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坚强观后感(程佩雯)
电影《坚强》观后感
程佩雯
电影《坚强》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为背景,以重灾区的两个家庭的情感生活为主线,通过讲述两个破碎家庭的真实感人故事。展示了灾区群众灾后重建和心灵重建的历程,展现了灾区人民在面对天灾时表现出来的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奋发向上的坚强品质,讴歌了灾区人民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影片以真真实实,平平淡淡的方式展现出灾区人民轰轰烈烈、积极参与家乡重建的队伍中去。川普对白,幽默搞笑的地方方言,不时引来大家的阵阵笑声,但笑过之后,又不得不引人深思:看似平淡的生活却散发着一种令人震撼的坚强。这也体现了灾区人民不畏艰辛、不怕困难的生活态度。面对天灾,他们没有颓废,而是选择从废墟中站立起来,抖落满身尘土,揩干身上血迹,背负至亲至爱突然离去的锥心大痛战胜自然灾害。他们勇敢的生活下去,有信心面对未来,积极投入到重建家园、重建故乡的工作中去。他们勇敢的战胜心灵重创,战胜自身脆弱,选择一种美丽的人生姿态继续前行,去拥抱未来。这样的坚强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肃然起敬,教会我们必须学会坚强,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该鼓起勇气客服各种困难,无所畏惧的勇往直前。坚强的灾区人民,毁损的山河因你的勤劳而重塑,崭新的生
活因你的坚强而美丽,明天的美好正是对你们坚强人生的最好报答!
影片中不光是人民群众,许多领导干部也全身心投入带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全心全意为群众着想。他们的一言一行处处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经历这么一场大地震,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平凡的,能够在灾难中站起来,需要勇气,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活不会因为灾难而停止不前,就像时间不会为人而停留一样,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坚强!
第二篇:永远跟党走观后感(程佩军)
永远跟党走观后感
------------程佩军 应公司党委的要求集中收看了《永远跟党走》专题教育片,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优秀党员,使我深受鼓舞,更加坚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无数次凝望着党旗.耳畔响起老同志亲切的话语:鲜红的颜色是烈士的热血,金黄的色彩代表着人民的信念,高擎大旗的是我们的党„„于是,“共产党”这个神圣的名字便在我心灵深处点燃起一把星星火炬,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那面镰刀与铁锤的红旗,映照着我们青春的脸庞,现在,我们用坚韧的双手将它高高举起。我们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我们努力干着不平凡的事业。因为,我们的每一滴汗珠,都将成为旗帜上绚烂的红;我们的每一声呐喊,都将成为镰刀与铁锤热烈的合奏!始终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她的旗帜下,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中华之强盛而奉献青春和生命。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来之不易,当我们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怎能不对英雄们肃然起敬;当我们翻开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爱国华章时,又怎能不热爱他们。深思往昔峥嵘岁月,我们更应用实际的奉献精神,回报养育自己的这块热土。青春短暂,时间难返,任何个人的奋斗,都应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维系在一起,才能折射出异彩光芒。
作为一名老职工,爱党,跟党走,更应表现在爱岗敬业上。我们企业作为一个关系到千千万万民生问题的大事业,时时刻刻应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我记得雷锋日记中的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这段话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无论做着什么样的工作,都要爱自己的岗位,都要发挥最大的作用,都要做出最大的贡献。
爱岗,首先要敬业。所谓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我国古代思想家非常提倡敬业精神,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敬业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我想,岗位就意味着责任。我们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必须要有强烈的职责意识,必须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都承担着平凡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没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就不可能做好本职工作。“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我们唯有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以厂为家,敏思好学,爱岗敬业,才对得起自己的工作,才保得住自己的岗位!
