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组建农村环卫体系 打造洁净优美家园
构建垃圾收运体系 打造洁净优美家园
栖山镇胡楼村支部书记 王吉永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全县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开展以来,胡楼村以“改善人居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新型社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组保洁,村收集”垃圾收运体系。
一是以垃圾处理为突破口,完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随着我村新型农村社区的不断推进,农村垃圾的处理是环境整治的热点、难点,因此,结合我村实际,积极探索“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多次召开群众座谈会,对本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环卫保洁队伍的建设以及环卫资金的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调研,制定了胡楼村垃圾处理总体方案,并建立完善运作机制。二是以环卫队伍建设为抓手,确保管理落实到位。加强环卫队伍建设。采用聘用或临时指派的方式,充分尊重各自然村的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选择保洁员。有条件的自然村聘请村里身体健康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或低保户1-2名做保洁员,既能为他们增加收入,又能发挥他们的余热;经济较困难的自然村则以户为单位,轮流担任保洁员。
三是以资金投入为突破口,探索长效管理机制。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采用以奖代补、一事一议、收取环卫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清扫保洁及垃圾处理经费,我村共设置保洁员6名,目前设置的保洁人员全部到位,运行正常;统一购买垃圾桶和垃圾收运车辆,在各自然村每户家庭门前设置垃圾桶,每天由村组保洁员进行垃圾收集,清运到镇垃圾中转站进行统一处理。在自然村主要路口新建垃圾收集池8个,方便村民投放和转运垃圾。
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务实进取,扎实工作,健全机制,强化监督,促进我村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力打造洁净、优美、文明的新胡楼!
第二篇:创建优美乡镇 打造美好家园
创建优美乡镇 打造美好家园
鲁溪镇地处武宁县城东北面,庐山西海北岸,316国道穿镇而过,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清水秀,是一个依山而建、依水而居的小城镇,全镇陆地面积98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总人口3.2万人。近年来,该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完成财税1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20元。初步形成了以工业、旅游为支柱的产业格局,成为武宁工业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的一个镇。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该镇大力开展以人为本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6年先后被评为“九江市卫生镇”、“全市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九江市文明乡镇”,被江西省农业厅授予“江西省无公害疏菜基地”等光荣称号。现在正为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作出努力。该镇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果,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分不开的。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为了把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该镇认真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局关于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精神,通过大手笔抓环境规划,大投入抓环保设施建设,大动作抓环保管理,大声势抓环保宣传,干群环保意识大为提高,小城镇环境面貌进一步优化,环境设施不断完善。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9%: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6%;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1.5%;地表水水源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工业污染排放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8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8%;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无水土流失现象,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产品农药残留均控制在标准之内。
(一)领导重视,创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随着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民营企业不断增加,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小城镇规模迅速扩大。新情况、新形势给我镇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在发展的历程中,鲁溪人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搞好生态建设,才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增加创新优势,增强发展后劲,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
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求的重要举措。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乡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就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因此,该镇党委、政府确立“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模式,明确提出“绿色鲁溪”、“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把生态环境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落实。一是强化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标准要求高,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和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为此,我镇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镇长任组长,镇人大主席、副镇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村、社区支部书记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领导亲自抓、各单位积极配合和各工作组具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政领导成员率先垂范,以身
作则,积极带头参与,为创建工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效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强化考核,落实责任。及时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创建动员大会,在统一思想、广泛发动的基础上,镇政府同各单位、各行政村及各企业签订了创建工作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确保了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
三是强化规则,编制文本。聘请江西省环境学院的专家正在编制《鲁溪镇生态环境规划》。
(二)加大投入,全面启动环保设施建设
一是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工租。工程总投入900万元建污水处理厂,将工业小区内的民营企业的工业废水和镇区生活污水接入集中处理。二是合理实施环卫设施工程。对镇区的垃圾中转站和公厕实行改造,由专人管理,内外环境清洁卫生,镇区居民户的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98%。加大环卫保洁队伍建设,在原有清扫保洁工3人的基础上再增加了5人,垃圾运输车1台,保洁用手拖车15辆,环卫经费有保障,今年达到40多万元。镇区范围街面每50米设置果壳箱一只共1OO只,定时定点收集垃圾,公共场所和主要街道实行全天候保洁,随脏随扫,清扫率达100%,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三是加紧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大兴植树造林,培育绿色景点,建设环境优美文明小区。鲁溪镇一直把绿化美化作为形象工程来抓,做到道路修到哪里就美化绿化到哪里,开发建设到哪里就美化绿化到哪里,不断扩大
