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研究》体会
学《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研究》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学会了“图形的运动”内容常用的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1.结合生活实例,在观察与比较中认识图形的运动。
在生活中有很多图形或图案呈现出对称、平移或旋转的形式,通过对称、平移、旋转变换同样可以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因此,在教学中,多收集一些这样的素材,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发现不同的图形变换。
2.借助操作活动,加深对图形运动的认识,帮助学生体会运动的特征。加强学生操作活动,也是提高图形变换教学成效的一个策略。操作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图形变换的操作主要是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图形经某变换后的图形和剪对称图形。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操作还应该与适当的想象相结合。低年级可以先操作然后再去回想变换的过程,到了高年级可以先去想象,然后再去操作,然后再回想。
3.注重从运动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图形、设计图案。
学习图形与变换内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
4.在解决问题中注重“图形的运动”和相关知识的联系,发展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图形的认识,不仅仅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认识它,还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去丰富对它的认识,这是跟过去相比比较加强的。
(1)从运动变换角度认识图形。
在认识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变换,动态直观的刻画图形的属性。
(2)从运动变换的角度理解度量。
小学阶段,在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时刻都能感受到变换的重要作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会用到拼凑、割补等多种推导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实质是图形的变换。
总之,小学阶段有关图形的运动的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多种策略的运用,以这个内容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旋转与平移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微格课教案(西师版)
《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判断、举例等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并会直观地区分这两种现象。
2、通过观察推断、操作验证等,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及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学具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可以动的图片,你们想看吗?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1.情景观察,初步感知.观察老师给的8张可以动的图片(小汽车.红旗.飞碟.缆车.纸风车.小火车.风车.风扇)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注意在看图片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边看边用手比划一下.2.合理分类,再次感知
(1).老师引导给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分类.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请同学们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把这些物体分成两类.(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进行分类
(3)分小组汇报怎样分类的以及分类的理由
学生1:我把小汽车.红旗.缆车.小火车分成一类,把风车.飞碟.电扇.纸风车分成一类.学生2:因为小汽车.红旗.缆车.小火车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直的,而风车.飞碟.电扇.纸风车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在不停的转圈.(4)认识什么叫旋转?什么叫平移?
想一想,风车.飞碟.电扇.纸风车它们的运动路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它们都在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转动),像这种物体或图形围绕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转动,这种运动叫做旋转。(板书:固定点或轴)而我们刚才看见的小汽车.红旗.缆车.小火车它们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呢?(它们的路线都是在向一个方向作直线移动)像这种物体或图形向一个方向作直线移动,这样的运动叫平移(板书:一个方向.直线移动)刚才我们认识的旋转和平移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旋转和平移现象(板书:旋转和平移现象)
3.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旋转和平移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物体分类
小朋友沿直线往前走(平移)转动的圆盘(旋转)转动的摄像机(旋转)铁轨上奔跑的火车(平移)货车沿直线往前跑(平移)小狗帽子上转动的螺旋桨(旋转)算珠往下拨(平移)转动的摩天轮(旋转)门的开和关(旋转)三.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有一只松鼠,它发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安全的地方,于是决定把家搬到那里去,可是前来帮忙的三只小动物朋友却争起来了,我们来听听看它们在争什么吧!
老牛说:“你们看,房子向右平移了两格》”。蜜蜂说:“不对,房子向右平移了六格。”老虎说:“你们说得都不对,向右平移了四格。”
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帮助小动物伙伴们判断一下小房子到底平移了几格吗?现在就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房子和方格纸,自己 研究研究,再在方格纸上亲手移一移,也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好了,看来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试了,那心动不如行动,咱们开始吧!(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以及理由)
师:“同学们,其实平移运动是一个整体运动,这个物体上任意一点的移动距离就是这个物体的移动距离,而且这个物体移动后,它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会发生改变。”(老师边演示边解说)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师:请同学们拿出方格纸,在小房子图上重新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数数看,看平移了几格。让我们再来试一次。(指名学生汇报)师:刚才我们找了不同的点,这个点平移了几格,那么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看来呀,我们判断一个房子平移了几格,只要到上面去找一个点,这个点平移了几格这个房子就平移了几格;现在我们可以帮助小动物,可以告诉它们:小房子上向右平移了6格。四.作业设计:
帮助小青蛙找到回家的路 五.欣赏感悟:
同学们,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结束,我们今天一起认识了旋转和平移现象,其实在生活中旋转和平移的现象还很多,希望小朋友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好吗?课堂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一下由旋转和平移得到的优美的图案,去感受一下由旋转和平移带来的艺术之美吧!
