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申论十大热点-小时代

时间:2019-05-13 11:2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申论十大热点-小时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申论十大热点-小时代》。

第一篇:2014申论十大热点-小时代

2014申论十大热点-小时代

《小时代》是正在上映的由郭敬明导演、编剧的电影。关于这部电影的风评,分歧很大。一花一世界,文学艺术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心灵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表达维度。十八九岁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电影《小时代》的取景场域,“80后”作家郭敬明虽年岁增长,从小说、杂志到电影,唱的依然是“青春调儿”,并且再一次聪明地抓住了自己的目标受众——数量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幼稚和单纯、热情和盲目、生动和做作,是青春文艺的双面胶。同理,非理性、类型化、跟风,是郭敬明作品、琼瑶小说、汪国真与席慕蓉的诗歌、小虎队音乐等不同时代青春文艺流传的本质。青春有自己的属性,无罪可原。但是《小时代》却让很多人看到了青春之外的东西,产生了无法摆脱的不安。

就文艺作品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记录”而言,电影《小时代》以及主创者接受采访时的胸臆直白,无比真切地表达了思想解放、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之后,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虎视眈眈和一往无前的力量。物质是生命和生存的基点,美和价值也极大地依赖物质甚至存在于物质之中,今天,从理性和哲学的层面,我们都不会也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之有道的财富,帮助我们获得尊严和体面,但是一旦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成为一个社会较大人群尤其是已经摆脱贫困的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一个社会先知先觉阶层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势必“喜言通俗,恶称大雅”。在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艺作品对于物质和人的关系的探索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但探索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创造和物质拥有的层面,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是“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史学家钱穆说中国知识分子远从春秋时起,便以“在世界性社会性历史性里,探求一种人文精神,为其向往目标的中心”,知识的功能虽表现在知识分子身上,而知识的对象与其终极目标,则早已大众化。将理想生活和知识对象致力于人文之共同目标,一切的追求和发展,都是工具和阶梯。今天,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言必称西”,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以大化小,是对个性和个体人发展的剥夺和压迫。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常识:强调发展个性、发挥个体人的天赋特长的西方社会,对于个体的尊重和对于他者即社会大群体的尊重和奉献,通过宗教的层面上升到价值领域并获得共识、付诸实践。个体的“小”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大”之中,工具性的物质服务于本原性的思想和精神,因此,才有范蠡襄助越王勾践玉成其事引艳羡,无人属意陶朱公;才有书生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豪气干云,引无数名士竞折腰;才有恺撒“赤条条走进坟墓”,英雄的故事已经雕刻成不朽的史诗。立功,立言,立人,哪一桩是把个体的价值捆绑在物质的战车上?

青春可掠单纯之美,但幼稚是她隐形的伤疤。幼稚之人或有美感,文艺的幼稚和浅薄阶段则是必须超越的。今天,充斥耳目的如果都是《小时代》们,或者因为票房有利可图,就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作家和艺术家作

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类别,是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者,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作家、艺术家身处丰富、深刻、复杂、变革的大时代,人类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个体人的命运,哪一样不是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政治、经济、文化,哪一样不值得去为历史立题?文艺创作实践是个体性行为,文艺创作的功能却具有公共性,文艺创作无视大的人群,无视创作底色的世界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是对作家、艺术家自身职责的放弃,也是对时代、历史的伤害和不公道。作家和艺术家是“歌者”和“言者”,所以在古希腊人的眼里他们是特殊的人群,是上帝与人类沟通的使者,他们是人类世界里具有特殊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的人,他们的存在,使人类具有消解迷惑、拥有希望的通道。因此,真正聪明的作家和艺术家,不仅能够在五光十色的生活和丰富的大时代里敏锐地捕捉到具有特殊意义的形象,而且能够通过细腻的甚至微小的形象,表现、折射、反省、记录生活的深处和人性的深处,建构创作的景深。创作的景深取决于创作主体的修养。题材本无贵贱轻重,在一个修养深厚情怀壮阔的创作主体视野里,个体是群体的缩影,侧面是正面的延伸,角落是中心的背景,文艺创作每一个细节的选择和确定,都应该是形象的社会本质意义的扩大和加深。

矫枉过正是我们常常会犯的毛病,走过贫穷和物质短缺年代,进入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对于贫穷的恐慌更加强烈,物质占有的欲望更加迫切。“凌空高蹈”之不言已久矣。普通人或可目光和目标向下倾,作家和艺术家不能不为时代唱大风。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有勇气、有才华,更要有情怀、有格调。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请出列,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者也请走开。

不常回家看父母违法

用法律取代道德和情感,其实质是矮化了法律,低估道德和忽视情感,不适合于处理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

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与时俱进地根据现实最新情况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从法理上明确了保护老人权益的意义和价值,对促进全社会关心老人的权益问题,提升尊老敬老的水平,都有积极的意义。

特别是该法明确,国家要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为老年人随配偶或者赡养人迁徙提供条件,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同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实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或者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应当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以及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等。这些规定,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具有明确的执行主体,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敬老养老事业的发展。

相比之下,被媒体热议的“不常回家看父母”属违法行为的条文,则有一些含混,缺乏实际的操作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关于“常”是多久的概念,每天?一周?半月?一年?这个前提条件不弄清楚,可能使得那些半年甚至一年回家的打

工族、学生、异地生活子女大面积违法,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让那些因生活原因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在饱尝思亲之苦的同时,背上违法的心理负担,从感情上来说是说不过去的。

其二、关于违法的界定问题。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每一个家庭,因为家庭成员组成的独特性,而呈现不同的特性。每个家庭都存在着各式各样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纠结和矛盾,有极品父母,也有奇葩儿女,演绎的故事也时常令人“拍案惊奇”。如何界定儿女是否违反回家看看的法律条款?如果出现纠纷,如何取证?总不至于要发明一种最新型的指纹打卡机或别的仪器来存证吧?那样的话,可能是对孝道的一种侮辱和讽刺吧?而如果没有这种装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执,又如何判断呢?

