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土地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3 10:2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长治土地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长治土地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篇:山西长治土地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土地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土地市场基本概述

1.1 土地市场概念阐释

1.1.1 土地市场的定义

1.1.2 土地市场的特点

1.1.3 土地市场的分类

1.2 土地一级开发概述

1.2.1 土地一级开发的定义

1.2.2 土地一级开发的内涵

1.2.3 土地一级开发产生的背景

第二章 2011-2013年中国土地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2.1 经济环境分析

2.1.1 全球经济贸易形势

2.1.2 中国经济缓中企稳

2.1.3 国民收入及消费水平

2.2 社会环境分析

2.2.1 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

2.2.2 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

2.2.3 城镇化中的土地价值

2.3 产业环境分析

2.3.1 房地产业开发投资状况

2.3.2 房地产业销售规模状况

2.3.3 房地产业景气指数状况

第三章 2011-2013年中国土地市场政策环境分析

3.1 2011年我国土地政策回顾

3.1.1 土地政策的总体评价

3.1.2 房地产土地调控综述

3.1.3 土地政策存在的不足

3.2 2012年我国土地政策分析

3.2.1 土地政策的详细解析

3.2.2 地方政策的创新实践

3.2.3 土地政策的总体评价

3.2.4 土地政策面临的问题

3.3 2013年我国土地政策动向

3.3.1 逐宗核查非新增建设用地

3.3.2 房地产用地调控导向不变

3.3.3 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3.3.4 《土地管理法》修订再上议程

3.4 十八届三中全会土地改革评述

3.4.1 土地政策基调逐渐落定

3.4.2 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3.4.3 农村土地流转已初显端倪

3.4.4 土地流转面临政策法规瓶颈

3.5 中国房地产开发土地制度解析

3.5.1 房地产用地仅能来自国有土地

3.5.2 房地产开发者仅有土地使用权

3.5.3 房地产开发土地使用权的获取

3.5.4 土地供应的计划限制

3.5.5 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

3.5.6 土地出让金支付期限

3.5.7 既得土地权益并不安全

3.5.8 土地供应制度总体评述

第四章 2011-2013年中国土地市场供需分析

4.1 2011-2013年全国土地市场供需总体情况

4.1.1 批准建设用地

4.1.2 建设用地供应情况

4.1.3 土地出让情况

4.1.4 重点城市土地抵押

4.2 2011年重点监测土地市场供需分析

4.2.1 2011年土地出让收入分析

4.2.2 2011年土地市场供应分析

4.2.3 2011年土地市场需求分析

4.2.4 2011年土地市场特点分析

4.3 2012年重点监测土地市场供需分析

4.3.1 2012年土地出让收入分析

4.3.2 2012年土地市场供应分析

4.3.3 2012年土地市场需求分析

4.3.4 2012年土地市场特点分析

4.4 2013年重点监测土地市场供需分析

4.4.1 2013年土地出让收入分析

4.4.2 2013年土地市场供应分析

4.4.3 2013年土地市场需求分析

4.4.4 2013年土地市场特点分析

第二篇: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一、总论 1

(一)项目背景 1

(二)项目概况 4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6

二、项目区概况 9

(一)自然条件 9

(二)资源条件 12

(三)社会经济条件 12

(四)土地利用现状 14

(五)基础设施状况 15

三、项目分析 17

(一)项目合法性分析 17

(二)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18

(三)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21

(四)水土平衡分析 22

(五)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27

(六)公众参与分析 28

四、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29

(一)规划原则 29

(二)指导思想 31

(三)建设标准 32

(四)规划方案比较 32

(五)项目规划方案总体布局 33

五、投资估算 41

(一)投资估算依据 41

(二)估算费用构成 41

(三)资金筹措 47

(四)投资进度计划 47

六、项目区内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 52

(一)土地权属现状 52

(二)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 52

(三)土地权属调整的依据 53

(四)土地权属调整程序 54

(五)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55

(六)土地权属的内容与方法 57

七、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 58

(一)组织领导机构设置 58

(二)项目实施管理 58

(三)项目资金管理 60

(四)加强土地权属管理 60

(五)探索土地整理后土地经营机制 60

八、效益评价 61

(一)社会效益评价 61

(二)生态效益和和环境影响评价 64

(三)经济效益评价 65

九、结论与建议 69

(一)可行性研究结论 69

(二)问题与建议 73

附:

1、图斑汇总表

2、土地利用结构统计表

3、土地利用结构调查表

4、现状图与规划图

第三篇: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XX土地整理项目 2.项目类型:土地整理

⑴平整土地、改良土壤; ⑵ 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3.项目性质:惠民项目。

4.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建设总面积为

XX

公顷。

5.项目区的位置和范围:项目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XX镇境内XX村、XX村范围内,其四至是东至XXX、西至XXX、南至XXX、北至XXX。

6.项目区的地貌类型:项目区位于沂蒙山区,属于丘陵地貌;项目区的形状如XX。

7.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项目区土地为临朐县XX镇XX行政村村集体所有,土地权属界线清楚,面积准确。集体所有权已在XXXX年进行了所有权登记发证。

8.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是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和林网建设三个方面。

⑴土地平整: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对零星地类、废弃的坑塘、沟渠、断头路及零星的不毛之地进行整理,使其变为耕地,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土地平整,可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实现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为此需平整土地面积XX亩,完成土石方工程XXX万立方。

⑵农田水利:农田水利工程的完善是确保项目区粮食稳产丰收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旱与涝)的能力。

为解决灌溉水源,拟对项目区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根据项目区水资源分布情况和供需水量要求计算结果,分别布置硬化渠道和机井。

为解决排涝问题、提高防涝能力,需要在项目区建立通畅的排水系统工程,使项目区内容各田块的积水通过排水系统排向项目区外。

⑶道路交通与林网工程:项目区的田间路网布局不合理,路窄坡陡,断头路较多,农作物的运输很不方便。因此本着利用和改造现有道路、节约占地的原则,按照规范标准修建田间道路,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要配套完善项目区林网工程的建设。

