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勋同志主要事迹

时间:2019-05-13 11:2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维勋同志主要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维勋同志主要事迹》。

第一篇:杨维勋同志主要事迹

贴心服务,文明执法,树立城管执法新旗帜----洪山城管执法大队执法队员杨维勋同志主要事

今年9月26日,一则《谁说武汉不文明,请看史上最牛城管执法车》的网帖,被众多网友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城管”,并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50多家媒体转载和报道。市城管局局长李记泽、洪山区委书记吴勇见到报道后分别做出了向杨维勋同志学习的批示。

一、杨维勋同志基本情况

杨维勋同志,1956年2月生,汉族,安徽淮南人,中共党员,学历本科。1972年12月入伍,历任技工、技师、工程师、总工程师,从事机械加工及57高炮、100高炮维修工作,是部队的一名正团职技术骨干;部队期间,曾荣立三等功一次,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12月转业(技术级八级),安排到原洪山区市容环卫局,先后在环卫局厕管站、质检站、环卫监察中队工作。2002年4月原洪山区市容环卫局撤销合并到区城管(执法)局后,先后在直属一中队、建设乡中队、直属二中队工作,多次被局评为环卫工作先进工作者。杨维勋同志目前是洪山城管执法大队直属二中队一名普通执法队员,管辖路段为鲁磨路、珞瑜东路、喻家湖北路3条,均为主干道和市民满意路,3条路段全长13.5公里,沿线共有临街经营门店624户,主要以餐饮百货为主。从早上7点起上路,到晚10点回家,老杨每天推着这辆自行车穿街过巷,挨个商铺摊点巡查,劝阻门店出店和占道经营。他推着自行车执法的“造型”就定格在商贩们的脑海中。多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杨维勋同志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对党忠诚、爱岗敬业、服从大局、生活朴素、默默奉献。作为一名普通执法队员,在实际执法中,始终牢记“以人为本,城管为民”的宗旨,以他个人良好、规范的城管形象,注重政策法规的宣传,不厌其烦的耐心劝导方法,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称赞,特别是执法管理相对人的认可。

二、杨维勋同志主要事迹

(一)扎根城管,爱岗敬业,“用心”管理。

手里拿着对讲机,推着一辆二八自行车,车上别着把小铲,55岁的杨维勋几乎每天都以这般“造型”出现在他的管辖区域内。“干一行,就要爱一行”,1998年,杨维勋同志从部队技术正团职干部转业到原洪山区环卫局担任一般科员。他没有因为角色的转换而改变,不论是普通科员还是一般执法队员,他不计

名利,把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都当作事业,以工作为最大幸福。作为一名老同志,他从来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按照中队早晚班工作制度,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从不迟到、早退。他骑着有10年车龄的二八式“永久”自行车,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往往是“清早一碗方面便,扔下饭碗上前线”。说起让自己“成名”的自行车,老杨指着他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说“这个自行车是我刚进城管时买的,跟了我10年了。骑车好,不堵车,不费油,还环保。骑车可以节省巡查时间,增加巡查的次数。”

“城管就是个辛苦活,既然干这一行,就有做好吃苦的准备。”他总是这样对同事们说。参军28年,城管岗位12年,他一直保持“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的军人本色,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2002年,杨维勋在直属一中队和另外一名队员负责珞狮南路的的环境维护。当时,马房山菜场一些菜贩经常出店经营,占用了大部分人行道。有些菜贩前脚刚把他请回菜场,后脚就又出来了。面对菜贩的游击策略,军人出身的杨维勋偏偏较上了劲。为了防止一些菜贩打时间差,他放弃了正常的午饭,每天中午揣上几个烧饼,就死守在菜场口。累了,就在路边的树旁靠一下,饿了,就啃几口自带的烧饼,这一守就是两年。2008年2月,全市出现特大雪灾,天寒地冻,在大雪纷飞的夜晚,不管有没有占道、出店的摊点,他在武大350米路段始终守控到夜间10点,才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回家。这一路段的一处少数民族占道经营户占道经营,多次劝说效果不佳,摊主还3次拿刀欲刺老杨,老杨苦口婆心,耐心宣传,最后新疆老板“搬家换地。”

今年3月份,老杨随队参加一次违法建设综合执法活动,那天,天气恶劣,风雨交加,个别违建户为了保证自身利益,将两台轿车和20多个油桶堵住拆违通道,经过5个小时冒雨连续作战,拆除了8000平方米的违建。在整个拆违过程中,杨维勋同志身上的制服淋得透湿,他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大而退缩。队领导和其他队员见他年纪大,劝他在车上休息一下,他摆一摆手说“不要紧,没事,我能坚持。”中午只啃了两个干面包,直到执法活动结束。

(二)牢记宗旨,执法为民,“用情”管理。

在日常执法管理中,他始终牢记“执法为民,城管为民”的服务宗旨,将管理融入服务中,努力做到“诚心说服教育,耐心劝导蛮缠,公心纠正违章。”“对商贩的管理,既要文明执法,也要严格执法。”他面对执法相对人的时候,总能换位思考,从不与之争吵,耐心细致,春风化雨,做好对方的思想工作,巧妙地将矛盾化解,避免冲突。

