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担负起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担负起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2008-06-19
大连理工大学召开的“第十四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是一次更新教育观念、统一认识、会对我校今后本科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对民族、社会和未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成为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的精英人才。形成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特征的培养模式,以研究性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较完全学分制为特征的管理模式。站在学校发展的新起点,树立精英教育的科学理念,落实培养精英人才的各项措施,对加快我校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坚持精英教育的科学理念
明确培养精英人才的历史使命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从时代的要求来看,精英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精英教育培养的精英人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来看,作为孕育科技,集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为一体的高等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来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精英教育满足了一部分出类拔萃的学生与杰出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中探索高深学问的需要。
精英教育是国家培养英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是一种优质教育过程,通过整合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高水平的管理等优质的教育资源,面向全体本科生实施高水平的全面素质教育和个性培养,使学生具备在未来成长为精英人才的潜质。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是我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任务和光荣使命。
本次教育教学研讨会明确了精英教育的理念,是广大教职员工认识上的一次升华。在教育观念上,要提高对精英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精英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要构建学习型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立身社会后能够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要构建素质型教育,培养学生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从容面对社会各种困惑、矛盾和问题,让学生“学会生存”,立身社会后能够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要构建开放型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与人合作、面向社会的能力,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共享社会各种资源,让学生“学会合作”,立身社会后能够具备很强的创造能力。要使学生既领会“立人之道”,又精通“做事之法”,更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创新,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既要注重精英人才共有特质的培养,同时也要给学生留有个性发展的空间。在既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人才观,明确新的培养要求。强调精英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强调培养精英人才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能力。
培养精英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研究型大学这种密集型组织中的作用更显突出。研究型大学的内部特征之一就是汇聚知名学者、一流教师队伍。教师作为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和中坚力量,构成了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的主体。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学科,也无法提升研究型大学必须具备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创建研究型大学必须还要有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
从总体上看,我校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师资队伍综合素质高,科研创新能力强,承担了国家许多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的科研项目,是国家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上承担的崇高使命,使得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教师作为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和中坚力量,构成了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的主体。
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无法提升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现有基础上,要把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和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核心竞争力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提升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改善学缘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学科交叉,以适应研究型大学对师资建设的需求,也是将学校的科研资源、科研项目和前沿成果更好地融合到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使高水平科研对教学过程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体现的前提。本次会议也明确了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石,本科人才培养是学校的基础性、战略性的首要任务,要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高水平教学团队在本科教学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精英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
科学规划
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新体系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实施精英教育,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由于在窄口径专业教育体系下的按专业招生、按专业培养的模式,不符合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今后将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要求,实行按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与积累,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而有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保证学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由于培养质量也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化和提高要求,培养体系也将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因此,本次会议提出了“2008-2011级本科专业大类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按照“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实施方案。化工学院近年来在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和实
践。学院与时俱进,树立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适应时代要求、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和适应国际人才市场要求的教育观念,对人才培养体系在操作层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有效的实践。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提出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创造了能够按照研究型、复合型以及工程型人才三种模式进行培养的环境和条件,并制定一套合适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然进行分流,都能够按照自身的特长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人才模式。
