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管理理论资料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矛盾多,是城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城市管理,既是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现代化城市整体形象的集中体现。搞好城市管理,关键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为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199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就城市管理中的“责任与权利、事权与财权、管人与管事相统一”,以及实行市、区两级政府分工负责和市、区、街道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一年多来,《决定》贯彻落实情况如何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现状
(一)管理体制情况
街道城管工作是城区各街道办事处的重要职责。在街道办事处领导成员的分工上,一般由一名副主任分管此项工作。街道办事处内设城管科和城建监察总队,一般定编为5-6人。部分街道办事处根据需要聘请了一些义务城管人员,他们主要协助街道城管人员在一些重要地段进行监督管理。城管科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的监督、检查和管理,以及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实施行政处罚,并对口市、区级12个部门。而市、区级12个部门则分别对街道城管工作相对应的方面进行领导、管理、检查、验收。由于执法机构多,职能交叉,造成街道办事处很多时候工作上“撞车”的现象。在市、区级部门实行机构改革之后,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但多头指挥的管理体制基本未变,致使街道城管工作存在工作任务变化无常、工作安排无序、工作主动性不强的状况,基本上是在围绕上级部门的各类“检查”开展工作。
(二)财政体制情况
我市城区各街道办事处的财政收入基本上由包干经费(区财政承担)、税收分成和其他收入三方面构成。由于区情不同,各区街道办事处之间也存在一些具体差异。如有的街道办事处包干经费为零,有的街道办事处税收超收部分全返(因国税的75%要上缴中央财政,所以国税的全返指上缴后余下的25%)。例如,某区街道办事处包干经费为在职人员每人每年5800元,含人头经费、公用经费、公医经费、增资及其他经费,人均每月不足500元,仅占工资支出的50%左右。税收返还分别确定地税、国税的任务数、奋斗数。完成任务数按3%分成,奋斗数按10%分成,超奋斗数部分全返。其他收入除财政划拨的包干经费和税收分成外,街道办事处自己还有市场管理、“出摊占道”、罚没返还等收入,共同构成街道办事处财政收入的总和。而街道办事处的财政支出包括不断增长的工资、福利、业务经费等基本支出,公益事业支出以及招商引资和税收引进奖励等其他支出。总的情况是,由于财政体制将街道办事处税收任务与财政收入挂钩,我市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街道办事处肩负着与企业一样的创收任务,必须为维持生计和发展做出种种努力,尽可能多地获得税收分成、引税返还和其他收入,满足支出需求。所以,城区各街道办事处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创收上。
(三)城管工作的成效
近几年,我市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治街,依法施治,提出了“建管并重,建管同步”的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城管工作的法规和配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使城管工作逐步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获得并保持了“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并先后进入了“全国城市投资环境40优”、“全国环境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是直接面对广大群众的最基层部门,具有管界划分清晰,管理人员对辖区情况熟悉,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群众基础雄厚等优势,所以在治理城市脏乱差,强化日常管理等方面,协助政府解决好“渣子、摊子、车子”几大顽症起了较大作用。特别是在《决定》下发不久,市、区政府就打响了拆除一环路以内以及东西南北四条主要入城通道占道亭棚摊点即整顿市容秩序战役,各城区街道办事处都及时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落实人员,明确职责、任务,加大投入;并进行广泛深入的动员,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同时,积极行动,从全局利益出发,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清理各类出摊占道违章行为,做到座商归店、车辆归点、农贸归市,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当前街道城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市委、市政府《决定》颁发后,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增强了信心,加强了对城市管理的领导,城市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也得到了初步治理。但是,从依法治市、依法治街的高度看,我市贯彻落实《决定》以及街道办事处的城管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配套的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决定》仍只停在文件上。市委、市政府《决定》已经下发一年多了,但至今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意见》或《实施办法》。市政府曾经拟了一个60条的实施意见,由于在征求意见时,市级有关部门意见分歧较大,认为要等机构改革以后才能出台,从而造成《决定》中要求的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心并未真正下移,以致各街道办事处在城管工作中仍如以前一样处于“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状态中。
(二)街道城管工作责、权、利分离,缺少动力。街道办事处在城市工作中承担着大量的管理职能和治理任务。但是,其执法权限极为有限,这样就形成了责任与权限的不匹配,使管理工作乏力。城市管理工作是大量具体繁杂的工作,如治理环境脏乱差、禁止和拆除违章搭建、制止破墙开店、取缔占道经营、纠正车辆乱停乱放等,没有相应的权和利作保障,缺少行政手段,使街道办事处对城管工作显得力不从心。目前,不少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部门,由于注重办证、审证的收费,因而多采用罚款方式来处理违规现象,结果使一些违规人员以罚款单充当“合法手续”继续违规,形成违规—罚款—再违规—再罚款的恶性循环,不但增加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量,而且使问题日积月累,成为顽症。虽然市委、市政府《决定》中明确在城市管理中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以强化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但在具体落实中,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以致条块责权分离、脱节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
(三)街道城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形象欠佳。街道办事处城管工作人员素质高低,是直接关系《决定》能否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的关键之一。就目前街道办事处城管人员的组成来看,不适应任务需要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部分城管监察队员文化层次较低,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受到局限;二是一些城管监察队员的业务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其中有一部分人越权
