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学《但愿人长久》 教学反思与心得

时间:2019-05-13 11:0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教学《但愿人长久》 教学反思与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教学《但愿人长久》 教学反思与心得》。

第一篇:我教学《但愿人长久》 教学反思与心得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习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

师:“埋怨”是什么意思?

生:是抱怨别人的意思。

生:我补充,是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而产生的一种心情。

师:那你们平时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而埋怨过谁吗?

生:我埋怨过一个同学,借了我的东西不还。

生:我埋怨过我妈妈,她老是叫我学这学那。

„„

师:哦?那苏轼是因为什么不开心?

生:他原来和弟弟苏辙形影不离,后来分别得太久,又不得想见,所以不开心。师:那苏轼他去埋怨谁?

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师:哦?你从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读出来吗?

生:“他眼睁睁„„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师:看来他还挺郁闷的,谁来开导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边,你会和他说些什么?生:我想说:你不用那么开心,好多人和你一样,家人不能团聚呀。

师故做更伤心的样子,扮演苏轼:人家就是伤心嘛,我和弟弟都好几年都没见面了!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月亮现在是很圆很亮,但它也有不圆的时候啊,有时还被“天狗”吃了呢!(全班大笑)

生:每个人都会有悲伤,也有快乐的事情发生,现在你虽然很伤心,但是你可以想想高兴的事情呀。

生: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你弟弟也会在这个时候看到它的,你们借着月光,用心来说话呀,他一定能听到的。

师:噢!我们兄弟俩“心有灵一点通”,对,你们开导了我,谢谢你们。我来做一首诗吧:人有悲欢离合„„

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我觉得建立师生间融洽的学习氛围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催化剂。

第二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教材编写者独创的课型,如《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这类课文将一首小学生较难理解的古诗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短文中。短文既简单明了地交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又对古诗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说明,语言生动,故事性强,给小学生学习古诗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通过阅读短文,他们便水到渠成地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就是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我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如“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能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2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喜欢他豁达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更爱他人生十六乐事的超然之姿。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也爱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快意洒脱……读苏东坡,词句翩然间仿似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们走来。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便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词中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课文情节生动,语言通俗精练,意蕴深远。作为一篇“文包词”,文中的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苏轼通过诗词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的祝愿,而课文正是通过故事把词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转化为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教学时,我首先通过《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继而,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读课文,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欣赏配乐的《水调歌头》全词,指导朗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3

在所有的借月抒怀的古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经典的,诗句里流露出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怀像皎洁的明月一样,光照千古。教学本课,我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再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此后,我诵读了《水调歌头》全篇,学生听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遗憾:

课备得不够充分。

由于是开学不久,各项事务性工作千头万绪,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对一些细节准备不足。譬如: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句子中的省略号本来是引导孩子发挥想象,锻炼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极好材料,但在课上却被我忽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收获:

给孩子们补充拓展了一些带有月的诗句,带有月的成语,还拓展了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我觉得为孩子们积累了不少内容,也算了拓展性延伸吧。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是顺应作者写作顺序,从整篇词入手再回归词本身。设计的教学包含了整首词,教学时以激趣为主,部分点拨,部分点到即止。希望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诗词作品不是仅仅明白词中几句话的含义。“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教学预设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可是正如我们的人生一样,即使没有十全十美,我们也在努力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在教学最关键的转折处,“世上本来就是……哪里会十全十美呢”,请同学们自读后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大多数谈的.是月亮与人生的相似,没有提到“十全十美”。什么是“十全十美?”在苏轼眼中应该是没有分离,没有悲伤,在这中秋之夜与亲人团圆!如果从这个词语出发去谈理解,再出示“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生必然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才能为下文理解残月的美,理解人生的耐人寻味作好铺垫。

可见,在备课时思路狭隘,站得不够高,就词本身理解词义,自然学生的领悟只停留在了表面。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5

这节课上下来,自己的感受点点碎碎记录如下:

1、情境设置达成了预期的情感效果。

2、在内容的理解上的深度还不够!

当然,我指的并不是在课堂上带学生作过多的理解词的内容,只是学生在学文之前的铺垫、知识储备还不够。自己的理解不够细腻。

(1)、“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共“是”共同、相同“的意思。而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A、兄弟俩共同在思念。B、他们流着相同的血液。C、他们有着相同的遭遇........)

那么,这里就需要课前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如:苏辙与苏轼的景况以及当时在写这首词时的遭遇和心境。我之前也做了这些工作,可还不细致和没有达到效果。

(2)、“人长久”!从书面上会大致理解为:美好的感情能长留人们心中!其实,这里的长久也代表了苏轼希望弟弟能健康地存活下来,一生都平安。同时,也说明了苏轼认为:兄弟俩只要健康地活着,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都能有再次团聚的希望。这里也阐明了他是乐观主义者。虽然生活很无奈,但仍对生活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3、学文需要的背景渗透的不够深入。

(1)写词背景:中秋,是一个花好月圆、家家团圆的好日子。而苏轼与弟弟却手足分离。这里的情境比较没有达到反衬的效果。

为什么很多人们在平时写不出这样的文章。而在今天这个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境遇里写的这样真切?这里,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有关佳节和思念亲人的事例。真切体会思乡、思念之情。否则是架空式的表面文章。

(2)、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时,有些游离。

A、当在开头让他们说说,你准备和家人怎样度过这个节日?学生都说的是”预期“怎样过,预想到的快乐。而不是在说他们体验过的欢度节日的幸福。这和教师的问题设计有关。

B、很多学生不能体会手足情深的兄弟分离的心境。应该让学生说说身边的例子或者是了解到的别人的事例。

C、在讲到”人有悲欢离合“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有什么快乐和悲伤的事情。有的学生只说了快乐的事情。而有的学生则只说了悲伤的事情。其实,如果让一个学生既说他的快乐也说他的悲伤。学生应该能感受到:每一个人一生都不是那样顺心的。而不是理解为:有的人是快乐的,有的人是悲伤的。

4、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应有一定的情感力度。并承载着很多的信息量。教师一句简短的话语就能将很多的知识传输给学生。应凝练、经典!