第三、法律的条文,对“不常回家看父母”的儿女,并没有制定明确的处罚规定。其最终的处罚方式,也不过就是惯常的“道德谴责”。这就犯了混淆法律与道德的忌讳,这实际上是弱化了法律的严肃性。

法律条文应该是严肃、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而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恰好不具备这种特性,它至多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好的愿望,并不等同于好的法律条文。而且,让本该充满温情的“常回家看看”,变成公事公办的冰冷法律条文规定的义务,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文化,是根本不相融合的。

试想,与父母感情不好的儿女,有口无心、身到心不到地来到父母身边,例行公事地问候,甚至三句话不投机地吵闹一阵,这样的“常回”,除了让父母寒心和痛苦之外,还有别的什么意义吗?从根本上讲,回家看父母,其实是个感情问题,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无须提醒、极少数人提醒也没用的问题。

法律之下,有道德;道德之下,有情感。三者应该各安其位,用法律取代道德和情感,其实质是矮化了法律,低估道德和忽视情感,这种方法,是不适合于处理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的.2014申论十大热点-贺州水污染:

日前,广西贺州市发生水体镉、铊等重金属污染事件。与广东交界的贺江被污染河段约110公里,不同断面污染物浓度从1倍到5.6倍不等。污染源基本确定为上游沿岸冶炼、选矿企业。7日,广西贺州官方表示,水体污染已得到控制,镉已达标,铊少量超标,经过水厂处理后,不会对民众生活起居及健康造成影响。

这起严重的水污染事件似乎将就此画上句号,但却不能让人感到踏实。其一,受污染水域水质的迅速恢复,是紧急状态下“人走厂停”的结果。事件告一段落后,还会不会“人回厂开”,尚不知晓。其二,此次水污染事件的始作俑者仍在排查,锁定之后势必被追责。而那些非直接责任者的厂矿企业,是否还会在上游沿岸矗立,尚不知晓。其三,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对于此次事件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是否因为“广西广东没有接到人畜伤亡报告”就可轻轻发落,尚不知晓。

如果这些理应厘清的责任、理应的整改不能深入下去,那么只能说,贺江水污染事件的句号就是不圆满的,没有造成重大环境灾难就是侥幸的。下一次污染,仍将等着人们被动去发现。

穷追制造污染事件的企业固然是法律要求,但是不能因此回避地方政府的责任。重污染企业是如何获批的?为什么允许建立在河流上游?平时监管为什么缺位?之所以提出这些疑问,是因为,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环境污染案例中,不乏地方权力的影子:要么合谋,要么默许。

究其原因,无非是粗放式的经济模式,尽管可能是对民生有危险的,但能够带来可靠的财政收入,能够带来漂亮的GDP数据,有时还带来官企利益输送的机会。

“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这是总书记发出的告诫。把这句话落到实处,让地方施政不再盲目追求经济数据的增长而忽视民生和环境承载力,就必须将环境保护作为考评的重要一环,以此纠正地方行政的惯性。

而追究环境污染事件中的地方行政责任,就是其中不可匮缺的程序。过去,人员伤亡人数是追究地方领导责任的硬性标准。这固然强化了地方行政的安全意识,但是还远远不够。甚至可能引发虚报瞒报的冲动。从目前环境的恶化速度而言,需要从严治理。因此,无论环境污染事件是否造成伤亡,是否影响民众生活起居,都应该追究行政责任,以此倒逼出一个“以民生和环境论英雄”的合理行政体制。

从这个角度讲,别轻易就给贺江水污染事件画上句号。什么时候这样的事件成为改变地方行政思维的起点,这才算是汲取了深刻2014申论十大热点-城管暴力执法问题: 看到治理之艰巨、看到两难之纠结,才不至于在“制服反感”与“弱势认同”之下,得出偏执一端的结论

从6月15日网友爆料“武汉城管路边摆摊”,到相关部门称这是“换位体验”,再到当事人近日面对央视记者采访袒露心声,一起“双面城管”,引来众声喧哗,至今余音不绝。无论是作秀之嘲、造假之疑,还是换位之辩、误解之惑,都指向同样的老问题:城市管理的博弈,如何达致两全的平衡?

鲜花执法、举牌劝诫、拍微电影甚至当街对跪,武汉城管的创新之举,可谓层出不穷。而此次“乔装练摊”的不同之处,除了峰回路转的戏剧性外,更在于城管不再只是一个身影模糊的群体,而被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个人。不管是谈工作不易时的困惑眼神、说练摊经历时的掩面而泣,还是“我内心的想法会辞职”、“没有社会认同感”的坦然自陈,“双面城管”桂文静都让人更多地深入到这个群体的内心。

然而,游商小贩又何尝没有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地铁出口蹬三轮车拉活的小伙子,白天还在餐馆端茶送水;卖羊肉串的兄弟俩,因为眼睛被熏出毛病而收摊回家;打开捷达后备箱卖批发服装的,是上个月刚失业的白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他们,可能会被统称为小贩,却也都有各自的悲欢,都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观念上,站在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答案。城管执法损及小贩生存权,抱有“权利至上”理念者难免反感;小贩的杂乱妨碍城市秩序,主张公共利益者可能会坚持取缔。然而,抛开这些概念上的争论、法规中的判定,还原到具体的语境之中,对或错却变得没那么绝对。如果说城管练摊是为了换位思考,那我们在审视城管与小贩的困局之时,同样应体认具体的语境、还原真实的纠结,在感同身受的“同情”中寻找破解的共识,城市管理的政策与举措才能多一点温情,不至于冷冰冰,导致“踩头”一类触碰底线的行

为。

同样,小贩不能被各种管理制度妖魔化,城管也不能被公众舆论污名化。看到问题之庞大、治理之艰巨、两难之纠结,看到无数人在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才能有更多“过程意识”,不至于在“制服反感”与“弱势认同”之下,得出偏执一端的结论。

接受采访时,武汉城管相关负责人发问:“到底要我们怎么做?”这样的“斯芬克斯之问”,在当前的中国,绝不止城管问题。谁都有春节回家的权利,每个人不足一根香烟的铁轨长度,却让其实现倍显艰难;重化工项目带来赋税、促进就业,要修到家门口,却难免有污染与风险的担忧。理念正确,并不总能对接现实的逻辑;思路再好,也需接受现实的考量。对社会更多体察、对个体更多关注,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处身的方位,也才能找到破解“中国式问题”的钥匙。

“双面城管”事件已经告一段落,只留下几本日记和一份可能无法完成的调查报告。不管舆论如何评价,引来关注本身就是成果。这提醒我们,要以更多善意去思考问题、更多“同情”去寻求答案,这不仅是对小贩的保护,也不仅是给城管的正名,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

第二篇:2012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共同富裕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善民生作为最突出的“重头戏”,充分反映了“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念。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毛泽东在1953年提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共同富裕”概念从此广泛传播。邓小平一贯坚持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他坚信共同富裕“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江泽民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更是多次强调“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七一”重要讲话再次作出这一承诺,实际上是我们党对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方向的庄严宣誓。可见,共同富裕已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来分析,“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使生产力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共同富裕,有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既要反对“效率至上主义”、“发展至上主义”,也要反对“公平至上主义”、“平均主义”。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积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实现共同富裕,面临哪些问题?

