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康腹止泻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康腹止泻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摘要】目的 建立康腹止泻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方法 采用培养基稀释法。
结果 该法能有效消除康腹止泻片在检验条件下对细菌、真菌及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控制菌可用常规法检查。结论 该法简单、快捷,可用于康腹止泻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有效控制其质量。
【关键词】康腹止泻片;微生物限度检查;培养基稀释法
康腹止泻片是由木馏油、老鹳草粉、黄柏干浸膏等药材经加工而成的中成药片剂。本品味特异,具有化滞止泻功效。用于饮食不节或水土不服导致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症。处方中的老鹳草、黄柏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1,2],若用常规法对其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将不能真实反映样品的污染情况[3]。为此,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有关规定[4],对康腹止泻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验证,以确定其是否适用于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从而准确有效地检出样品中污染的微生物[5]。验证表明,采用培养基稀释法对本品进行检查,可使污染的微生物能被顺利检出,常规法则可用于控制菌的检查。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行,能有效控制康腹止泻片的质量,并可为同类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仪器与试药
1.1 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MCC(F)10123],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黑曲霉(ATCC16404)购自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1.2 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
1.3 供试品
康腹止泻片(批号41EA1),大幸药品株式会社。方法与结果
2.1 菌液的制备[4]
2.1.1 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
取新鲜培养物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18~24 h;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 mL含菌数为50~100 cfu的菌悬液。用于控制菌验证时制成每1 mL含菌数为<100 cfu的菌悬液。
2.1.2 白色念珠菌 取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中,培养24~48 h;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 mL含菌数为50~l00 cfu的菌悬液。
2.1.3 黑曲霉 取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中,培养5~7 d,加入0.9%无菌氯化钠溶液3~5 mL,将孢子洗脱。然后,用适宜的方法吸出胞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0.05%(体积分数)聚山梨醇的0.9%(体积分数)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l mL含孢子数50~100 cfu的孢子悬液。
2.1.4金黄葡萄球菌检测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葡萄状排列,无芽孢,无荚膜,能分解甘露醇,血浆凝固酶阳性。
该菌是葡萄球菌中对人类致病力最强的一种,能引起人体局部化脓性病灶,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
3、血琼脂培养基:
成分:营养琼脂100ml
脱纤维羊血(或兔血)10ml
制法:将营养琼脂加热融化,待冷至50℃左右无菌操作加入脱纤维羊血(或兔血)摇匀,制成平板,置冰箱内备用。
4、菌落特征:
血琼脂平板:菌落呈金黄色,大而突起,圆形,不透明,表面光滑,周围有溶血圈。
Baird-Parker平板:菌落呈圆形,光滑,凸起,湿润,直径为2—3mm,颜色呈灰色到黑色,边缘为淡色,周围一混浊带,在其外层有一透明带。
5、镜检:为革兰氏阳性菌,排列呈葡萄状,无芽孢,无荚膜,致病性葡萄球菌,菌体较小,直径约为0.5um—1um。
2.2 供试液的制备
取样品10 g,加入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 mL,用匀浆仪打碎,摇匀,制成1∶10的供试液。
2.3 验证试验
验证实验所用培养基均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要求,进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且均符合规定。
2.3.1 细菌、真菌及酵母菌计数(平皿法培养基稀释法)在确定适合的检查方法后,验证试验至少应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并分别计算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
试验组:各取1∶10供试液1、0.5、0.2 mL和试验菌液1 mL,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相应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数。
菌液组:取试验菌液1 mL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相应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
供试品对照组:各取1∶10供试液1、0.5、0.2 mL,按试验组操作,不加菌液,测定样品本底菌。
