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斯论信心

时间:2019-05-13 12:0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巴金斯论信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巴金斯论信心》。

第一篇:巴金斯论信心

巴金斯論信心與得救的確據(第一部份:信心)

WILLIAM PERKINS ON FAITH AND

ASSURANCE OF SALVATION(Part 1:Faith)

Joel Beeke

(Joel R.Beeke, Assurance of Faith: Calvin, English Puritanism, and the Dutch Second Reformation.New York: Peter Lang, 1991, 106-118.)

注:文中引用巴金斯的著作,當時英文的拼音與今天不一樣。傳閱時請不要修改。

Note: In the quotations of works by Perkins, an older form of English spelling is used, very different from today‘s.Please do not correct the spelling when reading.巴金斯留下的屬靈遺產,是一個細膩的、經驗層面的預定教義傳統。他發揮了比薩(Beza),Zanchius的神學,後被威敏斯特大會確認。巴金斯用比薩安慰人良心的方法:提供更細膩、經驗層面的“救贖次序”(ordo salutis);細察信心與懷疑。他把Richard Greenham的智慧系統地組織起來;Greenham認為回轉(歸正 conversion)是“一系列的心靈狀態”(心路歷程)。

Perkins‘ legacy was a highly refined experiential predestinarian tradition, which fleshed out the practical theology of Beza and Zanchius and would be subsequently validated by the Westminster Assembly.Perkins used Beza‘s method for comforting consciences, but provided a more schematized, experiential ordo salutis in which faith and doubt were more narrowly examined.He systematically organized insights from Puritan preachers like Richard Greenham who expounded conversion ―as a progression of inner states.‖

威廉巴金斯(William Perkins)是伊麗莎白一世時期(1558-1603)英格蘭最優秀的清教徒講道家。他花上十八年在平信徒層面教導,寫作,將墮落前主義(supralapsarian)的預定論和靈魂自我省察的經歷融合起來。巴金斯輔導重生者和未重生者:如何不斷省察自己的良心,察看自己心中有否任何一點兒上帝(建在基督中保大工基礎上)預定的原則(動力)在運作。As Elizabethan England‘s premier Puritan preacher, Perkins hallowed eighteen years to teach and publish at the layman‘s level supralapsarian predestination interwoven with experimental soul-examination.Throughout his prolific writings, Perkins counseled both the regenerate and unregenerate on how to continually search their consciences for even the least working of the law of predestination on the foundation of Christ‘s mediatorial work.這方面的努力,是牧師聖工的不可或缺的部份。這是牧師最基本的工作:在聖所(教會講臺)裏平衡上帝的主權和人的責任。他拒絕視主權和責任爲對立的;它們從來就是“朋友”,不需使它們和好的。除了被巴金斯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他精心從《聖經》融合上帝預定的旨意(decree)和實踐神學,爲信徒帶來(得救的)確據 - 因此祂的著作非常值得探究。

He viewed these efforts as part and parcel of the pastor‘s fundamental task to keep ―balance in the sanctuary‖ between divine sovereignty and human responsibility.He refused to consider sovereignty and responsibility as antagonistic, but treated them as ―friends‖ which need no reconciliation.Apart from historical reasons, his remarkable attempt to wed decretal and practical theology into a happy, assuring, biblical marriage makes his writings worthy of investigation.巴金斯的思想結構是:[1] 神學主要的建構原則:上帝主權的預定;[2] 次要建構原則:“約”的觀念。巴金斯知道,他的聽眾必然會問一些基本問題:“我是選民的一份子嗎?是與基督聯合的,上帝真正的兒女之一嗎?我怎能確實知道我有信心?假若沉淪的人也可以作出屬靈的動作,像有恩典動力似的,我怎能知道我是否上帝的兒女?我怎能確實知道基督親自爲我(個別的我)死?”

Placing the primary structuring principle of theology in sovereign predestination and a subordinate structuring principle in the covenant concept, Perkins knew that his hearers would be led to fundamental questions such as these: ―Am I one of the elect – one of the true children of God united with Jesus Christ?How can I avail myself of salvation wrought in Christ?How may I be sure that I possess true faith?If reprobates can also have spiritual exercises which appear to be motivated by grace, how may I know whether I am a child of God or not?How can I be assured that Christ has died particularly for me?‖

巴金斯花了很多功夫回答這些問題,因為若從上帝永恆旨意來宣講預定,就必須從人的經歷層面宣講。講道者必須指示罪人:上帝如何出自祂不能改變的旨意來改變人的意志;必須從《聖經》教導人們:[1] 如何查驗在個人身上預定和(進入)“約”的印記,並 [2] 仔細詢問人們,是否在過與蒙上帝選召相稱的生活,以致使他們的揀選生效;[3] 針對那些容易懷疑(自己是否得救)的人,巴金斯謹慎講論:須省察良心,看是否有最微小的信心,就是得救所要求的信心?

To these questions Perkins addressed much earnest endeavor, for preaching predestination decretally necessitated predestinarian preaching experimentally.Sinners had to be shown how God, from His immovable will, moved the will of man.They had to be biblically instructed how to look for personal marks of predestination and covenant inclusion, and be closely questioned relative to making their election effectual by a life consonant with God‘s choice.For the doubt-prone, Perkins was careful to address the matter of examining conscience for the smallest measure of faith required for salvation.在1580年代末和1590年代,巴金斯寫了幾本書討論怎能知道自己是得救的。書名非常突出:

《金練子:神學的講述:救贖與定罪的次序與成因》

《人是在沉淪即蒙恩的狀況:講論與宣告》

《良心的個案,最偉大的良心狀態:人如何知道是否上帝的兒女》

《論良心:良心的本質,屬性,和不同狀態:並論如何保持清潔的良心》

《芥菜種:使人得救生效的最小信心》

Perkins devoted several works in the late 1580s and 1590s to the subject of how one may know he is saved.Their titles are poignant: A Golden Chaine: Or, The Description of Theologie: Containing the Order of the Causes of Salvation and Damnation;A Treatise Tending unto a Declaration, Whether a Man be in the Estate of Damnation or in the Estate of Grace;A Case of Conscience, the Greatest that ever was: how a man may know whether he be the childe of God or no;

A Discourse of Conscience.Wherein is set down the nature, properties, and differences thereof: so also the way to get and keepe a good Conscience;A grain of Musterd-seede: Or, the Least Measure of Grace that is or can be effectuall to salvation.這些著作顯示,對巴金斯來說,針對人的經歷講道,就是從上帝永恆預定的旨意,“轉移”到基督徒生活與得救的確據的“轉移器皿”。救贖次序的“金鏈子”—有效的恩召,稱義,成聖,得榮耀-乃藉著宣講上帝恩典之約與選民接連。因此,巴金斯[1]一方面宣講上帝不變的旨意,即祂從永恆對祂選民的主權恩典; 另一方面 [2] 也宣講上帝在“約”裏成就救贖、實現祂的揀選的作為。他在他的實踐神學裏特別關注這個個人的救贖過程如何突破進入選民的經驗中。他所關注的是:選民如何回應上帝的邀請與作為;這是恩典之約的“第二”層面-即人的意志的改變(感動)-如何從領人進入“約”的信心的起步經歷,帶人到豐滿的得救確據的高峰。

