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2:2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第一篇: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省国家税务局

构建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要靠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也要靠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税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在促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创新服务运行机制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现将我局的相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我省国税系统积极落实促进文化事业单转制、支持文化企业发展、鼓励社会投入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2009年—2010年6月,我省国税系统对29户企业落实公共文化税收优惠政策,共计减免202万元,其中增值税194万元,企业所得税8万元。具体情况如下:

(一)促进文化事业单位转制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034号)规定,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二)支持了文化企业快速发展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03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4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202号)规定:

1、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依据•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和•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

[2008]362号)的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纸质图书超过五年(包括出版当年,下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含缩微制品)超过两年、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等超过一年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对2008年12月31日前新办文化企业,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可以按照财税[2005] 2号文件规定执行到期(即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包括中央、省、地市及县级)按照各自职能权限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

2、自2005年1月1日起,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印刷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指图书、报纸、期刊)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

3、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对指定的出版物在出版环节实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政策,对实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图书和期刊以外的其他图书和期刊、音像制品在出版环节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50%的政策,对指定的印刷、制作业务实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政策;对全国县(含县级市、区、旗,下同)及县以下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对新华书店组建的发行集团或原新华书店改制而成的连锁经营企业,其县及县以下网点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

4、自2009年1月1日起,对经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5、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如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众文化、科普、体育设施建设及产业化运营等),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广播电视企业,广播电视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

(三)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销售古旧图书免征增值税。

二、积极反馈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税权高度集中,地方无权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但我 们可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了解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不足或需要争取税收扶持的具体对象,通过税收政策反馈渠道积极向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政策建议。如2009年,我局对动漫产业税收优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就企业的认定及退税等问题向国家税务总局作了专项汇报,希望税收政策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方便纳税人及时享受税收实惠。

第二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贯彻决议精神破解发展难题确保繁荣发展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是各项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我区是指区级文化馆、图书馆、镇办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三室一中心)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有真正把这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来,认认真真为人民群众提供场所免费开放、服务,业务骨干辅导服务,基本队伍培训服务等,才能让全区人民真正享受到新的文化生活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

结合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我从下面两个方面五条途径来讲述我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和全面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强化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办法和途径。

一、对照《决定》差距大 问题多

前些日子,省文化厅公布了全省各市及各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9年到2010年的排名,下面我以图表来展示一下,1晋城市六县(市、区)的基本情况。

从图表中看,我市除我们城区和高平属于名次正排外,其余四县均是下降趋势,这种情况表明,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符。我市名不符实,我区更是名不符实,和晋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说法更是差距甚远。如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将我区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下认真地分析。

先说区级文化场所文化馆、图书馆硬件建设:文化馆场所面积仅有400多平方米,不达国家三级馆标准。图书馆经过2009年和2010年,投资120余万元进行改造,面积达到2000多平米,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这也正是2010年我区在全省排名向前移19位的原因所在。全区8个镇办均无文化活动场所,属于空挡,145个村(社区)除凤翔、东岭巷等10余个市民社区场地问题不大好解决外,其他场所均可达标。

人员问题。区文化馆现有在职人员14名,仅有艺术类学校毕业人员5人,其余9人为非专业人员。图书馆现有在职人员9名,仅有

一名图书系专业毕业人员。镇办文化站共有15名在编占编人员,事实没有一名在从事文化站工作。

经费问题。我区文化工作列入预算的专项经费仅有局里5000元,文化馆、图书馆各5000元。镇办和村里基本没有专项经费。文化工作的开展,是靠搞什么活动请示什么经费。

和六县(市、区)相比较,泽州县乡镇文化站基本上全部建好,因有县无城,文化馆和图书馆是租赁。高平的三馆投资一个多亿已建成。阳城县两馆及乡镇文化站已建成。陵川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基本上建成。沁水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近一万平米的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已普及。总起来讲,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区级刚刚起步可求突破,镇办落后需要找结果,村(社区)基础好可以形成特色。