鲁磨路379号的水果摊是洪湖人陈先生夫妇开的,他们来汉时间不长,经营的摊位半个月前才开张。开张当天,老杨就来到摊位前,主动宣讲城市管理规范,请他们严格遵守,看到这个摊位比较窄,老杨还帮他们设计阶梯式的摊位,以便摆下更多的商品。女主人一脸敬佩,“我们才来没多久,老杨就这样关照我们,说话和声细气的,态度非常好。”广水人老王骑着电动三轮车在在鲁磨路经营核桃等干果,他一口一个老杨,叫得格外亲热。老王说,他们很多老乡在武汉做小

生意,和城管没少交往,像老杨这样温和的城管人员还不多见。他认为,老杨是个值得交的朋友,“办事有原则,很有人情味。”

“没有大声叫嚷,没有争执,没有暴力,只有劝导、教育和沟通,清理行动很顺利、很和谐,那些摊主和商户大都很配合老城管的工作,一条熙熙攘攘的街道又恢复了整洁。”

(三)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用诚”管理。

杨维勋同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秉公办案、不徇私情,清贫自守、清正廉洁。2007年8月19日,当时杨维勋在直属一中队武大350米守控执法,该路段吉龙波洗浴中心负责人为感谢老杨对该单位门面装修的支持,硬塞给老杨300元钱。原来,吉龙波洗浴中心前段时间进行门面专修,施工期间,杨维勋多次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对该单位不符合城管法规的行为,提出了改正意见,如“要求及时清除占道装修垃圾,装修期间规范打围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保证了该单位装修工程顺利进行。该单位负责人很感动,等装修一结束,就拿出300元对杨维勋表示感谢。老杨推脱不掉,立即骑车赶到中队将300元上交了。队领导得知此事,安排其他同事和老杨一起到吉龙波洗浴中心找到该负责人,将钱全数退还。该负责人深受感动,连生称赞,并给直属一中队送来了“勤政爱民”的锦旗一面。

老杨的执法稍显“温柔”:一“守”二“劝”,从来没有过激言行,甚至和摊贩同时上下班。为了赢得管理对象的信任,他始终坚持骑车执法,这些年,从不在辖区摊点“过早”,“免得他们不收钱,引起误会。”“我尊重他们,他们也信任我,这是我们之间达成的诚信。”老杨笑着说。“热了累了,就靠在树上歇歇,从不进店蹭空调。”谈起这次网络爆红,老杨的反应朴实依旧:“我就希望一辈子踏踏实实,做个本分人。”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感人至深的故事,默默无闻,平淡无奇。但是他立足城市管理一线,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洒满从业之路,践行者自己的人生追求。

三、杨维勋同志事迹给我们的启示

杨维勋同志贴心服务,文明执法的行为爆红网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我们在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想观念,更新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模式,强化监督机制,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结果,是由执法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的典范。杨维勋同志执法理念和方式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在城管执法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强化亲民意识,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执法为民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执法管理的最终目标。作为城市管理的执法者,必须做法律法规的的忠实执行者,做人民利益的忠诚捍卫者,做良好形象的模范引领者。在城市管理中就是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管制型”执法思维,变“为

城市管人民”为“为人民管城市”,不断强化执法者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威望,才能在改善环境过程中发挥突出的独特作用。创新服务方式,确立和谐管理的理念。

(二)在城管执法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确立和谐管理的理念。理念是先导,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指针。对城管而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执法保障就是第一要务。要坚持在稳定中管理,在管理中维护稳定。要把握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必须服务,”这是城市管理理念的根本所在。在管理中服务,以服务推动管理,就要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服务、管理措施,实现“双赢。”处理好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有情管理与真情服务的关系,处理好规范执法与人性化执法的关系。要寓热情服务于执法管理之中,变服从式管理为主动式服务,在执法管理的同时,解决相对人的一些合理需求,为相对人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既可以拉近城管部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又可以赢得人民群众对城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三)在城管执法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自身建设,确立行为自律的理念。在城管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作为一个工作的集体,要发挥整体的优势,就要采取严格、严明、严肃的措施,通过教育引导,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近几年来,我局相继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执法大队、文明执法春风行、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执法队伍纪律作风教育整顿、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全体执法队员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杨维勋同志只是这许许多多城管执法队员中的一个缩影,一个亮点。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城管精神正在整个城管执法队伍中得到体现,城管执法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正在增强。

杨维勋同志作为我们身边的先进典型,他的事迹真实感人,可信、可敬、可学、可比。当前,在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城管”和创先争优活动中,杨维勋同志始终保持劳动者本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保持亲民爱民的博大情怀的品德和精神,为我们树立榜样。城管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要以杨维勋同志为榜样,深怀爱民爱生之心,立足本职,乐于奉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把每一件普通的事做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市城管事业添砖加瓦。

