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1-4月河南省直管县经济运行情况
2014年1-4月河南省直管县经济运行情况 1-4月,全省10个省直管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较高,消费市场增长平稳,财政收支、金融信贷运行正常。
工业:1-4月,10个省直管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2.4%,比全省增速高出1.3个百分点,比1-3月省直管县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有9个省直管县增速超过全省增速,其中有5个省直管县增速超过13%。
固定资产投资:1-4月,10个省直管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8.82亿元,同比增长17.4%,比全省增速低4.0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6.4%,比1-3月省直管县增速高3.2个百分点。有5个省直管县增速超过全省增速,有2个省直管县增速低于10%。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43.61亿元,同比增长23.4%,比全省增速高6.9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7.6%。
房地产开发:1-4月,10个省直管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3.50亿元,同比增长24.0%,比全省增速高7.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4.5%,比1-3月省直管县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有6个省直管县增速超过全省增速,有2个省直管县负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122.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6%,比全省增速高19.6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7.6%,比1-3月省直管县增速回落7.4个百分点。
有7个省直管县增速超过全省增速,有3个省直管县增速低于15%,其中1个负增长。
消费品市场:1-4月,10个省直管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1.73亿元,同比增长13.0%,比全省增速高0.4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7.5%,比1-3月省直管县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有7个省直管县增速超过全省的平均增速,其余省直管县增速均在12%以上。
外商直接投资:1-4月,10个省直管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87万美元,同比下降40.7%,比全省增速多降28.9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2.6%,比1-3月省直管县增速回落39.8个百分点。
财政税收:1-4月,10个省直管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8.26亿元,同比增长13.1%,比全省增速低1.3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5.5%,比1-3月省直管县增速提高0.9个百分点。有6个省直管县增速超过全省增速,2个省直管县增速下降。10个省直管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20.23亿元,同比增长6.0%,比全省增速低3.4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7.3%,比1-3月省直管县增速低10.7个百分点。
1-4月,10个省直管县国税收入完成25.13亿元,同比增长
2.3%,比全省增速低9.3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4.4%,比1-3月省直管县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有7个省直管县增速超过全省增速,有2个省直管县增速下降超过10%。其中:工业增值税税收完成12.36亿元,同比下降10.4%;商业增值税税收完成2.90亿元,同比增长10.2%。地税收入完成30.29亿元,同比增长5.2%,比全省增速低2.3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5.2%,比1-3月省直管县增速上升0.4个百分点。
金融:4月末,10个省直管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172.42亿元,同比增长11.0%,比全省增速低1.9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5.5%,比1-3月省直管县增速上升2.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108.27亿元,同比增长20.3%,比全省增速高5.6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4.5%,比1-3月省直管县增速上升4.4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668.86亿元,同比增长13.0%,比全省增速高2.0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7.7%,比1-3月省直管县增速上升3.5个百分点。
第二篇:1-7月鹰潭市经济运行情况
当前我市经济形势与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项目建设为核心,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克服了特大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1-7月,我市有3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进入全省前三位,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三。
一、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增幅分别位居全省第二和第三位。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快财税结构调整,全市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快速增长。1-7月,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83416万元,同比增长50.1%,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3022万元,同比增长50.2%,增幅位居全省第三。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增长,均连续4个月保持50%以上的增幅。
1-7月全市财政预算支出210924万元,同比增长28.8%。全市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涉及民生方面的资金101490万元,占全市支出的48.1%,同比增长25.6%。
二、工业生产平稳增长。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7.15亿元,同比增长15.5%,增幅同比加快10.9个百分点,比上月回落4.7个百分点。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1.83、11.86和33.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1%、13.8%和6.9%;
按轻重工业分: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94和101.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8%和14.4%;按产业分:铜产业和非铜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84.66和22.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和9.3%。1-7月,全社会用电量16.75亿度,同比增长13.0%,其中工业用电量13.47亿度,同比增长16.8%;全市工业用水量146.47万吨,同比增长22.2%。
