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杠家镇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的问题的思考——“三进三同”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2:2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杠家镇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的问题的思考——“三进三同”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杠家镇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的问题的思考——“三进三同”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杠家镇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的问题的思考——“三进三同”调研报告

关于杠家镇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的问题的思考

——“三进三同”调研报告

XXX学院XXXXX晓涛

时间:2010年1月

地点:垫江县杠家镇资汇村

目的:了解农民增收问题,践行“三进三同”精神。

形式:走访、座谈、与民交谈

根据学校党委“三进三同”实践锻炼活动要求,我来到了垫江县杠家镇资汇村进行了“三进三同”调研,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是通过与村民座谈交流、走访农民群众、体验农活等形式,加深了对基层农村的了解,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的生活和需求。虽然时间短暂,但通过调研,掌握了农村的许多实情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的认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对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帮助解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2011年1月下旬我到资汇村住村开展调研,前后共7天时间。先后深入农户进行走访,共与村干部8人、农民50余人进行交谈,随机调查了10户居民(10户调查情况汇总,共计52人。其中男27人,女25人,按年龄分:0—10岁5人,10—30岁10人,30—60岁24人,60岁以上的13人;按文化程度分:文盲2人,小学30人,初中19人,高中1人;按劳动力分:劳动力占33人,其中男劳力18人,受过培训的1人;按机械化水平分: 具备基本汽油机、脱粒机、打米机的有8户,靠人工和牛工的占2户。),了解农民群众疾苦,较为全面掌握了资汇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在调研过程中,宣传了我市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协助村干部解决了部分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共接待群众10人次,帮助解决或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将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及时与村干部探讨,共同研究了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的发展方向与思路。

二、资汇村的基本情况。

资汇村位于垫江县杠家镇东南部,全村幅员面积约45500亩,村辖区有2个工厂,3个养殖基地,3个卫生站,3个经济合作社,现有农业户612户,农业人口约1300人;外出务工人员约500人。村交通便利,龙裴公路贯穿全村,村村通公路正在建设中,是杠家镇重点建设村。

村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工商业为辅。村辖区内拥有谢平榨菜经济合作社,罗明荣榨菜经济合作社,徐红榨菜经济合作社,资汇黄鳝养殖基地,资汇养猪基地,资汇柚子发展殖基地,宏明制糖厂、鑫洋面食厂等重点企业10余家,个体工商户70余家。这些企业的发展为村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动力,随着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建设,也为群众实现增收带来了新的渠道,但更大程度上海面临着诸多问题。

三、资汇村存在的影响与制约农民实现万元增收目标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分析,制约我村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1-页

(一)思想转变缓慢。农民接受新鲜事物的思想转变比较缓慢,依据现实情况,他们一致认为实现万元增收目标是困难的,原因有三:一是劳力紧缺,10户在被调查的村民中有劳力的33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15人;在外务工的16—59岁的占17人,60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有13人,基本处于除老人和小孩以外无壮年人在家的状况,因此根本不可能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农业增收。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家庭中的田土基本处于荒废状态。二是科学文化水平偏低。10户调查情况显示,文盲2人、小学30人、初中19人、高中1人,文化素质的偏低导致利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能力都比较欠缺。其中大多数人还有等、靠、要的思想,无能力的家庭继续原来的经营,并等着政府为他们包办实现万元增收。而有能力的种养植大户却等着政府的补贴,根据补贴的情况决定种养植规模。三是对政府的不信任以及担心未来的市场前景。在村民的思想中,几年前的青蒿事件引起他们对政府的严重不信任,担心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最担心的是缺乏市场供求信息、外地调整动态信息、优种供应信息、政策导向信息等,不知该种什么,该养什么,结果是“种啥啥多”、“养啥啥赔”,不敢创新,维系传统种养习惯,影响了农民增收的积极性。

(二)创业激情不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小富即安”思想仍然存在。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户,赚到钱后首先就是修屋建房,房子建好以后就“存死钱、死存钱”,不愿进行再投资。

(三)适应市场能力较弱。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民利用信息手段的能力不强、农民的小生产跟不上大市场的变化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结构调整时“跟着感觉走,照着别人调”。许多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哄而上的问题,导致产业趋同和恶性竞争,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又一哄而下,从而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