执法、随意执法,甚至出现为一些违法违规人员充当“保护伞”、“守门神”的现象,这在群众中微辞不少;三是城管监察队员多数为事业编制,没有纳入行政编制系列,在《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后,潜伏着较大的危机和不稳定因素。
(四)街道城管工作保障措施不到位,缺乏活力。一是经费无保障。街道城管工作所需经费由街道办事处自身财力解决,每年要为此付出数万元甚至更多的资金。比如聘请的城管协管员,他们的月工资待遇由区城管监察部门负责每人50元,其余由街道办事处补贴至最低界限以上(200元以上)。城管工作的某些政策性收费,如破墙开店、占道经营等收费以及罚没收入,均由市、区级有关部门收取。因此,街道城管工作在经济收支上入不敷出,从而把城管视为包袱,缺乏搞好城管工作的主动和热情。二是办公条件差,人员待遇低。部分街道城管工作缺乏交通工具,无正规着装,无佩带标志,管理、执法有失严肃性,在公众面前形象差,难于得到社会认同。部分街道办事处由于给城管工作人员下达有创收任务,而城管工作人员由于在城管中花费时间多,相对完成经济任务差,从而待遇普遍较低,造成街道城管工作无人愿干,城管队伍不稳定。部分街道办事处为追求自身利益,靠罚款“以收代支”,因此对城管工作是“重利轻管,以罚代管”。
三、关于强化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基础地位的建议
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的稳固基石和中坚力量,城市管理能否上台阶、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街道办事处能否正常发挥作用。要使街道办事处真正在城市管理中起到基石作用,只有加强街道办事处的建设,界定其位置,完善其功能,调动其潜能,彻底解决街道办事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才能保证城市管理运转通畅、见效显著。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认识,解决问题,加强工作:
(一)加快立法,建章立制,解决“位”的问题
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其主要职责是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区政府的授权,对辖区内的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街道经济发展,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对辖区内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参与或行使分级管理、综合协调、行政执法等职权,指导居委会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街道办事处在城管方面的法律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首先,通过对我市已实施的有关城管法规的修订或制定新的地方性法规,明确城市管理的内容、范围、执法主体,执法体系中的职责分工、执法程序、处罚条款等,明确赋予街道城管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和处罚权。同时,将街道城管队伍纳入公务员系列,使其具有真正的执法权。比如北京市已出台了《北京市街道办事处工作规定》,其中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是辖区城市管理的行政主体,搞好城市管理是街道办事处的重要职责。因此,街道办事处有权有责,依法参与和主持辖区的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也有权有责,依法协调辖区内所有单位在本辖区内的相互关系,督促辖区内各单位服从并完成城市管理各项任务。
其次,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决定》的《实施意见》或《实施办法》,保证“三级管理”尽早落到实处,确保政令畅通,使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心真正下移。
(二)理顺体制,下放权力,解决“权”的问题
加强城市管理,关键是体制。城市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关系到城市管理的效能,关系到城市功能的发挥。目前我市城市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主要是条块分割,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未能有机结合,存在着管理职责不清,有利的都去管,无利的无人管的状况
第二篇:现代城市管理若干理论述评
现代城市管理若干理论述评
姜爱林 任志儒
(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22)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现代城市管理理论有:生态城市管理理论,新城市主义管理理论,城市营销理论, 经营城市理论, 城市竞争力理论和数字城市理论等等。现代城市管理论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管理科学向更深层次、更高层次的发展,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足。当代城市管理,尤其是我国的城市管理,理论研究有余,而实证研究不足。未来,城市管理的研究必将呈现进一步综合化、系统化的趋势。关键词:城市管理;理论;评析;展望
中图分类号: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06)-03-052-04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何提高城市管理的有效性,创造多功能的、有活力的、宜居的城市已成为各国城市管理者和理论界关注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城市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试图对近年来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几个城市管理理论热点问题加以梳理评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或借鉴。
一、现代城市管理的若干理论 1.生态城市管理理论
城市生态思想在城市形成之初就已有所体现。工业革命开启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也伴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从而刺激了城市生态思想的发展。
1916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发表《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的著名论文,对城市生态思想的发展起了奠基性作用。20世纪60-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居住区的项目,指出城市是个以人类为活动中心的人类生态系统。此后,城市生态学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思想是以城市为对象,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探讨其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的生态学机理与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去。城市生态思想体现在以下一些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中:(1)生态位原理。城市生态是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人们总是趋向生态位较高的城市地区,这种心理和行为正是城市发展的动力;(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3)食物链(网)原理。城市资源的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延伸等方面都可以运用这一原理。同时,该原理更重要的启示是: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承担自身对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5)环境承载能力原理。[1] 基于城市生态思想的城市管理理论也是循着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发展的,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将整个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通过协调和疏导维持经济、社会、自然这三个亚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的稳定状态,支持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2.新城市主义管理理论