二、敢于担当 破难题 前景好

面对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不能坐等,不能推拖,必须负重赶超,把延误的工作抓起来,把虚度的时间补起来,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各项要求,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五条途径,实现全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突破。

第一,狠抓政策机遇,找准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和总把手。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为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决议》就是目标,就是方向,告诉了我们做什么,怎么做。

只要我们的工作围绕《决议》展开,就会有途径,有办法。肯定的讲,《决议》出台之后,围绕《决议》的种种具体实施意见一定会相继出台。这种时候,我们就必须充分抓住,紧紧跟上,一项不拉,一个不丢的抓在手上,灵活掌握政策,多头争取投资,一句话,只要有利于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的政策和投资,都要用起来,争回来。

第二,提高认识水平,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看成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事情。

以党的一次全会来专项研究讨论文化工作并形成《决议》,应当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这说明了什么?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就不是文化部门一家和文化工作部分人员的事情,也不是文化部一家和文化工作者能解决了的事情。“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就是《决议》提出的高度,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认识水平才能提高。只有我们真正把认识高度和《决议》达成一致,只要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把文化工作看成是主要工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把本辖区的文化场所建设、文化队伍、文化经费投入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我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真正称为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全面完成。

第三,加大财政投入,弥补历史欠账,完善场所建设是首要中的首要问题。

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级网络建设最重要的差距是差在场所建设上,区级文化馆建设,应当是当前必须抓的一项重要工程,如何

抓?如何建?当然有审批立项等方面的困难,但我们目前已寻找到了机遇,原来在剧团建房中丢了四亩土地的批文已找到,并重新通过了市土地局办公会议,目前已在市规划局等待土地规划,只要规划好地方,就可以同剧团排练服务中心两项工程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镇办文化站建设是难题,但也并非解决不了。北石店镇已和新城改造同步规划,市里的补助资金已经到位,其余七个办事处可以在十二五规划中享受到国家政策出台后的各级财政补助,依照文化站不能和政府办公场所的要求,可以采取借鸡生蛋,办事处和社区同建的办法,利用基层社区基础好的有利条件,将文化站建设到基础好的社区。至于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要做的工作是开拓思路,开放脑筋,解决好非农社区活动场所,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完成的目标就可以实现。根本的问题,是在思想重视的前提下,各级政府要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摆上日程,做出规划,列入预算,一句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没钱是办不成的,不拿钱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四,提升人员素质,展开骨干培训,组织文艺队伍。

对区文化馆非专业院校毕业人员和40岁以下人员一是采取送出去学习升造的办法,二是请省市对群众文化工作有研究的专家前来培训辅导,普遍提升文化馆整体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对文化馆人员进行分类培训,乐理、声乐,舞蹈、美术、创作等项目分别进行,使得文化馆人员学有所长,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图书馆在组织书籍分类、图书对外开放,阅览室全天候社会阅读的基础上,搞好“农家书屋”

全覆盖图书管理人员培训,并展开读书评比会,图书读后感,民意大调研活动,使得“农家书屋”在基层真正发挥作用。

镇办、村(社区)要通过区文化馆的室外培训活动,组建起有自身特色的文艺活动队伍,在近期钟家庄秧歌队、西上庄威风锣鼓队等培训的基础上,组建和培训更多的文艺活动队伍,每个镇办不少于100人,每个村(社区)不少于50人,从而带动广场、公园、街头、大院的各种兴趣文艺小队的分散活动。

第五,组织竞赛活动,全面提升水平,真正繁荣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的就是要人民群众普遍的享受改革成果,丰富文化生活。丰富生活并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形式上,要赋予时代内容,要有健康向上的内容,要真正构建起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我们就必须有准备、有计划、有目的的。每年举办几次竞赛活动来有效的推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普及群众文化,而且要提升活动水平,使得文化活动上档次,人民在寓教于乐中受益,真正使城区文化生活获得繁荣与发展。

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当的十七届六中《决议》的要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坚持下去,我区文化工作大繁荣大发展的目的就会在更短时间内得以实现。

