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促进专业全面提升(最终版)
五.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促进专业全面提升
(一)开展“高端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从2008年8月起,我区正式启动了大规模的“高端培训”项目,依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华中师大教育学院和广东省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指导中心,举办了 “教育管理校长高级研修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德育专干高级研修班”,“教务主任高级研修班” “中小学中层干部、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心理健康专任教师高级研修班”等。两年多来,300余学校领导、400余学校骨干教师高密度、高规格、大规模的高端培训,通过我们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委托培训单位的全力合作,全部都获得了“齐声喝彩”的好效果,并且各高研班学员均完成了学习论文的撰写,巩固了培训成果。
(二)创建专业学校,构筑精英平台
2009年11月,我区出台了“关于创建罗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指导意见”、“ 罗湖区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罗湖区名师工作室管理细则”等文件,罗湖区新一轮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全面启动。经组织学校名师申报,走访考察、评审、报批等程序,确立了我区首批10间名师工作室,向全区学校开展招收入室研究人员的工作,10间名师工作室入室成员吸收120余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入这个团队展开工作,一支研究型骨干团队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教研中心建立了近80余人的兼职教研员队伍。此后10间工作室独立开展工作,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健全了工作室的运转机制,落实了各室三年发展规划和一年工作计划,制定每位成员的培养规划和方案,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听课议课、举办名师工作室“研课现场会”、开辟《罗湖教育》名师工作室专栏等,一大批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改革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
近年来,我区开展培训制度改革,实行“征课制、选课制、开放式”、“名师大讲堂”、“平时双休日”、“五段互动式”等培训策略。与此同时,我区教师培训中心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改进培训课程组织形式,挖掘区内优秀培训资源,落实培训管理跟踪制度,增强了培训吸引力,提高了专项培训的实效。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班主任专项培训等实行了全面改革,探索出了一套有效办法,使得培训变得更为生动有效、充满生机。近三年完成班主任专训450余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训400余名、英特尔未来教育专训300余名,均取得了富有实效的培训成果。全区校本培训通过健全管理程序,纳入正轨运行,不仅规范课程的申报、审核、组织、检查等环节,还发动学校开发课程、巡回开讲优秀课程、举办高研班学员返校汇报会等,促进了我区校本培训和研修的规模化和制度化。目前各学校已经开设完成的校本培训课程累计有700场、2000余课时、6万多人次,完成校本培训总课时约15万节。
(四)教师平等参训,学校一视同仁
2009年起,我区加强了对民办学校教师的培训,面对全区民校教师免费开放所有公共培训资源,使我区民校教师享有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培训机会。各高端培训全面吸收民办学校管理干部参加;区教育局教育科、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科、教研中心、培训中心等4科室,面向民办学校80余管理干部,联合举办学校规范化管理专题培训班,开办 “名师大讲堂”民办学校专场,使全区民办学校教师5000多人次获得了高质量的培训,较好地解决了民办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2009—2010两年,为民办学校教师培训设计的“送训下校”活动,针对民办学校地理位臵偏僻、民办学校教师课时繁重、收入有限等实际情况,按照地域位臵将民办学校划成5个片区,按照每个片区
轮流开课的方式,把名师工作室和专兼职教研员的培训课程送到民办学校。目前已开设了小学语、数、英等学科约30余场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材分析和有效课堂的讲座和培训,深受民办学校一线教师欢迎。
为进一步提高全区幼儿园教师的业务水平,2009年起至今,邀请北师大心理学专家和省、市学前教育委员会专家,为幼儿园开展了教学业务、心理教育等六个专题集中培训,分六批,共有5000余人次接受培训,对帮助我区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幼儿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显著的推进作用。
六.优化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创新培养模式
(一)抢占制高点,带动现代化
1999年底,全区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区领导卓有预见地提出“抢占信息化制高点,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拉开了全区校园网和区域教育城域网建设的序幕,在“建网、建库、建队伍、队伍先行,分层、分步、讲效益、效益第一”的建设方针的指引下,技术上采取校园网、区域网、资源中心同步建设,战术上采取“步步跟、步步高、年年新”的策略。于2002年初在深圳市率先建成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校园网,全部校园网宽带互联构成罗湖教育区域网,同步开通罗湖教育区域综合应用平台http:///,率先实现区域 “宽带校校通”,师机比达1:1,生机比达1:7,全部课室实现多媒体教学,成为中央电教馆授予的全国首个“教育信息化实验基地”,荣获2002年深圳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罗湖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模式成为全国“校校通”工程的样板,在省市乃至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罗湖教育信息网名列全国教育类网站之首。
