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精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田

时间:2019-05-13 11:1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做精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做精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田》。

第一篇:做精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田

做精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田” 石泉县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工作述略 [来源:宣传部 | 作者:程达斌 王洪宝 张会军 | 日期:2010年9月19日 | 浏览240 次] 字体:[大 中 小]率先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全省首个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立起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建设“总纲”;率先出台《鼓励农民进城十条意见》,解除农民进城诸多顾虑,让农民进城、要素下乡成为现实;率先在全省实行居住证管理制度,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农民变市民、城乡大发展„„

近年来,石泉县用统筹城乡发展理念谋划县域经济发展,坚持全域规划、县域统筹、区域突破,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城镇化为主线,围绕推进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市场体系“六个一体化”进行了九大生动实践,取得了八大显著成效,在全省首个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之路。该县因理念超前、思路明晰、措施得力、创新大胆、实践丰富、特色鲜明、经验宝贵,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市级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先行排头兵的重担。

“三域”理念谋划统筹城乡发展新篇章

“陕南贫困山区县,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突破发展,必须走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这是石泉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上任初对石泉当时县情的研判和定位、对突破发展路径的选择和确立。随之而来,该县始终牢牢坚持用统筹的理念更新观念,按照统筹的要求科学规划,以统筹为总抓手布局谋篇,坚持全域规划、县域统筹、区域突破“三域”方针,谋划统筹城乡发展新篇章。

——树立“全域石泉”理念,用全域规划引领。该县坚持以县域为规划对象,打破城乡界限,实现规划全域覆盖。核心是抓好县域人口和产业空间的两个布局,在总体一体化规划的指导下,做好各项配套规划,形成功能互补、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全域规划体系。坚持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执法一个口、建设一条龙、管理一盘棋”,真正使规划变计划,计划变项目,项目变现实。

——坚持县域统筹,“六个一体化”为核心。首先是城乡规划一体化。总体规划与具体规划相结合,远景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一手抓完善配套与一手抓规范管理相结合。其次是城乡建设一体化。按照“鼓励转移、破除壁垒、双轨保障、允许过渡”的思路,鼓励支持农民进城,聚集县城人口,以城带镇、以镇促城。再次是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以产业互动作为城乡互动的起点、把产业互促作为城乡互促的关键、把产业融合作为城乡融合的基础,统筹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四是城乡创业就业一体化。引导农民内聚外迁,鼓励进镇入城,加强就业培训,推动农民梯次转移,并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转移的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创业机制和社会保障服务机制,让农民进城留得下、有业就、有房住,逐步实现农民变市民化。五是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建立共享型社会事业体系、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县乡村三级便民型公共服务体系。六是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围绕“农民进城有通道、资本下乡有平台”的要求,科学配置资源,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实施区域突破,树立示范样板。紧抓市委、市政府将杨柳新区确定为市级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的机遇,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用足政策倾力抓,大胆创新灵活抓,重点突破重点抓,坚持在产业发展上、住房保障体系上、政策体系上、项目建设上、社会治理模式上五方面求突破,着力把杨柳新区建设成为全县推进“三集中”的承载地,探索“三置换”的试验田,统筹“三化”的核心区,独具特色的西城区。同时,按照产业集约、居住集中的思路,积极推进池河明星现代农业与现代农村示范区建设;按照以游立镇、以镇促游、三产富民的思路,积极推进后柳水乡旅游示范区建设;按照产业集约发展,基础设施配套,五位一体建设的思路,推进迎丰三官庙等中高山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形成不同层次、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示范体系,为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工作奠定基础。

九大实践打响统筹城乡发展攻坚战

按照“三域理念”引路,该县以“三个集中”促进“三化联动”,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完善、在完善中升华,于九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实践。——协调推进三化进程。按照“一产做优、二产突破、三产配套”的思路,坚持四个集中,实施四大突破,夯实产业基础,强化工业龙头,增强城镇牵引,培育旅游支柱,统筹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从而使县域经济发展路子更加清晰,三次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实力不断增强。

