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焦娟伟浅谈解读2011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教材的体会
浅谈解读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教材的体会
2011年12月28日,经过三次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2012年秋季正式执行)。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有关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正版文件。2012年7月,我看了省教科院组织的新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教材的解读,对专家们细致入微的剖析,下面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理解《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以《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巩固和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地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修改更趋时代特征
1.对“前言”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课程性质”重新进行改写,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精简或归并。
2.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精简。新增“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等意识养成的课程目标。
3.对一些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适当补充和增加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
4.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标准。对“活动建议”进行删减,重新调整表述方法。
5.对乡土地理部分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进行梳理和重新调整。
6.删除所有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对“评价建议”部分重新调整进行改写。
三、课程目标的修订更加系统明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修订,既降低了要求,又增加了新的目标要求。修改后的课程目标在体例上也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保持衔接和一致,并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
四、“课程内容”部分的修订更能易懂实用
1.课程内容修订的三种情况
“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部分是地理课程标准的主体,它不仅是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部分的修订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对一些要求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的内容标准进行修订或补充,并在文字表述方面进行精炼和润饰。例如,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修订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文字表达更趋准确;
第二,降低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调整(删除或新增)部分课程内容。例如,在“认识大洲”中删去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和“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两项要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增加了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活动,这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乱占耕地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教育意义重大,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非常有用的第三,调整了活动建议,整理、归并,删去了难以实施的活动建议,由修订前的58条活动建议减少到 24条,只宏观地建议采用如“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学习交流”“知识竞赛”“地理调查”等,提高了活动的可操作性。例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制作简易地球仪”; “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研究结果”。
五、感受《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后教材的变化
1.增加了教材内容
在“学会看地图”中,增加了遥感图像、电子地图等正文内容(七
上P11);在“亚热带的气候类型”的活动中,增加了武汉与杰克逊维尔气候的比较(七上P93);在“大河众多的亚洲”中,将亚洲河流特征改为从水系特征方面进行描述,增加了阅读“流域和水系”(七下P10);等等。
2.精简了教材内容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发展差异”一章中,对原来第二节“国际合作”作了较大的删减,删除了原来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在“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中,对阅读“亚欧政治地图的变化”的内容作了精简,删除了阅读“亚欧的民族”(七下P13);等等。
3.更新了教材内容
我们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统计年鉴,对地理数据进行了全面更新,并将地理热点以及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材吸收进教材。例如,在“海陆变迁”这一节中,将阅读“智利大地震”替换为“东日本大地震”(七上P47)。
4.调整了教材内容
对七年级下册许多章节中过多的“目”标题进行了梳理和压缩,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先讲述静态的地球,再讲述动态的地球,增加了正文内容“地球的运动”,并将原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中的活动“演示昼夜更替现象”移到这里(七上P25—27);等等。
5.校准了教材内容
针对教材中文字表述不够精准等不足,着力进行修改。例如,对“‘盖天说’与‘浑天说’”(七上P16)、“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七上P17)、“南极探险”(七下P68—69)等阅读材料进行了校准。
6.优化了教材活动
在进行教材活动设计时,特别关注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活动作好铺垫,搭好梯子。
7.创新了教材的呈现方式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我们采取了地图、照片、文字叠加的方式,使图文完美结合、融为一体;采取了多图组合的方式,来展现地理事象的变化过程;采取了整体与局部图像组合的方式,以突出地理事象的特征;等等。例如,阅读“荷兰的风车”(七上P4)、活动“日本樱花开花时空分布”(七下P73)、正文“文化与旅游”(七下P92)、阅读“亚马孙热带雨林”(七下P102)等。
六、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1.要紧扣课程改革理念,紧密联系生活
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并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服饰、饮食、旅行等,无一不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教学时,要从生活中提取地理素材,以社会热点为重点,以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阅读材料为例,“荷兰的风车”、“地球在变暖”、“‘地球之肺’”、“印度的牛”、“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欧洲联盟”、“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等,都有着丰富的地理内涵。
2.要重视地理技能,突出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从问题分析入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下的温度差异”(七上P80)、“探究海陆温度变化的差异”(七上P84—85)、“ “读日本樱花开花时空分布示意图,解释北海道樱花开花的时间比九州要迟1个多月的原因”(七下P73),这是对学生“理解”层面的要求;“归纳日本的主要地理特征” 等。
3.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德育教育
教学中,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灾害观和发展观,这将利于为国家乃