These writings reveal that for Perkins experimental preaching was the ―instrument of transition‖ from decretal predestination to Christian living and assurance.The golden chain of the causes of salvation(effectual calling, justification, sanctification, and glorification)was linked to the elect through the instrument of preaching God‘s gracious covenant.Consequently, while Perkins preached the immovable will of God‘s sovereign grace toward His elect from eternity and God‘s covenant acts of salvation by which election is realized, he was preeminently concerned in his

practical theology with how this personal, redemptive process broke into the elects‘ experience.His interest lay in how the elect responded to God‘s overtures and acts, how the ―second‖ side of the covenant of grace – the moved will of man – was carried experimentally from initiatory faith to the zenith of full assurance.得救確據的根據(基礎)

The Grounds of Assurance

巴金斯在《加拉太書》的註釋清楚列出得救確據的根據:

第一:福音一般性的應許:藉著人的信心,成為一個特殊的、對個人的應許。

第二:聖靈的見證:聖靈與我們的靈同作見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

第三:使福音與經驗結合的三段論演繹(syllogism)。

巴金斯對得救確據的基礎性觀念,乃源自比薩和Zanchius;與加爾文的關係並不明顯。加爾文撒下“三分法”的種子,最後在威敏斯特大會被接納爲“正統”教義。巴金斯對得救確據的三重基礎沒有甚麽新穎,可是他討論一些新的分辨,帶來新的觀念。這個新的觀念,在巴金斯不同著作會有不同的著重點,甚至有時令讀者以為有矛盾。例如他在一處説:

雖然有些人認為,信心就是確據(assurance),就是確信(confidence),可是我的看法不同;因為確據是信心的果子…

但在另一處又說:

真正的信心是無謬誤的(infallible)確據,特別是對罪的赦免,獲得永生的確據。

In his exposition of Galatians, Perkins spells out plainly the grounds of assurance as follows: first, the general promise of the gospel, which by faith becomes a particular, personal promise;second, the testimony of the Holy Spirit witnessing with our spirit that we are the children of God;and third, the syllogism which rests partly on the gospel and partly on experience.His groundwork to assurance is patterned explicitly after Beza and Zanchius, and only implicitly after Calvin who laid the seeds for this threefold division which would be ―canonized‖ by the Westminster Assembly.While there is nothing new in these grounds of assurance, Perkins does provide a slightly new twist to these grounds by expounding a series of novel distinctions.These vary from one composition to another and at times appear to contradict each other.For example, he could write:

Whereas som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faith is assiance [assurance] or confidence, that seems to be otherwise;for it is a fruite of faith….And simultaneously state elsewhere:

True faith is both an unfallible assurance, and a particular assurance of the remission of sins, and of life everlasting.不幸的是,這些表面的衝突,導致一些學者認為巴金斯不是一流的神學家,或從巴金斯著作的上下文理解他的寫作:當他駁斥天主教時,他堅持信心是有確據的(certainty of faith),當他面對某些早期宗教改革領袖對確據的極端言論時,他又傾於分開信心與確據。鮮有學者從巴金斯自己的思想架構內部來認真分辨。

Unfortunately, such apparent contradictions have led scholars either to assert that Perkins was not a first-rate theologian or that he simply wrote from the context in which he found himself – i.e., when opposing Roman Catholicism, he asserted the certainty of faith, but when speaking against the extremity of some of the early Reformers‘ assertions on assurance he was prone to divorce faith and assurance.Rarely have scholars entertained these distinctions seriously in the context of Perkins‘s own thought.巴金斯很清楚自己在説甚麽!他一方面教導得救的確據是信心的一部份,另一方面教導得救的確據不是信心的一部份,這要看他在討論哪一種確據!若要理解巴金斯對信心與確據的觀念,就必須認清他的神學思想中“確據”(assurance)一詞兩種不同的用法。第一種用法,後人稱“客觀的確據”(objective assurance)-令罪人知道他的罪是能被赦免的,不管他個人是否體會他的罪被赦免。第二種用法,後人稱“主觀的確據”(subjective assurance)-是完全的確據,因為罪人親自領受(支配)了救贖(personal application of redemption)。這救贖給他能力相信:上帝,爲着基督的緣故,親自赦免了他的罪。

Perkins knew very well what he was saying;in fact, he intended to teach both that assurance is and is not part of the essence of faith depending on which assurance is signified!To understand Perkins on faith and assurance necessitates coming to grips with two distinct usages of the term assurance in his theology.The first usage(subsequently called objective assurance)enables the sinner to view the ―pardonable-ness‖ or ―forgivable-ness‖ of his sins apart from the personal realization of such forgiveness, while the second(subsequently called subjective assurance)refers to ―full‖ assurance received in the wake of the personal application of redemption which enables the sinner to believe that God, for Christ‘s sake, personally forgives all his sins.巴金斯的二分法,爲後來Ebenezer Erskine所稱“信心的確據”與“感覺的確據”鋪路。Erskine影響了荷蘭神學;荷蘭神學影響Alexander Comrie。不但如此,巴金斯另有三分法:一般的確據(general certainty),道德(心中)的確據(moral certainty),和特別的確據(special certainty)。可以祂並沒有每處都提供這些不同確據的定義。因此有人稱巴金斯爲“不配被稱知識分子的神學家”或“有偏見的神學家”。

In this distinction Perkins foreshadows what Ebenezer Erskine would later call assurance of faith and assurance of sense, which, in turn, would influence Dutch theology and reappear in Alexander Comrie.Further, Perkins distinguishes between a general, moral, and special certainty, but does not always define the form of certainty which is being considered.For such reasons some have leveled the charges of ―sub-intellectual theologian‖ or ―theologian of partiality‖ against Perkins.若對巴金斯有平衡的認識,必需考慮兩方面:[1] 第一,必須知道巴金斯(就如大多數他以後的清教徒一樣)。“剝開”信心,分爲“一系列的,能分辨的階段”;這種做法可說是超越了加爾文。[2] 第二,巴金斯的思想中具體“剝開”了信心,探索這些實際的,細膩的階段,以致能瞭解回轉(conversion)的過程,和瞭解確據(所有上帝尊重的講道,都與這“確據”密切有關)。巴金斯用不同的方法,“剝開”信心,分化信心的步驟,階段;可是他說列出的十個階段,可以用四個步驟來歸納:謙卑下來,信心,悔改,和新順服。我們必須描述每一步,才能瞭解第二步(信心)-而信心是我們最關注的。

A balanced approach to assurance in Perkins compels two considerations: first, a realization that Perkins(as well as the bulk of successive Puritanism)breaks down the operation of faith ―into a succession of recognizable stages‖ to a degree substantially beyond Calvin;and secon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is ―breaking down‖ in its actual, precise stag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conversion and assurance with which all God-honored preaching is intimately woven in Perkins‘s thought.While Perkins uses a variety of approaches which break conversion in to ―steps‖ or ―degrees,‖ his primary listing of ten ―stages‖ may be summarized under four major headings:

humiliation, faith, repentance, and new obedience.A basic description of each of these four steps is essential to rightly grasp the second(i.e., faith), which must receive major focus.回轉(歸正)的步驟Conversion’s Steps