我区在全市率先建立科学的网络用户账号体系,全区师生人人有账号,实行区、校两级管理,一站式登录的应用模式;率先开发并成功应用区校两级网络OA系统,实现高效、灵活的上传下达;率先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新课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率先自主开发网站建站系统,并用于建立学校网站、学科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提高了建站速度,节约了维护成本;率先自主开发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实现课程、学分、报名、考勤管理网络化;率先实现网上电脑阅卷,有效构建起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率先实现信息设备维护社会化,建立了网上报修跟踪管理系统;率先全面实现了办公无纸化、校务教学管理网络化、教学过程多媒体化;信息网络建设有效推进了教育现代化,在全市各区产生了强烈反响,也赢得国内众多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应用资源平台,服务课程教学
2005年,我区加大自建资源建设的力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施方案》,在罗湖教育网上开发了技术先进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校园网内的所有计算机都能快速访问资源丰富的区域资源中心和互联网,全区学校资源共建共享的均衡度达到优秀水平。全区教师可直接通过备课平台,撰写教案,上传课件和书写教学反思。全区建有各学科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博客平台等,形成了集商业资源库、自建资源库、专题网站群、学科网站,电子图书库为一体的区域性超大容量的教育资源库;特别是由一线教师创建的、针对性强的教学资源,已成为教学辅导,学科教研,专业发展,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的新平台。
我区聚焦教育信息技术的内涵发展,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重点转向课程教学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着力研究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深入整合;加快形成在信息化引领下的教学特征,针对课纲课标、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使新课程改革实现了新的突破和新的飞跃;利用区域资源建设平台和专题网站,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构建创新型学习模式;积极开展基于专题网站的研究性学习,努力创建基于专题网站学习的校本课程,丰富课程结构,拓
展教学领域,构建创新型学习模式,有效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信息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创立“科技信息节”,提升信息化水平
2002年起,由区教育局和科技局联合举办每年一届的“罗湖区教育科技信息节”,全区学校师生踊跃报名、积极参与,这一活动既成为师生展示信息技能的大舞台,也成为师生信息应用能力PK的大擂台,更是因为师生的杰出表现,成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响亮品牌。教师活动包括课件制作大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大赛、教育博客大赛、专题学习网站大赛、网络教研团队大赛等;学生活动包括搜索技能大赛,电子作品制作大赛,绿色上网知识大赛,机器人编程大赛等;每届活动历时一个半月,参与师生3万余人,获奖作品3000余件次。信息节举办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成为培养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区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有效平台。
(四)深化课题研究,发挥示范作用
全区在课程教学全面实现多媒体、网络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信息化应用的课题研究,现有七个课题获中央电教馆“十一五”课题立项,其中五个为重点课题,居全市之首。目前,笋岗中学《基于Wiki思想的开放式资源建设及应用》课题已获得多项高层次的成果,其他课题取得丰硕成果,即将结题;我区信息中心承担的广东省《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重点课题已圆满结题。此外,我区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全国性的竞赛活动屡获大奖,获奖等级、人次始终位于省市乃至全国的前列。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简称NOC大赛)94名师生(作品)获全国一等奖,12名师生获NOC大赛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大奖(该奖项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设立),参加中央电教馆举办的全国教育软件大赛获全国一等奖一项,二等奖
5项,三等奖7项。
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低投入、高效益,软、硬件建设和信息化应用协调发展的“罗湖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30余个省市代表来罗湖参观考察,并借鉴推行取得较好的成效。中国教育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以及多家国家级学术刊物,对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予以专题报道,全国教育信息化论坛多次邀请我区介绍经验。专家与同行们一致肯定罗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在全国起到了实验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
