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差距现状、成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1:1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城乡差距现状、成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城乡差距现状、成因及对策》。

第一篇:我国城乡差距现状、成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作业

一、我国城乡差距现状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

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很大。

(二)社会福利差距

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

(三)城乡教育差距

1、教育经费投入不公。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一般以城市为主,以重点学校为主。这些城市的重点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最高,其次是一般城县的学校,一般农村的学校最低。

2、受教育机会存在差异。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数量不断减少。

3、师资差异。农村学校教师普遍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年轻优秀教师流向条件更好的城市。

4、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不平等

(四)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二、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与城乡产业结构特性有关。

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从其收入来源看,农业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绝大部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与城市区别的一大特征。而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注定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必然要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继续向城市倾斜

二元经济体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二元经济体制象征的二元户籍制,是维护城乡利益格局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城乡居民在身份待遇上存在一系列严重差别,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

1、经济层面。在所有制、流通、交换、税赋、收入分配、价格补贴等方面,在向城市重工业倾斜后,为使城市尽早实现现代化,又向城市全面倾斜;

2、社会层面。城市人享有的文化教育、劳动保护、就业帮助、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福利补贴、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及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对绝大部

分农民来说可望不可及,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活与生存保障。

(三)城乡隔离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不仅在物质基础上有差距,最主要的是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城市人均的资源总量快速增加,而农村人均资源很难增长。一方面是产业不断地向城市聚集,各种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另一方面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被严格控制,城乡之间人均经济和文化成果的占有差距就不可避免地要扩大。

三、解决方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一)统一城乡税制,加强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财政扶持

1.统一城乡税制。

2.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3.完善财政支持农业政策。

4.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解决好农村发展资金的制度性流失问题

1.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真正情系“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

3.对现行农村征地制度进行改革,加强立法,引入市场机制,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三)消除“城乡分治”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

(四)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五)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农民增收途径

(六)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

第二篇:浅析中国城乡差距成因及对策

浅析中国城乡差距成因及对策

姓名:付铠 学号:2120140522 专业:环境管理与经济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以增长为导向的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中国经济总量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可是结构调整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多项研究表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1, 2]。本文在分析中国城乡差距成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和自身经历,提出缩小城乡差距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建议及应对措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乡差距;二元结构;应对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我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令世界瞩目。城镇和农村居民是构成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城乡差距,尤其是居民收入差距也日趋扩大,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城乡差距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又有政策的原因[3]。有研究表明,中国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对整体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度最大,达到50%以上[4]。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影响社会公正与稳定,不利于经济发展,更不利于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针对此种情况,国家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试图遏制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要想真正缩小甚至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距,任重而道远。

1中国城乡差距成因

城乡差距问题在解放前就存在。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但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在西方国家的封锁下,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手段,似乎只能是从农业中取得资本的原始积累。于是,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

有专家学者认为“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是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对于导致中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专家学者们的解释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剪刀差”之外,可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种理论[4]:(1)二元经济结构论(2)比较生产力差别论(3)传统发展战略论(4)对外开放论(5)改革不平衡论(6)政策倾向论

虽然目前理论较多,但可以发现,城乡差距的产生不是某一因素独立造成的,而是在历史和政策的大背景下,各种因素相互叠加经过近百年的沉淀形成的。而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不仅在身份上强化了城乡的先天差别,更进一步成为加大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20多年的改革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城乡二元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造成我国城乡差距的许多因素,至今仍然在深深地刺痛着我们,并拖累着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全面进步的步伐。可以说,这是一个几乎困扰了中国人一个世纪的难题。

2中国城乡差距现状 2.1居民收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着收入的提高呈波浪式反复扩大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正逐步强化。正如下面漫画中所描述的一样,农村依靠农业的微薄收入远远比不上城市工业高速增长的收入,农村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1978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每提高1千元平均大约需要3年,而农村居民收入则需要10年。从下图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收入,中间虽有几次下降,但是总的差距呈明显扩大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同)由1978年2.57∶1扩大到2010年的3.23∶1。