20世纪60到80年代,伴随着美国大城市人口大批向郊区迁移,城市空心化日益严重,西方学者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的新思想。新城市主义的特点在于强调传统、邻里感、社区性、场所精神、全面、整体、有机、持续发展,主张恢复城市人文价值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设计观念。其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节约资源——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新城市主义和当今最富魅力的“生态城市”具有殊途同归的内在一致性。[2] 尽管新城市主义的本质是城市规划理论,但它对城市管理工作同样有着重要启示。基于新城市主义的城市管理思想强调在城市管理中要体现对人的尊重,注重人的感受,重视培养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适性,提升城市对人的吸引力,通过对人的聚集与合理配置来保持城市的发展活力。这种管理思想一方面实现了城市环境对人的关怀,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城市本身的魅力。[3] 3.城市营销理论
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西方国家的一些城市在近一二十年来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城市财政、大量的失业、收入下降、投资减少等经济困境。针对这些问题,城市营销的概念浮出水面。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科特勒等人系统地提出了“城市营销”的理论,使之正式独立成为营销学的一个分支,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城市营销的思想强调的是通过对城市有形、无形资产的整合来满足居民、旅游者和投资者的需要,从而产生价值。在这一理念基础上,城市营销将城市的土地、基础设施、旅游资源以及依附于城市本身的某种品质、意象、文化视为“产品”。为了提高城市竞争能力,对这些“产品”进行形象和服务组合设计。其营销对象是市民‘来访者、现有和潜在的未来投资者以及外部竞争的都市;其目的是引进产业、居民,留住原有产业和鼓励原有产业的扩张。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就是通过引进投资来加强其活力,通过引进企业和居民来降低城市公共物品的平均成本。[4] 基于城市营销思想的城市管理就是要将城市可提供给营销对象满足感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加以包装整合,以营销的思想促进旅游业、吸引投资、扩大原有产业,提升整个城市的经济活力,继而促进城市的发展。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城市营销本身属于营销学的一个分支,其目的与所有营销行为的目的是相同的,即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城市作为一个承载着多种功能的社会经济单元,对它的管理固然要考虑经济效益,但更重要的是对城市各项功能和价值的实现。4.经营城市理论
经营城市这一理念是在我国诞生的,大连市于1993年率先提出了要经营城市,1998年9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汪道涵在上海召开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今后城市现代化建设要走经营城市的新路,经营城市的概念首次在公开的会议上被正式提出。这一思想在近十年发展中获得了理论界和城市管理者的逐步熟悉和认同。
学术界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对经营城市的准确定义,一般的观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种是将经营企业的观念移植到城市中来,通过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将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加以整合包装,作为产品来经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观点其实与城市营销的思想差别不大。另一种观点是强调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实现对城市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升城市竞争力并追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经营城市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城市建设的投资主体和公共事业管理者的多元化,即放弃由政府大包大揽的行为,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和管理城市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整体运营效率。[5] 概括来讲,经营城市就是要转变政府观念,将政府角色由事必躬亲的参与者转换为场外的管理者和守护者,制订对城市功能和区域角色的战略定位,通过市场手段引导城市资源的集聚、整合与有效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作用,实现城市价值。目前在我国已有几十个城市提出了要以经营城市的思想来发展城市,其中不乏实践成功者,因此可见基于经营城市的城市管理思想对于促进城市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5.城市竞争力理论
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该领域的研究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城市竞争力反映的是城市在科学的制度安排下集聚、整合自身及外界资源,把握区域经济定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能力。对城市竞争力内涵的阐释不尽相同,倪鹏飞、宁越敏等学者主要从资源吸引、利用的角度来评价城市竞争力,姚士谋等则着眼于城市为居民提供的生活质量,其他诸如财富创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观点也都对后续研究具有很强的启发性。[6] 城市竞争力的城市管理就是将提升城市竞争力作为管理工作的任务,在分析明确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实力、城市能力、城市活力、城市潜力和城市魅力五个方面的发展来实现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实际管理工作者而言,城市竞争力这一系统概念为管理工作提供了引导性作用,其较为明确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也提高了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6.数字城市理论
