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机遇,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战胜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开创了科学发展新局面。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增长强劲,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茅,经济发展方式出现积极转变,经济运行呈现出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民生状况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是建省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一年。
一、综合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5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增速提高4.1个百分点,比全国GDP增速高5.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9.32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566.55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946.25亿元,增长19.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三千美元大关,经济社会步入发展新阶段。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364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505美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阶。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消费加快升级换代时期,服务业发展加速,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超过第一产业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转型,由“三一二”转变为“三二一”。
地方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大幅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528.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1.06亿元,增长52.1%,增速比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1.3%高30.8个百分点,增幅全国第一。全年列入统计监测的4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310.5%,比上年提高14.0个百分点,创历年新高;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17.28亿元,增长31.1%。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61.20亿元,比上年增长51.9%。
物价上涨较快,结构性上涨特征较明显。201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
4.8%。受房地产迅猛发展的拉动,建房及装修材料、租房、水电、燃料等居住类价格明显上涨,涨幅达9.7%,居八大类价格之首;其次是食品类上涨7.6%,居住类和食品类价格较快上涨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2%。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见表1:
表1: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居民消费价格 4.8
食品类 7.6
烟酒及用品类 0.6
衣着类 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 4.6
医疗保健与个人用品类 2.0
交通和通信类 0.6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0.6
居住类 9.7
二、民生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81元,比上年增长13.3%;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946元,比上年增长24.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75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29.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79.85亿元,比年初增长29.7%。居民消费支出较快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27元,比上年增长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46元,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8.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24.74平方米。
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超额完成任务。2010年全省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0.09万套、716.02万平方米。全年开工12.63万套,开工率125.2%,其中竣工7.4万套(含上年结转3.5万套);开工建设面积1057.19万平方米,占计划总面积的147.6%,其中竣工面积561.72万平方米(含上年结转287.73万平方米)。农垦、国有林场及农村危房改造套数为2.41万套、0.48万套和
1.95万套,分别完成计划的105.3%、106.3%和135.2%。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上调200元,增幅居全国之首。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纳入省级统筹,全省60岁及以上农民享受普惠式的养老保障,有55万人每人每月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已基本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年末全省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18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7.1%;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23.29万人,增长13.8%;参加工伤保险人数95.43万人,增长5.9%;参加生育保险92.59万人,增长8.9%;参加失业保险112.48万人,增长
9.7%。社会救助显著加强。年末全省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91个;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万人;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98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07万人,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3.62万人。全年实施城乡医疗救助5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城市医疗救助21.6万人次,增长20.3%;农村医疗救助35.1万人次,增长18.9%;全年救助灾民223.5万人次。全省共销售福利彩票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筹集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2.1亿元,增长96.3%;直接接收社会捐赠5.52亿元。
劳动就业人数持续增加。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36万人,比上年增长2.9%;城镇登记失业率3%,下降0.48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9万人,增长1.1%。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36.8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9%,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48.68万人,在岗职工年末人数78.8万人,分别增长4%和1.4%。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全省新建教育扶贫(移民)学校9所,改造中小学校舍479所。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起,高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师及省、市研训、电教机构等全体人员享受绩效工资,教师绩效工资实现全覆盖。全年普通高校招生5.66万人,比上年增长0.2%,在校学生17.59万人,比上年增长2.9%;中职(含技工)在校学生15.72万人,比上年增长11.3%;普通高中招生5.6万人,增长2.2%,在校学生16.05万人,增长3.0%;普通初中招生13.35万人,在校学生42.16万人,初中毛入学率101.8%;普通小学招生10.34万人,在校学生78.05万人,小学净入学率达99.76%。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发展。2010年,省干部医疗保健中心、省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省中医院门诊综合大楼、海口市人民医院医疗综合大楼等建成投入运营,301医院海南分院进入后期施工阶段,省眼耳鼻喉专科医院正在加快建设。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改造乡镇卫生院12个。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312个,增长2.0%。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6个,妇幼保健机构24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0个,增长34.8%;农村乡(镇)卫生院307个。全省共有医院病床位2.53万张,增长7.7%。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09万人,增长10.1%。其中,执业医师1.15万人,增长7.5%;执业助理医师0.3万人,增长3.2%;注册护士1.71万人,增长14.2%;药剂人员0.2万人,增长5.7%;检验人员0.25万人,增长10.9%。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2.21万例,下降3.7%;报告死亡141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十万分之791.79,死亡率十万分之1.69。
三、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全省农业完成增加值539.32亿元,比上年增长6.3%。分产业看,渔业完成增加值133.18亿元,比上年增长7.5%。临高县深水网箱养殖扩建,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林业完成增加值8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干胶产量33.35万吨,增长8.6%。种植业完成增加值218.80亿元,比上年增长5.0%。瓜菜产量528.05万吨,增长7.2%;水果产量286.25万吨,增长6.8%。南繁育种业和花卉业、桑蚕业等特色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畜牧业完成增加值91.41亿元,增长4.3%。肉类总产量68.49万吨,增长3.7%。温氏、罗牛山、海平达、鹏翔、禾牧、永茂等大型龙头企业的生猪标准化养殖规模迅猛扩大,有10多个标准化养殖场被农业部列入首批示范项目。新建万头养猪场47个,全省万头以上猪场已达到153个。全年瓜果菜出岛540万吨,生猪出岛量173万头,水产品出口12.9万吨,创历史新高。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2:
表2: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粮食万吨 180.05-4.0
糖蔗万吨 382.73-16.4油料万吨 9.31 2.2瓜菜万吨 528.05 7.2
水果万吨 286.25 6.8
其中:香蕉万吨 171.38 7.4
菠萝万吨 31.65 6.7
芒果万吨 37.54 4.5橡胶干胶万吨 33.35 8.6
椰子亿个 2.28-4.0
胡椒万吨 3.94 5.2
槟榔万吨 14.96 4.2
肉类总产量万吨 68.49 3.72
其中:猪牛羊肉产量万吨 44.59 3.58
禽肉产量万吨 21.68 2.9
禽蛋产量万吨 3.5 9.7
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5.24万千瓦,增长7.4%,其中排灌机械动力90.52万千瓦,增长3.6%。大中型拖拉机13203台,增长9.0%;小型拖拉机52163台,增长5.3%;农用载重汽车4948辆,增长1.0%。化肥施用量(折纯量)46.4万吨,增长0.3%。全年农村用电量5.95亿千瓦时,增长5.5%。现有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17.99万公顷,增长0.6%。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明显提速。2010年,全省工业完成增加值38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4.80亿元,增长18.5%,增速加快11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83.10亿元,增长16.7%;重工业增加值271.70亿元,增长19.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20.8%,集体企业增长82.0%,股份合作企业下降3.5%,股份制企
