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暑期报社市场调研活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搭乘“开往春天的地铁”与全国首创刷卡取报新模式——《东方卫报》创新发行模式分析
XX年-2010学年度暑假期间,我参与了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东方卫报社关于刷卡取报的市场调研活动,以调研的方式在第一线感受刷卡取报这一新模式给传统报纸发行模式带来的冲击。其间,我还通过与报社发行部何长清主任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谈话和交流,较为深入的了解了《东方卫报》以地铁这一新型公共交通工具为载体的发行渠道。对于这两种创新发行模式,我谨以个人观点作出相关分析。
关键字:地铁报刷卡取报发行模式
背景材料:
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集团党委带领下,集团员工发扬创新进取、务实敬业、诚信和谐的精神,聚精会神抓导向,一心一意谋发展。集团新闻宣传平稳有序,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内部改革取得突破,和谐建设出现新的面貌。
《东方卫报》是由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和南京地铁总公司联合打造的一份综合类新闻日报,以“轻松,时尚,有用”为办报宗旨。
《东方卫报》XX年5月15日正式创刊,运用自身独有的运作模式,仅用了40天时间,就将发行推至16万份,一时间引起中国传媒界巨大的震动;改版后的《东方卫报》集读者俱乐部、免费刷卡取报、地铁派送和公共场所赠阅于一身,通过与苏果、麦当劳等企业合作的一系列的活动策划打响了品牌知名度,提升了自我形象,截至目前,《东方卫报》发行总量已攀升至30万份,稳居南京地区都市日报发行前三强。《东方卫报》在国内首创数码刷卡取报系统,1200多台刷卡机已基本覆盖南京主城区,其独有的地铁内发行量突破10万份,创造出都市日报快速发展的奇迹。
主要发行渠道:
地铁派送:每天7:30-13:00在南京地铁沿线各站发行8-10万份;
南京主城区200栋精品写字楼固定订阅;
全市266个读报居民小区家庭订阅;
南京主城区1200个报亭刷卡点会员读者刷卡取报;
主城区1000个特约零售报摊零售;
大型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定点投递;
南京新街口、山西路、珠江路等闹市区分别有100个人工派送点;
市区主要加油站、苏果连锁超市、休闲娱乐场所赠阅。
搭乘“开往春天的地铁”:
XX年《东方卫报》改版后正式在南京地铁一号线进行免费派发,现派发量近10万份,被称为地铁发行的“霸主”。
地铁这种轨道交通方式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同样,地铁报对于中国报业来说也是个新生事物。作为一份刚刚完成改版、“重获新生”的都市日报,《东方卫报》的定位更加倾向于年轻、时尚和快节奏,因此,地铁就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东方卫报》要占领的首要“高地”。
地铁中熙熙攘攘的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都市青年,他们年轻但不失稳重,前卫但不迷茫,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进取心。快节奏的工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他们不在流连于电视机前,如何更快、更准、更便捷的获取自己所需资讯曾经是他们头痛的问题。如今,一份以“轻松,时尚,有用”为宗旨,针对年轻、前卫的群体量身定做的报纸出现在了地铁。没有找零的麻烦,因为它是免费的;不必担心没有取报点,因为在地铁的各个出(入)口都有它的身影!对于读者来说,原来取报可以如此的便捷!
主动筛选阅读人群,对应目标客户的广告商捕捉到这一点后,自然不会熟视无睹,这也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报纸广告的吸纳问题。《东方卫报》读者群体因锁定在有稳定工作、固定收入、有消费能力的年轻时尚人群,使广告主实效千人成本降至最低点,其良好的广告投放效果也使得该报成为众多广告商的必选媒体。而从盈利模式上看,更在一定程度上为报纸持久性运作和可循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这就是用“重点培养”取代“普遍撒网”,从发行上做出差异化,与其他报纸广告发布“多而不专”带来的低效率宣传效果及其恶性循环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于更深层次的地铁报问题的探索,我想引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李莹在10年7月“全国地铁媒体联盟高峰论坛”上的一段话:“地铁报发展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与广告主之间的关系,毕竟地铁报高度依赖广告主;三是与地铁公司之间的关系,因为地铁报需要保证其完全唯一的发行地位,否则很难保证较大的发行量,从而实现盈利。”
难道,《东方卫报》只能走单一的地铁发行线路吗?