第一步:謙卑下來Step #1: Humiliation

巴金斯在回轉(歸正)的模式的第一步內列出十個“恩典的作為”的前面四個,這些是從經歷層面上的預定論流出的:留心聆聽上帝的話;意識到上帝律法中所吩咐的和所禁止的;扎心知罪;爲自己的得救絕望。巴金斯給這些作為作了定義:

恩典的第一個作爲:上帝話語的宣講,加上某種外在或內在的十字架,以破碎、克服我們本性的固執,好叫我們能被上帝的旨意影響。

恩典的第二個作為:上帝領人的思想去考慮律法,透過律法認識甚麽是善,甚麽是惡。恩典的第三個作為:上帝使人仔細地看到,認識自己各項的罪,看到自己是如何觸動了上帝的忿怒。

恩典的第四個作為:上帝用一種律法的畏懼(在律法面前的畏懼)來擊打罪人的心;藉此罪人看到自己的罪;上帝讓罪人懼怕刑罰與地獄,看自己的生命而在得救事上絕望。Under the first major step of the morphology of conversion, Perkins placed the first four of his ten stages or ―actions of grace‖ that flow out of experimental predestinarianism: attentive hearing of the Word;awareness of God‘s commanding and prohibiting law;conviction of sin;and despair of salvation.Specifically, Perkins defined these stages as follows:

[Action of grace #1:] The ministrie of the word [and with it] some outward or inward crosse, to breake and subdue the stubbornness of our nature, that it may be plyable to the will of God.[Action of grace #2:] God brings the minde of man to a consideration of the Law, and therein generally to see what is good and what is euill….[Acton of grace #3:] God makes a man particularly to see and know his owne peculiar and proper sinnes, whereby he offends God.[Action of grace #4:] God smites the heart with a legall feare, whereby when man seeth his sinnes, he makes him to feare punishment and hell, and to despaire of saluation, in regard to any thing in himself.這四個作為是“預備性的作為”,在恩典具體在人心中運作之前。因為這些並不是恩典所結的果子(雖然有可能是),也因為沉淪的人可能穿上“暫時信心”的外衣走到這個地步,因此有些人解釋:巴金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預備主義者”。可是對巴金斯來說,這些作為是預備性的,不是因為他們在選民身上並不成就救贖,而是因為恩典若沒有突破,人若沒有達到第五至第十步的時候,沒有知道這些作為會否救人。在巴金斯的回轉(歸正)模式裏,需要基督的罪人,必須被催逼到基督面前,直到在基督裏,唯獨在基督裏,獲得安息。

These four actions are ―workes of preparation‖ preceding the work of grace.Since these are notconsidered to be fruits of grace per se(though they may be), and since the reprobate may travel thisfar in the garb of temporary faith, several interpreters have labeled Perkins as an undiluted preparationist.For Perkins, however, these actions were preparatory not so much because they were not saving in the elect, but because one would never know if these steps were saving until led to break through into actions #5-10.In Perkins‘s conversion morphology, the needy sinner must always be driven onward to find rest exclusively in Christ.第二步:信心:相信基督

Step #2: Faith in Christ

巴金斯的回轉模式裏的第二步,包括恩典的第五至第八作為。到了這些作為,選民與沉淪者就決定性的分別出來了:

恩典的第五個作為:上帝激動人的思想,嚴肅地考慮救恩的應許,就是在福音裏顯明的應許。

恩典的第六個作為:上帝在人心裏播下一些信心的種子,擦出一點兒信心的火花,意思是:人的意志願意相信,上帝也賜給人恩典,讓人竭力抵擋懷疑與絕望。

恩典的第七個作為:當信心進入到人心中時,戰爭馬上就開始了:信心與懷疑、絕望、不信(例如:熱心、不斷的求上帝赦免)鬥爭。而信心的意願得勝。

恩典的第八個作為:上帝施憐憫,使良心在靈魂得救,永生得保證事上有平安,因此良心安息平穩。

The second step of Perkins‘s conversion morphology includes actions or stages of grace #5-8.With these stages the decisive point of separation between the elect and reprobate is reached:

[Action of grace #5:] … to stirre vp the minde to a serious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mise of saluation, propounded and published in the Gospell.[Action of grace #6:]… to kindle in the heart some seedes or sparkes of faith,that is, a will and desire to beleeue, and grace to striue against doubting and

despaire.[Action of grace #7:] … as soone as faith is put into the heart, there is presently a

combate: for it fighteth with doubting, despaire, and distrust [evidenced by]

feruent, constant, and earnest inuocation for pardon: and … a prevailing of this

desire.[Action of grace #8:]God in mercy quiets and settles the Conscience, as touching the saluation of the soule, and the promise of life, whereupon it resteth and staieth it selfe.從這意義上看,明顯地,“對罪人的可赦免性的客觀確據”在於第五之第七作為;而“主觀的被赦免的確據”乃在第八作為;對巴金斯來說,這是恩典的進一步工作。雖然如此,不論事客觀或主觀的確據,信心的對象不是罪人裏面道德任何事物;罪人不是信靠他的經驗,不是信靠他的信心;信心一定是唯獨信靠耶穌基督。Mark Shaw這樣觀察:

一個成長的信心,永遠是以基督爲對象;起初信心視基督是在十字架上為了赦罪而犧牲者;然後信心繼續視基督爲與試探鬥爭得勝的能力,爲患難中唯一的安慰;最后,信心明白一切今生來生所需要的都在基督裏。

In this context it becomes apparent that ―objective assurance of the sinner‘s ‗forgivable-ness‘‖ lies in actions #5-7, and ―subjective assurance of being forgiven‖ in action #8, which is, for Perkins, a further step in grace.Nevertheless, in neither case is the object of faith anything in the sinner himself, nor in his experience or faith, but always and solely Jesus Christ.As Mark Shaw notes:

Christ is ever the object of a growing faith which after initially seeing him as a sacrifice on the cross for the remission of sins, continues to see Christ as the strength to win in the warfare with temptation, as the comfort which alone soothes in the storm of affliction and ultimately grows to see in Christ all things needful in this life and in the life to come.對巴金斯來說,若離開基督,信心是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基督是上帝揀選和聖約的實質,因此必需是所有福音宣講的實質:

信心是上帝主要的恩典,人藉此恩典插進基督裏,因而與基督聯合,基督與他聯合。

For Perkins, faith has no value or meaning outside of Christ, who is the substance of election and covenant, and therefore, of all gospel preaching as well:

Faith is … a principall grace of God, whereby man is ingrafted into Christ and thereby becomes one with Christ, and Christ one with him.因此,信心完整的確據,乃是個人親自接受基督;是這樣發生的:

當每一個人親自領受(apply unto himself)基督的時候,他同時接受基督與祂的一切功勞;他的內心完全被說服,這是唯有藉著聖靈對上帝在基督裏所施行的憐憫作了有效的保證。

Consequently, full assurance of faith is the personal receiving of Christ which takes place in this manner:

[When] euery seuerall person doth particularly applie vnto himself, Christ with his merits, by an inward persuasion of the heart which cometh none other way, but by the effectuall certificate of the Holy Ghost concerning the mercie of God in Christ Iesus.

