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规划复习题

时间:2019-05-13 10:2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规划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规划复习题》。

第一篇:12规划复习题

三、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

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3.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

展。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

战略措施。

5.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

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

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6.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

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

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7.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

提供效用的能力。

8.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

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9.劳动平衡法:劳动平衡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

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

10.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是指对于一定规划期限内规划地区(或单位)各业用地

规模所进行预先测算和估计,以其作为协调土地供需和编制用地规划的重要依据。

11.土地供需分析:土地供需分析就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

较,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

况。

12.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它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

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3.土宜法:土宜法建立在土地质旨的基础之上,依据土地质量评价成果资料,结合国民经济

各部门发展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对于宜农、宜林、宜牧地和适宜种植各种农拃物、树种

和草种地以及适宜建筑用途土地加以合理的归并,在土地需求量和土宜阈值范围加以比配,最终借

以确定较为满意的土地利用结构。

14.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

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15.综合法:综合法是在单项用地测算的基础上采取逐步逼近的方法,最后达到土地综合平衡

即土地面积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

16.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称做土地复垦

17.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系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18.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系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9.基本农田:基本农田系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区:土地利用区系指在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主要是在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依据土地资源特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上级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与布局的要求,划分出的土地主导用途相对一致的区域。

四、简答题

1.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沃度的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2.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概况和存在问题。

概况:我国土地资源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处于世界第三位。根据1996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农用地率为68.95%,建设用地率3.71%,未利用地率为27.34%,近1/3的土地处于不能利用或难以利用状态。

特点:绝对数大,人均占有量少;土地垦殖系数低且地区分布不均衡;林地面积极少,森

林覆盖率低;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包括哪些?

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系统工程理论

4.如何应用地价理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1)通过规划,合理利用土地以提高土地肥力和改善土地质量。(2)通过规划,修建交通运输网络改变土地资源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3)通过规划,确定土地用途以影响地价的变化,“规划即地价”。(4)通过规划,合理布局用地,使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位于城市中心区,行政办公用地远离城市中心区,农业用地配置于郊区,集约经营度高的用地(果园、蔬菜地等)配置于近郊,大田作物用地配置于远郊。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 ④土地供需平衡

和土地利用结构化; ⑤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⑥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⑦交通运输用地规划;⑧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⑨土地利用专项规划;⑩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哪些特点?

(1)整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控制性

7.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一)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二)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三)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8.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

9.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预期目的是什么?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分析目的在于显化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整体优势与劣势,土地利用制约因素; 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 为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提供依据。

10.简述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11.如何应用人口自然增长法预测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法是依据基期年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

使用这种方法要求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依据下列公式,计算未来人口数,式中----基期年人口数,K—人口自然增长率,t-t0------预测年期,C—迁入人口数,d—迁出人口数。

五、论述题

1.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一)明确任务(二)组织班子(三)收集资料(四)明确问题(五)总体构想(六)系统分析(七)系统综合(八)系统优化(九)系统评价(十)系统运行(十一)系统更新

2.试述持续利用规划理论,并说明它如何指导土地利用规划。

(1)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资源利用领域内的具体应用。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土地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土地面积有限性

土地持续利用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3)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1.建立立体的土地观和土地利用观2.解决好土地利用的系统性和外部性3.开展土

地利用项目费用效益分析4.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提高城市密度和容积率

3.试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一)准备工作阶段

1.组织准备2.制定工作计划3.制定技术方案4.收集资料工作

(二)方案编制阶段

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 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3.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4.编制供选方案;5.方案择优 6.编制规划成果资料

(三)规划审批阶段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评审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

4.试述建设用地利用潜力增加的途径。

(1)现有城市人均占地尚有很大潜力(2)调整城市用地布局(3)提高城市密度和容积率(4)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5)生态建筑的推广使用(6)村庄土地整理

5.如何选择居民点用地?