全国首创刷卡取报新模式:
XX年4月《东方卫报》实施全国首创刷卡取报发行模式,截至目前,南京市已有1500家报摊成为《东方卫报》特约刷卡点,近10万名读者通过刷卡方式领取报纸。
仅仅两年的时间,通过刷卡取报方式,《东方卫报》已经从一张改版初期纯粹的“地铁报”发展为一份主流报纸,日刷卡量目前达到近10万份,报摊发行量居于南京前三名。也正是这种首创的刷卡方式,使得《东方卫报》地面的发行量达到了地铁发行量的2倍多。
首先,刷卡的方式顺应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年轻的一代不会让每天买报找零来一点点谋杀自己的时间,采用刷卡的方式更适合他们的口味,更加便捷。事实上,在我进行刷卡人数调查时,很多社区的老年人也喜欢上了这种便捷的取报方式,这省掉了他们出门为家人取报时准备零钱的麻烦。
其次,特约刷卡点定点发行方式可实现读者人群精确投放;让每位持卡者都成为《东方卫报》的尊贵会员,这也是持卡刷报的另一个亮点。成为会员就意味着读者不仅可以免费享受《东方卫报》带来的多种优惠服务,还可以到300家本报特约加盟商户享受最低消费折扣的超值优惠服务,以及报纸最近开展的报纸购物活动——东方乐购。可以说,会员制稳定了部分读者,正是越来越多的取报卡的办理和使用成就了《东方卫报》的地面发行量。正如上文所述,如今网购、团购风行,《东方卫报》依托会员制定期开展的报纸购物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吸引了部分年轻读者群,保证了发行量。
地铁报&地面报:
以地铁报扩大市场份额,以地面报实现企业盈利。
《东方卫报》总编辑陈朝晖表示,地铁报的发展离不开地铁本身的发展,但地铁的发展又不是地铁报所能控制的。对大多数地铁报来说,单一线路运营只能带来有限的发行空间,如果只在这少量人群中做文章,报纸就做不大。因此,单一线路环境下的地铁报在创刊初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就是地面发行。正如陈朝晖所说,《东方卫报》凭借着创新的刷卡取报,辅助以出色的活动策划,如“爱心义卖”,精品办公楼定点订阅等多渠道发行手段,在南京这个报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确保了发行量,分得了自己的那块“蛋糕”,成就了不俗的业绩。
第二篇:暑期报社社会实践
且行且珍惜
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已经结束了,一个月的“新闻民工”体验说短也不短。期间,我在《淮海晚报》,那个“我们离你最近”的地方学习着、感悟着„„选题、策划、采访、写稿、摄影,熬夜、中暑、晒伤„„经历了一件件说来普通又让我很是难忘的事情,充实感、无力感、紧张感、成就感„„成了一个典型的矛盾综合体。但回过头来想想,还是觉得纠结有理,毕竟收获颇丰,不管是采访写作的专业实践,抑或是处事做人的人情世故,都是受益良多。
一个月前,我如愿以偿的来到晚报实习,进了社区部,一个刚成立不到一年的新部门,也见到了我的记者老师,金海洋。皮肤黝黑,个子很高,一直盯着电脑屏幕敲敲打打,不时地翻着面前的采访本,看得出是一个认真务实的好记者,但当时的心里是晃荡的,“貌似是一个不好亲近的老师”这一想法占据了全部思想,不禁为以后的实习开始担忧。不过,在日后的交流相处中,可能是因为老师觉得我是抱以认真端正的态度来实习的,开始“正视”起我的存在,每天用小鸟电动车载着我,顶着毒太阳,提着照相机,穿梭于淮安的大街小巷,一个月下来,惊觉自己竟成了个“淮安通”,哪个街道、哪个小区,在我这个路痴的心里竟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在路上,我和老师会有很多交谈,大部分围绕新闻策划和采访写作;在报社,我们也会为了一个选题讨论上好久,甚至会因为一些小分歧而发生争论;回学校,我们会因为一些新闻点的确定和采访信息的沟通而通电话、聊QQ„„老师告诉了我好多,采访的“GOAL”定理;稿子要抓好新闻点,感动别人之前要先感动自己;采访对象的引语很重要;拍照仰拍的效果不错;有的题材采用黑白照片很有感觉;网络论坛是一个重要的新闻线索来源„„逐渐地,开始和老师熟稔起来,那个不苟言笑的老师也会和我开起玩笑,“我们是非洲人,你也加入我们啦!”、“看着你就觉得自己老了,差一旬了,伤不起啊!”„„很喜欢这种自在轻松的相处,良师,亦益友。
老知青、最美母亲、老党员、社区活动、爱心设岗、少儿阅读、安全游泳、老物件、相亲会、闲物调剂、小巷味道、城中村„„一个个采访专题让实习的每一天都是忙碌而充实的,白天采访、晚上赶稿的快节奏生活压力,不时地也开始接任务独立采访,压力很大,那时候的脱发是最严重的。
很辛苦,还记得整个夏天中最热的一天,往外面一站就觉得周身一股热气,太阳刺得人睁不开眼,热得人直吐舌头,街上的人也是全副武装,匆匆而过。我和两个男记者在外面跑了一天,采访调查,陀螺似的奔波,皮肤晒得生疼,记者的汗快滴到眼睛时就伸手一抹,感觉自己背上就是有一串汗直滴,一个采访点结束要奔赴下一个采访点的时候,总是会被车座上那滚烫的热度给吓到,那时候记者之间就会开起玩笑,“免费桑拿,不错吧?”“我们得弄个拉风的采访车,下雨太阳都不怕。”一天结束了,很渴很累,在走回宿舍时,人已经没有意识,一瓶凉水,一瓶藿香正气,打开电脑敲敲打打,最后一个字码完的时候,也就倒头躺了下来,眼珠滚烫,但,满足。
一个个辛苦的过程现在想来,也是一个不错的回忆,因为我坚持了,很庆幸。这些让我触摸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事、物。学新闻的人骨子里都有一种侠客情结,膜拜南周的那种铁肩辣笔,觉得正气凛人。然而,这次的实习也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社会的现实面,多少人独善其身已属不易,我们会被慢慢地磨去棱角。但看着市民们在拨打电话时的愤然,现场采访时的热情,那时候觉得自己仿佛是
可信赖的可依靠的,想要帮助别人的冲动力量一股脑的喷薄而出。毕竟,舆论的力量总是比想象中的大,记者还是能靠一支笔、一个镜头和一份使命感,去解决一些老百姓无法解决的问题,听到一声声感谢,那是无比惬意的满足,好像那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自己的事儿”了。
诚然,一个月,不长。但留给我的,已足够体味好长一段时间,一些人把他们付出代价和努力所收获的,无条件无保留的告诉了你,让人无限喟叹。记者知道的必须最多,说的又必须最少,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点点滴滴的经历都内化成内心财富。
传媒1002班
221003024
王茜
第三篇:暑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地点:徐州都市晨报报社
实践时间:2010年7月12日2010年7月25日
实践内容:本人于2010年暑假在都市晨报,与一名同学跟随赵老师实习。
实践报告:
7月12号至7月25号,我有幸在徐州都市晨报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作为一个新闻传播系的大一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让自己提前了解传媒并且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在报社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采编大厅里坐着的有领导,有主编,有见习,还有同我一样的实习生。来报社的第一天就一个感觉:实习生比较多。几乎每个编辑都带有实习生,有的甚至带了两三个之多,所以首先要取得的就是老师的信任。这些老师本没有带实习生的义务,我们这些半吊子水平的实习生也确实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所以让他们相信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学习的,我们能给报社帮上一些忙是很重要的。时间久了,我们和的关系都是亦师亦友的。大家都喜欢勤快的人,有些琐碎的小事是每个实习生都必须经历的。第一天我们被安排在阅览室熟悉报纸,这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
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们留下好印象,他们才会逐渐信任我们,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我们。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年龄相仿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践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还要懂得创造访问的条件。通常到了新闻现场,我们首先要找到掌握总体情况的人,其次找一些一般参与者、知情者,然后是事件的外围人物,即旁观者和听说过的人。这三种人缺少任何一种就会让受众觉得报道不完整,缺少说服力。另外还要选择好访问的时机和场合。在一次工地失事的负面事件采访中,一些工人面对的时候守口如瓶,但私下里却单独电话联系反映情况,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知道是自己向透漏情况,害怕工地负责人报复。让我记忆
深刻的还有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服也要注意采访的场合。记得有一次采访的对象是珠宝商,到了现场以后,才发现他们都是西装革履,只有我一个人还是T恤衫牛仔裤,感觉特别尴尬。