数字城市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城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提出的新课题。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公开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数字城市的概念,之后人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并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实践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PC技术(遥感UC、全球定位系统ATC、地理信息系统ABC)、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本质上讲数字城市属于一种技术手段,它为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套崭新的解决方案。信息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使得城市管理决策效率大大提高,通畅的信息流动路径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高了城市整体运行效率。[7] 基于数字城市的城市管理较以往的方式提高了效率,但是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的内容上,更多地停留在技术理性层面上,如果能够与其它城市管理理论思想结合起来,则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评析与展望
现代城市管理理论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管理科学向更深层次、更高层次的发展,并且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在理论发展繁荣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不足。
首先,当代城市管理理论多是围绕着城市管理中的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种思想展开的论述,缺乏系统性的观点,尤其是我国的城市管理研究,很多还停留在条条块块的技术层面上,没有能上升到综合的、宏观的角度。管理科学作为一门系统科学,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它本身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城市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也应该本着系统的、多层面的角度去看待,这样才能使城市管理的研究上升到更高的科学层面上。
其次,当代城市管理研究与其它学科的综合性联系还不够紧密。城市管理学科的产生是在城市规划、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共同促进之下完成的,而我们看到的是当代城市管理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多是循着某一门学科的着眼点和研究方法展开的,比如有些理论单单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作出的扩展,有些则完全停留在公共行政管理的层面上,这样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有可能导致将城市管理局限于某个学科的附属地位,而忽略了它本身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当更多的综合各个相关学科的理论,兼收并蓄,经过消化处理形成一套以城市管理为中心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再次,当代城市管理研究多停留在理论的定性分析层面上,缺少规范的定量分析方法。数学是经济管理理论界公认的规范且有效的分析工具,虽然泛数学论的倾向已经在经济管理理论界受到抨击,但是应该看到,通过对数学工具的应用,有助于建立完整而富有逻辑性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加强理论本身的可扩展性和可传授性。当代城市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利用数学工具说明和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有待进一步深入。
此外,当代城市管理,尤其是我国的城市管理,理论研究有余,而实证研究不足。管理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理论成果是实践工作的有效指针,理论体系的丰富完善必须依靠对现实现象的不断观察、分析、总结来完成,也只有通过实证研究,才能够印证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做到去伪存真,促进城市管理论的健康发展。
城市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未来城市管理的研究必将呈现进一步综合化、系统化的趋势。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也将成为城市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城市管理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丰富必将为推动我国城市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注释:
1.景星蓉 张健等:生态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城市问题,2004,(6)2.胡刚 姚士谋等:“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的创新,规划师,2002,(4)
3.刘昌寿 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02,(1)
4.隋鹏飞 国晓丽等:经营城市与城市营销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4,(9)5.徐惠蓉:国内经营城市观点概述,现代城市研究,2004,(7)
6.于涛方 顾朝林:论城市竞争与竞争力的基本理论,城市规划汇刊,2004,(6)7.段学军,顾朝林等:“数字城市”的概念、框架与应用,现代城市研究,2001,(3)
Review on Modern Urban Management Theories
Jiang Ailin Ren Zhir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dern urban management theories with greate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re: Ecological urban management theory, new urban doctrine management theory, urban sale theory, managing urban theory, urban theory of competition ability and digital urban theory etc..The prosperity of modern urban management theories have promoted urban management science develop to deeper and higher level.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ages.On the present urban management, especially the urban management,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re enough and demonstration researches are scarcity.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es of urban management must present the tendency of further synthesizing and systematizing.Key words: urban management, theories, comment, prospect 收稿日期:2006年8月25日
作者简介:姜爱林,博士后,哈尔滨商业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第三篇:理论资料
1、创先争优: 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
2、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
好。
3、优秀共产党员“五带头”: 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
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4、“三会一课”制度:一月一次支委会,一季度一次党员会,六个月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一季度
一次党课。
5、“一讲二评三公示”:
“一讲”: 即(1)党员每1个月向支部讲述汇报创先争优活动情况。
