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沈浩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观沈浩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今天,我认真观看了沈浩先进事迹报告会的视频,深深的被他的事迹所感染。沈浩走了,他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正如雷峰的事迹是平凡的,但雷峰精神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的丰碑;沈浩的事迹也是朴素的,但他的形象却为机关干部下基层为群众服务树立了榜样。正是由于无数个像他这样的基层党员干部,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青春与热血,才铸就了共和国大厦坚实的基础。(范文 先生网 www.xiexiebang.com)
“两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幅挽联的画面让人们的思绪定格在了小岗,定格在了沈浩短暂而又绚丽的人生。
不同的讲者,共同的追忆。安徽省凤阳县县委书记马占文眼中,沈浩是排除万难、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层开拓者;“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懂得,他是个为小岗人倾尽所有也无怨无悔的父母官;沈浩的四哥沈明儒知道,弟弟是个至情至真,愿当众翻跟头博女儿一笑的热血男儿;安徽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明白,他是个肯钻研爱学习,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进取型干部;在农村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夏树眼中,沈浩是一个真实质朴,默默无闻扎根农村的采访对象。
台上,发言者一次次哽咽难平;台下,听众更是无法抑制感动的泪水。掌声在泪水中激荡……
整场报告感人肺腑,获益良多。我作为一名刚刚进入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就是要努力学习沈浩同志的勤奋务实,干事创业,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为基层服务的光辉事业中,磨砺党性,廉政爱民,践行科学发展观,干出成绩,真正带领群众团结共荣,发展致富,在基层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发光发热。
沈浩同志走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无数个以他为榜样的基层干部,我们必将沿着他未走完的路,继续前行!
丰碑有你,“浩”然之气长存!
第二篇:沈浩先进事迹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6年前,沈浩第一次来到小岗村时,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干实事、能吃苦。我记得,他在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当时,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的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我们都盼着改成水泥路。一开始,村里打算从外面请工程队,可一算账,最少也得五十多万。考虑钱太多,沈浩把我们找在一起商量,定下来由村里租机械、群众出工自己干,不仅能省钱,还能让村里人挣些工钱。修路的那些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什么活都干。有一次,看到刚拌好的水泥浆漏在模子外面,他生怕浪费了,一时找不到铁锹,他就把袖子一挽,双手插进水泥里,一捧一捧地铺到了路面上,弄得浑身都是泥浆,手上也烧起了泡……这些,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等路修好了,我们一算账,整整省下了20万。
这次修路是小岗村大包干以来的第一次集体劳动,村民们通过这件事看出来:这个书记是来干实事的。
沈浩知道,光凭种粮食很难让大家致富,必须发展养殖业和现代农业。他千方百计引进了上海大龙公司的养猪项目,采取公司带农户的形式,发动小岗村民养猪。记得那是2004年的4月18号,天上下着毛毛细雨,大龙公司董事长汤卫平亲自押车,送来了100多头小猪。看着这活蹦乱跳的小猪崽,想到这引进的第一家企业给小岗村带来的美好前景,沈浩高兴极了,他抱起小猪就一只一只往猪圈里送,根本不顾身上沾满了猪屎猪尿。汤董事长说:我养了这么多年猪,还从来没这样抱过呢。跟沈书记合作干事,我放心!在场的村民们更是觉得,这位城里来的干部真是把自己当成了小岗人哪!
