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行管本科《地方政府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电大行管本科《地方政府学》期末考试
名词解释题库
15.地方自治:国家内部一定地域的人民,由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家监督下自行组织法人团体,用地方的人力、财力、物力自行处理自身事务的政治制度。
16.地方财政收入:是指地方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内,通过各种途径依法取得的各种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物质保障。1.地方选举:地方选举是相对于国家选举而言的,主要是选举产生地方代议机关成员和其他地方公职人员。
2.地方政府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中的行政机关依据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对自身事务和对辖区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法定权力,履行自己职能,进行控制和协调活动的总称。
1.地方自治:国家内部一定地域的人民,由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家监督下自行组织法人团体,用地方的人力、财力、物力自行处理自身事务的政治制度。
2.地方财政收入:是指地方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内,通过各种途径依法取得的各种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物质保障。
1.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是地方政府为实现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共管理职责和相应的权限,而对地方政府自身的系统结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实行的管理。
2.地方政府权力:是指地方政府在所辖的行政区域内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包括:议决权、执行权和行政权。
1.地方行政机关:是地方政府单位的组成部分,是行使地方政府行政权的机关,是承担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责的机关。
2.地方财政收入:是指地方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内,通过各种途径依法取得的各种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物质保障。
1.地方政府权限:地方政府权限是指地方政府行使权力的法定范围,由中央政府划定,限于法定的地域范围,限于社会公共事务中的部分事务。2.地方财政收入:是指地方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内,通过各种途径依法取得的各种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物质保障。
1.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为治理国家一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而设置的政府单位。2.地方财政支出:是地方政府为履行职能而进行的支出活动。地方政府支出的范围由地方政府的职
能来决定。
1.地方政府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中的行政机关依据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对自身事务和对辖区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法定权力,履行自己职能,进行控制和协调活动的总称。
2.地方自治:国家内部一定地域的人民,由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家监督下自行组织法人团体,用地方的人力、财力、物力自行处理自身事务的政治制度。
1.地方自治:国家内部一定地域的人民,由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家监督下自行组织法人团体,用地方的人力、财力、物力自行处理自身事务的政治制度。
2.地方政府单位:是国家按地方行政建制设置的治理所管辖地域的政府单位,它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组成的整体。
1.地方行政机关:是地方政府单位的组成部分,是行使地方政府行政权的机关,是承担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责的机关。
2.地方政府预算:是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支计划。它由地方政府制定后经法定程序批准。1.地方政府的职能:是国家政府职能的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职责和功能的总称。
2.地方政府预算:是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支计划。它由地方政府制定后经法定程序批准。
1•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是多民族单一制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的特殊性地方政 2•地方选举:地方选举是相对于国家选举而言的,主要是选举产生地方代议机关成员和其他地方公职人员。
1.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为治理国家一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而设置的政府单位。2.地方自治:国家内部一定地域的人民,由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家监督下自行组织法人团体,用地方的人力、财力、物力自行处理自身事务的政治制度。1.地方选举:地方选举是相对于国家选举而言的,主要是选举产生地方代议机关成员和其他地方公职人员。
2.地方财政支出:是地方政府为履行职能而进行的支出活动。地方政府支出的范围由地方政府的职能来决定。
第二篇:政治制度电大行管本科上机考试100%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5题共1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
A.宪法制度 B.国家元首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工农联盟 D.统一战线
3.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宪法、法律,以及1953年初颁布的()A.单一制 B.复合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23.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的是()。
A.宪法制度 B.法律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A.人民代表大会 B.国家元首机关 C.国务院 D.中共中央委员会
25.负责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会议的准备工作的主要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D.《选举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
A.柔性宪法 B.协定宪法 C.语义性宪法 D.成文宪法
5.我国的制宪机关是()。
A.全国人大 B.司法部 C.国务院 D.中共中央
A.中央委员会 B.中央政治局 C.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D.中央书记处
8.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
9.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
A.17岁以上
B.18岁以上
C.19岁以上D.19岁以上
11.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A.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乡(镇)三级制 B.单一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12.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
A.4700万 B.5700万 C.6700万 D.7700万 13. 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是()。
A.公共权力 B.选举制度 C.主权在民 D.公民权利
14.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社会主义制度
15.我们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
A.国体 B.政体 C.国家结构形式 D.政治体制
16.决定和制约着我国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是()。
A.宪法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 D.政党制度
18.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
A,钦定宪法 B.协定宪法 C.民定宪法 D.柔性宪法 19.在我国行使制宪权的是()。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中共中央委员会 D.国务院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共制定了()。A.两部宪法 B.三部宪法 C.四部宪法 D.五部宪法 21.我国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
A.专门委员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D.选举委员会
28.我国拥有最高的监督权的机构是()。
A.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B.全国人大 C.监察部 D.检察院 29.在人大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的人大代表是()。
A.县级以上代表 B.省级以上代表 C.全国代表 D.所有代表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3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均需具备党龄()。A.5年以上 B.6年以上 C.7年以上 D.8年以上
34.除中共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
A.5个 B.6个 C.7个D.8个
35.中国最大的参政党是:()
A.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B.中国农工民主党
C.中国民主同盟 D.中国民主建国会
36.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为主组成的民主党派是()A.中国民主建国会B.中国民主促进会C.九三学社
D.中国致公党
37.宪政的前提是()
A.宪法
B民主.C.保障人权D.法治
40.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
A.党委 B.政府 C.人大及其常委会 D.政协
41.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席候选人名单的是()A.宪法制度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中国国家主席的任职年龄要求是年满()A.25周岁 B.35周岁 C.45周岁 D.55周岁
43.国家主席、副主席连选连任不得超过()
A.不得超过10年B.不得超过15年 C.不得超过20年D.无限制
44.国家主席第二顺位补缺候选人是()。
A.国家副主席 B.全国人大委员长 C.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D.国务院总理
46.在我国所授予的勋章和称号中,具有最高荣誉等级者的授予人是()。
A.中共中央总书记
B.全国人大委员长 C.国务院总理 D.国家主席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48.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
A.中共中央书记处 B.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
49.国务院每届任期为5年,总理任职年限为()。
A.只能任职一届 B.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C.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三届 D.无限制
5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的是()。
A.中共中央政治局 B.中共中央书记处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国务院总理
53.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由()。