第三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初安排,县人大常委会徐明德副主任带领调研组,于10月中下旬先后深入到桂溪、曹回、大石、高峰、五洞、鹤游、裴兴等乡镇和县文广新局,对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

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各自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介绍,实地查看了县城公共文化活动设施、乡镇综合文化活动室及部分村(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使用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县政府和文化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县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逐步树立起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重点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加大建设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一)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突破。近年来,县政府筹集上亿元的资金在县城先后建成了体育场、中心广场、西门广场、南阳公园广场、体育馆、文化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多个公共文化设施,并免费向群众开放。目前,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市民活动中心、游泳池、图书馆、天宝寨登山步道的建设也正紧密锣鼓地进行着,这些重大公共文化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县城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提升县城的文化形象,使广大群众享受更丰富、更全面的文化服务。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近年来,县乡两级人民政府筹资2.5亿元,建设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县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均统一配备了电脑、电视机、投影仪、卫星接收系统、书报、棋牌等设施设备,功能比较齐全,并免费向群众开放。高安、曹回、大石等乡镇还修建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全县修建了10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79个农家书屋、734个图书借阅点,部分村(社区)还修建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着力推进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2131”电影惠民工程,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和“农村中小学生每学年观看6场电影”的目标。完成了“广播村村响”和“电视户户通”工程,全县建成县级广播中心机房1个,乡镇级广播机房25个,示范村村级广播机房28个,安装终端喇叭2730个。“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近年来,县政府结合我县实际,着力打造牡丹文化、古县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以办牡丹节、油菜花节、李花节、白柚节为载体举办各类大型文艺演出,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利用庆祝节假日举办形式多样的广场文艺演出上百余场,特别是“牡丹之夜”广场文艺演出办出了特色,深得群众喜爱。广泛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县城区各广场、居民小区,各乡镇集镇所在地晚间以健身为目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民间艺术活动蓬勃发展,全县各乡镇组织了广场舞蹈队、民乐演唱队、锣鼓艺术队、合唱队、川剧艺术队、太极拳队等各类文艺团体上百余支,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二、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下方面:

(一)认识上有差距,工作主动性不强。少数同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仅仅当作是应付上级检查和争取上级资金的一个平台,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途径。因而缺乏抓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致使我县公共文化设施还不够完善,文化服务网络还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没有较好地形成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良性互动,公共文化产品的数量和品种不够丰富,公共文体场所和设施设备缺乏长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一些新建的重点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如图书馆、天宝寨登山步道的建设因征地拆迁问题推进缓慢,博物馆、科技馆的建设还未正式启动。

(二)经费投入不足,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发挥较差。近年来,虽然我县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有较大增长,但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仍然较低。从分级来看,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大都是中央、市级财政投入为主,且大部分财政投入都用于重点设施建设。县体育场、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馆等的运行维护费用和重大公共文化服

务活动没有纳入经常性预算支出,难以保障已建成设施的作用发挥。乡镇、村(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缺乏管理费用,管理人员多是兼职或志愿服务,其向群众免费开放时间难以保证。农村广播损毁严重,维护费用和技术力量跟不上,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活动开展较少,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单调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三)文化专业人才匮乏。全县公共文化管理服务人才和各类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文化从业人员梯队建设不合理,尤其是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据统计,目前全县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仅144人,其中文广新局机关23人,县图书馆8人,县文化馆13人,县体校9人,25个乡镇文化站在编人员91人。县文化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且年龄结构老化,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乡镇综合文化站有编缺人现象比较普遍,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根本没有精力来抓文化工作。

三、对我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重要职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大发展的根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因此,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键在政府行为的到位和责任的落实。县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文化惠民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考核。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规划好、建设好、利用好文化基础设施,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加强引导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建设文化强县奠定基础。

二要全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县政府要按照中央和市里要求,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不低于财政增长幅度,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各类文化建设资金,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要加快县城公共文化各项场馆的建设步伐,坚持建管并重、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原则,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项目和参与文化活动。着手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办法,落实人员和经费,坚持建管并重,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要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人才队伍平台、产品展示平台、遗产保护平台和政策指导平台,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功能,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