计算各试验菌株的回收率,结果见表1。表1 计数验证菌各菌株回收率结果由表1可见:黑曲霉的回收试验,当供试液为1 mL·皿-1时,3次试验的回收率均即可达到70%以上;白色念珠菌当稀释至0.5 mL·皿-1时,3次试验的回收率达到70%以上;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3个菌株的回收率试验,要稀释至0.2 mL·皿-1,3次验证的回收率才能均达到70%以上。因此本品的细菌计数、真菌及酵母菌计数均可用培养基稀释法检查:细菌计数用0.2 mL·皿-1,真菌及酵母菌计数用0.5 mL·皿-1。
2.3.2 控制菌检查法的验证 本品为含有药材粉末投料的口服制剂,控制菌应检查大肠埃希菌和大肠菌群,验证大肠菌群检查法时,采用大肠埃希菌作为试验菌。
2.3.2.1 大肠埃希菌检查法的验证 取1∶10供试液10 mL及大肠埃希菌菌液1 mL加入100、200 mL的BL增菌培养基中,按大肠埃希菌的检查法进行检验。
2.3.2.2 大肠菌群检查法的验证 取1∶10供试液1 mL及大肠埃希菌菌液1 mL加入不少于15、30 mL的胆盐乳糖发酵培养基中,按大肠菌群的检查法进行检验。
由表2可知,试验组均检出大肠埃希菌,因此本制剂的大肠埃希菌和大肠菌群均可用常规法检查。讨论
本品含有木馏油、阿仙粉、黄柏粉等成分,有一定的抑菌作用,验证试验结果证明,本品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药典收载的除去供试品抑菌作用的方法有培养基稀释法、薄膜过滤法、离心沉淀法等,或几法联用。由于本品是中成药,推断其抑菌作用不会太强,因此尝试采用培养基稀释法,通过扩大培养基的使用量,使供试品在培养基中稀释,结果各规定菌株的回收率均达到药典要求;控制菌则用常规法即能顺利检出试验菌。培养基稀释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只需增加培养基量,即可很好地消除本制剂在试验条件下的抑菌作用问题,因此本方法简便快捷、准确有效,能很好地控制康腹止泻片的质量。表2 控制菌验证结果
作者:朱文娟,林铁豪,钟燕飞,林丽英
【参考文献】
[1] 金晴昊,崔京浩,郭健鹏.老鹳草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840-841.[2] 金建玲,栾永娜,华国强.含小檗碱中药的抑菌活性与小檗碱含量的关系[J].中医药学报,2005,33(5):19-21.[3] 许华玉,杜鹃,汤杨.药品中微生物污染检测方法验证的必要性[J].中国药品标准,2005,6(4):262,46-47.[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79.[5] 林丽英,湛文青,饶春意.野牡丹止痢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J].中药材,2006,29(3):299-302.小组成员:制药101班:陈妙珊、曾洁茹、郭慧芳
第二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基本操作规程,为微生物检查人员提供正确的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品管化验室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三、职责:品管微生物检验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
四、正文: 定义: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包括染菌量及控制菌的检查。2 实验用具:
电热恒温培养箱、电热恒温水温箱、试管、刻度吸管、量筒、三角瓶、培养皿、试管架、注射器、针头、注射器盒、研钵、75%酒精棉球、紫外灯(365nm 波长)。3 培养基:
3.1 营养琼脂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乳糖胆盐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
3.2 培养基的管理、配制应符合检定菌、培养基管理规程、培养基配制规程。试液:甲基红试液、a-奈酚乙醇试液、40%氢氧化钾溶液、靛基质试液。稀释剂:0.9%无菌氯化钠溶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供试品(供试品如为固体,置研钵中研磨成细粉)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释剂制成1:10 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对照用菌液:控制菌检查均应作相应已知菌的对照试验,对照菌株为大肠杆菌[CMCC(B)441022]。取相应菌株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1 白金耳,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内,培养18-20 小时,稀释至1:106,对照菌的加入量为50-100 个。8 检查法:
8.1 除另有规定外,细菌的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的培养温度为25-28℃,控制菌的培养温度为35±1℃。8.2 细菌、霉菌计数:
8.2.1平皿菌落计数法取均匀供试液,进一步稀释成1:102、1:103 等适宜的稀释级。分别取连续三级10 倍稀释的供试液各1ml,置直径约90mm 的平皿中,再注入约45℃的培养基约15ml,混匀,等凝固后,倒置培养,每个稀释级应作2~3 个平皿。
营养琼脂培养基用于细菌计数,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用于霉菌计数。8.2.2 菌数测定阴性对照试验取供试验用的稀释剂各1ml,置4 个无菌平皿中,分别按细菌、霉菌计数用的培养基制备平板,培养,检查,不得长菌。
8.2.3 细菌培养时间为48 小时,分别在24 小时及48 小时点计菌落数,一般以48 小时菌落数为准,霉菌培养时间为72 小时,分别在48 小时及72 小时点计菌落数,一般以72 小时菌落数为准。菌落如蔓延生长成片,不宜计数。
8.2.4 点计后,计算各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按菌数报告规则报告菌数。
8.2.5 菌数报告规则:细菌宜选取平均菌落数在30-300 之间的稀释级,霉菌宜选取平均菌落数在30-100 之间的稀释级,作为报告菌数计算的依据。如只有1 个稀释级菌落数在30-300(30-100)
之间时,将该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如同时有两个稀释级在30-300(30-100)之间时,按下式计算两级比值。比值=低稀释级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
高稀释级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