按照本次会议提出的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重点培养”的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以“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要特征的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层次培养模式,应从制定实施培养计划入手,制订具体、合理、有效、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对于理工学科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进实验室、早进实验室;同时鉴于目前许多实验室的实验指导队伍层次、素质参差不一的情况,除了学校不断改善实验室人员结构和编制问题以外,还应鼓励让更多的、较高层次教师多投入到指导实验的教学环节中去;在经费上继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今后按大类招生后,把通识课程打通,有利于学生人文社科和其他“隐性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对学生加强理想道德教育;今后专业课口径要进一步拓宽,到了毕业设计和论文阶段再确定具体方向;考虑专业教育可以与通识课程贯通,可考虑毕业前两年明确学生研究主方向、下发给学生毕业论文题目,并列出相应所需学习的相关课程,可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的放矢;为了对学生专业分流加强引导,可考虑利用校内网络资源等手段认识学科、导师等相关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按兴趣、爱好和能力培养。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充分调动与发挥教师积极性
通常认为研究型大学的三大基本特征体现在资源投入、组织运作和产出三个方面。在组织运作方面要求学校具备和创造适应研究型大学创新和发展的一系列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校按照发展目标定位和实施精英教育的要求,转变招生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构建符合精英教育特点、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制定和改进激励教师的相关政策,并有效落实,才能充分调动与发挥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建设研究型大学、实施精英教育的基本保障。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精英教育的通识教育体系和研究型教学模式,对教师队伍的质和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和学院都应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和改进现有的教师激励运行机制。通常来说,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运行原则,就是学校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激励机制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些原则包括:激励性原则,就是管理上以教师为本,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统一和适度平均与奖优罚劣的统一;针对性原则,就是学校和院系必须依据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激励;合理性原则,在措施合理和程度合理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激励适度与公平;教育性原则,就是不仅要重视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与手段,而且要重视采取合理的批评性措施与手段,以培育与养成每位教师或教师群体良好的心理与行为品质。对应建立的机制在操作上要注意技术和方法,采用目标激励、榜样激励、评价激励、感情激励和条件支持激励等具体操作手段,对于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起到实质性作用。
学校在多年的运行和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优化内部环境 构建了研究型大学全方位的动力机制。通过本次会议,又进一步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我校今后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理念。目前,遵循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原则,不断完善教师的聘任、评价制度。如学校设立教学质量奖、化工学院对基础课程教师课时津贴给予配套等。
但也勿须讳言,我校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尚需不断改进与逐步完善。从与我国一些高校和国外一些名校的对比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小差距;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服务于本科教学工作方面尚有欠缺;在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高水平教学团队在本科教学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方面力度不够;部分学科教学和科研梯队出现断层而有后继无人之忧;教学奖项相对科研奖项有较大差异,缺乏吸引性政策;对青年教师发展和提高,现有的教师聘任、评价和考核制度也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
第二篇: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模版)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赴银川培训学习心得 泾源三小 禹永强
11月7日—9日,涉足教务工作不久的我有幸参加了宣明会和教体局共同组织的外出培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分别参观了银川十六小、湖畔小学、兴庆区回民二小、参与了这三所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校本教研、第二课堂、校本培训等方面所搞的活动。通过短短两天半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下边我从我的收获及我的思考两方面谈几点体会,不妥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我的收获:
1、精细化的管理出成绩。无论是兴庆区回民二小、湖畔小学,还是银川十六小都在全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高。三所学校都在教师中开展岗位练兵,业务比赛,坚持每周写一篇教学心得、设置前置性作业、集体备课等,有力提升了教学质量。我认为学校教务处应该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制订出适合本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方案,在争取学校最大限度的支持下,并努力去实践,我相信我们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2、校园处处是文化。
走近这几所学校,你会发现:无论是湖畔小学的长廊橱窗,植物园旁的生物园地,还是十六小的大课间活动等都集中体现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乐园、花园”三园式学校的构建,在这三所学校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学校是新建学校,虽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在学校内外布置上是不是可以体现我县的民族文化。
3、教师,必须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不管是湖畔小学的阅读沙龙活动、兴庆区回民二小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准确性”沙龙活动,还是几位优秀教师的精品课展示无疑告诫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做到终身学习。如何才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学习呢?我认为以下途径都是好办法,可供老师参考。(1)鼓励老师们进行网络学习。因种种原因老师们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因而老师们的教学观念陈旧也在所难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在网上学习是很好的一种手段。我校所有的教师都拥有了家庭电脑,上网学习也方便。网上的知识容量大,只要每天能挤出点时间进行学习,我们的大脑便会得到充实,教学经验便会不断地得以增多。
(2)走出去学习他人经验。要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能力,走出去学习他人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只要有机会,学校领导就派老师参加培训。我们的校长很重视对老师们的培养,建校一年半以来,只有是培训,我们的校长想办法都让教师参加。
(3)鼓励老师们(也包括我自己)要多看书,了解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势,千万不能闭门造车,闭关自守,不能穿着新鞋还走着老路。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教导主任要做到心中有爱,肩上有担,腹中有墨,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践行者,引领者。
4、教学,必须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这次培训看了7节课(2节语文,2节数学,两节音乐,1节美术)每节课除了看到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反射出一个信息,就是他们的教师都想方设法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十六小马月芳老师的《孔子拜师》、回民二小四年级的数学课《观察物体》都不是很好的例子吗?