一般来说选择居民点用地时应考虑下列各项要求:

(一)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1)应把居民点布置在其服务范围内的适中位置。(2)应避免行车密度较大的高级公路横穿乡镇,最好两者之间保持150m距离。(3)居民点用地应具有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的水源。

(二)建筑要求:(1)地形朝向(2)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3)土质条件(4)安全条件(5)节约用地条件

(三)卫生保健要求

(1)用地应尽可能选择风景优美处,不受风、雨、雪水的危害。(2)用地不宜选在沼泽死水塘等蚊虫滋生的地方。(3)用地应在工厂的上风上游。(4)应注意使牧场和其他生产建筑处于住宅区的下风向。

(四)兽医防疫要求

(1)畜牧场应距最近的公路最好在l00m以上;(2)不应让畜群放牧时穿过住宅区。

6.试述应用综合法预测大田作物用地需求量。

(1)确定作物内部需求量(2)求作物的商品率(3)求作物总产量(4)确定作物加权平均单产

(5)求作物种植面积(6)求作物轮作地净面积(7)求作物轮作地毛面积

第二篇:港口规划复习题(定稿)

港口规划复习题

第一章:港口的概念及港口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作用

概念:(1)港口就其功能而言,是交通运输枢纽、水陆联运的咽喉;是水陆运输工具的衔接点和货物、旅客的集散地。

(2)港口就其工程内容而言,是各项工程建筑物(水工、房建、铁路、道路、桥梁和给排水等)、设备以及信息基础设施所组成的综合体,而港口水工建筑物是这个综合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用:(1)港口通常是海运的起、终点。

(2)如果不同的大陆之间,或相距较远的国家之间,在生产要素上存在着巨大差异,通常要靠海运运输货物,港口自然是用最有利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的作用结合的地点。

(3)就国际贸易而言,港口仍然是最大、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连接点,在这里可以找到货主、货运代理、托运人、船东、船务代理、货物分运商、包装公司、陆地运输经营人、海关、商检、银行、保险、法律等有关公司和部门,这里是重要的信息中心和国际运输的完整舞台。

第二章:围绕P11页 图2-1货物装卸过程出题

从运输、存储条件和装卸工艺的角度,货物可以分为:件杂货(机械设备、金属构件、木材)、干散货(散装谷物:如小麦、玉米、大米、大豆;煤炭;矿石:如铁矿石、磷矿石、锰矿石;矿物性建筑材料:如沙、碎石、石材;散装水泥)和液体货(石油、石油产品、植物油和液化气)。

闪点:是液体挥发出的气体和空气的混合物,在正常的大气压力下遇到火星能闪起火花,但液体本身尚未燃烧的最低温度。原油闪点36-38oC,汽油小于28 oC,煤油28-45 oC,柴油45-120 oC。

操作过程:是根据一定装卸工艺完成一次货物的搬运作业过程,通常有五种形式:⑴卸车装船,或卸船装车 ⑵卸车入库,或出库装车 ⑶卸船入库,或出库装船 ⑷卸船装船 ⑸库场间倒载搬运。

装卸过程:货物从进港到出港所进行的全部作业过程。它是由一个或多个操作过程所组成的。

图2-1货物由车直接装船离港为一个操作过程;货物在前方库场或二线库场存储一段时间再装船离港为两个操作过程;先在二线库场存储,再经由前方库场装船离港为三个操作过程。

港口腹地:是指那些有物资(或旅客)经过某港运输的地区。P13图2-2A地区是P港的后方腹地,B地区称为P港的前方腹地。按运输性质后方腹地可分为直接腹地和中转腹地。

腹地对港口营运的影响:腹地越宽广,经济越发达,货源就越充足。因此,腹地的扩大与缩小是港口营运的核心问题。扩大港口的吸引半径,争取更大的腹地是港口发展的生命力,因此分析港口腹地范围是与港口规划中的港址选择、掌握港口性质、确定规模及发展阶段等重要内容紧密相联系的,货流总是向费用少,运输时间短的港口流动。

船分类:集装箱船;海洋普通杂货船(常见普通杂货船又称传统杂货船的载重量从1000-20000t,传统的杂货运输趋向于小型、万吨以下的船舶);海洋散货船(散货船货舱口尺度大,一般为船宽的0.4-0.5倍,国际:4-7万吨级称为中型船,大于12万吨级称为大型船);油船(船泵卸油的小时效率一般按船舶载重量的1/10配备,即10h将油卸完,油船在港时间一般不超过24h)。

吞吐量:1年间经由水运输出、输入港区并经过装卸作业的货物总量。货物由水转陆时,或陆转水时,1t装卸量计为1t吞吐量;当货物水转水时,1t装卸量计为2t吞吐量.第三章.第一道题P25图3-1风玫瑰图,P30图3-6潮位累积频率曲线,P29图3-5大连渔港冰况,P32图3-8波浪玫瑰图

