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许玲: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
摘要: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承包地普遍处于细碎化状态,已难以支撑目前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苏北D村的调查,发现土地细碎化给当地农业生产和发展带来诸多弊端,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地权没有发生改变、无其他企业前来租赁土地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土地调整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关键词:土地流转;土地细碎化;土地互换;规模经营
所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土地集中经营,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的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降低生产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这种经营方式或早或晚都要实行,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它反映了在市场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审时度势,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土地细碎化经营的现状与弊端
D村位于江苏北部,拥有农户252余户,人口1253人,耕地1400余亩,该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粮食和外出务工。目前,村中留守人员主要为50岁以上人员,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自2005年取消农业税以来,已无人抛荒,土地均由家中老人代为耕种,农忙时节回来帮忙。村中无农业大户,每家每户均由承包地。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中,为了公平起见,D村像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本着“肥瘦搭配、农田普占”的原则,将农村责任田根据肥力、距水源远近以及高低程度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全村共分为8个组,每组30户左右,户均5亩责任田,另外加上农户自己开垦的荒地与滩地,共有7亩左右。7亩地由于等级的差别分布在8-9个不同的地点,每户在每个地点都有自己的责任田,最远的与最近的之间距离相差达到0.5公里。这种细碎化的分布状态确实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但是效益效率低下,具有一定的弊端。
首先,土地细碎化不利于统一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土地的分散分布不能够容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装备。在D村,土地面积最大的有2亩,而最小的只有0.4亩,大型机械根本无法在小地块作业,因此,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景象,大型机械与手工劳动同时进行。另外,由于土地分散,农户在组织收种的时候完全缺少主动权,由于要使用大型收割机,不可能只收割一块土地,只能等待这一片地的其他农户一起收割(提前或推后会导致成本上升,因为收割机主不愿意为一块地来回跑),无形之中浪费了时间。D村很多农户都属于劳务输出人员,外出打工,在农忙季节请假回来收种,时间拖的越长,他们的经济损失也就越多。
D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虽然实现了土地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推动了农业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土地平均分配、分户承包,户均面积少而零散,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从1985年以后,发展比较缓慢。D村小规模农户自身不仅缺乏吸纳现代科技的内在动力,而且不具备采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和条件,同时也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增加了组织的难
度。D村所属的H区农技推广站与农机局大力向当地农户推广小麦与水稻种植技术,但收效甚微。问及原因,农户认为购买小麦播种机与水稻种植机成本较高,不愿为几亩田大费周章。农户最终采取撒种的方式种植水稻,虽然降低了播种成本,但增加了田间管理的成本和除草农药的成本,也增加了粮食的农药残留量。
其次,土地细碎化造成浪费。一般而言,小地块使用收割机的柴油成本比整片地的柴油成本高出5元/亩左右,大地块的柴油成本为7-8元/亩,小地块的柴油成本为12-13元/亩。由于地块的分散,农业机械有时需要在地块之间转移,这又增加了农户的成本。就大型收割机而言,由于速度不快,因此耗油量很大,1公里的油耗大约为2.5元,农用车在运输粮食时所产生的油耗浪费也不可忽视。除了能源浪费以外,还存在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户之间为了减少纠纷,都会在地块之间设立田垄,地块分的越小,所需的田垄也就越多。一条竖田垄大约50厘米宽左右,再加上横田垄所占的土地,D村200亩左右的土地中,田垄占地约为1/10。
第三,土地细碎化不利于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通过规模经营才能够达到规模效益,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土地细碎化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更别说引进资金和技术。在农产品上具有竞争力的,一般都是土地调整较好的地区,如广东省徐闻县通过土地成片调整获得了规模效益,化劣势为优势,使原先的干旱地带变成水果蔬菜基地,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动地位。而在D村,由于土地细碎化,导致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农户在出售粮食时,完全由商贩定价,无法与商贩讨价还价,价钱高低只能根据经验(一般而言,水稻年后价格高于年前)
二、土地互换是农村土地调整的有效形式
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较落后地区的农村承包地普遍处于细碎化状态,难以支撑起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通过土地流转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所谓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也就是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土地流转形式。
就某一时期来说,小规模农户通过劳动密集型经营也能实现较高的土地生产率,但从长远看,由于其缺乏技术进步机制,将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能力。没有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针对与D村类似的地区,若要实现规模效益,首先要结束土地细碎化状态,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土地互换的模式。所谓土地互换,是指在土地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种或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权。D村已经有几个组实现了土地互换,互换土地的农户表示,通过土地互换,可以实现机械化作业、节省劳力、增加土地面积、提高作物单产等。
第一,土地互换后,作物能够实现集中连片种植,大型联合收割机能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能够节约田间管理的费用,犁地、平地、播种、打药、施肥、灌溉等成本都能降低,互换地块以后,这些费用节约10元/亩左右。