工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1-7月,全市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7.14亿元,同比增长58.5%;利润总额33.40亿元,同比增长53.4%;利税总额49.47亿元,同比增长45.9%,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303.60%,同比提高51.1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推进,房地产投资小幅回落。1-7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4.96亿元,同比增长32.2%,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八位,同比前移3位,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48亿元,同比增长29.8%。从三次产业看:一产完成投资2.08亿元,同比增长77.0%;二产完成投资59.65亿元,同比增长68.2%,其中工业投资58.98亿元,同比增长67.1%;三产完成投资23.23亿元,同比下降15.8%。1-7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50亿元,同比下降4.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8.1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大幅增长,同比分别增长82.6%、154.2%;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步增长,同比分别增长33.8%和40.2%。
四、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市场物价小幅上扬。1-7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1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增幅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分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6.43亿元,同比增长20.2%,乡村实现
消费品零售额3.08亿元,同比增长18.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94、35.36、0.45和6.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8%、13.4%、14.2%和56.5%;从商品销售类别看: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及汽车类商品持续热销,同比分别增长36.6%、61.1%和79.7%。
今年以来,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温和上涨,7月份,市场物价受食品价格上涨及翘尾因素影响持续上行,环比物价指数达100.9%
1-7月份,各月价格指数呈上升走势,其中:1月份同比上涨2.1%,2月份上涨3%,3月份上涨2.9%,4月份上涨3.1%,5月份上涨为3.0%,6月份上涨3.2%,7月份则上涨4.0%。1-7月份的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9%,仍呈“六升二降”的格局,其中:食品类上涨4.6%,比上月提高0.7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6%;衣着类下降4.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1.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涨0.6%,居住类上涨9.6%。
五、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发展平稳。1-7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96450万美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位;同比增长75.6%,增幅高于全省9.3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五位。1-7月,全市5000万元以上省外项目进资60.78亿元,同比增长22.6%;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2213万美元。
六、旅游发展形势继续向好。1-7月,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64万人次,增长13.2%;实现旅游总收入24.5亿元,增长15.4%;
接待境外游客5.89万人次,增长12.6%;旅游创汇1052.5万美元,增长14.8%。
七、金融市场平稳运行。1-7月,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全面增长,总体运行情况良好。7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07.20亿元,比年初增加47.46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05.26亿元,比年初增加47.06亿元,人民币中储蓄存款余额为168.63亿元,比年初增加22.14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13.59亿元,比年初增加28.07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13.15亿元,比年初增加27.97亿元,短期、中长期贷款继续增加,短期贷款余额为110.83亿元,比年初增加25.5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81.82亿元,比年初增加11.68亿元。
八、城市居民收支稳定增长。1-7月,全市城镇家庭人均总收入9948.69元,同比增长10.9%,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9029.25元,同比增长10.1%,增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呈“三升一降”态势,其中工资性收入6566.6元,同比增长10.1%;经营性收入772.03元,同比下降2.8%;财产性收入218.09元,同比增长66.2%;转移性收入2391.96元,同比增长15.0%。
1-7月,全市城镇家庭人均总支出8392.57元,同比增长11.5%,其中人均消费支出6394.44元,同比增长10.7%,增幅比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呈“七升一降”态势,其中食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它商品和服务分别同比增长3.3%、24.6%、14.2%、18.9%、5.5%、57.7%、27.0%,衣着类同比下降10.6%。
九、交通、物流业快速增长。1-7月,全市公路客运量3496万人,同比增长22.7%;公路旅客周转量67829万人公里,同比增长49.2%;公路货运量2492万吨,同比增长54.7%;公路货运周转量522717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64.9%。1-7月,全市物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5713万元,同比增长205.2%;物流企业上缴税收16153万元,同比增长176.7%;新增汽车货运车辆数3695辆,同比增长93.3%;新增汽车货运车辆吨位数7.18万吨,同比增长116.9%;货运车辆总吨位数15.78万吨,同比增长119.7%。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日
第三篇:1-5月经济运行分析
