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处方买到处方药而引发纠纷的案件分析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2:3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没有处方买到处方药而引发纠纷的案件分析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没有处方买到处方药而引发纠纷的案件分析与思考》。

第一篇:没有处方买到处方药而引发纠纷的案件分析与思考

【摘要】药物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也是引发医疗纠纷和诉讼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在保护公众用药安全的制

度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保护人民用药安全,我国应当尽快出台药品分类管理条例和执业药师法,加快药品分类管理

制度和执业药师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贺普丁;处方药;执业药师;药品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l 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 1007—9297(2005)03—0206—0

3analysis and comments on the cases associated with”obtaining prescription drugs without prescription recipe”.xu gan.

state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licensedpharmacist qualification authentication center;& 100810

【abstract】as a common sense,drug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maintaining people s health.accordingly,it is also a leading

cause of diversified med ical disputes as well as litigations. unfortunately. tremendous risks lie in our regimes which function is

protecting the public-use of drugs. therefore,necessary eforts shall be speeded up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rug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for deepe ning licensed pharmacists system structure as well、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and efectiveness of national

drugs。statute on drug classification and the licensed pharmacists law should be promoted and eventually passed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 s】heptodin;prescription drugs;licensed pharmacists;drug classified management

一、案件

最近很多媒体都在讨论一则“没有处方买到处方

药而引发纠纷”的案件。案子本身很简单:2004年1月

4日,黄先生代朋友在北京某大药房花234元购买了

一盒“贺普丁”,购买该药时,药房销售人员没有要求

他出示任何医师处方.该药盒的包装和说明书上也没

有注明“处方药:凭医生处方销售、购买和使用”的警

示语。后来黄先生读到了《南方周末》刊登的一篇文

章,得知贺普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他在查阅了相

关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以后.认为北京某大药房在没有医师处方的情况下,将处方药贺普丁售卖给消费

者,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于是起诉至法院,请求确认

他与药房之间的买卖合同无效.要求药房收回售出的处方药”贺普丁”并返还购药款234元。2004年l2月

15日,一审法院做出判决:驳回黄先生的诉讼请求。法

院认为,北京某大药房向黄先生出售贺普丁虽不符合有关规定,但并未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黄先

生要求退货返还货款的请求,缺乏依据。至于北京某

大药房在销售贺普丁时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应当由有

关行政部门认定、处理。⋯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案被网站、报纸等各种媒

体转载、讨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掀起不小的波浪。

[作者简介]徐敢(1976--),男,浙江永嘉,1998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学习药物化学,2002年到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法学。现主要从

事中国执业药师制度研究。tel:+86-66167442;e-mail~xgcg@163.cor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3期)

二、案例分析

1997年1月。国家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处方药

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此后,相继颁发了不少有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规章、规定。2000年

1月1日开始施行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

法(试行)》(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0号局令)第2条:“根据药品的品种、规格、适应证、剂量及给药途径

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管理。处

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

买和使用: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

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同时施行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原国家药品

监督管理局国药管市[1999]454号通知下发)第l0

条:“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

可调配、购买和使用。执业药师或药师必须对医师处

方进行审核、签字后依据处方正确调配、销售药品。对

处方不得擅自更改或代用。对有配伍禁忌或超剂量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销售,必要时,经处方医师更正

或重新签字,方可调配、销售。零售药店对处方必须留

存2年备查。” 2001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中华

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其中第37条规定“国家对

药品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制定。”不过。由于我们国家药品分类管理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处

方药监管采取的是“双轨制”的管理办法,即分期、分

批公布必须凭处方购买的处方药的类别、品种。国家

药品监督管理局2001年10月要求注射剂必须凭医

生处方才能在零售药店购买,2003年10月24日,国

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关于加强零售药店抗菌药物

销售监管促进合理用药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3]

289号)。要求从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处方药

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类、磺胺类、抗

结核类、抗真菌类和喹诺酮类共5类),在全国范围内

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

以上规范性法律文件显示。在案件发生的当时

(2004年7月1日前)我国必须严格凭处方购买的品

种还只有精神类药物,大输液,粉、针剂类药品等

4类。目前已归为强制凭处方销售的抗菌药在当时还不

是必须凭处方购买的处方药,像贺普丁这类抗病毒药

至今仍没有被列为强制凭处方购买之列。同时。现有

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规定都只是国家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文件,在法律层次上都还只是部

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合同无效...⋯·(五)违反法律行

· 207·

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即法院只有在确认双方合同

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才可以

直接认定合同无效,严谨地说,就是仅违反部门规章

及规章以下文件规定时不能直接认定合同无效。所

以。在黄先生诉北京某大药房一案中,一者,贺普丁在目前“双轨制”的过渡时期。还不是国家药监部门强制

规定的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购买的药物,即药房

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出售贺普丁在当时尚未违反处

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禁止性规定;再者,即使药店违反了“没有处方出售处方药”的规定。那也

只是违反了相应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法院不能

就此直接认定双方合同无效,而只能由药监部门来认

定和处罚。所以法院应当驳回黄先生的诉讼请求。

三、透析案件背后的全民安全用药隐患

也许会有相当多朋友为黄先生呜不平,觉得平时

买衣服或者其他日用品都有可能因为商品的瑕疵而

要求退货。何况是在被隐瞒真相和缺乏专业指导的情

况下购买的存在安全隐患、不适合自己服用的药品。

黄先生这种看似非常合理与合情的诉讼请求却没有

得到法院支持。这从一个侧面折射我国公众用药安全的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

(一)亟待完善的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本案中的贺普丁,它虽曾被誉为“乙肝治疗史上