带我的赵老师经常对我说,最大限度地让被采访者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有一次采访需要了解当事人居委会方面的情况,赵老师让我单独电话采访,可是我问来问去问了一堆空话,没用,而且还让居委会的人觉得很委屈,因为当时听信居民的一面之词,潜意识里认为居委会什么工作都没做,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语气让居委会的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实上居委会做了很多,这次采访很不愉快,后来赵老师重新打了个电话,先把我这个烂摊子收拾了,之后问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次失败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被采访者的身份很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此外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传播者最基本的素质,它是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都市晨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手中时,都要再一次审查。
至于新闻稿的写作,赵老师一再提醒我要有现场感,受众是通过的眼睛去感知新闻现场的,让受众感到在现场,才能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个“W”,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却犯过这种乌龙错误,比如好不容易采访结束,忘记问当事人的姓名,比如兴冲冲从事发现场赶回来然后发现忘记记下事发地点在哪里,比如终于写完了一篇稿子忘记了向相关单位核实„„犯了不少错误,受了不少打击,心情难免低落,不过我相信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这些打击便是活生生的教材,我还没有参加工作,有了这些经历,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还锻炼了我的韧性,让我懂得一个新闻人要随时保持良好心态,随时调解心情。不是每次采访都能很顺利的,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新闻,除了要想方设法套出话来外,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关于套话,我的体会是“脸皮厚则无敌”,如果采访对象说“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或干脆就不开口,如果不想放弃,就不要接他的话,大可从其他方面去问,契而不舍,是为无敌。
有时候一些不怎么难的采访,老师会让我自己去,每次出去她都会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这几乎是她每天必对我说的话。这可不是一句客道话。有时候为了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采用“暗访”的手段。7月20日我们刊登了一篇报道《青蛙还在卖 市场管理办说“没权管”》,因为当时采访的时候,我们冒充要买青蛙的,赵老师用自己的手机给卖青蛙的打了个订购电话,稿子发出来后,那一整天,青蛙贩子就一直电话骚扰赵老师,让人不胜其烦。后来,在报社坐着的时候,偶尔会接到一些询问某某手机号的电话,刚开始我不怎么在意,就去帮他问该问的电话,但老师们提醒我们对于这类电话要警惕,采编大厅的电话大部分都曾公布到报纸上,很多被负面报道过的人和单位可能想通过报社电话询问手机,这中间有什么企图就难说了。忙碌而有趣的两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老师道别之后,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如今,回首实践的两周,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为我以后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于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两个星期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辜负报社老师两周以来对我的帮助,做一个合格的,让自己成为群众看社会的眼睛,不愧于“铁肩担道义”这几个字的重量。此时拿起一份《都市晨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都市晨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第四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幼儿园手绘墙改造工程
实践目的:
社会实践即通常意义上的假期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自己的方向、为面向社会做准备、增强专业技能等多方面意义。
团队合作关键词:
自立,自强,创新
我们在酷暑中迎来新一假期。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天气炎热,烈日当头,我们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们到了一个手绘墙小组,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我们几个同学和一位高中老师,五六个人,一个小团队,我们共同开始了我们的假期。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接触那些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总是对我说要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间。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
多少年的寒风苦雨,我们踽踽独行;多少年的残纸冷墨,我们默默挥洒;十多年的仆仆风尘,十多年的风花雪月。然而现实没有让我们绝望,我们实现了理想来到了追求的圣地----大学。大学可以说是每个学子的理想殿堂,梦想升起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人开拓自己,超越自己的一段时光。在这平凡而又特殊的时光里,我们拥有的是展现自己的舞台。
是的,大学生应历经寒窗数年,发奋苦读,一如既往,然而当我们走出“象牙塔”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竞争激烈的市场。新时代的大学生是这一社会亚群体中知识含量最高的一族,同时也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希望。我们被裹进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科技浪潮和先进管理技术的社会潮流之中。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筛选的是有用人才,呼唤的是优秀人才,渴求的是杰出人才。作为莘莘学子的我们则思考着成才,探索着成才,拼搏着成才。渴求一匹匹千里马驰骋杀场能寻求到期待已久的开拓自己的伯乐。毕业或者在校都意味着大学生要面对竞争,尝试,角逐,甚至是探求。同时也是人生之旅的重要转折点,从和谐安静的美丽校园到残酷喧嚣的黑暗社会的转折。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了解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其他行业的就业位置和前景。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其实仔细想想,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美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我们认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应该跳出以往的单一认识:认为版画系的学生以后画版画,雕塑系的做城雕,装潢的就应聘装修公司或自己开装饰公司等等。
在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我们作为特别专业的学生其实更有市场。因为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中国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新型的公司业态出现,比如软件开发公司、网上咨询公司等。或许听起来与我们完全无关,但这次我们的实践正是推翻了这一简单思维。在一个纯技术型软件开发的公司我们仍然发现了可以发挥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的位置。这都来源于平常专业的训练和美院特色的环境长期熏陶感染。因为每天处在艺术氛围浓厚的校园中,耳濡目染,我们的艺术素养理应比其他同龄人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对艺术的敏感嗅觉和艺术修养去切身发现身边适合自己的位置。
有一个共识是物质之后人们追求的都是精神。所以我们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享受美的东西。所以我们所学的专业正是很符合精神领域的这一需求。而且将来会有更多这一领域的创意型产业产生。比如现在流行的绘墙,已经有人开办了专门绘墙的工作室。设想在以前条件不好的环境下,自己有房子住,遮雨不漏风就好,谁会想到把墙好好美化装饰呢?又比如现在家装市场流行的软装,具体来说就是墙纸,窗帘,地毯等物品。但是为什么会把这些东西单独组合起来成为一个系统呢?因为装修的潮流所致,人们的审美需求所致。人们发现墙纸往往比单色粉刷墙温馨美丽,人们开始在窗帘上做文章,加入帘幕、串珠等装饰品。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精神上需求的提高而衍生的新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当基本衣食住行满足后人们会偏向寻求心灵的满足,而艺术无疑是很好也是很多人的选择。
