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评价标准》的读书报告
土地资源管理专题作业
读书报告
----关于阅读《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评价标准》的读书报告
前言:
1.作者简介:
王万茂 男,1937年8月出生,籍贯安徽省芜湖市。教授,我国土地管理专业
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同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土地面积的有限性,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保护土地,另一方面要尽一切可能节约利用土地和合理优化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优化配置每一寸土地,让其边际效益达到最大值显得更加重要。
土地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只能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来不断被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满足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而梦想通过扩大土地面积的途径来增加人们的财富,其结果只会导致区域性的战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现有的土地资源已无潜力可挖,实际上,像南美洲、非洲等地目前还有大面积可利用土地未被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目前土地生产力还不到光能利用率的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生产效率将不断提高。
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含义及其宏观背景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讲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土地,应该在市场机制主要是价格机制的导向下,配置于效率最优的生产领域。但土地资源作为具有三分公共产品的特殊商品,除了需要进行以价格为导向的配置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其作为公共产品属性的一面。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即如何发展其公共产品属性和在市场价格机制导向下流向最优的领域,从而做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表现,它表现为土地利用和达到可持续性的要求。
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土地资源配置所面临的背景:人口持续增长对土地资源形成的压力日趋加大;经济结构变化对土地资源利用形成的压力;国际经济大背景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增强。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是一种供应有限且有益于人类的重要资源,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不协调历来是土地利用的核心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合理配置需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合理的在各种竞争性用途之间分配土地资源;二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土地资源数量有限,与其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客观上具有在部门间、用途间的合理分配问题,这也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实质和核心。在衡量土地资源有限性和稀缺性时,应当严格区分拥有的土地资源和可获取或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拥有的土地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赋存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大战和其他社会的实现是土地资源配置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四:简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不同环节
环节一:农地非农化利用
农地非农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不断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农地非农化是把双刃剑,首先,农地非农化可以促进土地的宏观调控的实现,加速规范一级土地市场,促进城市化建设的稳定和快速进行;然而,如果制度不完整农地非农化会引起一些列弊端:1.征地范围过宽;2.征地补偿标准过低;3.失地农民利益严重缺乏保障;4.征地过多导致耕地大量减少和粮食风险加大;5.征地过多助长了投资过热和宏观经济失调。
鉴于上述农地非农化的一些现状,需要作出如下调整:1.调整和提高征地补偿及安置标准;2.改革和完善征地法律及程序问题;3.创新国有和集体土地产权实现方式;4.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制度。
环节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开发区的建设和所发挥的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发区土地利用是建设用地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集约利用好开发区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合理使用有限土地资源的重要内容。开发区产业聚集优势等理论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开发区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开发区土地利用还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控制土地使用规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已经成为开发区治理整顿的重点。应该从包括土地利用指标等各个方面努力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努力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
开发区主要指经国家或省级政府科学规划、严格审批,进行招商引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设立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包括致力于高科技产业等现代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区、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与出口加工区等。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以跨国公司为载体,世界产业结构进入加速调整期。
开发区取得了上述主要业绩,但也出现了土地使用结构性矛盾等新问题。自2002年以来,继上两次开发区“圈地热”之后,各地又出现新一轮的开发区“圈地热”。一些地方政府违法授予园区土地供应审批权,产业园区用地未批先用、非法占用、违法交易等现象。具体表现:1.开发区数量失控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的结构性问题;2.土地投入产出率偏低;3.用地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产业结构雷同;
4.土地出让方式单一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为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在现有开发区情况下,可以分别从现有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法规等几个方面寻找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使用的办法,具体的来讲:首先,以市场化的土地出让方式校正开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性矛盾;其次,以完善制度促进化解开发区土地使用结构性矛盾问题;再次,以规范优惠制度引导开发区产业聚集;最后,以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开发区聚集优势。
环节三: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问题主要表现在用地结构性矛盾方面。城市国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应该从市场调控与市场配置两个方面着手,把握土地产权制度、税收调控机制、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强调统筹规划等关键环节。完善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保障,包括深化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健全城市土地市场机制,完善城市土地宏观调控等相关内容。
由于长期城市土地无偿使用,土地尚未真正作为按照市场机制参与配置的生
产要素,各行业发展缺乏必要的统筹和全局性思考土地缺乏必要的流动,土地资源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具有局限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土地配置方式单一而缺乏系统性;第二,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多为静态而缺乏动态性,不利于盘活存量土地;第三,土地使用结构片面而缺乏综合考虑;第四,土地市场结构单一而缺乏必要的连接;第五,土地出让方式单一,缺乏竞争性,招标、拍卖等竞争性较强的土地出让方式还不多见。
五:本文提出的衡量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合理性的标准简述
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方案最终将以国民经济折算费用最小,增大土地因素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减少土地尤其农业土地的非农业占用量和国民收入的土地占用率最低为衡量和评价标准。
本文通过分别建立不同的模型计算出了国民经济折算费用,土地因素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单位国民收入占地率等指标数据。通过分析得出:国民经济土地资源利用经济效果最终取决于单位国民收入占地率,为此,一方面要减少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总量,另一方面要增加生产,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增长国民收入总量。
结束语