板书设计:
旋转和平移现象
一个固定点或轴
一个方向.直线移动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区别这两种现象。2.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的格数。3.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探索研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发给学生方格纸及长方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寒冷的冬天马上就要到了,为我们供暖的热电厂的工人叔叔们又要开始忙碌了。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小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威海热电厂去参观一下吧。请你仔细观察,在录象中能发现哪些正在运动的物体,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我们比比谁的眼睛最敏锐。
(课件演示:①师解说“瞧!汽车开进了大门”;②传送带“就是传送带上的这些黑黑的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冬天的温暖”;③换气扇“这是用来疏散车间热气的换气扇”;④升降机“这是他们正在兴建的职工家属楼”,最后画面静止)[评析:选取典型性的实例,并制作成动态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学生熟识的物体的运动,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新授
1、模仿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看谁说的最多。(学生自由发言)生:大门,升降机,汽车,传送带,换气扇。(同时师出示5张图片课件)(生每说一个运动的物体,都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是怎么运动的。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运动的物体,我们一起再来比划一下它们都是怎样运动的,好吧。(师生一起比划,比划即可不要多说话)
2、分类
师:大家比划的真形象,那老师有个问题考考你——“这些运动中的物体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比如说可以把它们分几类?谁和谁是一类?为什么这样分类?”给你30秒考虑一下。(学生思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总结出一种你们认为最合理的分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指名回答)生:换气扇、转轴、车轮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转动的(用手模仿);(师:接着说)把传送带、汽车和大门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左右移动的(表演);升降机自己为一类,因为它是上下移动的。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实际上是把这些物体分成了3类,一类是转动的(指黑板的分类板贴),一类是左右移动的,一类是上下移动的,是吧?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分2类的)生:我们组把换气扇、转轴、车轮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转动的(用手模仿)把传送带,大门,升降机,汽车分为一类,但它们都是平平的移动。
师:哦,你们组是分了2类,转动的为一类,平平的、直直的运动为一类,是吗?那大家觉得这两种分法,哪一种更为合理?(学生自由说)师:都有自己的见解,那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好吗?我认为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从整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转动的,一类是平平的、直直的沿直线运动的,这种分法是非常符合老师要求的。(稍停顿)但是第一种分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是把这一类物体(指平移类)根据运动方向的不同又进行了第二次的分类。明白了吗?(明白)师:像大门、汽车、升降机、传送带的运动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像换气扇的运动是——
生:转的。师:怎么转的?(播放换气扇旋转的动画)生1:是这样转的。(用手势)生2:转出来是圆形。生3:是围着一个中心转的。
师:像这样围着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就叫做旋转。(板书:旋转)图中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旋转现象吗? 生1:汽车里方向盘的运动属于旋转。生2:车轮的运动属于旋转。
生3:传送带下面的转轴的运动属于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板书)[评析:借助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及分类等活动,使学生对平移、旋转的感知逐渐清晰化,对这两种现象的认识逐步加深。]
三、感悟体验
1、寻找生活中的例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经做过、玩过、看过的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属于平移和旋转?看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约30秒)好,睁开眼睛,咱们先来说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都有有哪些吧!可以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学生举例子)生1:拉窗帘的动作。(动作表示)生2:电梯运行时是平移的。(动作表示)生3:拉抽屉是平移。生4:滑梯是平移。师:什么在平移? 生4:滑梯上的人。……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规范性,有说的不严密的及时订正。时间最多为1分钟)师:那你能用手中的物品做出一个平移动作吗?(学生用手中的物品分别创造出从前向后、从左向右、从上向下等不同方向的平移动作。)师:生活中哪里存在旋转现象? 生1:陀螺转起来的时候。生2:旋转门。
生3:风扇在旋转。……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寻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实例,使学生再一次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用手中的物品作出一个平移的动作,让学生把对平移特征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方式直观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 2.自主练习
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出了不少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老师这里出搜集了一些,你知道它们属于哪种现象呢?