沈浩时刻都惦记我们老百姓,谁家有个难事、急事,他心里都有一本账。小岗人都说,有困难,找沈浩!其实,往往不等你去找他,他就会来找你。
2005年夏天,有一个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沈浩马上想到徐庆山一家,还住在三间危房里。他一翻身,从床上爬起来,摸把雨伞就往外冲。一路上,天又黑,路又滑,深一脚,浅一脚,鞋子陷到泥里拔不出来,他干脆光着脚,一口气跑到徐庆山家。一进门,看见屋里到处漏雨,房顶上的泥灰“哗啦、哗啦”直往下掉。沈浩跑到床边,急忙把孩子抱在怀里,冲着正在发愣的徐庆山两口子喊道:“还不快走!”他帮着徐庆山把要用的东西一趟趟搬到村委会,找了一间房子让他一家暂时住下来。忙活了大半夜,雨水、汗水混在一起,浑身都湿透了,才把徐庆山一家安顿好。
因为这件事,沈浩下定决心,要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他想方设法,四处筹钱。年底,第一批住宅新区终于建好了。这一年的春节,26户村民欢欢喜喜搬进了新居,徐庆山一家也在村里的帮助下,住上了两层小楼。
86岁的邱世兰老大娘拐棍头子擗了,沈浩怕她不小心摔着,一直记着这事,回合肥时专门给她买了一个新的。老大娘说:“我以为他是随便一说,没想到他真给我送来了。这拐棍拄着踏实!”
沈浩对待我们像亲人一样,群众也把他当成了自家人。2007年大年三十早上,沈浩一开门,看见邱世兰老人站在门口,忙问大娘有什么事?老人说要请他吃顿年饭,沈浩一听放心了,但不想给大娘添麻烦,连忙说:“老人家,你的心意我领了,饭就不吃了。”大娘说,我可是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你不去可不行。老人备下了鸡鱼肉蛋,请外甥媳妇帮忙,做了一顿她这辈子最丰盛的年饭。沈浩怀着感激的心情,吃了这顿难忘的年饭。等他匆匆赶回合肥,已经是大年三十晚上9点多钟了,他的妻子、女儿还有那90多岁的老母亲,还坐在饭桌前,眼巴巴地等着他呢。
将心比心,乡亲们渐渐觉得已离不开这个省城来的干部了。
转眼间,沈浩到我们小岗快3年了。这3年里,他带着我们修通了道路,建起了住宅小区,盖起了农贸市场,全村的人均收入从2300元增长到5000元。他还对小岗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小岗眼看着就要迈入发展的快车道了。这时候,3年选派期快满,沈书记就要回城了。
说实话,我们这些“大包干”带头人当年连杀头、坐牢都不怕,却在2006年的秋天,真的“怕”了一回。怕啥呢?怕沈浩走哇!小岗的发展正在关键时期,他怎么能走呢?我们急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凑在一起合计,说什么也要把他留下来!
大家都相信我,也知道沈浩信任我,要我去找沈书记。那天下午,我找到他就说:“沈浩,你不能走!”沈浩先是一愣,接着递给我一根烟,自己也点上一根。他抽了两口,叹了口气对我说:“老金子,我真的想回家了。来小岗这三年,我与老母亲没有见过几次面,女儿跟我也不亲了。还有啊,我有些工作没做到家,觉得对不起你们……”听他这么一说,我握着他的手说:“沈浩,这些年,你为我们把心都操碎了。可是,小岗正在大变样,你要真走了,我们怎么办?我们都想好了,一定要把你留下来。”就这样,我们村98户当家人,按下红手印,向组织上提出请求,硬是把他留在了小岗村。
这一留又是3年,眼看沈浩的第二个3年又要到期了。在一次会上,我试探着问他:“沈浩,你给我们说个实话,到年底,你还愿意留下来吗?”沈浩大大
咧咧地笑着说:“只要你们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于是,2009年9月24号,我们186户当家人又一次按下红手印,想要再次留住这位好干部。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多月后,我们离不开的沈书记,竟这样悄悄地走了。大伙含着悲痛,第三次按下红手印,请求把沈书记永远留在小岗村。
去年11月8号,我们小岗人,流着眼泪,把沈浩的骨灰接回了村里。那天晚上,在沈浩的墓前,我大哭了一场。
沈浩呀!现在,我家每年收入好几万,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从心里感激你。我家重新装修饭店,你还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金昌食府”。饭店就要开张了,可是,你还没喝上一口开业酒,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老天啊!难道我们三年前把你留下来,留错了吗?现在,我们什么都有了,可是我们的沈书记却没了。沈浩,我对不起你呀!要不是当初我们大伙儿一起挽留你,也许这时候你正在省城上班,你早已把老母亲接到城里,尽你的孝心,你也能多陪陪爱人,帮她做做家务,你的女儿也不用送回老家上学了……
沈浩,我们的好书记,请你安息吧
沈浩先进事迹报告
第三篇: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
内容摘要: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乐观向上,顽强拼搏,不浮躁,不懈怠,不消沉,努力在平凡的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热血铸就英雄魂,浩气长存天地间。这是学习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后,人们对沈浩共同的感受、由衷的赞美!沈浩同志在短暂的人生中,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对事业无私奉献。在小岗村的工作岗位上,他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赢得了老百姓由衷的拥护和赞誉,在人民心中竖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我学习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后,心里十分感动,久久无法平静。我决心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精神,下面我结合自已的工作谈谈对沈浩同志精神的认识:
