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汝城县农村土地纠纷的成因及对策
当前汝城县农村土地纠纷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汝城统计局----何成文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2-5-1
5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五个汝城”的战略目标下,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土地呈缩减趋势,农民对土地更加珍惜。因此,当前农村土地纠纷时有发生。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农民所需、农村所需,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诱发土地承包纠纷的主要成因
1.农民负担逐年减轻,土地效益提升,农民更加珍惜土地
近年来,中央、省、市、县均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随着粮食价格稳中有升,征地补偿费用不断提高,土地效益大大增加,在许多农民看来,土地又获得了新生,成为很大部分农民致富的资本,因而寸土必争。
2.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落实不到位
第二轮土地承包中有的农民外出多年,组里没给分地,有的虽然户口在本村,但因婚嫁他乡,组里也没给地。还有的当时分地时遗漏了,因当时对土地重视程度不够,也没去及时纠正。还有个别组,根本就没有搞第二轮土地承包,实施土地承包责任制后,一直未对承包地进行调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有的结婚十多年,生小孩几个,一家多口却无地耕种,而有的农户,因人口减少,一人多份,甚至撂荒。
3.自然灾害对耕地的损毁
有些农户遭一场水灾寸土“未留”,全家无地耕种,承包者又无力恢复。有些地块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下降,也无法调整和更换土地,这些农民处于“上班无岗,种地无田,社保无份”的困境。
4.土地征用、流转的违规行为
近几年来,我县农业展业开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电开发、矿山开发等征用、租赁了大量的土地,征地、流转过程中,有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和政策法规,出现了违法征地、变相租赁的现象。有的开发投资商未经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直接与承包方签订征地(租赁)协议,把集体所有土地变为了个人买卖行为。有的土地流转租赁后,将土地用于取土、建房、建厂,有的进行掠夺性开发,导致土地板结,水土流失,破坏土地的种植条件,改变了土地的农业用途,给土地造成了永久性损害。
二、产生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根源
1.体制方面因素
改革开放以为,农民土地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这种体制在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前,主要是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来规定,缺乏国家法律和行政规章的完备规范。因此,十多年来,农村土地承包处于一种疏松而欠严密的体制下,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土地调整频繁,或者错误的理解土地承包永久制。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对这种松散而不稳定的局面形成路径依赖,这就造成了农村土地纠纷的体制原因。
2.环境方面的因素
影响法律实施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在农村,文化环境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的有大的影响。农民尚未形成以法律为至高地位,宣扬平等、公正、自由、尊重私利的社会风气,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公权侵犯私权的现象。
3.主观方面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和普法宣传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但限于人口较多,底子较薄的原因,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法律意识还相对比较淡薄。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淡薄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必然会为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效实施带来阻力。
4.传统观念的因素
几千年来,在我国农民观念中形成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在他们的观念中,应根据人丁数目均分土地,人死了要退地,有了新人口则要补地。因此不少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增人
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极力反对,奉行“五年一小调,十年一大调”调整承包地的做法。
三、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对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一般通过三种方式解决:一是基层组织解决;二是土地纠纷仲裁机构解决;三是通过诉讼解决。目前我县土地承包纠纷源于多个层面,需标本兼治,多管齐下。
1.正确把握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的原则和要求
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和中央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一系列政策为依据,以二轮延包为基础,以维护稳定为核心,以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稳定为出发点,坚决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切实做好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民依法合理流转土地。要坚持民主协商、充分发挥乡(镇)、村两级作用,以调解为主,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坚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创造有利于农民向城镇化转移,土地经营向产业化、规范化、农民合作社方向发展的条件。
2.切实抓好依法完善土地承包的基础工作
当前出现的土地承包纠纷,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依法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和中央关于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中一系列政策,农民依法享有承包地的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力。在法定承包期内,除为了国家公共利益,需征用土地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违法调整和收回承包地,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和侵犯农民承包地。要认真落实二轮延包政策,没有开展二轮承包或者二轮延包没有到位的村、组必须下决心认真组织完成延包工作,依法确权、确地到户。根据《中华民人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尽快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要权证》的核发、补发和换发工作。对因自然灾害、退耕还林、国家征收或集体占用等原因导致农村承包土地发生变动的,乡(镇)农经部门要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完善土地承包档案。对农村土地承包过程中,出现的纠纷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争议处理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理,法律、法规尚未做出规定的,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精神,按照民主协商的原则,在县、乡(镇)政府的指导下,积极认真处理,妥善化解矛盾。
3.严格规范土地流转