突破性革命”的“疗效确切、耐受性好”的药物,但是该

药存在很大的用药隐患,[z]一者其并不适用于所有乙

肝患者;再者在服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长期服药。避

免漏服,不能擅自停药。任何自行停药都可能导致病

情的恶化;并且该药在治疗中也要定期随访,在治疗

后还有可能复发:即该药的服用应当在有经验的专科

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且无论在治疗过程还是结束治疗

后,定期监测和随访是不可缺少的。该药的生产厂家

葛兰素史克公司曾郑重声明:“所有开始服用或停用

贺普丁产品都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在我们使用的药物中还有很多类似于贺普丁的药物,即存

在很大的用药安全隐患。却还没有被归为强制凭医师

处方销售的处方药。他们产生的危害可能要比现在已

被强制纳入凭处方销售的药物严重得多。所以,加强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工作。加强对处方药的监督管理力度。研究扩大必须凭处方销售的处方药范

围,同时规范对非处方药的管理已经是非常必要。也

许还有人会说现阶段继续扩大必须凭处方才能购买的处方药范围会对药品经营企业造成太大的冲击.认

为时机不成熟。但是,用药安全,重于泰山。维护人民的健康权要遥遥重于保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国家食品

· 208·

药品监督管理局郑筱萸局长曾强调“没有什么事情比

人民的用药安全和有效更重要”。【3]以经济利益来否

定药品分类管理推进工作简直就是本末倒置。

另外,根据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规定都还只

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

件。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是维护公民健康权的重

要内容。作为药品的监督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国家机

关,应当为保证公众安全、有效用药提供相应法制环

境和配套政策以及技术措施。目前作为保证公众合理

用药和提升公众药学保健水平的利国利民的药品分

类管理制度还只停留在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层

次上。这种状况与维护公民的健康权这种重要的权利

而言很不适应.也不足以很好地保护人民的用药安

全、有效。因此,应加快“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

条例”的立法进程.以充分保障人民安全、有效用药的健康权。

(二)亟待完善执业药师制度

黄先生购买贺普丁的行为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药店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 执业药师对他的用药指

导。假如有执业药师在黄先生买药时给予用药指导与

警示,问题也就不会严重到要诉诸法律的地步。应该

说,黄先生和他的朋友还是相对幸运的.因为他们及

时了解到了药品的隐患.没有造成擅自用药的严重后

果。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恰巧从报纸上了解到自己

所购买的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我们在各种媒体上常

常可以看到由于药店营业员的失误或缺乏合理用药

知识而发错药造成严重药害事件的报道,如《石狮日

报))2oo4年9月10日报道了一超市营业员不懂用药.

擅卖打胎药致孕妇大出血.胎死腹中:中国法院网

2005年1月7日发布了一则患者持中药方到药店购

药,因执业药师不在岗,药店营业员临时帮助抓药,结

果误将砒霜当作滑石粉出售致使病人中毒死亡的案

件。据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提供的一个“很

保守的估计数字”,上海每年因服药错误导致死亡超

过1万人。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全国有多少患者因

为得不到用药指导,因为不合理用药,生命和健康受

到药品的直接威胁。我们完全可以预料。没有执业药

师,发生黄先生遇到的这种情况绝不只是偶然。

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公民都是药物使用的专

家,我们所努力的应当是让每一位药品使用者在使用

药品时能够有机会接受专业的用药指导。现在很多药

店在柜台前销售药品的都只是营业员.一是他们没有

合理用药的专业知识;再者,很多的药品的营业员作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3期)

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销售人员,为追求经济利益

难免只推荐高价药、高利润的药品,而不是从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另外,医药行业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专业化的术语、专业的理论,需要专业的技术

人员来保证;药品的专业知识,医师也可能研究不深,医师用药需要专业的药学技术人员来指导:医师的执

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处方差错也需要专业的药学技

术人员来监督。同时,药品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

关,任何药品都不是绝对的安全,即使是非处方药,也

可能在不正常用药时导致严重的用药后果,如我们平

时最常用的退烧药安乃近片都可能会致粒细胞减少

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死亡。在公众安全用药问题

上,假如缺少执业药师的专业支持,在没有医师处方

而自主买药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买错药、吃

错药的危险。假如缺少执业药师的专业支持,即使药

店、药房按处方销售处方药,也可能会出现用药差错。

假如缺少这种专业支持,即使是使用非处方药物,也

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身体损害。引用sfda郑筱萸局长的话,就是“没有执业药师.就没有质量保证的药学服

务!没有质量保证的药学服务,就没有公众的用药安

全、有效!” 【3j

虽然我们国家推行执业药师制度已有10年时

间,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出台《执业药师法》,执业药

师的责、权、利还不明确,药店中还没有强制要求配置

执业药师,有些药店即使配备了执业药师.也只是为

应付开设药店或gsp认证或药监管理部门的检查。作

为在保证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方面有着不可或缺作用的执业药师在现实中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应当注意到,我国的公民安全用药的问题非常严

