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XX镇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XX镇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要求,高起点、可持续统筹解决我镇农民增收难题。一年来,我镇以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林下特色养殖业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延长农民增收链条,努力促进XX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一、基本情况
XX镇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东与XX镇为邻,南和XX乡相连,西与东方市交界,北与XX镇接壤。XX镇辖内9个村委会,32个自然村,全镇167平方公里,总户数3391户,总人口16744人,总耕地面积21353亩,2008年人均收入1375元,2009年人均收入1507元,2010年人均收入1657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2657元,是典型山区农业小镇。
二、高度重视,提高认识,迅速把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镇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县委实施《关于促进农民三年增收的实施意见》后,我镇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及早部署,迅速把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一)迅速行动,及早研究部署农民增收工作。县委十届八次全会以来,我镇立刻召开了镇班子领导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我镇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精神,力争2011年实现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的提升。我镇迅速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镇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组织协调调查、规划和实施工作。我镇还多次召集镇、1村领导干部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召开党委班子会议,讨论和具体部署了加快推进农民持续稳定较快增收、力争2011年实现全镇农民增收的各项工作。
(二)认真部署,全力推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确保2011年实现全镇农民增收工作的顺利推进,根据XX实际,我镇将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分成种植业、水产畜牧养殖业、劳务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土地出让或入股五大板块。同时,结合各村特点和工作实际,把工作目标层层分解,把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各村、进一步明确目标和责任,形成了全镇上下全力以赴促进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着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较快增收。2011年以来,我镇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政策、资金、科技支持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持续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人均纯收入2657元,人均增收1990.7元,全面实现了农民增收任务.(一)施惠于民,狠抓惠农政策落实促增收。近年来,我镇全面贯彻省、县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粮食和畜禽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坚持做到各项政策不打折不走样,真正使各项政策不缩水、各项资金不改变用途,确保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群众手中,让广大农民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中实现增收。
(二)优化结构,狠抓特色优势产业促增收。2011年以来,我镇始终把橡胶种植及管理放在首位,进一步扩建XX村、XX村、XX村的生猪、山鸡、优质水产等养殖基地,着
2力引导农民利用冬春闲置农田发展冬季瓜菜。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带动群众发家致富。2011年来,全年种植水稻1.11万亩,年产量3330吨,新增橡胶开割面积2000亩,产量660吨,收入1320万元,人均增收806元,香蕉种植面积达1.6万亩,其中农户种植1300亩,甘蔗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5.5万吨,冬季瓜菜种植1455亩,三鸟类出栏量2.84万羽,生猪出栏量15000头,羊出栏量1200头,牛出栏量350头,水产品产量50吨。2011年农林牧渔新增加农民收入1060元,第三产业人均新增收120元。
(三)强化培训,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增收。2011年以来,我镇始终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点来抓,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大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鼓励劳务输出和农民进城就业和创业,不断壮大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2011年,我镇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次,向县外输出劳动力600多人次,本地就业1400多人次,通过实施职业技能培训200人。农科局、畜牧局等涉农部门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共培训农民3000人。2011年,全年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人均新增收444.2元。
(四)多措并举,引进外商投资开发促增收。2011年以来,我镇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实行综合开发,以土地转让或入股等方式,引进东方旺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近30家企业及个人进行香蕉及瓜菜种植。据统计,我镇已向外发包土地近1万亩,土地租金达6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66.5元。
(五)加大投入,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增收。2011年以来,我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加快建设进度,不断完成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为促进农民增收奠定基
3础。2011年以来,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灌溉设施工程,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000多亩。
四、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扎扎实实解决好今后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
虽然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中,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特别是与建设新农村相差较远。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要地位。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差,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农业发展资金不足,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四是农业合作社发展缓慢,辐射带动作用小,难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农民三年增收目标,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和农业工作,加大对政策、资金、科技的投入力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做好农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村庄农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不断健全和完善我镇农业发展制度。
二是做好招商引资。根据我镇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招开发商,采用开发商出钱、出技术、找销路,农民出劳力,以土地出让或入股的方式,逐步培育我镇成为香蕉种植大镇,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三是加强农民培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积极配合县相关部门做好农业科技学习培训,提高农民的种养管理水平。力争2011年橡胶新开割面积达3000亩,使橡胶逐步成为我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支柱产业。
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在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强化对公司、合作社的支持,大力培育和引进规模大、带动性强的企业,分担和带动我镇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解决我镇冬季瓜菜产销问题。