2002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波动较以往其他时期较小,基本维持在3.1:1之上,但是2010年以后,有迹象表明,城乡收入比有下降趋势,说明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见下图)。

据有关资料反映: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乡收入比为1.5∶1左右,超过2∶1的极少;在韩国、中国台湾等经济起飞时期,城镇居民收入一般是农民的1.4到1.6倍,即使在一些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不像我国这样大,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在世界列居前茅,形式严峻。

2.2生活消费

恩格尔系数是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开支所占的比重,是用来衡量居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指标。国际标准规定: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小于30%为高度富裕。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有了较大的下降,但农村明显慢于城镇(见下图)。我国在生活消费水平上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其它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11年我国恩格尔系为37.9%,也就是达到了富裕的水平[5]。

2.3公共服务

2.3.1教育

教育资源在城乡的分配上呈失衡状况,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差异明显,这也是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主要源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投资体系,城市的教育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主,而农村教育基本是农民自己投资为主,虽然这种体系目前正逐步打破,但是在很多偏远地区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的办学条件差,部分经济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危房情况普遍存在,校园面积狭小,一些必要的教学和实验设施缺乏,优质师资严重不足,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初中毕业学生无法升入高中。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个别家庭无力提供子女上学的费用,初中生辍学状况堪忧,致使农村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远落后于城镇。

2.3.2医疗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相比较,明显滞后;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差距明显,现状堪忧。

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分布现状是,全国每年的卫生经费支出大约85%给城市,只有15%给农村。农村卫生投资比重不高,卫生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公共卫生更是不如人意。

一方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贫乏,医疗设施落后,一些地区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病就医难;另一方面,农民因收入低、医药费用昂贵看不起病,部分农民的健康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目前,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农村医疗整体上还处于欠发展状态。

2.4社会保障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城乡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在城镇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覆盖城镇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失业保障覆盖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工伤保障和生育保障覆盖城镇单位职工。在农村则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实行与城镇有别的社会保障办法,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同时正在逐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这种有区别有差异的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城乡之间的极度不平衡,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5家庭财富

储蓄存款、耐用消费品、住房是居民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分析这三大指标的差距可以基本反映出城乡居民在财富方面的差距。

经过分析后发现,城乡家庭财富的差距较大,差异有目共睹,农村家庭财富甚至不及城镇家庭财富的1/3。但是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一趋势正在逐步缩小。

3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

面对城乡差距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刻不容缓。下面我将结合我国实际和自身经历,着重从以下几点论述,希望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3.1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实现户籍制度改革

缩小城乡差距,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要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把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统筹起来共同发展;要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逐步用居住地登记制度和身份管理制度以及积分制度取代户籍管理制度[6]。

在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出台更多的“支农、扶农、惠农”措施,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通过税收调控经济的职能,限制财富的过度集中,合理运用财政收入,将征收的财产惠及广大农民。通过对收入的再次分配,力图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7]。

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8]。意见指出,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改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现行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

《意见》的颁布,对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意味着实行了近60年的城乡户籍制度的终结。

3.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

应当适时在农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实名登记贫困人口,成立社会保障专项资金,实现专款专办;应逐步建立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配套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来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应当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9];应当降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依据财政支持力度将更多的人纳入到该制度中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依靠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明确全国农民医疗保障权,为制度的完善提供坚强的法律后盾;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10];应逐步消除地区差异给农民就医带来的困难;应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向重病、大病患者倾斜;应逐步实现全国合作医疗制度统一,保障农民工就地就医;应重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增加农村基础医疗设施投入;应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要,努力实现医保落实到户,让广大农民群众能看病,敢看病,放心看病。

2014年12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联组审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接受询问时透露,养老金并轨改革方案将于近期印发。

这标志着我国在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上实现了一大飞跃,对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3.3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在于使更多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通过拥有财产性收入进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由于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为自己的土地,因此要对现行的土地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

可通过产业化、政策化等扶持手段,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可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进一步放宽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流转权,促进土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可对己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宅基地发放土地证、房产证,切实保证农民己有的财产性资产。

另外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除了加大一次性补偿力度之外,还应把农民的生活保障考虑进来,探索一种能使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有机结合的机制,以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土地流转,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从而有效提高农民的总收入,以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