第二篇:搭建“三同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搭建“三同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华北油田供应学校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自2007年10月份以来,我校通过开展以同堂异构、同课众评、同题共解为主体的“三同教研”活动,增强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三同教研”作为供应学校在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时的一个平台,一种理念,一套措施,主要是体现了我校教师在教学教研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促使了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相互支持、交流分享,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的同时,又有了新的收获,它的乐趣在于每个人都经历了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帮助的过程,获得共同提高。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学校课堂改革稳步前进,赵军、杜利、王晓兰等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课堂改革的领军人物,使供应学校的教学质量一步一个台阶稳步提高。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同堂异构”展现集体智慧,夯实备课基础
“同堂异构”是指以同一年级学科的教师或教研组为单位,采用“个人备课、说课——同科共备——组内试讲——再次异构——二次执教”的形式进行课前备课打磨的备课形式。分为两个阶段,即先由执教教师进行个性备课、说课,同组教师对课堂过程进行研讨,组内试讲,请参与听课的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议课,围绕教学进行多侧面、深层次的剖析,挖掘闪光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再由执教教师再重建修改教学设计,进行自己的课堂教学,然后再进行反思重建,从而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为此,学校专门设计了《同堂 1
异构教学设计专用教案格式》。目的就是让课堂尽量完美,为本学科的教学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较为实用,与我校教师水平都能操作的来的课堂教学模式。
每学期学校通过开展优质课、考核课活动,使教师的教学构思不再是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同组同科大家的智慧。在“异构”过程中,以作课教师的思路为主,同时吸取采纳其他教师的构思和意见,对教学各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再处理,把老教师驾驭课堂的经验吸取过来,把年轻教师的创新理念采纳过过来,通过教师的执教,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比如:小学低年级组在异构门桂丽老师的《春雨的色彩》时,对门老师整体课堂设计没有做较大的调整,重点也是识字教学。大家主要是围绕课堂导入中导语的设计,自然段的标读,识字方法的前后安排,课堂中间休息放松的形式等细节进行异构。也有在异构过程中对教学模式改变较大的。如:小学数学组异构王学艳老师的《比例尺》,组内两次异构,任课教师两次推翻原来设计最后定位在用学校平面图的制作来展示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使得《美丽的校园》一课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同堂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教师智慧的碰撞,使大家在研讨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也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教师能在教学中积极思索,竭力找出与他人的不同切入点,来突显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互相借
鉴,取长补短,这就形成了“同堂异构”的教研氛围,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为校本教研注入了活力。
二、“同课众评”架设沟通桥梁,提升多元评价
为了充分发挥听课评课活动的引导激励、教学诊断、沟通协调和评估考核的功能,架设一座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的桥梁,学校提出了“同课众评”的听评课模式。
首先为提高听课的有效性,评课的针对性,我们在借鉴了多所名校经验基础上把过去的评价体系(教学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基本功评价)整合为教学设计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课堂调控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特色创新评价六要素,充分体现对学生自主互动的要求,注重课堂效果,提倡特色创新。在教师讲课前,给听课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教学案)和评价表,这样使听课教师有了听课参考,评课有标准。
第一步,跨学科、跨年级全员评课。学校只要安排考核课、公开课、优质课,要求没有课的教师都要听课,学校听课氛围浓厚,每一节课都有三、四十人听课,本学科教师必须听课。听课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立足不同的学科视野,从多个角度发表意见,寻找学科之间的契合点,比如:语文教师评课可能更注重语言的严密性、形象性,理科教师评课可能更注重教学设计的逻辑性、科学性,音乐教师评课可能更注重教学的艺术性。这样,为不同学科的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拓展自己的学科视野,提升教学素质,“跳出学科看学科”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扬长避短,实现本学科的“柳暗花明又
一村”的效果。
第二步,同学科评课。主要是教研组内评课,上课教师首先要做自我反思,自我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目标达成好原因何在?目标没有达成效果欠佳原因何在?以及改进的措施。同学科教师做到“同伴互助”,对亮点进行赏析,对问题进行诊断,对同伴教学中存在的某个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一些具体的策略建议。由课引发思考,从本节课引发的关于课堂教学的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为今后的教学研究提供具体的方向。这样丰富的内容使得每次评课都气氛热烈,内容充实,常常过了时间还不愿散会,大有意犹未尽之感。教课的教师不再怕找毛病,而是欢迎大家提意见,评课教师敢找问题,并联系自己教学实际谈启发感受。真正达到了“一人讲课,众人受益”。
第三步,学校总评课。学校为了掌控听评课的实效性,要进行阶段性总结,公布教师听评课的节数,鼓励教师参加听课,并与教师的业务考核挂钩。对各教研组的同堂异构、听评课活动给出具体的评价,表扬优秀教研组,激励先进。对阶段评课进行汇总,评出每节课主要的优缺点,以“教学质量分析会”的形式进行总评。每学期,学校都要进行“优质课表彰”,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不断完善。
