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识与建议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识与建议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隔离逐步打破,城乡差距正在缩小。但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扣除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农民工,我国实际的人口城镇化率(户籍城镇化率)只有 35.29%,城镇化整体水平低于世界银行统计的中等收入国家 60%左右的平均水平。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对策思考
(一)完善人口管理制度,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制定农民工落户条件,放宽直至放开城市和城镇户口迁移的准入限制,实行按居住地管理户籍制度,实行全国统一居住证制度,加强人口信息管理。把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全面实行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二)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实现土地集约发展。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确保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大幅度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着力破解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瓶颈”,做到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探索建立城镇落户农民工承包地、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三)实施城市集群战略,推进行政区划创新。
坚持遵循 “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全面提升城市群发展水平。培育壮大区域性城市群,把城市群发展打造成引领区域发展的龙头,发挥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土空间均衡开发的重要作用。
(四)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着力在体制机制、服务功能、科技教育、创新主体、人才素质、政策引导、居住环境等方面提升城市创新功能,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增强城市创新竞争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开发和利用,发挥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扶持作用,促进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提升城镇化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意识。
第二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城镇化作为最大的内需,必将带来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和消费方式的提档升级,加之与其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住
宅建设等投资,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从全局来看,在东部地区重点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加快培育发展新的城市群,必将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有利于统筹东西部协调发展。就一个地区而言,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必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使城乡市场趋于统一,实现城乡保障体系有效对接、公共服务均等共享,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总之,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前,城镇化已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的战略问题,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展、档次提升的发展态势,但随之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规划指导相对滞后。因为缺少宏观的、长远的、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起点不高、标准较低,一些地方边建设、边规划,“建了拆、拆了再建”的现象时常发生,难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直接影响到城镇化的科学有序推进。二是城镇建设存在趋同性。一些地方不考虑自身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因素,不顾客观条件约束,一窝蜂地建广场、修大厦,简单地把城镇化视同于“高楼化”,有的甚至不惜破坏古建筑搞建设,导致千城一面、丢失特色。三是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一些地方只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培育,不能为人口向城镇集中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无力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发展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四是公共服务体系不配套。一方面,交通、供排水、供暖等基础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规模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保险等领域都还存在着制度和政策上的不平衡。特别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挤占耕地、供排水供暖及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不仅破坏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背离。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体现在不同城市也有其个性差异,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历
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战略部署,立足“一山一水一古城”资源禀赋,加快宜居宜游金张掖建设步伐,彰显多姿多彩多优势特色风貌,张掖的发展正朝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宜游生态城市方向迈进。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
——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生态城市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我们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镇化建设,把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保护黑河湿地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强力推进滨河新区建设,以甘州古城为核心,辐射滨河新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国家湿地公园、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和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5个新型功能区的“1+5”生态城市框架基本形成,黑河沿线的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正在建成水天一色生态城市带,山丹、民乐和肃南三县集中打造各具特色的高原生态城市,呈现出新老城区和谐共生、古韵新风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湿地之城、戈壁水乡”的独特魅力得到充分彰显。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则是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我们按照城区以生态城市建设为重点、农村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的基本思路,把中心城镇建设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起来,以整村推进、产业配套为重点,大力推广“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实现了城市生活的方便优越与乡村美好环境的和谐耦合。新型农村社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套基础设施,使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
——新型城镇化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应付导致城镇化建设后劲不足。我们立足张掖独特的生态优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把宜居宜游作为张掖发展的首位产业,抓住全省构建经济、文化战略平台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着力打造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靓丽名片,做大做强宜居宜游首位产业,集聚生产要素,催生新型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绿色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加快壮大以新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工业,着力凸显以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兼容并进,进一步增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营造宜商宜业更宜人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富裕农民。我们顺应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积极争取并落实好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借助宜居宜游产业的带动性、多元性和富民性,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项目
资金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城市交通体系、餐饮住宿接待体系、商贸流通服务体系、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人文道德培育体系、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等诸多功能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积极探索建立靠市场驱动不断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宜居宜游成为就业的大空间、增收的大平台,体现为更好的人居环境、更优的社会服务、更多的惠及于民。
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陈飞翔
当前需要特别注意正确把握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谨防“歪嘴和尚乱念经”,借城镇化之名来重新鼓动房地产泡沫,把经济发展引入歧途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建设进程,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地扩大内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无疑,我国未来的城镇化要走的是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适合现有国情加快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大战略。真正抓住城镇化进程给未来发展提供的良好机遇,当前需要特别注意正确把握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谨防“歪嘴和尚乱念经”,借城镇化之名来重新鼓动房地产泡沫,把经济发展引入歧途。