(2)支部每2个月向上级党组织讲述汇报创先争优活动情况。
(3)各党支部每1个月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在会上,每个党员讲述汇报自
己上个月履行岗位职责、兑现承诺事项情况以及参与活动的收获和体
会、存在的差距和努力方向等。支部书记和其他党员对其进行点评,找
出不足、剖析原因、提出整改要求。
“二评”: 即(1)支部每1个月对党员进行评比。
(2)上级党组织每1个月对支部进行评比。
其步骤为首先是分级分类进行点评。在每月召开的组织生活会上,党支部书记要根据党员个人讲述汇报及其平时思想工作表现、承诺事项兑现
情况,逐一进行点评,指出党员一月来的成绩和进步。党员之间也可以互评。实事求是地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差距,提出改进的意见
建议。按照15%的比例,评出上个月支部的先进党员,也可根据实际评出表现最差的党员。
“三公示”: 即(1)定期公示党支部的评比结果。
(2)定期公示党员的评比结果。
(3)同时采取其他恰当的方式公示非党干部、职工的评比结果。
三公示的形式为上级党组织要求设置支部创先争优展示台,党支部要设置党员创先争优公示栏,公示评比结果,对公示情况,要通过设置意见箱、公开电话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一讲二评三公示”步骤:
党员 争优活动情况;党支部书记对党员的讲述进行点评;最后按照测评结果的15%选
出优秀党员在公示栏上进行公示。
党支部 向动情况;党总支书记对党员的讲述进行点评;最后按照测评结果的15%选出先进
党支部在公示栏上进行公示。
党委:党委每2个月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驻村领导分片指导各党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列席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党委每年“七〃一”、年终对本优秀党员、先进党支部进行评选表彰。
6、“四议两公开”:按照“四议”、“两公策开”的程序决实施,“四议”:党支部会提议 “两委”会商议 党员大会审议 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
“两公开”:决议公开
实施结果公开
7、三项制度:
1、基层党组织书记、主任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制度;
2、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
第四篇:新课程理论资料
新课程理论资料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足受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怒了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经血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干劲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整合教学与课程;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社区性的开放的教师。
五、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在教学行为上产生的相应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总体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一个为本”,搞好“四个调整”。“一个为本”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四个调整”即
(1)调整课堂教学目标:一是要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要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新价值观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实现三个重新“定位”:一是师生关系定位为交往,二是教师定位为主体,教师的这个定位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实现五个转变:由重知识传授相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想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相重过程转变;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由信息的单向交流向信息的综合交流转变。三是学生的定位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
(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七、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要有科学的教学目标;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有充分的思维训练;方法最优化,手段现代化。
八、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观念:
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九、新课程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目标导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性原则;知青并重的原则;开放性原则。
十、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
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统一。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励学生学习;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重视教师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十一、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可概括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十二、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十三、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的两种类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的组合方式来区分的两种类型。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是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的两种类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的三种课程。
十四、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
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设置综合课程。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十五、怎样理解“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1实际上,这也正是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体现。2“整体”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互相整合,消除学科本位造成的学科间的对立局面。3“一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就一门课程而言,要强调“连续性”,就各门课程而言,要强调“顺序性”。
十六、实施综合课程注意的三个问题:
1知识的琐碎化问题;2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3管理的问题。