绿化面积,提高绿化美化档次和水平。目前该镇在主要路段都栽植了桂花树和白玉兰树,使镇区绿化面积达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3%,人均绿化面积达12.8平方米。(三)严格把关,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一是把好建设项目初审关。在发展工业上,凡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无论效益好坏,坚决不批;凡与环境规划不相协调的企业,无论市场前景如何,劝阻不办:凡须落实治理设施的轻污染项目,有过硬的“三同时”措施才允许报批。二是抓环保执法检查。严格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督促“三废”治理,确保设施运转率达到100%,排放达标率在95%以上。三是抓环保制度建设。全面贯彻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认真对照本镇实际,切实制定了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建设项曰管理等实施细则和噪声忧民、油烟纠纷等处理办法,建立完善了环保工作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标准、服务承诺等,促使基层环保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四是抓城乡的规划和建设。协调解决城镇开发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坚持重要自然资源的保护及储备原则,保留城镇的自然特征;第二,保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第三,在镇区发展和资源保护地之间设置缓沖地带,减缓由开发引起的对自然资源的直接沖击;第四,小城镇建设向“生态化”和“景观化”发展,努力达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
(四)加强宣传,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创建工作要搞好,宣传教育很重要。开展创建工作以来,该镇坚持不懈抓好环保宣传,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一是利用阵地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宣传主渠道作用,并利用黑板报刊登环保政策、环保科普宣传资料。在镇区主街道和各单位门前设立永久性环保宣传牌,营造创建氛围。二是进行环保培训。对干部抓环保国策、政策法规培训,增强他们搞好环保工作的责任心、事业心:对污染企业职工,分行业抓“三废”治理操作技术培训,增强他们的岗位责任意识,提高专业工作水平。三是组织专题活动。结合创建绿色校园等工作,在中小学校举行环保知识讲座,知识竞赛,让学生掌握环保知识,参与环保宣传教育:四是抓好“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结合一年一度的“6•5”世界环境曰,精心组织全镇上下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全社会动员,人人珍惜环境、关爱生命、维护生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抓好整治,营造整洁优美的环境
该镇经常性开展大规模综合整治活动,大力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成立了镇容监督队伍(城管队),配备了专职人员5名,针对乱摆摊、乱停放、乱搭建、乱拉挂、乱张贴和乱丢垃圾等“六乱”现象进行大力整治,对所有在建待建工地实行全面整治,做到文明施工,规范管理。在镇区范围内禁止饲养禽畜及放养猫狗。镇政府每年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清理整治行动,力求彻底消灭卫生死角,消除脏乱差现象,爱卫、城管等部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落实“门前五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和“市容市貌管理办法”,切实加强镇容管理和清洁保洁工作,努力提高小城镇环境卫生水平,确保镇村环境整洁,防止“白色污染”。通过开展环境大整治,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集镇居民创造了一个管理有序、街道整洁、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
三、几点启示
(一)优美的环境也是生产力.营造一个文明、优美的环境不能局限在“装点门面”这一层次上,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优美的形象是人们外在精神面貌和内部素养的统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我们的创建活动要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为经济的发展“铺路”。基于这一认识,该镇明确提出:要把鲁溪建成生态绿色的旅游鲁溪,于是他们大搞环境绿化美化,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千方百营造好“重要的投资环境”,使创建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更鬲层次迈进。
(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农村城市化不仅要求在外部形态上有林立的高楼、发达完善的市政设施、现代化的城市格局,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文明程度与环境条件同步提高。在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还较普遍,环境治理的滞后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首先就要巩固和进一步扩大环境保护的成果,这是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我们所必须研究和解答的基础性课题,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三)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创建环境优美小城镇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抓好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领导班子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同时也是领导班子讲政治的体现。因为它不仅是一项环境工程,更是一项形象工程。
(四)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必须领导带头,责任到人。要完成创建的各项工作,必须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建立创建活动责任制。必须明确党政一把手作乡全镇的第一负责人,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责任人。必须制定领导责任制奖惩办法,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编制小城镇环境总体规划。
(五)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必须动员群众、群策群力。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必须广泛动员,全民参与。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宣传,使广大群众都意识到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自觉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让群众感觉到创建活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营造浓厚的优美乡镇创建活动氛围。
四、努力方向
认真对照创建标准,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继续强化领导,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环境生态水平。认真实施环境规划,并不断修正完善;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不断优化小城镇面貌。
(二)继续强化环境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意识。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干部和企业业主环保责任宣传教育,加强对“三废”治理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环境渗透教育,加强对全社会的环保国策宣传,真正形成领导重视,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继续加强污染控制,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从源头控制,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抓污染治理,不断削减污染总量;促进清洁生产,大力推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四)继续加强环境管理,进一步增强环保执法力度。勤于检查监督,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工业“三废”达标排放;勇于碰硬,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总之,要以省环保局对该镇创建工作验收为新的起点,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不断提高环保工作水平,为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优美乡镇而不断努力奋斗!