三、“同题共解”,构筑合作平台,提高科研水平
“同题共解”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课题为载体有着鲜明主题的教科研活动方式。这是我们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难题而开发的教研模式。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以解决学科中的新问题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我校在艺术组共同研究下,通过讨论、学习,研究出适应学校发展的校本课程,作为河北省艺术示范校,在小学音乐课的基础上,开设了《形体课》《口风琴课》等艺术校本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初中部分学科组经过教研分析在初中开设《生活数学》、《阅读与写作》、《听力与口语》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校的学科教学,挖掘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校本课程活力不足的问题。
2、解决教学中的共题(也就是教学改革中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校先后派教师到杜郎口考察学习,邀请杜郎口教师来校做课,两次邀请教研室的教研员进行课改指导,举办多种形式的教研分析,鼓励年轻教师大胆进行课堂改革,起试验、示范引领作用。比如:小学语文组集体研究,在杜利老师班级进行实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推行析字四步法(读字、认字、说字、练字),尝试读文四方法。理科组为物理教师赵军打造了教学案,让学生充分预习,精心准备,课堂上充分展示,课堂检测,教师简短点评。数学组数学教师王晓兰在大家共同支持下,充分借鉴杜郎口课堂经验,创造了学生主讲,登台展示的学习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取得了平时根本无法达到的学习效果。这些位老师的大胆尝试、创新的做法,为解决教学改革中困惑的难题,提供了思路,调动了其他教师的积极性。
3、以研究主题为基础,确立课题。
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每学期都要有2-3各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确立研究课题。学校先后承担多项分局级以上课题,并取得一定成果。中学语文组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学生写作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引发与培养》和小学高年级语文组承担国家级课题《快乐作文与快乐做人》正在实施中,王学艳老师承担的分局级课题《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
计实施与研究》,通过分局验收,并得到高度评价。我校作为科技示范校,承担国家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研究——探索自然,关注社会生活,感受自我成长》取得一定成果,我校严素琴老师和贺晶老师作为课题核心研究成员,通过创新实践课,开展活动,在第二十四届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国家三等奖一个,省一等奖一个,省二等奖两个,省三等奖两个。
通过两年“同堂异构”、“同课众评”、“同题共解”的教学实践,我们有了许多新的收获,“三同教研”扎扎实实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批青年教师获得成功喜悦,王军国指导赵军老师,参加省物理讲课大赛,荣获省一等奖,曹素芬老师参加省历史教学比赛获三等奖。李秀荣老师在沧州市初中语文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杜丽在今年的分局课改交流会上作《快乐课堂》典型发言,王学艳、曹丽娜、孟凡丽老师在分局的学科教学素质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尽管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但还很不成熟,需要继续探索,为实现“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师生和谐”的课堂改革目标,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继续努力。
第三篇:立足课题研究 搭建发展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立足课题研究 搭建发展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齐河四中
马红燕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教育质量上新台阶、新水平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办出特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校以“以人为本,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为宗旨,为学校内涵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的全面发作有益的实践与助推,促使学校教科研向纵深发展。一年来,在县教科所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校教科研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具体总结如下:
一、搭建发展平台,以学习与反思促提高
1、为教师提供教育理论丛书,引导教师自学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认真撰写读后感,写心得体会,每学期要求教师必需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力争发表或获奖。
2、每周印发理论学习材料,让老师们及时了解教科研前沿信息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老师们学习。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以此促教学观念更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3、及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采取多元的学习方法,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个别研讨相结合,提高实效。
二、立足课题研究,以物化成果促研究深化
1、以“提高课堂效率”的课题研究为切入口,围绕教育教学为核心,强化“以教科研为先导的”意识,深入展开课题研究。我校省十一五课题《初中当堂达标教学操作体系的建构与应用》顺利结题,张玉梅、吴德华、肖花三位老师的三个市级课题也已顺利结题,李霞等八位教师的县级课题顺利结题。
