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最大基因公司申请基因专利逾3700项
我国最大基因公司申请基因专利逾3700项
新华网 2001.04.27 16:22:59
新华网上海4月27日电(记者张建松)记者从我国规模最大的基因技术公司----上海联合基因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 3700多项基因专利,并同时向国际专利合作组织(PCT)申请了800多项。
据介绍,在这些已申请的基因专利中,包括肿瘤相关基因、肥胖基因受体相关基因、高血压血管紧张素相关基因、老年痴呆相关基因等极具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前景的重要功能基因,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专利实施后,有望产生数百个基因工程药物,为中国的基因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联合基因公司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公司的基本目标之
一。” 该公司副总裁秦义龙说:“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就没有自己的基因产业。”目前,人类基因研究正进入一个“跑马圈地”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和各大医药公司都在竞相寻找各种疾病的致病基因,以便为开发新药、抢占市场奠定基础。而“基因专利”作为保护今后基因功能开发应用唯一有效的工具,是这场“新圈地运动”的制高点,正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目标。
上海联合基因公司是中国最早致力于大规模基因克隆、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基因功能研究、基因芯片和药物开发的生物高科技民营企业,该公司以基因产业为切入点,目前产品已覆盖到生物相关产业和其它高科技领域,总资产超过10亿元。据悉,在新世纪的发展规划中,上海联合基因公司计划在黄浦江沿岸建设一个基因为核心的现代生物产业中心,利用上海高校的人才优势、国家优惠的政策以及灵活的管理服务体制,创造一个世界级的“基因谷”。
与此同时,该公司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还拟构建一个包含一万项基于人类基因的药物发明专利在内的基因库,进行专利融资和专利经营。并将公司现有的生物信息网站----中华基因网,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生命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生物信息中心,构筑一个网上的基因世界。(完)
第二篇:2018年基因技术专利保护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基因技术专利保护
关于基因技术专利保护这一问题,呱呱知道网小编就整理一些信息为大家解答:
当前,基因及基因研究已经成为舆论关注的一个热点,基因工程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制药、医学、能源、环保等领域,并已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信息领域的应用也正在研究开发。就法律问题而言,基因技术可以通过合同、商业秘密、版权、专利等法律手段进行保护。尤其是专利手段,更为重要。鉴于基因本身的及基因相关的技术的专利性一直是近年来国际法律界争议的焦点,而国内相关的讨论并不多。为了说明问题,笔者先从基因本身谈起。基因是存在于生物体细胞染色体上拥有自体繁殖能力的遗传单位。这种单位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位置而作直线排列。现代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基因是具有特定的核苷酸顺序的核酸(多数为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的一个片断,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生物体的一整套基因称为基因组。不同的基因,决定生物的不同特性,不同的基因组,决定不同的生物物种。同时,所有生物的所有基因都是DNA分子,所不同的只是构成DNA分子的四种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次序互有差别。早先,科研人员对基因的研究,主要是以揭示遗传特征为目的进行的。现阶段,全方位的基因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展开。主要是根据已揭示的基因,“修补”、“矫正”、“整合”基因,利用基因相关的技术,造福于人类。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注定要对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作出最迅速和最直接的反应——那就是是否保护和如何保护。每次作出肯定的选择时,立法者所采取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如我国对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均采用了特殊保护的立法例,而有的则对传统的法律概念、原则作扩充解释,以适应新科技发展的需要。对基因技术的保护,则一直存在着争议,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均认为采用专利保护是必要且可能的。但在具体问题上,分歧仍然很大,持反对意见的美国人认为,基因专利的负面影响是大的,研究人员将不得不向动物专利支付更多的费用,以致研究能力下降。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将花费消费者更多的金钱,意味着有限收入的民众将买不起药品。另一种观点认为,给早期基因产品授予专利会阻碍产品的发展,因为,认为发现基因在技术上变得太容易的人在增加,并且专利制度可以给予发明人一大笔开发支出的合理费用的回报和最大的“最终”产品的贡献回报,以致人们对一些已授权的在早阶段研究中的基因专利不进一步开发成第二代基因产品。他人也无法利用该专利继续开发。还有的观点认为,给予植物的专利保护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即社会损失太大。