第二篇:杨汉军同志事迹

杨汉军同志先进事迹

杨汉军同志生前系武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历任湖北省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综干处处长,省委组织部秘书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2017年8月9日在办公室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55岁。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坚定理想信念,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学思践悟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践行“四个意识”上作出了表率。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经常走访基层与群众拉家常,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被结对帮扶的老婆婆视为“亲儿子”,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上作出了表率。他始终把“为党和人民干几件好事实事”作为人生追求,凡事讲认真、求精细,创造性落实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狮子型”干部调研选拔、“红色引擎工程”“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等工作,为招揽人才凌晨2点到机场接机,在勇于担当、真抓实干上作出了表率。他始终胸怀全局、服务大局,认为“做好本职工作是责任,组织再交任务是信任”,在讲团结、顾大局上作出了表率。他始终重大节、慎小节、守名节,常以“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自警,从没有因家庭困难向组织张口,在遵守纪律上作出了表率。

燃尽生命 许党爱民

——追记因公牺牲的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汉军

他走了,妻子颤抖着手,从额头、眉毛、眼睛,一点点抚摸着他的脸,不忍放开;

他走了,儿子跪倒哭喊:“爸爸,你快起来呀”;

他走了,武汉市“招才顾问”、泰康保险董事长陈东升连夜飞来武汉,送上最后一程;

他走了,社区的老党员们结伴而来,未语泪流;

他走了,扶贫点的乡亲们在灵前叩首,长拜不起……

他,再也起不来了。

他静静躺在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人们不愿相信,做事风风火火、走路带风的他,就这么走了。

9日下午,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汉军突发心脏病倒在办公室,因公牺牲,人生定格在55岁。

家人不敢告诉他93岁的老父亲,老人至今还翘首等待儿子的归来。

凌晨两点,他在机场迎接雷军。复兴大武汉时不我待,招才引智,他像陀螺一样连轴转——

心中有责

拼搏赶超

4月8日,武汉市聘请陈东升、雷军等16位知名人士为“招才顾问”“招才大使”。

聘任会前夜,杨汉军彻夜未眠——

加班到晚上11点多,他匆匆赶到武汉会议中心,迎候陈东升。

细心的他,叮嘱工作人员在房间准备塑料拖鞋、欢迎卡片,让“招才顾问”有回家的感觉。安顿好陈东升一行,他又马不停蹄赶赴机场迎接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

凌晨两点,雷军乘最晚一班航班抵汉。“怎么是您?这样的待遇,头一次!”组织部部长深夜接机,雷军深深感动。

今年1月23日,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发出振奋人心的号召——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

这是时代的召唤。

靠谁复兴?人才!

武汉市成立招才局,整合涉才工作,杨汉军兼任局长。“如果过去是作为武汉市民的自豪,从现在起,作为武汉市的干部,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为大武汉发展作出应有贡献。”2015年4月30日,就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见面会上,杨汉军动情地说。

拼搏赶超,时不我待。他像陀螺一样连轴转。

层调研,他曾一天“一口气”带队考察华工科技等7家企业;

全球引才,他曾随代表团10天行程1.8万公里,参加24场公务活动和人才座谈会,为节省时间,坐了3趟红眼航班;

出国引才回汉当天,30多个待批文件夹,垒起两尺多高,同事劝他回家休息,他来不及倒时差,硬是连夜把文件签完。

带着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他长年披星戴月地工作。

招才大会后,雷军多次来汉,小米第二总部极速落户武汉,从签合同到交付使用仅5天。

坚韧拼命,感动的不只是雷军。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光纤光学中心主任季阿诺夫正在研发新一代光纤放大器技术,我省长飞光纤公司想与他合作,苦于没有合适方式。

“中国官员不远万里来邀请,我很感动。”8月6日,赴俄罗斯招才引智期间,杨汉军专程拜访季阿诺夫,让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倍感温暖。

“引进一名高端人才,就能集聚一个创新团队,甚至带动一个创新产业。”辛苦忙碌中,杨汉军为和他共同奋斗的组工干部鼓劲。

办公桌上,一份关于张俐娜院士科技成果转化的报告还打开着,眼镜平放在上面,仿佛时刻等待着它的主人回来。

但是,他不会回来了。

解放公园路的大楼里,再也不会有那个不知疲倦的身影了。

他走了,把事业追求写在城市成长的年轮里,为时代立起一种精神:心中有责,拼搏赶超。

以公心识人、以公心用人、以公心待人。为有思想、有温度、有色彩的城市党建,他呕心沥血——

第三篇:杨维书优秀事迹

用心浇灌、用爱感化

----记织金县第一小学优秀班主任杨维书

杨维书、男、汉,大专,小学一级教师,1993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织金县第一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研组长兼班主任。自2011年9月调进织金一小六年来,担任了5年的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中他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想学生之所想,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所带班级管理稳定有序,师生情感相融,思想健康向上,学习气氛浓厚。每一个学期都被学校评为 “ 优秀班主任”光荣称号,其中担任的五年级(3)班,在2016年7月荣获“2015-2016毕节市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同年12月被评为 “贵州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黔青联发[2016])51号》。现将杨维书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事迹作如下介绍:

一、重抓学生的思想工作

他从参加工作至今,已有24年工龄。在班级管理上,他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思想道德”教育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采用高压政策来解决,而是通过讲事实、摆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心悦诚服的接受。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善于分析和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状况,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可能出现不良后果的问题。经常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社会和有关方面的配合,形成教育网络。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做好本班学生思想转化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转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精心培养班干部,树立班干部威信,充分相信孩子

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必须靠部分学生的积极带头。选拔起积极带头作用的班干部可以说十分重要,在选拔班干部时,我煞费苦心,反复挑选。首先对他们进行分工,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并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指导帮助他们开展工作。他经常把班干部请到家里来聚餐,借此召开班干部会议,了解班干部的工作情况和班上学生的动态。班干部有成绩时,就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班干部工作有失误时,就细心的引导,及时纠正错误,鼓励班干部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在班级中树立班干部的威信。个别事情大胆放心的让班干部去做,信任和支持班干部,他的班队活动课基本上都是放手给班干部组织,逐步培养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平时多交流谈心,严格要求,让班干部认识到,自己应该带好头,给同学们做好榜样。有了班干部的帮助,他的班级管理井井有条,每月的学校班级考核他所带的班级基本上都名列前茅,获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用“三心”对待学生

“三心”即有爱心、有耐心、有细心。带好班级,不但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还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有一颗从我做起的诚心,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爱心,还要有一颗干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为此,当班主任之初,他就下定决心,要用无私奉献、高度负责的精神,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家长的放心。他的班主任工作也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肯定,在上学期,还有几位家长,在他组织召开的家长会上,被他的班工作管理发言感动得掉了下激动的泪水。他的班级管理获得了在场的黄丽娟校长的高度评价。每个班主任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后进生,后进生虽然只是少数,但往往集许多缺点于一身,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不仅容易犯错,而且改过来之后极容易再犯。针对这样的情况,他总是用宽容去温暖学生的心灵,摸清后进生的思想实际,宽容而不包容地并引导后进生把自己的缺点找出来,然后逐步改正。能与家长进行沟通,准确找出后进生认识上的差距,从不挖苦讽刺他们,用爱心、诚心去感化、接近后进生,跟后进生说心里话,并用恒心和耐心来转化后进生,偏重表扬,着眼进步,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不辞劳苦,不言放弃,给时间,给机会,为后进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号召优生帮助后进生,采用“一对一,一帮一”的师友互助的形式,后进生获得了友谊之手的援助,不断缩短与中等生、优生的距离。

四、关注留守儿童,平等待生

有的老师认为,偏爱好学生是人之常情,正如在家庭中父母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但是,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几十个孩子,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差生和好生出现同样的问题,犯同样的错误或面对同样的权利时,班主任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出现偏颇,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是差生而不耐烦,严加指责;也不能因为是好生而装作没看见。这样,会使差生感到老师的不公平,与老师产生一种对立的情绪。因此,在对待差生和好生时要坚持平等原则,真诚相待,耐心相帮,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班上的熊伟伟是一个留守儿童,平时作业经常不完成,学习非常差,而且上课还爱讲话,于是他下课经常给该生做思想工作,教育上课应该认真听讲,一定要把成绩提上去。在课堂上他也经常关注该生,只要该生坐得端正,他就表扬,作业完成了,也表扬,甚至让有的不完成作业的同学向该生学习呢,后来该生经常高兴地主动跟他说作业写完了。现在该生成绩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五、勤学习,勇创新

为了更好地胜任班主任这个工作,多年来,他遨游在教育的海洋中,如饥似渴,认真雕琢自己。工作之余,还从各种书籍、报刊杂志中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班级管理理论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他的有关作品在百度上可以查到。2015年的9月还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教育培训,并且获得了优秀学员的称号,在结业典礼会上他以《吸点滴甘露,润黔子之花》为主题作为优秀学员代表的演讲,获得了在场的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圆满结业。2016年9月他撰写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贵在坚持》获省级二等奖,并被本校、纳雍乡等邀请去进行班主任培训。

总之,进步无止境,我仍需努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我一直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充电,紧跟时代步伐,潜心钻研新课程,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付出定会有收获,我将继续努力,力求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得更好;使自己的各种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杨维书老师简历:1990.09—1993.07在贵州省织金师范读书;1993.09—1994.09在织金县大平乡大平小学任教;1994.09-1995.09任织金县大平乡大平小学教导主任;1995.09-1996.09任织金县大平乡大平小学副校长兼教导主任;1996.09-1997.09任织金县大平乡大平小学副校长;1997.09-1998.09织金县大平乡大平小学校长;1998.09-2006.09织金县大平乡大平中学校长;2006.09-2011.09在织金县大平中学任教(2009.09-2011.7毕节学院大专函授学习);2011.09—今在织金县第一小学任教。)

第四篇:杨术环同志主要事迹

杨术环同志主要事迹

杨术环,男,汉族,1967年2月生,中共党员,1990年7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农业推广研究员,现任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辽宁省种畜禽监督管理站、辽宁省牛育种中心)站长(主任)。