2、《初中当堂达标教学操作体系的建构与应用》课题实施几年来,我校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与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并形成了我校课堂教学的特色:自主合作探究35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136全员育人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3、实施课题带动策略。鼓励教师从日常教学的难点、热点、困惑点、精彩点确定研究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现在全校每位教师人手一个小课题。
4、课题研究进行网络化管理:教科室将对全校各级各类课题进行网络化管理,把课题研究的相关材料上网,课题组成员在网上进行课题研究交流。
三、开展各类活动,以活动丰富科研内涵
1、实施名师锻造工程。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名师”的培养要做足“研”的文章。每周每备课组推选出一名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课活动,包科领导及本组成员全员参与,通过课后“骨干教师交流”和“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促进“校内名师”进一步成长,发挥“校内名师”的示范作用,实现“名师”效应。
2、向集体备课要效率。我们向各备课组提出了关注课堂,结合课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使各备课组活动规范有序。各备课组以“示范课”为主要内容,加强共同协作与探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深入参与活动。各备课组采取“互助式教研”方式,商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上示范课的老师注重反思,积累优秀案例。
3、强化管理,向常规要效率。
教科室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和“课堂教学”研究小组会议,交流各组的教研状况,倾听各组教师的建议和心声,查漏补缺。包学科领导必须按时参加所承包学科的集体备课及名师锻造工程。力求管理上的严密与规范。
4、推门听课,向常态化课堂要效率。
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严格落实中层领导推门听课制度,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的同时,帮助教师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召开第四届教科研论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道弘教育”专家到校作报告,外出学习教师汇报学习心得,引领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6、求真务实,组织各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论文评比活动和“课题研究先进个人”评比活动。
四、以宣传促推广,注重交流
本学年,我们努力发挥教科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向兄弟学校、向社会各界介绍我校教科研工作动态,宣传教科研工作成果,1、在校园网上的教科研专栏,汇集课题研究资料,报道我校的教科研动态、亮点。
2、积极鼓励教师推广经验总结与科研成果,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成果的参评率、获奖率和发表率,努力使每位教师会总结教育教学成果,我校有23位教师教科研成果获奖,全校教师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3、编辑印刷了2012—2013学年两期校本培训专辑。
五、强化激励措施,提高科研积极性
本学年,我们在确保各项课题研究扎实开展的同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科研开展及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且纳入考核之中。对于教科研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果(包括进行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获奖等)的教师,根据学校奖励细则进行奖励,并与评优、选模、晋职称挂钩。新学年工作计划:
1、每周印发理论学习材料,老师们成立教师专业成长学习笔记,写出读后感。
2、以“357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为抓手,规范基本课堂教学流程,向课堂要效率。
3、强化集体备课,注重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要求每次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切实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能力。包科领导、教研组长切实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做好自己教研组下各备课组的考勤和监督工作。
4、实施名师锻造工程。践行35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力争每学科在一学年内个打造出一名校级名师。
5、开展各种推门听课活动。校委会成员、包科领导、教导处、教科室人员随时推门听课,向常态化课堂要效率。
6、实施“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尽快让年轻教师成长起来。
7、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工作。力争每个教研组承担一个县级课题、每个备课组承担一个校级课题,以课题研究促教学,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向专业化、学术性教师发展。
8、召开第五届教科研论坛。
9、完善星级教师成长档案,促进教师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及教科研能力 回顾过去,我们颇感收获;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在当今全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思想在闪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涌现,多元的教育模式在碰撞。“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们必须“宁静致远,勤学善思厚底蕴” 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用我们的热情、毅力和智慧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科研,使我们的校园时时处处“春色满园”!