在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还留下了让我难忘的一个情景:

在学完全词时,我告诉学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准备将这句话送给谁?或者对谁说呢?有的学生说送给亲人、送给解放军叔叔........

有位女同学说想送给”王维“。当时,大家都感到很意外,用一种惊讶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同学,而后又看看我的'反应。

我立刻问清楚这个王维是谁?她说是诗人”王维“,大家更不解了。都歪着小脑袋等着我解决这个飞来的意外。这时,一位同学大声喊到:王维已经死了。(显然,他更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位同学会送一份祝福给一个已经死去的人)

我是这样解决的:

师:你为什么要送给他?

生:(不是很流利地说着)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两句名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其实,像苏轼这样常年不能和家人团聚的人不止王维,还有很多,如李白等。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祝福送给苏轼的弟弟,以及像苏轼这样的人吧,引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反思]:其实,这位学生由学本文想到了两点:

1、王维和苏轼一样留下了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的诗句。

2、由苏轼的思念之情联系到了去年学过的旧知:王维也是在思念之情由然而生时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而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经典名句。

我虽然明白了这位学生的意思,并且也作了解释,可总感觉,其他学生理解的还不透彻。这个点落的不到位就草草收兵了。应该抓住机会,再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引导。

如果,当时这样说会更好: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有着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愁思。无论是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表达了很多人的内心愁苦、无奈、思念的情感,引起了共鸣。所以,这几句诗词成了千古名句。他们都以诗词寄托着内心的感受。

这样小结不仅讲清了,为什么这几句诗词被人们千古吟诵。而且也阐述了作者们留下这些诗词时候的心境都是源于思念!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6

学习完《但愿人长久》,孩子们都舒心地笑了。似乎忘记了我的“严肃”我的“凶”,走进课堂的我依然轻松自如,这使我欣慰。教学本文,我抓住了苏轼的情感线索,所以教学很流畅。

教学回顾:

一、破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理解的词语,在不理解的词语上打问号。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提示:谁,什么时候,想起了,写下了)

3、速读,找一找,在那个中秋佳节的夜晚,苏轼的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用着重号标出三个关键词。

三、精读感悟

苏轼的心情不断变化,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字,走进苏轼的内心。

1、读1-3,想一想“心绪不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说一说,苏轼因为什么而“心绪不宁”,而思念弟弟。(中秋佳节应团聚,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众人皆欢欢喜喜,唯苏轼孤独看月;手足情深,分别已久,却远隔千里。)

2、读一读第四小节,联系上下文说说“埋怨”的`意思,苏轼为什么会埋怨圆月?(因思念而睡不着,月圆人圆独我不圆。)关注省略号,尝试补充。

3、读一读5-6,联系上下文,推敲“宽慰”意思,想一想苏轼怎么会“宽慰了许多”?

诗文对照,师读诗句,孩子读课文,然后互换,想一想,如果你是苏轼的弟弟,听了他吟诵的诗,会对他说些什么。(尽量用上一些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四、朗读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特殊的课文,你以前学过这样的课文吗?像这样的课文,诗蕴藏在文中,让我们比较容易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后,我们读诗,也要这样联系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走进诗的意境。

反思:

把握线索,百毛皆顺。本文字数不多,但在少不更事的孩子读来,很乱,很苍白,无法体会到苏轼当时的内心。于是,我在整体感知时就让学生把眼球盯住这三个关键词。

寻找基点,适度拓展。“手足情深”“眼睁睁”是两个很好的拓展点,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感受兄弟间的深情,有助于体会苏轼强烈思念弟弟却无可奈何的无助心境。从哪些句子,你知道了他们“手足情深”?你和谁“形影不离”?你们俩一起干什么?如果你和这位好友、这个爱物分别七年,你的心情怎么样?用这样推己及人的移情让孩子走进课文。

与人对话,抒发感情。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说话联系,一是补充苏轼的埋怨,二是弟弟读诗后的心里话。应该说第二次的说话训练,效果不错。学生能从“孤独”“思念”“埋怨”中走出来,“安慰”苏轼,让自己的心、也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明朗起来。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7

本课教学突出关键词“思念”,抓住苏轼情感变化的线索(“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组织教学过程,效果不错。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语,走进课文的情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心绪不宁”,“宁”就是安宁,平静;“心绪不宁”就是苏轼的心情无法平静。理解词语过后,自然就冒出一个问题,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答案的关键词就是“思念弟弟”。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可是只有苏轼背井离乡、亲人分离,所以思念的情愫油然而生。此时此刻,苏轼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自然就体会到苏轼“月圆人不圆”的心情,有一位很有趣的男孩居然祈祷起“苍天、大地”来。(估计他是看了赵本山与范伟的.小品了)接着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体会兄弟深情;抓住“屈指算来”理解分别越久思念之情越深。进入“埋怨”环节,先让学生想象苏轼“眼睁睁”的表情,然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与想象说话,学生体验到月亮的“无情”,乃至“残酷”。