三要强化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多功能乡镇文化站,不断巩固和壮大城乡基本文化阵地。要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村广播的作用,落实专兼职管理、维护人员,县财政给予适当经济补贴。要多举办群众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服务,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继续打造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确定适合各乡镇、村、社区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新思路,形成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健身益智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丰富农民和农村的文化生活。

四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全县文化专业人才、基层文化骨干、乡土文化能人和文化管理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积极探索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体制机制,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制定特殊政策,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文化专业人才。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民间文化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第四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关于崂山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区正处于由农村形态向城市新社区加速转变进程中,全区22万人口除中心城区的人口相对集中外,大多数人口分散在崂山核心景区的山村里,离中心城市、文化繁荣地带相距较远,获取文化信息及参与文化活动的途径不方便。因此,在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快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区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一、崂山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崂山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树立起具有崂山特色和崂山风格的“文化崂山”形象。

一是构建起功能完善的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网络阵地。自2005年起,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连续三年将“新建、扩建40个达到市级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列入政府实事项目,持续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调动多方力量兴起文化设施建设的新高潮。区、街道、社区三年累计投入资金4500余万元,建设市级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16个,占全区社区总数的80%(预计今年将达到95%以上),每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建有功能完善的五室一场:图书室、阅览室、“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综合文体活动室、文化培训室、文体活动广场,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辖区内“十分钟文化圈”初步形成。同时,出台《文化设施配送工程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考核办法》,全面加强固定资产的监督与管理。将区委组织部、文明办等有关部门的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社区学院教学点等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有效整合,使之成为融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体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阵地。金家岭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港西社区、小河东社区被评为“山东省先进文化社区”。

二是“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日臻完善。针对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图书数量少、旧书多,居民看书难的实际,坚持以“书香满社区”为服务品牌,自2005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由区图书馆作为全区图书配送中心,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入网,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配送到相关社区。截至目前,已投入购书资金达230余万元,配送图书7.8万册,建起了116个达到市级标准的社区阳光图书室。全区图书藏量达38.5万册,人均藏书量达1.8册,居青岛市各区(市)首位。同时,还根据各社区地域特色及优势产业,建立了花卉、林果、茶业、渔业等特色图书室,满足了社区居民对农业知识的需求。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在全国率先为51个社区实现共享工程系统与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的对接,为全区群众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2007年,对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重新布局改造,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崂山支中心,三年累计投入资金230余万元,为基层社区购臵安装电脑480余台,建设116个基层服务点,并全部实现网络对接,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综合性文化信息网络体系,为社区居民休闲益智、发家致富提供了信息保障。建设完成“文化崂山”网站,设立文化动态、群文信息、文化遗产保护、稽查曝光台等板块,成为展示崂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是打造形成具有崂山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品牌。联合青岛市演艺机构组织开展了“山歌海韵•乡音乡情”流动舞台进社区、“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重温经典•情满崂山”流动电影进社区“三大公益文化品牌”活动,为基层群众免费演出350余场,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次;策划组织了历届崂山旅游文化节、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太清水月〃崂山仲秋赏月会等大型开幕式演出;组织举办了民间广场文艺汇演、新年音乐会、青年电视歌手大赛、崂山民间故事大赛、“山海情怀〃魅力崂山”大型图片展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400余场,实现了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让广大市民在亲身参与中陶冶了情操。同时,按照“一社区一品牌”的目标要求,建成东海劳山古乐团、山东头社区民乐团等民间文艺队伍219支,成为丰富全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五是创作推出反映崂山底蕴系列文化精品。以深度挖掘崂山传统文化资源为突破,组织开展了“写崂山〃唱崂山〃画崂山”系列活动,先后推出了“彩韵崂山—2007的留影”、“军旅画家曲直油画展”、“女油画家眼中的崂山”等系列文化品牌;组织出版《青岛海洋民间故事》、《崂山道教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连环画》、《崂山区历届节会原创作品选》等系列文学作品;组织创作了《山海情怀》、《魅力崂山》等一批原创性节目,特别是歌曲《记着老百姓》,被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成MTV,多次在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电视台中演唱,成为许多地区大型活动中的必唱歌曲,先后获得山东省、青岛市反腐倡廉歌曲创作大赛一等奖与特别奖。组织完成居国内领先水平的《崂山茶文化与产业化经营研究》课题报告,成功推出了52集电视宣传片《印象崂山》。近年来,全区文化艺术类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达120余项,有力地提升了崂山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六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效显著。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详细的普查,建立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在全市率先公布了首批12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沙子口庙会、沟崖高跷成功入选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公布了塘子观、太和观等三批12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第一批未核定文物保护单位,积极配合国家博物馆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建立崂山区文物陈列室,并正式启动第三次全区文物普查工作,为促进全区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崂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文化设施分布还不是很平衡。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崂山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基本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但由于诸多客观原因,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仍存在不均,中心城区及各街道办事处驻地的文化设施相对集中,而部分偏远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则相对分布较少,部分文化设施场所由于建成时间较长,需要修建和完善。区内没有一处能够展示区域形象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城市文化形象不够鲜明。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全区还有35个社区没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利用率不高,服务居民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区建设中缺少对文化设施项目的统筹规划,城区文化功能不强。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崂山文化的现实影响力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适应,文化供给和消费数量相对不足,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精品力作不够多,能够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艺术精品数量较少。