第二篇:论巴金的寒夜

金的《寒夜》(2007-04-09 14:54:55)

转载

标签:

巴金

寒夜

论述

论巴金的《寒夜》

内容提要

巴金的《寒夜》,有着它独特的文学魅力。在旧社会,他总结出:好人得不到好报。所以,他极力为小人物申冤,可见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是一部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作品。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寒夜》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论。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寒夜》所蕴含的独特。、文章结构如下:

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寒夜·独特。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渴望光明

论巴金的《寒夜》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颠峰之作。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在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浅谈自己对《寒夜》的理

解。

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好坏两极背反写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受观众喜爱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写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

(一)汪文宣——典型的悲剧人物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凡是读过《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对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并由自由恋爱而结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怀着满腔“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走向社会,想创办“乡村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热情付之东流“让那一大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毁掉了”。成为软弱者的典型。复杂的生活经历使他性格裂变,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忍耐和妥协成为汪文宣的主导方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处世哲学。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见,总之他整天工作在担惊受怕环境里,严重地摧残了他身心的健康。对妻子也是如此。他带着强烈的念头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别的男人有说有笑,只觉得心里发冷,却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最终“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真是一个可怜虫,尽活到了“有话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可怜地步”。在家庭婆媳争吵中,他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他不敢批评谁,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图获得她们的同情,从而平息纷争。

另一方面,汪文宣正直、善良、有正义感,内心也有对黑暗现实的不平与愤恨,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竭力想保持住好的品质。他老实、正派、不阿谀殷勤,给上司祝寿,都敬酒唯他不去。让他给一个国民党候补委员、政界红人写吹捧时,他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最后写成后他却在骂自己“谎话、完全谎话”,话中充满了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愤怒。善良的他在病重的最后时刻,也没将他病重的消息告诉树生,却忍受极大痛苦写下“我愿她幸福”的遗言。对

年迈的母亲也一肚的歉疚。那么是谁阻止了汪文宣的前进步伐,使他由“五四”时期反封建礼教的勇士,逐步蜕变落伍者,懦弱者的呢,是那吃人的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礼教和黑暗腐朽的国民党反动政府。

汪文宣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代表,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小人物。

(二)曾树生——个人主义者

曾树生的经历与汪文宣相差无几,都是大学毕业,有过相同的理想,最后生活所逼,也只能在川大银行过着“花瓶”生活,且与婆母多次冲突。健康、漂亮的她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从小说文本看,巴金强调的是她选择了敢于改变的生活方式的道路,而没有恪守中国传统道德所要求妇女那样陪同这个毫无希望的家庭去牺牲。因而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因此,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叙述策略是形式层面上的,简单说是指文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如果不讲究叙述策略,不讲究文采,则文学的意义势必会大大降低。大凡名家,其文学作品除了思想之深刻,往往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二者的珠联璧合,才能使文学作品成为影响深远的名作。

阅读巴金的小说《寒夜》,我们可以体察到小说中独特形式的审美。而独特形式所蕴含的是沉郁的审美,它构成了小说的一道独特风景。

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与氛围的制造上。《寒夜》讲述的是一个苦难的故事。为了与之相呼应,巴金的小说语言选择的是一种忧伤与哀婉的语调。这种语调是深刻表达苦难现实的语言基调,也是巴金在叙述语言上的一种自然选择。这种语言基调构成了巴金情感宣泄的一种载体。小说中的“寒夜”世界的阴暗令他十分伤感。他的情感常常会自觉流泻笔底。因此,他的语言世界是忧伤与哀婉的。同时,人物的悲苦状态,都召唤着这种忧伤的语言。小说中大量运用对比场面,强化主人公的悲剧人生。巴金以“寒夜”作为作品意境的中心,以“寒夜”聚合着人物内心与外界、主观与客观二重世界。在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诸如“阴暗寒冷”的住房,“永远带着愁容”的天,“一片黯淡的灰色”的马路等等这样的句子。它形成了一种沉郁哀婉的审美风格。

其次,与忧郁的语言相一致的,是巴金十分重视人物内心的剖析。他十分致力于细腻展示人

物的忧郁心理,使得这部作品兼具心理结构的特征。《寒夜》写的是几个普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琐事,以此来折射当时的社会现实。作品围绕着“汪家”这个点,主要通过汪文宣、曾树生的活动和感受,广泛地展现了那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作品以人物心灵的内在冲突来折射外在的现实生活与人的生存愿望的失衡状态。整部作品情节简约,节奏徐缓,以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心灵的挣扎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些细腻的心理描绘与忧郁的语调十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入木三分地写出了底层家庭生存的苦难,小说平淡的情节焕发出奇异的神采。如,对曾树生在赴兰州前夕内心“去”与“不去”两种心理因素,作者就写得真实、细腻、深刻,通过对人物内心两种心理因素反复碰撞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得非常感人。

小说中的汪文宣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小人物。他与世无争又善良正直,他不满黑暗的现实,但这种不满,他既不敢明言,也不流露出来,只能在心里自叹自语。因此,巴金作品中的汪文宣有很多富有个性色彩的内心独语。内心的怨艾和内心的自责,构成了汪文宣进行自我调剂的两种手段。作品通过他如泣如诉式的内心独语,写出了汪文宣这个小人物卑微懦弱的心理和性格,写出了他精神上的痛苦历程。这种着力于人物内心描写的叙述策略,使小说着眼于人物的精神状态,也使作家的情感与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痛苦紧紧关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忧伤的审美效果。

另外,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是小说的突出特征。阅读完小说,我们发现故事的发展并无突然的巨大的波澜,一切都是平淡的,平淡得“就像一个带病的老车夫”拖着车子“慢慢地往前走”一样,情节以非常徐缓的节奏向前发展。巴金常常将剧烈的现实冲突潜藏到叙事话语的背后,淡化现实世界外在的种种对立,而是让这种对立移植到人物的心里冲突中去。因此,小说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叙述。且作家又往往致力于细微地表现其起伏变化,因而使平淡的故事焕发出奇异的神采。情节上的淡化,人物心灵世界摇曳多姿的描写,使故事增添了丰富的韵味。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巴金写《寒夜》是为“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始终将这个家庭的悲剧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展开。战争的威胁,时局的混乱,官僚的腐败与自私,贫富的悬殊,失业与逃难的恐惧,成为这个家庭所无法承担的压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为中心,适当地将笔墨延伸到这个家庭之外,写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剧。如:汪文宣的同学唐柏青、同事老钟。这些悲剧进一步证明,汪家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它不过是整个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汪家的悲剧原因还在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的冲突。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是畸形的,仍然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中国文化和这个国家一样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旧的依然强大,新的还不曾真正建立,新旧文化的冲突让中国人在精神上无所适从。汪家的悲剧直接的原因是汪母和曾树生没完没了的争吵,而她们的争吵实际上是新旧两种不同观念的交锋。正是这种“文化意识(包括人生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的相左,使婆媳之间达到了一种'有我没她,有她没我'的难以调和的对立状态”。两个其实都非常善良的女人因此如同敌人,她们互相仇恨,互相挖苦、讽刺。她们虽然都爱着文宣,但这种爱在她们观念上的冲突面前却变得那样的微不足道,无能为力,她们明明知道这种无休无止的争吵会给文宣带来无穷的痛苦,但又无论如何无法避免,是她们把自己所爱的人送进了坟墓。