抓住“转念”一词,自然进入课文最后两小节的学习。这部分是课文的高潮,也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诗文对照反复朗读,这样既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体会到苏轼由“埋怨”到“宽慰”的心情变化。教学结束,感觉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语言表达训练的面还不够广,背诵的任务自然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从学生《补充习题》中的作业看,对“皓月当空”、“手足情深”等词语的理解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课外古诗词的积累工作也做得很不好。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8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中秋节导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学生的兴致很高,有一个学生还背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借此,我顺势导入了课题。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苏轼当时心中的想法,在想象说话,全班交流中体会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以达到对苏轼的内心的探寻。并让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分别后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苏轼内心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想象和回忆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我在教学时抓住了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让学生说说当时苏轼的心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我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水调歌头》的吟诵声中,我和学生结束了对这篇文本的解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9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过程,故事是词意的具体表现。苏轼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这首词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查找苏轼的《水调歌头》并抄录。教学时,我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课,让学生回忆佳节中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在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然后围绕这三个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一、抓住重点词句感悟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我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读中品味

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通过朗读可以看到并体味到文章的妙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扫清障碍,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逐步理解词意,和学生一起读词、背词、品词,感受本词独特的魅力。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此时的苏轼看着月光,不由得产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阵感慨后转念又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儿的'阴晴圆缺,心里又宽慰了许多,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宽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诵文中的五行诗结束了文章的教学。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习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一节课下来,我也有一些遗憾: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用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二、对诗句的诵读指导不够好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指导中总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做到范读指导,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

总之,本节课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之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0

今天教了《但愿人长久》一课,整堂课比较流畅,我让学生会反复吟诵诗句,从而体会诗句的意思,大多学生能从文中找出诗句的意思,可个别学生还没领会,我还让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学生都把小手举得高高,激发了学生表达感情的欲望,他们纷纷拿出笔开始思念起亲人来。可惜只有2个学生写了三句话下课了,还有只是一句话。我只能交流她们三句的`内容,最后我只得把这个作为家作写在日记本上。我想要是加上逼真的图画、凄凉的二胡音乐、舒缓的古筝曲、动听《但愿人长久》歌曲,那种浓浓的的思念亲人之情会跃然纸上的。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1

《但愿人长久》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大家一起寻找有关苏轼的其他诗词,在课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扎实训练打造有效课堂——《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教学本文,我注重扎实训练:

一、以词引意

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解词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就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词意,从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意,接着再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内容,让学生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快速动脑记忆的过程,学生发现其实意思很好记,多读几遍,多比较几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词意记住了。再花点时间背诵一下,就熟练了。

二、想象说话

本文可供训练说话表达的地方颇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比如苏轼还会埋怨些什么?比如创编词,等等。有的采用填空式激发,有的采用语言情境激发,有的采用回忆讨论式激发。学生们在王菲的《水调歌头》的音乐中,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表达也自然顺畅许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教学到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苏轼的心绪不宁,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讲了许多开心的往事,以此铺垫,用自己快乐的心境和苏轼的孤独情绪相比较,从而深切感受苏轼的惆怅。适当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学生的理解。

学完本文,我们一起吟诵了《水调歌头》全文,又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调歌头》,在音乐中,又一起吟诵了苏轼的其它诗词。那种氛围,我也似乎来到了苏轼的那个年代,来到了苏轼的心境,感觉飘渺但很愉快。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2

在上这课之前早已备好了课,开学初,就把苏轼几首有名的诗词打印给学生,利用早读课间带领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上课时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因为以前中秋联欢会时学生就学唱过这首歌,所以学生都会唱,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然后以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词引导学生着问题读课文,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给课文分段落时,教参的提示是分为3个段落,而学生自然地把第一小节分为第一自然段,我觉得这样分也可以,甚至比教参上的更科学,因为第一小节只是介绍了苏轼的身份,并没有涉及到创作原因(思念弟弟)。课堂上,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个人认为自己这一点做的还是不错的。嘿嘿嘿……

第二课时让学生找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原以为学生不能很快找到,真是低估了学生,原本最怕动脑筋的学生,竟然第一个说出来,我狠狠地表扬了一顿,结果他精神了一节课!

不过在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时,很失败,很吃力。后来索性不讲了,越讲越乱,还不如不讲。学生无法理解什么胸襟开阔,我想学生会背《水调歌头》以后应该会渐渐明白的。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是顺应作者写作顺序,从整篇词入手再回归词本身。设计的教案包含了整首词,教学时以激趣为主,部分点拨,部分点到即止。希望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诗词作品不是仅仅明白词中几句话的含义。“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教学预设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可是正如我们的人生一样,即使没有十全十美,我们也在努力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在教学最关键的转折处,“世上本来就是……哪里会十全十美呢!”请同学们自读后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多数谈的`是月亮与人生的相似,没有提到“十全十美”。什么是“十全十美?”在苏轼眼中应该是没有分离、没有悲伤、在这中秋之夜与亲人团圆!如果从这个词语出发去谈理解,再出示“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生必然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才能为下文理解残月的美,理解人生的耐人寻味做好铺垫。

可见,在备课时思路狭隘,站得不够高,就词本身理解词义,自然学生的领悟只浮在了水面。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4