重。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因为

药害事件而住院,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致死达19万

人,也就是说国家在保障人民安全用药的工作步伐慢

1年,就可能会有多达19万人为此丧失生命.多达

250万人将要遭受身体伤害和严重经济损失。保证人

民的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工作容不得半点懈

怠与放松,尽快建设和完善执业药师制度,出台《执业

药师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 何灵灵.没处方却买到处方药。消费者状告药房.中国法院网,http:

//www.chinacourt.org/public/search_

res_ 1.php

[2] 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组.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4,20(6):5-6

[3] 郑筱萸.没有执业药师就没有全民用药安全、有效[j】.中国执业药

师。2004。10:6-8

(收稿:2005--03—29)

第二篇:医疗纠纷案件法院判决情况分析与思考

医疗纠纷案件法院判决情况分析与思考

——附33例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分析

【摘要】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民法院在处理医疗纠

纷案件采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适用《条例》进行判决。但在审判过程中,存在鉴定“二元化”,适用不同的法律进行医

疗损害赔偿判决,赔偿标准

采用不一,高额赔偿依然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我国法制的严肃性和统一性、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及患者最终权利的保护。本文通过随机收集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法院判决书,分析研究

我国医疗纠纷案件的处理面临的问题及亟待解决的难题,以促进“公正、公平”处理医疗纠纷案件。健全我国医疗损

害赔偿制度,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促进医学科学健康发展。

【关键词】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法院判决;医疗损害赔偿

【中图分类号】d919.

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9297(2007)04—248—d4

一、资料来源及基本情况

1.研究资料来源于经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

定案例中随机反馈的33份法院判决书。

2.基本情况:

(1)33份判决书中,基层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3份,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0份。

(2)医患双方胜诉情况:33份判判决决书中,患

方胜诉,法院判赔的26例,占78.8%,患方败诉的7

例,占21.2%(见表1)。

表1 33仞医疗纠纷案件的裁判情况

注:33份法院判决书中有8例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为“不属于

医疗事故”的案件,患方仍获得了赔偿。

表2 33仞医疗纠纷鉴定结论采信情况

注:①完全采信:完全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进行判决。②部分

采信:采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部分内容。③不采信:完全不采信医

疗事故技术鉴定。

(3)鉴定结论采信情况见表2。

(4)判决适用法律情况:在33份案件中,其中

5份完全依照《条例》进行判决,l6份不完全依照《条

例》判决,l2份完全不依照《条例》判决见表3。

表3 33仞医疗纠纷法院裁判中法律适用情况

二、分析

1.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大多由法院采信。

33份法院判决书中,其中对鉴定结论完全采信的26份,不采信率只有12.1%。说明医学会自200

2年《条例》颁布实施后,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规范、认真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为

科学、客观、公正处理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医学科学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

献。得到了社会和和有关部门的认可。

2.医疗纠纷案件在司法诉讼中。医疗事故技术

鉴定和司法鉴定并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被采信的情况依然存在。

33份法院判决书中。有9例既进行了医疗事故

技术鉴定又进行了司法鉴定,占27.3%:

法院委托不采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情形是多

种的,有患方改变诉由方面的原因。也有非患方因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4期)

素。

(1)先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为“不属于医

疗事故”后,法院启动司法鉴定。例1:某患儿出生后

3天.患严重败血症,后又发生脑栓塞,最终造成脑

瘫。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认为“不属于医疗事故”,后

委托司法鉴定。结论认为“医疗过错与患者目前后果

有一定因果关系,承担次要责任”。法院最终采纳了

司法鉴定。

(2)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属于医疗事故,但患方

提出诉由不是“医疗事故”后,进行司法鉴定。例2:

某患者,异位妊娠,失血性贫血,医院给于甲氨喋呤

注射化疗,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混合性贫血,经医

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为四级医疗事故,医方承担次

要责任。因患方对鉴定结论的医方责任程度不服,提

出本案诉由是医疗过错,而不是医疗事故。因此,法

院委托进行了司法鉴定,司法鉴定认为医疗过错与

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为主要原因,参与度为

75%,法院采信司法鉴定结论,并进行了判决。

(3)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为不属于医疗事故后,法院直接否认了鉴定结论,采信患方提供的证据。例

3:某患者在医疗机构输血染上丙肝,经省、市两级医

疗事故技术鉴定均认为,患者输血时国家未有相关

规定须检测丙肝内容,医方在为患者输血未作相关

检测不存在过错,但法院认为鉴定结论有失公正,故

不予采信。

3.同一起医疗纠纷案件。存在法院判决适用法

律不同,对患者的赔偿标准就不一样,不属于医疗事

故的仍然得到赔偿

(1)法院在判决过程中,把医疗纠纷赔偿分为

“医疗事故”赔偿与“医疗过错”赔偿,患者诉讼的事

由不同,适用法律就不同。如例2患者对医疗事故技

术鉴定结论中医方所负的责任程度不服。即改变诉

讼事由,提出对医方的医疗过错进行赔偿,法院予以

采纳,按照《职工非因工伤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鉴定

标准(试行)》等进行了判赔。

(2)33份判决书中,法院除适用《条例》有关赔

偿内容以外,还适用了《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

释》(以下简称《解释》)、以及其他有关法规等。

(3)医疗纠纷案件在司法判决中,存在鉴定成属

于医疗事故的,按照《条例》的计算方法,患者获得的赔偿少,适用《民法通则》和《解释》的,赔偿金额高。

随机收集的判决书中仅有5例完全按照《条例》

进行判决,占总数的15.1%。有8例经鉴定不属于医

· 249 ·

疗事故,反而得到了赔偿,占总数的24.2%。例2中医

方虽不构成医疗事故,但患者仍得到27万多的赔偿。

三、讨论

1.近年来,医患纠纷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难点问

题。如何公正处理医患纠纷,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关系到医学科学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条