一、主要荣誉

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能够服从组织安排,前后3次共9年时间被下派驻盖州、兴城、辽阳等地从事一线生产科研及管理工作。1990年至2004年在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辽宁省畜牧局工作和任职;2004年起至今分别在辽宁省蜜蜂原种场、辽宁省草原站、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等部门担任主要领导。在从事中华蜜蜂、辽宁绒山羊、荷包猪和豁鹅等国家级品种资源保护,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种草养畜生产技术研究和辽宁绒山羊选育及养殖技术研发等工作中,能够以合格党员和好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以能干、肯干和带头干的工作作风带动和影响全体职工去认真想事和干事,充分发挥了一名党员干部树形象、作表率、当先锋的作用。2次放弃出国考察机会,经常加班加点和牺牲公休日、年假。近年来一直从事生产科研工作,经常深入现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扎实肯干、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到了群策群力,注重实效,带着真感情,付出真功夫,真正地为基层和广大农牧民办好事、办实事,得到-1

设计和草原沙化治理实施工作,针对辽西北草原生态恶化的实际状况,深入实地研究改进围栏设计,创新并推广工程、生物双围栏封育;通过牧草品种选择试验,筛选适宜补播品种;通过沙化草原治理试验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立地条件的18种补播模式;采用生物、农作等综合措施,实现草原鼠虫无害化防控;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取得了显著生态效果,治理成果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组织研发了《辽宁省草原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全省草原地理分布、生产生态监测、灾害预警防控、草原项目建设等信息的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通过实施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草原植被盖度由原来的40.4%提高到74.6%,草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显著恢复,生态效益巨大;新增优质干草159万吨,总经济效益11.16亿元,在牧草可利用年限内,可实现经济效益30多亿元,项目建设荣获2011――2013年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

(二)组织并开展了辽东部地区辽宁绒山羊改良、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新品系和新技术推广工作

自2014年在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工作期间,充分发挥好羊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的作用,围绕辽宁绒山羊产业,进一步改进辽宁绒山羊社会化联合保育种机制,全面推进全省辽宁绒山羊改良工作,组织实施了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系开发与示范项目,共完成常年长绒系核心群种羊选育9209只,扩繁3.5万只,舍饲精养技术覆盖羊达380万只,建立联合育种示范场21个、-3

万元,项目建设荣获2016年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五篇:杨善洲同志主要事迹

杨善洲同志主要事迹

杨善洲,男,汉族,1927年1月4日生,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人,2010 年 10月10日因病去世,享年84 岁。

杨善洲同志1951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原保山县施甸区工委副书记,保山县委副书记、书记,原保山地委副书记。1977年3月至1988年5月任中共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3月退休。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及第六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杨善洲同志生前多次受到表彰奖励,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杨善洲同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奋斗一生。从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把“家”搬到大亮山,艰苦创业,长年累月扎根大亮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多个春秋,用他60岁以后的生命铸就了一个绿色家园。

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恪守信念,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了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杨善洲同志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用晚年22个春秋兑现造福家乡群众的承诺

1988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同志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同志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

当地人都知道大亮山土地贫瘠,根本不是树木成活的地方。亲朋好友多次劝他,要种树就在保山城区附近种。可杨善洲同志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诺言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大亮山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8.8米,平均海拔2209.4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大量的森林在大刀和斧头的肆虐下,倒在地上,继而又被大火焚烧,就这样刀耕火种,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山光水枯,荒凉空旷,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了“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农民只有进一步开荒扩大耕种面积,恶性循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1988年,山林已承包到户,怎么办林场?深思熟虑之后,杨善洲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周边群众的一致赞同,为创办大亮山林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3月3日,他来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把周围的群众代表找来,召开现场大会,决定成立施甸县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成立大会上,杨善洲开宗明义,道出了创办大亮山林场的目的。他说:“办大亮山林场,是我多年的愿望。大亮山东面有旧城糖厂,西面有酒房乡供销社茶厂,两个厂都需要烧柴。但大亮山的林木多年来毁坏厉害,只砍不种,长期下去就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所以我们要把大亮山的林木培植起来,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过去我当地委书记时没时间来种树,现在我成为寻常百姓了,有时间种树了,我就和大家一道上山种树。”

在会上研究确定了,对现有林木、林场与林区村社按2比8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而林场成立后造的林按8比2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并成立了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当晚,他们在用树枝围起的简易帐篷里,围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会议明确分工,一组搞好宣传动员,做好和群众签订合同工作,一组整墒,一组育苗,要抢在5、6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种万亩以上的树苗。

杨善洲一方面安排人按照原先的规划,在林区内挖塘、建苗圃,另一方面又带着人在大亮山搞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大亮山的底,他盘算着种什么树种、怎样种。一共在山上转了12天,把能造林的地方都走遍了。回来后,他把人分成苗圃组、运输组,并确定要种一万亩速生松树林,建20亩苗圃,以后平均每年要种一万亩以上。到1988年底,大亮山林场造林1.2万亩,超过原计划数两千多亩。