第二,土地互换节省了劳力。土地互换可以促进作物收种效率提高,使原本需要多人合作的工作只需2人就可完成,符合目前农村大部分人员外出打工、无人在家专职务农的现状。互换土地的农户表示,他们在农忙季节只需回来两三天,不必像以前那样要请假10来天,因为主要的工作两三天就可完成,剩下的扫尾工作可由家中老人代为完成。
第三、土地互换增加了土地面积。土地互换后,田埂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田埂的破除,增加了村集体的土地面积,同时也可增加农户的土地面积,再加上农户自身开发的边角地和滩地等,无形之中增加了农户的收入。D村实现土地互换的农户户均增加土地0.5亩左右。
第四,土地互换可以提高作物单产。土地互换后田间管理逐步统一,病虫害防治可以实现同时防治、统一防治,避免了交叉防治和感染。田间灌溉也可避免不均现象,提高作物单产。实现地块互换后,亩产均比之前提高25公斤左右。
通过地块互换,使土地“化零为整”,解决了地块零散、不便耕作的问题,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布局和成片规模经营。这种方式应该成为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地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首要选择。为此,当地政府要做好相关配套服务,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坚持保护和扶持农业,继续加强农机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建设农业基础设施,通过新建农田水利,完善农村电网、信息技术等为农地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
三、土地规模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劳动生产率低是中国农业的“硬伤”,是“入世”后中国农业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而提高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根据我国自身特点,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关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农户经营土地规模的扩大,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农户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之间也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首先,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是个农业国,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2003年初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经阶段,只有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社会化程度,才能容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运用的技术装备,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其次,土地规模经营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如何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发展农业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由于经营的限制,产品数量少而单一,决定了他们既没有足够的热情去关注市场、究市场,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有效地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土地规模经营,必然带来单位农户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这就增强了农户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利益的驱动下,经营者必须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提高产品质量,必然千方百计寻找效益可观的产品销售出路,以足够的热情和精力去关注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这对于把农民推向市场,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土地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农业特别是和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又一突出制约因素。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国家政策的调节,但更重要更现实的是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土地的规模经营是农业集约经营的基础。一般来说,小规模经营由于带来的收入甚少,经营者增加物质技术投入的积极性较低;而较大规模的经营,商品生产的程度较高,带来的收入更多,经营者有更高的积极性增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不可能完全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发展集约经营,用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增加农产品总量是切实可行的途径。显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集约经营、转变农业增长式的重要手段。
最后,土地规模经营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的重要举措。实现农村劳力大量转移,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大幅度提高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目前“家家分地、户户种田”的经营格局,迫使众多的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不仅限制了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制约了二、三产业的发展,阻碍了整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力度不断加大,劳动力的自然流动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不断拓宽,向城市、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越来越多,这就对土地规模经营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非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
2项继权,周娴 《农民的地权选择与农地制度改革》 《学习与探索》 2007年第5期。
3陈伯庚、吴志冲 《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若干问题探讨》 《中国农村经济》 2002年第12期。
4杨荣新 《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理论探讨》2002年第2期《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9日至12日)谭向阳 《土地互换 节能增效—沙河县四道河子镇农民土地互换工作调查》 《今日新疆》 2007年第12期。
作者信息:许玲,女,1981年1月出生,籍贯江苏淮安。
单位:淮阴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第二篇:推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推荐]
近年来,常德*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现有规模以上种养大户2180户(经营耕地50亩以上、山林100亩以上、水面50亩以上,养猪出栏100头以上、禽5000羽以上,加工或服务产值100万元以上),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pipadbe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