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阴县“雨露计划”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计划
山阴县“雨露计划”农村
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
工作计划
山阴县职业教育中心校
二O一一年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年)》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综合素质和致富本领,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全面完成我省扶贫开发的年度目标任务。
二、培训目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和致富本领为手段,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人施教,因地制宜,学习综合,注重实施”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通过就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一项系统工程。
三、培训对象
培训的对象主要从全县扶贫开发调查摸底登记的“零转移”贫困户中选择。重点选择“零转移”贫困户中的初、高中毕业生和45岁以下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有外出务工需求的青壮年劳动力接受培训。
四、培训方法
1、培训单位及培训人员
培训单位:山阴县综合职业学校,采取聘用专家集中授课的方式,山阴职中有一定的师资力量、教学用房、教学设备、宿舍、食堂、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齐备,可同时容纳200多人集中培训。
培训人员: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共10名。
2、各部门的工作
以扶贫办组织牵头,提供集中培训场所、实习基地、教学设备配置,并安排教师,落实教学计划,由山阴县综合职业学校承担培训任务。
五、培训内容和时间
1、培训内容:
倡导“订单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培训专业。充分利用山阴县煤炭、乳制品加工业等经济发展需求大量劳动力的优势,积极引导和针对性地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主动地与他们联系,建立起信息沟通网络,做到需要什么型,就培训什么样的劳动力,具体专业以:农产品加工、机电、酒店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等技能为主。同时要适应安排法律知识,行为规范、权益保障等引导性培训内容。
2、培训时间
根据培训内容、培训对象的接受能力和劳务市场不同的用工需求确定培训时间,宜长则长,宜短则短。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在自主选择专业的前提下,原则上根据培训班有关专业的要求设定培训时间。
六、就业安置
利用当地企业优势,采取就地安置的方法,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协调,根据受训学员的技术特长分别与“辈辈龙”、“万邦”、“琛山”、“大海”四个企业签定就业合同。
第二篇:2011年劳动力转移“雨露计划”培训的工作总结
漩政字[2011]259号
**镇人民政府
关于2011年劳动力转移“雨露计划”
培训的工作总结
县扶贫局:
我镇紧紧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产业、抓项目、抓经济的理念,以增强贫困农民的就业能力,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统筹规划、产业经营、创新机制、强化服务、按需培训、就业脱贫”的原则,不断提高输出质量和效益。
一、任务完成情况
2011年,我镇的“雨露计划”培训任务为35人。截止到目前,我镇已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61人,(其中:计算机培训59人,烹饪培训102人),阳光工程培训350人。其中“雨露计划”培训
占任务的169%,为我镇重点贫困村困难群众摆脱贫困,实现脱贫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领导,为实施雨露计划提供组织保障。为了做好雨露
计划培训转移工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副组长有分管副镇长担任,党政办、财政所、扶贫办、劳保所、中心校等为成员单位的雨露计划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广泛宣传,为实施雨露计划营造良好氛围。虽然“雨露工
程”是一项利民工程、民心工程,但由于通讯不便,信息闭塞,招生仅靠发个文件和招生简章很难实现招生目标,为此镇政府采取“千金重担共同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工作措施,委托安康市创新职业技术学院来镇开办培训班,为方便学员,培训班深入到村开展培训学习,并采取多种方式,加大雨露计划政策宣传。
三是规范管理,确保雨露计划培训效果。在培训监管上,针对学员大多为往届初中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和就业水平,要求培训班对文化基础差、思想松懈、纪律松散的学员,严格加以管理。
三、巩固成果,开拓创新,再创工作新业绩
一是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培训。从每一个细微环节入手,纠
正学员的不良习惯,培养学员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切行为符合规范礼仪要求的良好品质,养成雷厉风行、纪律严明的工作和学习作风。在对学员进行技能培训时,紧贴企业用工要求,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从最实用的技能入手,使学员的言行举止、技能操作必须标准
化和规范化。
二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扶持。积极创新,整合培训资源,积极争取上级培训经费,采取全免方式,让学员入学参加培训,减轻他们的资金压力,并确保其都学有收获。
四、存在的问题
自实施雨露计划以来,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限的扶持资金无法满足培训的需要。二是培训转移业务工作多与无工作经费的矛盾。资金少,压力大,业务工作多是实施雨露计划最突出的矛盾,也是最主要的矛盾。实施雨露计划是一个比较系统,程序繁多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之基础档案建设等都缺少经费来源和工作人员。