港口规划首先涉及对腹地内经济发展、运输设施能力等方面的经济调查与分析;其次是社会调查。

从图3-1风玫瑰图可以明显看出某一级风所发生的风向和频率,以便于在港口总平面布置、建筑物施工和港口营运中考虑风的影响。港口作业天数是港口营运的重要参数,对因大风超过作业允许值的天数应予以扣除。

图3-6潮位累积频率曲线:我国现行规范规定特征潮位取值方法,是通过绘制潮峰、潮谷累积频率曲线,即把完整的1年或多年实测高潮位,按大小次序排列起来作出潮峰累积频率曲线。规范规定取历时累积频率1%的潮位为设计高潮位;取历时累积频率98%的潮位为设计低潮位。

图3-5大连渔港冰况:论述之前是好的,后来为什么出现问题

大连渔港在建港前一般年份冰凌并不严重,一些薄冰块在北风吹送下,落潮时可全部带出海湾。建港后由于受防波堤掩护,港内水域变得平静,加之西口门布置为西偏北,在北风时港外冰块有少量的流入港内,因而曾发生过一次严寒年份有几天冰凌影响港口作业。此图说明:①要考虑到建港后可能发生的冰凌情况变化;②在港口平面布置时,注意防止港外流水进入港内和在口门处堆积。

冰对港口的三种影响:①严重封冰可使港口不能使用,减少作业天数.与平面水域相比,流动的水域不易结冰,因此用破冰船不断在港内和航道航行可延缓或减轻结冰程度。

②冰凌对建筑物产生压力(流冰撞击力、挤压力)常常成为轻型结构的控制水平力。

③冰的冻融作用严重影响着位于潮差段混凝土的耐久性。

图3-8波浪玫瑰图:在港口规划和平面布置时,为了合理地选择航道、防波堤曲线,布置码头方位以及分析港口营运条件、建设期间的施工条件等必须对建港地区在1年内各个方位各级波浪的出现频率,有一清晰的概念。图3-8是A港使用“956型”侧波仪连续1年实测资料统计绘制的波浪玫瑰图。从波浪破碎点开始至岸边这一地带常称为破碎带。

能见度:指人正常视力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所能见到的最大距离。(2万吨级船舶,以港内微速前进,发现目标后全速倒车所需滑行距离400m,半速倒车时600m;10万t船舶相应数据分别为600m和1000m;能见度低于3级,船舶不宜在港区及航道上航行。第二道题;P39图3-16河口段潮波曲线

潮流界:在理论上存在着潮流流速恰好与河水下泄流速相抵消,潮水停止倒灌的断面,此处称为潮流界。(图3-16)

潮区界:在潮流界以上,潮水虽然停止上溯,但河水被阻,仍有壅高现象,也就是说,潮波继续向上传播,但潮差愈来愈小,到潮差为零的地点,潮波消失,水位不再受潮汐影响,该处称为潮区界。

河口的共同点:①河流总是携带一定数量的泥沙,河口区是河流搬运泥沙的最终归宿点

②在理论上存在潮流界河段,潮流界河段常常是含沙浓度高的混水段,加之海水悬沙在潮流界河段也易落淤,此河段是淤积严重的河道 ③绝大多数河口存在拦门沙,冲淤规律随着泥沙来源不同而变化,如以陆域泥沙为主,则一般表现为洪水时淤积,枯水冲刷;如以海域泥沙为主,则一般表现为洪水时冲刷,枯水时淤积④潮汐河口所出现的复杂条件,潮汐河口航道治理一般采用疏浚和工程整治相结合的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工程整治,集中水流,才有可能改变流速场,加大挟沙能力.第四章:第一道码头的概念和分类

码头概念:从广义上理解为码头建筑物及装卸作业地带的总和,即码头建筑物自身外还有装卸设备、库场和集疏设施,这样码头才能完成靠船、系船、进行装卸作业、上下旅客和对船舶进行必要的补给等多种功能。因此,码头是完成水陆货客转换机能设施组合的总称。