.当比值≤2 时,以两稀释级的均值报告,当比值>2 时以低稀释级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如同时有3 个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均在30-300(30-100)之间时,以后两个稀释级计算级间比值,如各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30-100)之间,以最接近30 或300 的稀释级平均菌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如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在300(100)以上,按最高稀释级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如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 时,一般按最低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如当1:10(1: 100)稀释级平均菌落数等于或大于原液(或1:10)时,应以培养基稀释法测定,按测定结果报告菌数。8.2.6 培养基稀释法:取供试液(原液或1:10 供试液)3 份,每份各1ml,分别注入5 个平皿内(每皿各0.2ml)每个平皿中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约15ml,混匀,凝固后倒置培养,计数,每1ml 注入的5 个平板点计的菌落数之和即为每1ml 的菌落数,共得3 组数据,以3 份供试液菌落数的平均值乘以稀释倍数报告。
如各稀释级平板均无菌落生长,或仅最低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小于1 时,则报告菌数为小于10 个。
8.3 控制菌检查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1ml、cm2),直接或处理后接种,经增菌、分离培养后,进行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等项检查。8.3.1 大肠菌群:
8.3.1.1 检样稀释及培养
① 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ml)放于含有225ml 灭菌生理盐水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经充分振摇或研磨做成1:10 的均匀稀释液。固体检样在加入稀释液后,最好在均质器中以8000—10000r/min 的速度处理1min,作成1:10 的均匀稀释液。
② 用1ml 灭菌吸管吸取1:10 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 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不要接触管内稀释液),混合均匀,做成1:100 的稀释液。
③ 另取1ml 灭菌吸管,按上述操作顺序,做10 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次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一支1ml 灭菌吸管。
④ 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标本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3 个合适的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三管。8.3.1.2 乳糖发酵试验
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接种量在1ml 以上者,用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1ml 及1ml 以下者,用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每一稀释度接种三管,置36±1℃温箱内,培养24±2h,如所有乳糖胆盐发酵管都不产气,则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则按下列程序进行。8.3.1.3 分离培养
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转种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置36±1℃温箱内,培养18~24h,然后取出,观察菌落形态,并做革兰氏染色和证实试验。
8.3.1.4 证实试验
在上述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肠菌群菌落1~2 个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接种乳糖发酵管,置36±1℃温箱内,培养24±2h,观察产气情况。凡乳糖管产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无芽孢杆菌,即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阳性。
8.3.1.5 报告:根据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的管数,查MPN 检索表,报告每100ml(g)大肠菌群的MPN 值。9 结果判断:
9.1 细菌菌落数、霉菌菌落数、控制菌三项均符合该品种微生物限度项下的规定,应判为供试品符合规定;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该品种项下规定,应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9.2 细菌菌落数、霉菌菌落数第一次测定超过该品种项下微生物限度规定时,应从同一批号样品中随机抽样,复试两次,以三次结果平均值报告。
9.3 如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生长霉菌菌落数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生长细菌菌落数超过该品种项下微生物限度规定时,经复试2 次,如3 次结果平均值仍超过规定,应判为供试品不符合规定。9.4 各类制剂检出控制菌或其他致病菌时,按第一次检出结果为准,不再抽样复试,即应判该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第三篇:2010版与2005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比