二、我的思考:
没有走出去,自我感觉还良好,但通过学习,观摩先进的学校的发展,就发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改进。
(一)当教导主任应该具备的素质。
说句让人见笑的话,我虽当过几年教务主任,但通过这次学习我发现我对教务处这份工作还很陌生。它使我懂得了新时代教导主任应该具备以下素质:(1)与时俱进的品质;(2)开拓创新的品质;(3)高尚的道德品质;(4)做学习的典范;(5)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6)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当好纽带。
(二)教务主任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1)当好校长的参谋和助手。(2)要和老师们坦诚相见、友善相处。老师们都是有感情的,你对他能真诚相待,在工作上老师们再有情绪,他也不会置工作不顾。(3)要热情接待家长、消除老师与家长的隔阂矛盾。
(三)教导主任该怎样做?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最有力保障,而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管理的加强。因此,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导主任的首要职责、头等大事。教学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学校教学管理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教学观念的转变;(2)是教学过程的管理;(3)是教学质量的提高;(4)是教学管理的策略。
教务处工作是学校工作“中心的中心”,工作的优劣成败从根本上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而教务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一切教学工作的中枢,是维系学校教学机制运转的枢纽,因而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热爱我们的职业,用心钻研,不断创新,脚踏实地进行有效的工作,向既定目标奋进。
第三篇: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促进发展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促进发展
我校召开“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动员暨工作部署会
5月20日下午,学校在君武楼第二会议室召开“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动员暨工作部署会。校党政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层机构党委书记、副书记,二级学院院长等出席了会议。
会上,校党委书记余瑾传达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关于解放思想再讨论的有关精神。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全区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是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富民兴桂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余书记说,解放思想使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坚实基础。现在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我们广西、广西大学的发展也是一样,在这个时候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非常必要。她说,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的意义和必要性,根据上级部门的部署,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做好此项工作,以思想大讨论促进思想大解放,最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达到大发展的目的。根据自治区党委的要求,全区开展思想再讨论有四个重点内容:强化加快政府职能的意识,强化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意识,强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识,强化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意识。余书记说,我校的解放思想再讨论要紧密围绕以上四个重点,并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广西大学的实际,认真讨论四个问题:如何认识和理顺学校和政府、市场的关系;我校在75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和优秀的办学传统;如何评价我校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如何调整我校的学科布局、资源配置,如何做到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怎样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此次再讨论,我校以学习、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具体分四个阶段: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动员和学习阶段,5月中旬至6月上旬的调研阶段,6月中旬至6月下旬的集中讨论阶段,7月上、中旬的总结汇报阶段。余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为保证全校开展思想再讨论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在学习讨论中要坚持正面引导,注重实效。她说,要通过解放思想再讨论,引导全校党员干部以及广大师生员工自觉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念,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开创我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唐纪良校长在会上说,在解放思想再讨论中首先要解放我们自己的思想,明确我们学校发展的目标,找好学校的定位,实事求是地规划未来、制定目标。他说,努力创新,办出特色是学校发展大略,在再讨论中我们要牢记。最后他希望全校师生统一认识,团结奋斗,共同实现学校的宏伟目标。
县委书记段春华在县委中心组学习时强调: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布:2006-8-20 9:48:05来源:宁河信息港浏览 次编辑:佚名
3月10日上午,县委书记段春华在参加县委中心组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是新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真正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县委中心组成员集中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张立昌同志在市委常委扩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段春华同志在学习时中指出: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的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战略问题。明确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我们党关于“三农”问题最系统、最完整、最深刻的论述。张立昌同志的讲话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并就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段春华强调: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任务是要统筹城乡,推动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是推进“三农”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村发展的根本大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段春华强调:要切实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二十字”工作方针,既“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深刻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要求,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支柱,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条件,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这五条要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对建设新农村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具有“全、深、新、时、特”五大特点。这五条要求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思路、总部署、总目标、总要求,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要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以硬件建设规划为重点,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要求,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高标准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要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我们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创新机制,整体推进,新农村事关“三农”问题全局,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全方位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制和推动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要尊重农民,引导扶持,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推进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规划建设上多征求农民的意见,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需要的新农村;要着眼于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
县委书记是一个县全面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处于基层工作的第一线和各种矛盾的交汇点,担负着一方改革、发展、稳定的神圣职责。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忠诚实践“三个代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具备有效驾驭全局的能力。
一、新形势下驾驭全局面临的挑战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政治民主
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作为组织和领导县域工作的县委书记,如何有效驾驭全局,无疑面临着时代巨变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开放社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正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展开,对外开放水平迅猛提高。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也不可能脱离国际大环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加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分工组合中去。这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县委书记必须与时俱进,具备战略眼光和开放思维,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审视自己,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博采众长。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日益知识化的民众群体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特别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将使人类的思维发生彻底革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寻求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全社会文明程度、受教育程度大普遍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实践意识、整体素质在不断增强,一个学习型社会在向我们走来。面对日益知识化的民众,作为县委书记,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仅靠现有知识要领导好一方百姓,建设好一方水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博采众长,方能服务,也才能以深厚的“内功”,为县域各项事业发展领飞导航。