总之,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在实施的雨露计划工作中虽然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但按照县扶贫局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扬成绩,克服存在的不足,紧紧抓住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机遇,扎扎实实地抓好雨露计划的实施,为全镇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抄送:镇领导**镇党政综合办公室2011年12月10日印发
共印5份
第三篇:2、2008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计划
201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计划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昆明市委十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和昆明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实现我街道2012年进一步做好促进农民就业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和工作部署,结合我街道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方针,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促进劳动者综合素质,结合劳动力市场和劳务输出的需求,为农村劳动力预备制对象提供有效的培训和服务,提高其就业技能,促进就业。
二、目标任务1、2012年各项目标任务:
(1)再就业培训:市下达任务700人。
(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市下达720人,其中技能就业计划培训200人;
2、2012年目标任务计划:
(1)就业培训663人;
(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20人;
(3)引导性培训500人;
四、培训工作实施1、2012年6月前,在原有定点培训机构的基础上再落实2家定点培训基地。
2、2012年3月前,把各项培训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定点培训单位和定点培训基地。
4、2012年年底前,个村小组要建立文档库。
5、培训的组织实施:个村委会负责人组织本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
6、实行分类培训: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培训时间1个月以上,培训后学员应掌握初级职业技能并实现就业;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培训时间1个月以上,培训后学员应具有专项职业技能并实现就业。
7、培训内容以定单、定向式培训为主,根据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及国家初级职业标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突出操作技能训练。
8、就业服务,按照“谁培训、谁输出、谁服务”的原则,就业和输出后的学员统一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的跟踪管理服务,实行全方位的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10、定点机构认定
11、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五、措施
1、开拓创新,今年既要保证培训工作任务的完成,又要继培训工作做出成绩,创造工作特色,就必须要打破常规,实行开拓与创新,具体创新措施是:
第一、培训中心要全面搞活,要充分利用场地和现有设施,最大限度地开展工作,联合有实力、有经验的办学单位进行联合办学,联合培训。
第二、充分发挥我市劳动保障系统机制建立的优势,将有关招生任务下达到各站、各社区。
第三、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我市劳动输出关系的地区和单位,寻找培训人员安置基地,进得定点、定单、定专业培训,做到安置区域好、职业好、专业好、待遇好来吸收生源。
另外,要寻找有势力、有特长的培训单位,请到我市来办学,既可以联办,也可以独办,结合十大品牌规划,创办设备优先、设施齐全、师资壮大、专业抢手的一流专业培训学校。
2、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宣传力度,优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检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要在系统内各有关会议上强调培训工作,布置各村(居)委会所在地建立起宣传栏、专栏等多种形式进行有关政策宣传和信息公布。
禄脿街道社保所
2012年6月29日
第四篇:河南省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
河南省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
案例介绍
河南省信阳市扶贫办
一、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信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欠发达农业大市和劳务输出大市。全市辖8县2区,8个县均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国定重点县5个)。总人口788万人,农业人口613万人,农村劳动力354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信阳老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尽管如此,由于各种原因,到2000年,信阳市仍有85.72万贫困农民徘徊在温饱线上,他们绝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区、干旱缺水的垄岗区和沿淮(河)低洼易涝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能力低下。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摆脱贫困,信阳贫困农民开始自发外出打工。但由于文化素质差,职业技能水平低,外出务工工资低,待遇差,就业不稳定。针对这些问题,信阳市扶贫部门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精神和扶贫开发的实际,大胆探索,从2003年2月起,开展大规模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力争通过转移培训,真正提高农民的素质,使他们异地转移就业,使富余劳动力成为现实生产力,实现 “一次培训,长期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三年多来,我们依托培训示范基地直接培训贫困劳动力5.78万人(其中2005年培训贫困劳动力2.12万人),培训后95%以上贫困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就业。经培训就业的贫困农民收入比不参加培训的收入高出1/3以上,1劳动环境明显改善,劳动强度明显减轻。