2010版与2005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比
引子:新版药典即将实施,在这里列出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改动。2010版与2005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比
内容2010 版2005 版
总论细菌 30~ 35 ℃、控制菌温度 细菌与控制菌培养温度合并为 35~ 37 ℃(2000 版药典是与 30~ 35 ℃2010 版药典一致的)
10g 或 10ml, 膜剂 10cm 2, 沙
门氏菌检验用量应增加至 20g 10g 或 10ml, 膜剂 10cm 2
或 20ml检验量
无贴剂供试品溶液的制备(2)
增加贴剂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具3000 转 / 分离心 20 分钟
有抑菌活性的供试品 , 离心沉(供试品若有沉淀,先以 500 供试液的制备淀法 500 转离心 3 分钟,取上转 / 分离心 5 分钟)弃去上
清液混合清液,留底部集菌液红 2ml,加稀释液补至原量
菌液制备黑曲霉最后稀释黑曲霉最后稀释剂 : 0.9% 无菌剂 :0.05%(ml/ml)聚山梨酯 80 氯化钠溶液的 0.9% 无菌氯化钠溶液
细菌培养由 2 天改为 3 天 ,霉菌与酵母菌培养 5 天 , 必要细菌培养由 48 小时 , 霉菌与
时延长到 7 天 增加营养琼脂培酵母菌培养由 72 小时 , 必要
养基及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以及时延长到 5-7 天 无菌落细菌 霉菌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报告规则细菌及酵母菌平均菌及酵母菌计数的适用性检查 菌落报告规则细落数在 30~300, 霉菌平均菌落
菌及酵母菌选取平均菌落数小于 数在 30~100 之间稀释级作为
300cfu, 霉菌小于 100cfu 的稀菌数报告的依据
释级作为菌数报告的依据
增加适用性检查 , 包括促生长控制菌检查用能力 , 抑制能力以及指示能力无培养基的检查
常用干扰物的中和剂或灭活增加
方法
控制菌检查增加白色念珠菌检查法无无
阴道 尿道给药制剂增加白色
念珠菌检查 眼部给药删除 , 按微生物限度标无眼部给药限度 需检查大剂型项目检查无菌 直肠给药制准肠埃希菌 菌落单位 : 个剂 : 删除大肠埃希菌检查 菌落
单位 :cfu
第四篇:课程大纲-微生物限度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8学分
学时:144学时
适用专业:应用生物技术、生物化工等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应用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具备药品生物制品、食品和化妆品等相关企业产品日常卫生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产品常规卫生微生物检验把好质量关。
二、课程基本要求
1、了解生物制品、药品、食品和化妆品等各种产品卫生标准;
2、熟悉各种检品微生物限度检查项目;
3、能独立完成各种检品处理和梯度稀释,并按标准规定项目进行常规微生物限度检查;
4、能按菌数报告规则、控制菌形态特征等判定限度检查结果,并及时正确填写检验记录和报告。
5、能以积极心态养成安全、文明、无菌洁净操作习惯,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质量无差错意识,保证检验结果真实可信。
三、教学条件
1、师资:具有药品、生物制品、食品和化妆品等卫生微生物检验工作经验的教师2人;
2、场地:项目一体化教学所需基本的实训室和设备如下:
六、教学说明
微生物限度检查属于微生物检定工中级工段的课程,适用于相关专业全体制和培训教学,教学采取一体化项目教学,教学过程学生2人一组互相配合;10个教学项目有三个层次,项目1-6注重不同的检测内容的能力培养,项目7-9注重产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多种内容的同步操作,项目10注重检验全过程系统化,同时将相关微生物的知识、不同检品的取样和样品处理、常见设备的使用分解到各个项目之中,与项目有机结合,实现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系统化。
考核方式:职业素质占20%,课程结束由学生、实训室管理人员和教师分别评分汇总;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占80%,分项目考核,项目1-9主要由教师对过程、结果和记录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前面注重过程,后边注重结果;项目10小组自选,完成结果全班交流,学生现场互评和教师评分结合。
七、教材和参考书
自编讲义《微生物限度检查》
参考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现行版本)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规范》2010年版(现行版本)
第五篇:微生物限度检验人员考试试题
2012年微生物限度检查基础知识考试试题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1×35=35分)
1.微生物限度检查和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 级的局部洁净度 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2.除另有规定外,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细菌培养温度为,培养时间为 ;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培养时间为 ;控制菌培养温度为,培养时间为。
3.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供试品检验量为 或 ;膜剂为 ;、的检验量可以酌减。其中沙门菌的检验量为 或。
4.检验时应从 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中抽取供试品,膜剂不得少于 片;一般应 抽取不少于检验用量 倍量的供试品。
5.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 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 代。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 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可在24小时内使用。