三是群众文化队伍结构还不是很合理。近年来,随着全区“文化设施配送工程”的深入实施,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队伍结构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队伍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别。大部分业余队伍都是由中老年人组成,而青少年队伍比重相对过低,这种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中老年人业余时间比较多,队伍排练时间比较充裕,而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业余生活相对贫乏。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丰富,队伍很多,而有些社区队伍较少,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四是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活动需要资金支持,但由于其公益性质,资金筹集问题会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从国外及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来看,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多途径投资和捐助为辅的资金投入方式,不仅减轻了国家和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提高了全社会的参与程度。目前,崂山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虽然在部分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文体设施建设方面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但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政府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造成公共文化建设发展动力不足。

三、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与打算

要依托“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东省文化先进区”的文化凝聚力,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力的举措,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任务,努力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要加大文化设施投入,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要改革文化设施建设投资体制,财政资金优先安排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公益性文化项目,重点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普及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的扶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多渠道筹集文化资金,提高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要突出文化特色和人文品味,统筹文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职能部门,规划建设一处具备多种功能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树立区域文化的整体形象。区文化馆、图书馆要升级为“国家一级馆”,免费对社区居民开放。以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为带动,使基层文化活动中心覆盖率及市级达标率均达100%。基层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要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有效整合,使之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活动阵地,形成功能完善的“十分钟文化圈”,使全区居民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

二是要积极营造书香满社区的文化氛围。创造坐拥藏书、静心阅读的社会氛围,激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完善和发展自我,是提升城区文明素质的关键。要强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推出电子图书(音像制品)借阅等创新型服务举措,实现馆藏文献由单一纸质文献向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并重的转变。加强基层图书室的自动化建设,推广“图书馆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图书文献的通借通还。全力推进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使全区社区阳光图书室覆盖率达100%,满足全区居民有书读、读好书的愿望与要求。各街道、社区可根据自身地域特色及优势产业,建设花卉、林果、茶业、渔业等特色图书室,为社区居民增收致富提供知识保障。要组织开展全民读书月、青少年读书节、经典美文诵读比赛等读书教育活动,培养社区居民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让“读书、爱书、用书”在书香飘溢的崂山蔚然成风。