巴金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致命的弱点,就是懦弱。对于人性的弱点的揭示与批判可以看做是《寒夜》的一个重要的主题。的确,导致汪家悲剧的重要原因正是包括汪文宣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在人性上的严重的缺陷。汪文宣同时被两个女人爱着,这应该是这个家庭和谐相处的最好的基础,但是在汪文宣那里这个和谐的基础却成了两个女人仇恨滋生的温床,她们用各自的方式爱着他,而性格懦弱的他却无法用爱去调和她们的分歧。他爱妻子,也爱母亲,但他把爱看作是无条件的让步,任两个女人的仇恨肆意蔓延。懦弱无能、谨小慎微是这个“老好人”的致命弱点。

除此之外,作者还对人的普遍的性格弱点比如女人的自私,做了深入的审视。汪母的自私最明显地表现在她对儿子的爱上。巴金说:“汪文宣的母亲的确非常爱儿子,也愿意跟着儿子吃苦。然而她的爱是自私的。她不甘心同别人分担儿子的爱。这种自私使她把对儿子的爱转化为对媳妇的极端的憎恨。曾树生的弱点同样在于她的自私。她追求个人的幸福与快乐,她爱文宣,但她忍受不了家庭的贫穷,忍受不了黑暗冷静与寂寞,也无法摆脱物质享受的诱惑。她宁愿靠做”花瓶“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尽管是生活所迫,尽管有时她也受到良心的责备,但她似乎只有在这些场合才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感到生命活力。

《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巴金的这部《寒夜》从侧面也很好地描述了我们那段沉重的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注释:

参考文献:

《寒夜》、谈《寒夜》、关于《寒夜》作者:巴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3年4月北京第1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吴宏聪 范伯群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2版第1次印刷)

正如巴金说的;黑暗消散,不正是为了迎接黎明

人物;

汪文宣。曾树生。陈奉亚,陈奉光,汪母,玫,小宣,莎莎,秦风,远房舅舅张华飞和玫结婚的王秉业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爱情三部曲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 随想录,再思录,无题集,探索集,病中集,真话集等等

第三篇: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查看精彩图册 中文名: 李尧棠

毕业院校:成 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巴金、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1982年 意大利国际但丁奖

别名:

1983年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国籍: 中国

主要成就:1990 年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四川成都

2003年“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出生日期:1904年11月25日

代表作品:《 家》、《春》《秋》

逝世日期:2005年10月17日

原名: 李尧棠

职业: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字: 芾甘

成都百科·人物

成都,是一个让人呆下来就不想走的城市。巴蜀之地,多少英雄豪杰,独领风骚。欢迎来到城市百科-成都站。城市百科,读懂每一座城市。在这里,您可以了解成都的人物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走进成都】

巴金小说作品

激流三部曲 家 ▪ 春 ▪ 秋

长篇小说 爱情三部曲 雾 ▪ 雨 ▪ 电

其他

寒夜

中篇小说 海的梦 ▪ 春天里的秋天 ▪ 灭亡 ▪ 死去的太阳 ▪ 砂丁 ▪ 萌芽 ▪ 新生 ▪ 利娜 ▪ 憩园 ▪ 第四病室

英雄的故事 ▪ 明珠和玉姬 ▪ 复仇 ▪ 光明 ▪ 电椅 ▪ 抹布 ▪ 将军 ▪ 神·鬼·人 ▪ 沉落 ▪ 发的故事 ▪ 雷 ▪ 还魂草 ▪ 小人小事 ▪ 猪与鸡 ▪ 李大海

短篇小说集

目录

个人简介

人物生平

人生事记

个人作品

著作书目

译文集汇

巴金作品译本

一封乡书

成就贡献 名言警句

社会评价

展开

个人简介

人物生平

人生事记

个人作品

著作书目

译文集汇

巴金作品译本

一封乡书

成就贡献 名言警句

社会评价 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我国文学界有“鲁郭茅,巴老曹”的美称,也就是说,我国文学界的泰斗主要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六位。

巴金的作品《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索桥的故事》被选为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课文。《鸟的天堂》被选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并有散文随笔集《龙.虎.狗》其中短文两篇《日》《月》被选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随想录》中的小狗包弟被选为新课标高一必修一中的课文。《“独立思考”》被选为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课文。

巴金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一位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中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曲奏南薰,霞焕椿庭。人歌上寿,仁者遐龄。立言立德,益世益民。如鹤如松,长寿常青。百岁翩临,华夏集庆。海上人瑞,天际有星。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他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共三部,还有《家》),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

巴金先生照片资料(20张)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他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于是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那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便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笔名命名的。

编辑本段人生事记

一九二七年

动身法国,先到马赛,后往巴黎,并开始着手创作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并以惊人的速度于同年完成小说。

巴金

一九四四年 〔桂林——贵阳——重庆〕

《春》在桂林遇美国归来的林语堂。靳以由福建回重庆途经桂林时在巴金处住数天。

四月 《火》第三部第三章以《田惠世》为题发表。

五月 月初,与萧珊从桂林出发至贵阳。8日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小憩”结婚。

中旬 送萧珊到四川旅行。开始创作中篇小说《憩园》。

下旬 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室,作矫正鼻中隔等手术,共住院十几天。据这段时间对医院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后来创作了中篇小说《第四病室》。

六月 上旬出院。住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十多天后住郊外花溪对外营业招待所。

离开贵阳到达重庆,住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部,与冯雪峰邻近,经常来往。

本月 译作《处女地》(屠格涅夫著)出版。

七月 《憩园》结稿。

八月 获知王鲁彦去世,作《写给彦兄》。

《夏》 何其芳自延安来渝,偕巴金至曾家岩“周公馆”拜访周恩来同志。

初冬 开始创作《寒夜》,不久辍止。

十二月 月底,出席重庆文艺界座谈会,周恩来参加后,用强烈的话语表达了对巴金的赞叹。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四十一岁

〔重庆——上海——重庆〕

巴金-多年不拿分文报酬的业务。

一月 18日获知友人缪崇群于14日去世,急至北培墓前吊唁,4月作《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

二月 和老舍、茅盾等三百人在重庆《新华日报》联名发表《文化界时局进言》。

五月 4日,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曹家巷文化会堂举行的抗协成立七周年暨第一届文艺节纪念会,郭沫若、胡风、老舍、邵力子、王平陵等百余人到会。

本月 开始创作《第四病室》。译作《散文诗》(屠格涅夫著)出版。

六月 24日,巴金、郭沫若、老舍、叶圣陶、洪深、陈白尘等二十四人发起的沈雁冰五十寿辰庆祝会在重庆西南实业大厦举行。

29日,柳州光复。

七月 27日,桂林光复。

七月 《火》第三部出版。

八月 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打电报到上海与三哥尧林联系。

28日,毛泽东到重庆,初次见到毛泽东。

抗战胜利初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由老舍、夏衍、巴金等18人组成,任务是负责调查背叛祖国,投靠日本的汉奸“文人”的罪行。

十月 10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简称“文协”)。

21日,文协在重庆张家花园会所举行会员联欢晚会,和郭沫若、胡风、叶圣陶、冯雪峰等人出席。周恩来应邀参加,宣讲毛泽东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介绍延安的文艺活动情况。

