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练习

时间:2019-05-13 12:3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音的产生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音的产生练习》。

第一篇:声音的产生练习

(10·苏州)7.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10·南通)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不能发声

B.声音是一种波 D.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10·徐州)1.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

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A.振动

B.一直向左运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静止不动

(10·桂林)2.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10·哈尔滨)17.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

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

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

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

(10·泸州)

1、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抗震救灾,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向外()

A、传热B、传声C、通风D、导电

(10·安顺)

1、如图1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是能量传播

(10·贵州崇左)12.我们曾经体验过以下声现象,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是()

A.放在密闭玻璃罩里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的空气抽走后,铃声变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C.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10·贵州六盘水)6.如图2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C ..

(10·黔东南州)6.2010年3月28 13,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政府立即展开大救援,有一遇险工人用铁锤敲打钢管传出声音的办法获救。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来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D.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

(10·厦门)3.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

实验是用来研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传播的条件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10·乐山)

5、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

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10·深圳)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快B.声音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低

(10·陕西)1.清晨,小鸟清脆的叫声让我们心情舒畅.关于小鸟的叫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鸟的叫声是由它的发声器官振动产生的B.小鸟的叫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口技演员主要模仿的是小鸟叫声的响度

D.推开窗户后听到小鸟的叫声变大,是因为音调变高了

(10·常州)19.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

制中心科技人员的遥控下成功撞月.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无声的撞击,原因是。

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10·安徽)1.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相比较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空气柱

(10·永州)

17、人游泳使水___________而发声,鱼会被声音吓跑,这说明________能传播声音。

振动水

(10·德州)2.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4月2日

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固体(或金属)

(10·济宁)1.如图1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

发声体在振动(或发声的纸盆在振动)

(10·东营)11.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振动

(10·长春)9、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场上,南非球迷有一种喇叭能发出高达130dB的声音,相当于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强度,很多球迷到现场观看比赛时都配备了耳塞,这是为了防止进入人耳;这种喇叭能发出声音是由于喇叭内空气柱产生的。

声波振动

(10·天水).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有时要敲锣打鼓,当鼓正在发声时,我们把小纸屑放在鼓面上,发现小纸屑会不停地跳动,说明鼓在发声时鼓面是__________的,鼓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人们耳朵中的。我们平常能互相听到对方讲话,但在月球上,即使是宇航员面对面讲话,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动空气介质

(10·湖州)31.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2分)

(2)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2分)

(3)蜜蜂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2分)

第二篇:声音产生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第三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授课人:黟县渔亭初中

汪云海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具:音叉、水、钟罩、电铃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各种声音现象,课本中的示例来引入课程。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二、新课教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利用手边物件发声,并通过音叉振动水的实验来说明问题,及时总结归纳。如:人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弦乐器发声时弦的振动,管乐器演奏时管内空气柱的振动等。

2声音的传播要有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通过实验及事例,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通过、介绍课本钟罩实验来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介绍理想实验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1、在15℃空气中:340米/秒 •

2、在水中:1500米/秒 •

3、在钢铁中:5200米/秒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四、布置作业

完成《物理基础训练》

课堂练习:一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装满水的铁管一端敲一下,水管另一端的同学能听到几次声音?分别由何种物质传来?

2010.9.29

第三篇:练习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班级:姓名:

练习6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要通过无线电进行交流,是因为。

2、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___发生___.

3、人耳能区分开回声和声源的条件是二者相差_____秒以上.

4、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

5、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6、通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7、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米/秒.

8、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9、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11、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12、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13、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在15oC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m/s;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的。

14、在爵士乐队表演时,经常可以看到鼓手在用力敲击鼓面后又达到“骤止”的效果,这以做法说明。

15、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第四篇: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宋理解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xxxxxx小学的科学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教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一.教材分析

我将从单元角度和编者意图两方面来说。

《声音的产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第二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我们将《声音是怎样产生》作为探究的主题,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感官感受、体验并观察比较,积极思考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声音产生的本质,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声音的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声音的必要知识准备。