阜康市2011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落实张春贤书记对昌吉州提出“三个率先”要求的关键之年。上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工作在州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四届六次党代会、四届五次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层层抓落实,先后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和办公会议多次听取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就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资金短缺、立项审批和用地规划等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解决。面对“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经济社会依然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强化运行协调指导,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1-5月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4.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亿元,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20.5%,工业增速达32.77%。规模以上企业由去年同期43家增为今年的57家,净增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34亿元,占市属工业增加值的93%。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成为拉动阜康市工业增长的新动力。
主要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原煤完成115万吨,同比增长47.1%;发电量164231万千瓦时,增长87.7%;焦炭56.9万吨,增长5.8%;洗煤70万吨,增长38.2%;原铝1.58万吨,增长7.4%,小麦粉1.23万吨,增长9.8%;碳化钙14.5万吨,增长121.8%;水泥14.34万吨,增长32.6%;商品混凝土20.85万立方米,增长145.3%。电解镍0.19万吨,下降14.6%,精炼铜0.086万吨,下降50.7%。
1-5月份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增长20.48%,其中完成-1-
一般预算收入2.79亿元,增长43.08%。金融运行继续稳中有升,各项贷款余额47.59亿元,增长22.05%;存款余额61.13亿元,增长36.73%。
(二)突出项目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显现
一是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对确定的88个重点项目、23大类99个民生项目实行领导领办和部门承办制度,由人大、政协和党政两办、督查考核和纪检监察等“六位一体”督查部门对全市确定的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和援疆项目进行了全方位督查。改变过去被动服务模式,政务中心、国土资源等部门通过实行“服务清单制”和下发催办单,切实增强服务的主动性。截至目前,88个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已开工项目66个,完成投资23.97亿元。其中续建项目24个,完成投资11.1亿元,新建项目42个,完成投资12.87亿元。88个重点项目中有23个被列为昌吉州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63.15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22个,完成投资18.44忆元。其中续建项目9个,完成投资8.62亿元,新建项目13个,完成投资9.82亿元。
二是大力实施超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及项目扶持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引进总投资50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总投资100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企业11家。为实现工业经济在一批超大规模企业的直接带动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市提出全力打造三个超百亿“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引领我市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产业旗舰。即:依托新疆有色集团、天龙矿业等企业集团,打造产值超百亿元的有色金属冶炼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中泰化学160万吨PVC、13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打造产值超百亿元的氯碱精细化工产业
集群;依托新疆焦煤、中德伟业、优派能源、晋泰实业、鸿基焦化、中泰矿冶、鸿基焦化、河南宝舜等企业集团打造产值超百亿元的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
三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显现。新疆华能阜康热电有限责任公司2×1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预计全年实现工业产值2.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6亿元;阜康市宏盛源铸造有限责任公司20万吨/年铸造项目预计8月投产,实现工业产值2.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400万元;阜康市泰华煤焦花有限公司120万吨/年水泥粉磨站项目的投产,预计实现工业产值1.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500万元;新疆晶达玻璃有限公司350万重箱/年浮法玻璃项目预计7月投产,实现工业产值6600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400万元;阜康市西部建设有限责任公司60万方/年商品混凝土项目预计实现工业产值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700万元;新疆强联实业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20万方/年商品混凝土项目预计实现工业产值3500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00万元。
(三)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为积极响应张春贤书记提出的“立足环保优先、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大力推进我市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2011年3月“新疆阜康重化工业园区”正式更名为“新疆阜康产业园”,力图实现我市工业发展由黑色转向绿色、从粗放转向集约,依托资源优势,推行产业配套延伸项目招商,摸索实现“依托能源、延伸能源、超越能源”的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新疆山威集团煤、焦、电、铬铁阜康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新疆浩丰源新科技公司100万吨高分子云母合成工程材料,甘肃紫鑫