——完善城乡一体规划。科学规划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该县2008年在省建设厅指导下,按照“功能区域训分科学、人口空间布局合理、城乡产业有机对接、公共服务相互配套”的要求,在全省率先编制了《石泉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08—2020年)》。规划提出,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以重点镇为依托,以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农村居民居住点为支撑的城乡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体系。依据这一规划,还配套编制了区域规划、控制性详规及专项规划,形成总规、区域规划、详规、专业规划配套的统筹城乡发展全覆盖的规划体系。

——狠抓农民增收工作。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主线,把农民增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收入增长情况作为衡量统筹城乡发展实绩的硬指标,始终扭住农民增收不放松,在户调查、村统计、乡汇总、县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横向到产业,纵向到农户的增收坐标体系,把增收措施落实到每个农户。在增收思路上,进一步明确了突破蚕桑、狠抓生猪、扩大劳务、力促创业,促进农民增收由依靠传统农业向依靠现代农业的转变,由一产为主向二、三产业为主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农民增收的跨越式增长。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按照工业化理念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把基地建设作为产业化链条的第一车间,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之路,以强村大户为抓手,实施强村大户战略,既突出蚕桑、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又从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出发,发展烤烟、水产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和集约化经营的雏形。

——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该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按照城乡均等原则,坚持“民生至上、教卫优先”,不断加大教育、卫生等投入力度,着力改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状。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在全国贫困县率先实行城乡大病救助制度,积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努力缩小城乡卫生事业差距。对城乡低保人口实行“提标扩面”,积极开展城乡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公共设施建设上,重点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统筹城乡创业就业。该县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两个面向,完善服务体系,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着力优化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转移的就业创业机制;按照进城前基本均衡、进城后大体相当、落户后完全一致的要求,配套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转移的社会保障服务机制,确保农民进城有事干、有钱赚、有房住、有保障,以创业促就业,形成统筹城乡就业新格局。

——鼓励农民进城入镇。该县坚持把转移农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来抓,为了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在全省率先出台《鼓励农民工进城居住和就业创业十条意见》,创新实施居住证制度,特别是针对农民想进城又有后顾之忧的思想,明确提出在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和社保医保等方面对进城农民实行“双轨保障、允许过渡”,保障了农民权益,推进了农民进城入镇。

——探索县域金融创新。为充分发挥金融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实现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双赢”目标,该县建立了金融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出台了《关于县域经济与金融协调互动促发展的十条意见》,完善了支持农民增收、中小企业、城镇建设和重点项目的金融政策,形成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协调互动的新机制。并在产权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承包地、宅基地、林地和房屋为重点,通过“确权赋能”,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探索产权抵押贷款有效途径,促进农村资源资本化。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以转变职能、提高效能、便民服务为切入点,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了新步伐。以点名接访、三委运行、五步工作法为重点的村级规范化水平有所提高。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下功夫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创新建立了经济发展、便民、产业、创业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服务中心和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形成了运行高效、服务全面、群众满意的新型工作运行机制。

八大成效唱响统筹城乡发展协奏曲

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石泉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差距明显缩小,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一体化成效已显端倪。

——观念一变天地宽,创先争优抓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美好蓝图,让18.2万石泉人民“富裕人民群众、率先突破发展”的信心空前高涨,干部围绕“三年有突破、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总体目标干劲十足。各级各部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六优”党组织、“五带头”党员争创要求,奋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发展中涌现各种产业发展热、项目建设热、优化民生热、农民搬迁热、技能培训热、干部帮扶热等热潮。

——杨柳新区先行先试,变化日新月异。按照“规划在县域、试点在城郊”的思路,该县自2008年起,在杨柳新区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目前该区域农民有新居,人均收入6000多元,路、水、电、讯全面配套,劳动力在就近的20多家企业就业,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及新区党支部高效运转。今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市级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市委书记刘建明、副书记崔光华多次调研指导,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现场会在该县召开。

——农村面貌大变样,城乡差距逐渐小。2007年以来,全县共投入2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通村水泥路953公里,98%的行政村已通水泥路,道路通村率居全市前列;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15处,解决了4.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安全饮水入户率达到81%;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6235口。流域治理100余平方公里,土地开发整理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4%。

——城镇容量在扩大,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09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由6.8扩大到14平方公里,集镇建成区面积扩大1倍多,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21%提高到39%。组织实施山下川2240户,入城镇1760户,并建成新农村示范村70个。在县城和集镇配套实施了统规自建房工程和公租房建设,在杨柳新区启动了万人社区建设。