(四)龙头企业偏少,带动效果不明显。真正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数量太少,据调查整个村只有3个养殖基地,3个经济合作社,直接影响着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带动作用难以实现。

(五)农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近年来,由于化肥、种子、农药、柴油等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农民基本处于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农民从事传统种植业的效益十分低下,如果计算劳动力成本,甚至还要亏本。

(六)种养植结构比较单一。10户调查显示,传统种植的(水稻、玉米、土豆等作物)占7户,多种种植的(苦蒿、胡豆、油菜、芝麻)占3户,并且根据调查发现,经济作物都是附带品,没有一定规模。另外10户调查中养猪20头、鸭22只、鸡74只、牛3头、山羊9只。其中有1户是养猪大户,其余农户基本上都是附带养殖。

四、实现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目标面临的机遇

一方面,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趋好。近几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另一方面,为支持“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重庆市制定了“三大投入”、“四项扶持”。政策投入重点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基地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补助等。相应的基层人民政府还制定了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制度,使全镇人民总动员,全力以赴推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

五、促进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农户万元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近三年应牢牢把握以下五大重点:

(一)抓智力扶持,提高农户自身发展能力。“万元增收工程,意在扶贫,更在扶智”。在推进万元增收工程建设时,要加强对农民思想教育,激发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县(区)有中心、乡(镇)有站所、村有推广员、社有技术员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使农民成为掌握1-2种技能的新型农民;二是开展送智下乡。推广专家+协会(龙头企业)+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传“道”解惑,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增强农民科技致富的本领;三是实施农业技术创新,集中科技资源,加强科技成果对接,推广优质、高效农业种养殖品种和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四是搭建区县、镇、村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二)抓改革创新,挖掘增收潜力。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在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基础上,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社会化的经营服务体系。二是促进城市资源下乡发展。本着企业、农户“双赢”原则,大力扶植和发展龙头企业,建立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链,同时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利润分成的方式,有效解决市场和利益分配两大难题。

(三)抓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要注重农民增收的能力培养。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要立足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等实际,加大培训力度,把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推广作为重要内容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以促进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目标,以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开发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四)抓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农户万元增收之需要,积极推进全村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为支撑,以增收为目的,形成有品种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当前的任务是既要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抓好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视多门类的全面发展;又要改变单纯追求产量的传统做法,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优化品种结构。立足现有耕地资源,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粮食仍然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重头戏,也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就全村来说,种粮面积还比较大,不可能一下子调下来,也不可能调整过多,多数耕地还是要种粮食的,关键要做到品种调优。同时认真做好山场资源开发。在山场资源利用上,重点抓好油菜、油茶、油桐、苦蒿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还要开发利用好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牛、羊畜牧养殖业。为农民长期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抓龙头培育,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一是抓好源头龙头企业。支持实力派大力实施“优种工程,建立优良籽种、种苗和优良种畜种禽的培育基地,把优种引进来,经过培养繁育,筛选出优质的种苗、种畜禽提供给农民,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获得优质高价。二是抓好销售龙头企业。负责市场信息的调查和农产品的销售,按照市场需求而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要通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逐步做到以销定产,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相对稳定的经济联系,以解决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和怎么卖的问题,进而推动农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六、调研中的几点体会。

(一)资汇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资汇村独有的,对于我区其他农村及至全国农村来说,这些问题同样存在,只不过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二)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的增收问题,是当前农村问题的矛盾焦点,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重点和出发点。

(三)解决好农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好的事,需要一个较长期的时间过程。因此,在着力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和制定实施各项配套的政策措施。

(四)农民增收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级组织和部门。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的统一,齐心协力;工作上的相应支持配合,共同努力;措施上的坚强有力;政策上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做到各项系统配套到

位,相互促进,发挥出应有的综合效能,有效地解决好农民增收难的突出问题。

第二篇:周庄子村三进三同调研报告

商务局“三进三同”活动小组深入周庄子村

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落实民生工作,结合县委、县政府要求,我局认真开展“三进三同”活动,安排工作人员进基层、进村、进农户,与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一步了解农民所想所需,解决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化解农民对政府的敌对情绪,与其交朋结友,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交心谈心,并予以科学技术的指导,效果明显,收益甚大,其具体情况反馈如下:

一、周庄子村基本情况

周庄子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居住农户358户,农村居民共1182人,全村位于青县县城最北端与静海接壤,现有耕地3700亩,村内有6个深机井,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为主。该村滞后的原因是大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该村种植业发展单一,农民缺乏市场意思,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采取开凿机井的措施,目前该村的农业种植实现了随时可以灌溉的目标。但是排涝设施不完善,部分地块往往出现内涝的现象。

3、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由于其自身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加之外出的盲目性,往往外出就业出现收入不高、工作环境差、工作不稳定的情况,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增长

4、养殖业发展缓慢,由于农村养殖户自身条件的局限,目前仍旧很难发展成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大的规模效应。

5、村容环境卫生方面,目前仍需加强工作力度,想办法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的意识。

三、解决方案

1、种植业方面,针对本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打破传统种植观念,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目前本村已经出现部分农民自发种植西瓜、大棚蔬菜和辣椒的现象,并且增收效果明显。在广大村民当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鉴于此种情况,建议村委做一下工作(1)积极引导,广泛宣传,争取更多的村民自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2)组建农民生产合作社,统一进购生产资料,统一出售产品。打造出本地的种植品牌,增强产品的市场品牌意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合作社注册商标,真正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成立产业合作社一方面能够降低种植成本,另一方面增强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大农民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发言权,更好的保证农民既得利益,又提高

从事种植业的积极性。

2、积极引导有创业意识和市场头脑的村民从事农产品深加工业。建议村里针对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的村民提供一定的优惠措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长种植业的产业链条,增加剩余劳动力的结业渠道,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结合实际情况对低洼地块进行有效平整,也可以开挖排水暗渠。资金来源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采取争取上级拨付一部分、村里支付一部分、农民自愿投入一部分的“三结合”模式。有效的整合现有耕地,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力争实现块块都是一类耕地。

4、建议村里对有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积极引导,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力争实现使每一个外出务工人员都能够带着技术出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帮助剩余劳动力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

5、养殖业发展方面。(1)培训制度化。由村委会协调联系县畜牧局等相关单位,邀请相关技术专家定期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养殖户的技术水平。(2)建议由村委出面协调广大养殖户建立协会、合作社或公司性质的合作实体,增强品牌意识,统一进销渠道,共享技术成果。同时配合村容村貌治理,建议规划出专门的养殖小区,逐步实现养殖业的集约规模化发展。

6、村容环境卫生治理方面。(1)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积极引导鼓励广大村民建造沼气池。结合县里的各项鼓励措施,建议村里也切合实际制订出符合本村特色的鼓励办法,彻底解决农村人畜粪便及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全面提升农村厨房的卫生标准。(2)在建设沼气工程的基础之上,村里要积极鼓励村民将农作物秸杆等出售,彻底解决秸杆随意堆放导致的村容不整问题,也能有效消除引起火灾的安全隐患,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村民的收入。(3)协调广大养殖户争得全体村民同意,在村外规划出养殖小区,对养殖产生的粪便、垃圾统一解决,尽量减少因养殖业发展对村里环境卫生的影响,实现养殖业与环境卫生的和谐发展。以上涉及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不仅是周庄子村存在,在很多地方都可能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各地应引起警觉,面对自身的发展环境,总结得失,增添措施,确保农村产业尽快步入发展正规。

2011年11月4日

第三篇:三进三同活动村情民意调研报告

“三进三同”活动村情民意调研报告

巴南区政府办公室党组

按照区委统一安排,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区政府办公室党组深入鱼洞街道云篆山村开展“三进三同”党性实践活动,通过走访、开院坝座谈会等形式,在宣传国家政策的同时开展调研,认真听取基层农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全面了解基层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力所能及的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现将云篆山村村情民意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云篆山村位于重庆市巴南区鱼洞主城区南部,离城区7公里,是重庆市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同时也是重庆的南大门。该村依山伴水,环境幽雅,交通便利。幅员面积6.7公里,土地总面积9753亩,其中耕地4700亩,林地4513亩,辖7个合作社,现有常住人口3100余人,农户844户,农业人口2230人。现该村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20元,村集体经济达30万元。设有两委会各一个,成员七人,下属三个党支部,党员79人。近年来,该村采取发展旅游观光、都市农业和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三项制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当地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云篆山村以“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农村”为主题,大力开展“新建一幢村级办公室,新建一个农民新村,1新修两条社级公路,结对帮扶21名困难群众,完成50户灾民重建工作,完成知青文化主题公园租地500亩”的“112255”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富有云篆山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地进行和谐新农村建设。该村投资100余万元,新建三楼一底面积达1450平方米的云篆山村公共服务中心;投资2400万元,正在建设面积15000平方米的“农民新村”;村委会全体成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各种困难补助资金32100元,及时发放给了困难群众;对中心坪、观山、狗儿奎等滑坡地的55户群众,本着先重后轻原则,进行整体拆迁;目前已对受灾严重的24户进行搬迁,新建房屋正在抓紧施工。