9.项目区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项目区整理前,耕地质量按照高产田和中低产田所占面积的百分比来讲,高产田占面积的5%左右,通过项目实施后高产田面积将增加到总面积的30%以上,原有低产田全部改造为中高产田。项目区将有一个易旱“靠天吃饭”的低产局面,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基地。10.项目建设目标:项目区经过土地整理后将达到以下目标: ⑴ 提高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率。经过土地整理好后新增耕地面积XX亩新增耕地率10%以上,项目区耕地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⑵ 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田块规整,路网相通,林木成行,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水资源合理利用能力大大提高。⑶ 农作物增产增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11.项目建设工期:项目建设工期为X年。12.项目估算投资:项目总投资为XXX万元。

二、项目背景

1.项目提出的缘由:该项目从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基础设施需要建设,生态环境需要改善等方面均要求提出该项目。⑴ 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⑵ 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

⑶ 从配合贯彻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来说,也迫切需要提出这个项目,调整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包括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土地整理项目的落实是配合和贯彻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2.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⑴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⑵ 相关政策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等。⑶ 技术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水工程》(GB/T16453-1996)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73-1995)⑷ 相关基础资料

《临朐县土地资源调查报告》(2009)《临朐县柳山镇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2008)

《临朐县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临朐县柳山镇统计年鉴》 《临朐县水利综合规划》 《临朐县土壤》 项目区1:10000地形图

三、项目分析

1.项目合法性分析 ⑴法律法规

项目区土地整理规划的内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要求,与现行有关国家法律、法规一致,项目区土地整理规划内容符合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专项规划,与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水利、交通、村庄建设规划相一致。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临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新增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实现机械化耕作。本项目实施符合已经批准的县、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临朐县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要求对坑塘废弃地以及部分未利用地进行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对沟渠进行整理,改善灌排设施,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完善农田道路网系,规整道路布局;配套林网体系,改善田间小气候,防止水土流失。3.公众对该项目的主要意见

要解决项目区既怕旱又怕涝的矛盾,必须提高项目区的抗灾能力,才能确保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地干群主要意见是:要解决抗旱水源问题,只有通过打井保灌溉;要解决排涝问题,必须开沟疏浚建桥,完善排水系统。

在可研报告上报评审后,还要继续做好下一步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和管护工作,设计单位还要深入实地进行调查,对工程方案、布局、施工、管理广泛征求意见,对可研报告中提出的土地整理目标、工程措施在初设文本中做到一一落实,为今后工程的实施和管护提供依据和指导性意见。

四、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 1.实施措施 组织机构 管理制度 实施控制措施 2.工程管理

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成立三部一室,即工程部、财务部、技术部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工程部——负责项目整理方案的制定,工程进度、安排,工程质量验收等工作。施工单位每完成一项工程后,填报工程清单,一式三份,施工队、工程部和财务部各一份,保证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的衔接。

财务部——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对工程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凭工程部验收签字后的施工清单拨付资金。

技术部——负责项目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用和推广、项目区农民的培训,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并积极探索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

办公室——负责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日常事务、对外联系、工程招投标、外部环境、人员组织、后勤保障和全程服务工作。3.经费管理

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避免资金截留,不挤占挪用;坚持按照规定的开支范围支出,力争不突破投资总额;坚持严把资金流转渠道;坚持项目资金决算制度,严格资金审计,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

五、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本地类似工程的投资标准及材料价格信息。2.估算费用构成

工程施工费——是指实施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林网建设等各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发生的支出,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各种税金。

前期工作费——是指在项目实施前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土地清查费、可行性研究及报告编制费、项目勘测费、项目设计与预算编制费、项目招标费,按工程施工费的4.2%计取。竣工验收费——是指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完工后因项目工程验收、决算、成果的管理等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项目工程验收费、项目决算的编制及决算的审计费、整理后土地的重估与登记费、基本农田重划及标志设定费等,按工程施工预算3.0%计取。

工程监理费——是指委托具有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所发生的费用。按工程施工预算1.0%计取。

业主管理费——是指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的组织管理发生的各项管理性支出,主要包括:项目管理人员的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业务费、业务招待费和其他费用等,按前期工作费、工程施工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总和的2.0%计取。

不可预见费——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因自然灾害、人工、材料、设备、工程量等地变化而增加的费用。按工程施工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之和的2.0%计取。

六、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分析

⑴ 通过土地整理,将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促进现代化农业 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⑵ 通过田块的平整,水利设施的配套,土地的集约利用,耕地经营的机械化、规模化,可大大提高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率,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⑶ 建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增强人民保护耕地的意识,有利于保护耕地、有利于科学利用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增加就业机会。2.生态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林木覆盖率大大提高,林网树木发达的根系密布在土壤中,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条件,又能从土壤深层中吸取营养成分,再以枯枝落叶等形式归还土壤,增强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更加合理,通过林网建设以及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排水标准得到提高,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大为加强,项目区交通便 利、群众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经济效益分析

该项目的经济效益从两部分体现出来,一是社会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能增强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农作物增产增收,主要体现在节地、节水、增产、省工等四个方面;二是企业经济效益,该项目区铁的含量丰富,在项目整理过程中可整理成铁矿石粉,为承担项目单位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⑴ 社会经济效益具体如下

① 新增耕地效益: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XX亩,农作物按两季产量计算增收XXX公斤,产值XX万元;

② 现有耕地增产效益:土地整理后原有土地由低产田变为中、高产田,小麦产量增收XX公斤,玉米产量增收XX公斤,项目区总增产值XX万元;

③ 省工效益:土地整理后,项目区道路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机械化作业程度提高,根据每亩每季的耕地至少节省1.5个工作日,扣除机械费用后每亩每季仍可节省XX元,项目区每年省工效益就达XX万元。⑵ 企业经济效益

该项目区土地由于处于丘陵地带,沟壑交错,土地整理深度在10米以上,每日挖掘石方在120吨,每日产出铁矿石粉在100吨左右,按当地销售价200元/吨卖出,土地整理计划200天内完成土石方的平整工作,可以估算这段时间的效益为:100×200×200=400万元,扣除新增设备投资X万元、设备维修费X万元、人员工资X万元、管理费X万元、税金X万元、其他费用X万元,利润为XXX万元,企业经济效益可观。