笔者认为,以上意见仅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而真正涉及到法律问题的则是基因技术是发明还是发现。同时,在审查专利的“三性”原则时,也会遇到麻烦。如果申请的基因序列已经被部分或全部公开,则缺乏新颖性,这在生活中很普遍,问题是公开了别人也不知道(因为只有懂这项技术的才会看得懂)。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以及基因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使得显而易见性即创造性成为最难把握和理解的一条,如何判断哪些参量或因素才是基因创造性的依据相当困难。对于实用性,基因技术的社会效用则需要时间来检验,而让审查员短时间内来衡量实用性则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我们面对的生物技术领域的现实竞争压力非常大,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技术产品甚至肩负起维护和提升一国在国际间的竞争力的使命,如果我们依旧无动于衷,那么将很难跟上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步伐,更谈不上保护和促进我国生物工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技术竞争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基因的保护在我国已经有所尝试,1993年我国专利法首次修订后,化学物质被正式纳入我国专利法的保护范围。而遗传物质如基因、DNA、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RNA和染色体等,都属于生物化学物质,因而也可以像其他化学物质一样被授予专利。因此,在我国迅速全面地对基因提出专利法律保护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只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基因技术的保护,宜采用在专利法基本原则、制度的框架内以特殊方式为基因提供保护的模式。要避免一部专利法便能解决全部问题的倾向,特别地,任何基因技术的使用必须经过周密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论证。在这方面,西方许多国家走在前列,如英国曾颁布《遗传操作规则》、《遗传改良生物控制使用规则》,法国在1992年颁布了《控制遗传物质被改变了的机体的使用和扩散法》,德国制定了《基因技术法》、《基因技术安全条例》、《胚胎保护法》。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及时制定有中国特色的生物技术法规,尽快解决要使生物技术控制有法可依的问题。
第二,淡化发明和发现的区别。专注于基因的可专利性要求。这也符合专利制度的本质和立法目的,产业界只在意基因获得专利保护的最低实质要求是什么,至于其本身究竟解释为发明还是特定发现,理论只有屈从的选择权。
第三,在基因技术的“三性”审查上,专利法可仅作原则性规定。具体操作规则可以其他形式出现,同时规定:基因的实用性判断应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立足于可持续发展。
第四,规定基因技术专利保护的例外情形。目前各国授予基因专利的主要有基因方法专利、基因产品专利、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专利、转基因微生物专利、基因产品的用途和基因本身专利等。而对于克隆人的方法、改变人的生殖系统基因同一性的方法、为商业和工业的目的使用人的胚胎、改变动物遗传基因同一性的方法、任何阶段的人体以及相关基因序列等的简单发现、繁殖动植物的生物学方法、利用基因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均不能授予专利,以维护社会公共道德和捍卫人的尊严。
第三篇:我国基因检测行业的核心与现状
我国基因检测行业的核心与现状
基因检测行业必将带来人类健康预防与疾病治疗的革命,发展空间巨大;现在整个行业无论是技术、服务还是政府监管均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公司基因检测服务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主,2013年市场规模仅为10亿元左右,今年2月CFDA与卫计委叫停基因检测业务后,3月份启动试点单位申报,各龙头公司现处于CFDA申报阶段,短期对业务收入必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非常看好行业长期发展的潜力,但短期我们认为应客观认识行业发展现状,对于有潜力的优质公司给予长期关注。
华大基因拟上市消息近期引发A股市场对基因检测行业的热情与兴趣。基因检测行业作为高端中的高端行业,市场虽然具有浓厚兴趣,但由于很强的技术知识要求使市场难以把握基因检测的实质核心与客观现状。我们认为有必要向市场深入浅出地、客观地阐述基因检测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我们的核心观点。笔者曾于美国从事癌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与医药研发,对国外基因检测行业具有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我们在中国市场的调研,向大家阐述行业的客观情况。
