资源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让降低污染的低碳生活成为未来中国的社会风尚。
第四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曹培玺
《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31日16 版)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国有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中坚骨干,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作为以电为核心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履行央企责任的实际行动。
一、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华能肩负的历史使命
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企业必须勇挑重担,奋发有为。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中央企业的重要责任。中央企业是共和国的长子和经济的顶梁柱,必须承担起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大责任。中国华能作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红色”公司,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公司,必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公司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相比,我们仍有不少差距。只有不断打造新优势,实现新超越,真正建成实力雄厚、管理一流、服务国家、走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科学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公司应对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当前,公司经营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二是经营困难增多,三是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要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增强核心竞
争力。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华能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强大动力,深入推进内涵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科技发展和国际发展,努力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入推进内涵发展。内涵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本质要求。公司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一是转变发展观念,努力实现资产规模大、市场份额大、社会贡献大与盈利能力强、竞争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有机统一。二是提升发展质量。优选发展项目,坚持多点、优选、精建、严管,落实“安快好省廉”的建设方针,做到发展能力与财务状况相协调、前期工作与基建进度相协调、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相协调,实现有效、有度、有序发展。三是提升经济效益。坚持战略统领、效益为先,以提高资产效益为重点,深挖7400多亿元资产的潜力,做好存量资产提效和增量资产增效工作。
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抓手。公司积极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0—2020)》,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一是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水电、风电,推进天然气、核电、太阳能发电。二是优化火电结构。推进“上大压小”,提高大容量高参数机组比例,加快煤电一体化、煤电联营和煤电基地建设。三是推进节能减排。创建优秀节约环保型企业,推进脱硫、脱硝和汞排放监测试点,保持总体能耗指标行业领先水平。四是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伊敏煤电一体化、玉环电厂海水淡化和北京热电厂城市中水回用的经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深入推进协同发展。协同发展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支撑。公司紧紧围绕电力
产业,扎实推进煤炭、交通运输、金融等产业协同发展。一是提升煤炭产业基础地位。结合电厂分布,协调开发煤炭资源,深入推进五大煤炭基地建设,抓好6652万吨/年煤炭产能的运营管理,提高煤炭协同率。二是推进煤炭物流体系建设。优化港口、航运、铁路等产业布局,增强3500万吨/年码头吞吐能力、230万载重吨航运运力和2329公里参股铁路通车里程的协同能力,提高煤炭自供率。三是稳健发展金融产业。为公司系统提供信贷、保险、信托、投行等方面的金融服务。
深入推进科技发展。科技创新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驱动。公司深入实施科技强企战略,研究制订科技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步伐。一是提高科技产业对做强做优的贡献能力。构筑“一个部门、一个基地、三大平台、四个实验室”的科研体系,设立科技环保部,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搭建技术创新中心、西安热工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组建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中心等四个实验室。二是提高科技产业对前沿技术的研发能力。推进基于IGCC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燃煤电站经济安全运行关键技术、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项目研发,建设天津绿色煤电IGCC电站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依托项目、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项目。三是提高科技产业对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把科技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电力主业提供优质服务。
深入推进国际发展。国际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选择。公司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开发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国际化经营发展能力。一是竞购、开发和运营境外电力项目。2003年以来,先后成功竞购澳洲电力公司50%、新加坡大士能源公司100%和国际电力公司50%的股权,以BOT方式建成缅甸最大的水电站瑞丽江一级水电站,电力经营业务扩展到四大洲七个国家,境外权益装机容量接近600万千瓦,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二是开展技术出口。2009年,公司自主研发的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出口美国。三是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在科技、环保、管理、人才等方面开展
合作。
三、强化管理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保障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强化管理作为重要保障,抓好体制机制、人才队伍、企业文化和党建工作创新,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着力强化体制保障。科学的管理体制是推进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公司加大体制创新力度,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强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管理体系建设。推进集团公司——产业公司(区域公司)——基层企业三级管理体系建设,理顺管理关系。二是加强专业化管理。按照所有权与管理权可分离原则,推进煤炭、核电、风电、物流、煤化工、后勤等专业化管理体制改革。三是实施集约化经营。整合人力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
着力强化机制保障。高效的管理机制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公司紧紧围绕世界一流企业目标,着力构建运营卓越的管理机制。一是加强战略管理。制定并执行“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和煤炭、新能源、金融、科技等重大专项规划,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加强绩效管理。以安全、经营、发展和党建四大绩效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对标常态工作机制,建立国际对标体系。三是加强风险管理。加强以风险防范为重点的内控机制建设,完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防范安全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
着力强化人才保障。人才是第一资源。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强化文化保障。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公司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三色公司”优秀文化成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助推器。一是实施文化凝聚战略。践行坚持诚信、注重合作,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创造业绩、服务国家的核
心价值观,坚持敬业、开拓、进取、创新的企业精神,发扬善开拓、讲效率、重信誉、勤俭办事的企业作风。二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三色文化”理念,深化子文化建设,推进“三色文化”在华能境内外企业的认知和融合。三是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责任文化建设,做好扶贫援助、社会公益、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建立和发展与东道国及所在社区的和谐关系。
着力强化政治保障。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优势。公司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一是健全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深化和拓展“党员示范行动”,打造具有华能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具有华能特色的惩防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做好新形势下职工工作。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畅通为民服务渠道,充分调动14万职工的创造激情和创新活力,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贡献智慧。