爱岗,其次要精业。所谓精业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成为本专业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只有精业,工作才有底气,事业才有生气。一个人,人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岗位,就有不同的业务。我们要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就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因为主动向书本学,才使我对生产原理和各项工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虚
心向师傅们学,才使我对实际操作和应急处理有了进一步的掌握。要带着问题用心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以干促学,以学促干,才能越来越胜任自己的岗位。
爱岗,还要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就是对奉献的最好注解。单位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空间舞台,因此我们珍惜她,要以自己的努力工作来回报单位。因为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将个人的价值与单位的利益结合起来,聪明才智才会充分发挥,生命价值才得以完美展现。所以,讲大气、讲奉献,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精神追求!作为我们青年人,更加需要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的工作中,努力学习业务,做好本职工作,奉献我们的青春。
我们党有许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深深地震撼了我。在我的周围就有着这样的共产党员,他们默默地忘我地奋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无私无悔,用自己的生命实践着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自己的行动实现着在党旗下的誓言。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风范,我更自豪,因为我是这伟大政党的一员,我要奋斗,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如果有人问我,党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我可以自豪地说,党就是一面飘扬的旗帜,一盏指路的明灯;如果有人问我,党在我心中有多重?我可以郑重地回答,党在我心中重千斤!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政党,它把维护世界和平当作使命;世界上有这么一个政党,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世界上有这么一个政党,它把实现共产主义当作毕生理想追求;世界上有这么一个政党,它以一己
之力让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重现光明;世界上有这么一个政党,它用半个多世纪让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为之而自豪。它是中国共产党,一个即将迎来90岁华诞的政党,一个带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60多年风雨路的政党。如今的党,已是溶入我灵魂的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激情。他已成为我毕生不变的信念。他已溶入在我的生活中,他已溶入在我的工作中,他已溶入在我的学习中,他已溶入在我的心中。我做为一名党员,为生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而感到高兴、自豪,中国共产党——你是一盏明灯,永远照着我前进的旅程!我在党的关怀下成长,为了党的伟大事业,我发誓:要珍惜今天,创造明天!
程佩军
二〇一三年八月一日
第三篇:电影《坚强》观后感
电影《坚强》观后感
转眼间,5.12地震过去两年多了,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已经建起了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欧式民居,幕归的人们行色匆匆,脚步敦实,面带喜色,这是电影《坚强》的其中一幕。整个电影用了大量的镜头来拍摄成片的板房与再建的新房,虽然地震过去了,但留下了的事需要活着的人去处理了。
电影中这样一段争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到底是重建房子更重要还是重建人的精神家园更重要。其实就灾后重建的全部工作而言,心理重建的任务远比永久性住房的建造艰巨和漫长,因此这部电影把目光投向灾后重建庞大系统工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焦点——残缺家庭的重组及精神家园的重建,毕竟失去住房与失去亲人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概念。或者说,人要首先从心理阴影的泥淖中挺立起来,才有家园重建的可能。因此,《坚强》是在最及时、最适当、最准确的时刻,填补了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情感空白,促进了人们对重建工作的完整性思考。
早有哲人说过,人的一生是和自己斗争的一生。尤其是在失去亲人与家园的同时,保持对明天的希望,坚强地走下去,这是生活赋予我们的美丽礼物。逝者已矣,唯有在灾难中站起,拥有不怕困难的勇气,我想这就是《坚强》要传达给我们的信念吧
汶川大地震之后,关于移民的话题随之而来。北川县城整体搬迁,汶川县城、青川县城也希望易地而建。还有大量居住在高山、深谷中的百姓,他们都希望搬离那些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人类向大自然的主动退却,“人定胜天”并不适合所有的人类行为。但地震带的风险和重建的高昂代价以及多重顾虑,使得移民是移也愁,不移也愁。
7月15日,四川理县甘堡藏寨下面,韩云经过帐篷去杂谷脑河打水。这是一个奇异的景观:上面是著名的甘堡藏寨,而它的下面却是一个羌寨人的帐篷村落。韩云正是这个村落的一个小姑娘。而羌人一半是住在云朵之中的高半山的。
他们原本就住在高山之上,是理县蒲溪乡蒲溪村村民。因为地震带来的山体滑坡,导致在山上连一个安全的安置点也找不到,只能搬迁到平地上来。现在,他们是搬迁回去还是移民它处,韩云不知道,他们的父母不知道,当地政府也暂时不知道。这需要国土方面的专家鉴定后才能做出决定。
在汶川大地震灾区,很多的家庭面临同样的命运。史上最大的地震移民潮。理县,一个只有4.5万人的人口小县,到底有多少人需要移民?