码头的分类:(1)按码头功能分类:① 从货物种类和包装型式上分类:以装卸普通件杂货为主的码头称为杂货码头;装卸集装箱的码头称为集装箱码头; 能装卸集装箱、普通杂货、重件等货物的码头称多用途码头;仅能装或卸一种类型的货物的码头称为专用码头,如煤灰装船码头、原油码头等,机械设备称为杂货码头又称为专用码头。

② 从贸易或商务上分类:以装卸外贸进出口货物为主的码头称为外贸码头;以装卸国内进出口货物为主的码头称为内贸码头③ 从隶属关系上分类④ 从客货上分类

(2)按码头平面布置型式分类:① 顺岸式布置② 突堤式布置③ 挖入式布置 ④ 严防波堤内侧布置⑤ 岛式布置及栈桥布置 突堤式布置和顺岸式布置的特点:①同样泊位数量,突堤式较顺岸式占用自然岸线少,布置紧凑,故在岸线较短的条件下,易优先考虑突堤式。②同样为了减少必须掩护码头岸线所需的防波堤长度时,突堤式较为有利;③在河道、河口处,由于突堤式过多的伸向河中,破坏了原有水流形态,易于引起冲淤,并过多的占用河道宽度,影响通航,一般宜选择顺岸式布置。突堤式布置广泛用于海港,而顺岸式布置广泛用于河港和河口港

第二道:P62图4-15多用途两泊位装卸作业地带布置及P65图4-16集装箱码头平面布置(结合图看)

泊位就是一艘设计船型停靠码头时所占用的空间,即所占用的码头岸线长度(泊位长度)、码头前水域宽度(泊位宽度)和相应的水深(泊位水深)

泊位长度一般由船长L和船与船之间的必要间隔所构成。

多用途杂货码头与传统杂货码头的差别:①多用途杂货船装载货物类型比较多,从集装箱到各种包装形式的杂货,乃至散货。因此装卸设备配套能力比传统件杂货码头强;②多用途杂货码头纵深大,以适应多类型货物存储,特别是集装箱占用场地大(包括拆装箱库)。

图4-15多用途两泊位装卸作业地带布置:由箱货两用门座起重机(装卸桥)、门座起重机、轮胎吊、堆场、仓库、集装箱场区、停车场、预留发展用地

图4-16集装箱码头平面布置:由岸边集装箱装卸桥、拖挂车(牵引车-底盘车)、轮胎式龙门起重机、加油站、电力站、拆装箱库、办公室、维修车间、门房

第五章:水域及外堤布置

港口水域包括船舶进出港的航道、转头水域、制动水域、过驳水转水作业和停泊的锚地水域以及港池、码头前沿水域。

外堤包括防波堤、防沙堤、导流堤。

防波堤布置原则:⑴布置防波堤轴线时,要与码头布置相配合 ⑵防波堤所围成的水域应有足够的面积和水深,供船舶在港内航行、掉头、停泊以及布置码头岸线 ⑶防波堤所围成的水域要适当留有发现余地 ⑷防波堤所围成的水域也不全是越大越好,水域面积形状要注意大风方向港内自生波浪对泊稳条件的影响 ⑸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地质条件,将防波堤布置在可利用的暗礁、浅滩、沙洲及其他不大的水深中,以减少防波堤投资。

加分题: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任务: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指标和其它管理要求,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内容:1.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面积及用地界线。2.规划各地块土地的使用性质、建设容量、建筑形态、交通配套设施及其它控制要求。3.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性坐标的标高。4.根据规划建设的位置和容量,确定工程管线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5.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对象是城市中功能比较明确和地域空间相对完整的区域。按功能可以分为居住区、工业区和商贸区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上一个层次规划为依据,将城市建设的各项物质要素在当前拟建设开发的地区进行空间布置。

内容: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第三篇:交通规划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 OD点对之间,从发生点到吸引点一串连通的路段的有序排列叫

做这一OD点对之间的径路。

 期望线:至连接各个小区形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

大小而定。

 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 :指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 的行程时间延误。

 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 :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

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 通常被广义的的定义为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 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交通量,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到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

 :单位城市用地面积内道路的长度,表示区域中道路网的疏密程度。 :两条感到之间的间隔,对道路网密度起决定作用

 :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在长度上的比例,衡量道路网的合理性  :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人均道路面积:城市居民人均占有的道路面积。

 :所有交通小区中心到达道路网最短距离的平均值。

二.填空

 配。

 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主要有;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

