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区以助残基地积极带动残疾人创业致富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秀洲区切实结合区内农业种植、养殖优势,努力探索“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扶贫新模式,以创建“造血型”基地为依托,为残疾人脱贫致富、创业创新打造政策平台、技术平台和产销平台,努力激发残疾人的创业热情。五年来,全区已有701户残疾户先后脱贫致富,占脱贫总数的85.6%,其中有435户残疾家庭过上了小康生活。
一、探索“
政社协作、残健一体”模式,努力打造“造血型”基地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秀洲区残疾人扶贫专项资金和特困补助制度的意见》、《嘉兴市秀洲区残疾人2003-2007年助残扶贫奔小康规划》和《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推行“公司+农户”、基地辐射的助残扶贫模式,先后建立了洪合镇绿华助残养殖基地、王店镇梅里助残扶贫种植基地、新塍镇自强助残扶贫基地、油车港镇半岛助残扶贫基地和“一镇一品”虚拟基地,有效促进了残障弱势群体的创业致富。同时,向每个基地提供2万元的专项补助经费,专门用于扶持基地的初期创建。据统计,自该批基地运营以来,已累计投入补助资金40余万元。二是发挥部门合力。由区残联牵头,各镇、街道参与,先后4次对全区低保、低收入贫困残疾户进行入户排摸,全面掌握了全区残疾人的家庭经济与就业能力等基本状况,从中选择了817户有脱贫愿望且有劳动能力的残疾户给予率先创业扶持。同时,通过吸纳残疾人到基地就业、辐射带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如针对有养殖场地的残疾户,依托绿华助残养殖基地,开展“扶百户养万只”活动;针对无养殖场地的贫困户,依托梅里助残基地开展“百户扶贫工程”,通过带动152户次残疾户种植特种红薯,使户均实现增收5600元。此外,在基地的运作过程中,各基地所在镇的农科站经常性地派遣专业技术人员为扶持户提供集中培训和种植、养殖指导。三是吸纳社会参与。在残疾人创业基地建设中,采取“龙头+基地+农户”、市场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主动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参与基地建设,从而有效提升残疾人创业水平。如由绿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庄安果蔬有限公司以及残疾人养殖大户陈建国、唐杏生分别牵头成立四个扶贫基地,全程负责基地的市场运作和日常管理。目前,基地已吸收了近30名残疾工人从事基地的田间管理及产品的分检、包装等工作,辐射带动了周边800多户贫困残疾户。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助残基地的发展能力,我区还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基地建设。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市、区两级慈善总会分别为绿华、梅里两个助残基地注入扶贫资金74万元,较好地缓解了基地建设中的资金紧张问题。
二、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思路,精心打造扶贫项目 一是创优基地扶贫项目。根据全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及产业布局的特点,提出了“一镇一产业、一镇一基地”的精品基地扶贫新举措,选择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基地助残项目,带动残疾人开展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如在洪合镇,结合绿华生态农业公司的主营项目和当地产业特色,选择生态鸡养殖项目开展扶持;在王店镇,结合庄安果蔬公司的主营项目和当地土地的适宜程度,选择特种红薯种植为主要项目开展扶持;在新塍镇,结合残疾人养殖大户陈建国业已成形的绿壳蛋鸡养殖模式,选择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开展扶持;在油车港镇,结合残疾人养殖大户唐杏生的主营项目和当地葡萄产业优势,选择虫子鸡养殖和葡萄种植项目开展扶持。二是创新“虚拟”基地。在现有的规模四大基地之外,切实运用各镇优势产业的品牌效应,整合品牌、信息、技术等优质资源,通过赠送项目的方式,开辟“虚拟”基地。如发挥新滕镇山羊肉的品牌优势,积极发动当地贫困残疾户饲养山羊;结合洪合镇的羊毛衫产业优势,引导当地贫困残疾户从事羊毛衫加工;抓住猪肉持续高价的机遇,鼓励贫困残疾户从事养猪业;帮助发掘贫困残疾户饲养家禽场地,扶持残疾户饲养鸡禽等等。在该“虚拟”基地的建设中,通过由残联组织向创业人员赠送种苗(禽)、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包产销等办法,帮助残疾人创业致富。截止目前,已送出种苗(禽)4600余只、生产设备近20余台,累计扶持贫困残疾户近200户。