A.全国人大裁决 B.地方同级人大裁决 C.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D.国务院裁决
54.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所编制和汇编的本级总预算草案,经本级政府审定后,报财政部的时间是()A.当年12月30日前 B.下一年1月10日前 C.下一年1月30日前 D.下一年2月15日前 55.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56.从城市功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城市的主体是()A.镇 B.县级市 C.地级市 D.副省级市
57.我国的省作为一级政区的行政地位基本成形于()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60.自治州主要是设立在省行政区域内的民族自治地方。目前设有自治州的省有7个,其中设立自治州最多的省是()
A.云南 B.四川 C.贵州 D.甘肃
61.自治县(旗)可以设立在一般行政地方,也可以设立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县最多的省是()A.黑龙江 B.青海 C.云南 D.四川
62.我国政府机构数量众多、规模庞大,其中地级市、行署一般有()
A.29-30个左右 B.30-40个左右 C.40-50个左右 D.50-60个左右
66.中国少数民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主要有()。
A.藏、蒙古等民族 B.苗、瑶等民族 C.裕固、门巴等民族 D.东乡、撒拉等民族
67.按照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一般少数民族夫妇可以生育()A.两个孩子 B.两个或三个孩子 C.三个或四个孩子 D.不受限制
68. 在民族自治地方,必须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的是()
A.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
B.人大常委会主任 C.本级中共党委书记 D.本级中共党委副书记
69.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立法权主要表现为()
A.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B.有权对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出变通规定 C.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D.有权自主安排使用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
70.大陆设想并提出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是在()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71.任命特区行政长官的是()
A.选举委员会 B.中央政府 C.全国人大 D.全国人大常委会
72.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任职的年龄要求是()
A.年满二十周岁
B.年满三十周岁
C.年满四十周岁 D.年满四十五周岁
73.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数是()
A.600人
B.700人 C.800人
D。1000人
74.澳门特区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数是()
A.300人 B.400人
C.500人 D.600人 75.特别行政区法院的法官由()
A.中央政府任命 B.选举委员会任命
C.独立委员会任命 D.行政长官任命
76.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是审判()人员犯罪的法院。
A.正团职以上 B.副师职以上 C.正师职以上 D.副军职以上 77.目前检察机关实行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案标准是数额在()
A.5万元以上的 B.10万元以上的 C.15万元以上的 D.20万元以上的
78.我国法官必须具备的年龄条件是()。
A.年满20周岁
B.年满22周岁 C.年满22周岁 D.年满23周岁
79.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院检察员的任免,是由()A.全国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 D.省级人大
80.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对被拘留的人,提请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限一般是()
A.拘留后一日内 B.拘留后二日内
C.拘留后三日内
D.拘留后四日内
81.目前检察机关实行的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立案标准是数额在()
A.10万元以上 B.20万元以上 C.30万元以上 D.50万元以上 82.下列行为中,属于检察院以渎职犯罪案件立案范围的是()A.虐待被监管人案 B.报复陷害案 C.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案 D.私分罚没财物案
83.获得法律专业学士学位的人担任法官、检察官()A.必须工作满一年 B必须工作满二年 C.必须工作满三年 D.不受工作年限限制
84.法院办案的合议庭必须由人员单数组成,具体数字为()A.3人以上 B.5人以上 C.7人以上 D.无限制 85.县检察院认为县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应当提出抗诉时,抗诉的对象是()
A.基层法院
B.中级法院 C.高级法院
D.最高法院
86.军区按照所辖军事区域的大小,最基层的是()A.卫戍区 B.警备区 C.军分区 D.人民武装部 89.驻澳门特别行政区部队的构成主要是()
A.武装警察部队 B.陆、海、空军部队
C.陆军部队 D.陆、海军部队
90.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为()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91.我国士官服现役的期限,从改为士官之日算起,至少3年,一般不超过()
A.15年 B.20年
C.25年 D.30年
92.我国现行《兵役法》规定的现役军官服役的最高年龄,军职为()
A.50岁
B.55岁 C.60岁 D.63岁
93.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十六字方针
B.四项基本原则 C.人民民主专政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6.到目前为止,政协各级地方委员会已达3000多个,共有委员()
A.30余万人 B.40余万人 C.50余万人 D.60余万人 97.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是()
A.中共的执政党地位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C.政治协商 D.人民民主专政
98.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的组成单位有()A.30个
B.31个
C.32个 D.34个
99.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三大”的设想,干部分类管理体制中,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
A.由中共中央管理 B.由各级党委管理 C.实行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管理 D.由所在组织或单位依照各自的章程或条例进行管理 100.中国共产党管理全国干部的核心是()
A.党管干部
B.分部分级管理 C.党政、政企分开 D.干部任免权
101.将公务员范围扩大到整个行政系统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选举产生和政治任命的政务官在内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102. 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中,体现工资待遇的是()A.职类
B.职务
C.职称 D.职级
A.15天
B.20天 C.25天 D.30天
105.公务员的录用试用期为()
A.1年 B.9个月
C.半年 D.3个月 108.公民通过其代表进行选举的一种制度是()
A.等额选举 B.直接选举
C.差额选举 D.间接选举 109.参加投票的选民不足半数,选举应()A.一直进行 B.改期举行 C.取消 D.有效 110.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是()C.公共权力 B.选举制度
C.主权在民 D.公民权利 111.按照现行选举法第七条的规定,直接选举的主持者是()A.本级政府
B.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C.本级人大常委会 D.本级选举委员会
112.首次将直接选举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县级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选举的是()
A.1 953年选举法 B.1 979年选举法 C.1 982年选举法 D.1986年选举法
1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一律由()
A.国库开支 B.本级人大开支 C.选区自筹 D.选民自筹 114.城市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115.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应当由()
A.职工间接选举
B.职工直接选举 C.职工推选,上级任命 D.上级任命
117.1998年,国务院将“推进社区建设”的职能赋予()A.各级政府 B.司法部 C.教育部 D.民政部 118.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A.各级政府 B.街道办事处 C.居民委员会 D.社区居民
二、多项选择题
1.政治制度具有如下一些特征:(ABCDE)
A.历史性 B.阶级性 C.权威性 D.层次性 E.稳定性 F.系统性
2.在我国现阶段,直接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如下基层群众组织当中:(ABF)
A.农村村民委员会 B.城市居民委员会 C.工会 D.妇联 E.共青团 F.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就是:(ABEF)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依法行政 D.司法公正 E.执法必严 F.违法必究
4.从宪法的形式看,我国宪法属于(ACF)A.成文宪法B.不成文宪法C.刚性宪法 D.柔性宪法E.协定宪法F.民定宪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制定的宪法是:(ABCD)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E.1986年宪法 F.1990年宪法 6.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BCE)
A.人民主权原则 B.人权保障原则C.权力制约原则 D.民主政治原则 E.法治原则 F.行政监督原则
7.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主张以下哪些权力的分立?(ACE)A.司法权 B.舆论权 C.行政权 D.监督权 E.立法权 F.决策权
8.宪法创制是宪法规范产生、存在和变更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方面:(ADE)
A.宪法制定B.宪法实施 C.宪法监督 D.宪法修改E.宪法解释 F.宪法适用
9.宪法解释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CDEF)
A.四项基本原则B.法治原则C.系统解释原则D.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原则
E.符合宪法精神和制宪目的原则F.依法解释原则 10.宪法解释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ACEF)A.统一解释B.部分解释C.条理解释D.专门解释E.补充解释F.扩大解释
11.一般说来,宪法实施的基本方式主要有:(ABCDEF)
A.行为实施和规范实施B.直接实施和间接实施C.主动实施和被动实施
D.事前依照实施和事后追惩实施E.单一方式和综合方式实施F.专门实施和一般实施
A.各部
B.各委员会
C.中国人民银行
D.审计署E.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F.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32.在下列机构中,属于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的是(ABCDE)
A.国家粮食局
B.国家烟草专卖局
C.国家海洋局 D.国家测绘局
E.国家邮政局
F.国家知识产权局
34.我国地方政府的类型主要有(ABC)
A.一般地方政府 B.城市地方政府 C.民族自治地方政府 D.省12.国家象征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和标志,主要包括(BCDE)
政府 E.自治区政府 F.市政府
A.国名 B.国旗C.国徽D.国歌E.首都 F.国语