矿业煤化工有限公司原创短流程年产45万吨铝硅合金及2×350MW热电联产循环项目,迎新工贸煤、焦、电、铬铁阜康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项目,河南鑫磊煤化集团15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项目,阜康市成城交大工贸有限公司10万吨混凝土外加剂项目,阜康市圣鑫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双T板项目,新疆神火炭素制品有限公司100万吨炭素等一大批产业链延伸的循环经济项目落地,我市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向产业链延伸、节能清洁化生产、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成效初显,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产业园区进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行列、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园区发展,产业园整体形象有效提升 我市始终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功能明晰、市场运作”的原则,把产业园区放在国家级园区的层面上来规划,委托亚洲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不断健全完善产业园各项规划。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成立产业园投资实体公司和借鉴内地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的成功经验,启动多种融资模式多渠道争取社会资金来建设园区、发展园区,高水平、大力度地抓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园区承载发展能力。同时,我市确定2011年为工业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年,制定了《阜康市工业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集中整治企业没有绿化、没有节能减排长效措施、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以生活区、生产区、主干道”为重点,聘请通艺市政规划设计院对各企业外观风貌进行统一规划,产业园区整体形象和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下半年工作措施
为确保实现2011年市属工业增加值31.8亿元(同比增长45%)的预期目标,下半年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集中各种优势资源、在财政、项目用地、税收等方面制定有吸引力的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支持产业集群示范工程的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对列入产业集群示范工程的企业和项目,市经贸委优先支持申报国家、自治区各类专项资金;在阜康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中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2011年安排200万元,以后每年按照市财政发展情况逐年递增,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阜康市示范产业集群企业和项目,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链的延伸,不断增强工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是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抓好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协调服务工作,对新增长点运行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分门别类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服务,促使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尽快投产达效,发挥作用。继续加大对续建项目和今年新开工建设项目的服务与督察力度,及时有效地协调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续建项目按计划推进,新开工项目能够尽早开工,确保年内投产的项目按时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研分析,提高经济运行分析质量。加强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研究分析,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每两周到企业调研一次,及时掌握多方面情况,及时对我市工业经济运行进行调研和分析。今年工业经济有利一面是工业经济发展强劲,有色、焦炭、钢铁及建材价格全面上涨,增加值率进一步提升;重大
建设项目较多,带动了以商品混凝土为代表的建材业大力发展,对工业经济提升有一定拉动。除此之外,根据各行业所占增加值比重,加大煤炭及洗选、煤焦化和有色金属三大块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对建材业的挖潜力度,做到应统尽统。
四是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在大力引进资金、技术、项目与本地企业对接的同时,避免引进高耗能、污染大、效益低的项目,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技改项目实行环境监管力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及时进行整改,达到“三废” 排放达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是认真做好项目储备。紧紧抓住国家扶持和振兴十大产业规划,组织业务部门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充分利用中央赋予新疆差别化政策机遇,加大项目打造和培育,完善已储备的608个项目,形成论证一批、储备一批、争取一批、实施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第四篇:河南2015煤炭行业经济运行调研报告
河南省煤炭行业经济运行现状
调研报告
(2015年9月)
————河南煤炭人
一、煤炭工业基本情况
河南是全国重要产煤省份和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着力培育发展大型现代化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基本形成了以省骨干煤炭企业(河南能源化工、平煤神马、郑煤、神火、省煤层气)为主的生产格局。目前,全省共有矿井470处,年生产能力2.1亿吨。其中,省骨干煤炭企业所属矿井394处、年生产能力1.85亿吨,地方矿井76处、年生产能力0.25亿吨。
去年以来,全国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煤炭价格持续下滑,我省受西部低成本煤炭冲击影响,煤炭形势比全国其它区域更加严峻,煤炭行业出现了“三降三升”现象,即产量降、销量降、价格降,库存升、应收煤炭货款升、亏损额升。2014年,全省煤炭产量1.35亿吨,同比下降11.6%;煤炭销量1.41亿吨,同比下降12.8%;商品煤平均售价(不含税)362.2元/吨,同比下降16.7%;年底煤炭库存305.4万吨,同比增加85.4万吨;应收煤炭货款67.2亿元,同比增加53%;亏损15.1亿元,2013年盈利19.2亿元。今年1—6月份,煤炭产量6171万吨,同比下降13.4%;煤炭销量 6295万吨,同比下降9.8%;商品煤平均售价(不含税)300元/吨,同比下降22.4%;煤炭库存384.8万吨,同比增加32.9万吨;应收煤炭货款112.5亿元,同比增加31.6%;累计亏损35.63亿元,去年同期仅亏损168.84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价格下滑,成本与售价倒挂。我省煤矿开采时间长、条件差,成本高,与山西、陕西、内蒙相比,原煤成本每吨高出150—200元。省外煤炭进入我省市场,在价格上有50元/吨左右的竞争优势,严重冲击了我省煤炭市场,导致煤价一路下滑。2014年我省商品煤平均售价(不含税)362.2元/吨,商品煤完全销售成本382.6元/吨,倒挂近20元/吨,今年上半年煤价持续下降,倒挂幅度增至每吨50元左右,企业亏损严重。
(二)停产限产矿井增多,职工稳定压力大。受资源枯竭、煤质差、经营亏损等因素影响,省骨干煤炭企业直管矿井已停产18处(其中,河南能源化工集团7处、平煤神马集团6处、郑煤集团5处),减少产能1000万吨,涉及职工2.5万人。省骨干煤炭企业减发欠发工资日趋严重,上半年累计欠发工资5.2亿元。郑煤集团上半年职工人均收入2.1万元,月均3580元,同比下降23%,部分单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欠发工资现象,矿区安全稳定压力巨大。