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例如,“北京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七下P4)、“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七上P67)、“‘地球之肺’”(七上P90)、“处境艰难的地球”(七上P55)、“地球在变暖”(七上P88)、“亚马孙热带雨林”(七下P106)等,都包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与教育内容。因此,教材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4.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倡导多样学习方式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应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还必须针对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多采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学生应针对地理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七上P80—88)、“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差异”(七上P108)、“俄罗斯”(七下P85—89)等,都需要综合分析,从成因上来探究地理现象的原因。因此,教材对地理教与学的方法指导比较清晰、准确,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5.要建立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有效学习
地理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获得情况,而且要密切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总之,课程标准的修订,向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敢干挑战传统的的教学观念,将更新的理念、更新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充分表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上,让学生个体在常规教学模式之外获得新的体验和新的成长。
第二篇: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有感
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有感几天来,通过网络平台我认真学习了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感触颇多,收获不少。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版解读”分前言修订、课程目标修订、课程内容部分修订、实施建议部分修订四个部分进行修订说明,通过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本解读”,我认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地理新课标修订版”),更加科学合理,更具人性化,更突显自然环境观。使我们地理教师实施课程目标更具可行性,目标更明确。以下说说我的看法。
一.地理新课标修订版要求更加科学合理。
例如,修订版删除了原课标的“实地勘察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平面草图”的活动建议,原课标的目的是好的,希望通过这项活动,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但是这项活动,在大多数学校中却很难实施。要实施这项活动,最基本的要有指南针、测量仪、量角仪(测绘专用)等仪器,许多乡镇中学就不具备这些器材,并且,这个活动最少需要半天至一天来完成,按现行的课程设置,地理课很难按排这么多时间去实施。修订版地理课标,讲究科学合理性,讲究实际可操作性,删除一些大多数学校很难实施的活动,更显科学合理,而不是徒有形式。
二.地理新课标修订版更具人性化和前瞻性。
地理新课标修订版更强调地理教学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其实这里明确点明了地理教学的宗旨。
这个教学理念,显现了对人的关怀,突出了地理教学对学生的实际意义。平常,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问“学习地理有什么作用?”,如果我们直接回答说学习地理有什么、什么重要的意义,许多学生会不以为然。我们只有在教学中贯彻这两个理念,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信服。比如,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多例举一些社会生活实际的例子,运用地理知识解析社会生活的一些现象,这样,就会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其实与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无用的。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就是贯彻“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通过地理教学,学生一旦形成这些能力,将来无论干那个行业,这些能力都是无价之宝,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有好处。如果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认真贯彻这两个教学理念,那么,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意义就应该不会有什么怀疑了。
三.地理新课标修订版更凸显科学的自然环境观。
地理修订版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修订版课标强调科学环境观,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确实,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是经济建设中一条重要的准则,不管是哪一个行业,都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环境观,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下必要的基础。
从地理教师必须吃透“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
思路”的精神到领悟课程的基本理念、熟悉课程的设计思路,再到教师切忌一头扎进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细节的研读中而“只见树木不见森
林”。我研读了地理新课标的修订解读以后,观念方面有所改变,知道了地理教学要把各项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突出地理课程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反思了以前自己上课的很多不足之处。以后我在教学中要以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蓝本,努力提高自己的地理教学水平。
第三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初中数学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许芬英
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
1.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
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
1.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4.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并在学段目标中使用这些术语。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
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2.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几何与图形”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将实验稿中分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的要求(即“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改为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要求,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这三部分中的“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3.四个领域中一些具体的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删除了一些条目,第二是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必学和选学内容),第三是对相同内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以及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如下。(1)删除的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删除了一些内容,例如:
①对“大数”的认识与应用——“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实验稿P31)②对有效数字的要求——“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实验稿P32)③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要求——“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实验稿P33)▲在“图形与几何”(实验稿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删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 ①关于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实验稿P39、P43)②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实验稿P39)
③关于影子、视点、视角、盲区等内容,以及对雪花曲线和莫比乌斯带等图形的欣赏等(实验稿P40)
④关于镜面对称的要求(实验稿P41)▲“统计与概率”部分删除的内容 极差、频数折线图等内容(2)新增加的内容
▲“数与代数”中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 ①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②最简二次根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
③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中增加了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④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⑤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以上为增加的必学内容,此外,此次《标准》修改,还以标注“*”的方式,增加了选学内容,具体如下:
*⑥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⑦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⑧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在“几何与图形”领域中,增加的内容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①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②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③会按照边长的关系和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④了解并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⑤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⑥尺规作图: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下面的要求是选学内容:
*⑦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⑧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⑨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 *⑩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3)在要求上有变化的内容(略)
4.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基本保持了实验稿的要求,如:要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此外,还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交流成果,总结参与数学活动的收获,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使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五、“实施建议”的修改
“实施建议”由原来按学段表述,改为三个学段整体表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六、“实例”的修改
增加了一些帮助教师理解、澄清困惑的实例。并且,对大部分实例不仅仅呈现了实例要求本身,而且提出了实例的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建议,有利于教师理解课程内容、体会数学思想、实施教学。
七、增加附录
将课程目标中的“术语解释”和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统一放在附录中,分别成为附录1和附录2。对实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
第四篇:学习《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体会
学习《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体会
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确实有必要把生物教学以及生命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及时的反映,做到与时俱进。我通过反复观看南师大汪忠教授的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有以下一些个人的体会,现与大家交流。
一、倾听一线教师的建议
一些教师认为“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教学实例中制作小肠结构模型的方法不太科学,主要是皱襞的方向应该是横向的,而实例中纸的皱褶方向是纵向的。考虑到部分生物学教师的想法,因而修订时删除了“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这一实例。
二、修改后更符合实际
原“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的要求提得比较高,这意味着不仅要求学生能“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还要能从光学和成像原理的角度加以说明。这样的要求对高中学生比较适合。修订后改为“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显然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主题:对应于“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内容,原“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了解鸡的产卵、孵化过程”被删除,原因主要是养鸡场的防疫要求不允许该活动的开展。
三、为教材编写修订提供选择的空间
原“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说明其意义”。原活动难度较大,涉及动物的饲养、观察和探究。新活动可以涉及动物饲养也可以不涉及动物饲养,将“探究”改为“观察”,难度也明显降低,给予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更大的自主选择的余地。
《标准》将原先分散在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改为“实例”,集中放在“附录1教学与评价实例”中(共计11个教学实例和2个评价实例),《新标准》没有要求将这些实例编入《生物》教材的实例,教材可以选用这些实例,也可以选用其中部分实例,甚至可以不选用所有实例。这些修订为教材编写修订提供选择的空间。
四、强调核心概念在教学中和生物素养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学习要接受很多知识,有些知识因为经常不用而随着时间逐渐遗忘,但有些知识很难被遗忘,那就是一些核心概念,如与光合作用,发酵,基因工程有关的知识。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概念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也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标准》增加“重要概念”有其积极意义。
(1)学好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的关键,在教学中,事实性知识一般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即可获得,其学习的主要形式为记忆,检测时主要是复述;而概念性知识一般需要学生归纳推理,需要逻辑加工,需要学生去理解,检测评价时一般需要在新的情境中应用。
(2)重要概念的内涵决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过去的教学大纲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表述主要采用“名词”或“术语”的方式,现在的课程标准则采用“描述”的方式。这样的表述无法让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
(3)关注重要概念可以纠正教学误区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把某个概念等同于一个词或术语,进而把某个概念的教学等同于理解词义和识记词义的教学。例如,生态位、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但学生知道了某个名词术语绝不意味着理解了这个概念,如果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将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概念”的“替身”——名词或术语上而不是对概念的理解上,学生也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记忆概念上,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去提出和解答有关真实世界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上。这就陷入了误区。