通过阅读本篇文章,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三大环节中,土地高效配置正面临土地政策目标不明确、政策主体间关系不畅、政策工具应用不当、政策执行不力、政策监控与评估机制缺乏、配套政策不健全等阻碍,难以满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需求。因此,今后我国应当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统领,通过改革土地资源配置政策形成机制、建立多元化治理机制、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和体制、转变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以及构建土地高效配置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起促进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业优化和民生保障的土地政策体系,对于作为农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要充分利用其生物-气候潜力,提高其产品产出率和产品总量;对于作为空间和作业基地的土地应合理地选择建筑区域和地段,完善建筑设计;对于作为特种“仓库”的土地要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和开采物堆放方式,全面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土地学会.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9-2010[J].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王华春.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构建节约型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3] 刘黎明,林培.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4] 王万茂.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评价标准[J].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1994.[5] 范恒山.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第二篇:读书心得读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有感
以人为本多元评价
——读《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有感
最近,我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后,受益匪浅。自己结合学习与教学实践,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构建自主的课堂评价模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老师说好就是好,老师说不好就是不好,学生没有反抗的理由。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也可以是学生互评,还可以师生共评等。这样,通过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性评定,既让学生获得分享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找到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学习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所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自主评价模式的特点是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实现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评价。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现在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评价,确切地说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单一地寄于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以分数论“英雄”、论“成败”。方法虽简单但片面,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之真实。所以,新课标大力提倡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在分析听课、分析作业、分析习惯、分析思维等学习过程展示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学会评价,逐步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从而不断地调整自我、更好地把握自己。在学生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时,我们不必强调一种形式,而是要注重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能力水平的客观认识,倡导自己和自己比,进步就是成功,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从课内沿伸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使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自我教育,在个体或集体的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自我。
(二)加强对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命题的研究
对考试命题的改革、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向来是社会、家长关注的焦点,新课标在这些方面强调:。
1、建立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的评价制度
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激励作用和质量监控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及“学习过程与方法”都应该成为评价的内容。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只偏重于考查对知识的记忆,却无法考查学生在真实的、动态的情景中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方面的观察、记录、分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及创造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包括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合作学习、观察能力、创造精神等。在教学中,我们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充分体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写作知识与操作知识相结合,学习成绩与学习方法相结合,笔头测试与口头测试相结合,平时检测与期末考查相结合,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力求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民主化,评价机会多次化,评价内容合理化。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
(1)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具体的说,采用积分制,过程评价占50%,终结性评价占50%。开学初,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册,收集学生平日的测查、综合性学习材料等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作为教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依据。过程性评价包括:识字写字、诵读欣赏、口语表达、探究学习、朗读、背诵的内容、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平时、期中、期末的成绩。这种分阶段进行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传统考试“时间紧、任务大、偶然性大”的弊端。
(2)是积极改进考查、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根据教材进度,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在命题内容、考试方法、结果处理等方面进行专项研讨。语文考试增加了课外阅读、朗读、背诵、口语交际等考核内容。如:低年级增加口试,主要内容是读拼音、读词语、读句子等,中高年级增加读课文、听写句子、写段等内容。语文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中期末成绩组成,平时分值占50分,期中期末成绩占50分。
2、增加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个性。
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一样,总是存在着多种正确的解决方法。传统的应试教育崇尚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评价测试题目也是标准化命题。这种模式,压制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抹杀学生”标新立异”的创造个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智力活动丰富多彩。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要在测评题目上加大改革力度,多用开放式的题目,不要局限在知识的记忆方面,应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这种问题,往往不止一个答案,可以测评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特别是能够测评学生非认知领域的素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评价
活动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结束后,我都要安排一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他们的思维、想象、表达、绘画、书写、判断、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这时,教室就成了一个社会的小舞台,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还是评委。
(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评价者,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显得非常重要。“多鼓励,少批评”应贯穿于评价过程的始终。同时,奖励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即:体现学生基础学习与能力的差异,对课程学习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给予奖励;激励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在学习过程的发展给予奖励;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积极、个体特长发挥显著的学生给予奖励。
总之,我们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要转变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