3、课间休息,做动作感悟平移与旋转
师:现在我们休息一下,有请李彤同学为大家表演个舞蹈,想看吗?(生的舞蹈动作为先向左平移3步,再向右平移3步,然后旋转2圈)。师:有什么发现? 生:李彤同学的舞蹈里既有平移也有旋转。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她是先向左平移2步,再向左平移2步,然后旋转了2圈。生:不对,老师是平移了3步。师:平移2步与3步有区别吗? 生:她到的位置就改变了。
师:那你想不想来体验一下运动的感觉?好,轻轻的站起来把凳子放在桌子下,站到桌子两边。(学生放好凳子,做好准备)请你仔细体会一下接下来的,这
两组动作有什么不同? 师:听好口令:两手掐腰,向前平移跳一步,向后平移跳一步,向左平移跳二步,向右平移跳二步。(学生根据口令做动作)。
师:平移动作大家会做了,那旋转呢?(会)听好了,旋转时老师不让停可不准停。预备,开始,转!转!转!(学生根据口令做动作)师:真棒!现在请回到位置上坐好。(学生回位)谁来说说刚才的两组动作有什么不同? 生:旋转之后很晕。师:你有这种感觉吗? 生:有。
师:为什么会发晕呢?做平移的动作时有这种感觉吗?(没有)生:因为头在不停的转。
师:说的多好啊。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学生闭眼,师生一起体会)回想一下,你刚才在做平移运动时,无论是向前平移,向后平移还是向左,向右平移,你脸面对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注意教师语速要慢,个别字眼要有力度)生:没有。
师:那你再回想一下,在旋转的时候,由于在不停的转动,所以你脸面对的方向一直在——? 生:转。师:对啊,一直在转,在不停的变化当中。生:改变,变化。
师:对啦,睁开眼睛。这就是做平移与旋转运动的最大的不同——方向。(板书在副板书部分)做平移运动时,物体的方向一直不变,而做旋转运动时,方向一直在变化。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评析:半节多课的学习可能使学生有些疲惫,学生的舞蹈和全体同学都参与体验的平移与旋转动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稍稍休息一下,而且巩固了对平移与旋转的认识,并且亲身体验到了平移与旋转的不同之处,另外,即将学习的数图形平移多少格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把人的“移步”与图形的“平移”建立联系,有助于突破难点。]
四、数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格数
1.师:讲的非常好,看来,我们每天都在与平移与旋转现象打交道。舞蹈里还存在数学的学问呢!有一个非常可爱的长方形,也喜欢运动。她要在方格纸上向左平移1格,大家帮帮它!(学生自己用学具移动长方形)师:谁能移给大家看看?(一学生上来在投影上操作,明确移动1格的位置。)2.师:如果长方形想到这来,该怎么办呢? 生1:向左平移2格 生2:向左平移3格
生3:我认为是向左平移4格。
师:实践出真知,我们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同桌两人共同用学具验证。)生:(多数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应该是4格
师:谁能再给大家数一次!(一名学生在投影上移动学具数出4格)师:刚才许多同学都在看长方形的前脚,前脚平移了4格,那你认为长方形的前脚比较辛苦还是后脚比较辛苦,谁走的路多? 生1:前脚在前,它走的路多。生2:应该是后脚走的路多吧。
生3:不对,它们走的一样长,都是走了4格。
师:请你来指指,大家跟着数,看看后脚走到这是平移了几格。
生4:后脚走到这儿是1格,到这儿是2格、3格、4格。(在大屏幕上边指边数)师:看来前脚、后脚平移的格数是相同的,还有哪个点也是平移了4格? 生:头顶上的点是向左平移了4格。生:眼睛也是向左平移了4格。
生:它身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平移了4格。
师:说的真好!看来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它身上的每一个点也就平移了几格。
3、师:长方形要到这儿,应该怎么办呢? 生:向上平移3格。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用学具。
生2:我是找到一个点,数这个点移动的格数。(在大屏幕上指一指)师:这个办法非常好,而且很简单,只要找到一个点作代表去数就可以了。
4、师:如果到这里,应该怎么办呢?请同桌两人一起研究一下。(同桌讨论)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1:让长方形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就是了!生2:也可以先让它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3格。生3:还可以直接让它斜着平移!(学生边说边操作)[评析:明确移格的方法,然后通过对长方形拟人化后“前脚”与“后脚”走路远近的比较中,明白图形平移了几格,图形上任意一点也平移了相同格数,从而学会通过数一个点移动格数来确定图形平移格数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五、欣赏
师:生活中存在大量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艺术家们也常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制作美丽的图案和一些有意义的动画效果,请大家来看一下。(课件播放)[评析:通过欣赏,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了解到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
很神奇是吧,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要你充分的利用你的这儿(脑袋),很多事情只要你想的出,就能做的到。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教学反思:
[总评:作为本次课改增加的内容,平移与旋转有着较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于形成空间观念都不容忽视,而今后需要学习的许多知识也需要从平移与旋转的角度去思考。本课在教学的趣味性、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创造思考条件上都下了一定的功夫。
1、创设具有动态效果的典型实例情境。
首先教师把青岛版教材情境图中选取的实例做成了动态的画面,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参观热电厂”这一情境,观察寻找有哪些正在运动中的物体,接着比划物体是怎么运动的,并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通过一系列的讨论、争论,从而进一步加深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两次思维桥梁的搭建。
本课中使学生会数图形平移格数是个难点,部分学生易把图形本身包含的格数数进去,还有部分学生只数平移前后图形空隙中的格数。为此教师设计了第一个桥梁——“包含旋转及平移步数的舞蹈”,然后全体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做出平移与旋转的动作,师提出要求让学生体会平移与旋转的区别。使学生在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同时,为难点的突破作了孕伏。学生在平移图形时,把图形的移动与学生舞蹈中的“移步”联系在一起,明白图形平移与图形所占的总格数没有关系。第二个“桥梁”——在长方形下面的两个顶点上分别画上前后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点”上,为学生理解平移的特征及掌握根据一个点数格的方法打下基础,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运动的特点。
3、课件欣赏。
最后教师提供的“因平移和旋转而制作出的各种图案”“上海音乐厅的平移”,体现了知识的延伸,给学生提出了努力学习的方向。
以上就是三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教案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四篇: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平移和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深化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学生以后的几何图形的学习有很大作用。