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享有的法定权力,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剥夺。要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种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变相流转土地的做法,强迫流转、变相流转的关系一律无效。侵害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责任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对违反土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要坚决按照中央的有关规定纠正和处理。今后新发生的土地流转一定要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办理规范的流转手续。
4.加强土地承包纠纷工作的领导
要充分认识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是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任务,是贯彻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各项政策,保护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基础。要站在讲政治、讲全局的高度,增强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认真对待和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各级主要领导要深入第一线,搞好调查研究,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帮助解决村、组土地承包纠纷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担负起调解仲裁农村土地包纠纷的主要任务。法院、信访和农经管理部门要全力做好上访群众的接待工作,消除对立情绪,对农民反映强烈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纠纷,要及时解决。
5.依法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和仲裁机构
乡(镇)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担负起本辖区内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的日常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县级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担负起受理本辖区内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要解决好县仲裁机构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要列入年度预算。乡(镇)农经站机构要稳定,人员素质要提高,工作经费要保证,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第二篇:浅议农村土地纠纷成因
浅议农村土地纠纷成因
--兼议土地承包法缺陷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中的==是农民,农民世代耕作,辛勤劳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党中央尤其重视农民问题,强调确保农民的利益和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在新形式下地位显的尤为重要。====年=月==日,我国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该法于====年=月=日起施行。这是在新形式下颁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它细化了土地发包程序,赋予了每个村集体成员公平的承包权,巩固了家庭承包制度,完善了违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民事责任的承包,对促进农村土地的合法、高效流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问题却日益突出,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农民对土地寄于的期望很高,土地问题则更加突出。笔者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参与审理了其中大部分土地纠纷,对这些案件的成因既有现实的感官感触,又有理性的思考,现对土地纠纷的特点及原因作探析如下。
一、土地纠纷主要特点
(一)土地发包程序不合法,违反民主议定原则。
调解的这些纠纷中,笔者发现,纠纷所涉土地没有一个是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节所规定的土地承包的原则和程序办事的。这些合同,大多为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与承包户签订,但合同没有根据该节第==条第(=)项规定,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的同意。这些土地承包合同严格来讲都是违法的,是不合乎法律规定的。
(二)土地纠纷涉及人员多,群体化明显,不加以控制矛盾容易激化。
土地纠纷,大多涉及人员较多,并且为大多数村民所关心,一旦处理不慎会造成村民*。====年=月份,巨鹿县南韩村===户村民联名起诉村委会,要求确认该村委会与韩某所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无效。在调解过程中,这===户村民多次到镇政府和县政府*,并一度局面难以控制。====年=月份,白寨村的==多户村民起诉该村第一村民小组,要求确认该小组与他人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无效,该小组村民亦集体到县政府和市政府*。
(三)土地利益争执激烈,矛盾具隐蔽性和突发性。
土地纠纷,利益争执的激烈是其他纠纷无法比拟的。南韩村===户村民联名上告,全体村民都来到镇政府,致使政府拥挤不堪,调解时,双方有过激言词,特别是上告村民依仗人多势众,有些人甚至出言不逊,双方以致发生口角,幸好在派出所民警的有效控制下得到了平息。土地纠纷还有隐蔽性的特点,这些矛盾大多为村民内部矛盾亦或村民与村集体的矛盾,这些矛盾因双方都碍于情面不点破而暂时隐蔽起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对利益的追求会突破人的情面而突然爆发,土地纠纷的这种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较之其他的矛盾,具有更难处理的一面。
(四)土地纠纷所涉土地往往四至不明确。
通过对土地纠纷的调解分析及对其他的一些土地承包合同的侧面考察,很多土地承包合同均没有承包土地的明确的四至,当事人也很难准确说出土地的四至。
(五)土地纠纷季节性、时间性强。
土地纠纷有较强的季节性,这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这类纠纷一般集中在春播或者秋种时。另外,村委班子换届之时也是土地纠纷多发时间。鉴于土地纠纷的季节性特点,镇政府处理这类纠纷则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一般都尽量在农作物播种前做出处理,从而维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防止矛盾的激化或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二、土地纠纷成因探析
近年来,土地纠纷之所以呈迅猛上升之势,有着深刻的社会及历史背景,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效益的大幅提升,是土地纠纷增多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和农民问题重视度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平,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也是空前的。====年中央一号文 着重于让农民减负增收,以“两减免、三补贴”为抓手,启动了城市资源施惠农村的历史转变;====年中央一号文则立足于使农业强身健体,以农业综合生产力建设为手段,开始打造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二个中央一号文,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中央对农业前所未有的支持和期待。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的农业这二年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土地效益增加明显。====年,棉花每公斤价格约为=元左右,每亩土地毛收入约====元。====年,棉花价格一度飙升到每公斤=元左右,亩产值则达到了====元。可以说,利润成倍增加。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土地的收益所带来的诱惑是巨大的,农民对土地的渴求也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个新的高潮,许多在城镇打工的村民也开始走回家门承包土地,以求好的收入。原先许多被弃耕的土地开始有人争相耕种,承包户开始收回原先转给他人代耕的土地。新形势的变迁,农民对土地渴求的加强成了争执发生的现实诱因,土地效益的增加则成了土地纠纷增多的根本原因。