初冬 重新开始创作《寒夜》,写一部分。

十一月 1日,由重庆到上海,开始筹备恢复文化生活出版社。萧珊因怀孕留在重庆。

在上海和生病的三哥尧林与索非同住霞飞路霞飞坊五十九号三楼。

十二月 8日,和郭沫若、茅盾等十八人联名致电昆明各校师生,悼念因国民党特务和军队袭击捣毁学校而遇害的师生。

三哥尧林病故,亲自安排入殓、安葬。三天后回重庆。

16日,长女李小林(小名国烦)生于重庆。

17日,上海文艺界聚会,成立文协上海分会,巴金虽未出席,仍被选为分会理事。

本月 建国前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集《小人小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一九四六年

〔重庆——上海〕

一月 20日,和茅盾等21人联名发表“陪都文艺界致政治协商会议各委员书”,信中呼吁废止文化政策,确立民主的文化建设政策。

本月 中篇小说《第四病室》由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

四月 10日,散文集《旅途杂记》出版。

巴金画像

月底,萧珊和女儿返上海。

本月 和张澜、沈钧儒、郭沫若等联名发表《致美国国会争取和平委员会书》。

五月 5日,出席全国文协在张家花园召开的庆祝文艺节大会。11日,出席文联社发起的文艺座谈会。21日,离开重庆到上海。

六月 和马叙伦等上海各界人士上书蒋介石、马歇尔及各党派,呼吁永久和平。

这期间负责文化生活出版社全部社务,并开始编辑《文学丛刊》第八、九、十集。

七月 16日,与茅盾、叶圣陶等二百六十人联名发表《中国文化界反内战、争自由宣言》。

八月 《寒夜》开始在“文协”上海分会的刊物《文艺复兴》上连载,在这之前曾在《环球 》画报上刊载一些章节。

十二月 31日,长篇小说《寒夜》结稿。这是建国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

一九四七年

〔上海——台湾——上海〕

三月 《寒夜》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六月 为亡友鲁彦编辑《鲁彦短篇小说集》,并作《后记》。

七月 19日,和郭沫若、茅盾、叶圣陶、胡风等十三人致电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控诉国民党特务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罪行。

下旬,到台湾旅行,住台北黎烈文家。

八月 从台北到基隆,乘船回上海。

本月 散文集《怀念》出版。

九月 编辑自选集《巴金文集》,次年由春风书店出版。

十一月 参加编辑“文协”主办的《中国作家》杂志。

一九四八年

三月 译作《快乐王子集》(英国王尔德著)出版。

四月 开始翻译妃格念尔的回忆录。

五月 31日写信给法国学者明兴礼,谈及自己所接受的西欧政治思想和文学的影响。

六月 译作《笑》(奈米洛夫等著)出版。

七月 为亡友缪崇群编辑出版散文集《碑下随笔》,并作《后记》。

八月 改订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黎明》,易名为《西班牙的曙光》,于次年1月出版。

九月 译完妃格念尔的回忆录中的第二卷《狱中二十年》,次年2月出版。继续翻译第一卷,但未能出版。

本月 散文集《静夜的悲剧》出版。

一九四九年

三月 开始译鲁多夫·洛克尔的《六人》,10月出版。

四月 上旬参加马宗融公葬仪式。

五月 25日,上海解放。下午与黄裳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察看,然后走到南京路上看解放军入城。

夏 文化生活出版社协商增加董监事人数,提名巴金、朱洗、吴朗西、毕修勺、章靳以为常务董事,朱洗为董事长,康嗣群为总经理,巴金为总编辑。

六月 从上海到北平。

七月 2日,参加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写《我是来学习的》。19日大会闭幕,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23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当选为该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八月 月初回上海。

九月 1日起将文化生活出版社社务交康嗣群。

本月 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中旬前往北京参加第一届全体会议。

十月 1日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十一月 译完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蒲宁与巴布林》,12月出版。

十二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契诃夫》,次年1月出版。

一九五零年 一月 4日,出席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的讨论柳青《种谷记》的座谈会。

二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4月出版。

三月 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常务董事职。

四月 24日,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董事职。

五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布罗克》,7月出版。

七月 24日,在上海解放剧场参加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历时六天,29日闭幕,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

28日,儿子小棠生。

八月 25日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职务。

本月 译完巴甫罗夫斯基的《回忆屠格涅夫》,同月出版。

九月 译高尔基短篇小说四篇,连同旧译稿一篇,新编为《草原集》,11月出版。

十月 30日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代表团,前往波兰、苏联访问。临行前,代表团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本月 译完迦尔洵的短篇小说集《红花》。11月出版。

十一月 9日到达莫斯科,13日到达华沙,16日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开幕,22日闭幕。这斯间访问了奥斯威辛和克拉科城。29日参加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从华沙到莫斯科,先后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西伯利亚等地。

十二月 18日离开苏联的奥特波尔回国,21日返抵北京。

24日出席北京各界庆祝中朝人民抗美援朝胜利,欢迎和大代表团返国大会,朱德、宋庆龄、李济琛、沈钧儒等出席。

本月,返回上海.一九五一年

二月 编选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枣波兰杂记》,3月出版。

编译《纳粹杀人工厂枣奥斯威辛》。将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血》和《西班牙的苦难》二书合编改名为《西班牙的血》。均于3月出版。

三月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当选为理事。

本月 译完迦尔洵的《一件意外的事》,6月出版。

六月 散文集《慰问信及其他》结集,7月出版。

七月 《巴金选集》由开明书店出版。

25日参加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华东分团,任副团长。同行的还有靳以、方令孺等。在一个多月里,访问了济南、沂南、镇江、扬州、盐城、兴化等城镇,八月底结束。

十一月 译完迦尔洵的《癞蛤蟆和玫瑰花》,次年1月出版。

一九五二年

〔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一月 译完屠格涅夫的《木木》,5月出版。

二月 在北京筹备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访问团”,任团长。该团有文学、艺术工作者十八人。自10日起开始进行入朝前学习。

三月 7日启程离京,15日到达安东,16日过鸭绿江,20日到达朝鲜前线,22日会见彭德怀司令员。25日写完《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28日彭德怀看过文章后复信巴金,提出修改意见。31日到达平壤。

四月 1日和其他二十位作家联名发表控诉书,向全世界人民揭露美帝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4日受到金日成接见,并参加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举行的座谈会,然后去开城前线。

十月 1日在开城附近和志愿军一同过国庆节。

本月 从朝鲜回国。

一九五三年

〔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一月 1日参加华东话剧工作者新年联欢。

二月 关于朝鲜的第一本散文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出版。

三月 24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六次扩大会议,通过茅盾、周扬、柯仲平、老舍、巴金等二十一人为全国文协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三月——七月 《新生》《海的梦》《雾·雨·电》(三部曲合一版)《家》《憩园》《旅途随笔》《还魂草》以及《父与子》(新译本)陆续重新修订出版。

上半年 在上海写《英雄的故事》集中的短篇小说,9月出版。

八月 再度入朝访问。

15日,在沙里院市参加黄海道五万四千人的群众大会,纪念朝鲜解放八周年。

九月 2日,在开城。

23日到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因在朝鲜未能出席,写了《衷心的祝贺》一文。

十月 1日,在开城前线前沿阵地和志愿军一起庆祝国庆。

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同月,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改组为中国作家协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主席。

这期间,在朝鲜写成《保卫和平的人们》集中的散文、特写。

十一月 6日?日,华东作家协会在上海成立,巴金未能出席大会,当选为理事。

十二月 离开朝鲜回国。26日,由巴金等十五人组成华东作协创作委员会,组织委员学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等。