我在教学中充分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实物演示每个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形象为学生展示了每个物体的运动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中,我让挨着窗户的同学把窗户推过来关上,再让同学将自己桌面上的书从左边推到右边,并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表示刚刚窗户、书的运动方式,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像这样的运动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这种直直的运动方式就是平移,学生认识了平移。在此基础上又出现驴拉磨的情景,让学生用手势表示驴的运动,看看这个驴的运动是不是平移现象,学生判断出不是后又拿出准备好的大风车,让学生观察风车的运动,同样让学生用手势表示风车的运动,让学生判断这又不是平移现象,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这种现象是另一种运动现象旋转。这样突出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兴趣浓厚。
2、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让数学学习“动”起来
这一节课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我尽量鼓励学生用手势和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让他们用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路线,使学生在活动化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形象性的矛盾,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数学知识“活”起来
教学中,为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升旗、火车在轨道上运动等平移现象,以及大风车、转椅、旋转木马等旋转现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真实情景再现,真正让数学知识“活”起来了。
4、将问题游戏化。情景化,突破难点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知识点划分,由浅入深,将问题游戏化、情景化,我设计了小猪回家和小兔一起搬木头的游戏,很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首先,小猪一个人回家要走多少路,理解一个点的移动,然后出示小猪小兔一起版一根木头,判断小猪和小兔谁走的的路长一些?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又让学生讲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这样在进行图形的移动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5、优缺点
优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的理解新知,力求体现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枯燥的数学概念在生活实际中加以应用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应用意识以及数学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转换数学思想方法。
缺点:忽略了个别学生,没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于学困生还缺乏指导,在学生活动时,应该多多走到学生中间去,对学生 出现问题要做出及时的指导,对学生的评价不够丰富,没能调动全班学生参与。
第五篇:《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桂花雨说课稿1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7桂花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课文《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文章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本文的思乡情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空白点,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融,是我本课设计与研究的重点。
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化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课件和音乐渲染的方式,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注重探究式学习,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以“读——赏——联——议——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
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
赏: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
(3)
联和议:联系实际针对重点内容展开议论,锻炼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
悟: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2、采用多媒体教学,录音和《江南桂花香》的MTV。渲染一种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母亲那句话,我把课文分成: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三部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桂花乡、摇花乐”,以更好的理解母亲的“思想情”。
1、学习第一部分:桂花香
(1)
播放《江南桂花香》MTV,将学生带到江南桂花香的氛围中。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桂花香的句子。(让学生在喜欢的句子旁加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出示具体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浸”字。(培养学生抓重点字理解句子的能力)
(4)把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赏读,积累优美的句子,厚积薄发)
2、过渡到下一部分:让作者难忘的不仅仅是桂花香,更难忘的是“摇花乐”
(1)提出问题:“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2)引导学生体会“我乐”
指导学生从读中体会作者由着急到快乐的心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缠”,分角色朗读,着急用什么成语表示,快乐用什么成语表示,让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既注重人文性的教育,又让学生练好遣词用句的基本功)
(3)课件出示桂花纷纷落下的场面,感悟作者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并想象训练,桂花落在我们头上像什么?落在脖子上像什么?落得我们 满头满身像什么?(这里作者的想象力是“摇花乐”的精彩之处,在阅读对话中,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4)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全家乐和全村乐(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反馈交流读懂了什么,指导学生理解父亲诗句的意思。