十七、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对应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时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十八、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于分散使用的关系。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十九、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注意的问题:
1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科技类活动课程吗?2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优等生的专利吗?3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课堂里进行吗?4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固定课时里进行吗?5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有专人来教吗?6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用考试来评价吗? 二十: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它包括以下内容:1它是按门类指定的。2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3它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二
十一、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4教材的编写和试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二
十二、为何把大纲改称为标准: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从只管住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二十三、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特点:
1把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二
十四、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你怎样理解:
它意味着: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十五、本次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主要任务什么?
1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要正确树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
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二
十六、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质。(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二十七、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二
十八、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型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使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关注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二
十九、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三
十、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检测的传统做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改变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
第五篇:新军事理论资料
军事理论试题
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关系是(2)
(1)两个机构,两个名称(2)一个机构,两个名称(3)一个机构,一个名称
2、中国的国防类型是(3)
(1)中立型(2)联盟型(3)自卫型(4)扩张型
3、《兵役法》规定,我国的兵役制度是(3)
(1)义务兵役制(2)志愿兵役制(3)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4)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4、《兵役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征公民是维持家庭生活的唯一劳动力或者是正在全日制学校就学的学生,可以(3)。”
(1)免征(2)不征集(3)缓征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1)组成(1)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
(2)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
(3)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
6、精确制导武器是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3)以上的武器。
(1)70%(2)90%(3)50%
7、下列物质可用作生物战剂的是(2)
(1)糜烂性毒剂(2)炭疽杆菌(3)窒息性毒剂
8、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于(3)
(1)1927年8月1日(2)1949年11月11日(3)1949年4月23日(4)1966年7月1日
9、根据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军事理论课教学时数为(1)学时。
(1)36(2)18(3)20(4)3510、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按战区划分为(1)大军区。
(1)七(2)八(3)九
填空题
1、世界各国的国防共有四种类型,分别是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中立型。
2、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是国家的常备军,由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组成。
3、目前,世界格局正处于动荡和调整之中,但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方向。
4、美国在全球划分为五个战区,即太平洋战区、欧洲战区、中央战区、南方战区、北方战区。
5、2001年,美国总统小布什提出先发制人战略,这是美国军事战略的分水岭,将改变二战后美国对外用兵的原则。
6、当前,俄罗斯军队部署的重点在欧洲,大约部署其总兵力的三分之二。
7、从宏观上讲,高技术主要分为六大技术群: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航天技术。
8、精确是制导武器,就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率在50%以上的武器。
9、高技术战争,是指在核威慑条件下,全面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及相应的作战理论和作战方式所进行的战争。
10、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就是春秋末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
1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12、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邓小平以其伟大战略家的眼光,及时洞察了这些重大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
13、目前,我国的军事战略为积极防御。
14、俄罗斯是当今世界军事强国之一,是唯一可以和美国军队抗衡的力量。
15、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