——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缩小。农民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二三产业及劳务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61元,比安康市平均水平低93元。到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338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年均增速居全市第一,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一二三产关联更紧密,分工分业更精细。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7:37:36调整到2009年的20:51:29,二产协调领跑一、三产的发展,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更合理、关联更紧密,产业链条延伸更长。同时,城乡居民通过加入合作社、参与企业发展,在蚕桑、畜牧、水产、旅游等产业发展方面的分工合作、分业发展更为精细化,在精细分工分业上、延伸产业链上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创业就业机会,吸纳接收的创业就业人数增多,创造经济效益也更加明显。

——发展步入快车道,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三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固定投资近50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力度最大的时期。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4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1.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25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53%、175%、176%,一、二、三产业比重变化为19.9:51.2:28.9,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省排名由2006年的83位前进到43位,2007年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一等奖,连续多年获安康市目标责任综合考核一等奖,2009年获陕西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名单项奖。

——社会事业步入均衡发展轨道,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全县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基本达到与县城一个标准,基础教育通过了省级“双高普九”验收,职业教育走在全省前列,步入全省教育强县行列,特别是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农村社保工作明显加强,低收入人口实现应保尽保,新建、改建敬老院20所,集中供养人数达到2193人,集中供养率由50%提高到95%。完成扶贫重点村建设20个,新农村建设54个,农民收入倍增示范村10个,数万人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二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关键要看农业基础是否不断加强,国民收入分配是否真正向农村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否切实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的举措是否更多惠及农民。归根结底,要看立足点是否真正放在加强“三农”上。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标准表述】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信号不能变、支持不能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饮水、用电、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注重城乡联动、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

第四篇: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必须从战略高度考察其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明确其战略思路和主要内容,给出其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1、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已具备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条件

城乡关系一般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工业化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期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逐步成为接受“补助”、“补偿”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有关统计指标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未来二十年,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外,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化和尖锐化,也会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陡然增大。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既与这一阶段我国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看,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要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要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改革以来各级政府致力于农村改革和社会发展,但目前中国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和不断扩大,“三农”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现代化的难题。主要原因是,过去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多地注重于在农村内部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单元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加以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农村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农村自身,必须在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中逐步解决,可以说没有城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民的小康难以顺利实现。只有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创新城乡发展战略,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是要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跳出“就三农论三农,就三农抓三农”、“以农言农”的传统思路,统筹考虑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通过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是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与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观念、机制和体制的诸多变革,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通过文化、人员、信息交流,经济、教育与科技合作,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如何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上,目前从上到下已形成共识,达成了明确的战略思路:那就是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把“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通过工业化、城市化与“三农”的充分互动加以解决。“城里人”要关心“乡下人”,城市要帮扶农村,工业要反哺农业,应当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来分析,我们都不难得出结论,新阶段农业的问题需要工业参与解决,农村的问题需要城市参与解决,农民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劳动力转移来解决。

2、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不仅仅指经济范畴,它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长富于民,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

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主要包括: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尤其要在农村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情况下,政府要调动和引导各方面的力量着力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商业网点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乡村联系城市的硬件设施得到尽快改善。优先发展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受益对象,让农民也能分享城市基础设施。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

1、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抓好落实

农民处于末等公民地位是农业和农村不景气的深层根源。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地域中,到处都搞得比较漂亮,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生活在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所以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首先要满足城市,然后满足农村。不改变这样的观念,就无法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只有各级政府和城市市民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观念,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帮助农民,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城乡统筹的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

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因为没有统筹城乡发展,也就谈不上“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基础。目前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上,思想已基本统一,关键是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政绩观能否确立。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其考核内容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新的调整和补充。其重要内容要把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业绩作为重要指标,加大这方面的权重,考核中要多倾听农民和民工的建议和心声。

2、统筹城乡发展要注意以“三化”带“三农”

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应“三化”并举,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这是近几年我国解决“三农”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我们调整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依据。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辩证的统一体。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城镇化和产业化的核心,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逐步“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化”农民为市民;城镇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可以通过城镇的要素聚集促进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村土地集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农业经营企业化。企业化寓于产业化之中,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为推进农业企业化,要下大力气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用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今后不管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政府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