(三)资金压力持续增大。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企业营 2 运资金缺口较大。截至6月底,三大煤业集团银行贷款余额1870亿元(其中,河南能源1225亿元、平煤神马527亿元、郑煤集团118亿元),同比增加178亿元(去年同期1692亿元,其中,河南能源1175亿元、平煤神马397亿元、郑煤集团120亿元),企业严重依赖外部融资,还款及续贷压力巨大,如若金融机构抽贷压贷不续贷,企业资金链断裂,将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及矿区社会稳定。
(四)兼并重组遗留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资金投入大。自2010年兼并重组以来,省骨干煤炭企业已累计投入资金220亿(其中,银行贷款约162亿,累计支付利息近30亿),预计还需技改投入55.6亿元。二是我省兼并重组煤矿大部分处于停产状态,维护费用高,关闭退出难度大。三是涉法涉诉案件增多。截止目前,兼并重组涉法涉诉案件已达305件,涉案标的额6.2亿元。从已经生效的判决看,大多是将本应由原矿主承担的责任判由省骨干煤炭企业承担责任或连带责任,赔偿金额已近1亿元。
三、措施和建议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直相关部门和省骨干煤炭企业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依然严峻,行业脱困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一是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煤炭企业支持力度,保持现有信用等级,做到不抽贷、不限贷、不压贷、不断贷、不上浮贷款利率,帮助企业缓解财务压力,防范资金链断裂风险。二是对符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自主创新、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优先列入各类科技计划、建设和改造计划,给予财政性资金支持和相关政策优惠。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关于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以及独立工矿区搬迁等优惠政策。
(二)继续做好煤电互保工作。一是坚持省内电煤采购与发电基础电量挂钩制度,实施电煤点对点保供,确保兑现2015年电煤购销合同。二是电煤货款结算周期不得超过上网电费结算周期,银行承兑汇票比例控制在30%以内。三是新上燃煤电厂项目必须有省骨干煤炭企业作为重要股东参股作为核准条件。四是对已经核准但尚未竣工的燃煤电厂项目,把与省骨干煤炭企业签订长期煤炭供应协议或增加省骨干煤炭企业为重要股东作为竣工验收条件;推动省内现役燃煤电厂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臵换等方式,与省骨干煤炭企业资产重组,实现一体化发展。
(三)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一是尽快出台涉煤收费负面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坚决取缔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二是煤炭企业缴纳的资源价款,可专项用于支持煤炭企业解决兼并重组小煤矿的政策性补贴、贷款贴息和安全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或允许转增为煤炭企业国家资本金。三是尽快修订完善《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暂停提取煤炭开采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已提取的保证金应集中存储。
(四)妥善解决兼并重组遗留问题。一是对于安全条件差、无投资价值的煤矿,由地方政府协调,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尽快予以关闭退出。二是对于安全生产有保障、恢复生产有效益、资源禀赋条件好的煤矿,经地方政府验收合格后,尽快恢复生产。三是对于各类涉法涉诉煤矿,各级法院要严格按照《公司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确保兼并重组双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妥善处臵涉法涉诉问题,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五)切实做好停产关闭矿井人员安置工作。建议参照国家关于矿山破产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我省停产关闭矿井补助政策,做好职工分流安臵工作。对年满30年工龄或距按规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提前办理退休手续,对符合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的单位给予稳岗补贴,对历史拖欠的原破产单位基本养老金、伤残补助金、职工医药费等由省财政予以补足。
第五篇:2014年1-6月辽宁省经济运行情况
2014年1-6月辽宁省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全省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但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320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4.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992.8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5420亿元,增长6.9%。
一、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1.农作物长势良好,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6162.5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目前全省农作物长势良好。上半年,全省蔬菜产量130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1%。上半年,全省猪牛羊禽肉产量185.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9%,其中猪肉产量101.2万吨,增长2.3%;全省禽蛋产量120.7万吨,下降2.1%。上半年,全省生猪出栏1229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1.6%;生猪存栏1310.8万头,下降3.1%。上半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为245.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
2.工业生产基本平稳,装备制造业领跑工业经济。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3%。从企业性质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0.5%,集体企业增长6.7%,私营企业增长1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9%。从产品产量看,在重点监测的102种主要工业、能源产品中,59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其中,全省发动机产量增长23.4%,汽车产量增长20.5%,钢材产量增长6%,生铁产量增长8.1%,粗钢产量增长8.5%,焦炭产量增长2.4%,铁矿石原矿产量增长8.5%,原油加工量下降8.5%,柴油产量下降10.4%。从产品销售看,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2%,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67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从企业效益看,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77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实现利润总额87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3.4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663.2亿元,增加222.1亿元。