向沈浩同志学习,就要立足岗位、恪尽职守。作为一员团干部要时时刻刻从自身的岗位和工作实际出发,履行好义务,行使好权利,要勇于负责,倾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要专注投入,不懈进取。要做到让组织放心、让广大青年员工满意,不辜负组织和青年的信任;要在工作中带领广大青年员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从技能、服务、基础工作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全省“青年文明号”各项基础管理软件,各项管理工作做到井井有条、安全生产有条不紊,青年文明号氛围浓厚;经常性地开展岗位练兵、服务上真正创出名牌,并在安全生产中起到典范和号召的作用;使青年文明号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得到提高。各项服务工作要以客人的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细化服务、优化服务、创新服务,充分发挥“青年文明号”的独特优势,全心全意为客人着想,无微不至的为客人提供优质、高效、贴心、温馨的服务。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向沈浩同志学习,就要淡泊名利、苦干实干,甘当踏实苦干的老黄牛。作为基层的一名团干部要淡泊名利,不事张扬,踏踏实实干事,勤勤恳恳工作,尽心尽责,一丝不苟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甘当老黄牛,在事业的发展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挖掘广大青年员工潜能,让他们认识到服务工作的崇高性,真正深入到群众之中,与广大青年员工交上朋友,倾听他们的声音,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做到情感相融、同甘共苦。让团员青年带动广大员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计名利得失,让加班加点,“不计报酬,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增强了青年员工正确实现自身价值的信心和决心。有效开创了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激发了青年们的热情,为团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向沈浩同志学习,就要不怕困难、坚定信心,永葆勤奋进取的事业心。干事创业都会遇到困难、碰到挫折,作为一员基层的团干部就要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要学会在风雨中搏击风浪、磨炼意志、强健体魄;就要鼓足勇气、坚定信心,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一种精神,在挑战中发现机遇,在困难中寻找对策,要不断追求进步,不断提升能力,不断开拓事业,善于学习,善于钻研,善于借鉴,善于总结,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工作思路、具体措施和实际本领。要在认清职责中提升新境界,继续保持蓬勃朝气和创业激情,在推动集团公司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更大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要在学习实践中增长新才干,及时把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开拓创新,有所建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乐观向上,顽强拼搏,不浮躁,不懈怠,不消沉,努力在平凡的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通过对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沈浩精神的实质就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勤奋敬业精神,勤俭节约、埋头苦干的艰苦奋斗精神,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的爱民精神,舍小家为大家、不计个人名利的无私奉献精神,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锐意改革精神,迎难而上、永不放弃的百折不挠精神”。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学习沈浩同志的精神,只有把基层当作施展才干、建功立业的舞台,才能让自己人生更加精彩。
第四篇:沈浩先进事迹材料
沈浩先进事迹材料
沈浩[1],男,生于1964年5月,安徽萧县人,毕业于安徽省铜陵学院。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省财政厅参加工作。2004年2月,他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萧县圣泉乡孙秦庄行政村,2009年11月6日去世。铜陵学院(原铜陵财专)1986届会计专业毕业,为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小岗村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2004年到小岗村工作以来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
沈浩在小岗村住下来了,一住就是几年。处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住在村民家中。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二十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十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三年。
办工业、兴商贸、科学种田,以市场经济的头脑发展种植、养殖和高效农业……六年来,沈浩为带领着小岗村做了太多的事。农家乐生态游促进小岗村振兴发展,“大包干”纪念馆每年接待各地游客万余人次……
小岗村新带头人、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
2006年,小岗村跻身2005“全国十大名村”,2007年初,小岗村被授予“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一个美丽、和谐、富裕、文明的的社会主义新小岗重新向世人展示着它独有的魅力。
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2009年11月6日凌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去世,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2009年11月8日,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等看望沈浩同志亲属,并转达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亲切慰问。
[2]应小岗村村民强烈请求,沈浩同志亲属同意将沈浩同志骨灰安葬在小岗村公墓。