三是要顺应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推动文化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发挥图书馆(室)作为共享工程的服务点的功能作用,加快构建覆盖全区的综合性文化信息网络体系,使全区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100%。要完善共享工程与公益文化阵地、数字电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政务网“五条连线”的对接,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区图书馆要开发建设“文学艺术作品信息资源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对外传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各基层服务点要积极开展艺术培训、农业科技、科普常识等公益活动,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开发建设“文化崂山”网站,突出时效性、客观性,使其成为展示崂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是要组织举办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提升城区文化品位。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鼓舞人、教育人、感化人的积极作用,着力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创新,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要创新办节思路,进一步提升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论道、崂山旅游文化节及各街道特色节会的办节水平,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起点高、创意新、影响大、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节庆品牌,拓展城市魅力。同时,充分利用崂山道释儒和谐共生的宗教文化以及美丽怡人的山海风光,打响“节庆的海洋〃度假的天堂”的文化旅游品牌。要全面推动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努力发展海尔“真诚到永远”、澳柯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一批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机关文化、校园文化,营造团结和谐的社区环境。要坚持重心下移,扩大以“山歌海韵〃乡音乡情”流动舞台进社区、“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重温经典〃情满崂山”流动电影进社区“三大公益品牌”活动为代表的特色文化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满足社区居民欣赏文艺作品的需求。

五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充分发掘、扩大崂山道教文化、山海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山东省“精品工程”为龙头,着力创作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展示时代风貌和反映崂山特色的精品力作。建立健全艺术精品的创作激励机制,对列入国家、省、市文学艺术创作精品的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逐步形成以宣传文化单位为重点、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创作格局。围绕时代主旋律及重大节庆活动的举办,组织开展“写崂山〃唱崂山〃画崂山”系列活动,重点抓好文学、戏剧、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歌曲等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小说、动画、歌曲、图书、剧目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学艺术精品。凸显崂山文化底蕴。

六是要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区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政府领导责任制,把各级政府保护文物的责任进一步具体化。建立健全崂山区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全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建立完备的文物资源档案数据库,并结合崂山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重点组织修复玉清宫、关帝庙、白云洞等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并向国家、省、市推荐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继续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公布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向国家、省、市推荐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一批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要积极组织举办以展示和弘扬崂山道教音乐、崂山民间故事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抓好民间艺术队伍建设,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推介、演示和传授,推进崂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第五篇:关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课题组

为促进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规定的贯彻落实,今年4月至6月,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率领下,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邀请部分市人大代表,开展了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文化广电局的专题工作汇报,深入到万州、黔江、沙坪坝、南川、綦江、垫江等6个区县的部分街道、乡镇和村,对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6个区县政府专题汇报。同时,还委托渝中、大渡口、北碚、江津、潼南、璧山、城口、丰都、武隆、奉节、巫山等11个区县人大常委会就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提交了调研报告。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绩

(一)市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按照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要求,我市积极推进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市级重点文化设施有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重庆大剧院和红岩魂陈列馆。正在建设的有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重庆川剧中心、重庆自然博物馆、国泰艺术中心、重庆国际马戏城、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大足石刻陈列总馆。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有重庆广播电视发射塔、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园、重庆工业博物馆、重庆抗日战争遗址博物馆、重庆市少儿图书馆、广播电视监测台和重庆艺术学校搬迁(见附件1附表1)。

(二)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提质提速

1.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该工程从1999年开始实施,至2003年全市3393个已通电行政村全部看上电视。2005年,有线广播电视信号通达全市6099个50户以上自然村。2006年实施了10323个20户以上自然村、31个站台的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2009年实施直播卫星工程,第一批为244567户发放安装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第二批将安装441826户,目前已完成97196户(见附件1附表2)。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从2006年开始,已建成重庆市分中心、市分中心少儿部、40个区县(自治县)支中心和32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结合,建成7500个村级基层服务点(见附件1附表3)。

3.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从2006年开始,全市规划建设914个,已经建成822个,在建92个。有13个区县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在内容建设方面,完成321个,还剩下593个。从今年开始,全市启动街道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建设161个,其中主城9区81个、远郊31个区县(自治县)80个。今年主城9区启动实施40个(见附件1附表4)。