 求最短路径的方法;标号法和矩阵迭代法。

 生成交通量是由;发生交通量与吸引交通量构成的。

 尼斯法。

 交通的思维意识是是指移动本身价值和移动结果价值。

 性。

 交通调查可分为:居民出行调查,货物流动调查,机动车OD调查,纵断面交通量调查。

 OD

 交通方式划分的模型可分为:全域模型,出行端点模型, 典型的最大熵模型有:威尔逊模型,佐佐木模型。

 出行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居民出行。

 交通分布模型:重力模型法、介入机会模型、熵最大化模型

三.简答

 OD调查的目的:弄清交通流和交通源之间的关系,获取道路网上交通流的构成,流量流

向,车辆起讫点,货物类型等数据。从而推求远景年的交通量,为交通规划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 Wardrop第一原理;在道路的利用者都确切知道网络的交通状态并试图选择最短路径时,网络将会达到平衡状态。

Wardrop第二原理;系统平衡条件下,拥挤的道路上交通流应该按照平均或总的出行成本最小为依据来分配。也叫做系统最有原理。

 交通发生与吸引主要影响因素;(1)土地利用(2)家庭规摸和人员构成(3)年龄性

别(4)汽车保有率(5)自由时间(6)职业和工种(7)外出率(8)企业规模性质(9)家庭收入(10)其他

 增长系数法的特点。优点;(1)结构简单,实用的 比较多,不需要交通小区之间的距

离和时间。(2)可以适用于小时交通量或日交通量等的预测,也可以获得各种目的的OD交通量(3)对于变化较小的OD表预测非常有效(4)预测铁路车站间的OD分布非常有效。缺点;(1)必须有所有小区的OD交通量。(2)对象地区发生大规模变化时,该方法不适用①将来的交通小区分区发生变化②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发生变化时③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时(3)交通小区之间的交通量值较小时,存在如下问题①若现状交通量为零,那么将来的预测值也为零②对于可靠性较低的OD交通量,将来的预测误差将被扩大。(4)将来交通量仅用一个增长系数表示缺乏合理性。

 交通网络布局规划评价原则;①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②科学性定量评价与专家

经验判断相结合。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避免过高确定目标。

 交通网路布局规划评价指标;(1)道路网密度(2)干道网间距(3)路网结构(4)道

路面积率(5)人均道路面积(6)道路网可达性(7)道路网连接度。

 交通流分配涉及的几方面内容:①将现状OD交通量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分析目前

交通网络的运行状况,以检验模型的精度②将规划年O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现状网络上,以发现对规划年的交通需求而言的,将现状交通网络的缺陷,为交通网络的规划提供依据。③将规划年O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规划交通网络上,以评价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 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之间的相对优劣:这取决于这两种方案的特性而与其他方案的特性

无关。把该性质称为logit模型的ⅡA特性属于logit模型的弱点之一。

重力模型的特点:(1)优点:①直观上容易理解②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人们的出行产生的影响③特定小区的OD交通量为零时也能预测④能比较敏感的的反映交通小区之间行驶时间变化的情况(2)①模型尽管能考虑到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出行的影响,但缺乏对人的出行行为分析,跟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②一般,人们的出行距离分布在全区域并非为定制,而重力模型将其视为定值③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因交通方式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异,而重力模型使用了同一时间④求内内交通量时的行驶时间难以给出⑤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小时,有夸大预测的可能⑥利用最小二乘法标定的重力模型计算出的交通分布量必须借助于其他方法进行收敛计算。

第四篇:生态规划复习题

一概念题(10分,5题)

1.生态评价-------根据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恰当的生态学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的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优劣极其影响作用关系。

2.“反规划”--------指的是建立一个以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刚性框架。

3.-生态功能分区------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规划区划分成不

同生态功能区

4.乡土景观-------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包括农田、果园及人工林地、农场、牧 场、水域和村庄等生态系统,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 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 的综合体。

5.人类生态学-------研究人与生物圈、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

6生态风险评价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

8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9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都市圈都市圈又称城市带、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1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12生态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

13人类复合生态系统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

14生态敏感性态系统对区域内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 它反映区域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 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的大小, 并用来表征外界干扰可能造成的后果。即在同样干扰强度或外力作用下, 各类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性的大小。