日前,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沈浩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决定,追授沈浩同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在央视携手全国主流都市报网媒体报道联盟和搜狐网联合打造的2009“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根据活动推选委员会成员意见和网友、观众投票结果综合评定,沈浩最终成功当选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0年2月11日8时,感动中国颁奖盛典,在央视一套播出。“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沈浩的颁奖词: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2009年11月6日凌晨,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悄然离世。得知这位名叫沈浩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去世的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
在沈浩去世20多天后,记者走进小岗村。倾听了一名共产党员、村干部殚精竭虑为人民的感人故事,体悟到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忠实践行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感受到三份“请愿书”上那几百个红手印的真诚与滚烫„„ 2009年隆冬。江淮大地朔风凛冽。
一场隆重的葬礼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举行。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请回沈浩同志骨灰。此刻,上百户人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聚集在这片旷野上。
一块高大的黑色墓碑被一双双粗黑的手立了起来,上书:“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之墓”。
方方正正的墓室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红手印,中国农民意志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表达。
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如今,那张“生死契约”已经平静地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整整31年后,朴实的小岗村人为请回一位普通村干部的忠魂,再次庄重地按下红手印。
一步一个脚印,沈浩带领小岗人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2006年秋天,98个红手印把沈浩留在了村里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的朴素想法。
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对初来乍到的沈浩记忆犹新。2004年,猴年春节刚过,她起了个大早开始忙活。听说从省财政厅下来个干部,要住在村里,她去给他准备好铺盖。中午,韩巧兰在街上看见个身穿深棕色棉夹克,中等个头,白净脸的中年男人正往村民家里走。一打听,他就是新来的书记——沈浩。
“他恐怕在小岗呆不了两月。之前下来的干部,有的来这‘镀镀金’,回去就提拔。”韩巧兰和村里人的想法一样,但她心里纳闷,“这书记一来就下农户家,看来和以往的干部不太一样。”
“我要一家一户吃顿饭。你陪我去关友林家。”沈浩说。一听说要去关友林家,韩巧兰犯了难:“沈书记,他家老婆孩子精神都有问题,吃的像猪食,卫生条件可差。苍蝇哄哄叫,床上、锅台上都是,多得像头毛。我就不去了。”韩巧兰心直口快。“村上人不去他家,我更要去看看到底有多难。”关友林家这顿饭,沈浩吃了。不久,工匠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地面打了水泥。全家办了低保和特困户手续。
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有人甚至对外派干部来小岗村有抵触情绪,提出“岗人治岗”。“是啊!小岗肯定难搞,既然来了,还怕吗?要退缩吗?绝不!”沈浩在日记中写道,“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小岗,了解民意,踏踏实实干几件事,让村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建议,自己的路能否自己修?这与沈浩的想法不谋而合。
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干部来到工地。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找不到铁锹,沈浩就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全身都是泥,手还被灼伤。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路修好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
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多年无人敢过问。不收回,邪气滋长,正气难树。敢不敢收?村里几百双眼睛瞅着新来的书记。以前有开警车来小岗村挂职的干部,也没敢咋样。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熟悉沈浩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冬天,穿上村里5块钱买的老棉鞋;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谁家的剩饭端起来就吃;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我们财政厅”变成了“我们小岗村”;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 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房东说。
“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至今还拄着沈浩送的拐杖。“沈浩看原来那根拐棍要断了,怕我摔着,说要给买根新的。我以为他随便一说,没想到他专门买了新的给我送过来。这拐杖拄着踏实。” 五保户韩庆江那天突然发病,沈浩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送他去抢救。后来又安排他去当门卫,如今一月能挣500多元;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掏出1000元钱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4人有残疾,沈浩逢年过节都要送去慰问金和年货。“这样的干部我们觉得可靠,很难找!”“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道出了小岗人的心声。穿行凤阳乡间,如同穿行在乡土中国的千年沧桑。