业增长28.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1.8%,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0.9%。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达97.5%。
第二篇:2010年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2-21 来源: 海南日报
2010年,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机遇,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战胜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开创了科学发展新局面。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增长强劲,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茅,经济发展方式出现积极转变,经济运行呈现出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民生状况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是建省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一年。
一、综合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5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增速提高4.1个百分点,比全国GDP增速高5.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9.32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566.55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946.25亿元,增长19.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三千美元大关,经济社会步入发展新阶段。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364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505美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阶。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消费加快升级换代时期,服务业发展加速,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超过第一产业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转型,由“三一二”转变为“三二一”。
地方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大幅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528.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1.06亿元,增长52.1%,增速比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1.3%高30.8个百分点,增幅全国第一。全年列入统计监测的4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310.5%,比上年提高14.0个百分点,创历年新高;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17.28亿元,增长31.1%。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61.20亿元,比上年增长51.9%。
物价上涨较快,结构性上涨特征较明显。201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4.8%。受房地产迅猛发展的拉动,建房及装修材料、租房、水电、燃料等居住类价格明显上涨,涨幅达9.7%,居八大类价格之首;其次是食品类上涨7.6%,居住类和食品类价 格较快上涨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2%。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见表1:
表1: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 4.8 食品类 7.6 烟酒及用品类 0.6 衣着类 1.2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 4.6 医疗保健与个人用品类 2.0 交通和通信类 0.6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0.6 居住类 9.7
二、民生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81元,比上年增长13.3%;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946元,比上年增长24.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75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29.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79.85亿元,比年初增长29.7%。居民消费支出较快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27元,比上年增长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46元,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8.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24.74平方米。
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超额完成任务。2010年全省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0.09万套、716.02万平方米。全年开工12.63万套,开工率125.2%,其中竣工7.4万套(含上年结转3.5万套);开工建设面积1057.19万平方米,占计划总面积的147.6%,其中竣工面积561.72万平方米(含上年结转287.73万平方米)。农垦、国有林场及农村危房改造套数为2.41万套、0.48万套和1.95万套,分别完成计划的105.3%、106.3%和135.2%。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上调200元,增幅居全国之首。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纳入省级统筹,全省60岁及以上农民享受普惠式的养老保障,有55万人每人每月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已基本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年末全省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18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7.1%;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23.29万人,增长13.8%;参加工伤保险人数95.43万人,增长5.9%;参加生育保险92.59万人,增长8.9%;参加失业保险112.48万人,增长9.7%。社会救助显著加强。年末全省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91个;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万人;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98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07万人,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3.62万人。全年实施城乡医疗救助5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城市医疗救助21.6万人次,增长20.3%;农村医疗救助35.1万人次,增长18.9%;全年救助灾民223.5万人次。全省共销售福利彩票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筹集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2.1亿元,增长96.3%;直接接收社会捐赠5.52亿元。
劳动就业人数持续增加。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36万人,比上年增长2.9%;城镇登记失业率3%,下降0.48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9万人,增长1.1%。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36.8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9%,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48.68万人,在岗职工年末人数78.8万人,分别增长4%和1.4%。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全省新建教育扶贫(移民)学校9所,改造中小学校舍479所。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起,高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师及省、市研训、电教机构等全体人员享受绩效工资,教师绩效工资实现全覆盖。全年普通高校招生5.66万人,比上年增长0.2%,在校学生17.59万人,比上年增长2.9%;中职(含技工)在校学生15.72万人,比上年增长11.3%;普通高中招生5.6万人,增长2.2%,在校学生16.05万人,增长3.0%;普通初中招生13.35万人,在校学生42.16万人,初中毛入学率101.8%;普通小学招生10.34万人,在校学生78.05万人,小学净入学率达99.76%。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发展。2010年,省干部医疗保健中心、省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省中医院门诊综合大楼、海口市人民医院医疗综合大楼等建成投入运营,301医院海南分院进入后期施工阶段,省眼耳鼻喉专科医院正在加快建设。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改造乡镇卫生院12个。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312个,增长2.0%。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6个,妇幼保健机构24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0个,增长34.8%;农村乡(镇)卫生院307个。全省共有医院病床位2.53万张,增长7.7%。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09万人,增长10.1%。其中,执业医师1.15万人,增长7.5%;执业助理医师0.3万人,增长3.2%;注册护士1.71万人,增长14.2%;药剂人员0.2万人,增长5.7%;检验人员0.25万人,增长10.9%。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2.21万例,下降3.7%;报告死亡141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十万分之791.79,死亡率十万分之1.69。
三、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全省农业完成增加值539.32亿元,比上年增长6.3%。分产业看,渔业完成增加值133.18亿元,比上年增长7.5%。临高县深水网箱养殖扩建,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林业完成增加值8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干胶产量33.35万吨,增长8.6%。种植业完成增加值218.80亿元,比上年增长5.0%。瓜菜产量528.05万吨,增长7.2%;水果产量286.25万吨,增长6.8%。南繁育种业和花卉业、桑蚕业等特色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畜牧业完成增加值91.41亿元,增长4.3%。肉类总产量68.49万吨,增长3.7%。温氏、罗牛山、海平达、鹏翔、禾牧、永茂等大型龙头企业的生猪标准化养殖规模迅猛扩大,有10多个标准化养殖场被农业部列入首批示范项目。新建万头养猪场47个,全省万头以上猪场已达到153个。全年瓜果菜出岛540万吨,生猪出岛量173万头,水产品出口12.9万吨,创历史新高。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2:
表2: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万吨 180.05-4.0 糖蔗 万吨 382.73-16.4 油料 万吨 9.31 2.2 瓜菜 万吨 528.05 7.2 水果 万吨 286.25 6.8 其中:香蕉 万吨 171.38 7.4 菠萝 万吨 31.65 6.7 芒果 万吨 37.54 4.5 橡胶干胶 万吨 33.35 8.6 椰子 亿个 2.28-4.0 胡椒 万吨 3.94 5.2 槟榔 万吨 14.96 4.2 肉类总产量 万吨 68.49 3.72 其中:猪牛羊肉产量 万吨 44.59 3.58 禽肉产量 万吨 21.68 2.9 禽蛋产量 万吨 3.5 9.7 4 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5.24万千瓦,增长7.4%,其中排灌机械动力90.52万千瓦,增长3.6%。大中型拖拉机13203台,增长9.0%;小型拖拉机52163台,增长5.3%;农用载重汽车4948辆,增长1.0%。化肥施用量(折纯量)46.4万吨,增长0.3%。全年农村用电量5.95亿千瓦时,增长5.5%。现有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17.99万公顷,增长0.6%。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明显提速。2010年,全省工业完成增加值38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4.80亿元,增长18.5%,增速加快11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83.10亿元,增长16.7%;重工业增加值271.70亿元,增长19.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20.8%,集体企业增长82.0%,股份合作企业下降3.5%,股份制企业增长28.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1.8%,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0.9%。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达97.5%。
从企业生产情况看,大中型企业生产增势强劲,推动了工业加快增长。一汽海马、金海浆纸、海南矿业、海口供电公司、中海石油化学公司、海宇锡板、红塔卷烟、海洋石油富岛股份等企业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2%。金海160万吨造纸一期、英利1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一期、中航特玻一期、海马10万台发动机技改、80万吨甲醇、汉地阳光石油化工、威隆造船一期、东方四更风电场一期、叉河100万吨水泥二期、华盛水泥三期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3:
表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发电量 亿度 149.22 20.1 铁矿石(原矿)万吨 489.62 0.5 原油加工 万吨 856.79 3.1 钢材 万吨 14.55 38.9 水泥 万吨 1264.05 38.9 人造板 万m3 23.98 25.1 汽车 万辆 13.60 48.5 精甲醇 万吨 63.36 4.5 塑料制品 万吨 3.28 16.4 化学纤维 万吨 4.00-19.2 配混合饲料 万吨 131.31 21.7 成品糖 万吨 30.10-28.6 原盐 万吨 14.40 18.0 卷烟 亿支 87.50 6.1 罐头 万吨 20.34 13.2 软饮料 万吨 42.13 11.1 饮料酒 万吨 18.90-6.4 #啤酒 万吨 16.11-5.5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51.43 117.3 涂料 吨 3734 29.0 氮肥 万吨 66.56 9.7 合成纤维聚合物 万吨 27.72 8.5 天然原油 万吨 19.96 8.7 天然气 亿立方米 1.84-1.0 纸浆 万吨 121.67 8.6 液化石油气 万吨 54.89 5.2 建筑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85.79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单位149个,从业人员9.54万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13.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88.42万平方米,增长25.1%。本省资质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上缴税金5.95亿元,增长1.3%。
五、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东环快速铁路、金海160万吨造纸一期、1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一期、中航特玻一期、80万吨甲醇、威隆船舶、华盛水泥三期、海马10万台发动机技改、海南生态软件园一期、海口综合保税区、省人民医院扩建一期、省文化 艺术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大广坝二期、海南会展中心、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昌江核电、海南电网建设与改造、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三亚绕城高速公路、三亚湾新城、洋浦港区深水航道及岸滩整治工程和海棠湾、神州半岛、石梅湾、铜鼓岭等开发区,一大批旅游房地产项目等加快建设,以及各市县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开工建设,促进了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总额1331.4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比全国增长23.8%快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57.50亿元,增长33.4%;农村投资73.96亿元,增长24.0%。全年13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53.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4.0%。
区域投资发生新变化,中部投资明显加强。中部地区投资67.79亿元,增长65.1%;西部地区投资276.05亿元,增长45.3%;东部地区投资934.78亿元,增长35.4%。
房地产开发投资迅猛增长,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67.87亿元,同比增长62.5%,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7.2%,是拉动投资快速增长的主力。全年房屋销售面积854.73万平方米,增长52.3%。
六、消费品市场
消费需求保持旺盛势头。2010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按经营地分,城镇零售额555.34亿元,增长20.2%;乡村零售额68.48亿元,增长14.0%。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536.98亿元,增长19.5%;餐饮收入86.84亿元,增长19.7%。
热点商品持续旺销。全年限额以上企业的汽车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0.8%,汽车销售快速增长带旺了石油及制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9.4%,实施家电下乡优惠政策及商家开展多种促销活动推动家用电器销售额增长42.6%,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带动建筑装潢材料销售额增长82.7%,金银珠宝、通讯器材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0.1%和40.8%。
七、旅游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业
旅游业较快发展。2010年,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587.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2521.03万人次,增长14.8%;接待入境旅游者66.31万人次,增长20.2%。旅游总收入257.63亿元,增长21.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35.61亿元,增长22.2%;入境旅游收入22.02亿元,增长16.5%。旅游饭店客房开房率60.4%,提高1.5个百分点。年末全省共有星级宾馆235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四星级宾馆55家,三星级宾馆110家。
交通运输邮电业较快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0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主要交通运输周转量和港口吞吐量见表4:
表4:货物和旅客周转量、港口吞吐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单位 2010年实际 比上年增长%
一、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996.8 24.3 铁 路 亿吨公里 9.6-6.8 公 路 亿吨公里 90.8 14.4 水 运 亿吨公里 890.8 26.2 民 航 亿吨公里 5.6-8.2
二、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422.9 9.9 铁 路 亿人公里 4.9 22.5 公 路 亿人公里 150.0 11.0 水 运 亿人公里 2.7 12.5 民 航 亿人公里 265.3 9.2
三、港口吞吐量
货物吞吐量 万吨 8466.9 1.5 其中:出港货物 万吨 3831.5 9.2 旅客吞吐量 万人 2777.4 16.5 其中:离港旅客 万人 1390.4 14.7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33.7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27.5亿元,邮政业务总量6.2亿元。年末全省固定电话用户179.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24.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54.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94.33万户,增长19.7%。年末拥有互联网用户91.3万户,增长58.0%。固定电话普及率21.2%,移动电话普及率57.4%。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100%。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217.3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8%。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1760.14亿元,增长29.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09.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3%。其中,短期贷款397.79亿元,增长1.3%;中长期贷款2062.76亿元,增长43.6%;票据融资34.08亿元,下降61.7%。金融机构效益显著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47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利润总额61.20亿元,增长51.9%;不良贷款率2.0%,下降0.7个百分点。证券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122.14亿元,比上年增长8.16倍;年末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21家增加到23家,股票市价总值1504.57亿元,增长35.2%;证券和期货交易总额2891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倍。
保险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全年保险机构承保金额2172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实现保费收入47.95亿元,增长45.0%。其中,财产险业务收入17.85亿元,增长50.6%;人身险业务收入30.10亿元,增长41.9%。在人身险业务收入中,寿险收入27.25亿元,增长44.6%;健康险收入1.76亿元,增长18.4%;人身意外伤害险收入1.09亿元,增长23.0%。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6.74亿元,增长23.2%;人身险业务赔付4.60亿元,下降10.6%。在人身险业务赔付中,寿险赔付3.98亿元,下降13.8%;健康险赔付0.45亿元,增长 33.1%;人身意外伤害险赔付0.18亿元,下降9.1%。