七、可行性研究结论

1.项目的必要性

2.项目建设条件:土地整理项目就其工程内容和工程技术措施来讲,并不是很复杂,当地技术人员和群众已拥有成熟的技术。

3.项目经济效益的合理性

结论:该项目规划方案可行,布局合理,投资方向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投资估算,切合实际,项目区群众普遍赞成。

八、该土地项目整理建议

综上所述,该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潜力较大,项目目标明确,技术方案可行,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群众参与积极,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地方各部门积极配合。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实地调查掌握的资料翔实、准确,经过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该项目切实、可行,建议上级部门批准立项,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促使该项目尽快实施。

XX土地整理项目

行 性 研 究 报

二0一一年十一月 可 告

第四篇: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怎么写

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怎么写

项目名称: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怎么写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篇 总论

一、土地申请项目背景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矗为此,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地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的同时,应能清楚地提示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二、土地申请项目概况

1、什么是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用途是,到发改委申请项目立项、到国土局审批土地、申请银行项目贷款、申请进口设备免税、申请政府资金和补贴、用于向投资者融资、用于指导项目建设实施。

2、“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是什么? “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用于内资企业新建(或改扩建)土地申请项目在发改委申请立项和到银行申请贷款,需要加盖工程咨询咨询章才能有效。根据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在项目建设投资前必须到项目建设地发改委提交“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立项。不涉及政府资金和利用外资的企业投资项目按照备案制立项。需要企业提交“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请示、公司工商材料、项目建设地址图、项目总平面布臵图,配合发改委填写项目立项备案表。第二篇 市场预测

当前,对土地用途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处置主要有三种主流观点:观点一:土地改变用途为经营性用地可以按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方式处理。具体操作办法:通过土地使用者申请并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签订出让合同、合同变更协议或重新签订出让合同,相应补缴土地出让金或差价部分土地出让金。

此观点主要法律法规政策依据是:

1、《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土地使用者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的,必须取得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相应调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2、《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第(十七)条中规定:经依法批准利用原有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的,应当按照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

3、《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21号)第十六条规定:以协议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需要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改变为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途的,应当取得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部门的同意,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按变更后的土地用途,以变更时的土地市场价格补交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该观点认为:要从维护财产合法权益和遵守市场信用原则的高度出发,切实保障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其经营的合法权益。既然国家依法通过出让等有偿使用或行政划拨方式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提供给土地使用者使用,在一定条件或时限下土地使用者合法拥有国有土地使用权,并依法享有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开发利用及其改变用途、转让、出租和抵押等经营活动的权利。

观点二:土地改变用途为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重新出让方式处理。具体操作办法:通过对土地使用者合理补偿的基础上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按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确定的新土地用途和规划指标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重新公开出让。此观点主要法律法规政策依据是:

1、《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土地使用者应当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规定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开发、利用、经营土地。未按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予以纠正,并根据情节可以给予警告、罚款直至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处罚。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70号)第四点中规定:协议出让的土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必须先经城市规划部门同意,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3、《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11号)第四条规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该观点认为:国家有责任保护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特定用途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且土地使用者享有按批准的土地用途开发利用和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但改变土地用途不属政府批准土地使用者原土地开发利用范围,其实质就是重新取得新用途的土地使用权。而改变为经营性用地,则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规定收回原用途国有土地使用权并重新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供应。

观点三:土地改变用途为经营性用地即可通过按市场价补缴出让金也可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重新出让方式处理。具体操作办法:

1、出让合同明确约定土地使用者改变土地用途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或者地方法规或行政规定明确改变土地用途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应当由市、县政府在给予相应补偿后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公开供应;

2、出让合同没有约定、地方法规或行政规定也没有明确规定的,土地使用者应按规定报经出让方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签订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重新签订出让合同,相应调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此观点的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

1、《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土地使用者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的,必须取得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相应调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2、《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第(十七)条中规定:供地时要将土地用途、容积率等使用条件的约定写入土地使用合同。对工业项目用地必须有投资强度、开发进度等控制性要求。土地使用权人不按照约定条件使用土地的,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该观点认为:在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出让方应视为民事主体,并以民事主体身份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具有民事性质的出让合同。为此,在遵守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的前提下,改变土地用途的处置办法主要要依据土地出让合同的相关约定操作。

第三篇 对改变土地用途处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思考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办理改变土地用途处置工作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面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所作出的截然不同的规定,要做到与所有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和政策规定相符,也是十分困难的。为此,有必要对改变土地用途处置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和梳理,从而对改变土地用途相关法律政策的精神有个总体判断和把握。

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制订出台的《房地产管理法》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对改变土地用途的办理规定存在着一定差异。《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是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是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这点差异是否决定着在办理改变土地用途过程中可以随意选择签订合同变更协议或重新签订合同的处理方式,结论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在现行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下,土地用途是土地使用权经济属性中核心的构成要素,其直接决定着土地使用最高年期,同时间接影响着土地规划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对改变土地规划指标(或称为土地利用条件)和调整土地使用年期的情形,通常采用签订合同变更(补充)协议的形式;而改变土地用途不是对原土地使用权的一种微调,其直接导致了新的用途的土地使用权的产生,与原出让合同中出让方所提供的土地使用权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具体工作中是以重新签订出让合同方式办理,其出让金额及使用年期通常是重新确定,土地利用条件也同样作出相应调整。因此,改变土地用途处置应按照《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七条、《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八条中“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规定执行为妥。而签订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处置方式,很好地印证了改变土地用途是土地使用者重新取得新的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同时对应于政府是供应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第四篇 土地申请项目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可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本章主要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有关节能的分析评价设专章单独阐述。)(要阐述资源储量和品质勘探情况,论述拟开发资源的可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方案是否符合有关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是否符合保护资源环境的政策规定,是否符合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及综合利用的相关要求。在资源开发方案的分析评价中,应重视对资源开发的规模效益和使用效率分析,限制盲目开发,避免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分析拟采用的开采设备和技术方案是否符合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要求;评价资源开发方案是否符合改善资源环境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

二、资源利用方案

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矿、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对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对于需要占用重要资源的建设项目,应阐述项目需要占用的资源品种和数量,提出资源供应方案;涉及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矿、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情况的,应根据资源特征提出合理的综合利用方案,做到物尽其用;通过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率等指标的国内外先进水平对比分析,评价拟建项目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分析评价资源综合利用方案是否符合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分析资源利用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以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率。)