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5)配乐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3、在此基础上,出示理解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不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反复读,出示问题“外地的桂花再香”仅仅指的外地的桂花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否仅仅指家乡的金桂?读前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母亲对家乡的山水人的深厚感情,分组讨论,及时鼓励表扬。
4、师配乐总结课文。
5、通读全文感受。
整个过程是形散而神不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母亲的话。
6、布置作业
(1)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件自己童年里最难忘的事。(学以致用)
(2)读琦君其他作品《下雨天,真好》、《烟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桂花雨》这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的桂花,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的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桂乐和桂花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高、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合计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四、说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由于对桂花的了解人们很陌生,带领学生亲自找到桂花树让学生对桂花的颜色、形状、味道进行直观了解和感受,拉近了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帮助理解重、难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学生自读、指定读、听读、演读帮助体会桂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进行有效的语感培养。
3、启发诱导法:通过激发语、教学媒体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悟。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给大家说说吗?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
7、桂花雨)
上课一开始激发学生,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二)出示插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看《桂花雨》的插图,放录音朗读,让学生感知作者摇桂花的快乐,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三)朗读体会重点句段:
1、自由朗读(2—6)自然段,说说你理解了什么。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给同桌交流。
2、提问:哪个自然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深?生回答:“第五自然段”接着出示大屏幕。
①指定学生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②在师的引导下说出作者从迫不及待到高兴,妈妈从沉着到赶紧这一情感的变化,从而进入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③让学生演读“摇桂花”这部分,感受作者的快乐。
3、抓住重点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从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的小山上桂花因为多,更是香气浓郁,这是我们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妈妈是用什么来分辨的呢?其实妈妈是太喜欢院子里的桂花了,她是用感情来分辨的。同时引出: ①东西是自己的好; ② 月是故乡明。更进一步体会到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时桂花已充满她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多背)
(五)展示学生成果。(背诵)
(六)总结全文:
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希望你们能够根据这篇课文写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六、板书
7、桂花雨 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桂花雨》这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的桂花,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的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桂乐和桂花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高、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合计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四、说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由于对桂花的了解人们很陌生,带领学生亲自找到桂花树让学生对桂花的颜色、形状、味道进行直观了解和感受,拉近了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帮助理解重、难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学生自读、指定读、听读、演读帮助体会桂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进行有效的语感培养。
3、启发诱导法:通过激发语、教学媒体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悟。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给大家说说吗?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
7、桂花雨)
上课一开始激发学生,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二)出示插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看《桂花雨》的插图,放录音朗读,让学生感知作者摇桂花的快乐,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三)朗读体会重点句段:
1、自由朗读(2—6)自然段,说说你理解了什么。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给同桌交流。
2、提问:哪个自然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深?生回答:“第五自然段”接着出示大屏幕。
①指定学生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②在师的引导下说出作者从迫不及待到高兴,妈妈从沉着到赶紧这一情感的变化,从而进入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③让学生演读“摇桂花”这部分,感受作者的快乐。