15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

16生态适宜性是指区域土地的生态现状及开发利用条件,或是指在规划区内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要素的影响程度(生态要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程度)。

二填空题(15分,5题)

1.生态规划的类型按地理空间尺度大小划分为:景观生态规划、区域生态规划、生物圈保护区规划。

2.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县级生态功能一级分区包括:生态调节功能区、产品提供功能区与人居保障功能区。

3.生态评价包括三个要素: 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参照系。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其发展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

5系统生态学的三类关系:元—元关系:如物种与物种之间;元—库关系:植物群落与养分库的关系;元—系关系:单一群落与区域景观(多群落)的关系。

6选择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因子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所选择的因子对给定的资 源利用方式有较显著的影响;二是所选择的因子在网格的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梯度。

7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决定于:社会、自然和_经济的相互制约关系。

8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类:能值分析法、物质量评价法和价值量评价法

9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_三大功能。

(其他略)

三选择题:(10分,略)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分三类,即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模拟市场价值法。(√)

4.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传统上的生物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的意义大致上是相同的。(×)有很大的差别

5.城市的生态足迹如果超过城市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

6.城市生态规划原理主要包括生态位原理、环境承载力原理、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原理、食物链原理、最小因子原理和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

7.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一般选择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群健康状况五个要素来构建指标体系。(√)

9.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要素是阻碍和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发展速度和规

模、主导城市发展方向的关键要素。(√)

四 判断题(10分,略)

五、简答题(4题)

(1)简述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一种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简述现代生态规划的特点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3、系统开放、优势互补

4、高效、和谐、可持续。此外,生态规划作为区域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生态管理的依据,与其他规划一样,具有综合 性、协调性、战略性、区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3)简述I.McHarg的生态规划的七个基本步骤?

确定规范范围与规划目标;广泛收集规划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料;根据前述收集到的资料,按照规划目标的要求,提取分析有关信息;分析各种资源环境条件的性能及其对特定利用方向的适宜性等级;根据规划目标,建立资源评价与分级的准则;分析和评价资源对不同利用方向的兼容性;确定综合利用和发展的适宜性分区。

(4)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整体优化原则

2、协调共生原则

3、功能高效原则

4、趋势开拓原则

5、保护多样性原则

6、区域分异原则

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简述生态规划的主要目的目的:1)保护人类健康,提供人类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2)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合理利用,提高其经济价值3)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6)简述生态规划的主要模式?

景观规划模式、景观生态学模式、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系统分析与模拟模式、乡村规划模式、环境影响评价模式

(7)简述滨水理论在居住区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滨水理论在居住区生态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在滨水居住区的设计上,滨水居住区因为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优越的交通条件,满足了人们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和愿望。在滨水居住区的设计中,设计师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水为空间载体,巧妙地把水景融入到住宅区景观中去,市中河流空间、城市街道和住宅区内部景观保持相依相存的关系,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流水柔美的同时又展现沿岸城市空间的多样化,给人们创造出和谐、安全、舒适和富有情趣的水边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休闲空间。滨水理论在居住区生态设计上的应用已日益广泛。

(8)如何理解生态风验评价的主要过程?

美国EPA对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库,并且做了大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以下过程:(1)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目标和评价重点;(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4)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

(9)生态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任务:1)充分了解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性能,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点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使系统的发展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潜力,形成系统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支持服务功能的互补与协调,突出系统优势

3)追求系统总体关系的协调,强调系统发展的高效和持续性,改善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能力

(10)简述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建设的方法

(1)突出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和治理 :通过对农村中重要、特殊 的环境敏感 区的保护来把握乡村景观的基本脉络。

(2)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 通常是通过建立充分的斑块 和廊道把乡村中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山地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3)重视新农村廊道建设: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4)突出斑块建设。

(11)简述新的生态规划思维具有哪些特征?