3、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教育作为首要工程

城乡差别大、农民增收难的根子,集中体现在教育、医疗、养老上。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农村各类人才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抓好农村教育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薄弱,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和高水平、高质量提高;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仍然存在,受校舍、师资及学生就学愿望的制约,高中段教育实现全面普及面临困难,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不平衡现象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税费改革之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学校正常运转受到影响,农村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来源不稳定;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和方法落后等。因此,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就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农村教育工作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打破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相伴随的城乡教育差距,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一是努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为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青岛市的做法是与县区政府签订《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书》,将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纳入区县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责任目标,对工资发放、公用经费增长、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

等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针对农村学校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校际差距较大等问题,以乡镇为单位,重新规划农村乡镇中小学布局,实施农村小学、初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程,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镇初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命以及教师的聘任、调配交流等实行区市教体局统一管理,建立教师工资按照区市统一标准发放制度。二是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打造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首先是建立城乡学校帮扶制度。城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市区的学校与农村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通过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研活动、经济支持等形式,实现理念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其次是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和残疾儿童少年就学保障办法,使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城市的中小学取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等额外收费项目,使其享受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残疾儿童少年全部实施免费教育,免费项目包括杂费、住宿费和教科书费。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所需经费按管理权限分别由市、区级财政负担;第三是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就读资助。县区政府要按有关规定设立专项资金,确保农村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为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应由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政府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

4、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突破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保障。目前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国家财政的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国家基本没有承担责任。农村目前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小范围进行改革试点以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政府只有帮助农村地区建立起与城市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把土地从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中解放出来,城乡统筹发展才有基本的制度基础。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促进农民土地保障转向社会保障,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压器”。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地区差异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应从条件已基本成熟的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广到全国;先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逐步建立养老保险。其主要内容有: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制度,减少和消除“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阶层的产生,政府应从财政和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比例,通过“以土地换保障”的形式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稳步推进城镇社保向农民覆盖,最终实现与城镇社保接轨;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与城镇低保水平的合理比例关系;稳步建立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5、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减少农民”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GDP中比重越来越低。只有农村人口也同步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的循环状态。否则,农业人口不减少,大多数的人口只能创造和占有越来越少的财富,是难以富起来的。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适时转移与充分就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长期繁荣的必要前提。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效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从事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占有,为农业走规模经营之路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农副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例发生逆转,在农业生产效益、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能使农副产品生产者获得成倍的效益。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其更大的作用在于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劳动力的观念和意识,使城市中的先进思想和文明生活方式在农村广泛传播;同时市场信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迅速在农村扩散,从而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第三,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别是造成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从近几年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据统计,劳动者报酬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比重,2000~2002年依次为54.2%、79.2%和60.9%。可见,劳动者报酬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由此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三农”问题,能够取得多重效果,可以加速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当前,各级政府应当注意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2004年中央1号文件确立了公正对待农民工,让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完整政策框架。当前,必须解决的政策问题有: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实行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就业民工的就业证卡,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实行暂住申报制度;清理整顿对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的乱收费,输入地政府必须将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中,不能变相向企业或个人转嫁负担;建立并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经费筹措保障机制,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公共卫生领域给民工市民待遇;把农民进城务工纳入《劳动法》实施范围,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做好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的工作,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将农民工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让农民能充分享受自由进城和自由迁移的权利并妥善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二统筹城乡发展

一、时政背景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决防止在统筹城乡中忽视“三农”的倾向显现抬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9%的人口在农村,如果农村农民富裕不起来,就不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我国社会已从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并将“统筹城乡发展” 放在首位。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的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为什么会产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从增幅显示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3%,增加额高达8703元;而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96%,增加了2531元。

2.人口流动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2004年的一亿增加至2008年的1点4亿,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3.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后。(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到3114亿元,其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为990亿元,占31.7%但这一比例与占全国69.91%的农村人口来比,相差甚远。)虽然近年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多的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在建立,但由于农村卫生投资比重不高,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导致部分农民得不到有效地健康保证,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末,占全国69.91%的农村人口仅有20%的医疗资源;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城镇是5.41元,而农村仅2.21元。