三、资源节约措施

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对于耗水量大或严重依赖水资源的建设项目,以及涉及主要金属矿、非金属矿开发利用的建设项目,应对节水措施及相应的金属矿、非金属矿等原材料节约方案进行专题论证,分析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阐述工程建设方案是否符合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政策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就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提出对策措施。)第五篇 土地申请项目发展规划

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论证项目建设的目标及功能定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与项目相关的各类规划要求,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等规定,是否满足行业准入标准、优化重大布局等要求。)

一、发展规划分析

应阐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行业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中与拟建项目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要求、项目建设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等进行分析论证。

二、产业政策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阐述与拟建项目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空间布局、产业技术政策等内容,分析拟建项目的工程技术方案、产品方案等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如贯彻国家技术装备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情况等。)

三、行业准入分析

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阐述与拟建项目相关的行业准入政策、准入标准等内容,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第六篇 土地申请项目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一、土地申请项目技术方案

1.土地申请项目生产方法(包括原料路线)2.土地申请项目工艺流程 3.土地申请项目工艺技术来源

4.推荐方案的主要工艺(生产装置)流程图、物料平衡图,物料消耗定额表

二、土地申请项目主要设备方案 1.土地申请项目主要设备选型

2.土地申请项目主要设备来源(进口设备应提出供应方式)3.土地申请项目推荐方案的主要设备清单

三、土地申请项目工程方案

1.土地申请项目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结构及面积方案

2.土地申请项目矿建工程方案 3.土地申请项目特殊基础工程方案

4.土地申请项目建筑安装工程量及“三材”用量估算 5.土地申请项目主要建、构筑物工程一览表

第七篇 土地申请项目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

一、主要原材料供应

1.土地申请项目主要原材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2.土地申请项目主要辅助材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3.土地申请项目原材料、辅助材料来源与运输方式

二、燃料供应

1.土地申请项目燃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2.土地申请项目燃料供应来源与运输方式

三、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

1.土地申请项目原材料、燃料价格现状 2.土地申请项目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预测

四、编制主要原材料、燃料年需要量表

第八篇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一、土地申请项目总图布置 1.平面布置 2.竖向布置

(1)场区地形条件(2)竖向布置方案

(3)场地标高及土石方工程量 3.总平面布置图 4.总平面布置主要指标表

二、土地申请项目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三、土地申请项目公用辅助工程 1.土地申请项目给排水工程

(1)给水工程。用水负荷、水质要求、给水方案

(2)排水工程。排水总量、排水水质、排放方式和泵站管网设施

2.土地申请项目供电工程

(1)供电负荷(年用电量、最大用电负荷)

(2)供电回路及电压等级的确定

(3)电源选择

(4)场内供电输变电方式及设备设施 3.土地申请项目通信设施

(1)通信方式

(2)通信线路及设施 4.土地申请项目供热设施 5.土地申请项目空分、空压及制冷设施 6.土地申请项目维修设施 7.土地申请项目仓储设施

第九篇 土地申请项目节能措施

一、节能措施

二、能耗指标分析

第十篇 土地申请项目节水措施

一、节水措施

二、水耗指标分析

第十一篇 土地申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一、场址环境条件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土地申请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土地申请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四、环境保护投资

五、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二篇 土地申请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1.有毒有害物品的危害 2.危险性作业的危害

二、安全措施方案

1.采用安全生产和无危害的工艺和设备 2.对危害部位和危险作业的保护措施 3.危险场所的防护措施 4.职业病防护和卫生保健措施

三、消防设施 1.火灾隐患分析 2.防火等级 3.消防设施

第十三篇 土地申请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土地申请项目组织机构 1.土地申请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土地申请项目管理机构组织方案和体系图 3.土地申请项目机构适应性分析

二、土地申请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1.生产作业班次

2.劳动定员数量及技能素质要求 3.职工工资福利 4.劳动生产率水平分析 5.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6.员工培训计划

第十四篇 土地申请项目实施进度

一、土地申请项目建设工期

二、土地申请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三、土地申请项目实施进度表(横线图)

第十五篇 土地申请项目投资估算

一、土地申请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二、土地申请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1.土地申请项目建筑工程费 2.土地申请项目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3.土地申请项目安装工程费 4.土地申请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5.土地申请项目基本预备费 6.土地申请项目涨价预备费 7.土地申请项目建设期利息

三、土地申请项目流动资金估算

四、土地申请项目投资估算表

1.土地申请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汇总表 2.土地申请项目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3.土地申请项目分年投资计划表 4.土地申请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第十六篇 土地申请项目融资方案

一、土地申请项目资本金筹措

二、土地申请项目债务资金筹措

三、土地申请项目融资方案分析

第十七篇 土地申请项目财务评价

一、土地申请项目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1.财务价格 2.计算期与生产负荷 3.财务基准收益率设定 4.其他计算参数

二、土地申请项目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三、土地申请项目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四、土地申请项目财务评价报表 1.土地申请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2.土地申请项目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3.土地申请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4.土地申请项目借款偿还计划表

五、土地申请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1.土地申请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

(2)资本金收益率

(3)投资各方收益率

(4)财务净现值

(5)投资回收期

(6)投资利润率

2.土地申请项目偿债能力分析(借款偿还期或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

六、土地申请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1.土地申请项目敏感性分析(编制敏感性分析表,绘制敏感性分析图)

2.土地申请项目盈亏平衡分析(绘制盈亏平衡分析图)

七、土地申请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八篇 土地申请项目风险分析

针对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社会风险分析,提出协调项目与当地社会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的措施方案。

应在确认项目有负面社会影响的情况下,提出协调项目与当地的社会关系,避免项目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冲突和各种潜在社会风险,解决相关社会问题,减轻负面社会影响的措施方案。

第十九篇 土地申请项目社会评价

一、土地申请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二、土地申请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土地申请项目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 2.土地申请项目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 3.土地申请项目地区文化状况对项目的适应程度

三、土地申请项目社会风险分析

四、土地申请项目社会评价结论

第二十篇 土地申请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土地申请项目推荐方案的总体描述

二、土地申请项目推荐方案的优缺点描述 1.优点 2.存在问题

3.主要争论与分歧意见

三、土地申请项目主要对比方案 1.方案描述 2.未被采纳的理由

四、结论与建议

第五篇:山西长治党代会报告

抓好转型跨越 提高民生质量

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而努力奋斗

——田喜荣在中国共产党长治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8月22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长治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中国共产党长治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长治步入“十二五”新征程的历史转折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部署,团结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弘扬太行精神,抓好转型跨越,提高民生质量,重振上党雄风,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而努力奋斗!