去年该村投入资金25万元,完成了35户房屋的“穿衣戴帽”工作,开工建设了小乡村至清风峡2公里排污管道。全面完成全村自来水安装通水工程,全村97%农户用上了清洁、方便、卫生的自来水;新建了云山湖水厂1座,日供水能达1000吨。

加大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投资60余万元,新修1社团堡至湾里2公里社级公路;积极争取上级投资3000余万元拓宽、油化了云篆山至专件厂、小乡村至2社花场、干湾至云篆山寺庙三条公路,并修水泥大路5公里。目前有村级公路6公里,乡道7.5公里,社级公路15公里,人行便道15公里,彻底改善了云篆山周边交通环境,为当地发展都市农业、旅游观光业和吸收投资做好了准备。已引进重庆市牟杨机械厂、重庆瑞平织布厂等10多家支柱企业,年收入共计1800万元,可解决劳动力近400人,创造劳务收入576万元。仅去年就引进业主3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0万元,新增流转土地100余亩。

对云篆山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目前有云篆山清风度假村、海月家园、乐泰山庄、知青山庄、清风峡度假酒店、聆松阁度假酒店等10多家颇具规模的休闲度假山庄,可同时满足3000余人休闲度假。

云篆山村结合各社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云篆山旅游发展整体规划。计划该村一、二社以农业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现代都市旅游、观光农业为主线;三社发展知青文主题公园;五、六、七社发展为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二、存在的问题

1、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未充分发挥。云篆山本身属于主城区,林木苍郁,空气清新,有较好的旅游资源优势,休闲产业初具规模,农家乐从业人员超过100人。近年来,区投入大量资金改造云篆山区级公路,建设村级、社级公路、乡道和人行便道,交通条件大为改善,附近土地价值不断提升,区位优势不断凸显。但目前这种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还未完成转化为生产力,作为提升当地经济实力的资本。如村级出租地900亩土地的租金价格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每亩每年按800斤黄谷的价格算,与我区其他部分地区租金每亩每年1200斤黄谷的租金价格比,偏低太多。而且黄谷的价格形成机制并不健全,可能导致给付的实际金额低于黄谷市场价,损害村社和农户利益。

2、休闲旅游未形成产业链,生态农业未形成品牌。云篆山村目前和今后的主要产业是休闲旅游业,生态农业处于起步阶段,配合休闲旅游业发展。但云篆山村的休闲旅游业资源较为分散,宾馆酒店山庄度假村和景区景点之间未整合形成产业链,畅通资源、宜居资源、旅游资源、生态农业资源和适合招商引资的资源没有串联起来,形成统一战略,宣传力度不够,名声名气不响。生态农业还没有招入大商,明确产业模式,突出特色,包装形成品牌,农户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取得实际效益还有一定时间。

3、存在老人儿童留守现象。随着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者越来越多,孩子留在家里,由年迈体弱的老人照看,这种现象在云篆山村也一定程度在存在。由于留守现象,虽然国家有种粮直补的优惠政策,但仍有部分田地不同程度的撂荒,留守儿童也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对该村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

4、农村投入不足。投入不足是两委会反应最强烈的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虽然近几年我区“三农”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投入比例稳步提高,云篆山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改善,农业种植、养殖直补资金按时足额兑付到位,但我市农村现有金融产品少、担保抵押难、贷款额度小、利率高、期限短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慢、覆盖面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5、部分困难群众依赖思想严重。近年来,我区农村扶贫