邓小平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就可能出乱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收入差距亦逐渐扩大。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317到2000年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2007年更达0.48。这个数字不仅比印度、伊朗、波兰这些发展中国家要高,而且高于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不合理,居民和劳动所得比重持续下降,国家和企业所得比重持续增加。二是国民收入再分配格局不合理,缺乏调节高收入者的有效手段,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低收入者得不到有力保障。这种状况造成了国内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与投资和出口相比,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严重不足,难以靠内需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但也要认识到共同富裕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更多的是针对一部分人民群众还没有富裕起来而言的,是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要去限制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一方面要继续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发展。共同富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物质和精神的极大丰富。抛开共同富裕讲生产力发展,会导致两极分化,离开生产力发展讲共同富裕,则会导致共同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要求更加注重、强调公平,着眼点在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分配公平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重庆的做法在2011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比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培养照顾130万留守儿童、“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国”“民”共进、建设公租房、“三进三同”结穷亲。机关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结穷亲”,以困难家庭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促进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事关我们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加强。我们党执政的任务,不仅包括做大“蛋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包括分好“蛋糕”,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完成好这两个任务,对于确保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确保我们党长期执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他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幸福指数”风靡全球。法国总统萨科齐去年9月宣布,有意往本国经济增长评估体系中引入能够反映民众快乐程度和幸福状况的参数。加拿大统计部门也在全国范围调查中增设反映民众幸福程度的项目。巴西一个参议院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幸福修正案”,如果该修正案获得整个国会的通过,追求幸福将成为一项受到巴西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英国首相卡梅伦责令国家统计局设计一套全新的统计方案,以详细采集涉及个人幸福程度的数据,以“幸福指数”以衡量公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并作为制定和评估政策的核心参考。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就需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温家宝总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也提出,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幸福、安全,更有尊严。在2011年地方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幸福”成为一大热词,至少说明三点问题:其一,政府开始自觉认识到幸福是人们追求的基本价值,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其二,认识到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既包括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平衡协调发展;其三,也是尤其重要的,认识到了政府在实现公民的幸福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幸福的理念,实际是科学发展观思想不断深化的结果。早在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就针对科学发展的理念重申“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意味着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幸福是多样的、动态的、具体的。一般认为,幸福是个人在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悦感。从根本上说,个人是幸福的主体,幸福应当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然而,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指出的那样,人们的幸福与社会制度和个人心理相关。所以,谈幸福不能抽象地、脱离环境、超越发展阶段空谈,而应始终结合幸福主体--个人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具体化、量化。评价幸福,要始终坚持“人民说了算”,不能“被幸福”;还要充分发挥独立专业机构、科学评价方法程序这两大因素的作用。

那么,幸福与政府的关系是什么呢?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同志在一次访谈中作了详细解释。他认为,全球化时代,政府的责任清单中增加了“幸福”这一醒目字眼,“幸福”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责任政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责任政府就是政府要对人民负责,对人民的幸福生活负责。公民的幸福指数,应当成为评价政府民主治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政府应当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履行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承诺和责任。

一个执政党不为人民谋幸福,就失去了执政的价值和合法性。我们党9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史。30多年改革开放,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进一步增强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突出强调建设幸福社会,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衷,更是执政党追求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不仅是顺应新形势新变化,回应人民新期待的庄严回答,也是适应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迫切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不光是物质的,更是精神和心理的需求。经济增长、综合国力增强,不等于民众幸福,更不意味着政权长治久安,建设幸福社会正当其时。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政务公开

按照国务院要求,今年98个中央部门都必须公开部门决算。“政务公开”成为今年政府改革的一个重头戏,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大焦点。8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这是继2008年国务院颁布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进一步推进政府改革的重大举措,再次表明中央对推进政务公开、促进行政改革坚定不移的决心。我国政府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来,在确定发展方针、出台重要政策、处置突发事件等各个环节,政府都重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一种理念和机制。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专门法的形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政府是否应当向公众公开信息、公开什么信息,不是由政府的权力决定的,而是由公众的权利决定的。各级领导干部利用传媒发布政务信息特别是扩大主动公开信息量,动员公众力量、引导社会舆论、平息公共危机、树立政府形象,不仅是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必须履行的职责。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多样化,特别是网络成为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主阵地时,政府信息公开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府和官员的所有举动,都被公众用放大镜放大数百倍来进行考量,任何问题都无法再回避和隐瞒:官员的腐败行为会被迅速曝光,各种不正之风难以被掩盖,潜规则和陈规陋习无法面对公众的质疑,政府处理问题敷衍了事、避重就轻的做法必须接受公众问责。杭州飙车案、上海“钓鱼执法”等事件,就是按照以往政府应对公众信息公开要求的潜规则来处置的,结果因为发布的信息经不住检验,引发公众更大的质疑。因此,一切和政府工作有关的信息,都必须经得住公开的检验。

当前,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暴露出不少问题,特别是各级政府和官员在理念、体制、机制以及工作方式上还不适应信息公开的要求,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2007年我国公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但是在具体施行中,一些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还不到位。在面对公众的诸多疑问时,政府没有提供充足的、有说服力的信息,对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导致公众的情绪爆发并作出过激的举动。以往政府处置类似事件时,习惯于封闭处理,等到事件处置结束后再将事件内幕对外公开。在信息公开制度下,政府必须适应一边处置一边公开所掌握的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各级政府和官员不能仅仅将信息公开当作工作压力,被动应付导致问责、下台的负面效果;而是要将信息公开当作推进工作的动力,主动公开,积极应对。应当从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着力构建透明政府、廉洁政府、公共政府、效率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