①以人为本: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②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承载力和潜在承载力

③规划标准从量到序:规划的目标在于优化各生态单元,使之井然有序,而不是单纯为 了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④规划目标从优到适:没有最优的、标准的生态规划方案,只有相对合适的方案。

六、论述题(2题)

1.论述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要点。

运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特征、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的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1)景观格局规划: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景观格局。(2)斑块设计:4-5个以上的大型斑块,对保护大型动物和生物关键种及景观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理想斑块形状:包括一个面积较大的核心区和形状各异的缓冲带,斑块延伸方向与流的方向一致。(3)廊道规划:河岸廊道:河岸植被带宽度在30

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控制水土流失,有效过滤污染物的作用,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

2.论述区域生态规划的要点。

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开发战略和发展决策,合理布局与安排农、林、牧、副、渔业和工矿交通事业,以及住宅、行政和文化设施等,调控区域内社会、经济及自然亚系统各组分的关系,使之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1、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辨识;

2、区域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选择;

3、区域生态经济分区与发展方向;

4、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建设任务规划;

5、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6、实施生态规划的保障措施。

3.中国乡村景观设计应注意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原理展开的。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两者的互利共生是景观优化利用的前提,是景观规划设计的终极目标。人文半人文景观是人与自然的共创之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任务在于谋求人与景观协调稳定关系及发展的一种新途径。以乡村为例,整合乡村聚居环境自然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和生活建筑 3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景观规划设计中研究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乡村环境。

总之,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乡村景观规划离不开环境与生态,对环境问题重点考虑土壤、水体、大气、建筑物、氛围等 ;对生态问题则把有生命的东西,如植物、动物等考虑进去,生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是生态规划与设计。

4.城市廊道景观设计应注意的核心问题?

大联通:保护廊道的完整性和连接性。廊道的生态作用可以沿线性空间深入到城市核心的同时;充分利用廊道的延伸性,将廊道沿线分散的斑块或小型廊道通过人工途径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更宽的廊道作用带,将生态作用在纵深扩散的同时横向扩散。

近自然:对于自然廊道应尽可能保护廊道的自然性和原生性。城市大型绿化带主要有人工绿带和自然绿带两种,人工绿带主要是人工建设的带状公园、城市景观隔离带、城市防护林带等;自然绿带主要是沿城市断裂带或城市低地出现的绿带。

边缘效应:在廊道规划中保持廊道的宽度。廊道狭窄,则廊道内的物种只可能是边缘种;而廊道越宽,在廊道中心就可以形成比较丰富的内部种,更有利于形成廊道的物种多样性,扩大廊道的生态效应。廊道的设计在于形成不同等级和不同作用的生态联系网络。单一而孤立的廊道往往仅仅成为一个通道,而廊道网络则将生态作用扩展到城市的每一个空间,对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城内与城外有机融合:城市廊道必须与城市以外的生态廊道连接为一个整体。城市生态高度依存于区域生态格局,城市廊道与区域廊道或大型自然斑块的连接,保障了城市——区域景观格局种生物过程的完整。

城市的防灾和减灾需要城市廊道的规划设计还注重城市防灾功能。以河流为主形成的洪涝灾害成为城市廊道灾害的主要类型,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与安全功能成为城市河流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导向。与此同时,城市廊道的规划设计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防护灾害的庇护所。

5.为什么说生态适宜性和敏感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基础?

以生态适宜性、敏感性、重要性等评价为基础可以得出区域发展生态规划的初步方案,生态适宜性分析是生态规划的核心,指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根据研究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特点,根据发展和资源利用要求,划分生态适宜性理论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要有近期规划和长期发展的观点,今天不适宜的并不代表今后不适宜。②进行多宜性评价: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的适宜性。③通过适宜性评价,开发优势特色项目。④重视生态适宜性评价的二象性:生态适宜性评价的二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垂直性和水平性,也就是土地的生态价值不仅仅是由垂直生态要素土壤、水文、地质、植被等决定的,还由该土地在景观水平生态过程中的作用而决定。资源与环境的适宜性等级的过程。生态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各种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如对气候变暖、CO2倍增、酸雨、砍伐等的敏感程度。生态敏感性分析应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②敏感性分析应根据主要生态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其区域分异性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和可能程度。③敏感性分析首先应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敏感性的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的分布特征。

6.为具体落实县级生态建设规划,如何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积极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态县、富裕县、文化县、平安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上,避免只讲保护不讲发展或只讲发展不讲保护的片面性,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长远目标与近期发展、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地方自然资源条件、区位特征、生态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以及主要制约因素等,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尽可能体现出地方特色优势。在规划布局、工程选择及实施上必需具有可行性、适宜性和科学性,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治理与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起来,发挥当地环境资源、技术优势,使各产业兴旺发达。依据全县自然环境、资源配置等特点,提出相应典型示范工程,不断