600多年前,朱元璋在饥饿中崛起,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民的呐喊与抗争,但后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花鼓声,伴随着乞讨、流浪,成为凤阳人共同的辛酸记忆。
革命起于贫穷。向穷困抗争,与命运搏战,这是中国农民求索千年的主题,更是横亘在当今小岗人面前绕不过去的坎儿。20多年来,小岗人不是不曾努力,不是没有探索,但几经沉浮最终没成气候。比起其他名村,小岗村的步子明显慢了。
2005年秋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沉浸在秋收喜悦中的小岗人再次兴奋起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用平实的20个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沈浩在日记中记录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心得:“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离中央的要求,离农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差距,这令沈浩常常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静夜孤星、青灯黄卷,沈浩苦苦求索,村西头那间小屋中,“三农”问题的书堆满了书架、案头;他还带着“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赴华西村、耿庄、大寨、西沟村、南街村等名村取经。
从书本中找思路,从实践中学范例。沈浩的心中渐渐明朗: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
要迈开步子,先要解放脑子。然而,这又谈何容易!
遇到重大决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带头人们一起“拉拉呱”。过去“两委”班子不全、人心不齐,矛盾多、积怨多、问题多掣肘小岗发展,如今冰封开始融化了,人心开始聚拢。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也开始生产了,大包干纪念馆建起来了„„
离小岗村不远处,有著名的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思想时常在警醒沈浩。他明白,要想让小岗村人同乐,先得让大伙同富。村民们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小岗村当年的茅草屋、“大包干”纪念馆、文化广场等成了一个个旅游景点,“小岗人家”、“大包干餐馆”、“金昌食府”等餐馆红火起来。沈浩还争取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开辟了直通合肥的长途汽车线路,创安徽全省由一个村发往省城班车的先例。2006年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1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小岗要发展,村党组织建设是关键。沈浩从抓班子、抓党员、抓阵地入手,在上级党组织支持和帮助下,充实和调整了村党组织,把年富力强、作风过硬的骨干,把有点子、出力气的致富带头人,把自愿到村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吸纳进班子,建起了小岗村的第一个党员活动室,第一个大学生民兵连„„
村里的路平了、灯亮了;小岗人心中的灯,也亮了。然而,三年任期一瞬即至。2006年秋天,小岗人的心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起来。“当年我们杀头、坐牢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们真怕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小岗村人最讲事实,好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好也不会有人说好„„小岗村人舍不得他,小岗村需要他,离不开他„„”严宏昌等几个人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
走,还是留,沈浩焦灼不安,选择两难;挽留,还是欢送,小岗人的选择也不轻松。当年率先按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这次却没按下手印,“离开妻子、老母、女儿,在小岗踏踏实实干了3年,都想让他留下,可又不忍心啊!” 挽留是爱戴,不挽留是疼爱。然而,沈浩选择了留下。2008年金秋,胡锦涛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时讲的一席话,让沈浩感到肩膀上沉甸甸的。2009年秋天,又一纸按有186个红手印的信递到省委组织部
2008年9月30日,又是一个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在“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家的小院里,总书记亲切地同乡亲们拉起家常,了解大家的所愿所盼,解答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气氛热烈活跃。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环境搞整洁,使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乡亲们倍感温暖和鼓舞,也让在场的小岗村领头人沈浩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当得知沈浩是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任职,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干部时,总书记热情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总书记与最基层干部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刻让沈浩满眼噙泪,责任油生,“当我握着总书记手的时候,一切艰辛、酸楚、委屈都没有了。”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总书记到小岗来,对我们是荣誉,更是动力,农村有困难更有机遇,小岗村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要不断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小岗村也不例外,只有发展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只有发展才是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只有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村。”
