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基建管理领域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几点体会
关于基建管理领域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几点体会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并要求全党“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工作领域”。我认为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对于统一全院干部职工的思想,不断推进我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保证知识创新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10年来,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基建局的大力支持下,各研究所改建或新建了一批科研基础设施,园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知识创新工程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但是,在园区基建项目管理工作中,有的单位也相继发生了一些违纪违法案件,其中大多集中在受贿案。因此,本文就基建工程项目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问题谈几点体会,不妥之处请批评。
一、健全机构,明确责任
为切实加强创新三期基建项目的领导、管理与监督,2008年9月,生态中心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基建办公室和项目建设监督小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主任办公会成员组成(中心主任担任组长),主要负责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投资等重大决策(包括项目建设地点、设计方案和使用功能,以及超过10万元的设计变更洽商等)。基建办公室由中心行政主管领导、各专业工程师和会计、出纳、档案等人员组成(中心行政副主任担任组长),在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办理各项审批手续和项目的组织实施(包括各项招投标管理、预选设计方案、调研和考察重要设备、施工过程管理,以及各项费用和价格的确认等)。项目建设监督小组由中心纪委、职代会负责人组成(纪委副书记任组长),主要负责项目全过程的跟踪检查与监督(包括各种招投标项目、设计方案和具体作法的选定,以及各项费用和价格的检查与监督等)。
二、完善制度,规范行为
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实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位一体的反腐败战略,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近几年来,我们健全完善了基建工作制度。一是根据国家和我院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了《生态中心基建管理工作条例》、《生态中心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等规定。二是建立设备、材料的采购招投标制度。甲方供设备、材料的选择,先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报名材料初步审查和筛选,对各产品进行技术分析和价格分析,划定档次,讨论产品定位,进行企业考察和工程现场考察,择优邀请入围企业进行二次招标报价,视二次报价后的性价比,确定两家或以上候选单位进行竞争性谈判,确保“货比三家”、公平竞价。三是对施工队伍和供货厂家的现场考察必须两人或以上相关人员参加。商务洽商也必须由专业人员和项目负责人两人或以上人员参与,依据工程预算和遵循同档次产品价格最优原则,单项价款应控制在市场平均价款之下。四是在建设资金的支付与监督方面,制定了基建项目用款程序和审批权限。如按工程进度付款10万元以下的,由基建办组长审批;按工程进度付款10~50万元的,由基建办组长和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2人审批;按工程进度付款50万元以上的,由基建办组长、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项目监督小组组长3人审批;单项洽商、变更5万元以下的,由基建办组长和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2人审批;单项洽商、变更超过10万的,须由中心主任办公会议决定。五是制定了《生态中心基建管理人员、财会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形成用制度规范个人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自觉抵御各种诱惑,不断提高反腐倡廉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
三、注重教育,创新机制
对基建管理领域的反腐倡廉工作,我认为应立足教育,夯实基础,加强监督,创新机制。作为主管基建工作的领导,首先要选好用好基建办公室管理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反腐倡廉和警示教育。其次,要熟悉基建工作程序,了解基建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并掌握主要设备、原材料的有关情况。第三,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谋私情,勤政廉洁。第四,注重发挥项目建设监督小组的作用,定期汇报基建工程进展情况;同时,利用每年一次的全所发展战略研讨会通报基建工作情况,并设立举报箱,接受全所干部职工的监督。第五,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从源头上杜绝基建工作中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我们除了对从事基建工作的人员进行警示教育外,还要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主要内容:①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北京市、中科院有关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坚持按基建程序办事,按时完成交办的各项任务。②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自觉遵守中心制定的各项基建工作规定,凡涉及考察厂家、商务洽谈的,必须由两人或以上人员参加。③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得收受贿赂、索取回扣或其他好处;对送钱、送物的应及时上交中心纪委。④坚持原则,自觉接受各级组织和群众的检查和监督,为圆满完成基建任务做出自己的贡献。近几年来,我中心从事基建工作的同志未发现有违法违纪行为。
第二篇:怎样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
文章标题:怎样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反腐倡廉做出的战略部署。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新思路、新机制,不断增强防治腐败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以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体系的功能、技术的手段,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
中。
运用发展的思路防治腐败。要站在发展的高度和角度审视问题,随着发展的趋势解决问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干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遵循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规律,防止公权滥用,遏制个人或小团体侵占公共利益;适应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推动科学发展,防范经济风险;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遵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发展规律,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运用改革的办法防治腐败。要用改革统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一要与改革同步解决问题,防治腐败要伴随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二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消除体制机制性弊端。凡是能用经济手段的不用行政手段;能引入竞争机制的不搞垄断;能由中介组织承担的不由政府直接管理;能放权的不收权;能分权的不集权;能公开的不搞“暗箱操作”;能选举的不任命;能集体议决的不搞个人说了算。
运用体系的功能防治腐败。要抓紧抓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将惩防腐败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一要形成依靠体系防治腐败的长效机制。把注重预防贯穿到整个惩防体系的构建中,把反腐倡廉的触角,横向扩展到各个领域,纵向延伸到始发源头,追求长期化、制度化、潜移默化的综合性社会效应。二要把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要适应反腐败长期性的客观要求,对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作出长期性和阶段性的安排,做好设计、建设、评价、检查、反馈、完善等工作,环环相扣地制定防治腐败规范和程序,使体系达到网络化、系统化。