2014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11],《意见》指出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支持基层先行先试,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3.8亿亩耕地进入流转的大势下,政策再次强化风险管控。《意见》中对“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重点扶持适度规模经营等环节均做出了明确规定。

这是继农村土地集体经营制度之后,我国农村土地集体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3.4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岗前培训,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优化人才政策环境,从政策上保证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健康、协调、有序的发展;建立农村人才开发资金充分调动农村人才的积极性,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要抓好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加强对农村人才市场软硬件投资,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去、到基层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资源的支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建立就业培训投入机制,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建立健全维权服务体系,加快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3.5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按照城乡平等的原则,废除专门针对农业和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赋,建立城乡统一的税制;落实和完善种植、养殖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出口退税政策,优先安排为农业龙头企业及时足额退税;调整预算编制对农村支出的比重,预算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加大中央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实现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并重。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同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46号主席令,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12]。

《农业税条例》在我国实行了近半个世纪,这意为这其终于走进了历史,退出了舞台。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

从近几年看,《农业税条例》条例的废除,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的农民的财富收入,从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结语:

城乡差距过大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无论是从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遏止和扭转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都是十分必要的。党中央、国务院对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被放在了突出位置。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三农”的发展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要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是对解决“三农”问题路径的顶层设计,也是我们党关于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科学思考。

我国仍然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农民实际仍占大多数、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解决好“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必须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贯彻于现代化建设的始终中来。为此,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才能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未来几年,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农业也到了高投入、高成本、高价格的阶段。全力以赴把现代农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千方百计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就一定能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致谢:

时间如梭,转眼间已到期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中学到的东西,受益匪浅。尹老师不辞辛苦深入浅出的从理论到实践,结合自身生活和科研经历,为我们讲授了相关内容,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洗涤了心灵、增强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和挑战。老师可谓尽心尽力、事无巨细。在未来的学习、科研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以老师为榜样,为标杆,力争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多创佳绩,努力提升自己,为国家的发展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艺.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社会科学战线.2010(09):68-72.[2]熊光清.中国贫富悬殊的成因与对策:制度层面的考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75-9.[3]郑素芳,张岳恒.中国农业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16):454-8.[4]梁军.城乡差距:影响中国整体收入差距的最大因素[J].社会观察.2005(06):3-5.[5]刘丽.通过用税权的调控逐步缩小“城乡差距”[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01):118-22.[6]安贞元.我国城乡差距扩大问题的政治考量[J].求索.2010(07):58-60.[7]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管理世界.2004(04):30-40+50.[8]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摘要)[J].新农村.2014(09):3-4.[9]陈亚威.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探讨[J].钦州学院学报.2013(07):82-5.[10]解建立.国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安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28-34.[11]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2014-11-21.[12]刘积斌.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议案的说明——2005年12月24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01):20-2.Abstract: After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because of heavy industry prior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growth oriented in a series of city-biased policy,China's economy rapid growth in a short period,but the slowly adjustment of the structure,urban-rural gap is widening,and solidified the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expand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in particular,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China is continuing to expand trend[1,2].The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China's urban-rural disparity,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and myself experience,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nd crack the urban and rural dual structure then come tur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第三篇: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对策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

11级思政专转本班冯芊芊1120220098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迅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地扩大地趋势。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各方面阐述了产生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并解决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引言

城乡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3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的很大的提高与改善,整体由温饱向小康型转换。由于经济的快速的发展,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的焦点。同时我们看到了,在社会收入分配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中共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的位臵,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全面研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深刻剖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且提出关于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了社会地稳定,创建和谐社会,使城市和农村之间人们的收入的差距不断地缩小,以达到共同富裕,都具有很大的现实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收入

收入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由于划分角度的不同,收入具有不同的含义。按收入的主体划分,有宏观上的国民收入、部门收入、行业收入,中观上的企业收入和微观上的个人收入;按收入的形式划分,有货币收入、实物收入;按地域划分,有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按收入的来源划分,有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以上由于收入的定义不同、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不同,不同途径下产生的收入数据就会很不一致。