一、市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市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长治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党的建设显著加强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进取、致力求真务实,胜利完成了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力推动转型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牢牢抓住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全力推动转型发展。着力加快工业新型化进程,煤基合成油、LED光电子、太阳能光伏、微车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煤炭资源整合成效显现,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素质稳步提升,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成3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95个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新农村建设连续三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20.2亿元,财政总收入19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77.9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3倍、2.8倍和3.3倍,综合经济实力由全省第四位前移到了第二位。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日益彰显。坚持以改革推动全局,以

开放促进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长钢与首钢实现成功重组,钢铁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振东制药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创新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四化”建设领导组和“八个推进办公室”,确保了重点工作的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15家德资企业,建成了德式工业园区,去年正式加入环渤海经济圈,面向国内的合作交流更加广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参加港洽会、中博会、能博会等大型招商活动,签约重点项目254个,吸纳外来资金640多亿元,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等世界五百强和国内知名企业纷纷来我市投资发展,开放的长治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

——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战略重点,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主城区、大县城的集聚带动功能明显增强。加快“1+6”上党城镇群建设步伐,建成全省最长的环城高速路,开工建设了周边6个县(市)和长安高速通往主城区的7条快速连接线,城市发展的框架逐步拉开。同步推进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建设了体育中心、新闻中心、东客站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新区起步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城中村、城边村改造步伐加快,主城区综合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启动了大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集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卫生城市,8个县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坚持不懈狠抓造林绿化,荣获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省造林绿化突出贡献奖”。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连续7年全省最优。长治人民为能生活在一个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城市而感到无比自豪。

——扎实推进依法治市,政治局面团结和谐。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持政府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社会法制观念明显增强,我市被表彰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切实加强民族、宗教和对台工作,统一战线更加巩固,市政府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群团工作亮点纷呈,工会组织依法科学维权、青年创业就业、妇女教育培训等工作取得新突破。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迈上新台阶,我市夺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坚持惠民、利民导向,持续改善民生,着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60元,分别比“十

五”末增长87.6%和66.8%。以落实农村“五个全覆盖”和实施“五大惠民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义务教育免学费政策扩大到公办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城镇新增就业1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达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民医保”;建设保障性住房254万平方米,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全市人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我市连续六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长治好人层出不穷,我市再次荣获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称号。扎实推进本质安全型城市创建试点工作,安全生产形势在全省率先进入稳定好转阶段。开通市委书记、市长和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公开电话,民意诉求表达渠道进一步拓宽。深入开展“平安长治”创建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市连续两次被中央综治委、中组部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上党“好娃娃”工程扎实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在全国介绍了经验。信访、统计、体育、气象、档案、史志、外事、侨务、新闻出版、食品药监、红十字、慈善救助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执政能力有效提升。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在全省率先圆满完成县乡党委换届工作,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实施“党建网联工程”,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我市“网格化”管理模式被评为“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在全省率先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率先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创造性开展了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得到省委的充分肯定和推广。惩防体系建设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扎实推进,煤焦领域和工程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深入开展,纠风治乱成效显著,市纪委监察局被表彰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我市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政风行风评议先进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连续五年在全省名列前茅。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是省委正确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

织、广大共产党员率先垂范、努力工作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九届市委,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干部、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向来我市投资创业的中外企业家们,向与我们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向驻市部队、武警官兵以及所有关心支持长治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必须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法宝。解放思想是破解一切发展难题的制胜“法宝”。只要我们按照有利于长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治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有利于长治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根本标准,大胆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心结和体制障碍,就一定能够不断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二是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必须坚持的第一要务。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为先,不争论,不折腾,大干快上,奋力争先,就一定能够在百舸争流、竞相赶超的时代大潮中激流勇进、再创辉煌。三是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第一动力。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改革开放是突破口。只要我们大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全方位扩大招商引资,义无反顾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就能够走出一条超常规发展的崭新道路。四是必须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责任。惠民生、顺民意,才能聚民力。只要我们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一定能够赢得群众真心拥护,为加快发展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五是必须坚持把真抓实干作为第一要求。真抓实干是事业发展进步的前提和保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要我们大力弘扬太行精神、纪兰精神,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精神干事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抓落实,就一定能够引领长治在全省率先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问题和工作上的差距。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集聚度还不够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快;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很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对外开放度不够,外资利用率不高,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生活总体水平不高,政府公共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要,民生幸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能力水平不完全适应转型跨越发展形势要求,党员队

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同志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在发展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结合长治实际,把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战略本土化、项目化、数量化、责任化,并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实现路径上对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创新,奠定了今后乘胜前进、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坚实基础,我们对在新起点上实现长治新的更大发展充满信心!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长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继续昂首前行指明了方向。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吹响了我省在新的起点上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进军号。处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部署,科学谋划长治的转型跨越发展。

放眼全球,转型跨越空间广阔。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特别是世界范围产业转移加快,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深入推进,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纵观国内,转型跨越大有可为。我国仍然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推进将产生旺盛需求和巨大发展潜力;中央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把我省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审视全省,转型跨越时不我待。去年以来,三晋大地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先进地区快马加鞭,我们的差距有逐步拉大之势,后进地区奋起直追,赶超的势头异常迅猛,我们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激烈竞争局面。立足市情,转型跨越蓄势待发。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物质基础,特别是我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路逐步清晰,全市人民盼发展、求发展愿望更加强烈,各级干部谋事业、干事业热情日益高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我们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克服困难中争取主动,就一定能够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未来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

旋律,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为载体,牢牢抓住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奋力拼搏,抓好转型跨越,提高民生质量,重振上党雄风,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而努力奋斗。