第三篇:创建优美乡镇打造绿色家园
创建生态乡镇
打造绿色家园
近年来,我镇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我镇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健康就是财富”的理念,把创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作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努力在“生态、绿色、健康”上作文章,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涟城镇的基本情况
涟城镇地处苏北平原,是涟水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东临徐集乡,南起楚州区,西至县经济开发区,北至朱码镇、小李集化工园区。辖3个村、2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公顷,有林地600多公顷,人口约20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自然保护区座落我镇境内,镇内商贾云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近年来,全镇围绕“双百战略”的发展目标,坚持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方针,全面加快强镇崛起的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招商引资项目168个,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8亿元。先后荣获“全国二十佳和谐小城镇”、“全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镇”、“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文明乡镇”、“苏北五优乡镇”、“江苏省科技先进镇”、“江苏省党员电教先进镇”、“淮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淮安市社会治安安全镇”、“淮安市计划生育先进镇”等称号。几年来,全镇在各项社会事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把切实保护环境、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平安社会奠定了基础。
二、扎实开展,确保成效
(一)、搞好宣传,积极营造环境气氛
近年来,涟城镇在全面实施“双百战略”中,为了继续保持蓝天碧水及优良生态环境,镇党委政府始终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列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地位,把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到改善群众生活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工作中去,坚持一把手与县签订环保工作责任状,每年与各村、各单位签订环保工作分解目标,年初有环保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年中有总结,年末有评比。同时开展广播讲话、标语、过街横幅、墙报等系列活动,宣传环保法律、法规。
(二)、以持续发展为理念,编制乡镇环保计划 镇党委、政府为给全镇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和提供有力的保障,根据经济建设、镇村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填补实施,同步发展的要求,结合涟城的实际,委托淮安市镇村建设规划服务中心编制了《涟水县涟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并于2004年11月通过了环保专家及有关方面的验收。
《涟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为涟城镇2005-2020年近期和远期环境保护明确了具体的目标,在水环境治理、大气整治、噪声、固体废弃物、环境设施、生态建设诸多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和规划,为涟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制度保障。
(三)、狠抓落实,多办实事,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工业企业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项目的不断引进,我镇严格按照环评要求对项目严格把关,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对引进的项目严格实施环保“三同时”制度。
2、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做好改厕改水工作,全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9%以上。
3、抓好无公害蔬菜生产,禁止使用剧毒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保证居民吃上放心菜,努力提高蔬菜检测合格率。
4、做好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二级保洁工作,镇政府每年数万元拨款用于二级保洁的专项资金投入达数万元。
5、继续开展“绿色学校”、“文明企业”创建活动。开展“爱我家乡、美化家园”活动,宣传环境保护,同时开展“环保”主题观摩会,要求每位师生增强环保意识,每人栽一棵树或一盆花,爱护花草树木,镇政府组织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在包干区内定期打扫卫生,并将责任区实行包干。
6、抓好秸秆禁烧和利用工作,做好巡查,遏制乱烧秸秆现象,同时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肥含量。
7、开展农村能源利用和推广沼气利用,同时太阳能利用逐步向城镇普及。
8、各村联防队经常组织巡查,严禁捕蛙、捕蛇等野禽破坏生态的行为。
三、主要经验
(一)优美的环境也是生产力。
营造一个文明、优美的环境已经不能局限在“装点门面”这一层次上,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文明、优美的形象是人们外在精神面貌和内部素质的统一,是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我们的创建活动就是要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经济的发展“铺路搭桥”。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明确提出:要把涟城建成生态涟城、绿色涟城,大搞环境美化绿化,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地营造好这个“重要的投资环境”,使创建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农村城市化不仅要求在外部形态上有林立的高楼、发达完善的市政设施、现代化的城市格局,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文明程度与环境条件同步提高。在农村还较普遍地存在着“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环境治理的滞后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首先就要巩固和进一步扩大环境保护的成果,这是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所必须研究和解答的基础性课题,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三)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抓好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领导班子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因为它不仅是一项环境工程,更是一项形象工程、民生工程,“抓好创建工作就是为民办实事”。
(四)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必须领导带头、责任到人。要完成创建的各项工作,必须成立创建活动的领导小组,建立创建活动责任负责制。必须明确党政一把手作为全乡的第一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各村委会的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责任人。必须制定领导责任制奖惩办法,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编制城镇环境总体规划。
(五)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必须动员群众、群策群力。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必须广泛动员,全民参与。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都意识到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自觉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一是要结合“6·5”世界环境日的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广播喉舌作用,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环保教育宣传,定期制作播出,不断扩大社会的宣传面,消除宣传的死角;二是在乡文化站展览厅举行环保宣传教育挂图展,以此带动中小学生对环保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在各工厂企业开展厂容达标评比活动,使群众充分认识到创建活动不仅仅是口头上,而且落实在行动中。让群众感觉到创建活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营造浓厚的优美乡镇创建活动氛围。
四、今后努力方向
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上级要求和先进乡镇的经验,仍有不少差距。下一步,我们决心,认真对照创建标准,继续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继续强化领导,进一步提升环境生态水平。认真实施环境规划,并不断修正完善;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优化、美化乡镇面貌。