(作者为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
第五篇:农民工市民化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抓手
农民工市民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抓手
金三林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在新形势下,推进以农民工市民化为主体的人口城镇化进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抓手。
一、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内需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目前,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接近1.5亿人,大部分在城镇就业。未来20年我国还将有4亿左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加上现有的农民工,会有上亿个家庭在城市居住。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让农民工在城市有稳定住所,实现稳定生活,满足这些人的消费、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创造巨大的内需。据研究,如果每年有1000万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实现市民化,完整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
农民工市民化将有力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是提高我国服务业比重的重要手段。我国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将进城就业、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主体是农民工)计入城镇人口。按照这一口径计算,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46.6%,在我国统计为6.2亿的城镇人口中,有1.23亿是农业户籍人口,占到了城镇人口的20%。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主要来源于农民工进城。如果赋予这些进城农民工以真正的市民待遇,释放其消费潜力,必将大大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目前,农民工已经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占据了我国建筑业劳动力的 9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以及城市一般服务业的50%,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其中的大部分农民工在城镇安居乐业,将大大提高农民工自身及其子女的教育水平、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促进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客观条件已基本成熟
随着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开放,农民工流动的稳定性不断增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客观条件已基本成熟。
农民工流动“家庭化”和居住的稳定性趋势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赚钱不再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的唯一目的,在获取更多经济收入的同时,农民工开始并日益注重家庭成员的团聚、子女的教育以及家庭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农民工群体正在发生重要的结构性变化,从以前男劳动力外出“独闯”逐渐演变成现在夫妻二人同时外出务工以及携子女外出流动的形式,农民工家庭化的趋势明显。举家外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的农民工已经占到一定比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2009年外出农民工中,举家外出农民工2966万人,占全部外出就业农民工(14533万人)的20.4%。据浙江省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中居住在出租房屋和单位内部宿舍的比例逐年增加,并且已经占到农民工总数的86.37%。
农民工在流入地居住趋于长期化。人口流动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以在原籍务农为主、农闲时节外出务工的季节性流动,转变为以外出务工为主、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全年性、多年性流动,乃至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稳定居住的持续时间逐年增加,返回户籍地老家的次数减少,融入现居住地的趋势比较明显。相关调查表明,农民工在城市沉淀的程度和长期居留倾向增加,正在由“侯鸟式”流动向迁徙式流动转变。农民工的“移民”倾向渐趋明显,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事实“移民”。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强烈。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调查数据,目前,第一代农民工子女、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满16周岁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力量。新生代农民工尽管在户籍上还是归属于农民,但是他们中的多数人实际上从离开学校后就进城务工了,很少参加农业劳动,不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经验和技能,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而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技能较高,市民化能力和意愿都非常强烈。
三、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需要加快深层次的改革
目前,大多数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和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市民化还存在着很多的制度障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需要在就业促进、权益保护、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制度设计,重点是住房和户籍制度,并提高城镇对农民工定居的承载能力。
1、完善农民工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居住保障
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对于在城市稳定就业一定年限、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民工,在保障性住房上应给予市民待遇,比照城市居民收入标准,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鼓励各地比照廉租房政策,在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城中村改造、城乡结合部建设相对集中的农民工公寓,以及其他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经济租用房。逐步建立“农民工经济租用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住房供应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市场的调节功能,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建设适合农民工租赁的社会化公寓,培育小户型房屋租赁市场。允许各地探索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建立农民工公寓。取消农民工在务工地购房的政策限制,鼓励农民工在家乡城镇购房。逐步建立起“以低端市场租赁房为重点,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为补充”的农民工住房供应体系
完善农民工住房支持政策。扩大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在城市中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群体。应适应农民工的意愿,以劳动合同约定的形式,逐步建立适宜的农民工住房补贴制度。建立农民工城市公共住房专项资金,使农民工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土地供应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都要为农民工住房预留空间。逐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补贴制度、财税支持制度、金融服务制度、土地供应制度、规划保障制度相互补充”的农民工住房政策体系。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破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
顺应农民工市民化的要求,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提高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城市要积极稳妥地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户籍问题,对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高级技工、技师以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应优先准予落户。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
条件的政策,实行以具有稳定就业或生活来源、固定住所(包括租房)和居住期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鼓励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出台专项政策,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为落户农民提供均等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建立城乡社保的续接制度。将落户农民工统一纳入本地各项社会管理,使落户农民工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3、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
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加强区域发展规划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引导,形成小城镇和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进都市圈、城市群整体发展。
进一步突出县域作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主体地位,把发展小城镇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投入力度,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土地利用计划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下放管理权限,探索发展镇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