新型城镇化的三方面特征
近代各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是以城市化为基本的标志。正是由于产业和人口快速地聚集于城市之中,一方面形成了生产资源的集约使用效应,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大规模的市场效应,为实行社会大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交换环境。至今为止,城市化率仍然是衡量一国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51%的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还不小,推进城镇化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空间。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无疑将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第一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整体上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和服务行业在当地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型城镇化道路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快后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本身也有一个动态的升级过程,对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的更新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产业升级则是推动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二是社会组织的升级。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把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市民,由此而会带来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即社会基层组织的市民化。与传统意义上分散居住的村民不同,生活在城镇的居民将具有更多的现代意识,这包括对当代科学文化的追求和政治民主的要求。从根本上讲,城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组织结构的根本改造上,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第三是消费方式的升级。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将是大众消费的普遍市场化,一方面把传统上自给自足的生活消费转变为市场交换,另一方面又会通过示范效应等大大加快消费结构的升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有效需求会直接拉动服务经济部门的增长,大大增加不同类型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商品。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使国内消费需求的市场容量得到持续快速的扩张,不仅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力,更能有效发挥出中国市场的世界影响力。
要与房地产泡沫彻底划清界限
显然,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种全面的社会经济转型,不能也不应当片面地解释房地产业的发展,更与房地产泡沫互不相容。城镇化诚然需要有房地产业的正常发展,但房地产业本身并不等于城镇化。盲目地搞房地产,并不能带来产业聚焦、人口集中和市场发育,而只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近年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出现的“鬼城”已经提供了很深刻的教训。因投资投机而形成的房地产泡沫,不仅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严重的误导,更是明显增大社会上的利益矛盾冲突,客观上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城镇化发展的非常负面的因素。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也一定要尽早与房地产泡沫彻底划清界限。
为了防范房地产泡沫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形成不良影响,近期内不仅应当继续坚持已有的调控措施不放松,也需要加快推出房地产税等新的办法,决不能让房地产泡沫重新泛起。如果普通公众无力购房,推进城镇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长远来看,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把重点放到对人的投资上,纠正过于偏重物质资本投资的传统观念。人是现代城镇的灵魂,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未来应当以民众的幸福和发展作为城镇化的投资重点,努力通过制度创新让更多的人有效地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来,进而从根本上铲除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土壤。
建立现代城市文明形态的社会是古老中华民族的长期向往,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尽早完成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使命。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起来的良好物资技术条件,为未来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能真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能合理排除特定利益因素可能造成的不良干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为广大民造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三篇: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
何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何为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叫“四化”同步,这是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的思想之一。
当前,新型城镇化可以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课题。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发展,新型城镇化概念被探索和提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与原有的城镇化战略有所区别,我的理解是绿色、发展、可持续,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新型城镇化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积极稳妥推进。在推进城镇化的方面,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一个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有一个是农村的土地流转。户籍制度的改革要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真正的开放,土地流转是说农民的土地不应该作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牺牲的对象。
我们探讨城镇化,除了它自身的逻辑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政府的政策。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在一定限度内很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政府职能体现在一系列政府促进城镇化的政策中,有五个方面:产业的、人口的、土地的、基建的,还有公共服务的,这些方面也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领域。
总之,城镇化是决定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增长主要命运的一个因素,它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且是政治方面的因素,它对整个社会结构对整个政治结构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使国内消费需求的市场容量得到持续快速的扩张,不仅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力,更能有效发挥出中国市场的世界影响力。
第四篇: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政协平舆县委员会
(一)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是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规划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违章违规建设较多等突出问题,政府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文件,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做出严格规定,对相关职能部门明确权利和责任,杜绝建设的随意性,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管理的规范性。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加快城镇扩容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降低户口准入门槛。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就可以入籍落户。广泛吸纳外来人口和本地农民来城镇投资创业,让他们在子女入学、参军、就医、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使他们“住得下、留得住、富得起”,为城镇发展聚集财气、增添人气。
(二)坚持科学规划,严格规范管理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准确定位、规范管理。一是城镇总体规划要高起点。要站在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构建总体框架,提高县城人口总量和综合承载能力。二是建设规划要高标准。在商业布局、建筑群体、生态景观、灯光夜景,道路交通等立体规划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将悠久的 1
县域文化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做到美化、亮化、宣传于一体。三是城镇管理要高效能。要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的模式审批管理,切实增强规划的执行力,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对城区内违章违规建筑,要加大查处力度,能拆除的坚决拆除,无法拆除的从重处罚,“叫停”自然建房,制止违规建房。对职能部门权责不清、配合不力等现象责令整改。对城镇执法难、管理难问题,要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执法部门的作用,变集中整治为规划管理执法工作的常态化,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三)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因此,要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目前,我们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依托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城镇化。要逐步调整工业结构,注重发展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低能耗产业,为农村人口进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二是依托城区扩容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开发建设一些与现代文化相匹配的多功能住宅小区,彰显地方特色,增强城市吸引力。三是降低土地价格,吸引具备条件的农民进城购房,增加城镇人口,提高城镇化率水平。