第四篇:搭建平台,促进师生发展
搭建平台,促进师生发展
——南安市数学学会2008年工作总结
2008年,我会在南安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正确领导下,在泉州市数学学会、泉州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的精心指导下,在理事会的组织带领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6月,我会被南安市科学技术协会评选为2002—2007南安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陈进宝理事长当选为南安市第六届科协委员;潘振南秘书长被评为2002—2007年南安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并作为南安市34名代表之一参加了2008 年6月27—28日召开的泉州市科协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市代表大会。
一、做好学会常规工作,依法办理证件手续。
一年来,我会按时完成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各种学会常规工作,依法办理《社会团体检查报告书》、《组织机构代码证》、《银行开户许可证》的2008年年检与验证手续,为学会合法开展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并编发《理事会成员通讯录》人手一册,以便于工作联系。
二、配合市中学教研室,开展数学研修活动。
一年来,我会配合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聚焦数学课堂,关注常态教学,探索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一是协助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研修活动。3月下旬,在龙泉中
学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研修活动,40多所中学的初三数学备课组长、我会会员参加了研讨。市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梁赐生副局长亲临指导,并作重要讲话。与会教师们在研讨中积极参与、善于反思、中肯评价,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大力推进我市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二是协助开展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为加强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进一步促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推进我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5月中下旬,我市在国光中学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数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学科教研员、高中数学 “名师工作室”成员以及29所完中(高中)校数学备课组长、我会会员,参加了研讨活动。此次研讨活动,以“关注常态,提高实效”为主题,集上课、听课、说课、议课为一体,有效帮助了教师加深对高中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促进了日常课堂教学不断增效,受到参加活动者的一致好评。三是协助举办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论坛活动。为加强高中新课程学科课标、教材研读,充分发挥我市中学优秀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10月28日,我市在南安一中举办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论坛活动,全市高二年数学备课组长及高中数学学科“名师工作室”成员30多人参加了活动,此次活动主要以研读课标为重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融听课、评课、专题讲座
为一体,泉州市教坛新秀、南安一
中洪丽敏老师开设主题观摩课《对一道双曲线探究题的变式探究》,林少安老师就“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作专题讲座,与会者结合各自对课标的研读与教材使用的体会作了详尽的交流。四是协助举办初中数学教研组长研修班。为落实我市2008—2009学学校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意见》(南教综„2008‟91号),努力提升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10月17日—11月8日,举办了初中数学教研组长研修班, 全市72名初中数学教研组长、我会会员参加研修活动。本次研修以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加强数学教研组建设、如何开展数学课题研究、如何优化数学教学设计、如何撰写数学教学论文(案例)、如何设计数学教研活动为研修内容,研修期间,组织会员到华侨中学观摩课堂教学,交流教研组工作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初中数学教研组长进一步明确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长的职责和教研组建设的新任务,增强本学科教学指导和教育科研能力,更好地胜任教研组长工作。
三、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开展志愿者活动。
为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3月28日在南安二中、11月21日在诗山中学分别举行南安市中学有效教学支持志愿者活动,我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数学学科带头人、南安市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南安一中副校长林金途老师,我会副理事长、省特级教师、南安市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南安一中教务主任林少安老师,与教研员一起深入课堂,观摩常态教学,课后,大家紧紧围绕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会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课标要求、教材编排体系及本校学生实际交流了各自的看法,志愿者作了详细的点评,充分肯定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加强课题研究工作,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由泉州市教育局教科所中学数学组负责主持的《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课于2006年2月立项以来,我会配合中学教研室数学组,牵头组织了四所中学参与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其中实验中学参与子课题“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校本化”研究,国光初级中学参与子课题“练习与习题的使用研究及其案例”,鹏峰中学、霞溪中学参与子课题“初中数学新教材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研究。