重庆市长黄奇帆在接受人民日报评论部采访时,对政务公开的一些观点很有意思,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政务公开的理解。他说: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政务公开是必需的“窗口”和“切入点”,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作。不是“备选项”,而是“必选项”!即用四个比喻来描述政务公开之于重庆的意义。

一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通过政务公开这个平台,政府可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还能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这样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是地区发展环境的“风向标”。如果一个地区政务环境好、信息对称,办事效率高、成本低,连同重庆这样的低税费、低融资、低物流、低要素、低物业的“五低成本”环境,更容易产生集聚效应,形成发展合力。

三是协调化解矛盾的“润滑剂”。通过深化政务公开,建立政府与群众双向互动机制,就能够在协调化解矛盾过程中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也能够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最后,是政府自身建设的“紧箍咒”。政务公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的一项创新,将政府行为置于人民群众监督之下,可以增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约束力,促进勤政、廉政、高效。

公众对政务信息的关心,实质是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为了避免“公开的不关心,关心的不公开”等现象和问题的发生,重庆实践突出了“四个重点”。首先,抓好行政决策公开,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其次,抓好关乎民计民生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的政务公开,让每位政府工作人员都明确职责,严格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让老百姓都知晓并监督政府是如何办事的、办得怎么样。

第三,抓好面向群众的办事公开,加大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电信、金融、农资、社保等公共领域的办事公开,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和质量。另外,还抓好政务公开向基层的延伸,推行乡镇、村级便民服务免费代办制度,重点公开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征地补偿、涉农补贴、扶贫救灾资金的管理使用等情况,让老百姓心中有本明白账。

政务公开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发展环境的改善工程,也是政府形象的一个标杆,更是加强和创新政府管理的重点之一,必须站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来推动此事。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推进改革 2010年申论考试材料,改革就是关键词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中,改革的地位不容质疑。不过,在2011年,改革的关键词发生了一些细小变化,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这是总书记“七一”讲话中的一段内容。“躲不开、绕不过”六个字很质朴,总书记用民间的大白话语言表达的是深化改革的坚决态度,展示的是勇气、信心和清醒,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躲不开、绕不过”,既是对我们党执政经历的科学总结,也蕴含着对全党的新要求。

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难度也与日俱增。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实践表明,收入分配、公车改革、垄断行业改革、公务员财产申报„„在一些关键环节,改革往往牵一发动全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许多重点领域,改革面对种种利益堡垒,此关不破难有突围。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与前期放权让利、侧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今天的改革更为复杂。在深水区作业、艰难处攻坚,改革已从普遍受益的“帕累托改进”,过渡到利益在不同群体间的调整分配,每前进一步都充满了权衡和博弈。更重要的是,政府也日益面临着自我改革的使命。

现实中,一些领域改革方案迟迟难以出台,一些领域改革方案制定尚未提上日程,一些局部领域的改革时有退缩反复。这一方面说明自我改革的艰难曲折,同时也表明,无论是尾大不掉的既得利益,还是小富即安的求稳心理,都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推进改革。

开弓没有回头箭。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选择回避固然可以求得一时轻松,但必然错过重要战略机遇期,让危机跑在了改革前面;面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采取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能躲就躲、能绕就绕,必然挫伤群众热情,甚至引发更多更大的矛盾和问题。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只有不躲不绕,坚持正确方向,敢于触动体制机制障碍,改革才能以新的突破、新的创造,唤起全社会的改革热情,在发展中赢得先机。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继续发扬无畏无私的改革精神,中国的发展进步必将开启一片新天地。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科学发展

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这是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理念之后,在推进“科学化”上再一次提出社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理念。从科学发展观、科学执政到党的建设科学化、社会管理科学化,深刻反映出我们执政党科学意识的前进与发展。

科学要尊重事实、要尊重客观规律,要以严谨的态度来做事情。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好发展问题,使我们的发展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用在党的建设、社会管理上也是这个道理,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科学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实际出发,探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固有的而不是虚构的规律。社会规律因为涉及社会成员及其群体有意识、有意义的活动,涉及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因而与自然规律不完全相同。在社会领域强调实事求是,也包括从社会基本共识等实际出发来分析和研究问题。

在我国,所谓社会管理科学化主要是使社会管理更加符合规律性,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把一些好的理念转化为科学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当前,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应重点把握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成员的需求。一方面,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使社会管理更加符合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形式;另一方面,准确把握社会成员的新需求特别是安居乐业的基本需求。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努力满足群众的愿望和需求。与此同时,应着力消除各种不符合社会管理规律的观念和做法,如习惯“整治”、“命令”思维、主张“政府包打天下”、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看重硬性手段等。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法治建设

与制度密切相联的是法治。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立法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8日就推进依法行政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行了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2011年的关键词,法治的地位举足轻重。

法治是科学发展的保障。没有法治,权力没有制约,执掌权力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使权力,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法治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内涵之一。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法治的基本功能恰恰是保障人权,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但是,现在我们一些地方领导在推动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无视法治,漠视法治,轻视法治,乃至践踏法治。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食品安全法》,明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负总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但仍有个别地方对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审批和监管过程中为之大开绿灯;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禁环评不达标,可能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项目和企业筹建、上马,但个别地方对新建项目、企业,只要“市场看好”,有“发展前景”,能拉动当地GDP,不管该项目和企业是否会产生污染,都让其走绿色通道审批放行。

著名法学家姜明安先生指出,近年来,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建设法治社会。但轻视法治,甚至践踏法治的行为仍屡见不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法治与发展的关系。

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讲话指出,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党的十七大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思路,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为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作用。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有利基础上,继续通过完善立法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抓好促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保护资源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政府建设等方面所急需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工作,力求体现规律要求、适应时代需要、符合人民意愿、解决实际问题。要更加注重行政执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制度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多年来中央一直在强调,但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还是第一次。理论界专家认为,这至少传达出两个重要信号:一是在世界各种制度的竞争中,特别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之后,我们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竞争力更加充满信心;二是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制度建设将是关系长远、影响大局、左右成败的关键因素,将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根本的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体的问题;二是基本的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政体的问题;三是法律体系;四是基本经济制度;五是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在内的具体制度。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出,我们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制度自信。关于这句话,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同志有很精到的解读:当代中国人不仅要做到经济自强,就是要在独立自主而又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且要做到文化自觉,就是费孝通先生临终前说过的在对待文化和文明的建设上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同时还要做到制度自信,就是要始终坚信,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心知肚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也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离开中国的实际和我们已经取得伟大成功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而幻想另外去寻求和依傍什么别的主义、别的模式、别的制度,是注定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好,好人能干好事,制度不好,好人也没法干好事,坏人横行。要从制度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出发,理解制度建设在经济社会全局中扮演的角色。