这个命题,理县国土局的局长杨明清正在慢慢破解。
在他所领导的局里,目前正汇聚着一批地质勘测方面的高手,他们是来支援理县的。驻扎理县的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专家们,每天马不停蹄地在县城和随时有危险的高山上奔波,他们去的地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出现了地震次生灾害的地方,比如山体滑坡、地裂、泥石流、飞石的地方,他们要确定这些地方是否要移民,是临时安置还是永久移走;二是临时安置点,他们要通过勘测确定这些地方作为安置点是否安全。
相对来说,地震移民,理县的任务要小很多。青川县,在地震发生之后的5月底,因为余震、堰塞湖、山体滑坡的危险,就已宣布紧急移民3000人,地点是广元市的剑阁县等地和浙江省的一些地方。而实际上,青川需要移民的远不止这些。最近,在经过调研之后,青川政府提出,县城需要搬迁。
6月中旬,阿坝州向四川省递交了一份名为《专家组强烈请求紧急疏散异地转移安置汶川县城及部分理县、茂县山区乡镇受灾群众的建议报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是这份报告的执笔者。报告说,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适宜人居的条件,应考虑异地重建。
报告指出,汶川县地震前原有地质灾害点160处,震后已经增加几十倍,其中近百处新增点已对县城形成压迫和包围之势。
汶川县县长廖敏的说法是:“专家说汶川已经是活着的死城了。”晴天全是灰尘,雨天则到处是山体滑坡。6月21日,记者在汶川县城时,一位当地群众描述说。
中科院研究生院在5月底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抗震救灾专场报告会上,汶川地震灾后评估专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葛全胜研究员就已指出,根据该所所做的遥感解译,灾区地表覆被严重受损,15个县市耕地损失接近150万亩,加上次生灾害严重威胁部分地区重建,保守估计至少10万灾区居民需要移民。
移民的紧迫与艰难“‘移得走,留得住,让他富’。难呐!”韩龙香在临时办公的桌子边,念叨着这9个字,脸上露出苦笑。这是移民工作所要追求的目标。
韩是理县桃坪乡乡长,羌族人。
“山上的往山下搬,必须有经济支撑点。”韩龙香介绍说,桃坪乡全乡只有5个行政村,其中就有3个住在高半山,农业人口2900人,一大半在山上。
她说,山上的生存状况很恶劣,现在的生活物资全靠肩挑手提,很多地方没有生活用水,比如佳山村156户人家,基本缺水。山上的东西不能很快流通,挑下来一趟可能需要三四个小时。山上没有好的医疗条件,没有物资流通渠道。
为了改变山民们的经济状况,当地政府尝试着引导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多种植经济作物,但是,这让缺水的矛盾更加突出了。
移民是政府想到的最佳办法。几年前,阿坝州就开始实施这一设想,他们提出了“高山靠河坝,大村靠小村”的方案。
土地问题成为这些移民最大的问题。理县虽然地广人少,但是山多,而且峻峭,山体容易松动,可用的耕地面积非常有限,一个人才几分地。
水又成为另一个重大问题。
很多移民在搬到其他地方后,几年后因为生存问题再次搬了回去,这让移民工作出现反复。但是,这次地震把移民的问题逼到悬崖边上:大量的山体滑坡和地下水的消失,导致很多村庄无法居住,原来移民还等等停停,现在却不得不咬牙进行。
青川县以工代赈办主任王天斌介绍说,青川是省级贫困县,由于生存条件恶劣、扶贫成本太高,2005年、2007年,中央财政拨付740万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共搬迁399户、1448人,分布在青溪、红光、关庄等地。
他们实行的是自愿原则,地震之前就有5万人申请搬下了山。
“不愿搬迁的是极少数,主要原因是搬不起,更重要的原因是土地。”他说,搬迁,就牵涉到要重新建房,要重新分配土地,由于这些问题,他们移民的进度很慢。
地震发生以后,大量的村庄因为山体滑坡和地下水消失问题无法居住,移民的问题陡然加剧。
“现在的问题,主要是过渡安置。下一步才能确定长久移民的问题。”杨明清说。
这显然不是一个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在一个没有可供闪转腾挪空间的地方跳舞,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不可知的若干年内,这个问题将一直困扰着理县,以及存在同样困难的其他地方。
从成都经过雅安、过夹金山进入马尔康时,沿途很长一段都是奇陡无比却寸草不生的山,裸露的泥土和石片随时可能掉下来,风一吹,几成粉尘的土就扬天而起,令人心寒。
在这样的山体上,哪怕人类只是在山腰上开辟一条小路,都会在下雨时导致小范围的山体滑坡。
而从马尔康回成都时,沿着大渡河走,一路所见,到处是电站,或者是正在施工的水电企项目。
这些电站破坏的山体众多,在山体本已非常脆弱的情况下,对山脚开膛破肚式的开发,更加造成了山体的不稳定性。
然而,不如此,这些地方的发展就成为问题。
除了旅游、农牧业,阿坝所在地最大的工业优势就在于水电。日夜奔腾的河水,悬殊的落差,无疑是最天然的水电生产之地。
正是由于水电的优势,吸引高耗能企业来投资又成为产业链上的一环。当地工业用电的廉价,几乎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拿理县和长沙来比,它的工业用电价格不过是我们居民用电的一半。
而在水土不稳定的地方发展工业,则又进一步会加剧人与自然的紧张。如果不发展经济,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就无法改善。而努力发展经济,则可能更进一步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从而影响到自己的生存。
经历这么一次大地震,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平凡的,能够在灾难中站起,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的!生活不会因为灾难而停止不前,就像时间不会为人而停留一样,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坚强!