从四大支柱行业看,上半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长10.7%,高于全省水平2.4个百分点,增幅居四大支柱行业之首。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6.3%,汽车制造业增长15.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7%,金属制品业增长11.7%。上半年,全省冶金工业增长9%,农产品加工业增长8%,石化工业增长3.9%。
3.固定资产投资略有回升,建设项目拉动作用明显。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65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从三次产业看,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5430.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完成6989.3亿元,增长12.3%。从经济类型看,上半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投资281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民间投资9112.9亿元,增长19.6%;港澳台及外商投资733.3亿元,下降13.2%。从建设资金到位情况看,上半年,全省本年到位资金1474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7%。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503.5亿元,下降14.3%;国内贷款到位2099.3亿元,增长8%;自筹资金到位11004.3亿元,增长25.1%。
上半年,全省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77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增幅高于1-5月1.8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0.6个百分点。建设项目投资的贡献率由一季度的64.9%提高到上半年的89.1%。从新开工项目看,上半年全省新开工项目比上年同期增长4.1%,增幅高于一季度19.6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554个,增长26.8%,完成投资2592.4亿元,增长39.8%。
4.市场消费稳步提升,主要零售商品保持增长。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63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从城乡看,城镇508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乡村547.8亿元,增长18.9%。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503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餐饮收入605.4亿元,增长10.4%。
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类值看,上半年,全省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0.6%,中西药类增长19.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1%,汽车类增长11.1%,服装、鞋帽、纺织品类增长10.8%,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8.2%。
5.对外贸易有所发展,利用外资规模扩大。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578.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其中,出口总额30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4%;进口总额273.7亿美元,增长13.6%。在出口总额中,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174.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加工贸易出口109亿美元,下降6%。从出口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出口74.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08亿美元,下降0.5%;民营企业出口122.7亿美元,下降4.5%。从主要出口市场看,对东盟出口58.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对日本48.3亿美元,增长1.1%;对欧盟出口39.9亿美元,下降0.2%;对美国出口33.8亿美元,下降2.1%。从主要出口商品看,农产品出口25.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2.9亿美元,增长9.3%;机电产品出口11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4.8亿美元,下降0.2%。
上半年,全省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59.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
6.财政收入保持增长,金融信贷规模扩大。上半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8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其中,税收收入1396.5亿元,增长5.6%,非税收入492.3亿元,增长8.6%。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13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9%;营业税311.4亿元,下降4%;企业所得税149.9亿元,增长4.8%;个人所得税40.5亿元,增长11.3%;房产税40.5亿元,增长18.1%。上半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
截至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1677.9亿元,比年初增加1885.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836.5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870.4亿元。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2219.3亿元,比年初增加2795.2亿元。
7.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收入增幅快于经济增长。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4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5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实际增长7.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实际增长11.5%,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7个百分点。
8.消费价格保持稳定,生产价格降幅收窄。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7%,涨幅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类比上年同期上涨2.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2%、衣着类上涨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3%、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5%、居住类上涨1.5%。