三、构筑“技能培训、签约入股”风险保障网络,切实打造低风险脱贫套餐 一是以多元化培训构筑创业技能保障。在抓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科技扶贫放在重要位置,注重科技培训,送技术、送信息到户到人。每年由农技部门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到基地和残疾户家中,提供不同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服务。同时,针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能力差、脱贫本领不强等特点,着重加大对残疾人的职业技能、脱贫产业项目培训力度。推出了“六免费、双自愿”套餐式服务,五年来,先后举办了残疾人岗前适应技术、禽类饲养、红薯种植、羊毛衫加工、食用菌培养等培训班,受教育残疾人达1700人次,使残疾人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自信、获得了收益。二是以“产供
第二篇:我区助残基地积极带动残疾人创业致富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秀洲区切实结合区内农业种植、养殖优势,努力探索“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扶贫新模式,以创建“造血型”基地为依托,为残疾人脱贫致富、创业创新打造政策平台、技术平台和产销平台,努力激发残疾人的创业热情。五年来,全区已有701户残疾户先后脱贫致富,占脱贫总数的85.6%,其中有435户残疾家庭过上了小康生活。
一、探索“
政社协作、残健一体”模式,努力打造“造血型”基地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秀洲区残疾人扶贫专项资金和特困补助制度的意见》、《嘉兴市秀洲区残疾人2003-2007年助残扶贫奔小康规划》和《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推行“公司+农户”、基地辐射的助残扶贫模式,先后建立了洪合镇绿华助残养殖基地、王店镇梅里助残扶贫种植基地、新塍镇自强助残扶贫基地、油车港镇半岛助残扶贫基地和“一镇一品”虚拟基地,有效促进了残障弱势群体的创业致富。同时,向每个基地提供2万元的专项补助经费,专门用于扶持基地的初期创建。据统计,自该批基地运营以来,已累计投入补助资金40余万元。二是发挥部门合力。由区残联牵头,各镇、街道参与,先后4次对全区低保、低收入贫困残疾户进行入户排摸,全面掌握了全区残疾人的家庭经济与就业能力等基本状况,从中选择了817户有脱贫愿望且有劳动能力的残疾户给予率先创业扶持。同时,通过吸纳残疾人到基地就业、辐射带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如针对有养殖场地的残疾户,依托绿华助残养殖基地,开展“扶百户养万只”活动;针对无养殖场地的贫困户,依托梅里助残基地开展“百户扶贫工程”,通过带动152户次残疾户种植特种红薯,使户均实现增收5600元。此外,在基地的运作过程中,各基地所在镇的农科站经常性地派遣专业技术人员为扶持户提供集中培训和种植、养殖指导。三是吸纳社会参与。在残疾人创业基地建设中,采取“龙头+基地+农户”、市场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主动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参与基地建设,从而有效提升残疾人创业水平。如由绿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庄安果蔬有限公司以及残疾人养殖大户陈建国、唐杏生分别牵头成立四个扶贫基地,全程负责基地的市场运作和日常管理。目前,基地已吸收了近30名残疾工人从事基地的田间管理及产品的分检、包装等工作,辐射带动了周边800多户贫困残疾户。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助残基地的发展能力,我区还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基地建设。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市、区两级慈善总会分别为绿华、梅里两个助残基地注入扶贫资金74万元,较好地缓解了基地建设中的资金紧张问题。
二、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思路,精心打造扶贫项目 一是创优基地扶贫项目。根据全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及产业布局的特点,提出了“一镇一产业、一镇一基地”的精品基地扶贫新举措,选择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基地助残项目,带动残疾人开展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如在洪合镇,结合绿华生态农业公司的主营项目和当地产业特色,选择生态鸡养殖项目开展扶持;在王店镇,结合庄安果蔬公司的主营项目和当地土地的适宜程度,选择特种红薯种植为主要项目开展扶持;在新塍镇,结合残疾人养殖大户陈建国业已成形的绿壳蛋鸡养殖模式,选择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开展扶持;在油车港镇,结合残疾人养殖大户唐杏生的主营项目和当地葡萄产业优势,选择虫子鸡养殖和葡萄种植项目开展扶持。二是创新“虚拟”基地。在现有的规模四大基地之外,切实运用各镇优势产业的品牌效应,整合品牌、信息、技术等优质资源,通过赠送项目的方式,开辟“虚拟”基地。如发挥新滕镇山羊肉的品牌优势,积极发动当地贫困残疾户饲养山羊;结合洪合镇的羊毛衫产业优势,引导当地贫困残疾户从事羊毛衫加工;抓住猪肉持续高价的机遇,鼓励贫困残疾户从事养猪业;帮助发掘贫困残疾户饲养家禽场地,扶持残疾户饲养鸡禽等等。在该“虚拟”基地的建设中,通过由残联组织向创业人员赠送种苗(禽)、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包产销等办法,帮助残疾人创业致富。截止目前,已送出种苗(禽)4600余只、生产设备近20余台,累计扶持贫困残疾户近200户。