运用技术的手段防治腐败。要在原有反腐败模式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充分运用到防治腐败工作中,利用客观公正为特征的科技手段,有效限制人为因素对事务处理的影响,“强制”权力按规程运行;通过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领导干部廉政诚信、企业诚信、公民诚信等信息系统;推行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实行网上办事公开、开展网上审批、进行网上跟踪监督检查;推广使用工资卡、消费卡,使个人储蓄和消费做到实名制;开展网上“博客”评论,实行网上举报,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等等。
《怎样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怎样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
第三篇: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深化体制机制制度改革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作者:徐晓冬 任学敏
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效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制度,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问题的力度,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任务。《工作规划》第五部分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深化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逐步加大治本力度,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制度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各项工作向深入发展,呈现出健康有序、稳步推进的良好势头。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边实践边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积累了成功经验,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司法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卓有成效,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等四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践表明,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改革措施之中,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是有效预防腐败的根本途径。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一些领域体制机制制度还不完善,客观上存在腐败滋生的空间和漏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但完善的法制环境和对权力有效监管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切实推进干部人事和司法体制改革、行政管理和社会体制改革、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及相关改革,努力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
二、推进干部人事和司法体制改革
(一)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以继续扩大和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为着力点,拓宽民主渠道,规范民主形式,把群众的有序参与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一是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凡是得不到多数群众认可的,未经集体研究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二是完善选拔任用决策机制,推行地方党委决定重要干部无记名投票表决。
完善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要加强中央题库建设,改进考试测评方法,提高科学化水平,探索让更多的社会优秀人才参与竞争、将各方面优秀人才纳入选拔视野的有效途径。要逐步提高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方式选拔的干部在同期提拔干部中的比例。要完善差额选拔方式,地方党委选举应适当增加委员人选的差额比例。
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进一步扩大民主参与的范围。根据代表性、知情度和相关性,区分选任制、委任制等不同情况,合理界定并逐步扩大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的参与人员范围,有计划有步骤地让更多的党员群众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来。提高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改革和完善基层党委组织选举制度,在乡镇普遍推行以“公推”的办法产生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组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实现了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建设的重要突破。要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统一规划,突出重点,上下结合,稳步推进,逐步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应继续着力规范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法,健全考核形式,完善考核机制。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强化司法机关的配合与制约。改革和完善司法机构设置,逐步形成规范、快捷、节约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完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暂予监外执行、服刑地变更的条件和裁定程序。建立和完善涉诉信访工作机制,畅通涉诉信访渠道,形成公开、透明的涉诉信访处理制度。
改革和完善司法管理制度,促进司法规范化建设。健全审判业务和检察业务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审判权、检察权分解流程和案件质量效率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司法人员业绩评价体系,构建公开、公平、合理的考评机制。建立委托评估、拍卖、鉴定和查封、扣押、冻结等司法辅助事项管理工作制度。
健全司法人员执法过错、违纪违法责任追究和领导干部失职责任追究等制度。改革完善司法管理制度和司法保障体制。完善司法人员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完善法律统一适用制度,规范司法人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保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探索建立个案跟踪回访制度,加强对办案质量的控制。积极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和警务公开。健全司法公开制度,让人民群众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方式实现公平和正义。
三、推进行政管理和社会体制改革
(一)贯彻落实《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环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二)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中国社会体制改革大大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由于社会体制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曾经出现多次反复,一度停滞不前,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三农问题、失业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银行坏账问题、消费萎缩问题等,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十分不利。因此,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要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加强对社会生活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法制管理。推进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加强住房改革和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四、推进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