14.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BCDF)A.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D.群众路线的原则E.首长负责的原则 F.精简和效率的原则 15.中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有(ABCF)
A.在人大和政协中参政议政 B.成员被举荐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一定职务
C.民主监督
D.制定相关法律 E。质询方针政策
F.参政议政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法律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CD)
A.中国公民的资格 B.成年性C.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政治权利 D.精神健全、正常 E.爱祖国爱人民 F.拥护社会主义 17.终止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的条件是:(ABCDEF)
A.任期届满
B.死亡
C.丧失国籍
D.辞职被接受
E.未经批准两次不出席本级人大会议
F.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
18.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会外职权主要有(BCDE)
A.质询和询问权B.视察权C.与选民和原选举地位的联系权 D.列席其他会议权
E.召集临时会议的提议权
F.提出议案权 2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任职资格要件包括(ABC)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资格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年龄要求 D.性别要求 E.工作年限要求 F.学历要求
23.国家主席的对内职权有(ABCD)
A.公布法律
B.任免权
C.发布命令 D.荣典权
E.同外国缔结条约 F.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24.国务院对全国的行政领导权包括(ABDE)A.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
B.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
C.制定全国各地方的发展规划 D.制定其它能够影响全国所有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政策和措施
E.对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具有绝对的、集中的权威和权力
F.审定地方性法规
25.总理有权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任免的人选是(ABCDEF)A.副总理 B.国务委员
C.秘书长
D.各委员会主任
E.审计长 F.各部部长
27.行政监督包括(ACD)
A.上级监督 B.舆论监督 C.审计监督 D.监察监督 E.立法监督 F.决策监督
28.国务院的直接权力有(ABCDE)
A.行政立法和制令权 B.对国务院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权 C.行政管理权
D.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权
E.外交权
F.舆论宣传权
30.国务院组成部门是国务院机构的主体,它包括(ABCD)
35.我国的城市地方主要有(ABCDEF)
A.直辖市B.副省级市C.地级市D.县级市E.区 F.镇
36.中华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是(ABCEF)
A.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则 B.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C.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D.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力度的原则 E。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F.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37.民族区域自治原则包括(ACE)
A.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国家统一为原则 B.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愿望和要求 C.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民族自治,而且还是区域自治,是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自治
D.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E.民族区域自治及其自治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规定享有自治权、行使自治权利
F.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地区和公众的积极性,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38.在下列少数民族中,目前已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是(BE)
A.壮族
B.满族
C.羌族 D.苗族 E.回族 F.黎族 39.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形式有(ABCDF)
A.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B.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C.以一个较大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其中包括级别不同的若干较小规模的其它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D.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
E.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其中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F.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则设立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
44.除办理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移送的案件外,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案件的范围包括(BCDF)
A.危害国家安全案件
B.贪污贿赂犯罪案件 C.渎职犯罪案件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犯罪案件
E.行政违法案件
F.特别决定侦察的案件
47.检察院的工作方式主要有(ABCDEF)
A.民主集中制 B.侦查 C.批捕 D.公诉 E.抗诉 F.监督 48.在我国司法机关中,有侦察权的是(BCE)
A.纪检委
B.公安机关 C.国家安全机关
D.法院
E.检察院
F.监察部门
50.检察院对法院的判决和裁定可以提出抗诉的范围包括(CDEF)A.当事人不服的B.不同意立案的 C.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D.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E.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F.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51.法官和检察官的任职回避包括(ADEF)
A.夫妻关系B.同学关系 C.同乡关系 D.直系血亲关系E.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F.近姻亲关系
52.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有(ABC)
错。阶级社会才有。
2.政治制度的中层指的是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错。中层还包括国家结构形式等。
4.在我国现阶段,直接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基层群众组织当中。
A.中国人民解放军 B.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C.民兵 D.预备役部队 E.公安干警 F.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部队
5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包括(CDEF)
A.军委办公厅 B.国防部 C.总参谋部 D.总政治部E.总后勤部 F.总装备部
55.中国的“国家干部”主要包括(ABCDEF)
A.国家机关干部 B.党的工作干部 C.军队干部 D.社会政治团体与群众组织干部 E.专业技术干部 F.企事业单位行政干部
56.中国干部任用的方式主要包括(ACDF)
A.考任 B.调任 C.委任 D.聘任 E.擢任 F.选任 58.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条的规定,公务员必须同时具备的要件是(AEF)
A.依法履行公职 B.廉洁奉公
C.身体健康
D.公民身份 E.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F.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59.设立在各机关内部的人事机构的主要职权有(ABCDEF)
A.考核权 B.奖惩权 C.升降权
D.任免权
E.辞退权 F.其它人事决定权
60.目前中国公务员的职位类别按照其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CEF)
A.党政工作类 B.企业管理类 C.综合管理类 D.行政管理类 E.专业技术类 F.行政执法类
61.公务员录用应遵循的原则是(BCDE)
A.任人唯贤B.严格考察C.平等竞争D.择优录取 E.公开考试 F.德才兼备
63.公务员交流的形式主要是(ABE)
A.调任 B.转任
C.升任
D.下放 E.挂职锻炼 F.轮岗 64.公务员回避制度规定的回避范围是(ABCD)
A.夫妻关系 B.直系血亲关系 C.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D.近姻亲关系 E.同学关系 F.同乡关系
67.中国的群众自治和基层民主制度,主要包括(ABC)
A.村民委员会制度 B.居民委员会制度 C.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D.社区制度 E.街道办事处制度 F.工会制度
68.村民自治主要包括(ABCE)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监督
D.民主执行 E.民主管理 F.民主协商
69.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主要职权有(ABCF)
A.议事决策权 B.制定规章权
C.人事任免权
D.民主选举权 E.综合管理权 F.民主监督权 70.职工代表大会的职工代表中应当有(ABCDF)
A.工人 B.技术人员 C.管理人员 D.领导干部 E.投资人 F.其他方面的职工
三、辨析题
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政治制度。
错。只体现在非政府层面的基层群众组织中。
5.我国不认同三权分立的原则,因此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权力,由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
错。我国虽然不认同三权分立的原则,但在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基础上,也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分别由三个不同的机关独立行使。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宪法的制定者,而不是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关。
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宪法的制定者,也是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关。
10.没有宪法谈不上宪政,但有宪法却不一定有宪政。
对。宪法可能有名无实。
11.宪法修改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弥补宪法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错。宪法修改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使宪法的规定适应社会实际的发展和变化。
13.我国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宪法修改的基本模式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策性修宪”的模式。