我镇沙荒地较多,原先人们对这类土地期望值不高,有许多被弃耕。有些辛勤的农户就在这些无人耕种的盐碱地上耕耘,使土地得到了改良。现在随着土地效益的增加,村集体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在多数村民的强烈呼吁下,开始要求收回这类土地。如北韩村诉谷跃领土地纠纷,谷跃领于==年
代初开始耕种该村一片沙荒地,====年,该村村民看到土地收益较好,就开始要求村委收回土地,村委遂诉至法院。
(二)农民法制意识的增强,与村领导班子法制观念相对滞后,不依法进行土地发包之间的矛盾是土地纠纷增多的又一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我国正日益建设成为更文明、法治的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农民面对日益开放文明的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案例,面对新闻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潜移默化中他们法制意识得到了不断强化,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他们的首选。当遇到纠纷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不再姑息、躲避、忍让,而是大胆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对而言,农村集体组织的领导成员,则未能顺应时代潮流。他们大多用老经验、老办法来解决各类矛盾,不能将自己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观察分析问题,更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学法用法,不能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他们不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仍用老经验来办事。同样的情况及问题,随着农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再用老一套办法来行事是不能取得好效果的。透过农村土地纠纷分析,正是由于村领导未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作风,未按土地承包法规定的程序来进行土地发包,并且还存在任意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导致土地纠纷的发生。如付会明与白寨村委纠纷,县职教中心与白寨村委纠纷,韩路彪与南韩村承包合同纠纷。这些纠纷均为双方合同到期前发包方为谋取更大利益而要求将土地收回,侵犯了承包户的经营权。
(三)政府对农村土地承包指导监督不力,政府不依法给承包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也是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
镇政府对农村工作起着重要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村两委直选的展开,镇政府的监督指导能力弱化,不能及时对村委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农村土地承包法》第==条规定:“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心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看出,镇政府对农村土地发包中的部分土地向外发包是有批准权的,通过批准行为来监督和指导农村发包土地的有序展开。同时,对于农村承包户依法承包土地的,《土地承包法》和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都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该证是确定承包户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但是,通过所调解的土地纠纷可以看到,土地向外发包经镇政府批准的几乎占不到三分之一。很多承包户根本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这种情况下,有可能造成土地权属模糊,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四)土地状况特点及合同的不规范性也会导致土地纠纷的产生。
我镇位于黄黑龙港流域,这里土地辽阔,其中沙荒地较多。这导致许多情况下,发包方发包土地实行指定地片法,即给这块地起一个简单的地名,如“村南地”、“狼洼地”“疙瘩地”等,然后把承包户叫到该地指认一下,或者干脆问承包方知道不知道该地块,知道的话就直接签订合同。这些合同中,根本没有详尽的四至,更没有确切的亩数。合同书中的亩数仅为双方估算数。这类合同很不规范,导致这类土地纠纷调解时,很多情况下双方对土地的实际亩数均不能准确的说出,四至也仅能说出大体方位,致使许多情况下与邻地承包户或者合同双方产生纠纷。譬如县工业园区征用白寨一对、五对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中,该队就不能指出其准确的地界,致使纠纷难以查明。又譬如任计科诉南韩村谷胜利等===人侵权纠纷。该土地由任计科承包,这===户村民也有该村两委同意他们继续耕种的书面承诺,但该书面承诺内容不详。该承诺在任计科所定合同之前,并且===户村民已开始耕种,镇政府认定了该书面承诺的合同效力。像这类合同不规范的纠纷也并不少见,(五)《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缺陷导致法院对土地纠纷处理面临尴尬。
农村土地承包法是我国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实践证明,它对维护农民利益,保持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陷。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土地承包以户为单位,土地承包==年不变容易引发新的矛盾。
土地承包规定==年不变,目的在于维护农村的稳定。土地以农户为单位进行承包则是为了巩固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分析该规定,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以户为单位进行承包经营,==年不变,假设土地承包经营后第二年又增添了人口,以新生儿为例。按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总原则,该新生儿将在==年内得不到土地(虽然该法规定用机动地等调整给新增人口,但该法又规定,机动地不足=的不现再增加机动地。村委留机动地的很少)。在其结婚生育以前,他与其父母一块居住生活,可能感受不到没有土地带来的压力。但他成人后,假设他==周岁结婚,对象也是==周岁,与他同种情况。婚后又生育一子。他们这又是典型的一个农户,但他们在以后的六年中仍不可能得到土地。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第=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这种情况下,新的农户就可能面临吃不上饭的境地,他们会要求行使承包权,产生纠纷。
=、村民起诉要求村委分配土地案,因法院对这类案件性质认识处理不一,影响到了案件的及时审理。
现在有许多村民起诉要求村委分配责任田,原先这类案件一般由行政庭作为行政案件进行审理。《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后,对此类案件的审理产生了争议,行政庭以该法第==条的规定为由认为这类案件应由民庭进行审理。该条规定为:“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而民庭则依然认为,村委会分配责任田的行为是行使公权力,这类案件仍属行政案件,应由行政庭进行审理。所以村民起诉后被法院内部推来推去,不能及时依法做出处理,致使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又引发新的矛盾。
三、解决土地纠纷的对策