2)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它是对收入在各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各个方面问题的一个总称,由于涉及到很多与收入分配具体相关的研究对象,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的内容包括功能性收入分配与规模性收入分配,研究的角度可以从宏观上研究国民经济总体收入分配,也可以从微观角度研究某个具体个人或单位的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一个综合性的名词,它是一个包含许多相似、相近或者相对概念的名词。只有弄清楚它的真正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不能混淆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财富分配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分配的物质对象是一年内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能混淆收入分配和经济分配。经济分配主要分配某个特定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产品及长期积累的社会财富。收入分配则是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税收等政策工具进行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即个人可支配收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生

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收入分配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是收入分配结果得体现,是收入在经历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过程后形成的人们收入之间的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包括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是指用货币或实物表示的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用绝对数表示,通过它可以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富裕程度差别,在考察贫困程度时较常使用。而相对差距是用收入的相对比或各阶层居民收入所占的相对份额表示不同群体或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用相对数表示,它在评价收入分配公平与否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乡居民差距的现状分析

城乡差距根本地表现为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反映社会的协调发展程度, 它会进一步影响经济整体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影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我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城乡收入差距,②城镇居民收入差距,③农村居民收入差距,④地区收入差距。1978 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臵机制和城乡各自内部的收入分配制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的同时,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内部之间的差距也逐步拉大。

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一般来说,低于0.3属于收入过分均等。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城乡之间由政治分层逐步转化为经济分层,基尼系数尤其从90年代以后有逐年拉大之势,2001年达到0.459,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进入不安全状态。

1.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 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我国改革开放前,政府的工作重点是重工业,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策略,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由此形成了很高的城乡收入比;1978年-1984年期间由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地变化,极大地释放农村的劳动生产力,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地增加,六年期间总共增长165.9%,而城市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的展开,从而城市的居民收入在六年间只增长了89.6%。

第二阶段(1985~1994):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等使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由1985年的2.43倍上升至1994年的2.86倍

第三阶段(1995~1997):由于我国于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农民的收入也增加,城乡之间有所缩小,由1995年的2.71倍下降至1997年的2.47倍。

第四阶段(1998~20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由1998年的2.51倍上升至2009年的3.333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是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对于抑制 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回落,达到3.2284:1。

2011年第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速度更是城镇居民的2倍。根据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778元,实际增长12.3%。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收入高出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77:1缩小到2.72:1,为近年来同期最低,并连续三年呈缩小态势。

中国30年间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波动中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

2.社会福利差距 扩大

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 在收入统计之外, 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

3.财产差距 扩大

对城乡居民的财产情况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 但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来看, 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当大。

4.生活水平差距 扩大(从恩格尔系数来看城乡居民的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是生活水平的差距。1999 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6796 元, 而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1927 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53 倍。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78年到2011年城乡收入之间作比较。

5.不同地区之间的城乡居民之间收入也是有差距

通过不同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之间,农村内部的居民的收入情况作对比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和扩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城乡居民收入的扩大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收入的差异。概括起来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大类。

1)历史原因:产业偏向政策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历史原因

a)重点放在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过大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内国外种种原因,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选择的安排下, 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 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

同时我国是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的国家,由于二元结构的影响,使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不断地拉大。

2)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建国以后, 我国实行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模式, 使城乡在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两方面构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 不仅伤害了广大农民的感情, 也限制了农民平等竞争的权利, 表现在:

第一、在劳动就业方面: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将农民限制在土地上, 限制了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第二, 在社会福利方面: 城乡居民在享受各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用方面差距十分悬殊。

3)城乡不同的分配制度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旨在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然而, 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一开始就直接面向市场, 农民在自主经营的同时, 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实行的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 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分配原则。同时, 农民在市场化的条件下, 不但要面临市场竞争, 还面临着自然风险, 收入不稳定。

现行分配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种分配体制下,个人收入多少,不仅与自己提供劳动的质量成正比,而且与个人所占生产要素的多少和质量存在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差异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

4)现行农村财税体制在客观上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

第一, 农民承担着本应由政府投入的公共产品开支。

一是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由农民承担。

二是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由农民自己承担。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 具备公共产品的性质, 应由国家来承担。