(一)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继续规范预算编制内容和程序,建立起与国家宏观政策及部门履行职能紧密结合的预算分配机制;继续改变预算编制方式,由基层预算单位自下而上逐级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继续明确预算编制责任主体,树立部门预算管理观念,增强部门预算管理的严肃性;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到位率,增强预算管理的可预见性;加强信息披露力度,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强化人大和审计部门对预算管理的监督。
(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机制。要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完善财政资金支付运行机制、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积极稳妥地实施国库现金管理,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要切实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纳入基金预算管理。
(三)推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改革。要健全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积极推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改革,将政府机关各种公务消费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改革的方向为:一是职务消费规范化。应将职务消费标准由财政统包统揽转化为总量控制,包干到人;将消费方式由隐性化向显性化转变;将结算方式由实报实销向最终货币化转变。二是职务消费制度化。逐步建立一套机制完善、运作规范、措施得力的管理制度。三是职务消费货币化。货币化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职务消费改革的最基本的切入点。
(四)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继续清理规范津贴补贴。进一步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继续清理规范津贴补贴。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我国已建立了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为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理顺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要继续做好规范津贴补贴工作,加强监督检查。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公平分配的税收制度。推进所得税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认真做好新旧税法的衔接工作。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管理档案。深化流转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度。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研究调整消费税政策。适当调整营业税政策。着力抓好地方税制改革。研究推进以房地产税制为重点的财产税改革。深化房地产模拟评税试点工作。改革资源税制度,加大保护资源的力度。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规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税收减免。深入推行办税公开。
(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以完善公司治理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要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资产监管制度。一是做好《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办法》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培训以及相关文件的修改工作。二是完成金融类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办法和金融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要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和国内试点的成功做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改制银行稳步发展综合经营。
健全支付监管体系。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防止国家税收的流失,减少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发生,必须建立健全我国的现金交易限制制度。要严格执行现有的关于现金交易管理方面的规定,对大额提现、大额转账和账户异常进行监控。要建立和完善大额现金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制度。同时,要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手段,逐步提高非现金交易的比重。
依法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建立健全金融账户实名制,要健全严格开户审查。以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为基础,在证券交易、保险交易、国债交易以及汇款、转账、银行卡使用等方面严格实行实名制。同时,要加强银行开户的管理,规定一律采用实名制开户原则。要建立银行与公安部门的信息交换系统,对身份证进行查验,进一步解决假身份证的问题。各银行要加大技术手段和科技含量,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和技术条件。待条件成熟时,出台个人金融账户实名制的法律、法规。
完善金融业反洗钱制度。进一步完善反洗钱合作机制,逐步将特定非金融机构纳入统一的反洗钱监管体系,加大对大额资金和可疑交易资金的监测。加快有关反洗钱规章的立法进度,积极落实《反洗钱法》。进一步完善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开展反洗钱工作。继续加强反洗钱国际合作,争取尽快成为FATF正式成员。
完善防范和查处上市公司信息虚假披露和市场操纵等行为的制度。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证券活动,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信息诱骗投资者,影响社会稳定。进一步健全查处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增强监管的有效性,保持强大的执法威慑力。加强一线监管,继续强化对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上市公司自身运作应规范、诚信、透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核准制和备案制。要制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规范企业投资核准制、备案制,不断深化企业投资体制改革。要研究制定《项目申请报告示范文本》等配套文件,完善核准制的制度设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严格按照核准制的要求开展项目核准工作。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目录》,进一步科学界定核准项目的范围和权限。严格规范备案管理,防止备案制流于形式,但也要防止备案成为变相审批。进一步扩大大型企业的投资决策权,积极鼓励社会投资,不断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规范企业投资行为。
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不断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重大项目专家评议和论证制度、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大力加强政府投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编制政府投资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合理划分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和程序。继续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强为政府投资服务的中介机构管理,提高中介服务质量。
五、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对现有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加强大型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未设立董事会的企业逐步实行党委(党组)书记和总经理分设。
(二)推进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监管法规体系,切实抓好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的配套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落实;监督检查对《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的执行情况;适时颁布《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条例》和出台《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制定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法律及配套行政法规,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