面对土地纠纷的上升态势,如何妥善处理这类案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对村两委成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旨在提高村两委成员及村民的守法意识和合同意识,规范村两委的发包行为。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条规定,按=个程序签订承包合同: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承包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定并公布承包方案;召开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公开实施承包方案;签订承包合同。同时,扼制村委的各种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苗头性行为,将纠纷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政府进行土地详查,明确土地权属并加强对村委土地工作的管理。政府应加强对村委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特别是土地发包的全程监督,以维护村民承包经营权的落实。规范土地合同样本,指导村委依法订立合同,减少订立合同中的随意性和粗放性,细化合同条款,明确合同责任。为了进一步搞好土地工作,政府部门应该依法进行土地详查,在以前详查的基础之上,了解土地现状及不安定因素,进一步明确地界,确定一些新增地及权属不明地的权属,并及时发放权利证书。通过及时确权并排除隐患达到减少土地纠纷的目的。镇政府还要在土地纠纷中积极发挥作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纠纷,可以请求乡(镇)人民政府调解解决。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基层政府,最了解土地的现状及纠纷的产因,可因势利导的调解矛盾,化解纠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三)对土地纠纷进行妥善分工,及时审理,防止矛盾激化。笔者认为,土地纠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村民要求分配责任田案,应由行政庭进行审理。理由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条虽然规定了侵犯土地承包经营权应该承担民事责任。但该法第==条规定,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产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此之前,村民的权利为有权依法承包农村土地。通过这两条分析得出,仅以第==条的规定就认定此类案件由民庭受理显然理由不充分。笔者认为,村民有两种权利,在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合同生效之前,是承包权,而签订合同并生效以后,是承包经营权,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承包经营权受到损害承担民事责任有法律根据,侵犯承包权承担民事责任则无法律依据。此类案件村委会行使的权利属公权力范畴,应该由行政庭进行依法处理。其他的土地纠纷,大多都是侵犯承包方承包经营权的行为,根据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应由民庭进行审理。对这类案件宜及时进行审理,进行合法分工也正是为了防止内部相互推托,延误案件的处理,造成矛盾进一步扩大。
(四)丰富纠纷解决机制。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条的规定,土地纠纷解决方式有三种:调解、仲裁和诉讼。其中,调解作为其中的一个方式,应该大力加强和进一步丰富。调解可分为当事人双方自行和解、第三人或者村委会主持调解、基层乡(镇)人民政府主持调解。在此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调解还应贯穿于仲裁和诉讼之中。不管是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还是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是应当多做调解工作,切勿轻率处理。调解时,可找一些德高望众的第三者帮助调解,也可以让村委领导或者基层乡(镇)人民政府*部门或者司法所出面协调。总之,不管什么方法,就是让土地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调解解决矛盾,防止矛盾升级。
第三篇: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的成因及其对策
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调查
农村土地纠纷是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既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也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热点。近年来,我县农村村民上访案件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土地纠纷的已经占到相当的比重。因此,做好农村土地纠纷的调处工件,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强化耕地保护,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维护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保障。
农村土地纠纷的实质是权属纠纷。无论是权属争议还是侵权行为,都是对土地使用权的争议。土地纠纷产生各有其历史根源和主客观因素,都是由于长期以来土地多头分管、地界不清、土地权属紊乱、政策和体制的变更等原因造成的。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集体土地权属纠纷。我县在农村“四固定”以后,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原公社、大队无偿调用生产队的土地陆续兴办起了乡镇企业或被一些学校、机关占用等,这些土地被占用时由于有关政策不落实或手续不够完备,不同程序地存在如征地对农业税未核减、提留款未扣除、补偿费未兑现、补偿款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当时不存在土地纠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法制意识的提高,以及有些单位的解散和人多地少等矛盾的产生,土地资产不断增值,土地越来越珍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把这些遗留问题重新提了出来,从而引起纠纷。
二、因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个人之间的宅基地使用权纠纷。土改时由于人少地多分给个人的有空闲宅基或多余宅基,在“四清”时已经由当时的大队收回集体,并规划安排他人使用。但由于当时的法律不完善,手续不完备,收回时往往是几个主要村干部在场,既没有记录在案,也没有将老宅基证变更或注销。在后来的村庄地籍调查确权换证时,一些当事人要求政府依据其土改时老宅基证的面积进行确权换证,而另一方也持有后来颁发的宅基证并已建房居住多年,由此引起纠纷。
三、宅基地实占与证载不符所引起的宅基地纠纷。我县农村中原有宅基上的房屋大多是土坯结构瓦房,多年来两家共趁50厘米土坯夥墙共建房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需要扒掉原有土房重新翻建时,将老土坯墙扒掉,换为24厘米的砖墙,由于新墙是否骑中,或宅基实占与证载不相符,从而发生了双方邻居的宅基地纠纷。
四、农村宅基地继承发生的纠纷。由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继承目前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太明确,对于祖传的老宅基地,大多是继承方式取得的。当事人认为老宅基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人人都有份,即使自己在批划新宅基地时曾同意将老宅基留给自家的兄弟使用,但若出现兄弟不和,便要以继承祖业为由,要求重新对老宅基进行划分,从而因为老宅基的分配问题发生新的纠纷。
五、确权换证所引起的宅基地纠纷。我县从1992年开始进行村庄地籍调查,并重新确权颁发新的宅基地使用证,目前全县已有80%的行政村进行了村庄地籍调查并重新确权换证。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程序不够完善、四邻无签名、新老宅基证证载是否一致等种种原因引起宅基地纠纷和群众的上访。
六、农村建设占用农民责任田所引起的纠纷。我县从1982年开始的土地承包,到前几年新的一轮的30年土地延包,明确了承包责任制,加大了对耕地的保护,使一些村委会、村民组在批划新宅基地或创办乡镇企业时无空闲地可使用。一是确实需要批划宅基地的农民无地可批,出现了村民之间私下调整土地,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双方发生纠纷;二是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要,使一些村委会、村民组所办的企业占用村庄边缘一些农民的承包责任田。由于事先没有达成协议或补偿不到位,引起被占用了土地的农民的不满,从而引起了纠纷。这类纠纷往往是一方持有土地承包合同,一方持有建设用地许可证或宅基地使用证,双方到处长时间上访。