三是乡镇政府的经费完全来源于农民。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府部门, 其经费不是来源于国家税收, 而是来源于农民,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第二, 农民承担着与收入不相称的高额税费

一是, 农民的税费远高于城市居民。

二是农村的税收基本上实行“人头税” , 即不考虑纳税者年龄大小、承包田地的多少和收入的高低, 都得交大致相同的税费

三是农村没有对贫困人口实行税费减免政策

5)农村的人们自身的原因

四、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1.深化农村改革,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消除价格“剪刀差”

2.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允许城乡居民自由迁徙, 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性障碍;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消除农民低素质障碍,,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一是取消限制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的各种地方性规定,二是认真清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数量;

三是在工资水平方面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对农民工的工资歧视和工资克扣现象。

3. 改革农村财税体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一, 国家应改变其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上长期缺位的局面, 担负起农村公共物品投资主体的角色

一是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

二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第二, 改革不合理的税收体制, 减免农业税收。

一是改革“ 人头税”, 使所征税额与纳税者的能力、收入和承包田地多少相联系。二是取消农业特产税,三是减免农业税费,减轻农民的负担

四是对农村特困人口实行税费减免, 帮助这部分人口脱贫。

4.建立和完善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

二元的社会结构必然带来二元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由于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直接与城市户口联系,所以要加强对农村户籍的管理,不受限制。

5加强政府的管理的制度

五.结束语

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目标。城乡居民之间收入也会影响到这一目标的实现,要缩小这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要受到城乡二元机制的限制,为农民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和教育机会,能够使农村的孩子走出农村,到城市来发展,政府加强和促进农民的财政的支持力度,和谐发展,与城市同步的发展,增强农民的自身的能力。这样以来,可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白贵 张静伟

2.《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_原因与政策调整》 郭玮

3.《浅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和对策》 李华

4.《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制度成因探析》彭岚

5.《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与对策》郑书耀

6.《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韩丹

7.《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王昊

8.1978-2010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9. 2011年我国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中国统计年鉴2012》之表10-7)

10.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季度数据(单位,人民币元)

11.1978-2011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

12.《告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达到3.23倍 》出自《法制晚报》

1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1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15.中国历年GDP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 1978年—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17.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中国统计年鉴2012》之表10-6)

18.《缩小收入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张宏书

第四篇:我国政府公务人员腐败现状、成因及对策

郑 重 声 明

本人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日期:

巨。正如胡锦涛、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指出的那样,当前我国腐败现象和反腐工作呈现出“三个并存”的总体态势:反腐成效明显和腐败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一些国家和政权兴衰更迭的事实说明,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治理,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我们担负着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神圣使命,必须更加充分地认识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更加充分地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常怀忧民之心、常思为民之责,着眼未来、立足全局,做一个敢于同腐败现象做坚决斗争的新青年。

(一)我国反腐败工作的主要成效

1.端正了党风政风,促进了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共十七大召开以来,我国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尤其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错误行为,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从思想、作风、纪律上为贯彻落实党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提供了有力保证。

②贺国强.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坚定不移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3版),2012-02-20

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同时,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有力促进了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5.加大了反腐力度,震摄了贪腐分子。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始终保持查处腐败案件的高压态势,始终坚持预防和查处两手抓、两手硬。据统计,2003年7月至2008年12月,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审结违犯党纪政纪案件85.2万件,处分88.1万人。其中,处分地厅级以上干部2386人(不含军队),县处级干部29905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4718人。中央纪委监察部依纪依法查处了陈良宇、田凤山、韩桂芝、王怀忠、杜世成、郑筱萸、徐国健、陈同海等一批大案要案,以及重庆“12〃23”井喷特大事故、三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等社会关注的重大责任追究案件。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接受信访举报1345814件(次),立案137859件,结案13667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2893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334人,有力地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

6.深化了体制改革,挤压了腐败空间。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腐败问题的滋生,主要是因为公权力所涉及的领域在体制机制制度上存在着某些政策法规缺陷、监督制约真空和寻租的机会。为此,我们坚持用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根据预防腐败的需要,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有效挤压了腐败滋生的空间。国家统计局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0年,中国公众对反腐败 ③