对。我国宪法无论制定还是修改,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
15.公民通常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在我国,公民都是人民。
错。公民中既有人民,也有敌人。
16.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是中共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
错。应是中央委员会。
17.党组是党的一级重要组织,其组成需要经过相应机关、单位内部的党员选举产生。
错。党组是上级党委派出机构。
18.中共虽然禁止除共青团之外的其他任何党派、政治团体、政治组织在军队中建立组织和发展成员,但其他组织和团体的成员如果参加军队,并不须与原来的组织脱离关系。
错。必须与原来的组织脱离关系。
19.目前我国的群众组织都是在中共的领导下存在和开展活动的。
对。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非政府组织都是在中共的领导下存在和开展活动的。
20.受到法律惩罚的人,不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具有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资格。
错。虽受到法律惩罚但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具有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资格。
24.全国人大的会议要向全体中国公民负责,因此都是公开举行的。
错。有秘密会议。
25.任何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都有权以个人名义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
错。必须是30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2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的人选;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的人选;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人选;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人选,均由大会主席团提名,经各代表团酝酿协商后再由主席团根据多数代表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
错。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
28.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一种组织原则。
错。也是全国人大和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29.各级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议上发表错误言论,不受法律追究。
对。代表在全国人大召开的各种会议上享有免责权。
30.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中,农村人与城市人的选举权是不平等的。
对。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大大高于城市地区所代表的人口数。
31.中国的国家元首是中共中央总书记。
错。是国家主席。
32.我国的国家主席主要是礼仪性的机构和职位。
对。国家主席本身不独立决定任何国家事务,而仅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有关职权。
33.我国国家主席的任职资格是非常严格的。
错。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任职资格是相当宽松的,并不涉及诸如党派、政治信仰、经历、业绩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
34.国家主席、副主席候的罢免案,其通过票数必须超过全体代表的半数。
错。有关法律没有有关罢免案表决票数的限制性规定。
35.国家主席没有法律否决权。
对。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国家主席必须公布。
36.我国法律一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即能生效。
错。法律未经国家主席公布,不能生效。
37.我们常使用“政府”这一概念,其中中央政府即指国务院。
对。1954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根据宪法规定设立国务院作为中央人民政府。
39.我国冠以国务院名义的重大决策通常都不是国务院的独立行政行为。
对。在实践上,需要冠以国务院名义的重大决策通常都是中共中央的既定决策,而并非国务院的独立行政行为。
40.国务院无权决定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
对。应由国务院总理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41.国务院直属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由国务院决定。
对。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国务院决定。
42.尽管我国立法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统一行使,但它们也可以委托国务院立法。
对。国务院享有委托立法权。
45.国务院收集信息是通过国家统计局及其设在全国各地的直属调查机构。错。除此之外,还通过地方政府的报告。
46.我国的地方政府都是具有独立的政治和行政地位的实体。
错。地方政府不具有独立的政治和行政地位,基本上是中央政府设置在地方的分治机构。
47.地区是省与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错。地区是省级行政区域内由省级行政机关派出的地方分治单位,本身并不是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48.民族乡集中居住了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是我国最基层的民族自治地方。
错。民族乡不具有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地位,只是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农村一般行政地方。
50.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既不是“独立自治”、“自治邦”,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自治。
对。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同时也是服从中央政府统治与管理的一级地方政府。
53.聚居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特点,在其居住地区基本不存在不同民族相互交错居住的状况。
错。中华民族的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54.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
错。担任主任或副主任。
57.“一国两制”的核心就是一点: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制度。
错。还有一点:首先必须保证国家的统一。
58.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十五年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均有权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官员。
错。还要在外国无居留权。
59.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除特别规定的外,可以不实施全国性法律。
对。全国性法律除特别规定的外,均不在特别行政区实施,且仅限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按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
61.我国的司法机关就是指法院和检察院。
错。并不仅仅是指法院和检察院,还包括行政机构的公安、国家安全、司法行政,人民代表大会的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以及其它具有权能的机关。
62.虽然我国不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但三权分立意义上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划分也是非常严格和绝对的。
错。并不是非常严格和绝对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尽管大体上被分配给相互区别的机关来行使,但各个权力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合和重叠。
63.担任法官要受到工作年限的限制。
错。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法律专业博士学位的,可以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
64.在法院、检察院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都是法官、检察官。
错。助理审判员以上、助理检察官以上人员才是。
66.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自行立案侦查的案件,检察院有监督权。
对。凡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自行立案侦查的案件,检察院应实行立案监督。
67.检察院的司法监督主要是针对法院的。
错。还有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
69.国家和中国共产党同时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并不意味着实际存在两套不同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机构和体制。
对。国家军事委员会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同一机构、两块牌子”体制。
70.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属于部队编制序列,由中央军委实施领导。
错。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实施双重领导。
72.我国兵役制是义务兵役制,即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公民在一定的年龄内必须服一定期限的兵役。
错。是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74.政治协商指的就是中共和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
错。还有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
76.中国《公务员法》所明确的公务员主管部门是中央设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错。中国《公务员法》没有明确公务员主管部门,但按照现行干部管理体制,公务员
管理机构从纵向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设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一类是地方(县级以上)设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从横向看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的公务员管理机构,一类是各机关内设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78.中国公务员不包括在中国共产党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中的工作人员。
错。中国公务员实际上包括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七类机关工作人员,即在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中的工作人员。
79.中国公务员制度实行的是以“事”为中心的职位分类制。
错。中国公务员制度以职位分类为导向,同时兼顾和吸收品级分类的合理因素。
80.中国公务员制度实行职务晋升与级别晋升“双轨制”。
对。对德才表现、工作实绩较好,任现职时间和工作年限较长的公务员,可在其职务级别范围内,确定较高的级别。
81.录用公务员的基本原则就是缺什么人补什么人。
对。录用公务员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以职位空缺为前提,并以空缺职位的任职资格条件为依据。
82.公务员职务晋升的方式就是公开选拔。
错。公务员职务晋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竞争上岗,二是公开选拔。
83.受到法律惩罚的人不再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错。那些虽然受到法律惩罚但没有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仍然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84.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要接受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的领导。