力度不断加大,扶贫资金和措施不断增多,最近,段成刚区长在获悉云篆山村9户村民住无所居的情况后,亲自研究督促,决定为该9户村民建房,实现住者有其居。但据村民反应,少数村民,尤其是极少数青壮年,存在懒惰和依赖思想,碰到一点困难就扭着政府要优惠,甚至直接上访,而不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主动积极地走上脱贫致富路。在扶贫工作中,政府大都从最贫困的村民开始帮扶,而很少考虑被帮扶者是否有主动致富的意愿。在村民中流传的顺口溜“懒要懒到底,政府帮助你;半懒不懒,政府不管”,充分反应了这种现象在群众中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几点建议

1、充分认识村情。云篆山村群众,尤其是村两委会要看清形势,认清村情,特别是认识到云篆山村目前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休闲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一批休闲项目已成规模,土地价值不断提升,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条件充分。两委会成员不但要横向比,认识到云篆山村在全街道、全区、全市的优势和地位,也要纵向比,认识到今天的努力和进步,各党员干部首先要从思想上提升本村的地位,看清土地的价值,以良好的精神头谋划产业发展,推动事业进步。

2、科学制定规划。云篆山村已经制定了村级规划,制定的“三区”规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为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云篆山村今后仍要以发展休闲旅游业为主,生态观光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围绕休闲旅游业发展,要严防引进

污染企业,尤其要谨慎引进工业,工业短期可见效益,但长期污染严重,不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

3、实事求是抓发展。要结合休闲项目,踏踏实实的发展可以吸引眼球的小而精的项目,要形成自身特色,尽量避免与其他地区同类产业形成恶性竞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多渠道宣传云篆山的独特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高度关注民生,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4、强化班子建设。目前,云篆山村两委会老中青三代相继,班子结构合理,带动能力强。今后,在思想上,各班子成员要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摆正心态,切实做到以民为本,实实在在为百姓谋福祉;在经济发展上,要大力争取资金,利用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水平,为村民服务;在发展思路上,带领群众致富,要有方法,有措施,有力度,要按照既定规划,扎实推进各产业发展。

5、探索建立奖勤罚懒机制。“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我区为富民而不断加大扶贫力度,使少数贫困村民拥有最低生活保障,是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但若缺乏奖勤罚懒机制,扶贫政策就易成为滋生封闭的观念、麻木的精神和无为的心态的温床,在扶贫上搞平均主义也易在群众造成负面影响。“哀莫大于心死”,扶贫要扶志,云篆山村要积极探索奖勤罚懒的机制,尤其要促使青壮年,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能等靠要,要注重从思想、文化、技能等方面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增收致富的本领。

第四篇:佛珠村“三进三同”工作组调研报告

佛珠村“三进三同”工作组调研报告

根据隆兴镇党委“三进三同”春季行动工作的安排,佛珠村工作组参加了“三进三同”、“接穷亲”的活动,来到了佛珠村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天时间,但是通过与村民座谈交流、走访慰问贫困群众、体验农活等形式,加深了对基层农村的了解,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的生活和需求。时间虽短,但感受颇多,收益菲浅。

一、佛珠村基本情况

隆兴镇佛珠村地处丘陵地区,共有15个社,户籍人口近3250人,全村总户数1200户,外出务工人员200人左右。全村现有耕地3492亩,人均耕地1.1亩左右。全村低保户90户,五保户45户,贫困户有50户左右。做大绿色玉米种植,扩大订单面积800亩。

2、林果业。进一步搞好土地流转,认真落实和普及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着力提升林果业产量和效益,重点发展花椒种植500亩。

3、畜牧业。现佛珠村养鸡大户1户;养免规模户4户;养鸭规模户4户;其他养殖规模户3户;进一步发展“短平快”的家禽养殖业,扩大大中型养殖户,加大牧种改良力度。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乡村公路建设项目,认真落实配套资金和配套服务,争取2011年完成水九路5公理硬化、打通连接土岚的4.5公理的泥石路工程。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动力转移

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做好宣传发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免费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他们解决务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培育新型农民

积极组织农民参加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充分利用本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培训资源,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比较薄弱

一是由于外出人口较多,外出务工的党员管理和党费的收缴存在较大的困难。二是全村居住面积较为分散,有的住户到村委会都要走上2个小时,不便于党组织集中开展活动。

(二)国家有关政策执行后的后续问题较突出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但是农户原土地被退耕还林后,如何解决退耕户的生活问题就迫在眉睫。还有就是对居住海拔较高,处于地质灾害地段农户移民问题也十分严重。移出灾害区域后按原则要再分耕地,这就给原本就耕地少的村社带来了极大的分配压力。