4.农村金融普惠率低,农民享受金融资源不充分。根据中国银监会提高的数据,全国2009年6月末还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金融机构营业点,其中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目前,“三农”贷款门槛过高,农民贷款问题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5.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滞后,农民公共保障水平低。当前,农村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总体上难以满足整个农村社会的需要。如养老保险,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高达410亿元,但真正落实到农村的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农民根本享受不到。

三、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几个认识问题

1.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共同发展也不是同步发展。城市和乡村有许多不同之处,并且有本质的区别。实行城乡一体

化,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城乡一样化。城市与乡村各有特点,优势,地位,功能,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不可替代。城市和乡村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发展不只是修几条马路,盖几幢房屋,必须注重制度保障工程,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农村文化体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农村居民的就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这个庞大的“软件”建设也要跟上。

2.新农村建设可以替代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我国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而实施的重点战略,他是解决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解决的是城乡建设与管理的制度、体制和机制问题,采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措施,根本的目的是为城乡提供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使城市和乡村,市民和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城乡一体化包括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的基本途径。

四、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支持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统筹城乡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4.统筹城乡收入分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5.出台农村土地流转办法。第一,要夯实土地流转的基础,即对农村土地、农村房屋全面确权颁证,做到产权明晰,归宿清楚。第二,要坚持“两个不改变” 的前提条件,即农村土地流转“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农民耕地承包权”,切实保护好农民的权益,防止农民永久失地。第三,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办法。一是明确流转方式,二是建立流转平台,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四是探索土地流转市场定价办法。

6.逐步放宽城市户籍管制。建议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逐步剥离附属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渐进式放宽城市户籍管制。第一,以在当地有合法住所(包括租房)为条件合法“居住证”,准许常住登记。持证者享有同等的就业权、选举权、初级卫生保健,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实业保险等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第二,根据社保参保年限或缴税年限,确定能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救济资格。第三,根据学籍年限和监护人参保年限,确定能否享受高考、特殊行业注入等于户籍严格挂钩的资格。

7.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积极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三是探索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融资。四是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

务普惠率。

8.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投入。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让农民“老有所养”;设立农村儿童住院互助金,提高新农合补贴标准,扩大补贴面,让农民“病有所医”;适当提高农村最低生活补贴标准,让农民“住有所居”。实行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教师补贴,扩大“两免一补”范围,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9.完善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不断深入,现行法律法规的一些规定已经成为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瓶颈”。建议对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第一是修改完善《土地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为农村土地、房屋等流转提供法律支持。第三是修订《服务管理条例》,为破除二元化户籍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提供法律依据。第四是建议制定《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和《投资社区法》,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五、重要论述

中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除的。要有敢于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勇气和智慧。这里的关键是要有统筹的思维和协调的举措。不要把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和鼓励城市快速发展对立起来,而应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如何带动农村发展的问题,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对城市繁荣的支持和服务,谋求共赢,实现共荣。

统筹的思路,就是要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公共资源分配,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对已经习惯了城乡二元治理方式的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深入领会统筹的丰富内涵,把统筹的精神实质,形成新的工作方法和政策措施,是对执政者执政智慧和能力的全面考验。

没有广大农民的普遍小康,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就会不稳,实现全面小康和高水平小康的战略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大局,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只算GDP贡献率一本帐,更要算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这本大帐。

下载做精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做精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我们对这战略深信不疑的......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精)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翠屏区委常委、副区长 姜波 实施“金土地”工程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资阳市和成都市新津县在实施“金......

    城乡统筹发展汇报材料

    汇报提纲 各位领导: 按照要求,下面我就近年来我▲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作一简要汇报。 一、近年来统筹城乡取得成效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

    统筹城乡发展(汇报材料)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 中共舞钢市委舞钢市人民政府 (2012年3月) 舞钢市是一座山水林城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生态旅游城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

    统筹城乡发展情况汇报

    滨海县八滩镇统筹城乡发展情况介绍 (2012年4月18日) 一、八滩镇规划编制情况: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超前规划、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的要求,着力做好各项规划编制规划工作。20......

    统筹城乡发展(精选五篇)

    “三农”问题探究? (一)问题表现? 1、农业问题:农业基础脆弱((1)技术装备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抗灾害能力差;(2)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