建设全国一流宜居城市,就是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发展经济、做大总量、提高收入、增加财富;就是要充分发挥长治东山西水、南秀北美,清凉之都、高山盆景的自然优势,进一步彰显天蓝地绿人和气的独特魅力;就是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太行精神、纪兰精神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绽放异彩;就是要尽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生动演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景象;就是要广开言路、尊重民意、吸纳民智,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就是要加大力度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让长治成为“本地百姓舒适满意、引以为豪,外地客人流连忘返、不愿离开”的创业天堂、宜居城市和幸福家园。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在未来五年时间内,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六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均达两位数,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素质显著提高,稳居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外来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与国内外友好城市及中原经济协作区、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巩固。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社会和谐创造新局面。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公平和正义进一步实现。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平安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更加安全稳定和谐。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主城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以上。上党城镇群人口达到17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载体功能不断增强。

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特色品位更加鲜明。

——生态环境得到新提升。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污染减排目标确保实现,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人居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以上奋斗目标,是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部署,紧密结合长治实际提出来的,是对过去历届市委探索长治发展道路成果的坚持和发展,是对“重振上党雄风、再造一个新长治”发展思路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符合长治市情特点、发展阶段特征以及在全省的定位。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义无反顾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今后五年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着力提高“六个水平”:

(一)正确处理好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系,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我们所说的转型,既包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包含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我们所说的跨越,既要求在发展速度上超越常规,又要求在发展水平上对接高端。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型发展是基础、跨越发展是目标,两者体现了更好和更快的有机统一。要以统筹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主攻方向,在转型中求跨越,在跨越中促转型,为把长治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坚持能快则快,持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的发展速度。把持续扩大投资作为跨越发展的首要着力点,在今后五年努力形成1万亿的投资规模,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集中主要精力引进项目、建设项目、服务项目,实行项目组团建设,形成“策划、包装、储备、推介、实施、建成”梯度推进的项目建设格局。优化投资结构,努力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和节能环保倾斜,在激发民间投资和扩大利用外资上取得新突破。

2.坚持调高扶优,构建具有长治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依托,促进农业由弱变强,工业由大变强,服务业由慢变快,形成以工业为主导、产业链接配套、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扶持壮大30户左右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六大特色农业板块和县域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让农机装备、科技服务、市场体系、标准化质量体系覆盖到农产品产销各个环节,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度推进煤

炭企业机械化、信息化改造,大力发展大型坑口电站、热电联供、煤矸石发电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推进焦化、冶金、建材等传统行业整合重组,推动传统行业产业链条上下延伸、产业要素同步循环;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到2016年,全市煤炭产能扩大到2亿吨,电力装机容量提高到1200~150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电占到20%左右。以抓高端的思路培育、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支持市级20个左右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县级130个左右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非煤非电项目加快建设,在多晶硅、煤制油、太阳能、LED光电子、钕铁硼、新型血液制品等优势产品上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大中型企业,推动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现代医药等优势产业逐步成为全市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国新兴能源产业基地和全省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和扩大消费,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

3.坚持统筹协调,构建“一核双圈”发展布局。把市域城镇化作为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承载,着力调整优化市域经济布局,以规划引领、产业化推进、农民市民化为途径,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强化主城区的核心辐射作用,推进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加快新区建设和数字长治建设步伐,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推动“1+6”市县区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路网工程联结、产业集聚、区域行政体制改革工作,提升生产要素和人口集聚能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城镇群。实施“大县城”战略,推动黎城、平顺、武乡、沁县、沁源加快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和县域经济,尽快赶上中西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施县域产业专项规划,让有条件的县市区率先进入全国百强。以14个特色工业园区为平台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努力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辐射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圈和增长极。严格保护文物古迹,传承历史文化风貌,让特色建筑、自然风光与地方文化相融合,彰显独特的城市魅力。统筹推进大县城、重点镇和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实施一批大型水利项目,切实解决工程性缺水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落实好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贫困地区人口能力建设,在全市构建起“一核双圈”互促互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主动顺应农民向市民转化的新趋势,稳步推进

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让已经进了城的农民工彻底市民化,让城中村、城边村的农民整体转为市民,让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分批、有序变为市民,并享有与原住市民平等的待遇,把过去农民自发的进城活动,变为由政府主导的、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市域城镇化建设。

4.坚持生态兴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生态环境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新建项目环境准入,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低碳产业。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主攻荒山、荒坡、荒地绿化,做精、做细城市绿化,开展造林富民工程,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每年造林40万亩,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左右。扎实推进上党盆地和长治湿地保护行动,全面实施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行动,抓好浊漳河流域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和地方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环境问题。深入开展“碧水、蓝天、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加快天然气入户工程管网建设,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全民生态意识,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的关系,着力提高民生幸福水平。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前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壮大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把新增财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长治人民过上更有质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1.实施教育优先工程,夯实民生之基。教育是富民强市的基础,是转型跨越的基石。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育人为本、普惠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让所有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学得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由基本普及到高水平普及。集中力量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使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城乡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尽快缩小义务教育学校间师资水平差距;全面推进中小学现代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用共享;健全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探索建立农村寄宿制小学校车制度,加强校园安保工作,让学校成为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实施学生营养餐工程,保证全市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天能吃上一个鸡蛋、喝上一杯牛奶,让所有孩子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按照“市区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县城重点发展高中和初中教育,乡镇和中心村重点发展寄宿制小学教育”的原则,合理设臵各级各类学校,构建结构合理、布局科学、服务完善的教育体系。在城乡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幼儿园,五年内基本普及城乡学前三年教育。每个县市区扩建一所普通高中,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每个县市区至少办好一所职业高中,用两年时间实现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整合市教育学院、长治师范、沁县师范、幼儿师范等4所学校成立长治市师范专科学校,培育教育品牌。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职业培训,关心和重视特殊教育,加快构建具有长治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教育保障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教育经费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全面实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完善教师培训长效机制,解决教师待遇、住房等实际困难,保护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2.实施就业增收工程,托起民生之本。就业是群众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每年新增城镇就业3~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使人人有活干、有钱挣,让全市人民生活更富足。坚持以发展促进就业,充分发挥市县两级150个非煤非电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努力使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引导支持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和非公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坚持以服务推动就业,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空岗申报制度,加强就业监控和失业登记,完善就业援助政策,进一步建立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实施保障扩面工程,巩固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靠。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立相互衔接、协调统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标准,使全市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健全完善城乡社保体系。以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城中