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县的生态林业建设。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资源由粗放型利用向集约和节约利用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坚持与国家、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部门、行业专项规划相衔接。

7论述新农村规划关键技术

生态林业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因此,应根据地方自然资源条件、区位特征、生态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以及主要制约因素等,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尽可能体现出地方特色优势。在规划布局、工程选择及实施上必需具有可行性、适宜性和科学性,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治理与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起来,发挥当地环境资源、技术优势,使各产业兴旺发达

8论述具有民族特色的乡镇规划关键技术

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更多地承载着民族文化内涵,且具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其规划不能照搬一般城镇规划思路,必须探索一套适合本地区实际、发挥本地区优势的规划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地域文化、发扬民族特色。

镇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才有自己的个性与灵魂,才有生命力、竞争力。小城镇规 划和建设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根据小城镇 的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等实际情况,通过弘扬民族 文化、正确理 族建筑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指 导小城镇规划,解决当前规划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 题,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做好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民族建筑特色的 建设指导 各地建设部门在实施城乡建设中应注重对少数 民族建筑特色的保护和指导。,柳州市三江、融水县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委托设计院重新对小 城镇布局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并给出了苗族、侗 族风格的木楼建筑设计,提供给苗族、侗族群众作 建房参考;来宾市在开展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和 建设中,注重突出瑶族、民族元素在建筑立面 上的表现;那坡县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中,提炼苗 族建筑元素,在水弄苗族乡危房改造中设计并建造 了苗族六角楼民居。

9提出基于水土流失治理和农林复合经营的小流域生态规划思路

牢牢把握“三江”流域(云南部分)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坚持流域面、干流线、治理点三结合,以流域为依托,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土保持为主线,围绕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五大治理类型区域构建综合防治八大体系,推进二十项治理工程建设,突出危害程度大的生态敏感脆弱和水土流失严重两大重点防治区,优先实施重点治理建设项目,统筹综合治理和辅助管理措施,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为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打下牢固基础。

第五篇:《风景名胜区规划》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风景名胜区

2.游人容量

3.保护培育规划

4.景源评价

5.典型景观

6.风景资源

7.游人容量

8.典型景观规划

9.景区规划布局

10.景源评价

[问答题]

1.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应包括哪些内容?

2.风景名胜区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

3.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

4.在我国,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5.简要介绍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

6.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特点是什么?

8.风景名胜区规划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划分为哪些规划类型?

9.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成果有哪些主要形式和具体要求?

10.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1.根据景源价值和构景作用及其吸引力范围,风景名胜资源可划分为哪些等级?

12.什么是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布局?在确定规划布局形式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论述题]

1、根据你的理解,如何加强风景名胜区的科技规划,为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提供科技保障?

2、根据你的理解,我国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风景名胜区规划遇到了哪些发展瓶颈?

下载12规划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规划复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规划复习题(共5篇)

    1.简述旅游规划的概念,如何认识旅游规划的实质?概念:旅游规划是指在旅游系统要素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系统的属性、特色和发展规律,并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复习题[5篇]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旅游规划的对象是(B) A.旅游地居民B.旅游资源 C.旅游者 D.旅游设施 2. 下列选项中属于按照规划范围所划分的规划类型的是(A) A.地方旅......

    复习题

    社区工作法律法规和文件选编 (一)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社区是指( C ) A.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共同生活的群体 B.居委会组织 C.聚居......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NET中,以下关于命名空间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 命名空间不可以进行嵌套 B. 在一个.cs文件中,只能存在一个命名空间 C. 使用private修饰的命名空间,其内部......

    复习题

    第三届环保形象大使复习题 一:选择题(总计:84小题) 1、 绿色食品指什么食品?(C) A,蔬菜,水果 B、绿颜色的食品 C安全无污染食品 D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食品 2,下列哪一项是可以分类回收,循......

    复习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

    复习题

    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具体内容包含 九 个方面,共 32 条,文件于 2010年 7 月 19 日正式出台。 2、《国务院关......

    复习题2016

    复习题 一、判断题: 1、雷电时,禁止进行倒闸操作和更换熔丝的工作。( √ ) 2、停电设备的各端,应有明显的断开点,若无法观察到停电设备的断开点,应有能够反映设备运行状态的电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