3、抓住重点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从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的小山上桂花因为多,更是香气浓郁,这是我们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妈妈是用什么来分辨的呢?其实妈妈是太喜欢院子里的桂花了,她是用感情来分辨的。同时引出: ①东西是自己的好; ② 月是故乡明。更进一步体会到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时桂花已充满她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多背)
(五)展示学生成果。(背诵)
(六)总结全文:
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希望你们能够根据这篇课文写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一、说教材
《桂花雨》是人教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7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课文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这一学习目标融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如认识生字、读记词语是知识维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学习课文的应该达到的能力目(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标,又和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一样,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感情渗透的目标。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的困难,但同时他们的语文素养现状决定了他们很难对语言文字形成丰富的想象。因此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想象课文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教师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采用“ 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开课伊始,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桂花的印象。然后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课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激趣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通过分同桌轮读,评议,保证学生能扫清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之后,向学生提出:“你喜欢哪几句话?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插图,经历智慧碰撞,在不同视角和不同个性的解读中,丰富想象,形成画面,使文中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画面能真正地鲜活起来,文本的形象能真正实现立体化。
形成画面之后,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时的快乐,此时再回归整体,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便显得水到渠成。
(四)、拓展延伸
在拓展阶段,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使学生的生活与文本的内容得到沟通,既即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的心与课文融为一体。
(五)、作业
作业布置学生写一写童年的趣事、画一幅表现童年生活的画,使语文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由阅读走向习作。
《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本文的九个生字,以及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
1、激趣导入。用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出示课题读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投入课文的学习。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组织与同学交流,把课文读得更好,并将自己得疑问和同学互相探讨。
3、检查初读情况,学习字词。老师请个别学生读各段,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正确读字、句、段。
4、指导弄清各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这个复习,主要是复习学过的字词,特别是课后要求掌握的八个词语,还要复习课文的叙述内容,帮助学生再次理清课文的思路,以便更好地来理解课文。
(二)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句句子,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中,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桂花树的特点。
2、重点是学习第二部分,要理解摇桂花的乐趣。
在学生读了这一部分后,引导讨论: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这得从全家人的活动,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体会。
(1)找出每个人的做法,分角色读读,有利于认识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体会内心共同的喜悦。
(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指导感情朗读。重点理解我摇桂花时的动作和话语,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体会一家人对桂子丰收的喜悦。(3)联系实际,了解桂花的作用。
(4)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个总结,谈谈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桂花的乐趣。并进一步进行朗读。
3、在总结第二部分后,学生对作者怀念童年时光的感情是不难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点应指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这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要认识到,此时的母亲已经远离故乡,当母亲看到外地的桂花时,说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看到母亲在想念家乡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实在是太思念家乡,太热爱家乡,家乡的什么都是最好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好在我班有好多学生也跟着父母远离了家乡,应该理解“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句话。)理解到母亲的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课堂总结,深切体会
通过总结课文的内容,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复习课文,深切体会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