6.消除供试品抑菌活性的方法有、、、。
7.薄膜过滤法所用滤膜孔径应不大于 um,直径一般为50mm。若需要冲洗液冲洗滤膜,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为。总冲洗量不得超过。8.培养基配制的分装量不得超过容器的,以免灭菌时溢出;配制后应在 内灭菌,避免细菌繁殖。
9.供试液制备若需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 ℃,供试液自制备至加入培养基不得超过 小时。
10.洁净区测定沉降菌时,注入培养基的平皿应放置 分钟。
二、单项选择题(2×10=20分)
1.热力灭菌法分干热和湿热灭菌两类,并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效力较干热灭菌效力要强这是因为()
A、可迅速提高温度 B、湿热有一定潜热、穿透力大,促进菌体蛋白凝固
C、迅速破坏细菌的酶系统 D、使细菌迅速失活 2.生物安全柜主要原理()
A、干燥 B、空气经滤膜除菌后定向流动 C、空气定向流动 D、通风
3.培养基加入有供试品的平皿时的温度不宜超过()A、45℃ B、50℃ C、48℃ D、60℃
4.药品微生物实验室所检测微生物的生物危害等级大部分为生物安全()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5.洁净实验室内的温度应控制在(),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A、20~25℃,40~60% B、10~30℃,50~70% C、15~25℃,50~70% D、18~26℃,40~60% 6.操作间或净化工作台的洁净空气对环境的相对正压为(),操作间与缓冲间的相对正压为()
A、不低于10帕,不高于5帕 B、不高于10帕,不低于5帕 C、不低于10帕,不低于5帕 D、不低于5帕,不低于10帕
7.检查结果如各稀释级的平板均无菌落生长或仅最低稀释级的平板有菌落生长,但平均菌落数小于1时,应报告()A、0个 B、<1 cfu C、0cfu D、<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的值
8.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检查项目包括()检查
A、细菌数和霉菌数 B、细菌数、霉菌数及酵母菌数 C、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 D、细菌数、霉菌数、控制菌数 9.微生物限度检查验证试验至少应进行()次独立的平行试验,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应不低于()
A、3,70% B、2,80% C、3,80% D、2,70% 10.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时试验菌加入量规定为()cfu,控制
菌计数方法验证时试验菌加入量规定为()cfu。A、50~100,50~100 B、10~100,10~100 C、10~100,50~100 D、50~100,10~100
三、多项选择题(3×5=15分)
1.常用的清毒剂的种类有:()A.75%乙醇 B.甲醛 C.碘酊 D.0.1%新洁尔灭 E.乳酸
2.下列()不是无菌操作法的特点
A.无菌操作法是一个杀菌的过程 B无菌操作法是一个抑菌的过程 C.无菌操作法是一个消毒的过程 D.无菌操作法只能保持原有的无菌度 E.无菌操作的目的仅是为了防止待检品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
3.2010版药典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可选用的稀释液有()A.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B.pH6.8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C.pH7.6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D.0.9%无菌氯化钠溶液 E.pH7.0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4.供试液的制备方法有()A、匀浆法 B、研钵法 C、保温振摇法 D、振摇法
5.以下哪些是影响集菌培养效果的因素()
A.温度和培养基 B.氧气和光 C.抗生素 D.渗透压 E、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
二、判断题(2×10=20分)
1.融化培养基可以选择用水浴或电炉直接加热,一次未用完的封存好可以再次使用。()
2.培养时每垛最多堆放6个平板,以保证各个平板的受热均匀。()3.配制培养基时若出现沉淀属正常现象,无需过滤,可以直接使用。()
4.湿热灭菌条件就是指121℃15分钟。()
5.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只要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就可以直接上岗。()
6.若同一稀释级的两个平板的菌落数小于15,则两个平板的菌落数不能相差1倍或以上。()
7.若营养琼脂培养基上长有霉菌、酵母菌,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上长有细菌,则应分别点计菌落数,合并计算后报告菌数。()
8.对供试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生长的存活无影响。()9.平皿法操作时应先注入培养基,再加入1ml供试液。()10.MUG阳性,靛基质阴性,判断未检出大肠埃希菌。()
三、简答题(2×5=10分)
1.简述药品染菌的可能原因。
2.列举不少于五种的灭菌消毒方式。
一
1.1000、100
2.30~35℃,3天∕72h;23~28℃,5天∕120h;30~35℃,2天∕48h 3.10g,10ml,100cm;贵重药品、微量包装药品;20g、20ml 4.2,4;随机,3 5.5;0;2;2~8℃
6.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 7.0.45;100ml;1000ml 8.2/3,2h 9.45℃;1 10.30min
2二
BBABD
CDCAD 三
3.ABCDE;2.ABCE;3.ABCD;4.ABCD;5.ABCDE 四
×√×××
××√×× 五
1.一、二、三、四、2.水系统的内外部污染;
无菌室密封性差;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达不到要求; 设备和配件消毒不符合要求、物料物品消毒不彻底 生产中操作不当
1.湿热灭菌 2.干热灭菌 3.辐射灭菌 4.气体灭菌 5.消毒剂灭菌 6.紫外照射灭菌
7.过滤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