七、政府处理决定生效后因不能执行所引起的上访问题。当事人因宅基地使用权发生纠纷,政府或人民政府法院曾依法作出了处理决定,但处理决定生效后,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处理决定无法得到正常的执行,而引起群众的上访。
八、因为征地补偿不到位引起的群众上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需要征用的土地越来越多,需要占用一些农村村民的责任田和延包地,因为占用的是一部分村民的责任田或延包地,占地的村民既想全部得到土地补偿款,又要求村民组重新分配土地,从而因为补偿款的发放,村民组内部之间引起了大量的上访。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所引起的土地上访案件,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维护我县的社会稳定,尽可能地减少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事件的发生,我们土地管理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采取提前预防、超前介信,积极调解处理矛盾纠纷、排查不稳定因素,把社会矛盾、不安定因素及群众上访所反映的问题,努力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力争把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树立偃师国土资源的良好形象,我们采取了以下各种措施和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以解决大量的土地信访案件。
一是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在日常的信访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党委政府责任制的意见》的有关要求进行落实,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局里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法规信访科科长、土地监察大队队长等有关科室长为组员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到对信访工作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定期研究信访工作、接待上访群众、包案处理信访案件等制度;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实行办案质量责任制、执法质量考评制、案件责任追究制等,对每项执法活动和每个案件的办理流程都进行科学的管理,定期对执法质量进行评查、通报;三是完善接访工作机制,局领导轮流进行信访值班,充实信访科工作人员,在法规信访科原有的基础上,抽调专业性强、文化素质高、有责任心的同志到法规信访科,负责全县有关的土地问题的信访工作和对各类土地纠纷的调处工作;四是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土地信访机构,每村有一名主管土地的村干部,各乡镇土地所的工作人员有一名专职信访工作人员,明确县、乡镇、三级土地信访机构的职责,实行联合接访、协调例会、备案通报、疑难案件处理等工作制度;五是完善教育惩戒制度,加强对上访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宣传和违规行为的控制等等。
二是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牢固树立遵守土地法律法规的意识,要求局机关和局各二级机构、乡镇国土资源所等相关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土地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深刻认识我国的国情和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本着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严格依法管理土地,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提高依法管地用地的意识,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用地。对违反法律法规批地、占地的,必须要求承担其法律责任。同时严格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当前要着重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行政权力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要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等违法案件。建立国土资源与监察等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典型案件,要公开处理。对非法批准占用土地、征收土地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照《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还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三是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
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要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省、自治区、直辖县人民政府应当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省、自治区、直辖县人民政府要制订并公布各县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度具体办法,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在城县规划区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县规划区外,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当地人民政府要在本行政区域内为被征地农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对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地农民,应当异地移民安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提出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性意见。
四是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
对违反法律规定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生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未完成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的、征地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且未能及时解决的、减免和欠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未按期完成基本农田图件备案工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法定要限给予行政处分。同时建立公开的土地违法立案标准。对有案不查、执法不严的,上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坚决纠正违法用地只通过罚款就补办合法手续的行为。对违法用地及其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按法律规定应当拆除或没收的,不得以罚款、补办手续取代;确需补办手续的,依法处罚后,重新进行征地补偿和收取土地出让金。
第四篇:当前矛盾纠纷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当前矛盾纠纷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杭锦旗司法局 陈再军
当前,社会稳定不仅是各级领导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影响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不利因素日益增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整合基层维护稳定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当前矛盾纠纷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是表现类型增多。矛盾纠纷已由婚姻、家庭、邻里、赡养、损害赔偿、生产经营等常见性、多发性的传统纠纷扩展到征地拆迁补偿安臵、土地承包、房屋宅基地、劳动争议、干群关系、涉法涉诉、医疗保险、安全生产事故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二是主体逐渐多元化。过去基层矛盾纠纷主体多为个人,现在矛盾纠纷主体可能是个人、集体、村委会,甚至是基层政府或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特别是体现在当前的征地拆迁和城镇拆迁改造方面。