(三)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主导地位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及中介财务审计监督,强化审计部门的防范、控制和监督作用。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对国有企业的日常监督结合起来,把强化监督与为企业服务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从体制、法规、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加强宏观管理和国有资产监管服务。
(四)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和国有企业管理层投资持股制度。要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制度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收入分配办法,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企业的薪酬分配既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竞争的要求自主进行调节;也要建立必要的制度规则平衡出资人与企业、员工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保证收入分配的规范、公正和公平。实施股权激励是一项与国际上通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接轨的中长期激励方式,相应的就要求企业的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也必须与国际接轨。
此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监管体制,还应完善国有金融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制度。
六、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及相关改革
(一)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进一步完善招标投标制度。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推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中央投资项目的招标投标管理。规范和强化招标投标监督活动。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加强评标专家队伍建设和管理。
(二)规范土地征收和使用权出让制度。进一步规范土地征收和使用权出让,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第一,继续加强监督检查,注意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第二,继续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落实工业用地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第三,适时出台《划拨土地公示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进划拨供地信息、程序和结果公开。第四,深入推进矿业权市场化建设和改革,遏制矿业权管理领域中案件多发势头。
(三)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要求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及时调整划拨用地目录。今后除军事、社会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继续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外,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都要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对其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
(四)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首先,要完善产权交易各项监督制度。从维护市场秩序出发,必须建立起对市场参与各方的约束和监管制度,整体构架全国产权交易监管体系和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监管目标明确、体制制衡、信息公开、法规约束、程序规范,融专项检查、场内约束、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为一体,兑现监管责任追究的产权交易监管制度。其次,除了一些涉及保密的企业等情形外,要严格实行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扎实推进治理产权交易中的商业贿赂工作,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
(五)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要完善管理职责与执行职责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政府采购制度。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建立健全以《政府采购法》为核心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完善管理职责与执行职责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完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建立政府采购的资格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制度;逐步推行电子采购制度。
(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信用体系建设是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相当广泛。当前要抓紧的工作有:一是加强征信法制建设,制定有关征信法规,包括征信业管理法规和政务、企业信息披露及个人隐私保护的法规。二是按照“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原则,加快社会征信机构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三是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形成覆盖全国的基础信用信息查询网络。四是依法对征信市场进行监管,推动征信行业逐步向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五是加强征信行业标准化建设工作。
第四篇:怎么认识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推荐)
文章标题:怎么认识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纪律检查机关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抓紧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拓展从源头上
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从字面理解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就必须做到拓展领域,从源头规范权力运行,对腐败进行防治。
拓展领域
拓展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要注意结合新时期、新形势、新特点,紧紧围绕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和党的建设中易发多发腐败的部位和环节,探寻源头治本工作的措施,努力形成有效防治腐败的机制,不断取得源头治理工作的阶段性成果。这是一项涉及教育、制度、监督、惩治、预防、改革、发展等多方面,机关、企业、社会、家庭等多个渠道的工作,不仅情况复杂,而且不同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和理性认识,找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抓住重点领域、瞄准热点部位、把握关键环节,坚持以改革统揽反腐倡廉工作,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这样才能取得防治腐败的主动权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监督力度是逐步加大的,而且涉及的领域也更多,这在工作实践中已经体现出来。这几年查处的违法违纪案件,涉及到的问题方方面面。一些原来所谓的“清水衙门”也出了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比如科教文卫部门、新闻媒体和宣传部门等等。就是说,“清水不清,净土不净”。这提醒我们,监督领域无止境,不能留死角和空白点,更不能有禁区。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研究“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的领域”,可能会理解得更好、更深、更实一些。
源头规范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应从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自律与他律、自身建设与社会环境、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拓宽和全方位拓展。