编写的意图:这节课教材采用层层递进式的问题编排,其核心问题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材围绕核心问题,安排实验活动,引发并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最终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同时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①使物体发出声音活动中,编写者力图通过对物体使用不同的用力方法而产生“发声”和“不发声”不同现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进入“研究物体的振动”的活动中;在②观察发声的物体的活动中,编者力图通过对锣鼓,钢尺、皮筋等物体的发声特点的对比观察研究,通过“物体停止振动不发声音了”而达成对“声音的产生原因”有深入的理解;在③观察音叉的振动中,编者目的很明显,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可以细致观察和准确描述物体振动的素材,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已有能力、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这三方面来说。首先,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且会小组合作探究。

其次,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具备了直观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

同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声音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能用各种方法制造声音,但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科学课的三维目标,即“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四.教学模式

我校以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法”为指导,积极推进三级建模,精心打造高效课堂。结合我市小学科学多年的课改经验,总结出了科学课的“四环”教学模式:

一、问题导入明确目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五.教学方法

为了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结合本课特点,我主要采用(1)对比实验法,实验往往是学生热衷的,并且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重难点的突破关键就在实验探究。用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注意力从关注动作的本身到关注发声物体的变化,从而构建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突破重难点。对比物体发声和不发生声时的状态,在学生进行分析时可以帮助他们去伪存真,促使他们从观察表面现象到观察至科学事实,建立生动的思维活动和有趣的探究活动。(2)点拨互动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二、学法。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收集实验数据,教师辅以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六.教学设计

本节课属于科学课中的实验课型,根据我校科学课的四环教学模式,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境设疑,明确目标

用大学问家苏轼的疑惑 《琴诗》导入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开始今天的探索之旅,帮苏轼解开声音怎样产生的奥秘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苏轼的疑惑是课堂探究导入的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有欲望的主动开展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二)自主学习,分工合作 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结合已有知识提出假设: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鼓、音叉、豆子,水槽)3.小组分工合作,观察发声物体进行实验,验证假设。

(设计意图: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观察,从观察到的外显现象(受外力)转向观察声音产生的本质----物体的振动上来。丰富的事实给学生信心,集体的意见给学生以勇气,真理通过学生的争论逐步明晰。得出共同看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汇报结果,教师点拨

根据各小组记录的实验现象我引导学生思考:击鼓时,鼓面上的豆子为什么会跳起来?音叉发声时,为什么手会感觉到麻,音叉放入水中为什么会产生波纹?

(设计意图:从实验的现象中去寻找科学的真谛,让我们探究的结果更加具有可信度和真实感,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补全有关声音的小诗,加深巩固学生的认知。2.我们说话时,是身体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

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既呼应了开头导入,又为后面课的探究活动埋下了伏笔。)七.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 产生声音

物体

停止振动 声音消失 本节课我的板书采用这样直观、简洁明了的设计,既突出了重点又概括全面,使学生记忆深刻。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评委指正,谢谢!

第五篇: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的]

1、能自行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前准备]

军鼓、鼓槌、豆子、音钹、音叉、皮筋、尺子。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今天来到这个会场高兴吗?

师:那咱们唱首歌,放松一下心情好吗?(师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师生边欣赏边跟着做动作。)

师:同学们,从你走进会场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放松了,咱们开始上课好吗?

[课前老师有意安排的这两项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感情,还能让学生在享受优美声音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听到了自己和别人的歌声、拍手声、跺脚声、打肩膀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在拍手、跺脚、打肩膀的同时还体会到了手脚振动的感觉。另外,让学生汇报自从进到会场听到了哪些声音,目的在于向学生初步渗透“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了学生我们每天其实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世界里。]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还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还能给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今天啊!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素材,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

(师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瀑布声、小河流水声、鸟叫声、古筝声、歌声等)师:听了刚才这些声音,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受?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轻松优美的声音中,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身心愉快、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师生之间便于沟通,易于交流感情。] 师:的确,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我们每天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也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看来,声音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能对声音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吗?(出示课件:奇思妙想)

师:看来同学们有这么多感兴趣的问题,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些问题中,你认为我们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呢?