(三)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推进民主化的体制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民主实践的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民主已成为亿万人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管理国家的有效形式。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为县委书记,应当带头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善于听取和集中各方面的意见。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领导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过去那种“靠经验办事,靠权力管事”的老一套已行不通了。作为县委书记,要讲究领导艺术,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学会依法办事、学会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的方法,以理服人。要讲究用人的效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使“智者说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五)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格局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旧体制交替的社会转型期,呈现出一个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利益格局。随之,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也相对突出。这就要求县委书记必须以积极的姿态顺应改革大势,正确分析和判断各个层面的利益矛盾,用发展的眼光正视问题,用发展的办法化解矛盾,用改革的办法促进新的利益调整,进而激发和调动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实施驾驭全局应具备的能力
驾驭全局是县委书记的基本素质,也是必备素质。因此,要做到真正驾驭全局,主要应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
战略思维的能力
战略思维,就是要用开阔的眼界和战略的眼光,去了解世界、熟悉国情、把握大局,善于把本县的改革发展放到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大格局、大趋势中去研究、去分析,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战略思维能力最关键的是增强全局观念,最重要的是从理论思维的高度把握客观规律。县委书记就是要善于把主要精力、主要工作放在宏观问题的研究上,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视野中,善于从经济全球化的走向和层面来思考、谋划本地区的工作,依托大背景拓展工作思路,寻求发展机遇,抢
占制高点、打造新优势。
决策指挥的能力
决策指挥就是对未来将要实践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方法进行谋划运筹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县委书记作为一个地方定调子、拿盘子的人,是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决策人。决策指挥的科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甚至是成败。因此,在决策指挥中,要审时度势。对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果断决策,这样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要立足实际。大事决策前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以增强科学决策的实效性;要民主决策。决策过程中,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特别是涉及方向性、战略性的决策,一定要认真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反复论证。这样既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又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识人用人的能力
识人用人,就是选好人,用好人。就是要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人选进行科学考察,择优选用,并坚持群众公认。能否有效地选才用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把手”带好班子、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县委书记要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必须打破常规选才,冲破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陈腐观念的束缚,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观,坚持凭党性用人,以实绩选才,把那些真正“靠得住、有本事”的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使党的各项事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善抓关键的能力
善抓关键,就是要区别主次先后,分清轻重缓急。善于抓大事,抓重点,抓主要矛盾,避免陷入繁琐的日常事务中。县域工作千头万绪,情况错综复杂,县委书记要善于根据实际,敏锐地抓住牵动全局的重点和关键,提出明晰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战略问题、全局工作和宏观决策上,做到有轻重、有主次,集中精力抓大事。如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应把握结构调整、项目工程、发展环境等关键环节。
驾驭自己的能力
驾驭自己,就是要做到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党性纯洁、人格高尚,赢得班子成员的支持,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县委书记既是领头人,又是大家的榜样,必须先要管好管住自己。要保持廉政操守,正确对待名与利、得与失、荣与辱,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当好人民公仆。
三、提高驾驭全局能力的途径
县委书记不断增强统揽全局、驾驭全局的能力,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如何才能有效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应当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强锻炼和修养。
不断加强学习,扩展知识层面
县委书记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职责,其领导水平、决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的高低,尤其在当今要求人们终身学习的时代,不仅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做到有远见、有卓识,运筹帷幄,而且要加强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会用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学会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拓宽知识层面,增强理论功底,以提高自己驾驭全局的综合能力。
深入实际调研,吃透下边情况
深入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工作作风。作为县委书记,就是要始终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必须把调查研究贯穿于领导决策和落实决策的全过程。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从中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深入调查中,既要把握上情,又要吃透下情,经常思考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主动权,才会有成效,才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意志。
坚持党性锻炼,做到廉洁自律
“打铁先要自身硬”。县委书记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以良好的素质修养、优秀的思想品德、过硬的工作作风、勤奋为民的公仆形象、鲜明的党性和人格力量凝聚人,以非权力影响力取得领导的主动权,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特别是在反腐倡廉、从严治党上,要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和带动一班人,进而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民主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作为县委书记,应当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关心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为群众服务。要带头发扬民主,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参与作用,树立平等、民主观念,居高不自傲,总揽不包揽,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营造一种和谐顺畅的民主氛围。
搞好班子团结,形成整体全力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县委书记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原则,正确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切实搞好与各套班子及其成员的团结和协作,努力营造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的干事创业的和谐氛围。搞好团结,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不搞无原则的“和稀泥”、一团和气。在非原则问题上,要心胸宽阔,不计个人恩怨,真正做到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先,善于将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目标上来。
第四篇:更新观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培训小结
教学名师大讲堂第十二期:更新观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培训小结
高等工程教育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一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象征,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自2005 年以来,我国开始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逐步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并把实现国际互认作为重要目标。这十年历程,不仅使我国成为了《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更重要的是专业认证的先进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现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工程教育质量却呈现下滑趋势。主要问题是教育基本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标准缺失,质量意识淡漠。