正值“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季节,我有幸走进优雅古朴的石屏小学。第一次走进校园,感觉异常的安静,整洁,让我不忍打破这份宁静。因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情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可能是因为要上课了,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于是也就顾不上欣赏校园的花草树木,小桥流水。

上完四年级上册的文包词《但愿人长久》,自我感觉很失败,原本预设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钻研教材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是一篇文包词的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创作经过,所以我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只关注了文本中现有的'情感主线,即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而忽略了文本中没有的,却又有必要让孩子了解的,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文化积淀。

比如,课文开头的“古时候”,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其实这就是宋代,再比如,文中所说的“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其实是苏轼自己主动要求去做官的,为的就是和弟弟苏辙靠得近些……所有这些,其实与文章的中心“思念”,是一体的,如果能做到这些,能让孩子更透彻地了解整个诗词的创作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这首词。

其次,教学预设时“备学生”不够。也许是好长时间没有走出去接班上课了,所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导致课堂好几次几乎“冷场”,那些突发状况都是我没有提前预想到的,所以在临时处理时有好多的不完美。

比如,课堂开始,吟诵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学生只能说一首《静夜思》,当我灵机一动,换了一种方式,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时,我所说的上句,学生又无法接出下句,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同时也很尴尬。所以,我想,今后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所有因素,比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已有的能力……只有全方位地考虑周到,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

最后,课堂的整个行进节奏把握得不太好。课堂前一半过于松散,时间花费太多,所以后一半就显得有点紧了,以致结束时有点匆忙。

当然,不忘表扬自己一两点。首先觉得自己的书写指导很到位,而且落到了实处。其次,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好几次生活情境,对理解文本中的句子,词语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

今后,若还有这样的学习,锻炼的机会,我想,我一定会坚持走在情境教育的队伍中,努力学习,再接再厉!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5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教学时,我先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话题,看看学生们预备怎样和家人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有了兴趣,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畅想如何与家人团聚时,我问:你们知道,千年以前,同一轮明月下的苏轼却在忍受着思念亲人的痛苦吗?我以为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那种痛苦,但上课的时候我却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体会到苏轼的感受。

课后我仔细总结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写词背景渗透不够深入

在课前就让学生查一下苏轼的生平资料和创作《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背景或当时的情况。在课上请学生起来介绍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们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了全面而又比较深的认识后,再让学生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痛苦,那样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刻。

2.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脱离

中秋,是一个花好月圆、家家团圆的好日子。而苏轼与弟弟却手足分离。这里的情境比较没有达到反衬的效果。

以上问题有待在教学中逐步改进。学生在充分朗读后情感被调动起来,这时,进入本课下一环节---课内延伸。教师引导:在今天这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建筑工人、解放军叔叔、莘莘学子、海外华侨等)

第三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今天,我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再补充苏轼被贬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第四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

这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围绕苏轼的感情线索“思念——埋怨——宽慰”展开,词的意境也随之铺展开来,词人的精神世界也一点一滴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埋怨”进行品析,帮助学生体会苏轼这种无理的埋怨所产生的妙处,最主要的是还结合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中理解“埋怨”之情,使学生和词人产生共通的心理,感同身受。

然后通过挖掘苏轼“宽慰”的心理,让学生潜意识的体会苏轼的埋怨和自己的埋怨的不同,进而了解苏轼的旷达胸襟、仁爱情怀。这样不仅便于帮助学生去感知苏轼的中秋词、感悟其独特的优美意境,更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人格。《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只有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寻找文本和读者心中的共通点,才能够以文中之情抒心中之情。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2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过程。故事是词的展现。

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扫除朗读中的“拦路虎”,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了解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体会苏轼中秋夜在万家团圆的时刻,他却与弟弟不能相见的那种心情,那种发自内心的慨叹,触景生情,不禁吟诵“明月几时有……”并从文中找出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去读这首完整的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去体会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我们的大诗人兄弟间感情如此深厚。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却有许多兄弟为了利益反目成仇,甚至横刀相向。思古观今,苏轼的这种兄长对弟弟的情感值得学习,值得敬佩。在今天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的社会里,绝大部分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这课时,我告诉他们:你们今后同学之间就如兄弟姐妹,从现在开始要互相关心,互相谦让。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实文的用意应该是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诗(词)的含义,只是现成的文字对诗(词)句的描述,往往对学生来说会先入为主地理解诗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这一课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在设计教案时加入听歌、看图想象的环节。

在开学之初,正好是中秋节前夕,我给学生抄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简单讲解后让学生熟读、背诵,有条件的可以借《但愿人长久》的歌曲听听,最好会唱。

上课时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因为前面好多学生唱过这首歌,所以听到曲子后,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然后以“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词”,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3个词语,我说,“苏轼的感情变化是本文的一条主线,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学生找出这3个词语以后,顺势而问“苏轼为何心绪不宁?又为何会埋怨?为什么苏轼后来又得到了宽慰?”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自学课文,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水到渠成。最后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顺势拓展延伸,“中秋节就要来了,由于工作的忙碌,很多人不能回家团圆,让我们共同祝愿他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还想把这句话送给谁?”最后又以师生共唱歌曲结束。