第二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
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座、5495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5。玉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玉门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wenmi.net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玉门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
第三篇:乡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乡农民增收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下发后,我乡召开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小组会议,对省委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利用**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当作“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题来抓。现根据我乡实际,就发展马铃薯产业,草畜产业化、劳务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做如下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业
1、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
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提升能力”的原则,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种植业品种质量,扩大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以上,人均达到2亩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引进优质马铃薯新品种500吨(50万公斤),五年后人均收入达到829元,占全乡人均纯收入的27%。
2、大力发展旱作高效农业
立足我乡旱作农业实际,按照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技物结合、科技入户的原则,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面积每年稳定
1在7000亩以上,创收520万元,实现全膜玉米较半膜玉米亩增产20%以上,每亩增产100公斤,增收160元,人均增收58元。
二、大力发展养殖业,走草畜产业化的发展路子
实施“规模化养殖计划”,依托乡养殖协会,充分发挥乡冷冻精液配种站的科技优势,加快肉牛品种的改良,努力加快全乡以牛、羊、鸡为主的养殖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发挥养殖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
1、在全乡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扩大优质种畜的引进和繁育规模。在原来养牛的基础上,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处,发展肉牛养殖300头以上,全乡每年牛饲养量增加800头,五年后牛饲养量达到1.8万头,每年出栏8000头,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人均收入1036元。每年羊饲养量增加2000只,五年后羊饲养量达到5万只,每年出栏2万多只,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人均收入207元。鸡饲养量达到6万只,规模养殖户300户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完成养殖业收入2060万元,使养殖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1%以上。
2、饲草面积每年稳定在4万亩以上,每年改良更新优质紫花苜蓿5000亩。为全乡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推广配合饲料、青贮氨化等科学技术,切实引导广大的养殖农户转变养殖观念,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增加
农民收入。
4、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项,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监督,不断完善疫情应急处置机制。
三、加强组织引导,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最大项目来抓,乡上要充分调查、研究开拓劳务市场,利用发挥乡劳务站的联系纽带作用,在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乡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劳务供求信息和服务体系,为农民转移就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每年输转富余劳动力4000人次(有组织的劳务输出2260人次)以上,创收1200万元,人均收入62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0%。在输转富余劳动力的同时,坚持把“两后生”纳入培训重点,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集训等培训方式的优势,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两后生”30人以上,大幅度提高转移就业培训率。
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奠定物质基础。
1、加强水利、梯田、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实施炭山小提灌工程,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00亩;在全乡新修梯田8000亩;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步伐。
2、加强农村能源和生态建设。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每年在全乡实施250户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项目,五年后农村能源沼气项目建设达到1250户。继续抓好沙湾老林带更新、退耕还林(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第四篇: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 座、5495 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 4.5 %。**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
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
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2001年起,**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以上,已在赤金镇、**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近几年来,**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涉及到饲草、日光温室蔬菜、肉牛肉羊、啤酒原料、林果、优质专用粮等各个主导产业领域,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经济协会一头联结市场和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千家万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势,正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镇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连山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连山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1997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情况表:
农民人均收入总额(元)
种植业收入(元)
养殖业收入(元)
务工收入(元)
其它收入(元)
1997
252
3796
363
113
511998
2735
4389
115
1277
1999
2815
848
349
148
1470
2000
2903
199
345
234
1525
2001
298
2742
384
300
1556
2002
3063
597
393
316
1757
2003
3223
596
410
343
1874
二、近三年市镇两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00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03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03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
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政府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政府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平,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
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03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03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