三是诱因更为复杂。因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而引发的利益调整、观念冲突等原因,导致社会矛盾更加广泛多样和复杂。
四是反复性更大。许多群众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导致诸多矛盾纠纷全部聚集到政府及信访部门,造成信访部门门庭若市,法院门庭冷落的被动局面。据统计,全国2010年信访总量12500万件,而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总量仅为13.5万件,出现了信“访”而不信“法”的现象,涉法案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五是群体性纠纷愈加突出。拆迁安臵、征地补偿、草牧场、林地等涉及群体利益产生的纠纷,极易由一般性矛盾演变为群体性纠纷。
六是调处难度大。由于目前农村牧区分户经营、单独生产、群众性活动少、流动人口多,集体制约和监督力相对降低,传统的行政干预,已很难奏效。同时,极少数群众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甚至过于片面化,给调处化解带来难度。
二、当前我旗矛盾纠纷类型
(一)土地征用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这类纠纷在我旗普遍,主要发生在独贵特拉镇蓄滞洪区建设、工业园区征地、109国道改建、土地利用收储、铁路、公路修建、土地开发等。如我旗在独贵特拉镇蓄滞洪区建设征地、拆迁过程中都发生了很多的此类矛盾纠纷。一是村民对征地补偿费有意见,认为补偿过低,不能弥补失地的损失,特别是地少的贫困村村民,土地被征用后,失去了传统上赖以生存的条件,对以后的生活担忧。二是在集体土地补偿费分配上,一些户口仍在本村的外出户、外嫁女得不到补偿、产生不满。
(二)城镇房屋拆迁、农牧区移民搬迁安臵引发的矛盾纠纷。
(三)土地、草牧场、耕地、宅基地使用权属不清等引发的纠纷。这类纠纷一般由于原地界划分时,没有认真界定“四至”,没有做永久性界线标记或由于土地使用证、土地承包使用证、林权证不完善导致一地多证而引发的矛盾纠纷。
(四)因农村二轮土地承包转包引发的矛盾纠纷。主要问题是:一是土地承包转包过程中历史遗漏问题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二是部分农牧民将土地、草牧场承包、转包后,由于征地或其他原因,中途反悔索要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引发的纠纷。
(五)劳资纠纷,特别是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矛盾。
(六)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和公共事件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
(七)涉法涉诉和执行难引发的矛盾。
(八)因玉米制种合同缺乏规范造成的玉米制种合同纠纷,主要发生在我旗巴拉贡镇,由于农民和制种公司不签合同,或有的虽签合同但权利义务不对等,一旦发生纠纷对广大农民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
(九)干部作风、村务、政务、换届选举等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引发的社会矛盾。
(十)传统型的纠纷。此类纠纷没有太大变化,诸如房屋、邻里、债务、婚姻家庭纠纷较普遍,往往旧的矛盾纠纷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三、我旗矛盾纠纷的成因
(一)在二轮草牧场、林地承包时,部分乡苏木镇及村嘎查干部没有真正领会中央及自治区有关二轮土地承包的政策法规,在贯彻中有工作偏差。一是有些地方没有及时给农民发放二轮土地承包合同书、草原、林权等权属证书。二是有些地方在二轮土地承包时,没有具实丈量土地,而是采取简单的步测、摩托测或粗略估计等手段,农牧民实有草场、林地面积与承包合同面积有很大出入。三是有些签订承包合同的农牧民的合同书内容不完善,没有四至界线和确切的亩数,更没有准确的示意图。
(二)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对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重视不够,出现了矛盾纠纷不及时的调查处理,导致许多小的矛盾累积成大的纠纷,造成了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三)部分职能部门不作为。目前,在我旗的土地、草牧场、水利、耕地、拆迁建设、移民安臵、劳资、债权债务、干群关系等纠纷,大多数都是在政法部门及当地党委政府参与下调处的,一些部门由于存在认识偏差,乐于办理审核、审批事务,一旦遇上纠纷便推给司法部门,认为是天经天义的,出现了“有权部门制造矛盾,无权部门解决矛盾”的状况。
(四)责任机制不健全。少数行政部门注重行政执法,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不够重视,责任机制落实不到位,行政调解制度在一些部门没有得到充分实施。在部门联合化解矛盾纠纷时,有的部门处于应付的态度,派出的工作人员不仅责任心不强,不懂业务,反而成为矛盾纠纷的制造者。
(五)个别案件在司法机关没有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是涉法上访案事件发生的直接动因。个别群众对司法机关处理程序、方式和结果的偏面认识,以及对信访工作上的错误观念,使得本应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却通过上访渠道而大量流向党政机关。
(六)基层工作人员工作不深不细,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工作作风飘浮,缺乏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干群关系紧张,服务不到位、与民争利等现象,导致群众不满引发矛盾纠纷。比如独贵塔拉工业园区征地纠纷。
(七)村级基层组织发挥作用较差,部分基层村级组织在群众在威信不高,软弱涣散,村务政务不公开,导致群众不满,有的村级组织负责人缺乏应用的责任意识,不仅不是矛盾纠纷的解决者,反而是矛盾纠纷组织策划者,带头指使群众上访闹事,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八)部分群众法律意识不强,认为我是农民,违了法政府也不能把我怎么样,有的群众在现实中经常曲解法律,不仅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也想更多地占有和处分他人的利益。遇到矛盾纠纷,不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办法,而是钻牛角尖,把法律和政策往自己有利的方面随意解释,以此向对方漫天要价,提出不合法、不合理的要求,结果双方都不肯相让,导致矛盾纠纷升级。
(九)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仍不尽完善,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虽然我旗各级调解组织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但调解组织的设臵仍不能适应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增长的新形势,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还有待于提高,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群众就近、就地解决纠纷的需要。另外调解工作经费无保障,影响着人民调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根据《人民调解法》规定,调解不能收费,其工作经费和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由财政解决,但实际中,由于财政困难,根本无法保证人民调解工作运转经费,人民调解员的工作往往是义务性的,长期以来,广大人民调解员一直都是靠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来调动工作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偌大一个“第一道防线”仅靠奉献精神来支撑是不会稳固和持久的,这也严重影响了人民调解员工作稳定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十)对社会不稳定人员打击力度不够,也是矛盾纠纷多发的重要因素,对一些制造矛盾纠纷的关键人物由于打击力度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消遥法外,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对矛盾纠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强化旗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加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群、干群关系,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杭锦的高度,把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摆上重要位臵,特别是苏木乡镇党委政府对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过问、早安排、早部署、早化解,确保矛盾不上交,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强化部门责任。要改变过去存在的推诿扯皮现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部门责任,细化部门工作职责分工,强化监督指导,对发生的矛盾纠纷,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不推、不拖,确保调处化解责任落到实处。