16、核武器是利用爆炸性核反应放出的能量,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17、国防的根本职能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18、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从范围上,可分为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和全球目标。从内涵上,可分为:生存目标和发展目标。
19、国防教育的方针是: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
20、《孙子兵法》共13篇,大致分3个部分。
21、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他带领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刚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2、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确保人民军队的无产阶段性质的根本原则。
23、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
24、军队和国防建设要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25、国际战略格局,是指一定时期内国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结构形势。
26、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该划归中国管辖的海洋领土,共计300多万平方公里。
27、我国有8个海上邻国和14个陆地邻国。
28、美国的武装力量由现役部队、军内工作的文职人员和后备役部队组成。
29、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实质是:“现实遏制”。
30、寻的制导的优点是精度非常高,多用于末端制导,适合打击运动目标。
31、核武器的威力通常用梯恩梯当量表示。
32、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统称核武器。
33、军事高技术除具有一般高技术不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目的性、双重性、对抗性、保密性、创造性等。
34、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推算,能环绕地球在最低的轨道上运行的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约为7.9千米/秒,能挣脱地球引力飞向太阳系的最小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约为11.2千米/秒。
35、《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今中外现存古书中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古代第一兵书。其作者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
36、现行《兵役法》于1998年12月29日颁布实施。
37、2001年8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的决定》,确定每年九月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
38、载人航天器主要包括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空天飞机等。
49、核武器具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等五种杀伤破坏因素。
50“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著名论断,是毛泽东 《论持久战》(文章)中得出的.51.军人的敬礼分为举手礼、注目礼和举枪礼。
52.军人之间通常称或者姓名加职务,或者。在公共场合不知道对方职务时,可以称 军衔加同志或同志。
53.军人外出,必须 请假、按时 销假,未经领导批准不得外出,军人值勤和操课时间内,无特殊事由不得请假。请假人员因特殊情况经批准后方可续假。超假或者逾假不归者,应当予以追究。
54.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是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战争潜力的转化、综合国力的抗衡、质量建设的道路,威慑作用的功能。
55.当今世界的国防有四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扩张型,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联盟型,以瑞士为代表的中立型,还有以我们国家为代表的自卫型。
56..新中国国防建设包括恢复时期、调整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现代化建设时期、历史飞跃发展时期。
57..信息化战争主要有:精确战、网络战、电子战、情报战和心理战等,其中 网络战的出现是信息化战争的一个根本性标志。
58.信息化战争首选的、直接打击的目标是 信息获取、信息控制和信息使用的系统及其基础,剥夺敌方信息 控制权、使用权。
59.实现作战力量由“ 以平台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是实现作战力量一体化的标志。
60.军用智能机器人按用途主要有战场突击机器人、战场侦查机器人、战场三防机器人、战场扫雷机器人等。
61.在基本用途飞机的标识字母中“F”代表 战斗机“B”代表 轰炸机“C”代表 运输机。
62、心理战包括心理宣传、心理欺诈、心理威慑。
63、1990年,军委主席江泽民对全国提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20字总要求,即 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进而为我军全面建设、全面进步规定了方向,明确了标准。
64、CISR系统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监视系统的简称。
65.中国人名解放军的内务建设,必须坚持 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66.“巩固国防、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 领土完整、确保国家安全”,是我国始终坚持的 国防政策
三、名词解释
1。战争 2。军事思想 3。高技术战争 4。战略 5。军事高技术 6。军事变革7。战略格局 8。国防 9。综合国力 10。毛泽东军事思想
四、简答题
1. 现代国防的基本类型、基本特点及其主要任务?
国防的基本类型:自卫型 中立型 联盟型 扩张型
基本特点: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 战争潜力的转化 综合国力的抗衡
质量建设的道路 威慑作用的功能
主要任务: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 领土完整和安全 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试述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目标。
(1)建设了一支现代化的合成军队
(2)形成了综合的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体系
(3)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
3、什么是现代战略?它有哪些特征?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性的东西,也指军事统帅“对战略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包括对战争准备的筹划和指导,既指导战争力量的使用,又指导战争力量的建设,是对既定战争的准备和实施方略。现代战略具有系统性、时代性、层次性、实用性特征
4、电子对抗的手段及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手段: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
主要内容:获取重要军事情报 破坏敌方作战指挥 掩护突防和攻击 保卫重要军事目标
五、论述题
1、结合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经历,谈谈开展学生军训有什么重要意义?