九、对外开放和改革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实施入境免签证政策范围扩大到26个国家,境外游客购物退税政策正式实施,出台《海南省游艇管理试行办法》,在游艇登记、驾驶、入境查验、活动水域等多项游艇管理政策上实现突破,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高。加强经贸和招商活动,积极融入区域合作。精心策划上海世博会海南周活动、香港现代服务业推介会等,参与了“环渤海”、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论坛等大型经贸活动,举办、协办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与天津、福建等省市和国电、南航、港中旅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境外大财团、大企业来琼投资日益增多,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加强,政府、民间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友好往来进一步活跃。全年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108.02亿美元(含中石化海南炼油厂),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出口总值23.91亿美元,增长25.8%;进口总值84.11亿美元,增长20.0%。在出口总值中,对香港出口5.84亿美元,增长13.1%;对东盟出口6.59亿美元,增长27.7%;对欧盟出口2.41亿美元,增长72.0%;对美国出口2.20亿美元,增长17.7%;对日本出口1.24亿美元,增长2.8%。全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5.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12亿美元,增长61.2%。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合同数72宗,下降18.2%;新签协议合同规定外商投资额4.02亿美元,下降3.7%。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垦总公司与农垦总局实现政企分开,27个气象台、3所农垦中学、民政职能全部移交地方,农场管理属地化试点启动。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组建省建设集团、省林业集团。康芝药业在创业板块上市,海南橡胶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出台扶持农信社改革发展十条政策,完成社保、地税、农税征管“三项体制”改革,48项涉农补贴纳入惠民“一卡通”,行政审批制度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十、科学技术、文化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成就。深入实施科教兴琼战略,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全省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分别比上年增长66.7%和50.0%。全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组织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0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7项、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5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3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项。全年共申请专利1019项,较上年减少2.0%;获得专利授权714项,比上年增长13.3%。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总目标,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省歌舞剧院建成投入运营、市民文化广场落成启用、海南文化公园全面竣工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截止2010年全省建成20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1279家、职工书屋373家,其中2010年建成798家,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完成20个市县支中心、1200个村文化室设备配置,广播电视村村通共完成直播卫星接收设备52406套,农村数字多路微波入户1.5万多户,广播进村完成1114个。全年送戏下乡1300多场、送书下乡230万册。文化精品生产再结硕果,现代琼剧《下南洋》、黎族山歌剧《黎山恋歌》、舞蹈《黎乡雨趣》、《迎亲》等分获第十三届文华奖、剧作奖、全国第九届文化艺术节表演奖、第十五届“群星奖”,舞蹈《三亚郎典打柴舞》荣获国家级大奖。《解放海南岛》、《南下、南下》等电视连续剧和建省以来首部文献纪录片《琼崖纵队》第一部《日出琼崖》等在央视播出。全年举办了60项重大文体活动,其中有“海岛欢歌”惠民演出季、迎新艺术节、2010年上海世博会海南活动周演艺活动及“三民”展演团展演,并组织参加了2010年博鳌国际旅游论坛、2010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2010海南天津合作交流暨环渤海经贸活动”演出以及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三届文华奖和第十五届群星奖比赛。有线数字电视稳步推进,全省注册有线用户终端116万个。初步实现农村数字电视覆盖目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丰硕,南海水下考古首次发现元代青花瓷,获得各类水下文物标本3000件,建成大型非遗保护陈列馆3个,传习所32个。对外文化交流有效开展。年末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20个,文化艺术馆21个,公共图书馆20个。全省共有报社17家,杂志社44家;全年出版报纸27425万份、杂志1116万册,分别比上年增长20.8%和7.1%。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达80万户,比上年增长1.3%。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4%和95.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10年全省运动健儿在亚洲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银牌1枚;在全国体育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金牌20枚,获得银牌1枚,获得铜牌5枚。举办了首届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中国体育博览会、观澜湖明星邀请赛、“金椰子”高尔夫公开赛、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中国铁人三项赛、全国男子拳击锦标赛、全国男子摔跤冠军赛、亚洲沙滩排球锦标赛、世界女子沙排巡回赛、全国首届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超霸战、环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钓鱼锦标赛、儋州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并先后组织了2010年海南省体育大拜年活动、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三届省直机关运动会、盈滨龙水节全国龙舟邀请赛、“力加杯”排球联赛、篮球联赛等一系列群众体育赛事。
十一、节能减排、环境资源、地质勘查和安全生产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大力淘汰小钢铁、小水泥、实心粘土砖等落后产能;严格落实动态巡查制度,确保煤电厂脱硫设施稳定运行;积极推广使用节能灯和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等,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十一五”节能目标有望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减排目标内。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56%、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95.2%。加大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力度,新建成了15个污水处理厂和6个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86%。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继续加强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采空矿区生态恢复、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工作,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年末全省有自然保护区50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2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73.3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10.36万公顷,省级261.57万公顷。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5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87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4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45种。森林覆盖率达60.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08%,提高0.28个百分点。继续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新建文明生态村960个,累计达到11461个。年末全省有环境监测站20个,其中国家一级站1个,国家二级站2个,国家三级站17个;环境监测人员376人。
城市(镇)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级。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100%。所有监测城镇的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居住区空气质量要求的国家二级标准,其中94.8%的监测日符合国家一级标准,达到自然保护、风景名胜区的空气质量水平。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状态。全省82.8%的监测河段、94.4%的监测湖库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河流水质保持优良态势,绝大多数中小河流水质优良;开展监测的绝大多数城市(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优良。海南岛绝大部分近岸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一、二类海水占88.9%,91.1%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化工城和老城开发区三大重点工业区及18个主要滨海旅游区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一、二类海水水质;西沙群岛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一类海水水质。
地质勘查取得新成果。全年新发现矿产9处,其中金属矿产3种,非金属矿产6种。地质勘查机械岩心钻探9.51万米。
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28人,比上年下降24.3%。全年无重特大事故发生。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645起,比上年上升8.6%,其中死亡571人,下降6.7%;直接经济损失4031.84万元,下降23.2%。全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1499起,上升12.5%;造成死亡471人,下降5.6%;直接经济损失552.64万元,上升 11 36.8%。火灾事故发生1054起,上升4.7%;造成死亡3人,下降50%;直接经济损失1225.93万元,下降16.7%。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以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海南统计年鉴?2011》公布的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本文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第三篇:2010年五指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五指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05-05 00:00:00 信息来源:admin
五指山市统计局 2011年4月15日
2010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借助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抢抓发展机遇,把握和运用好市场经济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速度与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一、综合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10全市生产总值(GDP)135086万元(不含农垦),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455万元,增长9.1%;第二产业增加值23356万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80275万元,增长22.9%。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257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6%。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折合1923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市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233万元,比上年增加11590万元,增长65.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31万元,增长67.0%;上划中央四税税收3900万元,增长26.5%;上划省六税税收5202万元,增长107.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17625万元,比上年增加9243万元,增长110.3%;非税收收入2506万元,比上年减少1169万元,下降31.8%。税收收入中,营业税收入11219万元,增长126.1%;企业所得税874万元,增长58.6%;个人所得税440万元,增长37.5%;契税1167万元,增长196.2%;土地增值税1164万元,增长179.1%;城市维护建设税801万元,增长110.2%;城镇土地使用税1070万元,增长74.6 %。