错。乡镇人民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只是指导与协助的关系。
85.我国所有企业都必须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错。目前只是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是如此。其他企业,如民营、三资企业则不一定。
第三篇:国开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国开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说明:内部绝密资料,涵盖95%以上期末纸质考试原题及答案。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城市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城市参与性主体:又称非权力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城市成长管理: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对城市空间成长的管理行为。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城市政府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化:指的是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经济功能:一个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经济中心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城市经济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一同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效益的全过程。
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
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常住人口户籍和人口变动的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对城市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与计划生育以及流动人口等管理。
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允许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功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
城市营销:是指把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城市政府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城镇体系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并减低系统反应时间。
规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餐行为。
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良治或称善治)的城市。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区域规划: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市行政地位:是指城市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分为四个行政层次,即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
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它具有一般行政体制的主要特征。
市民: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市政: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市政执行:是指城市人民政府的职务行为,是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的过程。这是城市行政权力系统中最广泛、最常见的职能活动,没有执行过程,市政决策就难以实现,决策意图就难以彻底、有效的体现。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其核心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用途转变实行严格控制。
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循环经济:是指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第四篇:「最新」国开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排序版)
[最新]国开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排序版)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7月6日,涵盖了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扁平式组织:[2010年7月试题]是指内部层级减少,结构相对简单,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入力资源开发的组织。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扁平式组织:[2013年1月试题]是指内部层级减少,结构相对简单,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入力资源开发的组织。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补贴:[2018年1月试题]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补贴:[2019年7月试题]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补贴:[内部资料]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内部资料]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2021年1月试题]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财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废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凼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2020年7月试题]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大众传媒:[2017年6月试题]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作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德尔菲法:[2015年7月试题]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内部资料]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多数规则:[2018年7月试题]所谓多数规则(majority
tule),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具体内容包括:人本观念;公平优位观念;科学化观念;民主化观念;法制化观念和创新超前观念。
非正式评价:[2009年1月试题]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非正式评价:[2015年7月试题]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分权制:[2015年1月试题]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复杂动态性:[2016年7月试题]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复杂动态性:[2017年6月试题]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间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复杂动态性:[2018年1月试题]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间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复杂动态性:[2021年1月试题]即社会问题是南多种维度的斟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义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公共道德:同样是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关系的文化范畴。作为非正式的软约束力量,公共道德既调节着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它既是历史沉淀的结果,也具有普遍持久的效力。
公共决策体制:是指担负着公共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公共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公共问题:[2009年1月试题]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内部资料]又称为模拟市场决策模型。该理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詹姆斯·布坎南和丹尼斯·缪勒等人提出,是一种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决策过程中传统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
公共责任:[2015年1月试题]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是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公共政策:[2013年7月试题]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2014年1月试题]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2014年7月试题]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内部资料]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案例:[2010年7月试题]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公共政策案例:[2011年7月试题]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2011年1月试题]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廨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2013年7月试题]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2020年1月试题]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内部资料]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公共政策的功能:[内部资料]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公共政策监控系统:[2015年7月试题]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公共政策客体:[2016年1月试题]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围绕着社会问题展开的,只有首先界定好社会问题,才有可能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另一方面,公共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的,社会成员或目标群体则构成了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2019年7月试题]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围绕着社会问题展开的,只有首先界定好社会问题,才有可能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另一方面,公共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的,社会成员或目标群体则构成了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内部资料]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围绕着社会问题展开的,只有首先界定好社会问题,才有可能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另一方面,公共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的,社会成员或目标群体则构成了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