五、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实验区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中考不考《生物》的地区,《生物》课程难以受到重视。许多教师认为,《标准(实验稿)》非常重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忽略了知识目标的检测。这其实是误解。但在很多地方和学校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我们参加研修人员在初中教学生物的过程中是否很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呢?这次增加的,检测学生知识目标达成这个评价建议,应该切合实际的。
六、个人感觉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结束生物科目的学习,与高中生物的学习不能在时间方面做到衔接是一个问题。现在虽然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跟后续没有太大的矛盾,但是大部分初中学生毕业主要趋向是升学。初三年级没有生物科目的学习,与高一生物的学习不能在时间方面做到衔接出现矛盾。建议课标里增加初三上学期开设生物课。
部分地方生物学教学条件建设没有达到教育部标准。教学条件是教学的根本保障,也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生物学课程目标的实现除了与课堂教学所需教学资源外,实验教学资源也不可忽缺。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要求制定相应的符合地区实验教学要求的基本装备要求,积极推动生物实验教学目标的切实达成。我觉得现在国库丰裕,政府完全有能力一步到位给每个义务教育学校配备实验教学要求的基本装备。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须及时督察通报配备情况。
以上是个人研修的一些心得,希望同行积极提出不足之处。
第五篇:学习《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体会
勐库中学苏有川
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确实有必要把生物教学以及生命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在《生物课程标准》及时的反映,做到与时俱进。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实质上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适应经济的需要?这是当今各国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的问题,虽然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的答案。但一般都认为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开放的头脑。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生物学,在教学中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我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及修订解读有以下一些个人的体会,现与大家交流。
一、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
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对象是全体初中学生,标准规定的要求是全体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同时,也强调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因材施教,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均指出要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不仅在内容标准中单列“科学探究”主题,而且在其他主题中都给出多项活动建议和探究案例,并在教材编写建议和评价建议中都特别要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修改后更符合实际
原“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的要求提得比较高,这意味着不仅要求学生能“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还要能从光学和成像原理的角度加以说明。这样的要求对高中学生比较适合。修订后改为“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显然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主题:对应于“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内容,原“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了解鸡的产卵、孵化过程”被删除,原因主要是养鸡场的防疫要求不允许该活动的开展。
三、为教材编写修订提供选择的空间
原“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说明其意义”。原活动难度较大,涉及动物的饲养、观察和探究。新活动可以涉及动物饲养也可以不涉及动物饲养,将“探究”改为“观察”,难度也明显降低,给予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更大的自主选择的余地。
《标准》将原先分散在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改为“实例”,集中放在“附录1教学与评价实例”中(共计11个教学实例和2个评价实例),《新标准》没有要求将这些实例编入《生物》教材的实例,教材可以选用这些实例,也可以选用其中部分实例,甚至可以不选用所有实例。这些修订为教材编写修订提供选择的空间。
四、强调核心概念在教学中和生物素养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学习要接受很多知识,有些知识因为经常不用而
随着时间逐渐遗忘,但有些知识很难被遗忘,那就是一些核心概念,如与光合作用,发酵,基因工程有关的知识。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概念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也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标准》增加“重要概念”有其积极意义。
(1)学好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的关键,在教学中,事实性知识一般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即可获得,其学习的主要形式为记忆,检测时主要是复述;而概念性知识一般需要学生归纳推理,需要逻辑加工,需要学生去理解,检测评价时一般需要在新的情境中应用。
(2)重要概念的内涵决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过去的教学大纲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表述主要采用“名词”或“术语”的方式,现在的课程标准则采用“描述”的方式。这样的表述无法让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
(3)关注重要概念可以纠正教学误区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把某个概念等同于一个词或术语,进而把某个概念的教学等同于理解词义和识记词义的教学。例如,生态位、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但学生知道了某个名词术语绝不意味着理解了这个概念,如果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将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概念”的“替身”——名词或术语上而不是对概念的理解上,学生也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记忆概念上,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去提出和解答有关真实世界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上。这就陷入了误区。
五、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实验区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中考不考《生物》的地区,《生物》课程难以受到重视。许多教师认为,《标准(实验稿)》非常重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忽略了知识目标的检测。这其实是误解。但在很多地方和学校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我们参加研修人员在初中教学生物的过程中是否很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呢?这次增加的,检测学生知识目标达成这个评价建议,应该切合实际的。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感受很深。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保证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课堂再也不是以前的教师唱独角戏的场所了。《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学生不再是吃老师咀嚼之后索然无味的知识,他们变成了主动参与的学习者,变成了课堂上的思考着、探索者。通过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素养、甚至人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切实做好这些,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更期待新课标修订后的新教材能尽快下发,进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