例》作为一部专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行政法规,在医疗事故概念界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程序和内容,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赔偿的标准,患者权利的保

护。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等方面的规定。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因此,200

3年最高人民法院也颁布了《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

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

知》),从而确立了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中,适用《条例》的司法原则。从随机收集的33份法院判

决书中看,有26例完全采信了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

术鉴定结论,占总数的78.8%。有21例适用了《条

例》有关条款进行判决,占63.7%。但认真分析有关

内容,我们发现。在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诉讼

中,鉴定的“二元化”,医疗损害赔偿标准不一。法律

适用之间冲突和混乱。高额赔偿存在仍是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2.理论界对医患法律关系性质的不同认知,是

造成医疗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不同及赔偿标准不一的理论基础。

医患法律关系性质目前我国有诸多学说,有人

认为医疗纠纷处理应当适用行政法律、法规:另外有

人认为,医疗纠纷处理应按民事法律法规来处理;还

有人认为医患关系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关系,医疗纠

纷处理应当有独特的处理原则。[11医患法律关系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法律内容也就不同。法律界大多认

为医患关系应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横向的民事法律关系或司法关系。嘲患者出现医

疗损害后。应当追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损

害责任。医疗损害除了直接表现⋯⋯对患者健康权

及身体权的侵害,还可表现为对患者隐私权、名誉权的侵害。同时,因患者的伤亡、人格权的侵害,还会给

患者或近亲属带来财产上和精神上的损害。【3】因此,面临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因医疗行为不当而对患者的侵权行为,无论给患者造成身体上组织器官的损

害还是精神上损害或利益上损失,都应进行医疗损

害责任赔偿。虽然《条例》第49条规定不属于医疗事

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这一规定受到法

律界的质疑。[41例4:某患者,宫内孕36周、双胎、急

· 250 ·

性脂肪肝入住某医院,给于常规检查后在连硬外麻

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前与患方谈话内容不

详,双方没有签订正式的“剖宫产”手术同意书,没有

签手术同意书,术后患者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市省

两级鉴定均认为“不属于医疗事故”,法院认为原、被

告之间是一种医疗合同关系,被告在原告支付医疗

费用的情况下,负有提供安全医疗服务的责任和义

务,本案虽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认为不属于医疗事

故,但由于属于医疗服务合同纠纷,不适用《条例》有

关规定,应按照《民法通则》、《解释》规定,判决被告

承担40%赔偿责任,共赔偿36 073.6元。

3.《条例》第49条规定的不属于医疗事故不予

赔偿内容及属于医疗事故进行赔偿的计算方法和内

容,与民法的基本原则和《解释》相冲突或不一致是

造成鉴定“二元化”和赔偿标准不一的法律原因。

在医疗事故鉴定中,我们经常发现,虽经医疗事

故技术鉴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过失行为不

属于医疗事故,但医方的医疗过失行为是显而易见的,如患者而严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的医疗治疗时,医

方未能履行告知义务或未能全面履行告知义务,违

反了卫生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规定的“医师应如实向患者或其家属介绍病情,但注意避免

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治疗,应

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同意。”上面

例4所举的医方行手术抢救治疗时。术前与患方谈话

内容不详,双方没有签订“剖宫产”手术同意书,也没

有签手术同意书,术后出现患者因大出血抢救无效死

亡。医患纠纷因此发生。市省两级鉴定之所以认为“不

属于医疗事故”,是因为医方虽有没有签订“剖宫产”

手术同意书,也没有签手术同意书等过失,但这些过

失不会导致患者出现大出血而死亡,按照医疗事故的定义鉴定结论为不属于医疗事故,也符合法学的因果关系论。按照《条例》第49条规定不属于医疗事

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这个规定的公平性是值得商榷的。医方虽不构成医疗事故,但

医方这种未全面履行告知义务的过失行为是一种剥

夺患者的治疗选择权和心理准备的违法行为,给患

方造成的精神痛楚和物质损失是巨大的,医方应基

于人道主义的原则给予患方一定经济赔偿。但第49

条否决了患方通过这种渠道获取救济途径,显然有

失于公平、合理的原则,因此,患方通过其它方式如

司法鉴定改变诉讼事由寻求赔偿是必然的了。

此外《条例》关于医疗损害赔偿内容如精神损害

抚慰金的计算标准和方法,与民法的标准,具体的说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4期)