公共政策评估:[内部资料]是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
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公共政策体制:[2011年1月试题]是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以及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公共政策问题:[内部资料]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公共政策终止:[2016年7月试题]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公共政策终止:[2017年1月试题]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公共政策终止:[2018年1月试题]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公共政策终止:[2018年7月试题]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公共政策终止:[2020年1月试题]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公共政策终止:[内部资料]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公共政策主体:[2009年7月试题]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公共政策主体:[2012年1月试题]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公共政策主体:[内部资料]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2012年7月试题]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公民:[内部资料]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管理理论:[2009年1月试题]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管理理论:[2011年7月试题]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国家治理能力:[内部资料]主要是指国家作为政策主体,影响社会行为者的组织能力。
国内政策环境:[内部资料]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包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历史、行政区划、国土与资源、人口与社会、国民经济、人口状况、军事国防、科教文体等,我们把这些总成为基本国情。
回应性标准:[内部资料]是指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混合型工具:[内部资料]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主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它们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仍由私人主体做最终决策。
集权制:[2010年1月试题]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监控系统:[2009年1月试题]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渐进思维:在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政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交易理论:[2014年1月试题]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经济合理性思维:[2013年1月试题]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精英决策模型:[内部资料]精英决策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人物的偏好和价值观的反映。精英理论认为,公众对于公共政策是冷漠的,一切信息极为有限,在公共问题的塑造方面精英对于大众舆论的影响远大于大众对精英看法的影响。因而,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成为精英价值偏好的结果。
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有助于对问题的迅速解决。
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已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
世纪70
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类别分析:[内部资料]类别分析是一种澄清概念的技术,这些概念用来界定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分类。在感知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分析者必须对他们的经验进行分类。即使是对问题情境作最简单的叙述,也必须以经过归纳整理后形成的经验分类为基础。
立法机关:[内部资料]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政策环境下,各国的立法机关所拥有的权力不尽相同。
利益:[内部资料]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
利益分配:往往是使一部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另一部分人失去利益。
利益分析方法:[内部资料]从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理论出发,以制度分析方法为基础,辅之以公共选择理论的成本—收益方法,从利益分析的角度来探究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利益关系及行为动力。
利益集团:[2016年1月试题]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经济文化水平、利益分配状况等会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活动方式和作用大小。利益集团的财力资源、社会地位、组成方式、团体规模、凝聚程度、领导技巧、成员素质、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行为。
利益集团:[2019年7月试题]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经济文化水平、利益分配状况等会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活动方式和作用大小。利益集团的财力资源、社会地位、组成方式、团体规模、凝聚程度、领导技巧、成员素质、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行为。
利益集团:[内部资料]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经济文化水平、利益分配状况等会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活动方式和作用大小。利益集团的的财力资源、社会地位、组成方式、团体规模、凝聚程度、领导技巧、成员素质、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行为。
利益落实:[2018年1月试题]其实就是政策的执行程度,也就是分配后的利益的实现程度了。好的政策不能落实的例子很多,这也是后来人们对政策执行这一环节的重要性认识加深的根本原因。
利益选择:[2017年6月试题]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利益选择:[内部资料]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利益整合: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把利益矛盾尽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目标群体:[2019年1月试题]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目标群体:[2020年1月试题]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目标群体:[内部资料]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全体一致规则:[2017年1月试题]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在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
全体一致规则:[内部资料]全体一致规则(unanimity
rule),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在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
社会问题:[2017年1月试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社会问题:[2018年7月试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镜框,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社会问题:[内部资料]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镜框,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顺向规划:[内部资料]认为政策执行是决策者利用一定机制和政策工具实现其目标的过程。
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思想库:[2016年7月试题]思想库或脑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思想库:[内部资料]思想库或脑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头脑风暴法:[2014年7月试题]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头脑风暴法:[2016年1月试题]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该方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2017年6月试题]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该方法是指基于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间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2019年1月试题]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该方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内部资料]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该方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完全理性思维: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文化环境:[内部资料]文化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
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效率收益净值:[内部资料]是指真正的净收入增加(总收益减总成本)。
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因果理论:[2010年1月试题]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因果理论:[2012年7月试题]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因果理论:[2015年7月试题]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正式评价:[2009年7月试题]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正式评价:[2012年1月试题]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正式评价:[2015年1月试题]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正式议程:[内部资料]正式议程(formal
agenda)又称为政府议程(governmental