一、基因检测行业产业链
从基因检测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三个主要环节来剖析该行业,是比较清晰有效的方式。
(1)处于产业链最上游的是基因检测仪器与耗材试剂,国外的主要公司是Illumina、LifeTech以及Roche;国内多采取与国外公司合作授权的形式,主要公司有华大基因、贝瑞和康与达安基因;从事自主研发的公司主要有紫鑫药业(与中科院基因组所合作)等。
(2)中游是基因检测服务,而现今国内最主要也是最成熟的基因检测服务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美国的主要公司有Sequenom,VerinataHealth,AriosaDiagnostics和Natera;国内市场主要被华大基因及贝瑞和康垄断,其他公司还包括达安基因,诺和致源,安诺优达等。
(3)下游消费群体包括医院病人、药厂及科研机构等。(一)上游:基因检测仪与耗材试剂
1.基因检测仪器是基因检测的基础,而基因检测仪的核心是基因测序技术,迄今已经产生三代技术:分别是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即Sanger测序技术;第二代基因检测技术NGS(NextGenerationSequencing),主要有Roche的454技术,illumina的Solexa,HiSeq技术和ABI公司Solid技术,Roche454技术已逐渐淡出,计划于2016年正式停产,现今主要以Illumina的HiSeq技术为主;第三代基因检测技术TGS(ThirdGenerationSequencing),主要以PacBio公司的SMRT技术和OxfordNanoporeTechnologies的单分子测序技术为主。2.第二代基因检测技术NGS是现今最稳定,应用最广的基因测序技术,NGS仪器市场被国外几个龙头所垄断,2013年Illimina以5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其后是LifeTech38%,以及Roche8%。3.国内公司采取两条路径:
3.1一条是通过和国外仪器生产商合作,授权或买断产品,到国内贴牌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产品虽然用的是国外的仪器及技术,但申报CFDA走的是国内的仪器设备通道,申报与审批相对比较快。如贝瑞和康(与Illumina合作生产新型测序仪)、华大基因的BGISEQ1000(基于CompleteGenomics的测序平台)、达安基因的DA8600(基于LifeTechnologies的IonProton测序平台)都是采用这种模式。3.2另一条是自主研发的模式,如紫鑫药业(和中科院基因组所合作)。紫鑫药业的基因测序仪采用的焦磷酸发光测序技术,类比的是与Roche454类似的基因测序技术,在测序读长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测序通量及成本上与Illumina的技术有较大不同,中科院与紫鑫药业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最终的Beta测试版。科研机构中,中科院基因组所的于军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谢晓亮教授都是该领域中的领先研究者。(二)中游:基因检测服务
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基因检测服务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一定将带来从未病预防领域到基因治疗领域的革命性的突破。从现在来看,我们认为基因检测服务主要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应用领域:
1.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业务:目前最主要及最成熟的基因检测服务
1.1无创产前检查针对的是一些常染色体疾病,最常见的有21三体综合症、Edwards综合症和Patau综合症。传统的检查方法是通过孕妇B超,发现高危后,再做羊水穿刺,进行诊断,具有一定风险。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可通过孕期检查,抽取母体外周血得到胎儿DNA,通过基因检测的方式判断胎儿是否患病,检出率可达99%以上。1.2市场容量
我国每年有2000万怀孕母亲,现在平均每次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费用约为3000元(终端价格),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检测量的提升,我们若以每次检测费用1500元计算,假设50%的渗透率,估测市场容量为2000万人*50%渗透率*1500元/次=150亿元。
而现在国内市场大小约仅为10亿元左右。在CFDA今年二月份叫停基因检测业务之前,国内主要被华大基因及贝瑞和康垄断,其他公司还包括达安基因,诺和致源,安诺优达等。我们预计2013年华大基因与贝瑞和康的无创体检量均为14万次左右(华大基因略高),按终端价格3000元计算,终端销售额均在4亿元左右。而其他公司如达安基因,诺和致源,安诺优达等总共加总的检测数量约为1万例左右,这其中达安基因占比较高。今年2月由于受到CFDA叫停影响,除个别地方外,基因检测服务已基本暂停,对今年的业绩收入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贝瑞和康一方面申报临床试点,另一方面通过和Illumina合作,申报基因检测设备认证,双线推进基因检测业务在国内的认证。
2.基于基因检测的药物靶向治疗: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处于研究发展初级阶段
2.1基于基因检测的药物靶向治疗