也就是与最高人民法院《解释》不尽一致,也是造成医疗纠纷案件赔偿标准不一的另一重要原因.有人

以深圳地区医疗机构造成患者死亡为例,分别按《解

释》和《条例》进行计算赔偿金额,前者赔偿金为478

117.8元,后者为71 904元,由此可见两者的赔偿标

准相差太远[51。

4.忽视《条例》医疗事故概念的内涵和医疗事故

技术鉴定的内容,人为划分所谓“医疗事故鉴定”和

“医疗过错鉴定”是造成司法诉讼中鉴定“二元化”主

要原因。

《条例》第27条、第31条规定了医疗事故技术

鉴定的内容,即主要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

行为是否存在过失,医疗过失行为是否属于医疗事

故进行鉴定。判断医疗行为是否有过失的标准是医

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是否遵守了卫生行

政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调查和实践中我们认为,虽然医疗事故技术鉴

定结论认为医方的医疗过失行为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医方过失行为还是鉴定书得到体现的,如例4就

指出医方未能履行告知义务,属于医疗过失。但在司

法诉讼阶段,由于一些患者和法官认识的偏颇,不能

正确理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内涵和内容,机械地

认为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只作出“属于

医疗事故”或“不属于医疗事故”的结论,对医疗机构

和医务人员的医疗过失,患者人身损害后果,它们之

间的关系未予以理论,鉴定涉及面窄等等。而司法鉴

定对多因一果的死亡成因进行分析,从而确认了较

为科学的因果关系参与度系数等。笔者认为,这种观

点是不科学,不公正的。又是欠理性的。医学本身作

为一门涉及到人的自然科学,是有其自身特征和规

律的,非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是难以掌握和了解其复

杂性、高风险性的医疗行为,更不用说判断医疗行为的正误了。现代医学分科越分越细,涉及的专业越来

越多,如搞普通儿科的专家就无法涉及新生儿专业的案件。同时还存在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医务

人员对患者的诊疗存在着不可预见性,加之患者的特殊体质等多种因素,缺少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专业

知识,如何能够正确的判断复杂的病情变化呢?俗话

说:“隔行如隔山”,遇到医疗纠纷的案件,就需要有

一个专门的机构去认定、判断,而不是任何一个鉴定

机构和人员都可以判定医疗行为正误的。因此,《医

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指出:“医疗工作一项科学性、技术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由此产生的纠纷,不邀

请掌握医学原理的专业人士,不用科学的方法、专门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4期)的知识做出鉴定结论,就判断不了是非曲直,就不能

妥善地解决纠纷。”[6

1而司法鉴定中法医学鉴定主要是解决伤残等

级.致伤致死原因的活动,与临床医学是截然不同的两门学科。法医虽然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但不具备

临床医学相关基础知识和长期形成的临床经验,对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医疗行为

是否妥当、是否存在过失难以作出正确评价和判断,很显然法医是不能胜任这一鉴定内容的。因此,在司

法诉讼过程中。避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而选择司法

法医学鉴定或以法医学鉴定否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是不可取的。试想,在对一个高度专业学科进行鉴定

却排除相关专家参与。其科学性、公正性又何在?不

公正、不科学鉴定结论又如何作为判决的依据,保证

判决的公正、公平呢?目前司法诉讼活动中各种司法

鉴定存在,同一个法庭,同一起案件有不同种鉴定结

论,有时甚至鉴定结论相反,法官不知采信哪一种鉴

定作为判案依据,陷入尴尬的境地,同时这种客观造

成法官适用法律自由裁量权的加大。加重了赔偿标

· 251 ·

准的不一。也加重法官判案的随意性,更容易滋生司

法腐败。司法不公。

总之,在司法诉讼活动中要维护我国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避免医疗纠纷案件赔偿标准不一和

处理不公,统一对医疗事故或医疗损害责任的认识,正确的对医疗纠纷案件的处理进行法律适用。进一

步明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法律地位,仍是摆在法

律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者和医鉴工作者面前亟待

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庆文,陈新山.医疗纠纷处理适用法律回顾及展望.解放军医院

管理杂志,2003,10(2):182~183

f21梁慧星.给法官们的建议.南方周未,1999-01—09

[3】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22

[4】马军.论医患纠纷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一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49条的质疑.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11(1):1—5

[5】俞飞.浅析医疗纠纷诉讼中的法律问题.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237

[6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起草小组编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北

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78

第三篇: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分析与思考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分析与思考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是近年来的多发案件,此类案件往往涉及多方利益,处理不当,易引发群体事件,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及时、正确地审理此类案件,对贯彻党的农村政策,维护农村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情况与特点

2001年至今,****法院共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3299件,其中2001年、2002年、2003年分别受理土地承包纠纷案件1211件、854件、798件,今年1-10月份受理了411件。通过对这些案件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涉及面广。近年来****法院受理的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涉及16个乡镇112个村,占该市23个乡镇的69.6%。审判中发现,实际纠纷远不止这些,没有诉至法院的土地承包纠纷大量存在。

(二)案情复杂。大部分农村土地纠纷案件的背后隐藏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而且这些矛盾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容易激化,有的涉及到家族历史矛盾,关系到村委会、镇党委的 1

威信等等,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群众集体上访,影响社会稳定。上述案件中有23件几近激化,****法院及时下达了民事裁定书,并多次耐心细致地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才使得矛盾暂时平息。

(三)原告集中。村委会作原告的较多,占案件总数的93%。村委会是是执行农村土地政策,制定具体措施的实际操作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四)案由单一。土地承包纠纷,主要是合同纠纷和侵权纠纷。