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必须加强改革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建设,因为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要按照客观规律完善制度。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应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治领域的制度创新应遵循权力运行规律,优化权力配置,强化权力监督,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确保公正用权、廉洁用权、依法用权。文化领域的制度创新应遵循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规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应遵循社会建设规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除了第一次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还指出,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从而正面提出了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变化,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一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制度观念淡薄、法制意识缺乏。有的干部自视高人一等,带头冲撞制度约束。在一些地方和领域里,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欺上压下、顶风违纪的问题绝非个别,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有的领导干部位子高了,权力大了,就开始自我膨胀,老子天下第一。在这种领导干部的眼里,所谓规章制度,都是给别人定的,都是用来管别人、约束下属的,自己则可以例外。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看,深层次原因往往是有的领导干部视制度为儿戏,官商勾结,侵害群众利益;或者为了所谓的政绩而不顾老百姓死活,折腾得民怨沸腾。这些人的行为,把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殆尽,代价十分沉重。胡锦涛总书记在我们党成立90周年之际,强调制度对于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性,重申“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可谓语重心长、鞭辟入里。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拜民为师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对于执政党来说,基层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在2011年的政治背景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2011年,许多省市地方发动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宣传系统搞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效果良好,这些活动的核心,都是群众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生命之本、力量之源、执政之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那么,怎样把握“拜人民为师”这一重要表述?

拜人民为师,体现在认识层面,来源于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性认识。而脱离群众从根本上说,则来源于英雄史观、救世主史观。只有从本质上认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才会成为人民群众恭恭敬敬的小学生。拜人民为师,第一,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等等。其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观点。第二,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30多年来的许多改革也都遵循着“群众创造、地方突破、中央规范”的轨迹。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拜人民为师,实现在实践层面,要怎么做?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一篇讲话中作了准确回答。拜人民为师,首先要到基层去。只有在基层,干部才能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才能摸到群众的脉搏,贴近群众的心窝。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机关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下基层活动,取得明显成效。重庆每年组织20多万机关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安徽、陕西、山西、吉林、云南、新疆等省区都是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带头,大规模选派干部住村蹲点调研。群众称赞,“当年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许多干部下到基层后,亲身体验老百姓生产生活之艰辛,心灵受到很大震动。技术再发达、信息再通畅、交通再便利,都代替不了干部住村入户、蹲点调研。

拜人民为师,必须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虚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一要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材料。二要研究实招,总结基层创造的经验,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三要检验实效,看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是否符合基层实际,有没有给群众带来实惠。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拜人民为师,最重要的是培养起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孔繁森、杨善洲、沈浩等党的优秀干部之所以能一心为民,把个人的一切都奉献给党的事业,就是因为他们真正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对群众怀有赤子之情。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在一起摸爬滚打中产生的。现在,领导机关中有不少干部特别是年轻同志,从大学门直接进机关门,没有经历过基层艰苦工作的磨练,缺少对普通群众生活的切身体验,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加大领导机关脱离基层、脱离群众的危险。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以德为先

对干部“德”的考察,是中央选人用人的重要方向标,当然也是公务员招录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的重要标准。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德与才,如同干部素质的两根“支柱”,互为依托,缺一不可。相比而言,才不够,可以学;德不行,很难补。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多有佐证。纵观近年来落马的陈绍基、王华元、黄松有、许宗衡、郑少东等一批高官,都可谓能力不凡,但也都是在德上出了问题、栽了跟头。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导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体现了我们党对干部德才关系认识的深化,进一步突出了德在选人用人中的地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全面把握、深入贯彻。

以德修身,就是要更加注重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修养。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其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影响力。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以德修身,不断加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以德服众,就是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官员应以德服人。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德服众,行胜于言。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品德上过得硬,工作上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信服与支持。以德领才,就是始终坚持德比才重、德在才先的理念。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重才轻德,历来是用人的大忌,也是个人成才的大忌。对于党组织来说,坚持以德领才,就是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以德为先:同样是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的方面表现突出,就优先提拔重用谁。以德润才,就是以德来激发、培育和支撑才能的增长。德不但是激发才能提升的重要动力,也决定着才能发挥作用的方向和成效。人们只有切实解决“为什么活着、什么是人生最大的价值”等德的基本问题,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艰难险阻,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不断创造一流的业绩。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做了一点工作就争名夺利,受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说到底还是在德的方面没有过关。

德才兼备,就是要做到德才俱佳、又红又专。强调以德为先,并不是否定才的重要性。有德无才,也难担大任。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素质和能力必须过得硬。如果我们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既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又要强学习、长知识、增才干;既要成为“模范型”领导干部,又要成为“专家型”领导干部。

关于“官德”,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里面讲的不忘做人之本、不移公仆之心、不谋一己之私,值得深思。

(1)立身不忘做人之本。在群众心目中,领导不仅是一种管理的权力,更是一种示范和榜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领导干部应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模范的行动带动人。有德才有威,有威群众才信得过;有德才有为,有为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2)为政不移公仆之心。邓小平同志说“领导就是服务”,道出了领导干部这个岗位的真谛。优秀领导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他们经历不同、岗位不同、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以公仆之心对待人民,对待工作,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工作和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3)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权力是天下公器,不是哪个人赋予的,也不是自己生来就有的。用权不为公众服务,这样的权力迟早会被剥夺。应该看到,权力具有两重性,为老百姓做事,就会造福一方;为一己之私谋利,就会为害一片。为谁用权,如何用好权,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对领导干部来说,是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主题主线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至关重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主题和主线是发展的指南,也是规划的灵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符合党心民心,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把握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十二五”期间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