怎么让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新起点上,沈浩和小岗人在思考,该发展什么、突破什么?这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共同思考。
沈浩带领村“两委”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拟订了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这个规划,小岗村将形成“一环两轴一点九区”的规划结构,对现有村庄进行整治,包括建筑外立面、村容村貌整治,进而小岗将建设成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铭记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深化改革。沈浩要重新激发出小岗村改革创新的活力。
早在2006年,沈浩就提出流转村民一部分土地进行整理,田成块、路成网、水灌通,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可没想到这个想法让他陷入空前的困境。发展是硬道理,但“摸着石头过河”也艰难。最难的,是土地问题。凤阳鼓楼,苍然屹立。“万世根本”——600年的风霜雨雪,让鼓楼上朱元璋亲书的四个大字愈发遒劲而厚重。人民乃国家之根本,土地乃农民之根本。这万世根本,以无可阻挡的力量穿越时空,凝视沧桑。沈浩与它,有过不止一次的对视,每一次,都觉得字字千钧。村党委副书记张秀华说,当时有人把这种土地流转方式误解为要收回土地,集体经营,许多群众一时想不通,不支持;还有人当天同意签流转协议,第二天就变卦了。沈浩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流转也是改革。” 一年除夕,张秀华接到沈浩的电话:“我在村里宿舍,过来陪陪我吧。”一进门,只见沈浩眼里含着泪水,委屈地说:“在村里搞土地流转太难了,村民们不同意。” 对土地的挚爱,如同血液流淌在小岗人的血脉里。作为农民的儿子,沈浩深深地理解这一点,每一步改革他都愈加谨慎,在发展和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寻找结合点,沈浩冥思苦想。那年除夕,沈浩没回家,而是挨家拜年,挨户说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正是这个时候,总书记在小岗村的一席话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也让沈浩心里敞亮多了。成立村民土地流转理事会,规范流转程序,发挥村民自身作用„„改革,要平衡多元的利益诉求;改革,免不了有意见碰撞。为了土地,大家每次开会免不了争几句,有时意见分歧很大,但思路在争论中逐渐明朗,共识在交流中逐渐形成。小岗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2009年1月8日,小岗村与“美国GLG集团”、“从玉菜业”、“瑶海”、“天下一碗”签下四份投资大单。招商引资,对小岗的发展是关键一环。
GLG集团要在小岗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马上要开始建设,地面必须平整。时间只有5天,最大的难题是迁坟。
迁祖坟,在农村是天大的事。2009年4月12日,村“两委”开会,挨家挨户动员。4月14日,村干部带头锯树、迁坟,第二天,村民们全动起来了,最多的一家迁了12座祖坟。响彻荒野的爆竹声中,村民韩庆江家爷仨哭着给祖先磕头:“咱小岗村要发展,今天给你们搬家了。”
此情此景,沈浩泪水夺眶而出,抱拳三作揖,高声道:“先人们,沈浩向你们道谢了!父老乡亲,谢谢你们支持小岗村工作!谢谢你们支持咱们子孙后代!” 204座祖坟,在预定时间全部迁完。“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沈浩在小岗的6年,是村里发展最快的6年,是大家受益最大的6年,也是小岗村树立新形象的6年。” 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000多元。小岗村可以大有作为,沈浩还有更远的宏图大愿:完成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下属农工商、物业管理、文化传媒等几大分支的小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运作;小岗村要用3年时间争取上市„„
春去秋来又三年。2009年秋天,小岗人又着急了——“沈书记!走,还是留?” 红手印,还是红手印!186位小岗人要留住他们致富的领路人。
怀揣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小岗村的发展蓝图,沈浩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2009年冬天,小岗人用深情的红手印把他们的第一书记永远留下„„
2009年9月起,总书记考察小岗村一周年之际,小岗村参加了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沈浩和村党委把党员们从繁忙的工地上、田地里请到一起,对照总书记的嘱托,对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谋划小岗村科学发展之路。“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沈浩读着铿锵的话语,总书记的嘱托如醒钟在耳。
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是走,还是留?无尽的牵挂,一样的深情,再一次让沈浩难以抉择。
想走。离家6年,太长了„„
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90岁的老娘,他特别牵挂。
“娘,儿子要到凤阳小岗工作了,不能照顾您老人家了,请您到我哥那里过一段时间,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到小岗上任后的第一个“五一”节,沈浩把老母亲送到四哥家。老娘深明大义:“乖乖,在人家那儿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我的乖乖要听党的话。”沈浩听了,鼻子直发酸。临上车,他“扑通”一下跪倒,给老娘磕了一个响头。爬起来,已是泪流满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想起老娘,焉能不潸然泪下!