③ 李章军.光荣的职责神圣的使命[N].人民日报(4版),2009-04-23

1.部分领域成为腐败高发区,“一把手”成腐败高发人群。尤其是在国土、财政、税务这些炙手可热的部门特别容易滋生腐败。“有土地便有腐败”几乎成了官场定律。2010年4月,《人民论坛》杂志做的一项调查显示,62%的受调查者认为“国土局长”风险最高,位居官场十大高危岗位第一位。辽宁省抚顺市国土资源局顺城分局原局长罗亚平在任职期间,利用掌管征地款、动迁补偿款等机会,贪污、受贿3000余万元,另有折合人民币3000余万元的财产无法说明来源。此外,河北省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顾旗章、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李江华、安徽省马鞍山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王海风、浙江省台州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刘长春、重庆市忠县国土资源局原副局长叶国英等国土官员,利用土地资源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被判刑。“全国纪检监察先进工作者标兵”杨正超到河南省周口市纪委赴任后45个月内,查处县处级干部92人,多数与土地、财政、税务有染。周口市太康县连续三任国土局长前腐后继,此后该县国土局长一职空缺至今。此外,还有教育、交通系统等,也是腐败高发区。2008年以来,周口市10个县市区,有6个县市教育局长进了监狱,另有两名被撤职。同时,在这些腐败高发区内,“一把手”成为腐败高发人群。改革开放初期,各地查办的腐败案件大多发生在基层,腐败分子以管理钱物的工作人员居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把手”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2.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涉案高官增多、金额巨大。湖南省郴州市委原书记李大伦腐败案发后牵涉人员达160余人;“慕 ⑤

⑤ 周口纪检监察网.杨正超周口反腐[DB/OL].http://www.xiexiebang.com/news/view.asp?ID=2336,2012-07-25

政干部特别是关键涉案人员一有风吹草动随时出逃。“裸官”问题浮出水面,暴露出以往外逃贪官贪腐时“留一手”,贪腐行为败露后立即逃往国外的腐败谋略。

4.腐败方式更加隐蔽,查处难度不断加大。当前一些腐败分子不直接涉及钱物,腐败形式和过程较为隐蔽,相互兑现往往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如高薪任职、分给股权、优厚待遇等。腐败分子进行权力操作可用“扶持企业、促进发展”为借口,即使损害国家利益也可用“改革代价”遮掩,其交易方不是在职干部,甚至可能不是其本人,对象和内容都较为隐蔽。这些隐性腐败改变了腐败获利的时间和方式,为腐败分子手中的“权力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变现可能。

(三)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主要危害

1.腐败现象腐蚀了干部,破坏了形象,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人民群众是从党的干部形象来认识党、信任党,跟着党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亿万民众将政治权力和信任赋予国家,国家就要有效地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使其免遭不劳而获者的掠夺。如果党员干部要求别人大公无私,自己却让铜臭玷污了灵魂,就不可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如果任其腐败横行,势必腐蚀党和国家的肌体,社会的肌体,从而导致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的严重后果。

2.腐败现象败坏了改革开放的声誉,妨碍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一些腐败分子举改革开放之旗,行贪污腐化之实,利用政策“空子”,打所谓“擦边球”,很容易给一些群众造成错觉,认为腐败现象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进而对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产

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侵占国家、集体利益和侵害职工群众权益,基层干部吃拿卡要、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基层执法不公,买官卖官和拉票贿选,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欺压群众、奢侈浪费等。与那些大案要案相比,这些隐形化的腐败现象常被人们忽略,甚至习以为常,其实它对社会风气尤其是道德水准的危害极大。解放后曾经绝迹的黄赌毒现象死灰复燃,诚信缺失、良知缺失、造假制假现象屡禁不止等社会现象均与腐败有很大关系。

二、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尽管腐败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都有相似的表现形式,但它滋生、蔓延的社会基础却有很大差异。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把它放到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多角度透视、多层次分析。