课上完后,感觉课堂上师生对苏轼的情感把握得较好,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4

《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是一篇“文包诗”类课文,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本课的第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习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我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5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中秋节导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学生的兴致很高,有一个学生还背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借此,我顺势导入了课题。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苏轼当时心中的想法,在想象说话,全班交流中体会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以达到对苏轼的内心的探寻。并让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分别后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苏轼内心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想象和回忆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我在教学时抓住了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让学生说说当时苏轼的心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我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水调歌头》的吟诵声中,我和学生结束了对这篇文本的解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叙述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本文,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孩子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苏轼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此外,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一起完整的品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读读背背,感受苏轼语言的独特魅力,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7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教学时,我先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话题,看看学生们预备怎样和家人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有了兴趣,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畅想如何与家人团聚时,我问:你们知道,千年以前,同一轮明月下的苏轼却在忍受着思念亲人的痛苦吗?我以为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那种痛苦,但上课的时候我却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体会到苏轼的'感受。

课后我仔细总结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写词背景渗透不够深入

在课前就让学生查一下苏轼的生平资料和创作《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背景或当时的情况。在课上请学生起来介绍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们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了全面而又比较深的认识后,再让学生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痛苦,那样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刻。

2.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脱离

中秋,是一个花好月圆、家家团圆的好日子。而苏轼与弟弟却手足分离。这里的情境比较没有达到反衬的效果。

以上问题有待在教学中逐步改进。学生在充分朗读后情感被调动起来,这时,进入本课下一环节---课内延伸。教师引导:在今天这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建筑工人、解放军叔叔、莘莘学子、海外华侨等)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8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 教学时,我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读课文,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欣赏配乐的《水调歌头》全词,指导朗读。

一节课上下来,我也有一些遗憾: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9

在上这课之前早已备好了课,开学初,就把苏轼几首有名的诗词打印给学生,利用早读课间带领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上课时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因为以前中秋联欢会时学生就学唱过这首歌,所以学生都会唱,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然后以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词引导学生着问题读课文,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给课文分段落时,教参的提示是分为3个段落,而学生自然地把第一小节分为第一自然段,我觉得这样分也可以,甚至比教参上的更科学,因为第一小节只是介绍了苏轼的'身份,并没有涉及到创作原因(思念弟弟)。课堂上,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个人认为自己这一点做的还是不错的。嘿嘿嘿……

第二课时让学生找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原以为学生不能很快找到,真是低估了学生,原本最怕动脑筋的学生,竟然第一个说出来,我狠狠地表扬了一顿,结果他精神了一节课!

不过在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时,很失败,很吃力。后来索性不讲了,越讲越乱,还不如不讲。学生无法理解什么胸襟开阔,我想学生会背《水调歌头》以后应该会渐渐明白的。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0

《但愿人长久》苏轼的这首词,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不少课文的课后生字,学生并不陌生。很多字都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见过,甚至很熟悉,也早就会读会写。但是,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这些生字有了新的搭配,组成了新的词语,而且是具有新鲜感的词语。比如本课的:“安慰“的慰有了新的搭档,变成了意义更为微妙的“宽慰”;“思绪万千”是三年级学的,但是“思绪”变成了“心绪”。学习这些词语必须让学生注意它们的区别和联系。“阴”和“合”两字看上去简单,但在本课中组成的词语却很不简单,两词的结构相同,位于词作的上下句中,不但形式上对仗,意思上也暗合。两个词语的理解对《水调歌头》的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尽管我花了不少时间,但我认为值得。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1

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十分清晰,苏轼的情感发生了三次变化:心绪不宁(思念)——埋怨——宽慰。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出体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苏轼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的问题,逐步感悟全文。

在体会“手足情深”时,让学生说说透过“形影不离”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进来,说了很多感人的场景,体会了苏轼兄弟两人的情意。然后指导学生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学生对“思念”二字的感悟。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这样多角度的体验后,学生能感同身受,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的第4节,描述了苏轼埋怨的话语,省略号省略了其它埋怨的内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补白练习。从而感悟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深。

最后两小节,抓住“宽慰”,理解词语的意思,寻找“宽慰”的原因,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从他一生坎坷的经历中体会苏轼的豁达、乐观。

说说本课的作业吧。课前预习时,让学生通过查阅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完成《补充习题》中一至二中的词语意思。课堂上结合课文讲读完善了一二两题的`作业。这样补充习题中的作业完成了大半。课外花了10分钟就把剩余的拓展练习做好了。至于《练习与测试》中的作业,我只好放在中午做了。本来中午是要师生共读的,可惜被练习册占据了。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辅只有一本《补充习题》,那我们就有更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了。今年起,课外阅读要进行独立的测试,不知现在的教学状况怎么应对这一切!!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教学反思: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昨晚,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声反复的将《水调歌头》吟诵。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3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喜欢他豁达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更爱他人生十六乐事的超然之姿。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也爱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快意洒脱……读苏东坡,词句翩然间仿似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们走来。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便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词中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课文情节生动,语言通俗精练,意蕴深远。作为一篇“文包词”,文中的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苏轼通过诗词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的祝愿,而课文正是通过故事把词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转化为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教学时,我首先通过《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继而,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读课文,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欣赏配乐的《水调歌头》全词,指导朗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4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习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

师:“埋怨”是什么意思?

生:是抱怨别人的意思。

生:我补充,是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而产生的一种心情。

师:那你们平时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而埋怨过谁吗?

生:我埋怨过一个同学,借了我的东西不还。

生:我埋怨过我妈妈,她老是叫我学这学那。

……

师:哦?那苏轼是因为什么不开心?