上半年,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1个百分点。
9.用电量、货运量平稳增长。上半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1002.3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2.7%,其中,工业用电量743.1亿千瓦时,增长4.1%。从工业门类看,采矿业用电量75.6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1.6%;制造业用电量514.7亿千瓦时,增长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用电量152.8亿千瓦时,增长5.4%。
上半年,全省货运量10041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5%。其中,铁路货运量9810万吨,下降3.8%;公路货运量84072万吨,增长9.3%。港口货物吞吐量5250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9%。
二、下半年全省经济运行走势分析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依旧不乐观。世界银行在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中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2.8%,比之前的预计下调了0.4个百分点。世界银行认为,受美国的极端恶劣天气、乌克兰危机、中国经济再平衡以及一些中等收入国家的政治纷争、结构改革进展缓慢和产能限制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全球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将低于先前的预期。从主要发达国家看,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由2.8%下调至2.1%,日本由1.4%降至1.3%。从主要发展中国家看,中国由7.7%降至7.6%,俄罗斯由2.2%降至0.5%,巴西由2.4%降至1.5%,印度由6.2%降至5.5%。世界银行表示,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在2014年晚些时候逐渐加速,而高收入经济体增长加速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推动力。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全国经济有望实现稳中向好。今年以来,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从目前情况看,成效已有所显现。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增幅与一季度持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高于一季度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高于一季度0.1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增长0.9%,高于一季度4.3个百分点。下半年,随着扩大内需、稳定外贸增长、吸引民间投资、加快简政放权、促进就业创业、减轻企业负担和实施金融定向调控等一系列政策的深入落实,政策叠加效应将有所显现,全国经济有望实现稳中向好。
从省内经济形势看,全省经济将在需求的推动下不断夯实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一是投资需求有望实现稳步扩大。前5个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到12.5%,为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上半年增速已经略有提高,为13.1%。下半年,随着加大有效投资、合理投资,随着通过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进而实现投资结构的整体优化和投资效益的稳步增长,投资在保持全省经济平稳增长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二是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一季度以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基本呈上升态势,其中,6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5月份0.7个百分点,网上零售增势强劲。下半年,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全省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三是外贸出口有望好于上半年。上半年,全省出口增速有所波动。1-2月为3.1%,3月份为14%,4月份为-18.7%,5月份为-6.5%,6月份为9.2%。下半年,随着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措施的落实以及一些新兴贸易业态的发展和提速,外贸走势可能优于上半年。
综合看,下半年在国家各项微刺激政策逐步见效,全国市场需求不断好转以及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的有利条件支持下,全省经济运行有望逐渐回暖,进一步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三、确保全省经济平稳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较大。为确保全省经济平稳发展,变下行压力为发展动力,应客观、辩证的认识分析当前全省经济形势:一是辽宁经济仍然属于速度效益型,发展速度对于全省经济至关重要,因此,“稳增长”是确保全省经济平稳发展的主要举措。二是当前全省经济处于转型期,加之长期困扰全省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未彻底解决,因此,“调结构”是确保全省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之举。三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相辅相成。一方面,立足当前“稳增长”是为了给“调结构”争取更多的时间、空间;另一方面着眼长远“调结构”是为了更加稳定的增长。“稳增长”和“调结构”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发展”——这个解决辽宁一切问题的关键。为此,全省上下应在改革、市场和民生三个方面同时发力。
(一)主动作为——下好“改革”这个先手棋
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有关部门应该主动作为,坚持改革先行,以更大的改革红利激发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继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深入实施登记制度改革,不断增加各类市场主体,进一步维护好、发展好、落实好认缴登记制,坚决停止省和省级以下设定的企业登记前置许可审批和备案。二是继续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职权和审批事项,重点取消对投资创业就业影响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明显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加速清理各类变相行政审批。三是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以清单形式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不得实施审批,实现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加快探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方式,逐步做到负面清单之外的事项,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
