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学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学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
《农村土地承包法》,是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依据《宪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制定的。在我们迈向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制定和颁布这部法律,是我国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
(一)《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土地问题。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主持制定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有两部,一部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土地法》(1931年),一部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前一部法律的实施,形成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红色浪潮,掀开了中国革命从农村到城市的新篇章。后一部法律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农民“跟着共产党,翻身求解放”的革命热潮,使刚刚结束战乱、长期凋敝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始于七十年代末期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的一次成功实践。它把属于农民群众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承包给农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根本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主要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为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进入小康发展阶段,做出了重大贡献。承包的实质就是把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日前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就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制定的直接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法律。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主持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这部法律的颁布,是对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法制化,是对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
保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关键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也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针。《农村土地承包法》把这一方针政策明确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并具体化为国家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利、流 1
转权利、收益权利和获取补偿权利等,使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有了法律保障,必将有力地促进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质就是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这是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核心,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是现行法律中最直接、最具体的,必将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村土地承包法》奠定了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基础,有利于发展农业,稳定农村,富裕农民
完善的市场经济应该是法治经济。只有市场主体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秩序。《农村土地承包法》一方面确认了土地承包者的市场主体地位,确认了家庭承包经营的法律地位,保证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规范了承包当事人的行为,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特别是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而保证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地进行,进一步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坚持不懈地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保证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需要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宽松的就业环境、良性的生态环境。《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护了农户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将在今后三十年或更长的时间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就从根本上保障规范、有序地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稳步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家庭承包经营的紧密结合,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稳定农民就业、农民生活,进而稳定农村社会;使农民自觉地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使改革与发展的利益惠及广大农民,让农民的生活更加殷实,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二)准确理解和领会《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主要精神,要着重把握稳定、规范、维权、发展四个重点。
首先是稳定,这是法律的基础。所谓稳定就是要长期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不动摇,长期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生产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家庭承包经营的规模会逐步扩大,但这改变不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
家庭承包经营加上社会化服务既能适应传统农业,也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不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问题,也不存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就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问题。
其次是规范,这是法律的重点。无论是土地发包方,还是土地承包方;无论是村民委员会,还是各级政府,只要是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的主体行为都纳入了法律规范的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强化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针对新阶段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了不得收回承包地,不得调整承包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民承包、流转土地的权利,并明确了具体的法律责任。
第三是维权,这是法律的核心。法律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是通过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殊地位,并予以充分保护来实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随着土地承包合同生效而产生的,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合同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国家赋予农民的,承包合同期限是由国家确定的,其内容、效力、变动要件都是由法律规定的。可以说,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国家依法赋予农民的基本权利,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四是发展,这是法律的最终目的。稳定、规范、维权是发展的基础。把土地承包期设定为30年以上,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多种方式依法流转,赋予其它承包方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充分体现了发展这个兴国富民的第一要务。
以上四个方面,归根到底就是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依法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这既是制定法律的首要出发点,也是贯彻执行法律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三)《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仲裁承包纠纷、指导承包和流转等重要职责。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履行职能,深刻领会《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精神,认真抓好法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城镇化建设等工作都与《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密切联系,都涉及到农民的承包地。要通过学习法律,加深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殊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依法维护农民权益的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审批项目、制定
政策、落实规划时都要考虑农民的权益,特别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农业部门不仅要抓生产力的建设,还要抓生产关系的完善,抓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内涵相当丰富,许多条文的规定都有深刻含义,还涉及民法、刑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合同法、仲裁法等许多相关法律。要加强培训工作,把《农村土地承包法》列入各级农业部门的干部培训计划,提高于部的法律素质。我部要重点抓好对省级有关部门干部的培训,并把《农村土地承包法》列为明年部内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省级以下由各省负责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深刻领会立法精神,准确掌握法律的各项规定,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要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要着重掌握各地在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对策。针对倾向性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并注意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顺利实施。对各地已形成的有关土地承包、流转、合同管理、纠纷仲裁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要指导他们对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抓紧修订和完善。凡与本法不符的,该修订的修订,该废止的废止。要继续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的政策,坚决纠正违反政策、违反法律的行为,为法律正式实施做好准备。要配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加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规章。如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管理办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农业经营能力认定办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管理办法、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管理办法等。今明两年要重点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管理办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按照法律的规定,积极参与当地制定本省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的有关工作。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把《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条文和有关精神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当前,要注意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农业部门的影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要积极参与法律的宣传,使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能熟悉法律,正确运用法律,依法维护正当的权益,认真履行应尽的义务。