(一)历史原因

中国曾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这种封建社会的官僚体制下,各级官吏由国家授权并代表国家索取地租。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官吏利用职务之便,强索他人财物,侵吞国家财物。清代巨贪和王申倒台之后,查出的家产富可敌国,比清政府的国库还要多。可以说,一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贪腐之风绵延不断的历史。“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升官便能发财”,成了历代官场的金科玉律。当前,封建社会虽然早已灭亡,然而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封建意识并没有随封建制度的结束而消亡,至今仍然根深蒂固。正如列宁所说:“旧社会消灭的时候,它的死尸并没有装进棺材、埋入坟墓。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当前我们所见到的各种腐

力,为设臵租金提供了方便,由投租到寻租产生了一个因果联系的恶性循环圈,即行政部门对经济的干预产生“租金”,人们为了寻求“租金”向官员行贿,从共同分享“租金”中得到官商既得利益,又力求保持原有租金制度并设臵新的租金制度。这就形成了投租寻租的“滚动效应”。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设立的办事审批程序较之以前更为复杂,需要经过更多的行政机关审批,原因是凡有权力参与审批的机关都可以从中得到好处。由此可见,投租寻租的“滚动效应”不仅为深化改革制造障碍,而且还有吞噬掉已有改革成果的可能。

(三)机制原因

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工作中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也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新的体制不可能一下子完善起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行为规范又不能完全沿袭,这就在某些行为的约束和管理方面造成空档和漏洞,从而被一些人利用来打“擦边球”,搞权钱交易。因而,腐败现象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大量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同这一时期特点相联系的特殊现象。

(四)主观原因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党员干部如果放松世界观改造,党性观念不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那么当正常的渠道难以得到所渴望的金钱时,他就有可能把政治权力

三、腐败现象的对策分析

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把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全过程,努力做到预防更有效、监督更有力、体系更完善、惩处更坚决。

(一)健全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抗战胜利前夕,黄炎培访问延安时说,“历史上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力求从万死中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机勃勃、气象一新。及至环境渐渐好转,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于是惰性发作,日趋下坡,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荣取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个兴亡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时至今日,这黄钟大吕般的发问仍在时刻提醒着我们,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干部拒绝监督,迟早要出问题。无数事实证明,实行有效监督是确保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护身符”、“安全阀”,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特别是要对腐败易发、多发部位和领域实行重点监督。要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构建全覆盖、无遗漏的监督体系。

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切实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

系统。

要在法制建设上下功夫。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主要依靠法治,而不是国家领导人的贤明。要加强法制建设,明确行政和司法行为的标准、范围和程序,减少权力行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堵塞各种漏洞,确保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上合理运行。要建立健全干部定期轮换制度、任职回避制度、举荐责任制度、离任审计制度、个人及其近亲属财产定期公布制度、存款凭身份证制度等,防止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抓制度建立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贯彻落实制度的责任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性。

要在廉政教育上下功夫。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蜕化和变质是腐败的主要根源。无正则无骨,无情则无肉,无理则无魂,无法则无度。一个人没有相应的道德水准,就不会有自觉遵纪守法的精神力量。因此,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是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在党员干部中,要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使广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自律、他律和律他的关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做到“脚正、腰硬、心热、脑冷”。要广泛开展公民权利和义务观教育,使公民明确认识到自己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应尽的各项义务;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

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抓好制度落实作为重点,增强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维护制度的严肃性,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实践证明,事前预防与事后惩治同样重要,事前预防的社会效果甚至要好于事后惩治。河南省周口市纪委书记杨正超说,看到一个个贪官倒了下去,一个蛀虫挖了出来,自己没有丝毫成就感,相反却是揪心的痛感:为贪官心痛,为其家人心痛,为党组织肌体的健康心痛。今年6月份,周口市纪委在全国首家开展党员干部关爱教育活动,并成立了河南省首家市级预防腐败局。该市在关爱教育活动中,坚持重在关爱、重在预防、重在帮助的原则,通过人文关怀、关口前移,运用“温情式”、“暖色调”、“人性化”的方式,及时掌握党员干部工作上的违纪苗头、思想上的不良倾向、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达到教育、保护和挽救干部的目的,被中纪委宣传教育室主任杨小平誉为创新之举、重情之举、预防之举。