第四篇:电影《坚强》观后感
电影《坚强》观后感
璧泉小学余波
在9月17日下午学校组织观看了《坚强》这部放映“5.12”地震后灾后重建的电影。
电影《坚强》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为背景,以重灾区的两个家庭的情感生活为主线,通过讲述两个破碎家庭的真实感人故事。展示了灾区群众灾后重建和心灵重建的历程,展现了灾区人民在面对天灾时表现出来的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奋发向上的坚强品质,讴歌了灾区人民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影片以真真实实,平平淡淡的方式展现出灾区人民轰轰烈烈、积极参与家乡重建的队伍中去。川普对白,幽默搞笑的地方方言,不时引来大家的阵阵笑声,但笑过之后,又不得不引人深思:看似平淡的生活却散发着一种令人震撼的坚强。这也体现了灾区人民不畏艰辛、不怕困难的生活态度。面对天灾,他们没有颓废,而是选择从废墟中站立起来,抖落满身尘土,揩干身上血迹,背负至亲至爱突然离去的锥心大痛战胜自然灾害。他们勇敢的生活下去,有信心面对未来,积极投入到重建家园、重建故乡的工作中去。他们勇敢的战胜心灵重创,战胜自身脆弱,选择一种美丽的人生姿态继续前行,去拥抱未来。这样的坚强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肃然起敬,教会我们必须学会坚强,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该鼓起勇气客服各种困难,无所畏惧的勇往直前。坚强的灾区人民,毁损的山河因你的勤劳而重塑,崭新的生活因你的坚强而美丽,明天的美好正是对你们坚强人生的最好报答!
影片中不光是人民群众,许多领导干部也全身心投入带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全心全意为群众着想。他们的一言一行处处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经历这么一场大地震,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平凡的,能够在灾难中站起来,需要勇气,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活不会因为灾难而停止不前,就像时间不会为人而停留一样,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坚强!
观看完电影后,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灾区人民不惧天灾、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坚强品质,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电影坚强观后感
电影《坚强》观后感
崇仁汉滨小学 代小萍
转眼间,5.12地震过去三年多了,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已经建起了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欧式民居,幕归的人们行色匆匆,脚步敦实,面带喜色,这是电影《坚强》的其中一幕。整个电影用了大量的镜头来拍摄成片的板房与再建的新房,虽然地震过去了,但留下了的事需要活着的人去处理了。
电影中这样一段争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到底是重建房子更重要还是重建人的精神家园更重要。其实就灾后重建的全部工作而言,心理重建的任务远比永久性住房的建造艰巨和漫长,因此这部电影把目光投向灾后重建庞大系统工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焦点——残缺家庭的重组及精神家园的重建,毕竟失去住房与失去亲人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概念。或者说,人要首先从心理阴影的泥淖中挺立起来,才有家园重建的可能。因此,《坚强》是在最及时、最适当、最准确的时刻,填补了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情感空白,促进了人们对重建工作的完整性思考。
早有哲人说过,人的一生是和自己斗争的一生。尤其是在失去亲人与家园的同时,保持对明天的希望,坚强地走下去,这是生活赋予我们的美丽礼物。逝者已矣,唯有在灾难中站起,拥有不怕困难的勇气,我想这就是《坚强》要传达给我们的信念吧
经历这么一次大地震,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平凡的,能够在灾难中站起,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的!生活不会因为灾难而停止不前,就像时间不会为人而停留一样,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