生:他原来和弟弟苏辙形影不离,后来分别得太久,又不得想见,所以不开心。

师:那苏轼他去埋怨谁?

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师:哦?你从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读出来吗?

生:“他眼睁睁……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师:看来他还挺郁闷的,谁来开导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边,你会和他说些什么?

生:我想说:你不用那么开心,好多人和你一样,家人不能团聚呀。

师故做更伤心的样子,扮演苏轼:人家就是伤心嘛,我和弟弟都好几年都没见面了!

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月亮现在是很圆很亮,但它也有不圆的时候啊,有时还被“天狗”吃了呢!(全班大笑)

生:每个人都会有悲伤,也有快乐的事情发生,现在你虽然很伤心,但是你可以想想高兴的事情呀。

生: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你弟弟也会在这个时候看到它的,你们借着月光,用心来说话呀,他一定能听到的。

师:噢!我们兄弟俩“心有灵一点通”,对,你们开导了我,谢谢你们。我来做一首诗吧:人有悲欢离合……

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我觉得建立师生间融洽的学习氛围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催化剂。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5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教材编写者独创的课型,如《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这类课文将一首小学生较难理解的古诗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短文中。短文既简单明了地交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又对古诗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说明,语言生动,故事性强,给小学生学习古诗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通过阅读短文,他们便水到渠成地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就是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我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如“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能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五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

课始,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再补充苏轼被贬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在体会埋怨的原由时,我引入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我和学生在古筝的伴奏下,齐读《水调歌头》将古诗情韵推向高超。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但愿人长久”这一关键词,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语言精练,意蕴深远。这种文包诗的形式,学生不陌生,也懂得学习这种形式的课文要联系文章内容解诗意。

心理描写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我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心理感情变化为主线,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首先是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然后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以此来串联全文的教学。

教学第五、六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读诗词和课文中的语句,诗文对照,自己理解词句的意思,随后小组内进行交流。组内小伙伴之间交换对读诗句和诗句意思,逐步提升,这样,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到“文包诗”“诗文对照”的特点。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3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习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

师:“埋怨”是什么意思?

生:是抱怨别人的意思。

生:我补充,是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而产生的一种心情。

师:那你们平时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而埋怨过谁吗?

生:我埋怨过一个同学,借了我的东西不还。

生:我埋怨过我妈妈,她老是叫我学这学那。

……

师:哦?那苏轼是因为什么不开心?

生:他原来和弟弟苏辙形影不离,后来分别得太久,又不得想见,所以不开心。

师:那苏轼他去埋怨谁?

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师:哦?你从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读出来吗?

生:“他眼睁睁……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师:看来他还挺郁闷的,谁来开导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边,你会和他说些什么?

生:我想说:你不用那么开心,好多人和你一样,家人不能团聚呀。

师故做更伤心的样子,扮演苏轼:人家就是伤心嘛,我和弟弟都好几年都没见面了!

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月亮现在是很圆很亮,但它也有不圆的时候啊,有时还被“天狗”吃了呢!(全班大笑)

生:每个人都会有悲伤,也有快乐的事情发生,现在你虽然很伤心,但是你可以想想高兴的事情呀。

生: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你弟弟也会在这个时候看到它的,你们借着月光,用心来说话呀,他一定能听到的。

师:噢!我们兄弟俩“心有灵一点通”,对,你们开导了我,谢谢你们。我来做一首诗吧:人有悲欢离合……

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我觉得建立师生间融洽的学习氛围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催化剂。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4

昨天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但愿人长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对于本文的教学,阐述三点体会。

一、抓点悟情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牵线品读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

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

导入课题后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优美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了上来。接下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

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此时的苏轼看着月光,不由得产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阵感慨后转念又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儿的阴晴圆缺,心里又宽慰了许多,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宽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诵文中的五行诗结束了文章的教学。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习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际交流。

苏轼的情感变化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上我们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思念、埋怨、宽慰”等,再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学习画了思维导图,课上画了一会儿,回家让学生进行了完善。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5

这节课上下来,自己的感受点点碎碎记录如下:

1、情境设置达成了预期的情感效果。

2、在内容的理解上的深度还不够!

当然,我指的并不是在课堂上带学生作过多的理解词的内容,只是学生在学文之前的铺垫、知识储备还不够。自己的理解不够细腻。

(1)、“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共“是”共同、相同“的意思。而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A、兄弟俩共同在思念。B、他们流着相同的血液。C、他们有着相同的遭遇........)

那么,这里就需要课前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如:苏辙与苏轼的景况以及当时在写这首词时的遭遇和心境。我之前也做了这些工作,可还不细致和没有达到效果。

(2)、“人长久”!从书面上会大致理解为:美好的感情能长留人们心中!其实,这里的长久也代表了苏轼希望弟弟能健康地存活下来,一生都平安。同时,也说明了苏轼认为:兄弟俩只要健康地活着,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都能有再次团聚的希望。这里也阐明了他是乐观主义者。虽然生活很无奈,但仍对生活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3、学文需要的背景渗透的不够深入。

(1)写词背景:中秋,是一个花好月圆、家家团圆的好日子。而苏轼与弟弟却手足分离。这里的情境比较没有达到反衬的效果。

为什么很多人们在平时写不出这样的文章。而在今天这个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境遇里写的这样真切?这里,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有关佳节和思念亲人的事例。真切体会思乡、思念之情。否则是架空式的表面文章。