2.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一是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各项农业补贴要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二是积极稳妥推进金融领域改革。进一步增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序放宽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和融资中介服务机构。三是抓好国资国企改革。充分借鉴先进省市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的先进做法,制定出台符合辽宁实际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国资国企改革办法。深入研究和准确定位国有企业的功能性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3.又紧又细又实地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取得最大政策效果。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决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各项政策措施的牵头部门要对政策落实负总责,参与部门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应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打通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要加强绩效考核和督查督办,重点针对落实进展缓慢的工作,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明确和强化责任,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
(二)顺势而为——打好“市场”这张王牌
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中心打造竞争新优势。
1.不断提高各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点发挥大企业创新骨干作用,着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能。合理确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两头发力,组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创新联盟,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增加研发投入,尤其要注重盘活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把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等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机制推广到更大范围,充分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量。
2.积极扶持传统优势行业企业。一是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装备制造业企业重点突破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重大技术,加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形成激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长效机制。二是促进冶金、石化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培养品牌等方式,逐步提高冶金、石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整合资源,逐步在一定范围内构建起一个结构合理、流通顺畅、功能明确的冶金和石化产业体系。
3.扶持新兴行业企业快速发展。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依靠现代市场体系培育新兴产业。实行负面清单的市场准入方式,赋予在负面清单以外的各种行业、各类企业相同的国民待遇和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加强功能型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于符合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经济活动,无论何种行业、企业,都予以支持。综合运用规划、财税、金融等宏观调控手段,配合市场进行调节,保证新兴产业的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的供给。二是依托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优势,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着力建立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机制,顺应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培育一批能够围绕装备制造业产品生产各个环节开展增值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协同发展。
(三)奋发有为——兜住“民生”这个底线
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应该与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一致,经济发展要与民生改善同步,落实好各项既能惠民生又能促发展的举措。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一是继续抓好棚户区改造建设。棚户区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要在大规模改造棚户区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将非集中成片城市棚户区纳入统一改造范围。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薄弱环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在保障政府投入、加强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2.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一是增加服务业载体,不断释放消费潜力。依托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大力发展批发、配送、电商紧密结合的各类商品市场,充分发挥商品市场释放居民消费需求的能力。二是培育消费热点。重点抓好信息消费、养老健康消费、绿色环保消费等新增长点,促进网络购物健康发展。探索在大中城市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健全农村生活服务网络,扩大服务消费范围。
3.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切实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贯彻落实现有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开发更多就业岗位,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进一步完善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取消享受优惠政策的行业和人员范围限制,凡招用登记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均可享受税收优惠;提高征税扣除额上限,对从事个体经营或企业吸纳就业的,可按规定再给予更大的税收优惠;增加扣减税费种类,把地方教育附加纳入减税范围;简化程序,将税收优惠政策管理由审批改为备案,努力营造更好的创业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