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程。从

2003年至今,全市新建和改扩建20个文化馆、18个图书馆。目前,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均各有一个文化馆,达到国家等级馆的有15个,其中一级馆5个、二级馆2个、三级馆8个。全市有图书馆41个,达到国家等级馆的有22个,其中一级馆6个、二级馆8个、三级馆8个。从建设面积看,全市区县图书馆应建面积228400平方米,已建139618平方米,文化馆应建167000平方米,已建139031平方米(见附件1附表5)。

4.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2006年9月开始实施。目前,已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651个,配备数字放映设备532套。全面实现行政村“1村1月1场”和农村中小学每年放映6场电影的目标。2009年,全市共放映农村电影181629场次。2010年前二季度已放映93876场次。目前,电影放映数字化率达91%。5.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2006年,我市开始建设村文化室。2007年,按新闻出版总署的决定,我市在村文化室的基础上建设农家书屋,规划建设9986个。目前已建成村文化室7060个,农家书屋1400个。每个书屋配送2286册图书、30种报刊、123张(套)电子音像制品,并统一配置标牌、制度牌、消防器材(见附件1附表6)。

(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积极开展以“唱读讲传”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全市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红歌大赛、讲故事比赛、读经典演出活动、短信传播比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有的区县还通过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2009年,全市累计开展红歌传唱活动8.1万场,参与市民超过5486万人次;《读点经典》出版12辑,发行量达520万册,其中市外发行40万册,覆盖21个省(区、市),《读点经典》中小学版出版4本,发行量达73万册;举行一定规模的故事会3.7万场,讲述故事11.86万个(次);全市手机用户转发箴言9101万余条次,评选优秀箴言1.4万余条,参与用户10745万人次。开展全市性“唱读讲传”综合文艺晚会28场。

从2006年开始,我市实施“渝州大舞台”城乡文化互动工程,2009年共送戏下乡1035场,农村文化进城18场。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组织一次重庆文化艺术节。2009年组织了第二次文化艺术节,开展了6大板块17项主题活动,推出新创剧目15台,推出10名舞台艺术新星、10名舞台艺术新秀和35名获奖歌手。2009年,我市承办了第十一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全国60支老年合唱团近4000人来我市参赛。国庆节期间,全市开展了“红十月”文化活动,集中展演电影10000场,组织文艺演出600场。今年春节期间,共举办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1890场,放映电影7281场,参与群众470多万人次。

(四)保障措施逐步完善

一是积极出台政策措施。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08〕17号),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广电局等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下发了关于认真落实渝委发〔2008〕1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乡镇文化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委宣〔2008〕134号)。2009年,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作出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了“到2012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建立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机制,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的总体目标。会后,各区县(自治县)围绕市委提出的总体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有关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2008年全市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总额为25928万元,2009年为31545万元,201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预算经费为19687万元(由于工程建设已逐步完成,新建任务减少,故预算减少),全部用于工程建设和设备购置。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通过招聘、培训等措施,不断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市文化广电局组织培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关人员1950人次。其中,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重庆图书馆承办的“志愿者行动——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1期50余人次;组织开展文化馆活动乡镇文化专干培训8期共800人次;组织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培训3期200余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800人次。各区县(自治县)也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了对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按照渝委宣〔2008〕134号文件精神,充实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见附件1附表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以行政推动为主,即市里下达建设目标任务,各区县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有的基层领导同志仍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的观念,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工作中的“配角”,是花钱的事业,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导致有的区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配套资金不到位,重大工程建设进展缓慢。有的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组织唱歌、跳舞、搞活动,存在着完成任务的思想,没有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长远的规划。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不健全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设施建设、文化服务内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制度建设方面仍然不足,没有形成相应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认识不统一,除五大工程建设外,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解不一,在资金投入、活动开展上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二是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市主要是依靠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和进一步发展。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仍显不足

从我市2008年、2009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来看,都是对于工程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投入,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经费纳入预算。有的区县除人头经费外,基本上没有公共文化活动经费,开展活动需要单独申请或挤占办公经费,导致开展活动积极性不高。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维护和运行经费,特别是农家书屋,除建成时所配送的图书、报刊外,基本上没有新的补充,受财力的限制,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也难以落实。