(三)强化政法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力军作用。政法机关作为维护稳定的推动者和实施者,要充分发挥职责能作用,建立健全反映灵敏的预警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处臵预案,发生群体性事件时,及时启动预案,依法果断处臵,对个别纠纷的组织策划者、无理缠访闹访者要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给予严厉打击,违反刑法的要严肃追究刑事责任。
(四)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凋配合。当前矛盾纠纷的发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将矛盾予以解决。但是目前存在的情况是,许多部门遇到了矛盾纠纷就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有的部门派出的工作人员不是解决矛盾,反而成了矛盾纠纷的制造者,给群众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联调联动机制,要明确责任分工,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协调配合。
(五)强化政法机关基层基础建设。政法机关的基层基础建设,是政法机关的核心,要按照市、旗两级要求全面加强基层政法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的基础建设,全面加强基础业务建设、装备建设、队伍建设,使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工作和能力建设的需要。
(六)强化人民调解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人民调解是基础。当前绝大部分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如果不及时化解任其累积、激化,很容易从“小纠纷”演变为 “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具有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不伤感情、成本低廉的特点,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已于2011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贯彻实施新颁布的《人民调解法》不仅仅是人民调解工作者的一件大事,更是全体司法行政工作者的一件大事。一是要加大旗社会矛盾纠纷大调处中心的作用,与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着力解决全旗性的重大、疑难、复杂纠纷,为旗委政府排忧解难。二是加大司法所建设力度,以乡级调委会为基础,整合政法资源,积极预防和化解乡级矛盾纠纷,服务苏木镇经济发展。三是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要求,加强村级调解组织以及人民调解员的作用,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加强新型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探索将人民调解机制,引入劳动争议、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等新领域,完善联动方式,全面推行司法所与派出所、法庭“庭所联动”,形成合力化解矛盾纠纷。五是加大人民调解队伍、经费保障力度,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要求,争取旗委政府将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物质保障能力。六是加强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力争使全旗人民调解员普遍掌握调解一般民间纠纷常用的政策法律知识,建立一支熟悉人民调解制度,较为系统的掌握与调解民间纠纷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灵活运用人民调解程序和方法的人民调解队伍。
(七)强化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努力为我旗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要按照“法律六进”的要求,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中小学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牧民的法制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普及常用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八)强化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矛盾纠纷的发生,是与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加大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要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讲究工作方法,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行为,不仅要强调总体利益,也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行政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解惑释疑工作,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让群众了解熟悉相关政策法规,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要大力加强公务人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广大公务员不仅要成为学法的模范,用法的模范,也要成为守法的模范,不断提高自身执法水平,努力锻炼和造就一批让党委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问计于民、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第五篇:当前医患纠纷的成因特点及对策
当前医患纠纷的成因特点及对策
[发布日期: 2012-07-23 ] 本文已被浏览过 1918 次
鼓楼区司法局 赵威
近年来,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江苏省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处置和治安秩序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今年5月,卫生部与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通告里提出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医患纠纷仍然矛盾频发,医闹现象也时常出现。鼓楼区作为南京市医院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20家,其中三级甲等医疗机构8家,二级医疗机构4家,医患矛盾的发生率是相对较高的,因医患纠纷而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一、医患纠纷现状及特点