关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要重点把握这一判断--“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理解这一判断,要紧密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是现阶段我们最大的国情。(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指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尽管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但不尽完善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阻碍和桎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任何急于求成的社会制度变革都是有害的。(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是指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仍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唯一出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财富蛋糕。(3)“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是指尽管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经济总量去年仍然排在世界第94位。虽然我国减贫成就巨大,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按国家统计局2010年数据,我国仍有1.5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消灭贫困仍然任重道远。“三个没有变”的告诫,目的是让我们不要陶醉于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筑牢国家发展繁荣、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解决好诸多结构性问题,最根本的手段仍是发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五个坚持”仍然是需要理解把握的关键内容。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是规划主线的具体体现。

“五个坚持”当中,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在2011备受关注。2011年8月11日至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专门就广东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情况作了详细调研。在同某汽车企业负责人交谈时,总书记说,现在汽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要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最根本的还是要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希望你们坚持自主创新,强化研发能力,突破关键技术,努力把自主汽车品牌做大做强,为提升我国汽车行业核心竞争力贡献力量。在考察某信息技术综合服务企业时,总书记指出,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软件服务产业大有可为,要用好科技创新这个法宝。这就让人想起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

第三篇:申论热点2011

一、多元城乡发展

【标准表述】

城市带乡村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变小的发展阶段。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城市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带动的力度,城市带农村完全能带出“双赢”的结果。

[措施]

一是城市和工商企业要吸纳更多农民就业。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因此必须落实“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善待农民工,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让城市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二是要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农村居民变市民。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把转移农村人口作为当前城镇化的首要目标来考虑。要重视发展小城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三是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关键足要增加投入。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的机制。

城乡统筹,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希望,真正落实要靠长期努力。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确立的战略目标就能逐步实现。

二、改善民生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10年浙江发布首份《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成为国内发布民生报告的首个省份。2011年1月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在杭州召开,省长吕祖善介绍,浙江致力于完善保障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为民办实事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社保、住房、交通、公共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他还说说,五年后的浙江,保障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五年浙江将新增城镇就业3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5%和9%,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浙江所面临的民生问题

(一)收入分配与公平问题较突出。2010年发布的《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问题调查报告》显示20%高收入组的个人年收入均值是20%低收入组的17倍;20%低收入组占有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5%,而20%高收入组占有的收入达到了总收入的58.7%,七成以上调查者收入在平均线以下,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渐明显。

(二)文化与体育方面等推进速度较慢。虽然浙江省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的提供已有一定的改善,但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建设,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偏远山村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更为薄弱。公共财政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产品供给数量的多少。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财政无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杭州市、宁波市的乡镇文化站平均财政拨款额为45万元,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衢州市、丽水市的乡镇文化站平均财政拨款额则低得多,分别为9万元和7万元。同时,经济落后地区居

民收入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居民文化娱乐等内在需求。供求双方的因素造成了当前人均公共产品数量偏少状况。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平仍偏低,无法很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浙江省房价上涨过快,涨幅创出近年来的新高。自2009年一季度止跌回升以来,价格涨幅逐月扩大。2009年,浙江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销售平均单价同比上涨24.4%。

二、应对措施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开拓更广就业领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尤其应优先发展就业吸纳力强的各类服务业,加快调整全省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

(二)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着力构建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使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全省人均GDP的增长保持同步。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为重点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手段提高农民务工收入,以全面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提高全省低收入居民群体的收入水平;加强各类教育培训,为中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创造基本条件;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减压阀和稳定器。

(三)千方百计扭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就需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力度,稳步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在收入初次分配环节中,更合理地确定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在再分配环节中,明显提升用于增加收入和改善群众生活的比例。同时,加快税制改革,通过结构性减税,使城乡居民的税负水平更加公平合理。

(四)千方百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金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逐步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保障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切实缩小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重视文化体育事业。需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增加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扶持各类有意义的文化体育活动;

(六)进一步拓展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对象需要进一步拓展,扩大保障覆盖面,争取做到“应保尽保”,提高保障标准,让更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享受保障性住房。另一方面,需要出台更多的组合拳,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加快推进、商品房市场价格的规范、城市旧房改造、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宜居性等多种方法为更多住房困难家庭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强化公积金制度建设,增人扩面,提高互助保障能力,实现对非公企业建立公积金制度的突破。

三、提高文化软实力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李长春同志殷切希望浙江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为全国带好头。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

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2.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把建设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

3.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努力增强文化的整体实力

积极推进文化企业集团化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实力强、前景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建立一批多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推动报业、广电、出版等国有文化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拓展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和渠道,推动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更多地“走出去”。

四、农产品价格上涨

2010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三部委通报了对相关企业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操纵市场价格的违法行为,并对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企业处以最高100万元的罚款。

2010年,我国粳米等粮食品种,大蒜、蔬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3月,各地市场上绿豆价格飙升,上涨最多的从18元/公斤涨到了24元/公斤,涨幅达三成多。

[原因]

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长期原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减少了城市郊区农产品种植面积,进而影响供应;另一方面,原来的农民进城打工,从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居民收入提高,吃菜、吃肉的比重也增加了。此外,蔬菜生产基地从大城市郊区逐步转向外地农村,流通环节增多、运输成本增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重要原因。

短期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一方面是今年以来气候条件不利,西南地区大旱、中东部地区持续低温,蔬菜、大蒜、绿豆的生产、供应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有社会资金利用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产地集中、季节性强、产量下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因素。

[影响]

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农民也不一定能够在涨价过程中得到好处。

[措施]

农产品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保持农产品正常的生产流通和价格秩序,事关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一,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加强对农产品收购、流通等环节市场交易和价格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炒作行为,坚决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是当前管理社会通胀预期,促进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安定人民群众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第二,政府应当从多个层面遏制当前的农产品涨价潮。比如在生产领域,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查处和打击各种有失公平的承包协议或者是合作协议,维护农民的种植权益;在加工领域,适当降低事关民生物资行业的税收和政府收费,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并对不合理的物价波动及时出台抑制措施。

第三,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反映市场波动的价格监测制度。建立更加灵敏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扩大监测覆盖的广度,增加监测数据的深度。在广度方面,要完

善价格监测的品种和范围,不仅要监测大宗商品价格,还要关注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小品种商品价格。在深度方面,要丰富、细化价格监测的指标,不仅要监测价格水平,还要监测市场成交量、库存量等。