物价总体水平小幅度上涨。20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4.8%。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7.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1.2%,家庭设备和用品与维修服务类上涨4.6%,居住类上涨9.7%,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总体水平比上年上涨4.6%。
就业人数小幅增长。2010年末,全市就业人数为52287人,比上年增加1375人,增长2.7%。其中农村从业人员32589人,增长2.8%;单位从业人员9666人,增长0.1%;私营企业从业人员5231人,下降2.9%;个体户从业人员4801人,增长15.2%。
二、农业
农业稳定增长。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4976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增加值3134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
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26023吨,比上年下降0.8%;蔬菜16117吨,增长16.1%;水果17647吨,增长6.6%;花生705吨,增长8.0%;甘蔗1860吨,增长10.4%;茶叶19.6吨,增长3.2%。全年肉猪出栏量42845头,增长30.1%;肉牛出栏量2805头,增长4.0%;肉羊出栏量687头,增长31.4%;肉鸽当年出栏162300只,增长7.9%;畜禽总肉量4449吨,增长25.6%。全年橡胶干胶产量5698吨,增长17.3%;胡椒干粒208吨,与上年持平;槟榔干果产量1326吨,增长7.0%;椰子产量144.6万个,增长2.0%。
年末全市橡胶实有面积181158亩,增长2.5%;槟榔实有面积16762亩,增长3.6%;胡椒实有面积1579亩,下降3.1%。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40879亩,比上年减少196亩,下降0.5%;临时性耕地面积65823亩,与上年持平。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60120千瓦,比上年增长7.7%。年末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606台,增加26台,增长4.5%;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425台,增加27台,增长4.2%。
2010年末,全市农村饮用卫生水的农户14824户,占农村户数15086户的98.3%;用上卫生厕农户8027户,占农村户数的53.2%;通电照明农户15026户,占农村户数的99.6%。年末,完成茅草房改造1690户,当年全面消灭茅草住房。
三、工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188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617万元,下降0.7%;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5265万元,增长9.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电量10723万度,下降5.0%;水泥产量11.52万吨,下降26.8%;自来水产量381万吨,增长5.5%;用电量7087万度,增长15.7%。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6045万元,比上年增加38577万元,增长44.1%。按构成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97182万元,比上年增加21992万元,增长29.2%;设备购置投资2654万元,增长51.3%;其他费用11534万元,增长10.9%。全年施工项目48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16个。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加,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度增长。2010年,全市房地产投资总额71669万元,比上年增加17595万元,增长32.5%。当年房屋施工面积54.1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21.45万平方米,下降28.4%。其中,新开工面积24.65万平方米,下降1.6%。当年房屋竣工面积3.76万平方米,下降92.9%。当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7万平方米,增长85.0%。当年商品房销售额114081万元,比上年增加71729万元,增长169.4%。其中,现房销售额47827万元,增长242.6%;期房销售额66254万元,增长133.4%。
五、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
交通运输量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货物运输量92万吨,比上年增长50.8%;货物周转量450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1.4%。全年旅客运输量173万人,比上年增长15.3%;旅客周转量1661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5.8%。
邮政业务量持续增长,电信营业收入不断增加。2010年,邮政业务量1241万元,比上年增长11.0%;电信营业收入5225万元,比上年增长8.0%。
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旅游业
市场商品供需两旺。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44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分城乡来看,市区零售额36751万元,增长13.4%;农村零售额3393万元,增长18.7%。
旅游业经济较快提高。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57万人天次,比上年增长10.7%。其中过夜游客40万人天次,增长25%。全部过夜游客中,星级饭店接待27.2万人天次,增长15.7%;非星级饭店接待12.8万人天次,增长50.6%。全年星级饭店接待过夜游客22.6万人次,增长14.1%。全年旅游营业总收入6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9.0%。其中,星级饭店收入2511万元,增长33.3%;景区景点及其他收入3989万元,增长26.5%。星级饭店客房开房率64.8%,比上年上升3.9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星级饭店有6家。
七、金融业
金融存贷款额快速上升。年末,全市辖区社会存款余额368841万元,比上年增长49.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8612万元,比上年增长41.1%。年末全市辖区各项贷款余额87200万元,比上年增长38.5%。
八、教育
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基础教育投入1.43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完成五指山思源实验学校建设和五指山中学扩建后,投入190万元建设五指山市第三小学综合楼,共940平方米。投入58万元加强水满中心学校、毛阳中心学校、番阳中心学校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投入资金300万元续建市职业教育中心实训大楼,完成了主体楼五层框架、砖砌体和部分内外墙体批档。深入宣传义务教育法和国家、省的“两免一补”政策及市免费助学的政策(即免除全市中小学生作业本费、五指山中学高中生学杂费和市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学生全部费用),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确保在我市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实行与当地学生同等享受“两免一补”和免费助学的政策。当年小学招生1566人,毕业1424人,在校学生8248人,毛入学率99.2%。当年初中招生1765人,毕业1692人,在校学生5462人,毛入学率97.5%。当年高中招生1608人,毕业1301人,在校学生4650人,毛入学率80.0%。
大中专院校基本情况。全市隶属省级管理的5所大中专技工学校当年招生12328人,下降4.9%;当年毕业5000人,增长17.3%;在校学生27643人(包含琼州学院在校学生11345人,其中,三亚校区在校学生9300人,五指山校区2045人。海南省工业中等专业学校5108人,其中,定安塔岭校区3588人,五指山校区1520人),增加1329人,增长5.1%。其中,琼州学院当年招生4122人(不含成人教育学生),增长9.7%;当年毕业2392人,增长23%;在校学生11345人,增长13.5%。
九、文化、体育
文化和广播电视业良好发展。2010,我市成功地举办了 “迎新春”文艺晚会、“三月三”节庆祝等活动,组织文艺演出十多场,积极参加全省第二届老年健身舞、集体舞大赛的演出,也有到各市县参加汇演、表演、交流演出,取得了多项奖励,获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好评。组织8名织锦能手参加海南省第二届织锦技艺大赛,荣获青年组一等奖1名,三等奖1名,中年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市图书馆送图书流通到海南制药厂有限公司305册,南圣军民希望小学、水满中心小学400册。“七一”前期,到南圣镇红合村为老党员送去一台DVD影碟机和各类流通图书流通350册。积极开展图书馆内外服务宣传活动,共接待读者流通人数4500人次,外借各类图书9165次,图书流通61325人次,各类图书总流通书刊数68750多册次,电子阅览室上网读者1589人次,为读者办理借书证65本。
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经过多年的整合发展,已逐步走上正轨。目前,全市通达光缆的乡镇、部队、企业、学校已全部整合,率先在全省实现一张网。在数字电视转换中,完成“村村通”安装入户6932户。已完成村村通建点入户任务。全市318个村庄,属广播电视接收盲点盲区有170个,完成安装广播电视接收村庄137个,占52%,20户以上的盲点村庄将逐步核实解决。投入资金完成59个村委会广播站建设,覆盖率100%。
体育成绩显著。2010,我市精心组织做好2010年“高速·瑞海杯”环海南岛国际自行车赛工作。组队参加省少年锦标赛运动会、省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共获得金牌6块,银牌7块,铜牌5块,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十、医疗卫生
年末,全市辖区卫生机构21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799张,卫生技术人员649人。个体诊所20家,从业人员63人。农村卫生室59所,乡村医生130人。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
15623家,参合人数59429人(包含在农村的非农业户口人员)参合率98.9%。
十一、扶贫和保障性住房
扶贫工作取得了成效。全市贫困农民从2009年的14680人减少到2010年的13665人,减少1015人。
2010年,我市投入扶贫资金782万元,用于村道硬化25条,总长14.56公里;建桥2座;建文化室2间;建蓝球场10个。投入扶贫资金207万元,用于饮水10宗,拉水管总长16.9公里。
投入资金311万元,扶持南圣镇2个贫困村种植花卉120亩,受益160户,736人;扶持冲山镇太平村、应示村,畅好乡什哈村、什冲村,毛阳镇牙合村,什荣等5个村种植胆木400亩,受益90户,414人;种植青竹苗800亩,受益120户,552人;种植益智600亩,受益120户,551人;管理橡胶6000亩、油茶1000亩、槟榔600亩,益智400亩,受益1600户,7360人;扶持贫困户饲养鹅苗60000只,鸭苗12000只,鸡苗20000只。
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顺利实施。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5149套47.845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823套4.11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4326套43.68万平方米。
十二、林业生态和环境质量
人工造林不断增加,林业保护工作力度加大。2010年末,森林覆盖面积140.27万亩,森林覆盖率8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五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阿陀岭森林公园”得到加强保护,原始生态环境系统较好。
2010,完成中央扩大内需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3100亩,占总任务的100%。全市共巩固退耕还林面积10.65万亩,兑现退耕户退耕还林补助735万元;管护重点公益林面积68.2万亩。
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共完成确权发证 16998本,面积56.4万亩,林权发证率达96%。