(一)医患纠纷发案频繁,数量有增无减。医患关系不仅是当今普遍的社会关系,还与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制度息息相关,我国的医疗制度一直进行着改革,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机构过分向大城市集中,导致患者不能被合理分流;患者迷信“专家”、大医院的治疗水平;进口药品、先进材料等医疗用品、设备的高频率推销、使用;患方对医疗结果期望值过高,认为花费了相当的医疗费用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等原因,都使得患方对医院方的信任度下降,解决医患矛盾的问题刻不容缓。现如今南京市鼓楼区的大部分医院都设有医患沟通中心,这为患者提供了排忧解难的作用,但是往往出现医疗纠纷,医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多数不愿意承认自身的过错、责任,很多纠纷都仍然在医院里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从数据分析,2011年,鼓楼区19家大小医院医患纠纷中:医患双方自行和解的纠纷有666件,人民调解的纠纷是198起,卫生行政部门解决的有52起,法院诉讼的有72起,从中可以看出医患双方自行和解的纠纷占总数的67.4%,比例是相当高的。
(二)医患纠纷中责任难以确认。在调解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医疗责任不明确,医院方认为无过错,不因承担责任,而患方认为医院方存在责任,应当承担责任的问题。这时候,医调委或者医院方会提出通过医学专家咨询或者鉴定来确认医院是否有错,但是很多患者都认为医学会和医院“就是亲爹和儿子的关系”,很多医学会专家也都是当地医生,跟出事医院关系紧密,无论是医学会还是医学会以外的司法鉴定机构,都可能面临不被患方或医方信任的结果。
(三)社会危害性大,造成恶劣影响。医患纠纷的日益增多以及处置失原则、责任缺认定、赔偿无标准,医方“息事宁人”的心态和患方“有闹有赔、大闹大赔”的经验助长了“医闹”的增多和升级,造成医患双方均不满意,社会反响大,负面影响深。在现实中,医方往往以“人道补偿”代替“责任赔偿”,造成医疗责任的不清不究和赔(补)偿金额的相互攀比,对今后纠纷的公平公正处置带来更大的障碍。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执业环境恶化,人人自危、时时自警,消极医疗重新抬头,过度检查成为医生诊疗活动中保护自身的常规手段,反过来影响了患者享受科学适宜的医疗服务。虽然患方的诉求索赔行为本身带给医方以监督和警示,有利于推进全社会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但当前许多患方的无序过激行为,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同样很大。
二、医患纠纷具体原因分析
(一)解决医患纠纷的渠道不畅。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医患纠纷有三条解决途径,即:一是医患双方共同协商解决;二是卫生行政机关调解解决;三是直接向法院起诉。但是在规定中,均没有涉及到医患关系中的具体条款。
(二)患方自身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患者的法律维权意识也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医院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医疗过失和差错行为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和受患者自身知识水平所限,容易对医疗效果产生过高的期望值,对病情的发展过于乐观或估
(三)现行医疗事故解决机制明显缺乏足够的公平性和公信力。医疗纠纷主要由作为第三方的医学会出具鉴定结论,但由于医患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很容易导致鉴定结果简单草率甚至偏向医院。医学鉴定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患者及家属等不及,致使医疗官司久拖不决。司法程序耗时又费钱,医疗暴力事件往往成为获赔最见效的手段。“小闹小赔,大闹大赔,不闹不赔。”一旦暴力袭医事发,政府出于维稳,往往不分青红皂白要求医院“花钱买平安”。
三、医患纠纷冲突防范及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与适当的舆论引导。要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防范医患纠纷冲突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医务人员和病人及病人家属都是共同抵抗和消灭疾病的的合作伙伴,病人离不开医生,医生也离不开病人。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医学科普知识,讲清楚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一般规律,讲清楚疾病的复杂性和目前医学科学的局限性,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大力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依法办事,努力让患者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实行“联调联动”,加强与法院、医院的合作。鼓楼地区各大医院都设有医患沟通中心,每一起在医院发生的纠纷,医患沟通中心都会及时处理。一些大医院,如:鼓楼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等,都会让年轻的、经验少的医生在医患沟通中心学习,让他们了解患者看病时遇到的困难,为以后上岗做出更好的服务。但是,有些医院的纠纷量太大,无法每一件都能合理的安排、处理,还有部分纠纷在处理不了的情况下,直接移送到法院。诉讼程序对于患者来说,等待时间过长,同时也加大了法院的工作量。法院在受理案件前也会对双方进行调解、沟通,这一过程与医调委的工作是不谋而合的,医调委作为专业性强的调解组织,可以在这一方面与法院合作。一是有利于改善法院当前所处的司法环境。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法院不可避免的处于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前沿,为社会稳定考虑,专业性质较强的医患纠纷案件可以移交医调委办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法院信访的压力,为法院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有利于提高审判执行效率。在诉调对接方面,对于人民调解成功的案件法院直接通过出具调解书予以确认,节省了法院调解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调解失败的案件,基于调解的基础上,对已查明的事实与证据进行裁判,加速了案件的审判进程。更为重要的是,人民调解协助法院工作的运行将一线法官从繁重的办案任务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办理疑难案件,提高案件的审判效率,保障案件的审判质量,提升法官的业务素质。
(三)鉴定机制跨区域。在调解中,或者诉讼程序中,当面对责任不明,需要鉴定才可解决纠纷的时候,患者往往出现不信任的心理。医疗技术、事故鉴定是医疗诉讼、调解中的核心程序,但在《侵权责任法》里,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从中也可以反映出法律的不完善。关于鉴定机构的选择,医调委会委托本地医学专家咨询会给出鉴定意见,再根据意见进行调解。根据普遍反映医学会与医院的“特殊关系”,为了更加公正,更有可信性,加强跨区域鉴定机制也是切实可行的。
(四)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要严格医院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疾病对于患者来说,是性命攸关的头等大事。因此,医生对病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为患者提供高新精湛技术服务的同时,必须努力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尽量减少差错和事故,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医院应以人性化服务为中心,创新服务举措。为患者提供精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切实提高医疗水平,让患者放心。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关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努力探索、独立的第三方介入调解医患纠纷,对缓解当前和今后紧张的医患关系,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用公正的人民调解方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让解决医患纠纷的方式多元化,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中的预防功能,从而有效地防止矛盾激化,达到减少上访、诉讼,缓解各级政府部门工作压力,也是稳定社会、促进发展的一条必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