大面积造林,苗木很紧缺,大家常常看到杨善洲经常风尘仆仆地穿梭于有苗木的各州县,德宏、芒市、昌宁、腾冲、龙陵。一次,他打听到龙陵有树苗,就赶到龙陵,到了龙陵树苗已经卖完了,听说昌宁可能有,他又赶到昌宁。那时已经是下午四点了,买到树苗后连夜赶回,到了摆田后(当时公路只通到摆田),他叫上孙子连夜赶马驮苗上山。当他们把树苗驮到大亮山时,已经是夜里三点钟了,林场的职工看到满身泥水的爷孙俩都傻了,杨善洲却轻松的说:“明天就可以栽树了,这树苗多耽搁一天就会影响成活率。”

有一次,杨善洲和自学洪各戴一顶大笠帽,提着塑料口袋,跑到施甸县城的水果摊旁,把人们吃剩扔下的桃子、杏子的核一一捡起来带回山上,作为果苗种子。当杨善洲在大街上拎着塑料袋捡果核时,恰巧碰上他的一位老部下。那位老部下说:“老书记,你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捡果核?”杨善洲很坦然地说:“来街上捡点果核去育苗,节约开支嘛。”说着,连跟他一起捡果核的自学洪都忍不住掉下眼泪。

1999年11月,在给树木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被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他说:“当时我心急啊,觉得我恐怕再也上不了大亮山,看不到亲手栽起来的森林了。”还好,恢复得不错,半年后他又执意上到了的大亮山,但是,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为了搞好多种经营,林场办起了茶叶基地,但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老鼠仅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都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面对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面貌垮了,一时是振作不起来的。他要职工振奋精神,重新与大自然搏斗。初建林场的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三万亩华山松,但将近400多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有害植物侵扰死了,杨善洲又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如今,干涸了多年的溪谷有了泉水,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了,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现在,该林场珍稀动物有豹子、凤头鸟、野鸡等,植物有桫椤、银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了,周边居民靠山、吃山、用山、爱山、养山、护山,光是修枝打杈就能够解决烧柴问题,而且大力发展“林下产业”,通过合理采收菌子销往山外,钱袋子鼓起了,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丰衣足食,名副其实使当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林场解决了8个行政村的生产生活用电的问题、6个行政村的公路交通问题、4个行政村3000户10000多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临界周边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

雷打树村以前很贫穷,从林场的树成活的第三年起,杨善洲允许村民进山割草垫圈,农家肥增多了,粮食产量也上去了。1990年,林场的路通了以后,当地农民就以卖菜为生,收入提高了好几倍。芭蕉林村是一个汉彝族杂居的村子,原来路没有通之前,村民卖柴火只有用双肩挑到姚关街上去,路通了以后,村民们到姚关卖柴就容易多了,杨善洲也帮助他们,给他们通了电,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了。一些老农兴奋地说:“前几年这里要么大旱,要么山洪暴发,搞得地里颗粒无收。这几年树多了,山绿了,结果风调雨顺起来了,即使下暴雨,冲田毁地的事也少了。”摆田村绿厂子原先也是一个很穷的地方,杨善洲利用林场实施抚育间伐工程,把间伐的剩余物交给村里出卖,用卖的钱买电线电杆给村子里通了电。村民们从电视上学了许多科技知识,他们把科学技术用到种烤烟上,种出的烤烟都卖了好价钱,全村家家修了新房子。杨梅寨水平社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110多户人家,他们做梦都想用上电,杨善洲得知消息后多方筹集了84000元,给村子里接上了电,同时也解决了他们稻田的灌溉难问题。大地山村村民以前磨面要到酒房或者摆田去,来回得花三天时间。电通了以后,村子里安起了小钢磨,多数人家有了电视机,多半家庭修了新房子。人均收入从原先的不到100元增加到1400多元。原先的光棍村变成了姑娘们争着嫁的地方,儿童入学率也达到了100%。

2010年春夏,持续半年多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生产生活异常困难,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村民们感慨地说“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信念坚定践行宗旨,60年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曾说:“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

杨善洲同志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他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穿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有一次,杨善洲同志下乡,到乡政府打听乡领导在不在。乡秘书看他的模样,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杨善洲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情况,最后才叫来乡干部,安排具体工作。在当地委书记期间,他走遍了全市的村社。龙陵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他绕道潞西,花四天时间到达木城,带领干部群众指导经济发展。原来跟着他的秘书说:“当老书记的秘书要苦得起、累得起,没有节假日,也不能有不会干的事。”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在报场镇种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亩产量提高三四百斤,广泛推广后,现在当地群众还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他还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还种了茶叶、包谷等实验田,效果很好,被群众称为“粮书记”。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因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劳动,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耀邦同志听说后,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

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轻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老人立即将猪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他说:“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后经调查核实,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工作组还给他了一个名誉上的清白。

杨善洲同志在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在干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为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一次,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一个茶叶专业组,没有生产基金,到处借钱,马上给送去了八百元。有些人感到吃惊:“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输出的是血!”