三、构筑“技能培训、签约入股”风险保障网络,切实打造低风险脱贫套餐 一是以多元化培训构筑创业技能保障。在抓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科技扶贫放在重要位置,注重科技培训,送技术、送信息到户到人。每年由农技部门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到基地和残疾户家中,提供不同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服务。同时,针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能力差、脱贫本领不强等特点,着重加大对残疾人的职业技能、脱贫产业项目培训力度。推出了“六免费、双自愿”套餐式服务,五年来,先后举办了残疾人岗前适应技术、禽类饲养、红薯种植、羊毛衫加工、食用菌培养等培训班,受教育残疾人达1700人次,使残疾人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自信、获得了收益。二是以“产供
销”一条龙服务构筑创业风险保障。基地采取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方式,为残疾户架设通向市场的桥梁。基地在回收受扶持残疾户的产品后,进行必要的包装、加工,并冠以统一的品牌,通过龙头企业固定的经销渠道,打入上海、杭州、苏州、嘉兴等地的知名超市,实现专业化销售。同时,为保护受扶持残疾户的收益,采取“产后按合同保护价回收产品”的保障方式,即
基地在产前与残疾户签订合同,承诺按合同保护价回收产品,盈亏由基地负责承担,并承诺在实现大额利润的前提下实行二次分配。此外,还在全市首创残疾人股份制参与专业合作社,规定参股残疾户认购股金不低于200股,其中100股由合作社赠送,每年的利润在按法定比例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后,剩余利润的60%按交易额分配,40%按股金额分配。考虑到残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合作社还通过“风险金”保证贫困残疾户参股者每年的分红比例不低于股金的50%。三是以小额贴息贷款构筑创业资金保障。为鼓励残疾户创业创新,在用足用好省残疾人扶贫贷款贴息的基础上,每年在残疾人保障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残疾人扶贫贴息贷款。同时,规定残疾人发展种养业、家庭工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向银行和信用社小额贷款,还贷后其利息由本人自负年息2.88%,其余部分给予贴息,每户每次贴息最高限额达3000元。该做法有效减轻了基地的营业压力,又帮助了受扶持残疾户盘活资金,对受扶持残疾户扩大生产规模、由“脱贫”向“致富”转变提供了资金支持。
第三篇:江苏省沛县残联以创业带动就业强力推进残疾人扶贫工作(小编推荐)
江苏省沛县残联以创业带动就业强力推进残疾人扶贫工作
残疾人创业就业是残疾人实现自我解放的重要标志,围绕残疾人扶贫这个主题,沛县残联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这个模式,以扶贫基地为载体,配合有效的技能培训,使扶贫工作深入有效开展,让4500多位残疾朋友实实在在感受脱贫致富的快乐。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培训强技能。建立残疾人求职创业数据库,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学费、交通费和技能鉴定费等费用由残联全额买单。注重挖掘培育有创业潜能的残疾人群,对具有一定经营经验、创业理念的残疾人,重点施教、重点指导,促进创业。三年来累计培训残疾人800人次,95%以上的受训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
二是建基地促创业。采取“残联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积极实施“残疾人扶贫基地共建工程”和服务平台建设,全县已建成残疾人培训创业示范基地2个、集中就业扶贫基地6个;依托基地,采取“合作社+残疾人+基地”模式,创建残疾人专业合作社15家,吸收社员2200户。其中由沛县残联主导、引领、组织残疾人自主创办的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占地512亩,建成蔬菜大棚286个,按照“合作社管理、股份制经营”方式,以一批残疾人创业能手为骨干,吸纳192名残疾人从事蔬菜种植,实现当年脱贫,在沛县及周边地区引起轰动,闯出了残疾人扶贫工作的新路子。
三是送岗位保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通过与电信、劳动部门协调,将100余个电信话费代收业务点审批为残疾人就业公益性岗位。在鹿湾、崔寨两村开发残疾人就业基地2处,采取购买服务形式,安排143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在基地就业。通过开展“残疾人就业援助月”、“三进五送大篷车”、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动员、协调社会用工单位优先选用残疾人,三年来共有120余家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岗位2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