(二)继续强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意识。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干部和企业业主环保责任宣传教育,加强对“三废”治理和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加强对全社会的环保国策宣传,真正形成领导重视、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继续加强控制,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从源头控制,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抓污染治理,不断削减污染负荷;促进清洁生产,大力推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四)继续加强管理,进一步增强执法力度。勤于检查监督,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工业“三废”达标排放;勇于碰硬,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总之,我们决心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考核验收为新的起点,更加扎实努力工作,不断提高我乡的环保工作水平,为把我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优美乡镇而继续努力!
涟城镇人民政府
二0一0年十二月十日
第四篇: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模版]
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关于我市农村环境建设的调查
杨积峰 刘汉林 张晓丽
建设优美的农村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也是和谐奋进新宝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坚持以生态家园为抓手,整合项目,加大投入,创新载体,强力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建设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积极实施水利水源工程建设,全市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195处,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达到16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8%。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实现了“无电村”建设目标。同时,不断加大农村“双通”道路建设,99%的乡镇通上了油路,93%的行政村通上了沥青(水泥)路。广电网络覆盖101个乡镇、523个行政村,有线电视用户达30.7万户。
---农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以清理“三堆”、治理“三乱”、美化“三口”为抓手,全市已建成生态示范县区4个、乡镇10个、村48个。新建五星级村47 个,四星级村225个。硬化村庄道路1364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近8万户,改厕6.8万座,建成无害化厕所占到总农户20%。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90个,农民文化休闲娱乐广场32处,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环境建设得到有效改善。---“绿色宝鸡”创建成效显著。营造市域“四沿”绿色林带7530公里,造林27.5万亩,植树5000多万株,初步形成了“主要公路水系林带化、重点城镇园林化、台塬坡面森林化、农田渠路林网化、村宅绿色家园化”的“绿色宝鸡”大框架。森林面积1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
---生态农业建设初具规模。建成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面积30多万亩,16项农产品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并获得原产地保护。
---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及重点流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已建成废气治理设施636套、工业废水治理设施247套,工业废气、烟尘达标排放率提高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6.8%。实施“陈仓环保世纪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等活动,综合整治渭河、清姜河、金陵河、千河、小韦河、石头河等流域水污染,依法淘汰了一批小造纸、小水泥生产企业,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00多起。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农村村庄街道道路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投入。目前农村仍有117.12万人饮水不安全,以改厕为重点的庭院卫生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全市农村已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2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没有达到“三有四无”标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简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没有破题。
(二)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一是城乡缺乏互动性,整治城市环境有投入,农村缺投入;二是农村环境整治“点与面”、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结合不紧密,前整后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村环境整治投入项目难以有效整合,向下投入资金分散。四是环保意识滞后。相当一些农民对“环境”概念仍局限于门前场地甚至是居家室内,“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大的主要原因是:1.农村环境保护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比较缺乏。以农村村内街道整治为例,不少设施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很多自然村的村内道路虽经整修,但质量不高,狭窄坎坷,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生活。2.农村环境整治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环境整治往往采取“突击”的办。3.基层干部对环境建设、管理和保护重视不够。
(三)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我市农业化肥年使用量71.08万吨,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达147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农用地膜残留量平均每公顷37.8公斤,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同时,全市畜禽粪便年产生量700多万吨,大多未经无污染处理和利用;年产秸秆168万多吨,综合利用率不到10%,一些秸秆还被随意焚烧,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空气。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和环境立法滞后。一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按规程使用农药肥料,加之施肥、施药器械不完备,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分散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畜禽混居、畜粪便随处堆放,许多小型养殖场粪便污水未经处理就外排,使原本脆弱的农村环境“雪上加霜”。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严重不足,如有关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赔偿等,都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
(四)新能源建设比较滞后。我市农村沼气资源十分丰富,理论产气量达4.3亿立方米,但有效利用率不到4%。生物质能源消耗占整个用能结构71.8%,以烧柴为主体的用能结构模式仍未有效改观。太阳能、风能推广利用没有破题。
(五)工业垃圾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不容忽视。工业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特别是向城郊倾倒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地处乡村周边的工业企业缺乏治理设施,生产过程中排放烟粉尘、噪声、异味、污水,直接影响到农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各级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农村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使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统一起来。由市政府牵头,农业、环保和广电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成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五个一”的办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建设投入。一是市、县区财力每年安排一点,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重点用于支持村内道路、卫生设施建设;二是有条件的村集体资金挤出一点,支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动先富起来的村民和社会各界捐献一点,以支持公益事业;四是发动村民自愿承担一点,用于改厕、排水和门前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坚持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做法,节约一点资金投入。