(1)学生军事训练是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1955年《兵役法》第55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在学校内受军事训练,并且准备取得预备役尉官军衔和准备担任尉官职务。”现行《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这些规定表明,接受军事训练是学生必须履行的兵役义务。在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就读的学生,应自觉服从学校的军事训练安排,认真履行应承担的兵役义务,完成军事训练科目,达到训练目标。
(2)学生军事训练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举措。学生通过军事训练,增强国防意识,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提高依法履行兵役义务的自觉性,有利于战时快速实施兵员动员。搞好各类学校学生的军事训练,并长期坚持下去,可以为国家储备大量高素质的军事后备人才,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生军事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军事训练不仅对国家有利,对同学们个人也有利。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就强调要学习六艺。现代青年更应该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学生通过军事训练,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增强体魄,而且可以培养爱国奉献的责任意识,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扎实奋斗的拼搏精神。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这些优秀的品质、良好的素质,能使大家终身受益,使同学们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就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发表你的看法。
答:为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中国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1)走复合式、跨越式发展道路。人民解放军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把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立足国情和军情,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推动火力、机动力和信息能力的协调发展,加强以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为重点的作战力量建设,全面提高军队的威慑和实战能力。
(2)实施科技强军。人民解放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战斗力,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改造现役武器装备,形成系统配套的武器装备体系。创新和改进训练体制、方式和手段,推动军事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依靠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军费使用的整体效益,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道路。
(3)深化军队改革。人民解放军根据现代战争形态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在改革创新中谋发展、求突破。创新发展军事理论,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建军和作战的规律。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以组织结构调整和指挥体制改革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的军队体制编制。进一步调整和规范军人与国家、军人与社会以及军队内部的关系,形成有利于调动官兵积极性的政策制度。
(4)加紧军事斗争准备。人民解放军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突出加强武器装备建设、联合作战能力建设和战场建设。坚持人民战争思想,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建立能够充分发挥武装力量整体效能和国家战争潜力的现代作战体系。加强针对性演练,提高应对危机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5)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人民解放军贯彻国家对外政策,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国际反恐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军事交流,建立军事安全对话机制,营造互信互利的军事安全环境。参加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双边或多边联合军事演习,提高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学习和借鉴外军有益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3、信息化战争对人才的素质有哪些基本要求?为什么说大学生是信息化战争的生力军?
(一)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
战争永远和政治结伴而行。提高军人的政治素质,是取得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证。第一,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人生观,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不移的为捍卫祖国的安全而奋斗;第二,要坚决听从党的指挥,自觉的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和各项指导原则,坚决执行命令,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三,要充满必胜的信念,具有敢于压倒一切敌人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不怕疲劳,不怕牺牲,勇敢战斗,顽强拼搏。
(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历来是军队建设特别是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战争,是知识的较量,是技术的较量,对军事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指挥、管理、技术军官中要形成占适当比例的硕士、博士群体。每个军人应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对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比较熟悉,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化装备器材,具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熟悉的掌握一门以上外语等。
(三)过硬的军事专业素质
军事专业素质,是军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化战争对军人的军事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具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熟悉信息作战的思想、原则;具有扎实的军事高科技知识和军事专业知识熟悉侦察和监视技术、隐形和反隐形技术,熟悉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具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熟悉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信息化武器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组织攻防作战,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开拓性的创新素质
在信息化战争中,谁拥有更多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稳操胜券。比如,指挥员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跳出旧的思维模式,探索新思路;善于依据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创造出新的战法,灵活制敌;善于使用最新的技术和科学理论,提高创造性谋略运筹能力;对信息作战依赖性很强的战场信息系统具有熟练运用和创造性开发,增强信息系统的攻防作战能力。
(五)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军事领域不仅充满危险,而且充满艰辛。军人在 信息化战场上必须具备高强度的负荷力、耐久力、适应力和抗菌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具备必胜的信念,牢固树立以劣胜优的决心和信心,一敢打必胜的信念能动的运用现有装备去争取胜利;具有坚强的意志,能经得起各种艰难困苦、残酷激烈、痛苦折磨、生死关头的考验;具有稳定的情绪,无论遇到何种危急和意外情况,要镇定自若,处变不惊,思维理智,紧张而理智的处理各种情况;要有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和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无所畏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