《协议》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教育理念,要求从培养目标到毕业要求,从毕业要求到课程体系,再到教学落实、评价与反馈,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培养目标是起点,起着“制导”作用,而且要求专业从面向学科办学(适应精英教育)转向面向社会需求办学(适应大众化教育),依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当然,作为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的基本定位。按照《协议》,两年制专科培养学生解决狭义工程问题的能力,三年制的大专培养学生解决广义工程问题的能力,本科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聚焦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本科工程教育则提出了如下要求:(1)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解决;(2)需求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他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3)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创造性;(4)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5)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标准和规范中;(6)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7)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从以上7点可以看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强调宽厚的理论基础,强调应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融入整体。其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对其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内的培养必须落实到第一课堂中,并且也是可以具体落实的。那种觉得创新高不可攀,只是一个“笼统”的口号,或者将其培养简单地寄托于隶属于第二课堂的所谓的“科技活动”都是不对的。由此,可以体现出本科工程教育的规模、难度、复杂度以及创新性。
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整个“培养体系”实现,要将此进行分解,落实到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按照支持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达成的需要,安排理论课程内容,开展理论教学活动,进行理论教学评价,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实践教学评价。
我国工程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在方案制定中,根据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要求,突出行业参与,注重实践重视能力的培养,明确培养目标:从面向学科办专业走向面向社会需求办专业;从宏观需求走向具体需求;符合学校的基本定位、体现自身特点,规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基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核心素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辅助性知识和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拓展素质”);为适应新的工程环境所应具备的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时代素质”)。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创新训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管理运行机制,彼此互相支撑,构成完整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能力培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设置的每一门课程和实践环节都能够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建立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和最新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实际引入课程,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有效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校内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方法、基本加工技能外,应该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竞争能力;选择国际认可度高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将认证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日常教学与集中培训,使学生毕业前获得1~2个资格证书。
高校作为具体实施者,应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政策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1.健全、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2.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3.探索优化班级教学模式,注重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互补。4.建立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5.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6.研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班级运行机制。
近年来,在李约瑟之谜与钱学森之问的审思下、在现实窘境的胁迫下、在工程教育特点及建构主义理论的推动下,研究性教学成为了本科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通过蒋宗礼教授的讲述可以看出,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学有着一个相似的流程范式。首先,让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发现问题。其次,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主动研究的知识基础。然后,设计合理的研究性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使学生在教师或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各种信息资源的支持下,通过“协作”、“会话”等实现“意义建构”,完成自主研究与创新。随后,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给以客观、合理的评价。同时,我们需注意注重知识框架的科学构建,化繁为简,融会贯通,;切实执行各个环节,给出明确的判分标准,并且严格按此执行;及时与学生沟通,适时调整内容安排,注重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学促教。
实行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教学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研究性教学的环节众多,很多环节需要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或讨论,为避免学生沦陷在各个环节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及时指导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因此,基于上述优势,我们必须科学构建“三位一体”的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学体系。
当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比较陈旧、课程设置失衡、产学研合作不密切、实践环节薄弱、创新教育不足、道德教育缺失、国际化程度低等内在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质量职责。(2)实施全面质量管理。(3)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PDCA”循环(戴明环),使教学质量管理形成一个闭合循环。这就要求被认证的专业建立一种持续改进机制,从而实现“3个改进、3个符合”的功能,即: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
一个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应该具备“123”特征,即:一个目标、两条主线和三个改进。其中:一个目标是保障质量,两条主线包括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达成度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三个改进为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和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这三个改进,通过外循环、内循环和成果循环等三个循环来实现:通过外循环持续改进培养目标,通过内循环持续改进毕业要求,通过成果循环持续改进教学活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这两条主线,是对其符合度和达成度的评价与改进过程。首先,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否与培养目标(内外需要)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就要改进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其次,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如果没有达成,就要改进教学活动(毕业要求)。教学活动的改进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的学习机会、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的改进对毕业要求达成度来说是直接的,但对培养目标达成度来说是间接的。
终上所述,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是培养21 世纪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是高等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题。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关键在于发展优质的高等工程教育,增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致力创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其主要途径和方法是重塑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工程实践、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推进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正如蒋宗礼教授所言,“国际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引导教育观念的更新,系统地规划培养方案,每位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置于系统规划的体系中,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自己肩负的任务,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吴玉倩 2018-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