由此可见,艺术本就无处不在。大学生的我们平常就应该关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不要以为我学美术画好画,我学设计用好设计软件就可以,为了生存的更好,我们应该积极关注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时事有意识去了解其他行业的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去发展定位。
通过一个月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项工程,老师们和周围的群众都很喜欢,看到这一切,我们心里都特别开心。虽然这个月我们每天都头顶烈日,皮肤都比以前黑很多了,但是在一起的每天,我们都很开心,每天都很充实。在工作
之余,我们学会了更多用钱买不到的东西,团队合作、创新、吃苦的精神等等。这一切都将是我们走向社会的宝贵经验,更为以后的学习指导了方向。
班级:11级环艺1班姓名:石厚波
日期:2013、8、30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幼儿园手绘墙改造工程
系级:建筑环境艺术系班级:11级环艺1班姓名:石厚波
日期:2013-8-30
第五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5篇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1
一、实践目的
通过在婚纱摄影店里进行实习,来完善自己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习摄影、摄像等方面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学习水平,增长一定的见识,为以后的学习及就业打下基础。
二、实践内容
从学校放假回家以后,通过对我家附近的一些婚纱店进行考察,仔细询问店里的详细情况、人员的安排,跟随专业人员实际操作,并反复比较、斟酌后,选择在离家不远、实际操作机会较多的一家名为“xx”婚纱摄影店进行实习。
实习的第一个星期,我和小魏、小袁三名实习生首先一起参加了培训,对室内外拍摄的注意事项进行学习,对各种摄影器材进行熟悉,对摄影艺术照成品进行观摹,对外景拍摄地的场地特点进行分析。
开始一段时间,我们在店里学习对摄影作品进行加工处理,设计出顾客要求的样式,对不同风格的数码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在对这些照片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在学校里刚学习不久的Photoshop图片处理工具派上了用场,由于在学校学习时,这一门课程安排的课时数不多,所以只是蜻蜓点水的学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课后也没有多少实践操作。在后期处理过程中,同时也学到了Photoshop中许多美化图片的技巧。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和xx、xx的关系都很融洽,我们一起工作、学习,气氛十分和谐,我很高兴认识她们俩,虽然我们相处的时间不是很久,但我相信以后一定不会忘记和她们俩一起工作的这段日子。
转眼就到了八月份了,我已经在店里实习了一个月,开始发现每天的工作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重复的动作,重复的人,重复的思维,重复的思考,一切都是在重复着昨天所做的事情,这样的生活似乎不是我想要的。
度过了这段焦躁期,我有了很深的感触,也体会到了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艰辛。在学校里,我们并不觉得什么,但是当我们一旦步入社会,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那么的顺利。每一份工作都需要我们努力去维持,去拼命,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为了生存,为了梦想,在城市的巨大压力下,生活着,工作着,拼搏着。
三、实践结果
学会了婚纱摄影的情调、气氛的营造,对复古、典雅、浪漫、温馨、艳丽等各种类型的婚纱照的拍摄有了一定的了解,学到了许多婚纱摄影的技巧,掌握了作为摄影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四、实践总结
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实习,增强了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方法和技巧,有了一定的摄影实践的经历。还很感谢摄影店的同事们,让我实习生活变得轻松和愉快,学会了与人相处,让我懂得享受生活,学会在工作中自我调节。相信无论以后在工作学习中有多么的辛苦,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以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好好地生活。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2
一、调查背景
九年义务教育一费制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两免(教科书及学杂费)一补(贫困住宿生给予生活补助)政策的实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给党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今年又逢我国建国六十周年,对农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故我院院团委组织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XX年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实践活动在“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投身科学发展实践”主题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活动分支教、社会调研和爱国主义教育三大主要部分,其中以支教为载体,并同步进行了社会调研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结束时我们集中以文娱汇演的形式展出了我院此次“三下乡”活动的成果。我作为调研组的一员,参与了此次社会调研活动,经过对调研数据和图片的筛选、整合,我写了这篇调查报告。
二、调查对象、内容以及方式
此次调研的对象为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清溪中心小学及其周围的清溪、南门、田桥、温塘四个村庄的老师和居民。
调研内容围绕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展开,详细调查问卷见附文。
此次下乡调查的方式有问卷调查法、个别走访法和资料搜集法三种。其中使用问卷调查法时共发放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为94﹪.在被调查者中,25岁以下者占10.63﹪,26-45岁者占50﹪,46-65岁者占29.78﹪,65岁以上者占9.57﹪.问卷由调研组六名成员(杜文龙、蒋珊、薛苇、李利、程烨、许日康)下乡到各村庄时发放,其中部分问卷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剩余部分由调研组成员通过访谈形式把问卷题目融入到谈话内容中。另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家长和学生进行了走访。最后,我们还向清溪中心小学的兰朝红校长搜集过一些关于该校的情况。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家长的教育观念现状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被调查者中,42.22﹪重视家庭教育,21.11﹪表现为很重视。这说明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维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是家长观念的一种进步。
2、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的关联性。
在问及文化程度对家庭收入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时,47.19﹪认为影响很大,39.33﹪认为有一定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家长普遍认为受教育程度对将来家庭收入有较大的影响,但是“读书无用论”、“读书致贫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可能是受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影响。因此,政府部门要重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着力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在大的方向上审时度势,锐意改革、创新教育体制,另外各个高校也应注重培养一批理论素养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大学生。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针对农村学生不上学而去打工的现象,44.83%认为不应该,因为读书才是他们的出路,但也有26.44%认为这很难讲,对他们先发展与先生存之间难取难舍。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反对子女不上学而去打工,但是有些家长迫于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只顾及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子女受教育后带来的长远效益。