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国务院关于“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关于“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消耗的水、电、气,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的规定在很多区县没有得到落实。

(四)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缺乏

一是仍有少数区县未按照渝委宣〔2008〕134号文件要求,配齐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二是基层文艺创作、展演、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三是基层文化工作者身兼多职,人员借用现象突出,据市文化广电局反映,乡镇文化站人员挪用率达70%以上;四是村社(社区)爱好文化活动者多,但缺少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组织者。

(五)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发挥文化阵地作用还不够重视。一是区县图书馆藏书量少、借阅者不多;二是区县文化馆没有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一些开放的文化馆由于文化活动不多,且缺少组织,群众参与不积极;三是乡镇综合文化站除广场外,其他设施如图书室、练功房,因图书量少、设施不全、缺乏活动组织者或经费等原因,少有群众使用,且很多乡镇综合文化站都建在政府办公楼旁边,客观上导致主要是乡镇干部在使用,群众使用不方便;四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守的基本上以儿童、老人为主,农家书屋使用者少,从查看到的借阅记录反映,在很少的借阅者中,主要是村社干部和村小老师;五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的乡镇基层服务点、村级基层服务点使用率不高。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按照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上来。一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结合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建设、教育、民政、文化、体育、广电等部门协作,各区县(自治县)政府配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推动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考核中的比重。目前,我市对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的工作考核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文化事业考核中,没有单列。建议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单列,今年和明年重点对硬件建设情况、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工作人员配备情况、运行和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考核。以后,重点对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运行和活动经费的保障、专兼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考核。建议将考核结果作为区县、部门年终工作综合考评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考评的依据之一。

(二)健全制度,完善措施,规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破理论和制度设计瓶颈,文化部已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工作。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市实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有的实践做深入细致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制度进行固化。同时,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行 一是将图书馆、文化馆、村村通设施设备、农家书屋的管理、维护、运行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将图书馆、农家书屋图书、报刊购买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保证各区县(自治县)图书馆每年能新增一批图书,农家书屋图书每年能得到一定的补充,报刊能及时更新。二是在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引入民间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服务、广大群众享受的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相对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尽快落实“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消耗的水、电、气,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和“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

(四)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各区县(自治县)要及时配齐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加大招聘专业文化人才的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要通过出台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积极性;要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要做到村、社区有文化活动骨干,农村居民聚集点有文化活动组织者;要积极引导、鼓励文化人才到农村、到社区开展文化活动。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责任制,逐步解决综合文化站人员兼职过多,专干不专的问题。

(五)完善服务,丰富内容,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建设任务已经完成80%,今年将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今后,工作重心要转移到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服务、加强文化管理上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和服务管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针对主城和远郊区县、城镇和农村等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要管好、用好现有文化设施,对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图书借阅上,要探索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建立市级图书馆和区县级图书馆互通借阅网络,读者能通过网络就地借阅和归还全市区县级以上图书馆的书籍,并逐步建立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共享机制,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以“唱读讲传”为载体,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主动邀请群众参与;农家书屋要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开放时间,加强服务和管理,通过开展活动,吸引农民群众走进农家书屋;要针对偏远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重点解决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送电影下乡要调整放映内容,针对农村群众的爱好,播放寓教于乐的电影。

(六)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此外,乡镇和村级各种网络工程建设应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网建设,以充分发挥设施作用,避免重复建设。当前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牵头实施的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在推进乡镇和村级的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时,应以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站点(远程党员教育网络乡镇和村级站点)为平台,共享网络设施,以避免重复建设和增大运行、管理成本。

下载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要求,这是文化为民,服务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建宁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建宁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建宁县是福建母亲河闽江的正源头,自古就是入闽重要门户之一,曾有“闽盐赣米”集散地之美誉,现辖5乡4镇、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县域面积1718......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其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进一步加强公......

    新野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新野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根据中央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精神,针对我县实际情况,为寻求我县公共文化体系完善与发展的捷径,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同时为上级领导研究事业单位......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关于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关于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促进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水平、开创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