(四)注重发展质量,提升城市品位
创新发展思路,多方筹措资金,加快项目建设,优化发展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城西修
建文化体育场馆、大型会场、档次高规模大的宾馆,提高举办大型会议、承办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能力。二是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在城区建设好客运站点、农贸市场,城区主要路段配齐环卫设施和公厕,搞好道路、供排水、绿化和环境卫生,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三是加强文化休闲设施建设。建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搞好生态公园的保护开发和延伸,展示广场文化的主题,提升城市休闲文化品位。
第五篇:关于旺苍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旺苍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李荣健
城镇化与工业化两者互动互促、互为因果,并称为经济现代化的两个车轮。近年来,旺苍县在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扎实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体系日趋合理,城镇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正朝着资源节约、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快速迈进。
一、旺苍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旺苍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地势北高南缓中部低平,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欠发达的社会经济长期制约着城镇化发展。“5.12”汶川地震以来,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灾后恢复重建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大机遇,坚持城乡统筹协调,两化互动发展,县域城镇化进程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全县城镇常住人口从10.2万增至13.2万,城镇化率由26.86%升至31.5%,年均增长1.13个百分点。
㈠城镇体系建设日臻完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县除县城区(含嘉川镇)外,中部河谷走廊的白水、普济、三江等6个中心集镇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市政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承载能力、辐射作用大幅提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以每年2.8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加。依托重点集镇、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县的城镇化发展已从相对孤立的“单打独斗”转向为更合理的“集体作战”,城镇结构得以不断优化。
㈡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加快。按照“一体两翼齐飞,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以中心城镇建设为中心,带动周边乡镇和农村的发展;以提高城镇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等综合承载能力为核心,更好地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将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成了张华九台灾后重建安置点、卢家坝安置小区、攀成钢安置小区、庆寨路安置点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新村聚集示范点,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良性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
㈢城镇化内涵得到不断提升。近年来,旺苍先后建成了世行一期“七路三桥”、庆寨路、黄洋河堤等一大批重大市政项目,启动实施了世行二期十个项目。城市主次干道全部实现黑色化,城镇道路运载、天然气供应、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城市防汛等能力显著增强,红军城核心区保护性开发、马家渡新区建设、嘉川城乡统筹示范区打造等快速推进,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逐步过渡到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文化底蕴得以不断提高。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㈠城镇化水平偏低。2011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达到47.5%,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1.83%,旺苍县城镇化率仅为31.5%,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不难看出,旺苍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由于城镇化发展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加之城镇房价高企等因素,导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步伐放缓,严重制约了我县城镇化发展。
㈡区域发展不平衡。旺苍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均衡。中部河谷走廊地带,由于交通便利、工业集中、经济增长较快等原因,城镇建设水平明显高于北部、南部山区。
㈢重点集镇规模小。重点集镇是全县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带动周边乡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旺苍乡镇规模普遍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35个乡镇中除东河镇、嘉川镇以外,集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仅有3个,不足1000人的有24个,低于500人的有16个。由于城镇规模偏小,人均住宅面积、自来水普及率、天然气普及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万人享有公共交通等衡量城镇化的常用指标处于较低水平,制约了我县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建议
城镇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
㈠以新型工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加快白水至黄洋工业集中带建设步伐。通过壮大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着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为推动城镇化提供强劲动力。二是利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对城镇化的理念和路径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化帮助城镇超越了其物理疆域,拓展了城镇空间,也促成了“全球城镇”、“网络城镇”的出现。城镇处于枢纽地位和信息节点之上,它的发展加速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城镇空间分布和功能组织的变动调整,从而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和城镇现代化进程。我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应加强城镇信息化建设,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三是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发展以金融、保险、商贸、交通、通讯、旅游、中介服务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努力增设有规模、上档次的宾馆酒店和娱乐场所,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增长带动商贸零售业、金融业、运输业等的发展。
㈡营造以人为本的城镇人居环境。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是单纯城镇规模的盲目扩大和城镇数量的大量增加,而是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文明演变过程。要把城镇发展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结合起来,走资源节约的城镇化道路;要把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走环境友好的城镇化道路;要把城镇发展与增长方式转变结合起来,走经济高效的城镇化道路;要把城镇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走社会和谐的城镇化道路。二是加强城镇整体功能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集约节约、环境优美”的原则,提高城镇发展质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全县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市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把关注民生作为目标取向,致力于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舒适的城镇环境。教育、卫生、医疗等优质资源要向进城的农民工开放,兴建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廉租房等不同类型的居民住房,初步实现“人人享有适宜住房”的目标。三是注重城镇体系的规划。要按照“多规衔接、要素共享、优势叠加、产城一体”的要求,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的原则,既要积极稳妥发展中心集镇,又要加大力度开发建设一批如木门镇、水磨乡等特色乡镇,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依托、中心集镇和小集镇功能互补,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㈢消除体制性障碍吸纳农民进镇入城。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探索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根据不同集镇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户籍政策;探索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或乡村人口的管理制度,使全体公民在户口身份上完全平等,让进城农民能安下心来长期定居。二是创造农民工进城的宽松环境。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简化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打破“城镇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就业市场;创造农村人口进得来,留得住的环境,让农民工能够在城镇安居乐业。三是创新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淡化政策上的城镇偏向,逐步取消城镇居民的“特殊待遇”,同步增加农村居民的公共福利,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四是通过项目推动引导农民进城入镇。继续争取并积极实施以工代赈、扶贫搬迁、高山移民、地质沉陷区搬迁等项目,引导农民进城入镇,切实解决农民进城入镇后的住房、就业等问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型城镇化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领头羊。我县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初始阶段,必须找准并走好适合我县的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