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全年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年均值为0.004mg/ m3,二氧化氮(NO2)年均值0.008mg/ m3,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0.026mg/ m3,均优于国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交通噪声年均值67.6分贝,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Ⅲ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54.3分贝,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Ⅱ类标准。市区南圣河、什运河、太平山水库水质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水质标准。
十三、人口
户籍人口缓慢增加。2010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户数为37345户,总人口114472人(含畅好农场6905人),比上年增加361人,增长0.3%。其中农业人口60108人,增加1401人,增长2.4%;非农业人口54364人,减少1004人,下降1.8%。非农业人口中,市区人口42190人,比上年减少1090人,下降1.8%。
常住人口出生率14.1‰,当年出生1463人,其中:男743人,女720人,男女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3.2(以女性为100),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10.40 ‰。
十四、社会保障
社会四项保险人数持续提高。2010年末,全市养老保险人员13467人,比上年增长0.8%;医疗保险人员18475人,增长13.0%;工伤保险人员13546人,增长8.4%;生育保险人员10282人,增长7.5%。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市规定城市低保标准线为家庭人均月收入230元;农村低保标准线为家庭人均月收入160元,符合国家低保政策的不足标准收入家庭由市财政及省拔低保金补足。全市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户5044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818人(含畅好农场人数)。全年发放低保金1690万元。
十五、城乡居民收入和居住面积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79元,比上年增加578元,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6元,比上年增加2007元,增长21.3%。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为28191元,比上年增加4435元,增长18.7%。其中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30453元,比上年增加4894元,增长19.1%。
城乡居民居住面积基本保持不变。2010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0.4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1平方米,下降5.1%;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8.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增长12.2%。
注明:
1、文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确定数以最后核实数为准;
2、文中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总产值收入以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第四篇:2011年五指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五指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五指山市统计局
2012年5月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建设“热带雨林养生度假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创新工作思路,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夯实基础,全力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新突破,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初步核算,2011全市生产总值(GDP)151624万元(不含农垦),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427万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5942万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84255万元,增长0.7%。按户籍年平均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453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折合2221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920万元,比上年增加8687万元,增长29.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334万元,增长25.8%;上划中央四税税收6318万元,增长61.5%;上划省六税税收6268万元,下降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20366万元,比上年增加2741万元,增长15.6%;非税收收入4968万元,比上年增加2462万元,增长98.2%,非税收收入快速增长是拉动一般预算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税收收入中,营业税收入10596万元,下降5.6%;企业所得税1841万元,增长110.6%;个人所得税687万元,增长56.1%;契税1665万元,增长42.7%;土地增值税2022万元,增长73.3%;城市维护建设税800万元,下降0.1%;城镇土地使用税1771万元,增长65.5%。
物价总体水平较大幅度上涨。20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6.1%。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13.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8%,衣着类上涨0.9%,家庭设备和用品与维修服务类上涨1.4%,居住类上涨4.9%,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商品零售价格总体水平比上年上涨5.4%。
就业人数小幅增长。2011年末,全市就业人数为52712人,比上年增加425人,增长0.8%。其中农村从业人员32724人,增长0.4%;单位从业人员9645人,下降0.2%;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113人,增长36%;个体户从业人员3230人,下降32%。农村劳动力培训1249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639人次。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农业
农业稳定增长。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6330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增加值4142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
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24917吨,比上年下降4.3%;蔬菜17770吨,增长10.3%;水果18603吨,增长5.4%;花生734吨,增长4.1%;甘蔗1616吨,下降13.1%;茶叶18吨,下降8.2%。全年肉猪出栏量43959头,增长2.6%;肉牛出栏量2829头,增长4.1%;肉羊出栏量737头,增长7.3%;禽蛋产量84吨,增长11.9%;肉鸽当年出栏13.3万只,增长0.4%;畜禽总肉量4585吨,增长3.1%。全年橡胶干胶产量6709吨,增长17.7%;胡椒干粒232吨,增长11.5%;槟榔干果产量1575吨,增长18.8%;椰子产量152.2万个,增长5.3%。
年末全市橡胶实有面积182152亩,增长0.5%,当年新种植面积1815亩,下降56%;当年橡胶收获面积75630亩,增长15.1%;槟榔实有面积17874亩,增长6.6%;胡椒实有面积1694亩,增长7.3%。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39919亩,比上年减少960亩,下降2.3%。其中,水田27310亩,下降1.5%;旱地1536亩,与上年持平。临时性耕地面积65981亩,增长0.2%。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67982千瓦,比上年增长13.1%。年末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531台,减少75台,下降12.4%;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923台,增加498台,增长117.2%。农用化肥施用量(按折纯量计算)2176吨,增长7.2%;农用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5949吨,增长5.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934亩。
2011年末,全市农村饮用卫生水的农户15233户,占农村户数15744户的96.8%;用上卫生厕农户8351户,占农村户数的54.8%;通电照明农户15620户,占农村户数的99.2%。
三、工业
工业生产小幅增长。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305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655万元,下降3.8%;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7402万元,增长10%。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电量16629万度,增长9.7%;水泥产量7.4万吨,下降35.7%;自来水产量413万吨,增长8.4%;用电量7775万度,增长9.7%。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7227万元,比上年增加47848万元,增长40.1%。按构成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146348万元,比上年增加49166万元,增长50.6%;设备购置投资2163万元,下降18.5%;其他费用13230万元,增长14.7%。全年施工项目46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5个。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加,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度下降。2011年,全市房地产投资总额75983万元,比上年增加4314万元,增长6%。当年房屋施工面积8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3.9万平方米,增长62.6%。其中,新开工面积51.02万平方米,增长107%。当年房屋竣工面积29.28万平方米,增长678.7%。当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3.2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8.8万平方米,下降27.6%。当年商品房销售额120328万元,比上年增加6247万元,增长5.5%。
五、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
交通运输量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货物运输量128万吨,比上年增长39.1%;货物周转量551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2.5%。全年旅客运输量198万人,比上年增长14.5%;旅客周转量1924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5.8%。
邮政业务量持续增长,电信营业收入不断增加。2011年,邮政业务量1176万元,比上年增长13.0%;电信营业收入6270万元,比上年增长20.0%。
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旅游业
市场商品供需两旺。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77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分城乡来看,市区零售额41652万元,增长14%;农村零售额4325万元,增长15%。
旅游业经济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68万人天次,比上年增长13.3%。过夜游客46万人次,增长15%。全年星级饭店接待过夜游客25.7万人次,增长13.7%。全年旅游营业总收入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星级饭店收入3001万元,增长19.5%;景区景点及其他收入4499万元,增长12.8%。星级饭店客房开房率60.6%,比上年降低4.2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星级饭店有6家。