总之,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一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振聋发聩、令人警醒。近年来发生的许多案件充分说明,经受“四种考验”,抵御“四种危险”,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仍然存在着滋生腐败的土壤,⑧

⑧ 刘琰 李凤霞.全市党员干部关爱教育工作启动[N].河南:周口日报,2012-06-04,头版

第五篇:我国公共伦理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

一、我国公共伦理现状

1.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我国传统伦理观念造成了公共伦理观念缺失的思想和意识困境。一直以来, 主流文化观念对公与私的关系缺乏辩证认识, 具体表现在以公私对立、崇公抑私、公私两无为典型的公私关系的错误定位, 以重个人修养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私德关系而忽视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公德关系为典型的公共道德的理解偏差, 以私人关系的亲情伦理被泛化为整个社会的存在方式、符合情理而不合法理、送礼文化、礼深情重等为典型的公共伦理的理性缺失和以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政治文化导致的权力崇拜、与世无争为典型的公民参政意识的淡漠。

二、我国公共伦理问题

1.缺乏强制性制度约束力量的保障。

2.把“情”摆在首位,然后才是“理”、“法”。并且将官员个人道德修养看作是一切行为的基础,但是单纯的依赖个人修养,是不能达到重塑良好人格这一目的的。

3.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进行公共伦理建设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导致社会伦理道德的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管理人员会有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冲动,败坏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环境,弱化了社会舆论力量。

三、我国公共伦理问题成因

1.社会上对于伦理问题尤其是公共管理伦理重视不够, 理论界对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管理伦理规范缺乏深入、系统、透彻的研究, 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善、公平、正义等伦理范围缺乏可操作的、具体的解释, 这就导致了实践中伦理建设的具体目标不明确。

2.一些公共管理组织以赢利性组织的伦理规范进行员工选聘和管理, 处理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不仅导致了公共管理伦理水平的下降, 降低了公共管理服务水平, 同时还激化了社会矛盾, 有的公共管理组织甚至以亲情伦理、教育伦理和职业伦理教育替代了公共管理伦理教育, 使公共管理伦理教育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

3.伦理教育公益性特点不明显, 政府有关部门、大众传播媒体在这一领域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 公共管理伦理教育受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驱使的现象较为严重;

4.伦理教育体系不健全, 公共伦理范畴概念不明确、缺乏导向性和实践性, 教育内容陈旧, 体系不科学, 方法简单、手段落后,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仍在沿用传统社会道德伦理指导现阶段公共管理者行为;

四、对我国公共伦理建设的思考

1.推进公共伦理制度的法律化

公共伦理立法,是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使伦理具有与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同等地位的监督、执法权力的法律效力和作用。道德良心作为软件必须通过政治法律等硬件系统的功能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再好的道德体系也很难对社会产生现实的影响。

2.加强政务公开的制度建设

政务公开制度是实现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的有力途径。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可以确保政府机关时刻处于社会监督之下。唯其如此,才能防止权力滥用,及时有效地消除腐败,增强人民对国家政权的信赖,巩固党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保证党

3.构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的专门机构

对于违反公共伦理规范的公务员予以严肃惩处,是使公务员遵守公共伦理规范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强化公共伦理规范的执法监督,设立专门的行政伦理机关,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其职责和权限,负责对公务员从政道德行为进行监督并对违反从政道德行为进行惩处。

下载我国城乡差距现状、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城乡差距现状、成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 目 录 摘要一、 现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存在的问题二、城乡差距的根源及产生的原因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措施(一)实现农业现......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摘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扩大。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 改革开房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随之增长。但问题也在不断的扩大,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就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浅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在论述......

    对我国城乡差距调查报告

    对我国城乡差距调查报告摘要: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农村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方面同城镇居民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当代中国社会,城乡差距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会计信息失真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严重的社会经济现象。......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构建支农保护体系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5%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城乡收入差距原因及对策探讨

    目录 摘要:............................................................................................................................ 1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