杨善洲同志退休后义务植树20多年,带领林场职工使7万多亩荒山重披绿装,活立木蓄积量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他又一次兑现承诺,2008年11月,把大亮山林场的管理权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施甸县委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当场回绝。他说:“千万不要把这么一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头上,它从一开始就是国家的,我只是代表国家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好物归原主。” 2009年,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他说:“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我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杨善洲同志常说,从1988年退休以来,我获得全国、省、市表彰共计22次,我最喜欢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辈子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

杨善洲同志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最初的几年里,林场只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虽然调到了100元。林场场长自洪学曾跟杨善洲谈过很多次,自学洪说:“老书记,多的钱咱们林场拿不出来,一月补助你500元林场还是有的”,但杨善洲一句话就把自洪学顶了回去:“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保山地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得知杨善洲的情况后对他说:“老书记,你来做我们的顾问吧,一个月我们给你1000块钱”,杨善洲坚决不干,他说:“我现在是林场的顾问,没有时间给你们做顾问”。不仅不要钱,杨善洲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果基地,招了一些临时工,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

他的老伴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他为此向出纳交了370元的汽油钱。他说:“办林场后,领导考虑到我老了,出外办事不方便,就专门为我配了车。但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虽然不在岗位了,但原则还是要坚持。还有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

林场的树木在一天天的长大,有人认为杨善洲一定很富有。但让大家无法相信的是他无论下乡还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从来不拿林场的半分五厘,也不占公家的便宜,23年来从未在林场报过一张发票和单子,也没有报过一分出差费,和他一起出差,吃饭都是凑起钱吃。林场职工感慨地说:“人们都说叫花子还有三担,而我们的老书记连一担也没有。” 开始,有的人还认为,这老家伙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杨善洲说:“在林场捞油水的机会还是有的,办林场这么多年,引进资金300多万元,按当时规定,引进资金可以提成5%-10%,能得30万,买幢房子不成问题。但我没有要。来造林是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分文不取。我既不是林场场长,也不是支书,就是义务植树人。”

2008年11月11日,在大亮山林场施甸办事处会议室里,杨善洲把自己辛苦二十年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林场一根草,一个共产党员留下的是一笔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留下的是精神财富。

在杨善洲同志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按政策,其母亲和妻子可以“农转非”,但他却把组织部门已为他妻子办好的“农转非”手续压了下来,他说:“在我们机关大院里,大多数科长、局长和地委委员的家属都是农民,我这个„班长‟的家属怎么能先转。”他的大女儿杨慧菊,为照料妹妹,在小学六年级退学,二女儿曾是代课老师,后来自己考上了公办教师,三女儿杨慧琴在姚关镇中学读初中时,鉴于杨善洲家里的实际情况,施甸县委组织部专门写了个报告向上面汇报,并建议将其送到杨善洲身边就读。杨善洲知道后,发了脾气说:“山区目前大部分农民还都困难,他们的子女都在附近就读,为什么地委书记的子女就要到条件较好的保山城来读?”他叫施甸县委回去告诉家里一定要把子女继续留在山区。他还反问家里:“假如我不是地委书记,不在这个位置上,你们遇到类似的困难又该怎样解决?”

1986年,保山地委下派到施甸姚关挂职的一位同志看到杨善洲80多岁的母亲生病,家里实在困难,便和民政部门商量,给他老家送去两百斤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痛骂了下派干部一顿,并通知家里必须把拿到的救济粮退回去。他说:“大家都穷,为什么不把粮食分给更穷的家庭呢?”杨善洲向来公私分明,他要是私事回家,总是自己买长途客车票。1988年4月,杨善洲和三女儿杨慧琴一起从姚关老家返回保山,当时突遇大雨,他父女二人便到姚关乡政府躲雨。镇领导担心他们安全,从供销社调来了一辆车来送他们,他硬是不要。当时镇领导给县委办打电话,县委办为难了:专门派车,杨书记肯定不坐。最后决定,安排司机沿着大路迎着老书记父女俩走,碰面时不停车,开过几公里后再折返回来,借口对老书记说刚办完事,可顺便搭乘,结果这事还挨了老书记的骂。

每逢亲戚老乡找杨善洲办什么事情,他总是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在我这里没有„后门‟这回事”。多少年来,杨善洲把“后门”关得紧紧的,但“前门”却是永远敞开着。地区农科所农艺师毕景亮的爱人和两个孩子都在农村,家中比较困难。杨善洲知道后,在地委常委会上提出:“像毕景亮这样的科技干部,我们要主动关心,尽快解决他的困难。不光是他,也要注意解决其他的科技干部的后顾之忧。”抵制不正之风,杨善洲是那样的无私无畏;关心群众的疾苦,他又是那样的体贴入微。群众开玩笑说:“杨善洲同志„后门‟上的那把铁锁是没有钥匙的,但是他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困难的钥匙却揣了一大串。”

艰苦朴素苦干实干,始终如一继承发扬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

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杨善洲同志就和大家一起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刚建起的林场到处需要钱,修路请技术员勘测就需要一笔不小的勘测费。1990年,他为节省这笔开支,他就去买来水准仪自己勘测,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26公里的弹石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为了保证树苗茁壮成长,他像照顾孩子一样照看着种下去的树苗。有一次发生山火,大家好不容易把他从火场劝回。到凌晨3时,大家回到住地后,他却依然坐在值班室里值班。