女儿沈王一属狗,沈浩亲昵地叫她“汪汪”。2004年,10岁的“汪汪”舍不得爸爸走,送了他一个嵌着自己照片的相框,在背面留了一串歪歪扭扭的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第一次决定留任后,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妻子工作又忙,沈浩就把女儿送到了老家萧县读寄宿中学,却也开始了绵长的思念和无尽的愧疚。
每年3月7日,沈浩总会抽空到萧县的学校为女儿过生日。2009年的那天,沈浩忙完工作后急忙赶往萧县,紧赶慢赶还是到晚了。远远地看见女儿在宿舍的阳台上张望。在操场上,沈浩想逗女儿开心,连翻几个跟斗,就不停地喘。女儿看着爸爸卖力地逗她,眼圈一下红了,扑到沈浩怀里嚎啕大哭,“爸,我想你啊,就是想你。”沈浩抱着女儿,泪水和着汗水一起淌。妻子王晓勤在银行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买粮食、搬东西很吃力,沈浩只好说:“花点钱,请别人帮忙吧。”王晓勤盼望着夫妻早日团聚,不同意沈浩留任。沈浩耐心劝慰:“让我再干3年吧,第一个三年是搞基础建设,第二个三年才能把村里经济建设搞上去,让大家富起来。” 想留。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又让他牵肠挂肚„„ 2007年除夕一早,沈浩一开门,80多岁的邱世兰坐在他屋前。大娘哆哆嗦嗦地说:“沈书记,去我家吃年饭吧。二十多年了,我是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吃可不行。”面对大娘浑浊老眼里流露的一片真情,沈浩去了。6年过了5个春节,他有3次在小岗吃的年饭。村里正在修建的敬老院快竣工了,沈浩把它建成了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村里的老人安享晚年,是沈浩的梦想。为了留下他,小岗村人两次“红手印”个个千斤重。两厢牵挂,一样深情。
对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来说,没陪沈浩到县城体检,恐怕是今生最大的憾事。沈浩在去世前的10多天问金乔:“你爱人在县城医院哪个科室工作?”“我说是做B超的,他摸摸胸口说最近这儿总有点不舒服,哪天请弟妹帮着检查检查。”金乔回忆着。
“心力疲倦、口干舌燥、浑身无力、特别累„„”这些词在沈浩的日记里频繁出现。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体力早已严重透支„„
2009年11月5日上午,沈浩陪同来小岗考察的三批客人。中午,略饮薄酒。下午三点多,累了几天的沈浩对金乔说:“我回去睡会儿。”然而,这一睡,他就再也没有醒来。一座上足了发条、从不歇息的钟,停摆了。
沈浩真的走了,永远地走了,小岗人的心也被牵走了。“让沈书记留下吧!”肝肠寸断的小岗人这次下了决心。
凤阳县城鲜花如海,挽幛如云,数以千计的群众送别沈浩最后一程。一副长长的挽联浓缩了沈浩人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时光: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
在这一头,小岗村的男女老少们在迎候他们的沈浩书记。寒风冻泪,枯草过霜,小岗村在呜咽。
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拖着病躯,让家人搀扶着,要看沈浩最后一眼:“沈书记他人好、干得也好,我要来送送他”“孩子啊,我们接你回家„„”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记得曾在一次会上问:“沈浩,你给我们说个实话,到年底,你还愿意留下来吗?”“只要大家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一语成谶,却在顷刻间应验。2009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初一,这是小岗祭奠先人的日子。一场罕见的大雪不期而至,飘飘洒洒,漫天飞舞。
清晨6点多,58岁的殷广勇拖着一个5岁、一个7岁的孩子,借了20元钱买了纸和鞭炮。在雪地上,爷仨几步一个踉跄,扑到墓地,身上还穿着沈浩脱给他的衣服。„„
小岗村的群众,至今还不适应沈浩书记“休假”的日子—— 关学莉在村文化广场上打着打着腰鼓就停下来,哭了,村腰鼓队的穿戴和“咚咚”敲响的鼓,都是你给置办的;戴世英把你的照片放在锅台上,边做饭,边掉泪,后悔不该为了宅基地天天找你闹;工匠马实还想在深夜收工的归途上,看到你住处闪亮的灯光;大学生“村官”汪静静依然每天帮你擦桌子,等待着你风风火火的身影„„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舍得走了,走得如此匆忙—— 妻子还等着你回家喝一口煲好的热汤,女儿还等着你和她一起打开世界名著的书箱,老娘还在等着你轻拢她的风霜白发„„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离开了,离别得这么无声——