agenda),科布和爱尔德认为,正式议程是由那些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又积极关注的问题组成的。政府议程是行动的程序,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
政策方案效果评估:[内部资料]主要通过对一个政策方案将会产生的效果进行预测和分析,来决定该政策方案的取舍。政策效果既包括正面效果,也包括负面效果;既有经济效果,也有社会效果;既有物质方面的效果,也有精神方面的效果。
政策环境:[2016年1月试题]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政策环境:[2019年7月试题]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政策环境:[内部资料]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政策目标:[内部资料]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结果。
政策实验:[内部资料]是一项新政策在正式推广之前,根据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适用范围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局部地区、范围或群体,使用较少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试行政策的办法。
政策协调:政策执行中的协调,最基本的是要解决利益冲突。从利益关系上看,改革与发展就是要改变原有利益格局,调整好利益关系。当政策措施涉及到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时,维护自己在原有利益格局中的地位的人们会反对政策,而能获得新利益的人会拥护、支持政策。
政策执行:[2020年7月试题]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治经济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解释、实施、服务、宣传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执行:[内部资料]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治经济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解释、实施、服务、宣传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府的失常利益:[内部资料]所谓超常利益,也可称之为角色利益,是有特定内涵的。它是指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具体工作内容的差异,不同的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拥有不同的法定权力,面临不同的工作环境,承担不同的职责义务,实现不同的行政目标,与这些特定权力、职责、义务、目标相对应的资源和条件,就是“超常利益”。
政府的正常利益:[内部资料]所谓正常利益,也可称之为基本利益,是指政府机构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了完成最基本的行政管理任务,实现最起码的行政目标,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条件的总称。
政府的正常利益:所谓正常利益,也可称之为基本利益,是指政府机构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了完成最基本的行政管理任务,实现最起码的行政目标,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条件的总称。
政府管制:[内部资料]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政治制度:[2017年1月试题]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构成及运行的组织制度,即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以使政权得以运作的规则体系,它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党派性的特征。
政治制度:[2018年7月试题]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构成及运行的组织制度,即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以使政权得以运作的规则体系,它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党派性的特征。
政治制度:[内部资料]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构成及运行的组织制度,即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以使政权得以运作的规则体系,它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党派性的特征。
知识化:[2020年1月试题]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知识化:[2021年1月试题]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义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知识化:[内部资料]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执政党:[2019年1月试题]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团体,是以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利益为核心,以拥有或参与国家政权为目的组织起来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政治组织。在现代社会,执政党履行着“利益聚合”的功能。
执政党:[2020年7月试题]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团体,是以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利益为核心,以拥有或参与国家政权为目的组织起来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政治组织。在现代社会,执政党履行着“利益聚合”的功能。
执政党:[2021年1月试题]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团体,是以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利益为核心,以拥有或参与国家政权为目的组织起来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政治组织。
志愿失灵:[2016年7月试题]大部分现实问题严重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志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在实践中,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织趋同,这将使其效率和效力大打折扣,即出现志愿失灵。
志愿失灵:[内部资料]大部分现实问题严重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志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在实践中,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织趋同,这将使其效率和效力大打折扣,即出现志愿失灵。
追踪决策:[2019年1月试题]不是对原有政策方案的修修补补,而是要进行根本性的修正与变革,因此,从本质上讲,追踪央策是针对原有政策问题的重新决策。它同样要严格地按照科学央策的程序和方法进行。
综摄法:[内部资料]是指对类似性的广泛研究,它有助于分析者在构造政策问题时创造性地运用类比方法。综摄法基于这样的假定,即对于问题之间相同或相似关系的认识将极大地增进分析者解决问题的技艺。
组织理论:[2015年1月试题]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组织理论:[内部资料]强调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地位,认为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以及它在执行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
第五篇:「最新」国开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排序版)
[最新]国开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排序版)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7月6日,收集了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城市:[2018年1月试题]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补充资料]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财政管理:[补充资料]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城市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城市财政管理:[补充资料]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市政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城市参与性主体:[2016年7月试题]又称非权力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城市参与性主体:[2017年1月试题]又称非权力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城市参与性主体:[2018年7月试题]又称非权力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城市参与性主体:[补充资料]又称非权力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城市成长管理:[补充资料]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对城市空间成长的管理行为。
城市发展战略:[2019年7月试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城市管理:[2012年7月试题]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城市管理:[2013年1月试题]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城市管理:[2014年1月试题]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城市管理:[2017年1月试题]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取得认同和进行决策的一系列惯例、制度和活动的整合。
城市管理:[补充资料]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取得认同和进行决策的一系列惯例、制度和活动的整合。
城市管理:[补充资料]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城市管理体制:[2012年1月试题]是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城市管理体制:[补充资料]是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城市政府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城市规划:[2013年7月试题]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2017年6月试题]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横和发漫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补充资料]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化:[2019年1月试题]指的是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城市环境:[2016年7月试题]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城市环境:[2018年7月试题]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城市环境:[2021年1月试题]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城市环境:[补充资料]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城市环境管理:[2020年1月试题]是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城市环境管理:[补充资料]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2010年1月试题]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补充资料]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经济功能:[补充资料]一个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经济中心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城市经济管理:[2011年1月试题]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一同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效益的全过程。