二、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具体做法
信阳市在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实际工作中,围绕“建校、筹资、招生、培训、就业”五个关键环节,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整合培训资源
1、抓好重点学校建设
信阳市建立了扶贫培训学校,承担全市贫困农民务工技能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工作。采取县市分级办学,市级培训基地开设半年至一年的长训班,重点培训初中毕业以上的青年农民;县区培训基地开设三个月左右的短训班,主要培训初中及以下文化的中青年农民。
2、整合培训资源
市县两级合作,合理规划并建设培训机构,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市扶贫、财政、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按照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对全市中等以上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考察论证,选择可以承担培训工作的教育机构,最终将信阳技工学校等26个培训机构确定为信阳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
3、拓展培训领域
除了针对国内就业培训意外,信阳市还开展了涉外培训。组织新县涉外劳务培训中心、罗山劳务培训中心开展涉外劳务培训。从2003年至2005年,已累计培训输出涉外务工人员2368人。
(二)资金筹集及使用
1、资金来源
信阳市贫困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来源由四个:一是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每年用于培训的资金占上级拨付财政扶贫资金的15%,三年
来共投入2173万元;二是培训结构减免学员相关费用,主要是免收学员住宿费;三是市县两级财政扶持和社会捐赠。比如,2003年信阳市扶贫开发协会社会募捐社会资金资助此项培训20万元;四是被培训者自己负担一部分。
2、资金使用方式
政府财政扶贫资金和募捐社会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学员学费,每人每月补助150元人民币,这笔费用支付给培训机构。学员自理部分主要是学员伙食费,而住宿费和职业介绍费免交,职业技能鉴定费缴纳一半。
3、资金管理方式
信阳市专门制定了《贫困农民务工技能培训资金管理办法》,培训经费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严格实行报帐制,使用情况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严禁挤占、挪用和贪污。
(三)学员招收
在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之初,信阳市建立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市场用工需求信息库,涵盖当地贫困人口中符合劳务输出条件劳动力的数量、劳务输出现状、输出人员去向、就业工种、收入情况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为保障贫困劳动力真正受益,信阳市确定了学员招收的条件:(1)必须是来自全市7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84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中青年农民;(2)有强烈务工求学愿望;(3)有一定文化基础,重点是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
在招收学员的过程中,信阳市扶贫部门依靠乡村基层组织,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学员条件、政府优惠政策、培训内容和方式,做到家喻户晓,出现了广大
贫困农民踊跃报名参训的良好势头。
(四)教学质量管理
1、教材、教职人员和教学方法
各培训基地选用适合贫困农民特点和务工需要的教材,聘任优秀专(兼)职教师,聘请高级技工现场传授专业技能,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每个参训学员都能学会最少一项专业技能。
2、培训考核与鉴定
学员毕业时,按照信阳市统一制定的《检查验收办法》,组织扶贫、财政、劳动、教育四部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考核、鉴定。达到初、中级职业技能水平的,颁发《毕(结)业证书》和全国通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否则,重新学习,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3、就业观念教育
在抓好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对学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力求做到让学员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形象好,健康有序地进城务工经商。
4、实行分类培训
在稳步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过程中,信阳市还根据不同贫困劳动力的特点逐步推开分类培训的模式。首先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动力转移服务网络,对农村贫困富余劳动力的个人情况进行普查,根据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专长、从业意愿分门别类,建档立卡。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以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分类培训。
(五)拓展培训项目,优化培训模式