修环村路、引进项目、盖敬老院„„你布置的年底前要完成的11项重点工作,还等着你带领大家一起完成去验收呢。你想写的那本书《我在小岗工作的日子》,村干部们还盼着自己的名字能印在书上呢。韩巧兰还记得你说过,她家门前的小岔道,一定能在年底前铺上光光的水泥,放炮过年,她盼着你把路铺到家门口呢„„
沈浩,你不该走。你做过的一切,小岗村人民记在心底。小岗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见证着,见证着一位农民之子、小岗之子的深情。
在入党志愿书上,你写道: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沈浩,你做到了。
你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信念如山,真情不改,“红手印”印证了你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第五篇:学沈浩心得体会
学沈浩心得体会
连日来,沈浩,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却响彻了中华大地。他用奔波辛劳真情倾洒,成就了小岗村的小康梦想,催开了那里的的富民之花。他在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写下一个大写的“人”,为自己平凡而不平淡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个普通的“村官”如何能够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干出如此不平凡的业绩,让那些群众在送别之时,当场洒下了泪水。“感人心者,莫外乎情”。我想,能赢得群众如此般的信赖和拥护,只缘于他的一片真心里有着对百姓最深沉的爱。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学习沈浩同志的精神,学的就是他“爱民、为民、富民”的高尚品格,学的就是他始终将“做事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习沈浩同志,就是要牢记宗旨,甘当公仆,深怀爱民之心。在他长达6年的农村工作中,始终遵循“民生为大”的发展理念,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的最高追求,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作为企业的负责人,我从他身上看到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重要性,感受到了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深切理念。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才是处理好干群关系的一条真理之路。
学习沈浩同志,就是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恪守为民之责。正是因为他不论走到哪里,都心无旁鹜地把心血倾注于工作,满腔热情地深入到群众中了解民情民意,竭尽心智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所以他才能用自己的行动树立出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我们学习沈浩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坚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上,花在体察民情、为群众排忧解难上,花在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上,以良好的作风赢得民心,以实在的政绩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学习沈浩同志,就是要处处为职工着想。沈浩在小岗村工作的6年时间,没有好大喜功、沽名钓誉,而是格外珍惜民力、脚踏实地、苦练内功,率领全村群众紧紧围绕“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这根主线做文章、打基础:推行农业栽培新技术、修建道路、发展“农家乐”旅游„„桩桩都是让老百姓受益的事,件件都是让老百姓满意的事。我们要像他那样,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以职工情绪为第一信号,以职工需要为第一选择,以职工满意为第一追求,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带领职工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