两年多来,在泉州市教科所专家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各子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完成课题实验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于2008年5月顺利结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的子课题《南安市初中数学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于2008年4月开题,本子课题以侨光中学、华侨中学、南安三中、鹏峰中学、龙泉中学、玲苏中学、国光初中、霞溪中学、南安四中、溪美中学等10所中学为实验基地,成立了以梁祥居副理事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工作,先后组织实验教师到惠安崇武中学、厦门第二外国语学校参加福师大课程中心举行的本课题研究活动。2008年12月17日,子课题研究小组在国光初级中学举办现场观摩研讨会,子课题研究小组成员、课题实验基地教师代表及部分中学初一数学备课组长共30多人参加,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数学教学方式改革,促进我市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组织参加各项竞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年来,我会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创设时空,认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说课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学科竞赛和数学小论文评选活动,促进师生富有个性地成长。在参加2008年中学青年数学教师说课比赛中,洪梅中学黄建华老师获省级初中组二等奖,鹏峰二中黄伟华老师、华侨中学陈倩蓉老师获泉州市级高中组三等奖。在参加2008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泉州市级一等奖1名(向阳中学学生),三等奖2名(国光初中、洪濑中学各1名); 评选出该项比赛南安市级一等奖7名、二等奖17名、三等奖21名。在参加200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得福建赛区一等奖2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名(均为南安一中学生)。在我会举办的2008年南安市中学生数学小论文评选活动中,共收到小论文高中组59篇,初中组177篇,评出高中组一等奖6篇,二等奖12篇,三等奖18篇;初中组一等奖16篇,二等奖37篇,三等奖51篇。
总之,一年来,我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接受监督管理,积极开展中学数学教学教研活动和课题实验研究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因各方面条件有限,学会工作与主管部门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愿我会广大会员,在推进我市中学数学新课程实验的进程中,在理事会的正确带领下,精诚协作,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我会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9年1月12日
第五篇: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
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
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戚以燕
(南昌市铁路第三幼儿园江西南昌330002)
内容提要:
新〈〈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迈进了一个新的里程,面对新的变革,我们应该怎么做和怎样去做,这是摆在我们幼教工作者面前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位管理者思考的问题。那么,管理者应该如何去全面贯彻和落实新〈〈纲要〉〉精神,发挥引领和服务作用,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适宜的平台。
关键词:专业化搭建平台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可见,如何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中每一位幼儿园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此,我的思考和策略阐述如下:
一、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搭建教师观念与行为转变的成长平台。
(1)做到眼中有孩子。在实践中,教师眼中有孩子,才能关注孩子,深入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把握孩子已有的经验,分析孩子的特点,才能在活动的组织中真正体现新的课程观念,实现“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使孩子获得有差异的发展”目标,以平等的心态、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记录、了解、分析每个孩子的成长变化,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孩子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
(2)做到心中有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发展目标,结合幼儿发展现状和兴趣要
求,引导幼儿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例:大三班的孩子在下雨天发现鞋子在泥中的印子很有趣,孩子们立即对鞋子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有的说:“我的鞋底的花纹象一艘小船,我的鞋底的花纹象一道道水波纹……”教师根据预设目标中的“发挥幼儿想象,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自然生成了《有趣的鞋子》这个活动。孩子们带来了自己喜欢的、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穿的鞋子,针对不同大小、式样各异的鞋子,教师引导孩子开动脑筋,怎样使这些鞋子摆放美观、拿放方便,有的说按大小,有的说按季节……正是教师心中有目标,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才既发挥了想象,又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和合作意识。正是教师心中有目标,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才既发挥了想象,又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和合作意识。
(3)做到随时有教育。要求教师能随机整合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因素,能随机发现孩子的兴趣,并能引导幼儿探索,从而实施促进孩子发展的目标。我们要求教师每月从主题教学和日常生活方面,捕捉教育案例,并组织交流研讨,以达到提高教师整合教育、随机教育的能力。
