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
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70%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10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资金,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一、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
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
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生态学家马世骏曾强调,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这部分劳动力是否应进入大城市,学者们众说纷纭。
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通过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和空间布局一体化,促进农村的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管理民主、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样,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可以在城乡一体化的形式上,逐步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四、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要点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 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 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 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
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 “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 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 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 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 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靠农村工业化来解决城乡问题。事实上,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此时的城乡系统是资源配置合理,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城乡一体化亦表示达到这一状态城乡关系日益优化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高表征。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70%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10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资金,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生态学家马世骏曾强调,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这部分劳动力是否应进入大城市,学者们众说纷纭。
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通过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和空间布局一体化,促进农村的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管理民主、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样,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可以在城乡一体化的形式上,逐步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要点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
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靠农村工业化来解决城乡问题。事实上,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
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难点在农村,但不能由此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是以农村为中心的建设,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实际上,建设新农村,既不可能是农村地区自身的建设,也不可能每一个乡村独立进行,他只能通过城乡一体化来实现,特别是通过县城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来实现。首先,在?bsh_platform=renren&uid=25044407
第三篇:电大(本科)--城市管理学作业4: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此时的城乡系统是资源配置合理,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城乡一体化亦表示达到这一状态城乡关系日益优化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高表征。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70%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10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资金,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
合。生态学家马世骏曾强调,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这部分劳动力是否应进入大城市,学者们众说纷纭。
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通过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和空间布局一体化,促进农村的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管理民主、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样,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可以在城乡一体化的形式上,逐步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要点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
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靠农村工业化来解决城乡问题。事实上,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
以生态城镇建设为抓手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进程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把***加强小城镇建设及环卫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向各位做一下简要汇报: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速加力。作为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乡镇驻地、社区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职责。为此,自年起,我们实施了管理重心下移,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分局,加强对乡镇的镇容、环境、规划、绿化、市政设施的管理。截至目前,我县已经建立乡镇城管执法分局***处,有力的推动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提高了乡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为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环境卫生质量,我县积极探索环卫工作新思路,制定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政策,积极地开展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四级环卫体系,并把****作为全市实施这一体系的试点乡镇,着力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各相关乡镇也十分重视环卫工作,相继建立环卫管理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加大财政投入,配备环卫保洁队伍,购置、建设环卫基础设施。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在于农村,我县把农村环境卫生
整治作为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将生活垃圾处理列入乡镇重点工作。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针对各乡镇的实际,重点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加强小城镇环卫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投资 万元治理了乡镇驻地、社区、村庄的环境卫生,购置了 辆保洁三轮车,修建了 处全封闭垃圾收集池,在 个行政村按照标准安排了保洁员。乡镇驻地和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垃圾集中处理已经开始运行,1
增强了对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二是不断加强小城镇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完善依法管理约束机制,确保有监管。实行环卫保洁日常监管制度,由乡镇城管执法分局负责划区分片监管全乡镇环卫保洁工作,及时落实巡查监管记录和通报制度,确保巡查密度全覆盖,全天候保洁无缝隙。三是建立完善市场化、物业化运作机制,确保有人干。成立乡镇环卫保洁所、管理区保洁站、村保洁队三级保洁网络体系,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建立完善投入机制,确保有经费。实行“县里投一点、镇里出一点、包扶单位担一点、相关企业捐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方法,多方筹措资金,破解了资金投入难题。五是积极推动乡镇环卫工作向科学化、机械化、无害化发展。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小型污水处理厂,购置先进的道路保洁、垃圾清运机械车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让乡镇居民真正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生产环境。
总之,我县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卫服务工作,虽然初见成效,但是各项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问题还有待于完善和改进。今后,我们会借这次各位领导来我县调研的契机,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切实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长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进县做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
【背景材料】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城乡发展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具体体现。
【题目】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请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1200左右。
【范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强健经济发展筋骨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树立新型的农村变革观念和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将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发挥扩大内需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要重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科学确定投资方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加快发展作为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要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来进行规划,利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道路、广播电视、互联网、自来水等设施的投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对接。
第二,要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和农民的对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壮大,从而加快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双赢。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当前要重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改善其市场竞争状况、提高劳动报酬创造条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尽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在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就需要我们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中公点评】
本文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总论点,经过总述后,提出了三个对策分论点,在布局上先总后分。然后就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重论明了应取之策,属于策论文。
文章首段首先明确了当前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将其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上来,使文章的立足点足以贯览全局,具有一定高度。在对策的提出上,首先总体而论,从宏观上论述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统筹和规划等措施,接下来几段分别从加强投入、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三个方面具体论述,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措施的步骤详尽,考虑全面,可操作性强。文尾亮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令人深思的同时顺势提出要贯彻十七大精神、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的发展目标,严密扣题的同时,使文章收笔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