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5.31”重要讲话和《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的精神,认真学习和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落实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第二篇: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扩大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第三篇: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阮文彪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大家好!刚才听到两位专家的发言很精彩。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若干问题探讨。我的汇报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科学内涵;第二个部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结构性供给短缺的四种表现;第三个部分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思路。下面来汇报第一个部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科学内涵。农村经营制度是这次会议的主题。作为一个俗语或者是概念。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当中,这一术语出现在1994年中央会议文件当中,当时是被作为农村改革的一项制度建设内容而被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方案的重大问题的研究中明确指出,实现农村发展战斗目标必须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要继续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同时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日益增多,关于什么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它的内涵是什么?没有做出理论说明和解读。到今天为止,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很少有人做过专门的研究和探讨,其实在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研究里面给出一个概念,那么到目前为止,据我了解大多数实际工作者,基本上在专业上把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代入口语,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总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
目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研究,存在以下盲点和不足。一是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等同于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我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从理论上讲,农村是个地域概念,而不是一个产业概念;二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一概念没有做过鉴定,那发展农村经济主要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前
提,概念观念不清,改革就会茫然,甚至走向误区。那么就如何稳定完善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而言尚有不少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回答。
我觉得要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科学内涵既要认真地分析我们概念中包含的三个关键词语:第一就是农村,农村是一个地域的概念,那么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社会的空间范围就应该限制在农村这个特定的区域内,而不仅仅是农业,这是第一个概念和关键词。第二个关键词是基本,这意味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涉及的只是一些基础性的必须长期坚持和稳定的制度安排,而那些规范和约束的行为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长远目标的实现,而不是短期的。第三个是经营,这个关键词就是制定对象,也就是说主体行为就是经营,那么农村经营基本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只是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者的一个行为,也就是说农村经营主体在农村财富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这样一个行为。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概念做了一个理论的鉴定,在这里提出来供会议参考。所谓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们给的定义是:它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规范约束所有经济主体在农村所有产业领域和经营范围内基本经营规则。
这个概念包括三层基本含义:一是指农村经济主体。它是农村经济主体在农村产业链和产业经营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第二层含义就是约束农村所有经济主体,包括个体私有经济在内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的一系列推进和规范。它所涉及的经营主体包括农村基本经济、合作经济、私营经济、民营经济以及家族经济等。因为光依靠农业这个单一产业是不可能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作为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就应该对所有经营制度规范,做出基本的规定;第三是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规范。
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区别,中央提出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总分结合的双重经营,只能说这是农业基本经营制度而不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指它的经
济主体是所有经济主体,而后者就是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局限于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显然前者就大于后者。第二是指前者所包含的制度规范涉及到的农村经济主体在所有产业里和经营范围的基本经营行为规则及相应的经济关系。那么后者只涉及到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系列的制度规范,仅限于这样一种关系,那么前者的制度内涵比后者要更为深入。制度是一个体系,它内涵着一系列制度安排,根据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结构中各种制度安排的层次和相关地位,我们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了一个制度结构,它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制度安排:一个是农村基本产权制度,其中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劳动力产权制度、非土地财产制度。第二方面包括农村基本交易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易的基本规则,二是交易组织规范。比如说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规范。交易的基本规则,比如说质量标准和质量安全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交易制度、财产和商品进入的制度,这是交易本身的规则。第三方面是农村基本收益分配制度,他们规范和调整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关系规范。那么三个制度安排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产权制度是农村经济体制有效避免基本前提;交易组织制度是农村经济效益增长的核心,收益分配制度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这是我们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本概念的认识。
第二个部分内容就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结构性供给短缺的突出表现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内在的制度安排来看,它的制度供给不足主要表现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供给不足。它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农村所有权制度供给不足;第二是农村产权制度供给不足主要由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承包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农户拥有承包经营权。三是农户的权利是不充分不完备的,也就是说农户承包的产权制度存在残缺。农户擅自建房、建厂、建窑、建坟等等这些破坏土地破坏耕地的行为时有发生,涉及到我们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个方面供给不足,表现在土地承包制度供给不足。大多数地方进行了不止一次农村土地调整,有的是大调整有的是小调整。我们可以听听县乡干部说下面是不是有调整。这是由人口压力带来的必然后果。今天不调整,未来多少年可能还要调整。这是在农村产权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
第二个方面农村基本交易制度供给方面存在的不足,也同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农村商品质量安全制度供给不足,市场上农户生产的商品可以随便拿到集市出售,对市民安全缺乏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品假冒伪劣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村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第二个方面表现在商业秩序混乱。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农户签订合同中,履约的只有20%,其他的80%都存在不同的程度违约,要么是公司违约要么是农户违约。第三个方面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后,一些主要制度方面。一是法律制度,法律运转不规范,我们现在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但是这个法律制度未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途径做出明确的规定。目前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注册登记。第二个方面是形式单
一、层次不高,这里我们有具体的数据。第三个方面就是规模比较小,一般的是50年以下,带动能力不强,而且规模经济也难以发挥主要这三个方面。
在农村基本收益分配制度上面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土地制度不合理,农民的产权收益无法实现;第二是不合理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我们这几年农村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是以农民利益的转移为代价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制约了农村土地经济部门的发挥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结合上面的理论分析我们简谈一下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思路,那么分五各方面。我就念一下标题:
第一是按照可转让性、排他性要求以可持续产业制度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农村产业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和农村经营制度的财产权益,促进农村产权配制效益可持续增长。
第二个方面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长期稳定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公平产权组织形式和多种经济成本共同发展。
第三个方面按照交易优先进入公平交易。以农村基本交易制度为切入点,包括合同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最大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
第四个方面按照城乡结合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机制,逐步完善农村基本收入分配制度。如果仅仅是农村来考查,完善农村基本收入分配制度是不得要领的,必须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这个角度来入手,来找到切入点,才能体现我们农村和国民经济,以及和城市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保证农业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第五个方面要按照制度结构优化的要求,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结构以逐步实现农村制度结构效益的最大化。仅仅调整土地征用制度是无法理顺我们农地产生关系的。因为农村土地产权征用出让,既涉及到产权制度,又涉及到交易制度,又涉及到收入分配。必须按照制度把实践上的要求和综合上的要求从结构上来进行优化和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逐步达到最好化。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各位。
(阮文彪系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注:本文是根据作者在安徽大学“第四届县乡干部论坛”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