(五)季节性强。该类案件多发生在农时季节,据统计,在上述案件中,发生在农时季节的案件占了41%。

二、引发土地承包纠纷的主要原因

(一)合同本身有缺陷引发纠纷。主要表现在:一是合同形式不够规范。承包合同作为农村承包的法律基础,应当形式规范、内容合法。但实践中,农村承包关系通常在村民大会上以口头方式确定,有的即使采用书面形式,但条款含义模糊甚至有悖法律规定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发包方对政策法规了解不多,将无权发包的标的物作为承包物,或者搞违法承包,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如将耕地承包给村民个人乱建土场、沙场或砖场等,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有的承包人利用合同中的漏洞牟取利益,严重破坏了农业资源,或借合同规定不明确,拒不交纳承包费或退回承包标的,由此引发纠纷。二是承包指标

不够合理。在签订农村承包合同时,由于承包双方缺乏经验或对客观情况估计不足,对市场和自身的生产能力认识不够,导致承包指标不合理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合同很难履行。三是承包主体身份不明确。农村承包合同主要发生在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以前,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第三者一般不列为承包主体。对此,《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且应当对承包方的资信情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审查后,再签订承包合同。但一方面,受土地质量、生产条件、优惠措施等因素影响,有些人借助隐名代包、转包的方式参与到承包中,而由于欠缺法律知识,许多代包人、承包人在完成隐名代包、转包后,便以为万事大吉,不再过问合同的履行情况。另一方面,发包方常常忽视承包主体的生产经营能力而盲目发包,承包者因缺乏有关生产种植技术或不懂经营管理造成亏损,不但完不成承包指标,而且给集体财产带来损失。

(二)发包不公开引发纠纷。土地承包中,有的村干部违背民主议定、公开竞标原则,搞“一言堂”、“家长制”,利用职权谋私利或收受贿赂为他人提供便利,搞垄断承包、特权承包,出现了“关系承包”、“人情承包”,有的随意压低或抬高承包

费,导致群众不满,引发纠纷。

(三)行政干预引发纠纷。主要表现为:有的以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为名,在发包时附加规定农民种植作物的品种;有的则提前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有的任意终止或变更合同,随意延长或缩短承包期限;有的以开发农业、搞规模经营为名,单方收回承包地,或不依法定程序乱征土地,侵害承包方的合法权益,从而引发纠纷。

三、处理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注意的问题

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有其特殊性,审理此类案件在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同时,还应遵循该类案件的规律,以提高综合效果。

(一)树立大局观念,讲求综合效益。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妥,易引起群众不满,破坏社会稳定的根基,影响党的形象。所以,在承办此类案件时,必须树立大局观念,增强稳定意识,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不能就案办案,顾此失彼。

(二)争取党委支持,解决群众所需。此类案件往往涉及党委政府前期土地政策和各项工作,有些群众的要求是合理的,所以,既要支持党委政府的工作,解决纠纷,促进稳定,又要积极协调,使党委政府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

(三)注重宣传教育,多做调解工作。对案件集中的村,要集中警力驻村办案,便于群众诉讼,便于分解纠纷矛盾的焦点,借助各种力量做调解工作,并大力宣传法律法规,教育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四)严格执法,当机立断。在依法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同时,更要严格执法,在法律规定面前铁面无私,原则问题上不能退让。在调解、教育、解决相关问题等项工做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当断则断,特别是在农时调处该类案件时,能调解则调解,不能调解的及时依法判决。

四、预防和减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建议

(一)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介广泛宣传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及有关国家政策,特别是人民法院要充分利用公开审判、以案讲法等特有的方式进行宣传。

(二)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对农村承包合同的签订予以指导、监督和管理,严格审查,防止因合同本身不完善、不规范、不科学而引发纠纷。对已经签订的承包合同,进行集中理顺,不规范的可通过签订补充协议予以完善;对今后的承包,乡镇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当派员指导协助,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原则,签订规范的承包合同,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这样既可以避免纠纷的发生,又可为案件的处理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三)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及时化解纠纷。建立健全农村基层调解组织。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基层调解组织的指导,完善制度,明确职责,不断提高农村基层调解组织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把村民之间、干群之间发生的易激化的土地承包纠纷及时解决在基层,防止引发群体性纠纷和集体上访案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第四篇:《物权法》实施后审理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分析与思考

《物权法》实施后审理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分析与思考

转自:祝仰宝博客

近几年,我国的住宅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物业管理产业却因为发展时间不长,不能适应住宅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势,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法院受理的物业管理纠纷案件也逐年增多,成为基层法院处理房地产案件的一个难点。今年,《物权法》颁布实施,其中用专章规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给基层法院处理物业管理纠纷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笔者拟结合物业管理纠纷产生的原因,探讨在《物权法》实施后,如何处理日益增多的物业管理纠纷案件。

一、沈河区法院受理的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现状

目前,物业管理纠纷案件已经成为本院民二庭受理的主要案件类型之一,其中主要都是物业公司起诉业主要求支付拖欠的物业费的纠纷案件,而业主多会以房屋质量不合格、物业企业服务不到位,收费标准过高等理由抗辩。如何处理这种纠纷,是我们每一个审理房地产案件的法官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物业管理纠纷案件受理情况