[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这样训练并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学生就会从不善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

师:的确!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内容,都想研究研究,但是,这些问题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我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也建议同学们先来研究研究,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可以吗?那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这样设计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引导学生筛选那些可能会引发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与提出好的问题是同等重要的。]

二、利用材料,探究问题

师:请同学们先动脑想一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猜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需要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去研究,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出示课件:实验),老师也有几点建议要提醒大家。(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生自由探究)师:来,告诉大家,你用什么方法让哪个物体发出了声音。

师: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了声音,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

[教师设计此环节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有两个发现:一是让学生发现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二是让部分学生能初步发现物体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物体本身都会动。]

师:看来,通过刚才的初步研究,同学们有这么的发现,那请同学们再动脑想一想:物体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它本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研究才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或感觉到物体本身发生的变化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些豆子,看你能否用得上。

(生分组讨论)

师:来,告诉大家,你们组准备怎样研究,才能让大家更好地看到或感觉到物体本身发生的变化?

师:同学们的意思是说,可以借助手或豆子来观察物体的变化,这个办法非常好,请同学们按照这些办法亲自试一试,看看物体在发声时本身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分组研究)

师:好,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做的?发现了什么?

[探究结束后,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能使学生把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变成大家共有的知识。]

师:通过以上大量的事实,我们发现:物体在发声的时候,它本身都会怎样? 师:“动”,也就时我们平时所说的“振动”。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那这就说明:声音其实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课件出示:振动的概念)师: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生跟着师做)“你好”、“今天你微笑了吗?”来,告诉老师,手有什么感觉?

(生尝试后谈感觉)

[设计以上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不仅本节课实验中听到的各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其实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弄清楚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一个物体正在发出声音,怎样才能让这个声音马上停止?请同学们想办法自己试一试。

(生利用材料再次体验)

师: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让声音立即停止的? 师:那为什么这样做,声音就会立即停止呢?

师:是啊,让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想办法让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即停止,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去体验:物体只要不振动了,声音也就停止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揭开了声音产生的秘密。其它的问题,在今后的时间里老师很愿意跟同学们继续研究。好,下面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东西,放松心情,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歌声,用心去体会物体振动发声带给我们的欢乐。

师:(师边播放音乐《小白船》边深情地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让我们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轻轻地站起来,和全体参加会议的老师说一声“再见”。

[本课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开始,最后又在音乐中结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离不开声音,处处有声音,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回忆离开会场。]

[课后反思] 《声音的产生》这节课从试讲到正式举行公开课,讲了好几遍,在几次讲课中,每次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些情况是让人兴奋的,让人激动不已的,但有些情况,给我的启发很大,对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其中以下几点,对我教育颇深。

课前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随着优美的歌声,边尽情的欣赏边欢快地拍手、跺脚、打肩膀,气氛异常活跃,师生情绪都非常高涨,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就连听课的老师都被感染了。所以我的心情特别好,师生之间在异常融洽的氛围中探究交流。课堂上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大环节时,我先让学生想办法让桌上的物体发出声音,但并不是单纯地让物体发出声音,因此,我重点提醒学生:在让桌上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这是关键之所在。开始备课时,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只是期望学生能答出“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就行。结果学生的发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越多,不就越说明他的探究活动越成功吗?学生要不是实实在在地、真真切切地投入到了探究活动中,他能有那么多的发现吗?能说出那么多让老师都想不到的发现吗?探究实验的目的,不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并且越多越好吗? 在引导学生充分探究体验了“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之后,我认为结论的得出已是非常简单,便很自信地说:“通过刚才大量的事实,我们发现,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它本身都会振动,那这就说明:声音其实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老师的回答非常精彩,只可惜是老师说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动脑得出来的,更不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答出来的。

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当然,很可能,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答出,但是,经过了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都是难得的。

下载声音的产生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音的产生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

    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与实验相结合,提高科学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联系生活实际的科学素......

    声音的产生 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 小学部 李晓红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的产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练习-掌门1对1(推荐阅读)

    课后练习-掌门1对1 1.在百米赛跑中,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假如在听到枪声时才计时,他记录下来的成绩有多大的误差?(当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第一次测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8......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范文合集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2012年东莞市小学科学教研会】 参 评 教 学 设 计 题目: 科学实践“五探”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姓 名: 何 新 单 位: 83330695 联系电话: 13662858......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探究各种物体发生时,看到的现象,听到声音,最后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认知......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练习题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练习题1、(09杭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