(二)建立新的激励机制,搭建“学习型教师”成长平台:
(1)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激励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适宜不同教师个性需求的挑战目标,使教师看到自己努力的方面,并将各自的努力形成合力,在自我超越中达到群体超越的境界。同时重视荣誉激励和群体激励的作用,园内设置“园先进”、“园学科带头人”等,还要求骨干教师发挥积极的导向和辐射作用,从而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2)幼儿园要创建学习型组织,把目标指向有效促进园内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教师自身的 作者简介:戚以燕——1960年10月出生,小教高级
终身学习意识,同时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在建构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率先垂范,成为学习楷模;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提高教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例: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他们工作热情高,但经验不足,遇到困难易焦虑不安,束手无策。因此,管理者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放手让年轻教师挑重担,同时又给予切实的帮助、及时的指导,激发年轻教师的工作自信心。对工作五年左右的教师,管理者则注重激发她们不断创新、勇于突破自我的工作热情,提供外出参观、学习、考察的机会,让她们在业务进修中开拓视野,同时为她们搭建平台,鼓励她们坚持实践、不断进取、勇于探索创新。对成熟期的教师,提供教科研的机会,将实践升华理论,用教科研提升教学质量,对于老教师,在关心、尊重、信任的前提下,让她们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和顾问作用,将老、中、青教师塑造成连动的学习型的教师队伍。
(3)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励教师不断成长。每学期每位教师都要在园内开放半日活动,围绕主题向全园教师展示各自的教育实践成果,每次展示开放活动后都开展集体反思和研讨。活动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同时又是获益者。教师间的交流使得个人的经验和思考成为一种共享资源,同时还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使教师的才能得到了施展。
(三)为教师创设创新空间,搭建成长平台。
(1)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工作的空间,让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积极投身于创造性的教育实践中去。管理者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改变“等、靠、要”的被动局面,改变“你说我干”的依赖思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能力、态度和经验,创造条件,放手让她们针对本班幼儿发展的状况和需要,自主选择教育内容,实施教育计划,制定教学策略;允许教师根据幼儿动态的学习过程和兴趣,变化活动计划,调整活动过程。当然,管理者在给予教师选择权的同时,要加强监控,做到既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又能坚持教育的原则性。
(2)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现代管理思想。管理者要从督查者、评估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支持者、服务者,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出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例:大班探索活动《旋转乐园真好玩》,教师在设计活动时,目标过大,活动流程形式比较单一和雷同,这时管理者以平等的探讨式的伙伴关系和教师一起反思、修改,将目标定为尝试在自制旋转玩具的过程中,体验与探索成功的乐趣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活动流程以观察→回忆→探索→自制玩具→记录→分享乐趣为主线,使这堂课获市探索活动展示竞赛一等奖。
(四)帮助教师树立教科研信心,搭建“研究型教师”成长平台。
(1)帮助一线教师树立信心,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大胆开展和参与教师研究工作。例:在开展“音乐在因材施教中的作用”课题研究实践中,克服过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将过去的欣赏教学与言归于课题研究中的欣赏反复比较,找出不同之处,找出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在提高音乐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相信自己,积极参与。
(2)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每位教师都必须充分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应具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探索的欲望,让平时的学习积累成为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源泉;同时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的思想、行为、目的、态度和情感,在分析问题的成因之后,重审自己教育的思想依据,寻找新的思想与新的策略,以解决面临的问题,验证各阶段所形成的假设和教育方案,提高和丰富教师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水平。
(3)学会创新,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教改大背景下的今天,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要鼓励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地自我更新,具有开拓性、新颖性的良好思维方式,异中求因、因中求异,大胆探索和尝试,大胆质疑和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
总之,管理者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搭建适宜的发展平台,教师的潜能得到了发挥,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就会走得更快,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得更快!
参考文献:
〈〈上海托幼〉〉2005.5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上海托幼〉〉2005.6上海教育报刊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