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户外分类垃圾桶的普及需要政府加大引导
在公园里,马路边,你会见到很多方便丢扔垃圾的户外,户外广告垃圾箱由原来的单桶,变成两个桶,三个桶,甚至更多,但很少人知道为什么要一起摆脱两个桶,据了解,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垃圾太多,才会放两个桶的。实际上,放置两个桶是为了分类垃圾丢扔的需要,所以也就分类广告垃圾箱
分类广告垃圾箱一方面要求公民意识提高,另一方面要求政府有意识倡导,在广告垃圾箱上做足垃圾分类的引导是很必要的,垃圾分类还是要加强宣传,让大家都养成分类丢放的习惯,清运单位再及时配备分类运送车辆,垃圾分类对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维护城市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前,东莞、深圳、广州地区在户外广告垃圾箱的分类做得很有成效,从颜色、标识、标语等方面科学正确的引导。
垃圾分类不能单单停留在书面上,纸上宣传没有实际意义,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用实际行动去遵守,全民动员,培养良好的分类习惯。
垃圾分类小知识:
根据居民生活垃圾产生及处理等情况,大致可将其分为四类:分别为可回收物、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涉及道路果壳箱的主要是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
可回收垃圾是指再生利用价值较高,能进入废品回收渠道的垃圾。主要包括:纸类(报纸、杂志、纸板箱及其他未受污染的纸制品等)、金属、玻璃(玻璃瓶罐、平板玻璃及其他玻璃制品)、除塑料袋外的塑料制品、橡胶及橡胶制品、牛奶盒等利乐包装、饮料瓶等。
不可回收垃圾包括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种,但由于道路果壳箱不应投放厨房垃圾,所以果壳箱中的不可回收垃圾即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其中有害垃圾指的是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垃圾,如:电池、废旧灯管灯泡、过期药品、过期日用化妆用品、染发剂、杀虫剂容器、除草剂容器、废弃水银温度计、废旧小家电、废打印机墨盒、硒鼓等。
其他垃圾是对除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房垃圾之外的所有垃圾的总称,包括:受污染与无法再生的纸张、受污染或其他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与其他受污染的塑料制品、废旧衣物与其他纺织品、破旧陶瓷品、贝壳、烟头、灰土等。
第二篇:加大政府引导力度 夯实高技能人才队伍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夯实高技能人才队伍
民革胡经云
高技能人才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在“十一五”期间,温州市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不断改进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比武大赛和表彰活动,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市的高技能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的升级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作用认识不够到位,没有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有提取的教育经费,也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用于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上。有些企业宁肯把大量资金投入广告宣传或其他方面,也不愿意出资金培养技术工人。企业需要技能人才,而担心出钱培养的员工流失,普遍存在重“用”轻“培”或只“用”不“培”,甚至只“挖”不“培”等现象,以至于形成挖技能人才的恶性循环。
2、高技能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以传统制造业形成的不锈钢管材、阀门、食品机械、鞋业、人造革、水暖洁具、制笔、民用电器、铜加工、化工等十大支柱产业支撑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传统制造业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必然涉及到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据人力资源市场调查,高技能人才需求较大的主要是不锈钢管材、阀门、食品机械、鞋业、人造革等行业,紧缺工人主要是从事电焊工、电工、机械车工、数控车床工等职业工种。
3、技能人才培养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后备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由于学校规模小、经费不足,招生渠道不畅,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难以培养出大批的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培养与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造成了技能人才的浪费,又加剧技能人才的短缺。技能人才培养没有紧密结合温州产业发展,只重视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而对机械车工、电焊工、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的技能人才培养不足。
4、社会对于技能人才存在观念误区。从实际情况看,相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而言,高技能人才的环境亟待改善。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选择报考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社会普遍把高技能人才与“干粗活、技术含量低”的劳动者相等同,这与当前党政大力提倡的重才爱才导向形成了较大反差,这与党政部门对高技能人才评价、奖励、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有直接关系。
二、关于夯实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议
1、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和各类社会团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及提升品牌知名度,服务于龙湾产业发展,构建和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要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支持、推动和引导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鼓励企业推行名师带徒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行业
协会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组织好本行业内技能人才的培训、交流和服务。二要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通过建立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学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强化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联系。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技能人才的制度。鼓励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每年寒暑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由于淡季和旺季变化,为时而富余大批劳动者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供了时间条件。三要完善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结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整合优质资源,对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依托一批条件好上规模的企业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扩大培养规模,满足温州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2、健全投入机制,夯实技能人才工作基础
一要加大政府投入。要按照《职业教育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浙政发
【2006】41号)的有关规定,落实城镇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主要用于职业学校更新实验实习设备和改善办学条件,满足温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二要落实企业投入。企业应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管理使用制度,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用于职工培训教育,并确保30%以上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三要鼓励社会投入。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参与兴办各类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培训产业。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提供融资服务。
3、坚持能力和业绩导向,建立高技能人才考评机制
一要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国家标准与岗位需求、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把实际操作能力、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评、鉴定的重要标准。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同时具备高超技能、作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人才,突破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等级要求,允许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二要完善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重点的选拔机制。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对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根据浙江省职业技能竞赛办法规定,直接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完善人才政策,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一要完善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建立相应的统筹管理协调机制,把技能人才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技能人才工作。二要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企业应建立高技能人才考核、聘用管理制度,定期做好考核、评聘工作。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应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资质评估等方面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三要完善技能人才岗位薪酬与激励机制。建立龙湾区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被聘用的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等同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政府津贴待遇。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根据工作岗位对技术技能水平要求的高低、责任和贡献大小等因素,确定不同工资标准,拉开工资档次;提倡股份制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入股。建立首席技师制度,选拔具有高超技能水平、良好职业道德、贡献突出,在全区各行业、企业中带动作用大、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高技能人才,由区政府颁发证书授予“首席
技师”称号。四要完善高技能人才流动与保障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数据库,掌握本地高技能人才状况,了解外地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引进的有效机制和保障措施。引导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鼓励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形式发挥作用。要落实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权益,做好高技能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城镇户口转移、子女入托入学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