城市经济管理:[2020年1月试题]是指城市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取得最大的城市效益。
城市经济管理:[补充资料]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一同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效益的全过程。
城市联盟:[补充资料]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城市人口:[2019年7月试题]是指居住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
城市人口管理:[2018年7月试题]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城市人口管理:[补充资料]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常住人口户籍和人口变动的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对城市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与计划生育以及流动人口等管理。
城市社区:[2015年1月试题]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城市社区:[补充资料]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城市社区管理:[补充资料]是指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允许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功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
城市物流规划:[2021年1月试题]城市物流规划是指为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内物流业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综合考虑城市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及物流活动所带来的影响,而做出的财物流政策、措施及物流基础平台的整体设计。
城市营销:[2010年1月试题]是指把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城市营销:[2014年7月试题]即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城市营销:[2015年1月试题]即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城市营销:[补充资料]即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城市政府管理体制:[补充资料]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城市政府职能:[2010年7月试题]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城市政府职能:[补充资料]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城市职能:[补充资料]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城乡一体化:[2010年7月试题]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城乡一体化:[2012年1月试题]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城乡一体化:[补充资料]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城镇体系规划:[2018年7月试题]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补充资料]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电子政务:[2020年7月试题]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并减低系统反应时间。
电子政务:[补充资料]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并减低系统反应时间。
规制:[2017年6月试题]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餐行为。
规制:[2020年7月试题]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餐行为。
规制:[补充资料]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餐行为。
经营城市:[2009年1月试题]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经营城市:[2013年7月试题]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经营城市:[补充资料]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居民身份证制度:[2021年1月试题]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度。
可持续城市:[2016年1月试题]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良治或称善治)的城市。
可持续城市:[2019年1月试题]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生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
可持续城市:[补充资料]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良治或称善治)的城市。
排污权交易:[2009年7月试题]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排污权交易:[2018年1月试题]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排污权交易:[2020年7月试题]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排污权交易:[补充资料]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区域规划:[2012年7月试题]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区域规划:[2013年1月试题]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区域规划:[2016年1月试题]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区域规划:[2017年1月试题]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区域规划:[2018年1月试题]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区域规划:[补充资料]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区域经济一体化:[2014年1月试题]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补充资料]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市场失灵:[2017年6月试题]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市场失灵:[补充资料]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市民:[补充资料]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市民参政:[2019年1月试题]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市民参政:[2019年7月试题]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市民参政:[2021年1月试题]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市人民团体:[补充资料]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市行政地位:[补充资料]是指城市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分为四个行政层次,即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
市行政管理体制:[2020年1月试题]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它具有一般行政体制的主要特征。
市行政管理体制:[补充资料]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它具有一般行政体制的主要特征。
市政:[2009年1月试题]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市政:[补充资料]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市政执行:[补充资料]是指城市人民政府的职务行为,是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的过程。这是城市行政权力系统中最广泛、最常见的职能活动,没有执行过程,市政决策就难以实现,决策意图就难以彻底、有效的体现。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2018年1月试题]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其核心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用途转变实行严格控制。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补充资料]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其核心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用途转变实行严格控制。
危机管理:[2011年1月试题]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危机管理:[2011年7月试题]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危机管理:[2015年7月试题]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危机管理:[补充资料]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循环经济:[2009年7月试题]是指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2017年1月试题]是指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芳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2019年7月试题]是指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2020年7月试题]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预算外资金:[2011年7月试题]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预算外资金:[2014年7月试题]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预算外资金:[2015年7月试题]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预算外资金:[2017年6月试题]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性资全,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破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玻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预算外资金:[2019年1月试题]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人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种管理形式。
预算外资金:[2020年1月试题]是指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人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预算外资金:[补充资料]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