村农转非人员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现全市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目标。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未来五年建设各类保障房400万平方米,解决50000多户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努力让新市民住得下、留得住,让老市民住得新、住得好,让困难群众有房住。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县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步伐,开展农村星级敬老院评比达标活动,继续做好优抚安臵工作,让党和政府关怀民生的阳光洒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个困难家庭和群众的心房。

4.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缓解民生之急。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建立完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让老百姓平时少得病、看病更方便、治病更便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覆盖率和保障水平。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努力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健全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建、改造一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大政府对卫生机构硬件设施的投入,建成市精神卫生中心,加快县级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和改造。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鼓励有经济实力和服务潜力的地区增加服务项目和内容。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工程,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适龄儿童免费提供免疫规划服务,保障育龄妇女和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增强城乡居民体质。

5.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满足民生之需。目前,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困扰群众出行的一大难题。要完善城乡一体、内外畅通的现代交通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让城乡群众出行更便捷、更经济、更安全。加快现代交通网络建设。扩大高速公路路网规模,建成长安、长临高速公路,新建汾阳至邢台高速公路武乡段、黎城至左权和黎城至霍州高速公路;加快对已有的国道、省道和县道进行改造,提高道路等级和路面质量,加强县乡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建设以太焦线和中南部铁路大通道为构架的铁路货运系统,以太原到长治到郑州高铁客运为主干、环上党城镇群轻轨

和机场轻轨为辅助的快速客运系统;推动长治机场迁建,积极开辟新航线,形成以空港、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依托的立体化对外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实施城市交通示范项目,建立“公交、自行车、人行”优先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加强乡镇客运站场、农村招呼站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按照城市规划,用2到3年时间,打通市区 “九纵九横”城市主干道和47条丁字路、断头路,减轻交通拥堵。统筹规划、切实抓好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开发建设立体式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场,努力增加居民小区停车泊位,促进停车便利、交通有序。

6.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筑牢民生之盾。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加大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老百姓白天出门放心、晚上睡觉安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快推进各县市区社会管理工作部的组建工作,提高其待遇和行政级别。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推进社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加强民族、宗教服务管理,巩固和谐的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爱国组织和爱国人士的作用。加强流动人口、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管理,做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强化人口计生社会管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积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妥善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推进“平安长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严打整治、群防群治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围绕创建本质安全型城市,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着力抓好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健全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三)正确处理好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着力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当今时代,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协调同步发展,为建设全国一流宜居

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是以大力弘扬太行精神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弘扬太行精神、纪兰精神作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品牌工程,贯穿于全市人民的行为意识之中,引领全市干部群众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投身转型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把提炼总结长治城市精神和开展市树、市花、市歌、市赋创作评选活动,作为凝聚全市人民思想共识的重要抓手,使城市人文精神逐步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把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有效载体,让广大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让市民素质在创建中得到提升。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长治,让长治走向世界。

二是以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为着力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入研究和挖掘我市的古色资源、红色资源、绿色资源、民俗资源,进一步把上党特色文化产业化、经济化,把优势文化资源真正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武乡八路军文化园、平顺山水文化旅游园、黎城太行红石公园、壶关太行大峡谷、沁县北方水城等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培育打造产业品牌。配套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旅游产业集团公司,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以加大政府投入为保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着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数字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筹备建设上党大剧院,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提升改造和达标建设,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覆盖目标,实施万村千乡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努力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重视本地独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上党特色、具备一流水准的文化力作,推动长治特色文化走向全国。

(四)正确处理好激发内在活力与借助外力发展的关系,着力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牢牢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把外部有利条件和自身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改革措施消除发展瓶颈,以招商引资聚集发展要素,形成有利于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着力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促进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放开领域、放宽条件支持民营经济放手发展,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本地民营项目和外来投资者一样的优惠政策,引导煤矿整合退出的民间资本

更多地投向重点项目建设、参与地方企业股权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鼓励科技型、都市型、服务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让大企业强、小企业多、公平竞争、市场有序成为长治发展的新亮点。

配套设计和协调推进各项改革措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各级职能、执法部门对企业只有服务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刁难、干扰和破坏的权利,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职能、执法部门没有及时发现,按失职论处,对发现了的问题,不认真帮助企业解决,一罚了之,一关了之,按渎职论处;全国各地对外来投资者采取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只要能够提供相关法律文件,在我市全部照单执行;各级职能、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律不得到企业吃拿卡要,如有违反者,一经查实,有职务的一律撤职,没有职务的一律开除。深化地方金融改革,既要放宽本地金融企业的准入制度,又要积极引进优秀民营金融机构落户我市。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和宅基地改革办法,促进农村土地合理开发、集约利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树立“长治以外都是外”的开放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经常性任务和基本功来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确保引资年均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加强对招商引资的统筹和引导,围绕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拿出资源换项目、换技术、换市场、换资本,着力引进关键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贯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环保节能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深化区域合作,加快融入中原经济协作区、环渤海经济区,巩固发展与国外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

(五)正确处理好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着力提高依法治市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载体和保障。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市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和保障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农村 “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做好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促进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大力推进依法治市。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加快“法治长治”建设步伐。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努力使每个参与诉讼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弘扬法治精神,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切实做好新时期“双拥”工作,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六)正确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着力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引进消化吸收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形式。要围绕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与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并重,加快构建具有长治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持续竞争力。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转化重大科技成果为目标,引导支持企业重点突破生物疫苗、人工心脏、变频成套设备等核心技术,重点掌握太阳能光伏、燃油乳化、纳米碳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重点引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优良品种、设备设施等现代农业技术,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和申请专利,切实增强光电光伏、机械装备、健身器材等优势产业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话语权,努力把优势技术定为国家标准、优势产品做成名牌产品,让优势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雁”。