3、学校教育方式问题。
在学校教育方式上,64.67%认为体罚与教育结合,33.33%认为教育不体罚,其中年龄为46-65岁的被调查者中32%认为教育不体罚,65岁以上42.8%也持该观点,26-45岁中28.57%持同样的观点,25岁以下中40%认为教育不体罚。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希望学生体罚与教育相结合,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家长对教育不体罚这种观点的支持程度不一样,大体上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观点的支持率有上升趋势,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祖父母辈的家长对孙子女存在溺爱的倾向。
4.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支持程度。
在子女学习成绩优异但家里供不起上学的情形下,72.83%会贷款供子女读书,20.65%会选择变卖家产供子女读书,仅有6.52%选择让子女辍学。这些数据都体现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良苦用心和高度支持子女接受教育的心理。
5.家长对当今教育政策的了解程度。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问题,已出台了多项教育政策,但只有1.25%非常了解当前国家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15%比较了解,27.5%有一定了解,高达56.25%不太了解,这反映出当地政府对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宣传覆盖面还有限。
6.家长最关心的教育方面的问题。
50%家长最关心师资力量,21.88%最关心教育体制改革,14.58%最关心学校的教学环境,但仍有13.54%最关心学费问题。家长最关心的教育问题程先出多样化的趋势,这说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所进步,同时最关心学费的比例不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温饱问题不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7.发展农村教育与发展农村之间的关系
60%认为发展农村教育对农村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3.75%认为效果比较大。由数据我们可以读出现今农村大部分已经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对发展农村的重要性,看来政府宣传的“科教兴农”口号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二)学生家庭情况。
1.家庭负担。
在被凋查者中,48.89%有一个孩子上学,16.67%有两个孩子上学,28.89%没有孩子上学。从中可以看出,现今的家庭以一个或两个孩子居多,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28.89%孩子上学可能是被调查者年龄过大或未婚等原因造成的。
2.家庭年收入以及主要经济。
在众多调查者中,61.36%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20.45%在3000-4000元之间,6.82%在4000-5000元范围内,仅有11.36%在5000元以上。这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还很不高,农民的经济状况还有待提高。在这种经济状况下的农民可供子女受教育的能力还不高。因此,当地政府部门要继续落实还中央关于“三农”
问题的相关政策,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带来的成果。
另外,53.36%的家庭主要经济为农业收入,26.88%为副业带来的收入,19.35%为外出打工,本地农民不存在乡村集体收入分配形式的经济。这说明当地仍以农业为主,不过副业和外出打工也占相当比例。相对往年来说,外出打工取得的收入有较大下降,这一方面可能是受国际经融危机的大背景影响,一方面可能是今年来国家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在家种田收入有所提高。
透过农民收入多元化发展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农村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步提高。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3
1、调查目的和意义
1.1意义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自然环境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的同时,遭到了人类机大的破坏.只有当自然环境处与一种生态平衡的和谐状况时,人类的前景才是乐观的。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多辟渠道、形成机制;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的局面。这既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更是彻底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只要全民动员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就一定能铸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长城,中华大地就一定会山川秀美、江山如画。
1.2目的
通过对当前青少年对生态环境现状的了解,使他们加深对此社会问题了解与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2、调查过程
由于是第一次独自完成这样的社会调查实践任务,所以准备时间比较长。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接下来寻找了调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最后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2.1调查时间:20xx年7月20日-20xx年8月1日
2.2调查对象:丰城市上塘镇建新村12-18岁青少年
2.3调查目的:通过对当前青少年对生态环境现状的了解,使他们加深对此社会问题的了解与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2.4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问询法,座谈访问。由于实际情况制约,考虑到在学校中分发后回收率过低,问卷调查只进行了小规模的采集。主要采取问询一部分学生及向了解情况的相关同学交谈询问来收集答案,对其他青少年采取一一问询收集答案的方法。同时利用工作之便对本小区和身边朋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3、基本情况与分析
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环境保护除开发展各项科技技术,解决环境污染中的一些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工作中,如何去提升环保意识,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对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3.1认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自然环境或者说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活动相互起作用的那些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复杂的综合体。自然环境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舞台,是人类创造活动重要的对象。自然环境通过人类劳动对
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自然环境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以人类劳动为中介,自然环境在各个不同阶段对社会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
3.2认识环境对经济的重要性