第四,要制定完善价格异常波动应急预案。探索建立小品种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预警机制,完善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价格工作预案。

第五,要防范农产品价格短期内不合理上升。

一是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政策调控的着力点要放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增加供给,防止打压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升。

二是在农民和市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帮助农民走出价格波动的困境。由于市场信息掌握在经销商手上,还要谨防一部分人在市场敏感期通过制造概念,渲染涨价氛围。

五、大学生村官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弥补了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陈旧的缺陷,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入村任职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作用,通过互联网、会议宣传、专题讲座、举办夜校等形式,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了农村。他们在如何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上,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为乡镇和村委会出谋划策,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寻求致富门路,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当事人对当地村干部普遍存在一种戒备心理,担心他们顾及乡里乡亲情面,调解时有个亲疏之分,一碗水端不平,处事不公。我们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让他们发挥专长,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化解、灵活处理农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大学生村官观念新,文化高,才艺多。他们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他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广播,坚持每天播放新闻和农村节目,组织群众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

二、存在问题

勿庸置疑,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作用是积极的,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做法是受到农村各方面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四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这些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管脱离农村基层。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如感到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所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3、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其能力上的欠缺也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社会工作经验不足或缺乏。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实践告诉我们,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管理部门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不断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考试大网站收集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二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

“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四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2、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要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炼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要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3、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其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第三,各高校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第四篇:2014申论热点:低碳生活时代

2014申论热点:低碳生活时代

【背景链接】

近几年来,京津冀地区笼罩在大气污染的阴影之下,成为雾霾频发的“重灾区”。保定作为京津冀地区7个进入“全国重污染前10位”的城市之一,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2014年有望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破题之年,保定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成员,由此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何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其面临的重大课题。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此时,“低碳”概念随之进入人们视野,各种“低碳”提法也应运而生,尽快建设“低碳社会、过上低碳生活”成为了人们的梦想。而我国作为需要长期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发展中大国,短期内快速发展“低碳”十分困难。因此,惟有主动出击、从我做起、积极参与“低碳”建设,方可实现建设低碳社会、过上低碳生活的梦想。“低碳”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它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低碳生活就在我们身边,既需要政府、企业制定切实有效地对策,也需要我们每个普通人积极参与其中。措施:

首先,强化节能减排、注重能效提高。全面促进全民的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要继续深化高能耗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力度实施“关闭五小企业、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循环经济示范、治理污染排放”等综合性整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动。同时,要科学引导居民增强建筑和生活技能。建议居民取暖采用分户计量收费、地热取暖、太阳能蓄热、补贴双层玻璃窗用户等措施;装修时使用纤维板等节能性材料;建房使用隔热空心保温砖等,努力推行民众低碳生活方式。

其次,转变发展方式、提倡科技创新。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能多种手段,尽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此外,在经济产业链中,公民消费占有重要的地位,应该发挥公民的力量,依法行使公民对环境保护在内的公共事务的环境知情权和环境监督权,增加对企业的低碳发展方式约束。

最后,增强环保意识、养成低碳习惯。人们的生活习惯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过量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自身的消费和生产活动。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我们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做到多节约、不浪费,有环保意识,将低碳形成一种习惯,我们的低碳生活也就随之而来。

总之,走近低碳生活,对每个人来说,与其说需要一种能力,不如说需要一种改变习惯的毅力。改变习惯则改变命运,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从点滴做起,就能聚沙成塔,就能形成巨大的能量,促进低碳生活的早日实现。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第五篇: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必备热点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必备热点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一:阳光政府与责任政府

【关键词】

转变政府职能 三公消费公开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听证制度 行政问责 四项基本制度 权力监督 权力阳光运行 科学决策 问计于民 政府节约 公共财政 民生财政

【背景链接】

2011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98个中央部门公开2010“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并做好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三公消费的公开透明,不仅是公众的基本权利,更是责任政府的基本义务。

阳光政府的四项基本制度: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重点工作通报制度;政务信息查询制度。

责任政府四项制度包括:行政问责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标准表述】

中公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温家宝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二:整治庸官懒政与公务员道德建设

【关键词】

廉洁政府 高效政府 政府工作作风 政府形象 政府效能 治庸风暴 问责机制 公务道德 思想教育 科学选拔领导干部 政绩观 绩效测评 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改革 舆论监督

【背景链接】

公务道德是促进公务人员正确履行职责的一系列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2011年来,“庸政”、“懒政”现象成为中国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各地掀起了治庸风暴。武汉市以“打造全国发展软环境最优城市”为目标的“治庸问责”行动,剑指吃、拿、卡、要等50种损害发展环境行为,以及得过且过、业绩平庸等10种“庸病”。并开通“治庸”投诉热线,接受群众电话举报投诉庸官、懒官和散漫官,还专门设置一个办事机构,称之为“治庸办”。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三:微博崛起与网络问政

【关键词】

政府微博 官员微博 部门微博群 网络问政 网络舆论监督 全民问政 零距离沟通 理性表达意见 阳光行政 政务公开 打造透明政府

【背景链接】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 并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以此为标志,中国的网络问政全面展开。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公安微博、网播庭审、公仆微博、手机信访等被选为网民关注的2010年广东网络问政10大经典案例。微博对社会生活和政府行政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从总书记、总理亲自和网民对话交流,到45位省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回复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以及山西、安徽、河南等15省区市以“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回复办理网民留言的固定工作机制,网络问政的观念正在各地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制度。

【标准表述】

第一,网络问政是了解民需、调查民意的“直通车”,有助于政策的策划。第二,网络问政是荟萃民智、辅助决策的“信息库”,有助于政策的制定。第三,网络问政是提高效率、转变作风的“加速器”,有助于政策的执行。第四,网络问政是评价政策、改进工作的“风向标”,有助于政策的评估。

2012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每月更新-考试好帮手

介绍地址:http://syzgxl.blog.163.com/blog/static/***1111034252 下载地址:http://zjj7281.ys168.com/ 第五,网络问政是预防贪污、防治腐败的“好帮手”,有助于政策的监督。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四:水利建设与防灾减灾

【关键词】

中央一号文件 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抗旱减灾 自然灾害 水资源管理 水利建设 灾害防治 节约用水 水价调整 经济安全 生态安全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2011年7月8日,财政部会同水利部联合下发《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按10%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标准表述】