基于基因检测的药物靶向治疗是指通过对患者基因组测序,分析确认某致病基因是否突变,从而对该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乳腺癌患者中,25%的患者是由于HER2基因突变造成,而另外75%的患者,是由于其它单个或多基因的突变造成的。基因泰克的靶向单抗药物赫赛汀,专门用于治疗25%的HER2基因突变的患者。这时如果这另外75%的患者用赫赛汀治疗乳腺癌将是无效的。因此对乳腺癌患者首先进行基因测序,确认是否是HER2突变,可以很好的对症下药,决定是否使用赫赛汀进行治疗。2.2用药敏感性
中国每年耳聋儿童中有不少是因为药物敏感导致的“一针致聋”。耳聋基因可通过线粒体遗传,耳聋基因阳性的儿童表面看起来完全正常,但只要使用了庆大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就会“一针致聋”,若对新生儿在用药前进行耳聋基因检测筛查,则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2.3虽然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处于研究发展初级阶段
基于基因检测的药物靶向治疗的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困难在于:(1)科学界对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刚刚开始,基因和疾病的关联关系研究仍处在比较初级阶段。以癌症为例,除去环境因素,某种癌症的发病往往不是单基因决定的,而是多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失调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所以首先第一点从基因到疾病的单一关联关系就很难确认。(2)现在针对某一特定基因的靶向单抗药物数量较少,处于研究发展初期。(3)基于基因检测的药物靶向治疗大规模应用需要基于以上两点的大数据支持,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3.未病基因检测(疾病风险评估):尚属非常初期阶段,需要未来研究支持及大数据支撑
未病基因检测是指通过对人体进行基因测序,结合一些已知的疾病和基因之间的关联数据,“推测”出该个体患某种疾病的概率。基于与1.2基因检测靶向药物相同的原因,以及我们所知的疾病是外界环境和内在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病基因检测(疾病风险评估)尚属非常初期阶段。在美国,FDA已于2013年底叫停23andMe相关的基因检测服务,而23andMe目前正在向FDA申请注册健康检测类产品。(三)终端用户 从广义的基因检测行业应用来讲,终端用户可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用于医院、独立实验室等的临床应用。二是服务于科研机构的基因测序应用。1.临床应用
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主要就是我们以上提到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业务和基于基因检测的药物靶向治疗,其中主要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业务为主。现在国内基因检测基本都是以医院外包给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独立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的模式。基因检测服务主要分为四大步即:采取血样、基因测序、数据分析与最终反馈。这些步骤对实验室的稳定性和操作的专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技术、成本等因素的考虑,目前医院自主进行此类基因检测服务的可能性较低,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内,外包模式(独立实验室模式)将继续保持主流模式地位。2.科研机构
服务于科研机构的基因测序应用现在处于市场分散化加速的阶段。过去由于技术、成本的原因,国内主要科研机构的基因测序主要通过外送给华大基因等基因检测机构来进行。近年来随着Illumina、LifeTech等公司技术的发展与提升,带来的变化是基因测序仪器价格逐渐下降,测序成本和操作难度逐步下降,现在很多的科研机构已经从Illumina等公司购置了自己的基因测序仪,进行自我服务,所以整个科研机构行业的基因测序处于一个分散化加速的阶段。
二、政府监管
(一)从无监管、到叫停、再到试点申报
1.2014年以前,我国基因检测行业处于无监管状态,基因检测设备基本完全进口国外设备,基因检测服务主要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基本由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两家垄断。
2.2014年2月,CFDA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通知,宣布包括产前基因检测在内的所有医疗技术需要应用的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如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监测、健康状态评价和遗传性疾病的预测,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应用的,必须立即停止。
3.2014年3月,即基因检测叫停一个月后,卫计委发布《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已经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且符合申报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申请试点,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同时明确申请试点的基因测序项目,如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二)企业申报