引导和支持农民承包农村环境建设工程,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村私营业主为改善环境做贡献。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村民、企业、村级经济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农村环境建设中投入启动资金,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相结合,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以清理“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理“三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建筑乱建)、美化“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加快“四改”(改房、改灶、改厕、改圈)实现“五化”(街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容美化、街巷亮化)为内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议将每年的四月和九月确定为农村环境建设整治月,在农户中广泛开展文明卫生评比活动。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四沿造绿、镇村披绿、庭院添绿”的要求,突出乡土树种和经济林发展,抓好村庄绿化美化,板块推进“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工程,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四星村要率先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
(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一要以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加紧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二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大监测,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三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堆放。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提高秸秆处理利用率。四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监管,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五)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一是应把农村新能源建设纳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二是结合农村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发展户用沼气、养殖企业沼气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三是建设一批标准高,质量好,综合效益突出的生态循环型园区和示范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和四星级村,要加快推广“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地下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农民炊事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能源生态模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环保、农林、建设、城管、卫生、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管理工作向农村延伸。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各级新农村环境建设考核量化标准,将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评价指标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三是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逐步形成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四是探索推行村民自治机制。对规模较大、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可借鉴城市小区管理模式,组建专门管理队伍进行管理;对中等规模村庄、村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可采用承包管理模式,村民交纳一定的环境卫生管理费,集中委托管理;对村庄规模较小、村民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可动员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担起管理职责,采取自愿投工为主、集体适当补助的办法,也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由农户轮流值日。条件成熟时,可实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专业化运作。村级垃圾运输和保洁也可承包给有运输工具的村民。
第五篇:打造生态文明家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打造生态文明家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关于我市农村环境建设的调查 杨积峰刘汉林张晓丽
建设优美的农村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也是和谐奋进新宝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坚持以生态家园为抓手,整合项目,加大投入,创新载体,强力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建设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积极实施水利水源工程建设,全市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195处,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达到16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8%。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实现了“无电村”建设目标。同时,不断加大农村“双通”道路建设,99%的乡镇通上了油路,93%的行政村通上了沥青(水泥路。广电网络覆盖101个乡镇、523个行政村,有线电视用户达30.7万户。
---农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以清理“三堆”、治理“三乱”、美化“三口”为抓手,全市已建成生态示范县区4个、乡镇10个、村48个。新建五星级村47 个,四星级村225个。硬化村庄道路1364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近8万户,改厕6.8万座,建成无害化厕所占到总农户20%。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90个,农民文化休闲娱乐广场32处,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环境建设得到有效改善。
---“绿色宝鸡”创建成效显著。营造市域“四沿”绿色林带7530公里,造林27.5万亩,植树5000多万株,初步形成了“主要公路水系林带化、重点城镇园林化、台塬坡面森林化、农田渠路林网化、村宅绿色家园化”的“绿色宝鸡”大框架。森林面积1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
---生态农业建设初具规模。建成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面积30多万亩,16项农产品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并获得原产地保护。
---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及重点流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已建成废气治理设施636套、工业废水治理设施247套,工业废气、烟尘达标排放率提高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6.8%。实施“陈仓环保世纪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等活动,综合整治渭河、清姜河、金陵河、千河、小韦河、石头河等流域水污染,依法淘汰了一批小造纸、小水泥生产企业,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00多起。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农村村庄街道道路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投入。目前农村仍有117.12万人饮水不安全,以改厕为重点的庭院卫生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全市农村已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2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没有达到“三有四无”标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简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没有破题。
(二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一是城乡缺乏互动性,整治城市环境有投入,农村缺投入;二是农村环境