七、金融、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显著增长,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小幅下降。截止至2011年年底,全市辖区社会存款余额431737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3501万元,比上年增长8.8%。年末全市辖区各项贷款余额132664万元,比上年增长52.1%。全市保险保费收入1623万元,比上年减少181万元,下降10%。其中,财产保险收入560万元,增长8.3%;寿险保费收入938万元,下降19.6%;意外险56万元,增长5.7%;健康险69万元,增长11.3%。
八、教育
基础教育不断巩固。全市现有学校6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民办学校)3所、完全小学11所、教学点51个。独立设置幼儿园8所(公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6所),校中园8所。全市各类学校及幼儿园共有教职工1382人,其中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32人,中小学专任教师1189人,幼儿园(含民办)专任教师149人。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764人,普通中小学在校生12633人,在园(班)幼儿2999人。
2011年,小学回校率99.5%,初中回校率97%,普通高中回校率97.8%;小学巩固率99.9%,初中巩固率98.8%。免除全市中小学生作业本费共14万元,拨付移民生交通补助16万元,拨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41万元,拨付高中公用经费31万元;及时足额拨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贴,2011年拨付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共287万元。
积极利用空闲校舍发展学前教育,今年全市8个乡镇中心学校“校中园”已全部开园招生,全市农村教学点开设学前班,学前三年普及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1.5%,农村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85.3%。
九、文化、体育
文化和广播电视业快速发展。2011,我市成功举办了“颂党倡廉”晚会、“三月三”节庆文艺活动、建党90周年“唱红歌·颂党恩”歌咏比赛等文艺活动。主办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共同舞”、“黎族舂米舞”、“苗族招龙舞”、“苗族盘皇舞”、“黎族竹木器乐”等一系列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数280余人次,进行农村科技110技术培训和图书宣传流通活动。建立和巩固基层“图书流通服务站”,流通图书1502册,提供各类中外优秀影片508盒。
体育成绩显著。2011,我市成功承接两项海南省2012年重大体育赛事,一是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五指山赛段);二是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暨五指山热带雨林登山赛。组队参加省篮球锦标赛,获男子甲组第四名;参加省健美锦标赛,获男子健身A、B组第一名,女子健身B组第二名,女子健身A组第三名,男子健美元老组第三名;省交谊舞大赛获团体舞第一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十、医疗、卫生
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年末,全市辖区卫生机构21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820张,卫生技术人员658人。个体诊所24家,从业人员63人。农村卫生室59所,乡村医生130人。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58786人。
我市率先在村卫生室开展307种基本医疗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集中配送、统一销售价格、统一结算支付。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住院人数上升,费用下降。“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了100%以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6%,连续4年无发生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2.8‰,婴儿死亡率8.3‰。积极推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659人,共补助624人,补助金额19万元。
十一、扶贫和保障性住房
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全市贫困农民从2010年的13665人减少到12415人,减少1250人。
2011年,我市投入扶贫资金424万元,完成冲山镇什汾村环村道路、毛阳镇空合村环村等环村道路13条,7.68公里,建设毛道乡空程村等饮水工程6宗,拉主输水管10.9公里。财政扶贫资金386万元,扶持种植经济作物3800亩,其中,种植青竹种苗2000亩,受益149户,606人;种植益智800亩,受益274户,1190人;种植胆木1000亩,受益213户,879人;管理橡胶5900亩,益智400亩,受益1300户,5980人。建温棚种植花卉50亩,扶持50户,230人。扶持贫困户饲养鹅苗5760只,鸭苗76000只,受益1520户,6992人。举办橡胶栽培管理技术、温棚和菜、家禽畜实际用技术、贫困村互助资金和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等培训班20期,培训人数1821人次。
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顺利实施。2011,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任务1233套,我市全年实际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627套,其中:廉租房192套、公租房120套、经济房639套、限价房50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176户。
十二、林业生态和环境质量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加大。2011年末,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0003‰,释放姬小蜂580万只,防治椰子树2000株;防治槟榔芽腐病220亩、松树褐斑病300亩,普查率达95%以上,防治率达90%以上。扣留处理违规调运苗木车辆20辆,没收未经检疫违规调运的槟榔、莲雾等苗木62783株、补检调运手续10宗,涉及房地产开发项目绿化苗木10040株、橡胶苗6450株、花卉基地兰花4040株、花梨苗木3株,教育24人。查处各类涉林违法违规案件34宗(起),收回侵占林地28亩;全年林业行政案件29起,抓获各类涉案违法、违规人员50人, 扣押非法运输木材车辆13辆,没收木材29立方米,恢复非法开垦林地86亩,没收并放生野生动物活体40只条,林业行政罚款31万元。2011年末,全市森林面积达140.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3%。
环境质量保持优良。API指数≤50天数为365天,API指数≤50天数比例达到100%。市环境资源监测站、五指山中学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全年有效监测天数为252天,经监测,全年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027毫克/标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04毫克/标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均值为0.008毫克/标立方米,均优于国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
十三、人口
户籍人口减少。2011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户数为35614户,总人口112909人(含畅好农场6865人),比上年减少1563人,减少1.4%。其中农业人口60623人,增加515人,增长0.9%;非农业人口52286人,减少2078人,下降5.2%,非农业人口下降主要原因是剔除琼州学院部分历年毕业学生滞留户籍人口。非农业人口中,市区人口40142人,比上年减少2048人,下降4.9%。
常住人口出生率13.7‰,当年出生1345人,其中:男721人,女675人,男女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8(以女性为100),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8.7 ‰。
十四、社会保障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持续稳定。2011年末,全市养老保险人员14464人,比上年下降18.7%;医疗保险人员19201人,增长1.8%;工伤保险人员11717人,下降13.5%;生育保险人员10486人,增长2%。
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快速增长。全市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户4877户,比上年减少167户,下降3.3%;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318人(含畅好农场人数),比上年减少437人,下降4%。2011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240万元,其中城市低保1660万元,人月均补差发放200元;发放农村低保金580万元,人月均补差发放130元。全市农村五保供养对象340人,其中集中供养16人,分散供养324人,集中供养的五保户270元/人月,分散供养的五保户250元/人月。
十五、城乡居民收入和居住面积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80元,比上年增加1001元,增长2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84元,比上年增加2148元,增长18.8%。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为33613元,比上年增加5422元,增长19.2%。其中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35993元,比上年增加5540元,增长18.2%。
城乡居民居住面积平稳增加。2011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增长2.9%;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1.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3平方米,增长17.9%。
第五篇:2010年临沂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2010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2010年,全市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206.3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929.7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1:50.3:38.7,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有新的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1%,同比提高0.47个百分点;国、地税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9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定增长。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3.2%、1.3%、5.1%、1.3%和4.5%。
粮食连续第七年实现增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16.2万亩,比上年增加21.5万亩。粮食总产468.8万吨,增加12.6万吨,其中夏粮211.3万吨,秋粮257.4万吨。粮食亩产420公斤,增加3.2公斤。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花生总产80.8万吨,增长0.8%;水果总产182.9万吨,增长2.5%;蔬菜总产576.6万吨,增长1.4%;烤烟产量3.25万吨,下降32.3%;棉花产量1.3万吨,下降2.3%。全年累计发放良种补贴1.3亿元,种粮补贴5.2亿元,农资综合补贴4.3亿元。
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新造林38.2万亩,其中,用材林7.8万亩,经济林8.8万亩,防护林21.6万亩。
牧渔业取得新发展。年末,全市生猪存栏377.8万头,家禽存栏6083.9万只,分别增长4.6%和13.3%。全年生猪累计出栏548.7万头,增长6.5%;家禽出栏1.64亿只,增长14.7%。肉类总产量68.8万吨,增长6%;禽蛋产量28.5万吨,持平略降;奶类产量9.4万吨,下降4.9%。水产品产量12.4万吨,增长3.9%。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成效显著。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区发展到2855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区15个,省级22个,市级614个。环保养殖技术推广取得进展。全市生物环保养猪场1960处,环保养鸭场894处,环保养鸡场344处。畜牧龙头企业发展到43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2家,市级122家。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400余个。