经济在人们眼中仿佛一直与环境对立,其实不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对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大影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引发自然灾害,给经济带来直接的重大损失。
3.3认识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境保护的成效
环境保护意识也需要与时俱进,跟随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不能抱守陈规。环保意识提高,不仅有利于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升环境保护效率,促进环境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环境科技的创新成果,造福人类。
4、调查结论
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老的环境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这一对矛盾,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永无止境的,因此,保护环境,任重道远。诸多的环境问题,都会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痛苦和灾难,环境保护日趋紧迫。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要加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培育学生“保护环境,由我做起”意识,并且身体力行。为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要继续做好宣传,加大全民参与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普遍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鼓励更多的市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促使人们在进行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生活生产活动、或科技活动与发明创造时,都能考虑到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或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5、评价建议或对策
5.1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5.2开展主题活动,加深环保意识
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小队、班级,甚至全校师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如组织初一学生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课外可以开办相关活动,例如绿色植物角评比活动、回收废旧电池活动、校团委组织的垃圾回收活动、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环境保护主题队会、各班开展的护绿活动、环境保护黑板报比赛等等,通过参与上述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人人有责,并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活动期间,在校园、公园、街头及社区,学生们自觉地开展“从我、从现在、从身边、从小事做起”的各种“洁、齐、美”活动,向周围的同学及家长们宣传环保的意义,大家一起来支持并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共同为温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贡献,使大家个个成为“环保小公民”,人人争当绿化保卫者,用自己的双手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增添新的色彩。
5.3实施课题研究,提高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1)确立课题研究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时,着手从身边细小的方面考虑,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同学们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着手制订研究的计划,准备研究的材料,依靠小组分工合作的精神,拟订了工作方案,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把从名著、专著、教科书、科普读物、报纸、期刊、年鉴等方面找到的环保资料进行分析,制定社会调查问卷。
3)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有了充分的研究计划他和准备之后,同学们就深入学校、家庭、车站、菜场、社区等,发放调查表,收集反馈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实地测量,采集标本,调查取样,采访群众,倾听呼声,充分收集研究材料。
4)汇总课题研究结论。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就把所有的信息汇总起来,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同学们通过可触、可闻、可见的实践行动,深刻领会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对部分有潜力并自愿将来从事环保事业的学生,创造了环保初步认知条件,使他们将知识、实践和责任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并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
5.4结合家庭社区,强化环保意识
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4
进入大学已经一年了,今年暑假,进行了大学期间的第一个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借此次社会调查,好让自己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自己的才能,培养自己的韧性,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为人处事,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差距所在,我主要针对社区的老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进行了一些调查。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老年人渴望丰富多彩的文化,有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老年文化建设,是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采取有力举措,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文化产品与服务势在必行。老年人的文化活动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发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发与发展老年文化产业对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都有积极的作用。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搞好社区老年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动员老年人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知识、娱乐的功能,提高全民觉悟和文化素质,对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从根本上促进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加强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报告主要是对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时间:20xx.7.10-20xx.7.24
调查地点: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几个小区
调查方法:咨询,实地考察
调查对象:社区老人
内容概述:
(1)当今社区老人精神文化活动的基本情况
(2)制约社区老人文化活动的主要问题
(3)就相关问题提出的我的个人建议
调查预测:由于本次调查实施调查人员过少,能够调查的人群十分有限,地区范围也过于狭窄,以及调查方法不够精确,导致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但还是能反映出社区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大体情况,因此,此次调查具有一定意义。
一、当今社区老人精神文化活动的基本情况