中公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是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要特别重视大中型灌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发展节水灌溉。——温家宝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五:科技发展与创新型国家

【关键词】

自主创新 知识产权 人才强国 提升国家竞争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结构 提高劳动者素质 建设创新型国家

【背景链接】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011年10月,全球信息技术经济创新“教主”、苹果CEO乔布斯的去世,引发了全球对乔布斯现象的思考,中国也不例外,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外国人的离去如乔布斯这样引发人们自发的缅怀和深思。对于中国而言,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也在做着全方位的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嬗变与飞越,需要乔布斯这样的领军人物。

【标准表述】

中公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下大气力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不断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胡锦涛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温家宝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六:收入公平与税收制度改革

【关键词】

社会公平包容性增长 个税改革 提高劳动报酬 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二次分配 共同富裕 还富于民 国强民富 国民共富

【背景链接】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说: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

2012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每月更新-考试好帮手

介绍地址:http://syzgxl.blog.163.com/blog/static/***1111034252 下载地址:http://zjj7281.ys168.com/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标准表述】

中公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胡锦涛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中国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温家宝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七:食品安全与道德建设

【关键词】

保障人民健康权利 市场经济道德体系 食品质量 诚信缺失 道德滑坡 社会道德 企业诚信 落实食品安全法 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2011年9月6日,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和道德的力量。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开荒种树、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受到全国各地干部群众的敬仰。

【标准表述】

中公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温家宝

企业家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市场经济需要与其相适应的道德伦理体系建设。——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八:慈善事业公信力

【关键词】

慈善信任危机 郭美美事件 诈捐门 陈光标现象 慈善透明度 慈善账目公开 慈善组织体制改革 慈善监督 道德规范

【背景链接】

2011年,慈善事业丑闻频出。6月,微薄炫富、自称“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几乎成为慈善腐败的代名词。8月,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有合作项目的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其执行主席兼秘书长竟为年仅24岁的主席之女,而青基会面对慈善腐败的质疑,欲说还休的态度,让中国慈善事业雪上加霜。9月,宋庆龄基金会面对腐败质疑也犹抱琵琶。官方数据显示,从6月份到9月份,官方慈善捐款数目锐减,部分地区甚至颗粒无收。

【标准表述】

慈善机构在广泛接受舆论监督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强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真诚呵护公众的善心,不仅可以化危为机,推动实质性变革,重新赢得公众支持和信任,还能推进中国慈善事业整体的进步。

提升慈善事业的公信力,一靠体制,二靠制度,三靠能力道德,四靠监督。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九:社会诚信与征信体系建设

2012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每月更新-考试好帮手

介绍地址:http://syzgxl.blog.163.com/blog/static/***1111034252 下载地址:http://zjj7281.ys168.com/ 【关键词】

学术造假 商业欺诈 加强诚信教育 政府诚信建设 清正廉洁 完善法律 加大惩治力度 征信系统全覆盖

【背景链接】

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标准表述】

中公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温家宝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十:见义勇为制度保障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道德滑坡 提高公民素质 社会公平正义 建设和谐社会 法律制度建设 证人保护制度 追究惩戒机制

【背景链接】

2011年,由于许云鹤事件被称为“天津彭宇案”,各地频现“见义勇为反被诬陷”的案例,“要不要扶老人”成为社会争议的话题;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碾压后,18个路人经过她的身边见死不救,让她的生命之火慢慢黯淡„„除了道德的谴责,缺乏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环境以及制度保障,是此类事件一再发生的根本原因。

【标准表述】

中公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汪洋

实际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需要制度保障。在道德谴责力量不够强的情况下,关键是要建立保障制度!——陈实

2012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1201)--2012年1月1日更新 时事政治和测试更新2011年12月31日;《半月评论》更新2011年第24期;《瞭望时评》更新2011年第51期;半月谈时事和小测验更新2011年第24期;133个申论写作模板及范文资料主题。收集整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资料,内容分为“时事政治备考学习方法汇总”附录,以及“时政阅览部分”、“半月谈重大时事及小测试”、“时政测试部分”、“半月评论”、“瞭望时评”、“申论写作模板及范文”、“时政热点精选”、“历年党代会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大事记”九部分,计80000多字、1000多道测试题。是公务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村官考试、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职称考试、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党政领导干部竞争上岗考试、中高考、军转干考试、导游资格考2012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每月更新-考试好帮手

介绍地址:http://syzgxl.blog.163.com/blog/static/***1111034252 下载地址:http://zjj7281.ys168.com/ 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考生良好的学习、参考资料。

介绍地址:http://syzgxl.blog.163.com/blog/static/***1111034252 下载地址:http://zjj7281.ys168.com/

2012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每月更新-考试好帮手

介绍地址:http://syzgxl.blog.163.com/blog/static/***1111034252 下载地址:http://zjj7281.ys168.com/

下载2014申论十大热点-小时代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申论十大热点-小时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十大申论热点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十大申论热点 1.夏季达沃斯论坛:网民期待提高增长质量 9月14日,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网、中新网、......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必备热点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必备热点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一:阳光政府与责任政府 【关键词】 转变政府职能三公消费公开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听证制度 行政问责 四项基......

    201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民生热点[精选合集]

    201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民生热点 民生热点一:听证制度如何走出逢听必涨的怪圈? 破题要点:听证信息公开化;听证会代表的构成及人数需要兼顾各阶层利益;听证制度需要......

    申论热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十大看点[5篇模版]

    大家论坛Http://club.topsage.com 申论热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十大看点看点一 物价调控 CPI目标4% 物价温和可控【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必备热点(含5篇)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必备热点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一:阳光政府与责任政府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二:整治庸官懒政与公务员 道德建设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三:微博崛起......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命题热点

    命题方向一: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细节考点:1.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2.社会管理模式改革;3.公共服务的供给。核心观点:改变公共服务中的“身份藩篱”现象,更新治理理念;创新基本公共......

    【申论热点】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十大必备热点(五篇材料)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一:阳光政府与责任政府 【关键词】 转变政府职能 三公消费公开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听证制度 行政问责 四项基本制度 权力监督 权力阳光运行 科学决......

    申论最新热点

    西南旱情 一、 事件背景阐述 “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西南5省区市的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