首先,要建立健全防范治理(预防惩治)腐败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此次全会继续强调必须进一步抓好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无疑是近几年形成的“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的具体体现。过去,我们在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但实事求是地说,力度不够,限制较多,领域不宽,有一定局限性、被动性。比如说我们过去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领域反腐败,这次拓宽到社会、文化领域。特别是在社会领域,突出强调社会事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包括一些涉及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的内容都纳入进来。这需要我们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抓住建立健全正确利益导向机制这个核心,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抓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住充分依靠人民群众这个根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
其次,正视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与现代社会环境诱惑,开展思想反腐和文化反腐,真正形成人人喊打、人人真打的社会局面。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驾驭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有效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思想围攻、文化侵蚀和意识渗透。
腐败现象之所以蔓延泛滥,除了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原因外,还因为它获得了一种文化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容忍。事实证明,腐败的发生与一个社会的文化有着重要联系,或者说有着直接关系。我国反腐败斗争的艰难之处就在于缺少一种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反腐倡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氛围。人们在对腐败问题进行分析时发现,有些腐败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得到认可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中。腐败一旦成为社会规范可以接受的行为,腐败之风就会愈演愈烈。如果人们对腐败现象、腐败问题、腐败分子产生羡慕、推崇、容忍、庇护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行为表现,这种心态形成一种态势,这种氛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一种“局面”,造成一种“趋向”,形成一个“气候”,变成一方“环境”,从而形成文化态势、文化趋向、文化氛围和文化现象,最终导致“文化”问题。
第三,要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自身免疫力、抵抗力和防御能力,洁身自好,以身作则,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此外,还要公开透明、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紧紧抓住“权力是关键,利益是核心,道德是基础,群众是根本”,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
防治腐败
防治腐败包括“防”和“治”两个方面,
第五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文章标题: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贯彻落实好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
一、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前提
一要坚持任
人唯贤,高标准选人用人,防止和克服政治上的腐败。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根子就出在选人用人上。因此,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善于从政治的高度,从党的事业出发,认真对待选人用人问题,真正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作风过硬、敢于开拓进取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二要坚持全面考察,践行民主集中制,防止和克服思想上的腐败。首先要把好组织考查关。在考查中,重实绩、重公论,不仅考查其在顺境中的工作状况,而且要考查其在逆境中、在困难时期的工作精神状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群众参与,推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公开招聘,这样既可以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又可以促进干部的健康成长。在考察范围上,不仅要了解其工作圈的情况,还要了解其“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在决策上,要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同时还要推行对干部举荐的责任连带制,以确保党的干部路线正确地贯彻执行。
三要坚持公平竞争,形成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防止和克服管理上的腐败。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要求在对干部队伍的管理中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环境,使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教育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基础
一是要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使领导干部守得住根本。这个根本立起来了、立得好了、守住了就可以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始终保待清醒的头脑,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辨别力,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拒腐防变的考验。
二是要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使干部经得起诱感。“舟必漏而后水入焉,土必湿而后苔生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越要高标准、严要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做群众看不惯、不满意的事。
三是要加强官德教育,使干部保持住心理平衡。一些党员干部发生腐败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就是认为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感到吃亏了,心理不平衡,于是便凭借手中的权力,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这说明,培育良好的官德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官德,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胸怀得到开阔,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才能公公正正用权,扎扎实实干事。
四要加强纪律教育,使干部管得住小节。当前,要突出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廉政准则等党内法规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到管住小节,保持大节。
三、监督干部正确行使权力,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关键
第一,强化党内监督。必须认真贯彻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惩治与教育相统一等党内监督原则,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保证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第二,强化群众监督。要形成积极的监督氛围,通过职工群众之口、社会舆论之舌,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要调动职工群众监督权力的积极性。畅通监督渠道,有效地发挥事前、事中监督的作用,避免以往侧重事后监督的弊端。
第三,强化审计监督。要进一步发挥纪检、审计部门在干部任前、任中、离任等环节中的审计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领导干部行使权力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促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第四,强化舆论监督。一方面多宣传报道正面的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对腐败行为进行公开曝光,使广大全体干部认识到腐败害己、害家、害党、害民的严重后果,从而牢记宗旨、坚定信念,执政为民。(《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