1.国内领军企业的“两手准备”
1.1以贝瑞和康为例,目前国内企业通过CFDA认证,合法进行基因检测业务,有两种可能的路径。一是按照卫计委规定,申报临床试点,若通过审批,则可合法进行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业务。二是通过和Illumina合作(产品买断贴牌模式),向CFDA申请注册新型基因检测设备。二者如有一项通过审核,均可合法恢复基因检测业务。1.2与国外公司合作的“快车道”
目前行业中的领头企业,如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等,都已经启动了报批和注册工作。他们采取的都是通过和国外仪器生产商合作,授权或买断产品,到国内贴牌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产品虽然用的是国外的仪器及技术,但申报CFDA走的是国内的仪器设备通道,申报与审批相对比较快。如果进展顺利,国内这种仪器设备的正常审核时间约为1-1.5年
1.2.1华大基因:华大基因2013年收购了美国测序公司CompleteGenomics,并将其测序仪更名为BGISEQ,华大基因以此平台向食药总局申请注册。目前,仪器正在委托日立公司进行改进,之前的仪器只能做人的全基因组测序,不适合应用到无创产前检测领域。
1.2.2贝瑞和康:贝瑞和康和Illumina联手生产新型测序仪,向CFDA申请注册。但是这种新型测序仪是否是Illumina最新的NextSeq未获得公开披露。1.2.3达安基因:2012年,达安基因宣布与美国LifeTechnologies战略合作,启动基因测序分子诊断项目。达安基因也以基于LifeTechnologies公司的IonProton测序平台申报注册,目前已获得国家受理号,申请工作已接近尾声。2.外企进入中国市场
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也采取两条路径:
2.1一条是我们在上文所提到的合作贴牌模式,这种模式申报的是国内产品。2.2另一条是通过自主申报的模式,据悉,Illumina等外资公司也有产品在中国进行直接申报,这种模式是为进口产品申报,首先该产品需要有FDA的批文,然后在中国国内走CFDA的进口申报程序,所需时间可能更长。
三、结语
未来,基因检测行业必将带来人类健康预防与疾病治疗的革命,发展空间巨大。现今,我国乃至全球基因检测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虽然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跌破1000美元,但对基因组的解读、临床大数据的积累才刚刚开始。在我国,基因检测设备自主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弱,主要依赖进口与合作;基因检测服务的应用还仅仅主要局限于无创产业检测业务,虽然未来有百亿的市场空间,但现今整个市场仍不到10亿元。政策叫停,各龙头公司仍处于CFDA申报阶段,短期对业务收入必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技术在进步、政策在探索、市场在成长,我们需要给这些从事基因检测的上市及未上市的优秀企业一些耐心和时间,长期关注,帮助成长。
第四篇:达安基因(002030)关于进一步梳理公司整改事项完成情况的报告
公告日期:2010-10-28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进一步梳理公司整改事项完成情况的报告
一、公司自2007年以来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概述2007年,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达安基因”)按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证监公司字28号文《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做好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及广东证监局的统一部署,开展并完成了“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达安基因(002030)关于进一步梳理公司整改事项完成情况的报告。2008年,按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7号公告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治理水平,巩固2007年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成果,把公司治理活动推向深入,本公司对整改报告中相关事宜再次进行了自查,对改进性问题的持续整改效果进行了总结,本次自查未发现新的需要整改的问题,第三届董事会2008年第三次临时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治理专项活动工作整改情况的说明》。2009年,根据广东证监局《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广东证监99号)的相关要求,公司就公司治理专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整改,同时督促各方加强执行力,以切实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2010年,根据广东证监局《关于开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检查专项活动的通知》(广东证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