老年文化生活是老年精神需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老年文化生活是在老年文化的范畴之中。那么,什么是“老年文化生活”呢?一是老年人参加的知识型、娱乐型的文化活动。主要是从事著书立传、文化娱乐、养生健身和学习新知识等活动;二是以老年人为主要角色,反映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同侧面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主要是文学艺术方面和生活知识方面。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小区和周边的几个小区,我们发现如今老年人的休闲场所、手段和设施相对比较缺乏,不少老年人对自己的休闲娱乐生活并不满意。虽然老年人退休后会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但总的来说他们的生活范围主要还是集中在家庭和生活小区,利用社区设施进行户外运动、打麻将玩纸牌、参加群众性文体活动(如跳健身舞、交谊舞、广场舞等)活动内容非常单一。同时,社区街道组织开展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缺乏持续性、周期性,影响这些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的缺乏。虽然,近年来,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但对文化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组织的活动大多是在一些重大节日或庆祝日,平时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少之又少,远不能满足社区老年居民的文化需求。
二、制约社区老人文化活动的主要问题
在某社区一项有关老年文化活动的调查中显示,有68%的老年人每次参与活动的时间在1 -5个小时以上,有6%的老年人没有时间参加活动;有72%的老年人选择隔三差五参加活动,有18%的老年人选择一个月参加一次活动。这充分说明了,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参加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愿望不断增强,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制约了他们的积极性。
(一)部分老人对社区文化活动需求不足
当代的老年人是一个带有时代特征的特殊群体,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礼,经过革命战争和祖国建设的锻炼和考验,他们是体现了时代精神的一代人。他们具有生活简朴、耻于索取、志在奉献的精神,他们有在极其艰苦条件下艰苦奋斗的经历,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但是,也有一些老年人头脑中还存有封建社会的影子,尤其在单位曾负过责,任过职或大家庭的长者,还摆脱不了家长作风,以前在家中、在单位享有很高的权威,如今年老体衰,从岗位上、劳动中退下来,随着社会的变革成为社区人,失去在单位或家庭中唯我独尊的地位,加之生理上的原因,固执、急噪、多疑、易怒及自怨自艾的老年心理特征日趋明显,一些老年人集体观念、组织观念淡薄,存有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小农意识,他们受教育不够完善,文化素质偏低,对新生事物吸收能力迟钝,难以放下架子将自己融入社区老年人之中,加之对社区文化认识不足,习惯并容易满足于简单、俗套的文体活动。所以无论是经济条件好的还是经济状况欠佳的,30 %的老年人对社区精神文化需求是很低的,不太热心参与社区老年文化活动。我们与老人交谈时,当我们问及老人为什么没有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时,除了组织和设施因素外,一些老年人的回答是:没有时间或没有意思。总之,反映出一部分老年人缺乏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强烈愿望。
(二)各级干部对社区老年文化的指导、组织力度不够
目前,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繁重,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调整后,一部分年轻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老年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还缺乏做好社区老年文化工作的经验。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单位、部门、社区成员对社区老年文化工作认知不足,责任意识和归属意识不强,对社区老年文化活动的组织、指导不够。一些社区老年文化活动处于无序和单调的状况。老年人对社区文化需求强烈,调查中发现一些老人对因交通不便或身体欠佳不能参加老年大学而遗憾,有的老人反映社区缺少文化设施,有组织的老年文化活动少,难以满足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的需求。我们感到各级干部应加强对社区老年文化活动指导、组织,老年文化活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老年人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场地不足
由于条块分割使文化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配置不尽合理,一方面社区文化资源闲置浪费,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文化资源紧张短缺,苦于无奈,缺少对有关社区资源行之有效的行政和法律手段,即使有的时候一些地方形成了文化资源的共享,但主要还是靠关系、靠感情,如有人事变动,资源共享随之动摇。由于我区经济发展还不够平衡加之历史的原因,地区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少数社区老年文化活动设施简陋,特别是一些社区缺乏适合老年人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座谈中一些老人和基层干部反映: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社区缺少资金和可利用资源,老年文化活动设施不够,难于满足老年人对社区文化活动的需求。
四、加强社区老人精神文化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引导老年人转变观念,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人类有史以来梦寐以求的长寿,在这一代老年人身上逐步得以实现。长寿社会的到来,显示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科学发达,人民身体健康的昌明盛世。社区老年文化不能用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看待当代;因此,发展老年学校、老年大学,满足老年人学习政治和科学知识的要求,通过讲课、面授、电化教育等手段,满足老年人对社区文化的需求,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各得其乐,使社区老年文化朝着“五自”方面发展,自觉自愿积极参与、各显其能自由选择、认真负责自我组织、展示才华自我管理、提高质量自我服务的道路发展。
(二)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在现有的老年文化活动设施的基础上,大力发掘社区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文化设施,建立老年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在资源配置方面采取政府拨款购一点,企事业单位赠一点,发动个人捐一点。形成社区老年文化建设体系。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各级政府注重宏观指导,提供政策支持,社区居委会积极协调,社区单位承担自己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图书馆、活动场地、排练场、文化馆、体育馆等向社区免费开放,为社区老年人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
(三)培养社区文化骨干,建立文化传播机制。
老年人的需求中,文化教育需求和贡献需求是相辅相成的。在社区内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思想好,组织能力强,善于联系群众,热爱社区老年文化工作的骨干,充分发挥社区中老党员、老干部、老文化工作者、老文艺工作者和老体育工作者等有一技之长老人的作用,动员他们组成社区老年文化宣传辅导站,通过培训文化骨干,组织和动员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促进老年文体队伍的发展。社区老年人文化还要充分发挥社区中的有线广播电视、阅报栏、科普画廊、社区刊物、文化单位和社区中心的媒介作用,从小处做起,同时要制定中长期规划和近期的实现目标,建设中的社区老年文化就会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社区老年文化就会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向前延伸。
(四)探索打破老年文化设施功能受到的桎梏新思路。