(三)信息闭塞

佛珠村是隆兴镇偏远的村之一,加上广大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电脑基本上没有,有少量的电脑也没有上网。了解的信息都是通过电视和政府的宣传。因此,信息不够快,信息闭塞。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佛珠村工作组成员通过参与此次“三进三同”活动,查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一是要转变工作方法。

第五篇:三进三同调研报告--走进合川马岭村

三进三同调研报告---走进马岭村

根据重庆市政委“三进三同”实践锻炼活动的安排,今年寒假回家认真落实了“三进三同”活动。通过对我家乡即重庆市合川区大石镇马岭村的实践劳动和调查并且家人一起劳动,感受家人在家务农的辛苦和生活中的欢声笑语,通过一些行动让我加深了对基层农村的进一步了解,深刻地体会到广大农民的生活和需求,家乡农民生活条件的好转,各方基础条件的改善,真的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一:马岭村概况

马岭村地处城郊,是合川区葛根种植和传统的蔬菜种植基地之一,近两年来,马岭村把农村道路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通过政府、集体出资、群众投劳的方法先后完成了3条村级道路的路面改造,完成基础设的改造。另外,马岭村还修建戒赌庙、德孝林等,是合川区的 “美德示范村”,也是“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此外,马岭村也是温州成功集团汽摩配件综合开发项目的选址之一。温州成功集团在合川投资38亿元、形成可容纳投资100亿元的汽摩配件综合开发项目,集生产、研发、培训、展示、市场、商住和配套服务等为一体。

二:交通发展规划

合办处马岭村把农村道路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通过政府、集体出资、群众投劳的方法,乡村道路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

马岭村地处城郊,是我区葛根种植和传统的蔬菜种植基地之一,近两年来,村里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千方百计筹资,先后完成了3条村级道路的路面改造。今年下半年,村里投资100多万元开始对3条村级道路进行改造,目前已完成5公里的硬化工作。与此同时,村内便民路建设还纳入了今年新农村建设项目,院院通水泥路已完成30公里,整个工程将在本月底完成,将使全村1200多名群众受益。马岭村五社社员逯元全说:“以前修路我们用石板,现在用水泥修路,社员积极性比较高,满腔热情全部都争着修,路也修得宽。”

三、值得学习的方面:

(一)党的惠农政策落实

政府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施粮食补贴政策、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是认可的,认为党和政府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出台的优惠政策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在党的领导下自己的生活一定会不断走向富裕。

(二)民风淳朴:

民风淳朴、勤俭节约、村民热情好客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是和谐稳定之村。你那里你可以切身地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之情

(三)农村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提速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公路通做到了村村通公路,居

民集中点通公路,除了极个别的偏僻道路没有通公路外,基本上做到了家家通公路。从合川区乘汽车到村里最多不超过1小时。

三、存在的不足:

(一)基础设施落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单一,娱乐活动极少,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大多以玩纸牌,打麻将娱乐。没有一个公共娱乐健身设施。

(二)由于部分农民的法律意识不过强常常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容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欺骗财物。同时有的基层工作者在执行党的惠农政策市不够公开透明,不能落实到每个农户身上,比如这次在农村遇到的关于水淹地农户购买养老保险的事就有很大不足之处,村民对此意见不一。看到了关于农村基层干部不能很好的处理自身利益的人民的利益,因此应加强党的基层干部建设。

四、建议与思考:

加大教育投入,教育乃强国之本。一是抓好基础教育。对农村小学进行合理布局,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千方百计解决村农孩子“就学远”、“教学差”的问题。加强引导,防止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二是组织有中国特色学习型农村社会的活动。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办黑板报、定期召开群众会等形式,惠农政策宣传多样化。加强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村民的法律意思,从而能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用足用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钱用在刀口上”,克服以往基础设施投入“撒胡椒面”和重复建设的现象,逐渐

实现村民的聚居,有利于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辐射面,也有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地浪费等。

五、对自己的思考:

通过参与“三进三同”的活动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自己从小生长的家乡,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也应该认真抓好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为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品德修养,充分发挥一个当代大学生的作用,开拓创新,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完善自我,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下载关于杠家镇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的问题的思考——“三进三同”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杠家镇资汇村农户万元增收的问题的思考——“三进三同”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