一九五四年

〔上海——北京——莫斯科——北京——华沙——北京——上海〕

一月 14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第二次扩大会议,讨论1954年工作计划。

六月 译著《家庭的戏剧》(赫尔岑著)修改本出版。

七月 13日到达莫斯科,应邀参加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活动。14日参加契诃夫纪念馆的开幕典礼,法国小说家勃赖德尔、罗马尼亚诗人别纽克同车前去。与苏联作家费定第一次见面。15日上午到“新圣母修道院”公墓为契诃夫扫墓;晚,在工会大厦出席“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作《向安东·契诃夫学习》的发言。16日晚在莫斯科文化艺术剧院看《万尼亚舅舅》。17日下午,在高尔基公园露天剧院参加“纪念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晚会。18日在瓦赫坦坷夫剧院看《海鸥》。21日起前往雅尔塔、罗士托夫城、大冈罗格、斯大林格勒等地访问参观。

八月 4日,离开莫斯科回国。

九月 4日,当选为第一届人大代表(四川代表)。15日至2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大会。

本月 编选《巴金短篇小说选集》并写《自序》,次年3月出版。

编选《巴金散文选》并写《前记》,次年5月出版。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出版。

一九五五年

〔上海—北京—新德里—北京—上海—南京—上海〕

二月 《春》、《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三月 11日,在全国各人民团体负责人的联席会议上被推选为出席亚洲作家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郭沫若任团长。

四月 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作家会议。5日,出席印度文化界举行的欢迎会,在会上致词。6日大会开幕,10日闭幕。

本月 经昆明回国。

五月 随笔集《谈契诃夫》出版。

25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主席团、作协主席团召开的联席扩大会议,讨论反胡风问题。同月写书评《谈别有用心的〈洼地上的战役〉》。

六——七月 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期间和李 人交谈创作问题多次。

八月 1日,参加全国文联、作协主席团举行的联席会议,在会上介绍上海文艺界反胡风的情况。

十月 9日,与孔罗荪、唐?等欢迎法国作家萨特和德·波伏瓦来上海访问,并在寓所接待。

十一月 6日,参加上海市庆祝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八周年大会,为主席团成员。

参加在南京举行的授军衔、授勋章的典礼。

十二月 2日出席上海纪念《草叶集》出版一百周年和《堂·吉诃德》出版三百五十周年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了《永远属于人民的两部巨著》的报告。

18日?4日,出席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一九五六年

第四篇: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ss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在此期间,他主要撰写了《泛智学校》(1650年)、《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年)、《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1652年)、《青年行为守则》等教育著作和论文。还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初级读物《世界图解》(1654年)。这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孩子所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附有插图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小百科全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流行了近200年。1654年,他再次回到黎撒,继续研究“泛智论”。1656年,黎撒城毁于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夸美纽斯应邀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和定居。从1657年起,他将他的教育专著、论文和教科书汇编成《救育论著全集》(四卷)陆续出版,留给了人类一份珍贵的教育历史遗产。

夸美纽斯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教育问题,奠定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

《大教学论》(Magna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1635—1638年间,他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1657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新l版,译者去世之前,又将译文作了较大修改,作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的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出了新2版。全书共760页,20余万字。

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讨论了人生的目的。作者以《圣经》的《创世纪》为根据,加上传统的神学目的论,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永生、智慧和幸福的根源,人是上帝的造物、爱物和形象。人的终极目标是死后、来生,与上帝相结合。人的生活和住所都有三重,即母亲的子宫、世上和天堂,从第一重到第二重,人经历的是诞生;从第二重到第三重,人经历的是死亡与复活;到第三重就永不再动、歇在那里。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第六章至第九章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虔信、艺术和身体等方面去发展人。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塑造人、教育人,应从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因为这时候欲望正在沸腾,思想很迅捷,记忆很牢固。因此,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认为,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建议,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他坚信人受教育而能获得发展的可能性,驳斥“智力迟钝'儿童不宜学习的论调。指出,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

第十章至第十四章论证了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设立新学校的基本原理。作者认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应该借助学校做到: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学会语文;形成诚笃的德行;虔诚地崇拜上帝。学校应成为造就人的工场,实现真正的人生目的。夸美纽斯指出,当时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设立了学校的地方,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是非常严酷的,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与书本都感到厌恶;继续学下去的人都没有获得一种认真的或广博的教育,获得的只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学校培养不出合乎德行的品性,培养出的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外表,一种令人生厌的、外来的文化皮毛和一些专务世俗虚荣的眼光与手脚。

夸美纽斯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新教育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内容:(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的;(6)教育是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他根据日月运行、动物的活动、人体结构、国家组织以及马车、大炮、印刷机和时钟的机械原理,证明在宇宙万物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自然秩序,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改革学校的主导原则。他要求教师像园丁、画家和建筑师那样步随自然的后尘,从自然中寻找教育工作的秩序。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个原则彻底地被掌握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作者提出了教学的五项原则:(1)延长生命的原则;(2)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3)抓住机会,使知识一定能被获得的原则;(4)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5)使判断力变锐利,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被获得的原则。

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重点讨论了教学理论,详细论证了提出的教学原则。作者指出,良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在于工作与休息分配得当,有赖于读书、松缓、紧张的间隙与娱乐的分配。教师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与健康。为了使儿童能茁壮成长,作者对教与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建议,如人类的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早晨最宜读书;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时间与学科的划分应该严格遵守等。在这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归纳出规则。夸美纽斯着重对教学的便易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废除强制灌输的方法,多方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应从观察开始,运用直观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依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安排课程;加强练习、实践以巩固知识;实行班级授课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等等。

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四章主要讨论了各科具体教学法和道德、宗教教育方法。作者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讲授科学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向学生讲授所有应该知道的事物;(2)所教的内容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3)要通过事物的原因去教;(4)先教事物的一般原则,后教事物的细节;(5)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适当的顺序去教授;(6)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更清晰和明白。艺术与实践息息相关,学生学会一种艺术,除了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之外,还需要三件事: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因此,艺术的教学必须强调模仿、练习和不断的实践。语文是一种手段,可使我们得到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语文教学要注意掌握语法规则、和事物的学习相联系、多实践运用这三个问题。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人类的锻炼所,一切德行都应当培植到青年身上。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他提出了以下建议:(1)主要的德行,如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应当首先培植;(2)持重应当从接受良好的教导,从学习事物间的真正区别和那些事物的相对价值去获得;(3)节制应当在儿童的饮食、睡眠与起床、工作与游戏等方面去培养;(4)坚忍应当从自我克制中学习;(5)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6)德行是由经常作正当的事情学来的。

第二十五章主要讨论了教材问题,他认为《圣经》是知识的唯一真实来源,学生应以全部时间去寻求它们的真实意义。

第二十六章“论学校的纪律”。夸美纽斯认为,纪律是学校的发动力和推动力,但纪律教育不是强制和鞭挞,应该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词,并且不断诚恳地、直率地关心学生,突发的愤怒只能用在例外的情境上面,应当存心使结果能恢复良好的感情。