(2)、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时,有些游离。

A、当在开头让他们说说,你准备和家人怎样度过这个节日?学生都说的是”预期“怎样过,预想到的快乐。而不是在说他们体验过的欢度节日的幸福。这和教师的问题设计有关。

B、很多学生不能体会手足情深的兄弟分离的心境。应该让学生说说身边的例子或者是了解到的别人的事例。

C、在讲到”人有悲欢离合“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有什么快乐和悲伤的事情。有的学生只说了快乐的事情。而有的学生则只说了悲伤的事情。其实,如果让一个学生既说他的快乐也说他的悲伤。学生应该能感受到:每一个人一生都不是那样顺心的。而不是理解为:有的人是快乐的,有的人是悲伤的。

4、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应有一定的情感力度。并承载着很多的信息量。教师一句简短的话语就能将很多的知识传输给学生。应凝练、经典!

在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还留下了让我难忘的一个情景:

在学完全词时,我告诉学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准备将这句话送给谁?或者对谁说呢?有的学生说送给亲人、送给解放军叔叔........

有位女同学说想送给”王维“。当时,大家都感到很意外,用一种惊讶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同学,而后又看看我的反应。

我立刻问清楚这个王维是谁?她说是诗人”王维“,大家更不解了。都歪着小脑袋等着我解决这个飞来的意外。这时,一位同学大声喊到:王维已经死了。(显然,他更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位同学会送一份祝福给一个已经死去的人)

我是这样解决的:

师:你为什么要送给他?

生:(不是很流利地说着)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两句名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其实,像苏轼这样常年不能和家人团聚的人不止王维,还有很多,如李白等。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祝福送给苏轼的弟弟,以及像苏轼这样的人吧,引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反思]:其实,这位学生由学本文想到了两点:

1、王维和苏轼一样留下了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的诗句。

2、由苏轼的思念之情联系到了去年学过的旧知:王维也是在思念之情由然而生时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而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经典名句。

我虽然明白了这位学生的意思,并且也作了解释,可总感觉,其他学生理解的还不透彻。这个点落的不到位就草草收兵了。应该抓住机会,再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引导。

如果,当时这样说会更好: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有着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愁思。无论是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表达了很多人的内心愁苦、无奈、思念的情感,引起了共鸣。所以,这几句诗词成了千古名句。他们都以诗词寄托着内心的感受。

这样小结不仅讲清了,为什么这几句诗词被人们千古吟诵。而且也阐述了作者们留下这些诗词时候的心境都是源于思念!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6

我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景,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苏轼当时的心情。由于他和他弟弟分别7年了,特别想念弟弟,看到天上的圆月,他埋怨起来,为什么在别人的分离时月亮变的这么圆,这么亮创设这样的情景,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通过让学生在感情品读中体会亲情,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随后,我又问学生你在中秋节这一天有没有和亲人分离的场面,你又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姐姐在远处上学,去年中秋节这天她没有回家来,我们吃月饼的时候很想念姐姐,我想此时此刻,姐姐要是能和我们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那该有多好啊。有的同学还说在过中秋节的这一天。爸爸打工在外,远离家乡,一家人都很想爸爸,接着我问,你此时此刻的心情也和诗人苏轼的心情是一样的,用哪一句话来表达,学生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明白了他们确实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用这样的方法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了。

一、抓点悟情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牵线品读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但愿人长久》,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导入课题后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优美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了上来。接下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习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际交流。

苏轼的情感变化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上我们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思念、埋怨、宽慰等,再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学习画了思维导图,课上画了一会儿,回家让学生进行了完善。

虽然整堂课还算比较流畅,但是遗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7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中秋节导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学生的兴致很高,有一个学生还背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借此,我顺势导入了课题。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苏轼当时心中的想法,在想象说话,全班交流中体会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以达到对苏轼的内心的探寻。并让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分别后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苏轼内心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想象和回忆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我在教学时抓住了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让学生说说当时苏轼的心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我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水调歌头》的吟诵声中,我和学生结束了对这篇文本的解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8

本课教学突出关键词“思念”,抓住苏轼情感变化的线索(“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组织教学过程,效果不错。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语,走进课文的情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心绪不宁”,“宁”就是安宁,平静;“心绪不宁”就是苏轼的心情无法平静。理解词语过后,自然就冒出一个问题,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答案的关键词就是“思念弟弟”。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可是只有苏轼背井离乡、亲人分离,所以思念的情愫油然而生。此时此刻,苏轼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自然就体会到苏轼“月圆人不圆”的心情,有一位很有趣的男孩居然祈祷起“苍天、大地”来。(估计他是看了赵本山与范伟的小品了)接着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体会兄弟深情;抓住“屈指算来”理解分别越久思念之情越深。进入“埋怨”环节,先让学生想象苏轼“眼睁睁”的表情,然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与想象说话,学生体验到月亮的“无情”,乃至“残酷”。

抓住“转念”一词,自然进入课文最后两小节的学习。这部分是课文的高潮,也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诗文对照反复朗读,这样既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体会到苏轼由“埋怨”到“宽慰”的心情变化。教学结束,感觉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语言表达训练的面还不够广,背诵的任务自然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从学生《补充习题》中的作业看,对“皓月当空”、“手足情深”等词语的理解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课外古诗词的积累工作也做得很不好。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9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再补充苏轼被贬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0

