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队伍组织有方法新农村科学建设突成效
基层队伍组织有方法新农村科学建设突成效
2010年以来,我县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市基层办的部署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巩固、创新、提高”的工作思路,以开展三项行动为契机,切实加强新农村指导员和村“两委”、村党员队伍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实现了农民经济增收的殷切希望、夯实了科学持续发展的有力基础,新农村基层队伍组织效果显著。
一、强化指导员管理,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前提
(一)精挑细选抓选派,真正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我县采取区、市、县、乡镇“四级联动”的方式,注重从工作踏实肯干、发展潜力较大、群众基础好的干部中选派。同时坚持“老带新”原则,认真做好指导员的新老交接工作。新指导员进村工作后,老队员带新队员工作7天,等新队员了解驻点村的实际情况、熟悉工作环境后,才正式办理交接手续。今年,我县共选派292名指导员进驻到全县145个村委(社区),其中自治区派驻4名、贺州市级派驻21名、县直派驻122名、乡镇派驻145名,保证了全县所有的村委和农村社区都有两名指导员进驻,真正做到了全覆盖。
(二)创新方式强培训,努力提高指导员工作能力
今年以来,我县创新培训形式,利用集中培训、交流培训、实地培训等方式,加强对驻村指导员的学习培训。一是结合全县农村工作重点,召开2次全县指导员工作培训会。围绕我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烤烟、水果、蔬菜、畜牧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目标要求,进行了集中业务培训。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任务、原则及方式方法,指出了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二是要求各乡镇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对乡镇驻村指导员的培训。
(三)强化管理抓完善,继续实施“一图两卡两活动”。
今年,我们继续实施“一图两卡两活动”推进公开承诺制度(一图即实事项目管理图;两卡即“实事项目跟踪卡”和“满意度评议卡”;两活动即工作组月交流和工作队季通报活动。)深入调查研究,落实承诺公示制。自召开动员会以来,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把村情民意调查作为驻村后的第一项工作,通过深入村屯、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村情民情,着力找准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群众住房、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认真撰写了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上届指导员工作基础上,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帮助所驻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和完善所驻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今年工作重点。
(四)提高认识谋发展,大力实施村干“培养工程”。我县各驻村指导员充分利用后盾单位的党建优势资源,结合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创新实施村干部培养工程。即把村干部培养成农村产业发展的“领路人”,维护农村稳定的“守护人”,热心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弘扬正气的“带头人”。一是组织后盾单位党组织班子成员与村两委班子定向开展党建工作交流,由后盾单位党组织班子成员与村级两委班子成员组成“一对一”共建对子相互交流、探讨,为驻村出谋划策,增强村两委班子发展意识;二是聘请法律、农业等方面专家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及部份党员开展关于观念转变、社会维稳、实用技术的传授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三是组织村两委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开拓视野。
二、提升党员队伍素质,是实现农民快速增收的有力保障
紧扣“围绕产业抓培训,抓好培训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整合资源力量,创新培训形式,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农村党员大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促进了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
(一)坚持“两个”联动,整合资源力量推进大培训。
在开展农村党员大培训工作中,我县充分发挥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作用,坚持“两个”联动,积极整合县委党校、农业局、科技局、人社局等部门单位的资金、师资等资源力量,形成了齐抓共管、联动推进大培训的工作格局。一是涉农部门联动。建立完善农村党员大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农业、林业、水果、烤烟、畜牧水产等涉农部门农村党员大培训主力军作用,根据部门单位工作职责和业务特点,整合各自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联合联动开展大培训。二是三级党校联动。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干部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有效整合县、乡、村党校的培训资源,以县委党校为中心,以乡镇党校为辐射,以村党校(夜校)为实施,构建起“县委党校—乡镇党校—农村党校(夜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新型培训体系,形成了三级党校联合联动推进的“大党校、大培训”的新格局。
(二)创新“四种”形式,提高大培训实效
在农村党员大培训中,我县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以县乡村三级党校为主阵地,开展集中培训的同时,大胆探索创新四种形式,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交流培训、实地培训、经常性培训等“四类培训”,实现了农村党员大培训的全覆盖,提高了大培训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