1、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开设培训的专业,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先后设立了车工、电工、钳工、服装工、汽车驾驶、烹饪等23个培训工种。
2、打造劳务输出特色品牌。信阳市各个县区立足本地特色,创办了一些专业化的培训项目,如淮滨县的电焊培训,光山县的服装培训,息县的保安培训,新县和罗山县的涉外劳务培训,浉河县和平桥县的建筑培训,商城县的烹饪培训,等等。
3、实行“订单”培训。各培训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和专业劳动力市场签订培训协议,开展针对企业和市场特定需求的培训。积极推行“校企联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学员训后就业指导,形成了“以培训带就业、以就业促培训”的良性循环。
4、扶贫部门参与组织培训后学员劳务输出工作,积极主动引导训后就业,开展跟踪服务,替贫困农民分担风险。依托外地人力资源公司建立劳务合作中介组织,按照用人企业的要求培训学员,学员结业后由培训机构集中输送到用工企业,并保持经常性地沟通联系。
三、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经济效益
(一)贫困农民收入增加
三年来,通过务工技能培训,95%以上的学员都能够顺利实现异地就业,共向城镇地区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5.18万人。抽样调查表明,他们的月工资收入在800-2000元不等,平均月工资在1180元/人,而未培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在860元/人,月增加收入320元/人,按每年务工10个月计算,每人每年增收3200元。通过转移培训,使信阳市贫困农民每年新增收入1.66亿元。
(二)贫困农民素质提高
根据训后就业跟踪调查,经培训后的学员不仅务工收入有较大幅
度的增加,而且掌握了一技之长,具备了遵纪守法、文明诚信、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大多数人已成为所在车间(班、组)的技术骨干,实现了长期稳定异地转移就业的目标。
(三)带动其它行业和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由于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起步早、规模大、效果好,信阳市政府举一反三,要求劳动保障、教育、安全监督、农业等有关政府部门和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积极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今年全市培训劳动力达20万人,其中培训中级以上技工10万人,被誉为“十万技工出信阳”。
(四)推动了信阳市劳务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外出经商农民每年以10%以上的幅度递增。2005年外出务工农民212万人,其中外出信阳务工期限在半年以上的农民达183.2万人,创造劳务总收入123亿元。
四、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启示
(一)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是增强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关键环节,改变贫困农民单纯依靠农业经营提高收入的发展模式,大大拓展贫困人群的收入渠道,最终实现持久稳定脱贫。
(二)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政府、社会和贫困农民共同负担成本,政府的补助、社会的捐赠以及贫困人群适当承担部分费用可以使更多的贫困人口从这一项目中获益。
(三)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培训专业,选择良好的培训机构,科学设计培训模式,是有效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
(四)做好培训后的劳务就业的组织工作是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核心环节,需要在政府部门、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用工共企业、职业介绍中介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和措施
阜康市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
计划和措施
为认真做好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贯彻落实好自治区下发的《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若干意见》。2012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要以就近就地转移和促农增收为目的,全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特制定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和措施。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6个农牧业乡镇,农村人口66781人、劳动力59022人、富余劳动力21499人,其中:长期富余劳动力8722人、季节性富余劳动力12771人。
二、工作任务
2012年计划转移16000人次,培训3500人,计划创收5517万元。
三、工作措施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明确各个乡镇、村组的职能职责,形成工作任务人人挑,人人肩上有责任的良好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各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所的作用。
(二)统一部署、上下互动,全面铺开摸底调查工作。根据统一部署,上下互动的要求,大力依托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全市6个农牧业乡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区域、文化机构、年龄结构和劳动技能等进行摸底调查。对未转移和已转移、有技能和无技能、已