这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围绕苏轼的感情线索“思念——埋怨——宽慰”展开,词的意境也随之铺展开来,词人的精神世界也一点一滴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埋怨”进行品析,帮助学生体会苏轼这种无理的埋怨所产生的妙处,最主要的是还结合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中理解“埋怨”之情,使学生和词人产生共通的心理,感同身受。

然后通过挖掘苏轼“宽慰”的心理,让学生潜意识的体会苏轼的埋怨和自己的埋怨的不同,进而了解苏轼的旷达胸襟、仁爱情怀。这样不仅便于帮助学生去感知苏轼的中秋词、感悟其独特的优美意境,更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人格。《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只有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寻找文本和读者心中的共通点,才能够以文中之情抒心中之情。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叙述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本文,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孩子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苏轼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此外,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一起完整的品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读读背背,感受苏轼语言的独特魅力,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2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教学时,我先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话题,看看学生们预备怎样和家人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有了兴趣,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畅想如何与家人团聚时,我问:你们知道,千年以前,同一轮明月下的苏轼却在忍受着思念亲人的痛苦吗?我以为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那种痛苦,但上课的时候我却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体会到苏轼的感受。

课后我仔细总结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写词背景渗透不够深入

在课前就让学生查一下苏轼的生平资料和创作《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背景或当时的情况。在课上请学生起来介绍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们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了全面而又比较深的认识后,再让学生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痛苦,那样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刻。

2.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脱离

中秋,是一个花好月圆、家家团圆的好日子。而苏轼与弟弟却手足分离。这里的情境比较没有达到反衬的效果。

以上问题有待在教学中逐步改进。学生在充分朗读后情感被调动起来,这时,进入本课下一环节---课内延伸。教师引导:在今天这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建筑工人、解放军叔叔、莘莘学子、海外华侨等)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实文的用意应该是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诗(词)的含义,只是现成的文字对诗(词)句的描述,往往对学生来说会先入为主地理解诗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这一课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在设计教案时加入听歌、看图想象的环节。

在开学之初,正好是中秋节前夕,我给学生抄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简单讲解后让学生熟读、背诵,有条件的可以借《但愿人长久》的歌曲听听,最好会唱。

上课时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因为前面好多学生唱过这首歌,所以听到曲子后,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然后以“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词”,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3个词语,我说,“苏轼的感情变化是本文的一条主线,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学生找出这3个词语以后,顺势而问“苏轼为何心绪不宁?又为何会埋怨?为什么苏轼后来又得到了宽慰?”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自学课文,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水到渠成。最后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顺势拓展延伸,“中秋节就要来了,由于工作的忙碌,很多人不能回家团圆,让我们共同祝愿他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还想把这句话送给谁?”最后又以师生共唱歌曲结束。

课上完后,感觉课堂上师生对苏轼的情感把握得较好,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4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 教学时,我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读课文,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欣赏配乐的《水调歌头》全词,指导朗读。

一节课上下来,我也有一些遗憾: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5

正值“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季节,我有幸走进优雅古朴的石屏小学。第一次走进校园,感觉异常的安静,整洁,让我不忍打破这份宁静。因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情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可能是因为要上课了,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于是也就顾不上欣赏校园的花草树木,小桥流水。

上完四年级上册的文包词《但愿人长久》,自我感觉很失败,原本预设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钻研教材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是一篇文包词的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创作经过,所以我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只关注了文本中现有的情感主线,即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而忽略了文本中没有的,却又有必要让孩子了解的,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文化积淀。

比如,课文开头的“古时候”,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其实这就是宋代,再比如,文中所说的“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其实是苏轼自己主动要求去做官的,为的就是和弟弟苏辙靠得近些……所有这些,其实与文章的中心“思念”,是一体的,如果能做到这些,能让孩子更透彻地了解整个诗词的创作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这首词。

其次,教学预设时“备学生”不够。也许是好长时间没有走出去接班上课了,所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导致课堂好几次几乎“冷场”,那些突发状况都是我没有提前预想到的,所以在临时处理时有好多的不完美。

比如,课堂开始,吟诵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学生只能说一首《静夜思》,当我灵机一动,换了一种方式,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时,我所说的上句,学生又无法接出下句,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同时也很尴尬。所以,我想,今后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所有因素,比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已有的能力……只有全方位地考虑周到,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

最后,课堂的整个行进节奏把握得不太好。课堂前一半过于松散,时间花费太多,所以后一半就显得有点紧了,以致结束时有点匆忙。

当然,不忘表扬自己一两点。首先觉得自己的书写指导很到位,而且落到了实处。其次,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好几次生活情境,对理解文本中的句子,词语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

今后,若还有这样的学习,锻炼的机会,我想,我一定会坚持走在情境教育的队伍中,努力学习,再接再厉!

下载我教学《但愿人长久》 教学反思与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教学《但愿人长久》 教学反思与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学习完《但愿人长久》,孩子们都舒心地笑了。似乎忘记了我的“严肃”我的“凶”,走进课堂的我依然轻松自如,这使我欣慰。教学本文,我抓住了苏轼的情感线索,所以教学很流畅。教学回......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实文的用意应该是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诗(词)的含义,只是现成的文字对诗(词)句的描述,往往对学生来说会先入为主地理解诗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这一......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华燕霞 苏轼的这首词,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转载2015-11-04 15:05:21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杨峪河镇四合小学 李敏玲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

    但愿人长久 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抒发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以及他对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的诚挚祝愿。 本......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与反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一直......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五篇材料]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