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一章讨论了统一的学校制度以及各级学校的基本方案。夸美纽斯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培植才智的时期。学习应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这24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明显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相应地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在家庭设立母育学校,由母亲对1—6岁的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主要锻炼各种感觉器官,使之辨别周围的事物,为以后成长打下基础。在每个乡村和城镇设立国语学校,对所有6—12岁的儿童进行初等教育,主要利用阅读、书写、图画、唱歌、计数、量长、测重及记忆各种事物等方法去训练想象力、记忆力,并发展智力。在每个较大的城市设立拉丁学校,学生应当受到训练,利用辩证法、文法、修辞学以及其他根据因果法则的科学与艺术,去领悟感官收集来的知识并加以判断。在每个国家或省设立大学,对18—24岁青年中的“智者”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与意志紧密相关的四科,即神学教我们恢复灵魂的和谐;哲学教我们恢复心灵的和谐;医学教我们恢复身体上主要功能的和谐;法学教我们恢复外界事务的和谐。夸美纽斯认为,这四种学校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母育学校和国语学校收容一切男女青年;拉丁语学校对于志向超出工场以上的学生给予更彻底的教育;大学则训练未米的教师和学者,使教会、学校与国家永不缺乏适当的领袖。

第三十六章是作者对改良旧学校、改革旧教法,设立新学校、采用新教法的总结。作者认为,新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1)较之过去的方法,较少的教师可以教较多的学生;(2)这些学生可以得到比较彻底的教导;(3)教导可以进行得较细致、较愉快;(4)这种方法对于愚蠢、落后的孩子也有效;(5)即使没有教学天才的教师,也能用它,从中得到好处。

第三十三章论述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应具备的条件。他呼吁教师、学者、神学家和帝王、官吏全力支持和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本书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杨秀梅)

第五篇:巴金及其《家》

巴金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取“蔽芾甘棠”)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半真半假地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他是一位经历一个世纪的老人

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家》

环境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巴金《家》

《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大家族高公馆三代中的四类人物: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老一代如高老太爷。高老太爷专制,冷酷,虚伪。对下人极为冷血,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导致鸣凤投水自尽;对孙子包办婚姻。但对他所行使的一切封建行为以及他所维护的封建制度充满了自信。

一类封建大家庭的维持者,如高克明、高觉新。高克明的身份是个律师,很显然受到了新的教育,这使他与他的那些兄弟们比起来决然的不同;但是由于长兄的缺席,他自觉地充当起了长兄的职责。但是,他十分明了大家庭的命运,但是又不能不承担起维持者的责任。具有相同性格内涵,而在作品中形象更加丰富的是第三代的老大,即长房长孙高觉新。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的性格是在历史的特殊阶段中双重文化塑造的结果。一方面,他受过新式教育,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想去上海。北京和国外去上大学,庇护反抗的弟弟们。另一方面:他出身豪门望族,受封建主义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他较深的封建传统思想。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和责任都将他推向了历史牺牲品的处境。使他成为家中的最大受害者,爱情丧失,妻子死于非命,理想幻灭,青春被无谓扼杀。他清醒但又软弱,隐忍使他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所以依照他的性格逻辑,他最后应该是走向“自杀”,但作者却在结尾和《春》《秋》中让他一反常态,成为一个反抗者。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在于告诉读者,这样的路“不该走”。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中的败家子,如叔叔辈的克安、克定。他们吃喝嫖赌,既荒淫无耻,又极端的不孝。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者,如觉慧、觉民。其中最主要是觉慧。他是高公馆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他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嫉恶如仇。大胆叛逆,追求光明。关心社会进步,国家的前途。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但他又有“幼稚”的一面,发现在对所对抗的敌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过高地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但正是他的幼稚,才显示他的人情味。作者通过这样的形象告诉读者“应该走”这样的路。这一形象与觉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一类是那些封建大家庭的受害者,如梅、瑞珏和鸣凤等女性。这些女性美丽,但却遭遇了不幸。正是通过美的毁灭,作品很好地控诉了封建家族的罪恶。而在这些上述的这些形象中,最为鲜明的是高觉慧和高觉新。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

《家》:人物形象塑造的剖析

长篇小说《家》,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在小说中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余个,下面就是我对其中几个重要人物塑造的剖析。

首先,我要谈谈高家的三个孙子──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在小说中,作者着重描写刻画了他这个形象。作者把他塑造成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典型人物。觉新虽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又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于是,作者付与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顺从性格。他在高家的事务上兢兢业业,办得仅仅有条,但在自己的婚姻、愿望上,总给读者一种无奈的感觉。他喜欢远房表妹梅,但又无法违抗老太爷的旨意,来放弃自己的妻子瑞珏,他只有把痛苦留给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们的反封建斗争,但又无法放手掉高家的事业,他只能选择“作揖主义”哲学。全篇小说他给我一种非常痛苦的感觉,简直是一个悲剧形象。在我认为,作者之所以塑造觉新这个悲剧人物,不但是为了唤起读者对这一时期这类人不幸的同情,而且主要是对这种人的严厉批判。由此可见,作者的用意是如何了。但我要补充的是高觉新在这个中国社会新旧交替和转型时期,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高觉民与高觉慧,他们很幸运,没有他们大哥那样活得那么累,还能在高等学府成就大业。那么作者为何要把他们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呢?因为,在当时,他们又是典型的一类人,但他们两兄弟又有着不同。首先来看觉民,虽然他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他对远房亲戚张太太女儿琴的爱情上表现出一种想爱又不敢爱的情绪,只是再默默地煎熬罢了,最后作为家中反封建的一员,却还是没走出这个家,还是深陷在这个泥潭中;觉慧,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可以说他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也可以说他是觉新的另一个极端。在小说中,高家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愿就是能走出这个家,走出这个满是封建礼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爷是至高无上的,惟有他会在老太爷面前因感到不满而冲撞他,也正是这次他被禁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坚定了他走出这个家的信念。他爱丫鬟鸣凤,他恨老太爷,与觉民相比他敢爱敢恨,毫不掩饰。最后,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作者塑造这两兄弟,可以看出也花了很多心思。我以为,觉慧的气质、愿望、行为等,几乎都是作者年轻时的真实写照,从觉慧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猜测,作者是因为自己在反封建运动当中不希望看到一代青年沉沦下去,便在对封建礼教的憎恨中塑造了这几个人物,表现出作者对年青一代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

下面让我来说说小说中的几位女性。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梅芬,高家的亲戚,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

情恶果。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鬟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三位女性在作者笔下竟是如此悲惨,都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实属无奈,但我以为,作者这样塑造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不反抗的结果是悲惨的。这一类人在当时妇女中是占绝大多数的,具有历史意义。而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家》这部小说正因为有如此精彩的人物塑造和感人的故事情节,使我感受颇深。

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下载巴金斯论信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巴金斯论信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巴金

    《家》读后感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精选巴金名言

    巴金名言,由名言网整理,希望有关于巴金名言的这篇文章巴金名言能对您有所帮助!·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

    巴金资料(范文模版)

    巴金资料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回国后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

    巴金短文两篇

    8.短文两篇 巴 金 教学目的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

    巴金生平

    巴金生平2005-10-18 09:49:28华夏经纬网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灭亡》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

    巴金生平

    巴金生平巴金(1904~2005.10.17),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新时期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

    4巴金

    花了很长时间,我才读完了巴金爷爷写的. 着读着,我渐渐地对书中的人物有了看法,对书中的事物产生了喜欢或厌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情非常深.我想这就是巴金爷爷的厉害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