二要突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引导推动力。充分发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自主创新的“火炬手”作用,建成全市最具创新活力的增长极。以市级20个百亿元非煤非电项目和其他高科技项目为重点,加大院士、博士后、博士工作站的建设力度,吸引国内外高端顶尖人才来我市开展技术指导和科研攻关活动。引导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吸引市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研究基地,加快扶持建立一批行业性、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

专利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

三要加速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提升核心支撑力。多渠道、高层次开发人才资源,把我市打造成中部地区的“人才高地”。大力招引高端人才,重点引进一批“两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以上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来长治创业发展。大量培育紧缺人才,通过招聘大学生“企官”、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形式,培养一批急需紧缺技术人才、专业精湛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科学合理使用人才,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重点突破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全面放大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事业兴衰,根本在人,关键在党。我们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突出思想政治建设,凝聚干事创业、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和根本。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全面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既要解放“想法”,敢想敢谋,敢破敢立,终结意识上的盲目乐观,打破思想上的条条框框,抛弃实践中的畏首畏尾;更要解放“做法”,敢拼敢打,敢闯敢试,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只要符合长治的实际情况、符合长治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增加长治人民的幸福指数,就要一往无前、大胆探索,为长治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二)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打造德才兼备、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关键。以更鲜明的导向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重品行、重公认、重基层、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真正把谋划转型跨越有思路、推动转型跨越有力度、实现转型跨越有作为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选准用好“一把手”,强化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着力抓好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队伍建设。以更健全的机制选人用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

争性选拔干部和干部交流力度,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重择优使用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进一步激活干部队伍活力。以更科学的管理选人用人。大规模开展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重点提高谋划全局、化解矛盾、创新发展的能力,切实增强抓好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健全干部管理监督机制,完善干部召退回制度,及时调整不称职干部。从政治上、生活上真诚关心老干部,充分发挥老干部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构筑本固基强、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不断引深创先争优和“三级联创”活动,深化拓展“党建网联工程”,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成为一面鲜艳旗臶,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一座坚强堡垒。创新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生产基地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探索完善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各类新社会组织中设臵党组织的形式,实现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内容。以繁荣农村为重点建强农村党组织,结合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和农村党组织换届工作,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提高村“两委”班子带领农民致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强化管理为抓手建强社区党组织,切实提升服务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能力。以助推跨越为方向建强“两新”党组织,不断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以提升效能为关键建强机关党组织,突出优化环境这一重点,充分体现机关党建的行业特点和鲜明特色。创新基层党组织管理模式。加强党员动态管理,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注重在生产工作一线、高知识群体、大学生和外出务工群体等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探索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老党员、困难党员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关心帮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疏通不合格党员“出口”,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创新党内基层民主实现形式。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进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全面深化党务公开,健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落实党内情况通报、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进一步扩大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永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是太行精神、纪兰精神的重要标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广大党员干部

要以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真正把太行精神、纪兰精神“内化为血肉、上升为灵魂”,发扬优良作风,永葆政治本色。扶民助民惠民生,以亲民爱民的作风践行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要认真负责去对待;凡是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都要真心诚意去倾听;凡是群众遇到的困难,都要千方百计去解决。特别是要把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完善制度,强化考核,让干部受教育,让群众得实惠。量化细化责任化,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严格落实县市区百分制、市直单位“保六争三”考核制度和“三个三分之一”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对每项重点工作,都要逐项分解、量化细化,层层落实到责任县市区、责任部门和责任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工作标准、完成时限,确保每项工作和每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苦干实干加油干,以艰苦奋斗的作风创业奉献。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一种奋斗的激情、拼搏的干劲,不怕条件艰苦、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敢为人先、敢于碰硬、敢于担当,使艰苦奋斗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扎根,在行动上自觉体现,不断创造各项工作的新业绩。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着力构建具有长治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和平顺西沟等廉政教育基地的独特作用,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强化制度的约束力,深入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和各项党内法规,全面推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努力从管资金、管项目、管人事等方面实现突破,建立健全靠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机制。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突出对行政审批、干部选用、财税管理和权力集中部门、资金密集领域、关键岗位人员等重点环节领域的制约监督,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增强惩治的威慑力,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煤焦领域、公务用车等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继续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惩腐败分子。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倍加珍惜时代提供的机遇和舞台,倍加珍惜组织的重托和厚爱,倍加珍惜群众的信任和期待,以清正廉洁取信于民,以勤政廉政造福于民。

各位代表、同志们!自1926年我们党第一次在长治建立党组织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长治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用热血和汗水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成就。举目未来更高远,奋斗发展无穷

期。历史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人民的期盼鞭策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勇担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以更加开阔的眼光、更加非凡的气魄、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为早日建成全国一流宜居城市而努力奋斗!

下载山西长治土地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长治土地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电清洗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家电清洗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产业发展概况 一、产业介绍 家电清洗投资具有 成本低,商机大等特点; 前景广阔的新行业。家电清洗项目作为新兴朝阳行业,国家政策支持,有......

    山西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写提纲 一、总论 1、项目提出的背景、依据、必要性及科技、经济和社会意义 科技意义是指科学前沿、尖端技术、国际热点、填补......

    山西xx钢铁冶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山西xx钢铁冶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建职联能源技术研究院山西分院 报告目录:第一章 钢铁冶炼项目投资总论第一节 项目投资概况一、项目名称二、项目建设单位三、项目位置(四......

    云南贵金属冶炼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大全)

    国建职联能源技术研究院010-57131981 国建职联能源技术研究院 李小博***盗版必究国建职联能源技术研究院 李博*** 国建职联能源技术研究院 云南贵金属冶炼......

    某医疗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医疗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案例/格式 总论 1、 项目背景 1) 项目建设单位 2) Xx、xx县医疗机构情况 3) xx县地理经济状况 2、 项目研究依旧 3、 结论和建议 二、 医院......

    湖北省应城市水电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湖北省应城市水电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单位:国建职联能源技术研究院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水电行业相关概述 1.1 水电行业界定 1.1.1 水力发电的定义 1.1.2 水力发电的特点......

    怎么写郑州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五篇]

    怎么写郑州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怎么写郑州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

    竞买土地使用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修)

    竞买土地使用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丁瑞来前言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实行行政划拨、无偿无限期使用、禁止土地使用者转让土地的制度。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这种土地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