整治“点与面”、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结合不紧密,前整后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村环境整治投入项目难以有效整合,向下投入资金分散。四是环保意识滞后。相当一些农民对“环境”概念仍局限于门前场地甚至是居家室内,“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大的主要原因是: 1.农村环境保护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比较缺乏。以农村村内街道整治为例,不少设施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很多自然村的村内道路虽经整修,但质量不高,狭窄坎坷,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生活。2.农村环境整治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环境整治往往采取“突击”的办。3.基层干部对环境建设、管理和保护重视不够。
(三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我市农业化肥年使用量71.08万吨,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达147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残留量超标。农用地膜残留量平均每公顷37.8公斤,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同时,全市畜禽粪便年产生量700多万吨,大多未经无污染处理和利用;年产秸秆168万多吨,综合利用率不到10%,一些秸秆还被随意焚烧,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空气。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和环境立法滞后。一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按规程使用农药肥料,加之施肥、施药器械不完备,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分散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畜禽混居、畜粪便随处堆放,许多小型养殖场粪便污水未
经处理就外排,使原本脆弱的农村环境“雪上加霜”。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严重不足,如有关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赔偿等,都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
(四新能源建设比较滞后。我市农村沼气资源十分丰富,理论产气量达4.3亿立方米,但有效利用率不到4%。生物质能源消耗占整个用能结构71.8%,以烧柴为主体的用能结构模式仍未有效改观。太阳能、风能推广利用没有破题。
(五工业垃圾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不容忽视。工业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特别是向城郊倾倒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地处乡村周边的工业企业缺乏治理设施,生产过程中排放烟粉尘、噪声、异味、污水,直接影响到农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各级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农村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使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统一起来。由市政府牵头,农业、环保和广电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成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五个一”的办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建设投入。一是市、县区财力每年安排一点,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重点用于支持村内道路、卫生设施建设;二是有条件的村集体资金挤出一点, 支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动先富起来的村民和社会各界捐献一点,以支持公益事业;四是发动村民自愿承担一点,用于改厕、排水和门前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坚持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做法,节约一点资金投入。引导和支持农民承包农村环境建设工程,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村私营业主为改善环境做贡献。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村民、企业、村级经济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农村环境建设中投入启动资金,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相结合,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以清理“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理“三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建筑乱建、美化“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加快“四改”(改房、改灶、改厕、改圈实现“五化”(街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容美化、街巷亮化为内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议将每年的四月和九月确定为农村环境建设整治月,在农户中广泛开展文明卫生评比活动。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四沿造绿、镇村披绿、庭院添绿”的要求,突出乡土树种和经济林发展,抓好村庄绿化美化,板块推进“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工程,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四星村要率先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
(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一要以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加紧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二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大监测,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三要延长农产
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堆放。积极推广 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提高秸秆处理利用率。四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 监管,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五)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一是应把农村新能源建设纳入农 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有关部
门和社会力量参与 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二是结合农村实际,坚持因地 制宜,突出重点,着力发展户用沼气、养殖企业沼气工程和农村生活污 水净化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三是建设一批标准高,质量好,综合效益突出的生态循环型园区和示范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和 四星级村,要加快推广“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地下建设生活污水净 化沼气池、农民炊事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能源生态模式,不断提高 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环保、农林、建设、城管、卫生、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管理 工作向农村延伸。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各级新农村环境建设考 核量化标准,将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 评价指标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三是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 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逐步形成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四是探索推行村民自治机制。对规模较大、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可借鉴 城市小区管理模式,组建专门管理队伍进行管理;对中等规模村庄、村 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可采用承包管理模式,村民交纳一定的环境 卫生管理费,集中委托管理;对村庄规模较小、村民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可动员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担起管理职责,采取 自愿投工为主、集体适当补助的办法,也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由 农户轮流值日。条件成熟时,可实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专业化运作。村级垃圾运输和保洁也可承包给有运输工具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