各级政府对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为老年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如何保持老年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设施建设和设备如何充分发挥为老年人服务并长期保持活力,如果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转机制,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撑,那么这些设施将会成为各级政府的包袱,就会发生由于一些同志对社区老年文化活动概念理解的偏颇及客观经济投入的现状,使一些可贵的资源成为摆设,经费来源成为社区老年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应有功能的桎梏。在我们调查中老年人表示,在社区,中老年人,尤其退休后的老年人对于社区文化的需求非常强烈,但是目前社区仅具备单一的管理职能。老年文化建设不能单纯依靠一些基础设施的投入,要从管理组织方面重视起来。随着社区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要满足大部分老年人的文化活动需求,需要社区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需要有规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的优势,让老年人玩在社区、乐在社区。
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问题,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谁家没有老人,哪个人不会变老。我们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增加对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的关注,让未来的老年人有学有乐,过上多姿多彩的生活。老年文化的建设,一要走民间与政府相结合的道路,二要走为社区服务的道路;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多方支持,也要积极拓展活动平台,通过我们的关注和努力,把老年文化建设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5
搭乘“开往春天的地铁”与全国首创刷卡取报新模式——《东方卫报》创新发行模式分析
xx年-20xx学暑假期间,我参与了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东方卫报社关于刷卡取报的市场调研活动,以调研的方式在第一线感受刷卡取报这一新模式给传统报纸发行模式带来的冲击。其间,我还通过与报社发行部何长清主任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谈话和交流,较为深入的了解了《东方卫报》以地铁这一新型公共交通工具为载体的发行渠道。对于这两种创新发行模式,我谨以个人观点作出相关分析。
关键字:地铁报刷卡取报发行模式
背景材料:
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集团党委带领下,集团员工发扬创新进取、务实敬业、诚信和谐的精神,聚精会神抓导向,一心一意谋发展。集团新闻宣传平稳有序,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内部改革取得突破,和谐建设出现新的面貌。
《东方卫报》是由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和南京地铁总公司联合打造的一份综合类新闻日报,以“轻松,时尚,有用”为办报宗旨。
《东方卫报》xx年5月15日正式创刊,运用自身独有的运作模式,仅用了40天时间,就将发行推至16万份,一时间引起中国传媒界巨大的震动;改版后的《东方卫报》集读者俱乐部、免费刷卡取报、地铁派送和公共场所赠阅于一身,通过与苏果、麦当劳等企业合作的一系列的活动策划打响了品牌知名度,提升了自我形象,截至目前,《东方卫报》发行总量已攀升至30万份,稳居南京地区都市日报发行前三强。《东方卫报》在国内首创数码刷卡取报系统,1200多台刷卡机已基本覆盖南京主城区,其独有的地铁内发行量突破10万份,创造出都市日报快速发展的奇迹。
主要发行渠道:
地铁派送:每天7:30-13:00在南京地铁沿线各站发行8-10万份;
南京主城区200栋精品写字楼固定订阅;
全市266个读报居民小区家庭订阅;
南京主城区1200个报亭刷卡点会员读者刷卡取报;
主城区1000个特约零售报摊零售;
大型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定点投递;
南京新街口、山西路、珠江路等闹市区分别有100个人工派送点;
市区主要加油站、苏果连锁超市、休闲娱乐场所赠阅。
搭乘“开往春天的地铁”:
xx年《东方卫报》改版后正式在南京地铁一号线进行免费派发,现派发量近10万份,被称为地铁发行的“霸主”。
地铁这种轨道交通方式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同样,地铁报对于中国报业来说也是个新生事物。作为一份刚刚完成改版、“重获新生”的都市日报,《东方卫报》的定位更加倾向于年轻、时尚和快节奏,因此,地铁就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东方卫报》要占领的首要“高地”。
地铁中熙熙攘攘的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都市青年,他们年轻但不失稳重,前卫但不迷茫,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进取心。快节奏的工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他们不在流连于电视机前,如何更快、更准、更便捷的获取自己所需资讯曾经是他们头痛的问题。如今,一份以“轻松,时尚,有用”为宗旨,针对年轻、前卫的群体量身定做的报纸出现在了地铁。没有找零的麻烦,因为它是免费的;不必担心没有取报点,因为在地铁的各个出(入)口都有它的身影!对于读者来说,原来取报可以如此的便捷!
主动筛选阅读人群,对应目标客户的广告商捕捉到这一点后,自然不会熟视无睹,这也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报纸广告的吸纳问题。《东方卫报》读者群体因锁定在有稳定工作、固定收入、有消费能力的年轻时尚人群,使广告主实效千人成本降至最低点,其良好的广告投放效果也使得该报成为众多广告商的必选媒体。而从盈利模式上看,更在一定程度上为报纸持久性运作和可循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这就是用“重点培养”取代“普遍撒网”,从发行上做出差异化,与其他报纸广告发布“多而不专”带来的低效率宣传效果及其恶性循环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于更深层次的地铁报问题的探索,我想引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李莹在10年7月“全国地铁媒体联盟高峰论坛”上的一段话:“地铁报发展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与广告主之间的关系,毕竟地铁报高度依赖广告主;三是与地铁公司之间的关系,因为地铁报需要保证其完全唯一的发行地位,否则很难保证较大的发行量,从而实现盈利。”
难道,《东方卫报》只能走单一的地铁发行线路吗?
全国首创刷卡取报新模式:
xx年4月《东方卫报》实施全国首创刷卡取报发行模式,截至目前,XX市已有1500家报摊成为《东方卫报》特约刷卡点,近10万名读者通过刷卡方式领取报纸。
仅仅两年的时间,通过刷卡取报方式,《东方卫报》已经从一张改版初期纯粹的“地铁报”发展为一份主流报纸,日刷卡量目前达到近10万份,报摊发行量居于南京前三名。也正是这种首创的刷卡方式,使得《东方卫报》地面的发行量达到了地铁发行量的2倍多。
首先,刷卡的方式顺应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年轻的一代不会让每天买报找零来一点点谋杀自己的时间,采用刷卡的方式更适合他们的口味,更加便捷。事实上,在我进行刷卡人数调查时,很多社区的老年人也喜欢上了这种便捷的取报方式,这省掉了他们出门为家人取报时准备零钱的麻烦。
其次,特约刷卡点定点发行方式可实现读者人群精确投放;让每位持卡者都成为《东方卫报》的尊贵会员,这也是持卡刷报的另一个亮点。成为会员就意味着读者不仅可以免费享受《东方卫报》带来的多种优惠服务,还可以到300家本报特约加盟商户享受最低消费折扣的超值优惠服务,以及报纸最近开展的报纸购物活动——东方乐购。可以说,会员制稳定了部分读者,正是越来越多的取报卡的办理和使用成就了《东方卫报》的地面发行量。正如上文所述,如今网购、团购风行,《东方卫报》依托会员制定期开展的报纸购物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吸引了部分年轻读者群,保证了发行量。
地铁报&地面报:
以地铁报扩大市场份额,以地面报实现企业盈利。
《东方卫报》总编辑陈朝晖表示,地铁报的发展离不开地铁本身的发展,但地铁的发展又不是地铁报所能控制的。对大多数地铁报来说,单一线路运营只能带来有限的发行空间,如果只在这少量人群中做文章,报纸就做不大。因此,单一线路环境下的地铁报在创刊初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就是地面发行。正如陈朝晖所说,《东方卫报》凭借着创新的刷卡取报,辅助以出色的活动策划,如“爱心义卖”,精品办公楼定点订阅等多渠道发行手段,在南京这个报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确保了发行量,分得了自己的那块“蛋糕”,成就了不俗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