本院民二庭成立以来,自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共受理案件1387件,其中物业管理纠纷案件611件,占总受案数的44%。2006年受理的281件物业管理纠纷案件,其中裁定撤诉33件,调解结案192件,判决结案51件;2007年上半年受理的330件物业管理纠纷案件,其中裁定撤诉60件,裁定驳回起诉1件,调解结案129件,判决结案8件。

(二)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特点

从上述本院受理的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1.案件数量多,占所受理的案件总量比例大,且无论案件数量还是所占比例都在逐年增加;2.案件调解率、撤诉率较高,判决率低;3.案情较为简单,多数都适用简易程序,在三个月内审结;4.业主拖欠物业费原因较多。

二、物业管理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

(一)开发企业遗留问题突出,这是本院受理的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主要起因

本院受理的物业管理纠纷案件中,绝大多数都源于开发企业遗留问题,如开发企业擅自变更园区规划,导致业主购买的房屋在交房时与售房时不一致,无法达到售房时开发企业的承诺;房屋质量差,漏水或长毛等,缺少附属设施或配套设施;附属用房归属和经营收益没有约定等。同时,小区前期物业管理企业基本上都是开发企业自办的物业公司或者是关联公司,业主自然的把物业公司当算作是开发企业的售后服务和维护者,有开发企业遗留问题,物业管理公司就应该承担责任,而对业主来说,对抗物业企业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拒交物业费,物业管理企业无法收取物业费,只好把业主告上法庭。

(二)物业管理企业定位错误

在现实中,一些物业公司缺少服务理念,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而业主被当作被管理的对象,和业主一旦发生纠纷就采用断水、断电等措施;物业服务不到位,又征收高价的物业

费;业主不缴纳物业费,不能够心平气和的和业主协商,从自身解决问题,而是一味的提起诉讼,将矛盾转嫁给法院,使法院受理的物业管理纠纷案件激增。

(三)部分业主缺乏公共意识,对物业管理的消费观念没有完全树立

有的业主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对服务进行评价,把自己作为主人,而物业公司是自己花钱雇来的“仆人”,“仆人”有一点不让“主人”满意的地方就拒交物业费。同时,也因为很多物业公司是从开发企业手中直接接管小区,没有与业主签订物业管理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缺少沟通和信任,导致物业管理纠纷的易发性。

三、《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对解决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影响

《物权法》 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约,受侵害的业主有权通过诉讼寻求司法救济,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可以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等。排除了物业管理企业对于侵权业主的诉权,明确了应该由受侵害的业主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而不是物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物业企业的责任,有利于解决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的矛盾。

四、《物权法》实施后法院如何解决日益增多的物业管理纠纷案件

法院是处理物业管理纠纷的终局机构,在处理物业管理纠纷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起诉到的法院的物业纠纷,矛盾都比较激烈,法院处理的难度也比较大。1.法院处理物业纠纷应注重调解的方式。从我院民二庭已审结的物业管理纠纷案件来看,调解率还是很高的,达到了68%。撤诉率达到了20%,判决率仅占12%,这说明物业管理纠纷中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如果法院调解工作做得好,完全可以以圆满的方式的解决,同时,即使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产生纠纷,但业主以后仍然要在物业小区生活,物业公司仍然要为业主服务,这次纠纷的调解解决也可以缓和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的矛盾,为以后物业管理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因此,法院在处理物业管理纠纷的时候,应当注重调解的方式,在具体实施方式上,可以建立一种三方现场调解的方式,即法院法官、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业主在物业现场调解的方式,这样,业主的抗辩理由在现场可以直接感觉到,物业公司也能了解 虽然按照法人的独立性,开发企业与物业企业是两个独立的企业法人,应当各自承担责任,但物业企业与开发企业存在着很密切的联系,或者物业企业是由开发企业组织设立的,或者物业企业直接听命于开发企业,或者物业企业受开发企业的委托。开发企业开发完成后,多数情况下是“撂挑子走人”,等到发生物业纠纷的时候,开发企业早就注销或者根本找不到人了,即使找到开发企业,开发企业也多数情况下推给物业企业,这时候,物业企业就应当承担责任,或者负责解决问题,或者负责联系开发企业,如果因物业企业没有履行义务,而成为业主拒付物业费的理由,应视为物业企业没有完全履行义务,法院可以酌情减免部分或全部物业费。综上所述,物业管理纠纷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不是单凭司法机关短时期内就能解决的。《物权法》也不是一部万能的法律,政府机关、物业公司、业主等各方应积极配合,借《物权法》颁布之机,转变观念,加强管理,为减少物业管理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五篇:武汉市中考满分作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而引发的思考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而引发的思考社保c092 谢童舟098448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资本单方面的全球化造成了劳动和资本博弈双方力量的巨大损失,劳动者只能接受资本方开出的单价,才可以寻求与资本的结合。单纯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劳动与资本是一对博弈关系,而他们的之间博弈的结果会直接决定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情况。换言之,劳动与资本关系应该是平和和均衡的现象。理想的市场模式下,供给与需求的双方,必定找到一个均衡点,如果没有均衡点,需求的双方都会自己调整需求,以致最后达到市场均衡。按照这样的假设,如果劳动者收入过低,劳动方就可以减少劳动,或者罢工,以威逼资本方增加劳动报酬。如果劳动方的收入过高,资本方就会压缩投资,甚至破产,以让劳动方减低工资报酬水平。