培训和未培训、从事农业与非农业的劳动者进行分类整理,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顺利转移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高度重视做好禁牧区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依托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全市范围内对禁牧区农牧民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禁牧区农牧民的年龄、技能、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送岗位、送信息、送政策、送服务等活动,结合本地转移就业实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其就业技能。为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奠定基础。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阜康市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在全市各乡镇及村组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车、张贴宣传画、宣传横幅等等宣传载体进行广泛宣传农民进城务工,同工同酬,增加收入,改善就业环境等就业政策,营造氛围,鼓励农牧民向城镇转移就业或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在此基础上,还制作了宣传版面、印制宣传资料、刻录农民进城务工的光碟进行播放。利用宣传车到各乡镇,村组进行宣传。同时,积极向企业宣传国家有关稳定的就业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的积极性。通过宣传与服务,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牧民工的关怀体现到“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中。
(五)广泛搜集信息,拓宽就业渠道。主动出击,多方位、多渠道搜集用工信息,搭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一是主动与疆外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就业部门对接,搜集岗位信息;二是主动出击,深入我市产业园区、准东煤化工业园区内企业搜集用工信息,开发就业岗位;三是积极主动与周边县市就业部门对
接,深入当地工业园区搜集岗位信息;四是登陆自治区劳动保障厅和昌吉州劳动就业局等政府公共就业网站,搜集岗位信息;五是要求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搜集本辖区内用工信息,每月定时上报,在对信息经过分析、筛选、整理后依托“三个”载体向外发布。
(六)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就业。一是以就业信息集散地的人力资源市场为载体,通过市、乡镇、村组三级就业信息网络、“五送”系列活动、每月15、30日定期召开人力资源就业洽谈会、企业化个性化专场招聘会,电子大屏幕等向外发布;二是以乡镇、村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贴近农民为载体,通过乡镇、村组宣传栏、信息宣传单、广播喇叭等方式向外发布;三是以新闻媒体为载体,通过电视、广播、网站等方式加大信息的发布力度和交流力度。
四、增收主渠道
(一)随着城市的西扩,城关镇农民耕地逐年减少,镇政府紧紧围绕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来促进农民增收。如围绕企业入驻该镇优势向特变硅业、山东鲁能、准东油田输送劳动力;同时鼓励农民从事三产,鼓励和扶持协会、劳务输出队和农村经济带头人,开展以家族或村为主的打工队伍。
(二)水磨沟乡地处城乡结合处,人多地少,有适合旅游度假的地域优势,该乡大力发展水磨河谷的旅游度假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在劳务协会的作用下,依托地域优势向周边企业转移,积极与山东鲁能集团联系,组织该乡农牧民到山东鲁能从事保绿、保洁工作;同时积极鼓励发挥村级能人的带头作用,组建起了几支号称“娘子军”的务工小分队,忙于田间地头,逐渐成为“田老板”的老顾客,收入逐年攀升。
(三)三宫乡依托天池景区和三宫河谷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民族手工刺绣业,促进牧民增收。三工民族风情园阔克胡拉村常年从事旅游服务就业人员达300人左右,从事民族刺绣的哈萨克妇女260人;同时引导农牧民利用冬季闲暇时机开展冬季旅游和交通运输,增加收入。
(四)上户沟乡、九运街镇依托重化工业园区企业,积极引导牧民向二产转移就业,如积极与永鑫焦化、中泰矿冶等企业对接,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培训合格人员的就业率达98%。
(五)滋泥泉子镇依托农产品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农村农产品经纪人和交通运输业;同时利用阜康市产业园区离镇近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向园区转移就业。
(六)发挥劳务经济人队伍,实现就近就地转移。目前全市各乡镇共有形成规模的劳务经纪人队伍45个,带动返乡农民工及富余劳动力2000多人,深入田间地头及周边企业就业,以增加非农收入。
(七)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助推市场运作,以创业促转移。一是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就业的倍增效益。二是根据《阜康市青年创业专项担保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农村青年创业者给予10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并给予50%的贴息。三是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成立了第一家小额担保贷款公司,为自主创投业、自谋职业人员及缺乏流动资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信贷服务;三是大力宣传
和落实妇女小额担保政策,切实将政策惠及到广大的妇女,切实起到增收的促进作用。同时,全年免费开展培训技能型农民工,以技术增创收。随着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的逐步加快,农牧民与城镇人员在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在政策扶持下,一大批返乡人员走上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道路,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带头人。
阜康市劳动就业管理局
2012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