林场没有钱盖房子,杨善洲同志就和职工花7000多元钱盖了油毛毡房40多格,他们一住就是8个年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搬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他们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电,每人买一盏马灯。直到1992年,大亮山林场才建成第一间砖瓦房。可杨善洲执意不住。他说:“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么?”硬是把新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

大亮山林场挂牌后,杨善洲虽然不是场长,但他没有少操心。平时,他和林场职工一样,起早贪黑,上山挖塘种树,吃的是一个锅子里的饭,住的是一样的油毛毡窝棚。有的同志看不过去,说他年纪大了,给一点特殊照顾,给他开个小灶,他坚决不肯,执意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大亮山上,杨善洲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张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火盆上架着锅针,锅针上是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旁边是用来煮药的两个小罗锅,四个小碗摆放在桌上,火塘边的墙疙嗒摆放着雨伞、蓑衣、马灯、手锤、砍刀、板锄、镐、钉耙、油纸帽,床头挂着水准仪、黄布帽、草帽、手套、袖套、围腰,床脚下一双黄胶鞋、一双翻皮皮鞋、一双拖鞋,墙壁上两张用旧的洗脸毛巾。

为了御寒,大亮山常年四季烧火塘。晚上,大家围在杨善洲住房的火塘边商量工作,第二天一早他就领着大伙上山种树。杨善洲乐在其中地说,“白天造林、晚上烤火,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嘛!”

杨善洲同志始终保持和发扬我党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传统,端端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上世纪70年代,家里人给杨善洲捎信说,房子漏雨无法住了,赶快寄钱修补。杨善洲摸遍全身仅寄了30元钱回家。老伴后来问他:“你当地委书记这么多年,钱都那里去了?”杨善洲一脸茫然,他真还算不出自己的工资账来。后来,当过他的秘书的苏家祥回忆说:“老书记用钱很„散‟,到哪个村子看到谁家生活太困难,就掏出工资去买点粮食、被子接济,哪个生产队没有钱买种子,他也掏钱去帮着买。他把大家当成了自家,还真把自己的„小家‟给忘了!” 他老家之前的房子是全村最差的,直到近两年,子女才做了一些简单修缮。

1995年,家里人借了5万多元在施甸县城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栋房子。老伴张玉珍找他商量:“能不能凑点钱帮儿女们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凑得9600元。然后对老伴说:“别以为我当过书记就有钱,党给我的那些权力我都最大限度地用回给群众去了,没有钱,那就卖了房子还账吧。”家人无奈,还真把房卖了还账。退休后,杨善洲仍住在老地委的一小套宿舍楼里,房屋老旧,设施简朴,当家人有所抱怨时,他总说:“这条件可比乡下的老百姓好多了!”他说:“领导干部要时常跟群众比,我有工资够生活,房子不漏雨就可以了!”

保山市的干部群众对杨善洲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和他在一起工作过的同志把他当作优秀共产党员的“教科书”,认为他“为人忠诚老实,为官清正廉洁,退而不休乐于奉献”;“常思民生不懈怠,绿水青山立口碑”;“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善洲老书记突破了一辈子为人民做好事的大难关。”民间也流传着称赞杨善洲的顺口溜:“施点甸有个杨善洲,清正廉洁心不贪。盖了新房住不起,还说破窝能避寒”;“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住深山,呕心沥血办农场,创造资产超亿元,分文不取乐悠悠……”

下载杨维勋同志主要事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维勋同志主要事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杨善洲同志事迹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 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

    杨雪根同志主要事迹

    杨雪根同志主要事迹 杨雪根同志1978年参军入伍,在部队认真学习、刻苦磨练、积极上进,军事训练中不怕苦、不怕累,训练之余勤帮厨搞卫生,曾多次受到部队的嘉奖和表彰。杨雪根是第......

    杨善洲同志主要事迹

    杨善洲同志主要事迹 保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11-15 15:18:37 保山新闻网 字体:大 中 小 杨善洲,男,汉族,1927年1月4日生,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人,2010 年 10月10日因病去世......

    新闻(杨勋2014.5.12)(定稿)

    心理大讲坛之“爱情心理学”2014年5月12日下午,杨勋博士在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三教310室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了题为“爱情心理——把握生命中的珍珠时刻”的讲座。 杨勋老师就......

    劳动模范杨松同志优秀事迹

    现场解难高手 革新创效能人 ——杨松同志优秀事迹 杨松同志是渣钢厂检修车间制作班班长,一名普通的基层共产党员、省级钳工技师。杨松同志特别注重技术革新、技术改造,近十......

    杨秋利同志的主要事迹

    杨秋利同志的主要事迹 杨秋利同志,男1961年5月出生;1979年11月参加工作;198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公路管理站养护股长,具体负责养护统计工作。 该同志自1979年参加工作以来,在......

    村支书学杨善洲同志事迹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以来,全镇上下深入学习了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

    个人事迹郑智勋

    个人事迹 郑智勋,男,汉族,中共党员,信息技术系软件技术20093班学生,曾先后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兼学生会秘书长、团总支办公室主任、系党建外联部部长、2011级信息技术系班主任总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