但是市场要实现均衡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博弈双方都能自动调剂自己的力量,供给者能够自己调剂供给,需求者能够自己调剂需求。双方之中当一方不能自动调剂自己的力量的时候,都不能构成真正的博弈,更不可能达到市场的均衡。准确讲,只有在限定的系统内,市场才可以达到均衡。系统的无线开放,稳定的博弈都不允许,更不要说是均衡。

但是汹涌澎湃的全球化在资本全球自由流动,在自由寻找更物美价廉的劳动诉求的同时,却剥夺了劳动自动调节的能力,迫使劳动方只能被迫的接受资本方的条件。或者说,正式资本的单方面全球化造成了劳动和资本双方博弈力量的巨大失衡,造就了资本方的强势地位,而劳动方开出低价寻求与资本的结合。从这个角度看,正式不平衡的全球化造成了当今劳动收入越来越低的不公平现实。我阅读的社保方面资料是“2010海峡法学论坛——民生与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文章中共主要谈及了大概四个重要方面,四个方面分别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基础理论研究,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研究,劳动者权利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劳动法制的比较与借鉴。对于会议综述主要研究的问题我自己结合各学科书本知识总结并上网查找资料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日趋复杂,为了适应这些改革和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劳动关系中产生的争议和纠纷。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和整个职工队伍的稳定,国家逐步建立起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并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从其现状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涉及劳动关系调整方面的法律、法规尚待进一步健全。首先,从法学理论和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客观需要看,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和完备,特别是在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未能形成相互配套衔接的体系,使得现行的法律法规在实体和程序方面配套不好,执法的力度不够,有的甚至无法可依,影响了劳动关系调整的实效。二是,有关劳动关系调整方面的法规和规章的内容不适应当前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有的内容已经过时或者失效;有的相互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同一问题的规定和解释不相一致,造成调解、仲裁和诉讼中产生不必要的混乱,需要进行清理和修改。三是,有些部门规章的个别内容与劳动法的规定不相一致,因而导致在适用法律条文时,引起了不必要的争议和矛盾。

2.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中的成员构成尚不规范。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协调劳动关系的基本格局和主要方式,是国家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已经被绝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所接受并予以具体实施。他们的三方代表是由政府、雇主、雇员三部分的代表组成,即由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劳动关系委员会)、雇主协会和雇员代表组成——工会共同组成。其中雇主组织的代表——雇主协会是各类企业主(所有者)一致认可并自愿参加的社会团体,是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并具有法律效力的代表组织。而我国的雇主组织代表是由各级经贸委下属的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担任,并具有企业家组织和企业代表组织的双重职能,但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家协会与企业协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二者不可替代。目前,企业联合会的成员多数是国有、集体企业,而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成员很少,它尚不能成为各类企业的代表组织。上述情况造成了我国实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在成员构成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3.企业劳动争议调解不具有法律效力,影响了基层调整组织作用的发挥。我国现行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基础环节,也是企业与职工发生劳动争议时最便捷的解决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劳动争议冲突不明显、不尖锐的情况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形成,特别是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使得职工与企业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日趋复杂、尖锐、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基本劳动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并且侵权的程度和涉及职工的范围有增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身建立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作出的调解协议书不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导致在调解工作结束后,当事人都可以随意反悔或者拒绝履行协议书规定的义务,造成双方当事人不再申请劳动争议调解,而主要通过诉讼或者仲裁方式加以解决,从而加大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周期。长此以往,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小,影响或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对于法律的有效制定与劳动者的切身权益保护上,完善劳动者相关的法律意义在于一下三点。

1.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企业结构、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国家、集体、职工三者利益关系日渐清晰,劳动关系正在逐步实现契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之一,有着其具体的、根本的利益,主要是劳动权益、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劳动权益是职工最基本的利益。劳动权益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利、工资报酬权、社会保险权以及与其相关的休息休假权和劳动安全卫生权,这些合法权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作用的发挥和劳动关系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只有建立完善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代表维护职工利益的作用,使各级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与企业行政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商谈判,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2.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

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涉及到每个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保障,对于及时发现、调解、处理职工与企业之间形成的劳动争议和纠纷,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当前,在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突出特点是,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尖锐,职工合法的劳动权益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特别是在产业结构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困难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破产企业,在这类企业中职工合法的劳动权益极易受到侵害;同时在一些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或者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而采取了大幅度裁减职工定员的措施,但对被裁减的职工又不能进行妥善安置,甚至把他们推向社会,使职工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工资收入等项权利受到了侵害,导致了集体劳动争议的发生。个别企业因此发生了职工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了社会和职工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只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及时地解决处理好职工与企业之间产生的劳动争议,才能有效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和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保证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3.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集体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摩擦和冲突,在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这些利益冲突和矛盾都将逐步得到妥善解决。其中劳动者自身利益的维护和保障则主要通过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整体作用的发挥加以解决。职工群众总体利益的维护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保障,是改革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必备条件。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法制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涉及职工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卫生等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亟待协调解决,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才能得以顺利地维护。

下载没有处方买到处方药而引发纠纷的案件分析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没有处方买到处方药而引发纠纷的案件分析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