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863.6万千瓦,增长6.2%。农用运输车9.7万辆,拖拉机38.9万台。新增稻麦联合收获机481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021台,分别达到6026台和2030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58.4万亩。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4家。新认证绿色食品176个、有机食品103个、无公害农产品56个,“三品”认证累计达到801个。全年农药使用量1.63万吨,化肥使用量(折纯量)43.4万吨,农村用电量32.1亿千瓦时。
二、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93.5亿元,增长16.4%。制造业、支柱行业、骨干企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96亿元,增长16.2%,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58.9亿元,增长23.7%;食品、机械、建材、木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冶金八大支柱行业完成增加值851.5亿元,增长16.9%。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897家,同比增加234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53家,增加11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8%。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12.5亿元,增长30.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1.22%,比年初提高2.31个百分点。
工业效益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19.9亿元、利税409.9亿元、利润280.8亿元,分别增长28.3%、31.7%和34.8%。726家企业实现利税过千万元,增加178家,其中过亿元企业39家,增加10家。建筑业生产规模扩大。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36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5.3亿元,增长29.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77.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98.7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扩张,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1408.3亿元,增长22.7%。其中,第一产业23.5亿元,下降4%;第二产业718.4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投资666.3亿元,增长28.7%。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项目1385个,完成投资936.6亿元;过亿元项目469个,完成投资557亿元。工业投资完成692.7亿元,增长29.1%。装备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完成155.9亿元和422.1亿元,增长70.7%和22.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162.4亿元,增长98%。房地产开发保持理性增长。房地产投资完成158.2亿元,增长8.1%。商品房销售面积459.2万平方米,增长22.7%;商品房销售额129.2亿元,增长42.8%。
四、国内市场、物价和外经外贸
消费市场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2亿元,增长19%。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857亿元,增长19.5%;乡村实现零售额300.2亿元,增长17.5%。家电下乡和减收汽车购置税等优惠政策带动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68.9万件,实现销售额16.1亿元,审核通过补贴金额2.1亿元。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消费型汽车25.3万辆,实现零售额209.8亿元,增长27.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升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6.02%,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升11.5%。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升4%。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7.7亿美元,增长39.4%,其中出口额28.3亿美元,增长29.2%;进口额19.4亿美元,增长57.6%。全市出口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6家,出口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43家,合计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2.4%,占比提高2.1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程机械、园林机械、医药化工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达到3.5亿美元,同比净增1.1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境外投资居全省前列。外经企业新签承包劳务合同17份,营业额1.7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3%和29.9%。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37个,实际利用国外资金3.27亿美元,增长7%。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临港经济开发区获得省政府批准,搭建了对外开放、承载项目的新平台。
五、民营经济、招商引资
民营经济在生产、消费、投资等方面均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940.5亿元,增长16.1%;非公有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1.3亿元,增长19.4%;民间投资1167.9亿元,增长27.5%;年末工商注册私营企业2.9万家,个体工商户22.3万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759.2亿元,增长25.4%。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6.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税收占国地税收入的81.7%。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加。全市共引进500万元以上市外招商项目736个,到位资金251.9亿元,增长23.5%。在建5000万元(境外600万美元)以上招商项目484个,实际到位资金212.1亿元。亿元以上招商项目274个,到位资金151.9亿元。企业境外上市实现新突破。2010年山东龙岗旅游集团在美国OTCBB证券市场(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成功上市,是我市首家在境外上市的旅游企业,实现了我市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境外上市的新突破。2010年全市有2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4家,其中境外上市19家。
六、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稳步增长。全年公路建设投资31.7亿元。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23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0.6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2.55亿人次,旅客周转量99.5亿人公里,分别增长4.7%和4.1%;货物运输量2.74亿吨,货物周转量809.3亿吨公里,分别增长7.5%和1.5%。航空货邮量2019.1吨,客运量57.3万人次,分别增长73.8%和80.2%。
年末全市国家A级旅游区达到55家,其中4A级旅游区15家,3A级旅游区21家;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家,省工农业示范点21家;旅行社9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星级酒店61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28家;星级餐馆26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03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2.7亿元,分别增长24.3%和30.2%;接待海外游客12.1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716.7万美元,分别增长42.3%和49.4%。实现旅游总收入237.8亿元,增长30.5%。
七、财税、金融、保险
财税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15.5亿元,增长26.2%,其中税收收入88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6.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分部门组织收入看:国税组织收入22.2亿元,增长23.2%;地税组织收入55.4亿元,增长27.1%;财政组织收入37.9亿元,增长26.7%。财政支出236.5亿元,增长26.2%。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力度,分别增长42.8%、23%、33.8%、33.6%和29%。
国、地税收入合计190.1亿元,增长29.8%,其中国税收入118.4亿元,增长31.2%;地税收入71.8亿元,增长27.6%。全市纳税百强企业(集团)纳税85.1亿元,占国、地税收入的44.7%,其中有23家企业(集团)纳税额过亿元。
金融业形势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115.1亿元,比年初增加352.8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390.2亿元,比年初增加21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38.2亿元,比年初增加250.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961.2亿元,比年初增加141.8亿元;中长期贷款510.3亿元,比年初增加101.5亿元。全市开展业务的28家担保公司全年新增担保额80.5亿元,增长72.4%。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6.3亿元,增长38.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9亿元,增长42.5%;人身险保费收入52.4亿元,增长36.2%。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5.3亿元,下降9.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10.1亿元,增长24%;人身险业务赔付5.2亿元,下降40.8%。
八、科技、教育、文化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5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3项,省级85项,市级115项。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0余项,获省科学技术奖1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全年申请专利2791件、授权专利2287件。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1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省级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4家、省级37家、市级122家。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科技创新资源整理力度不断加大。成功组建了临沂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并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山东省科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临沂中心和山东省科学院临沂分院。以三个高端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依托,全市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60多所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学新生14.6万人,初中生13.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入初中升学率和小学、初中在校巩固率均为100%。招收高一新生5.7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5.7万人,66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9.2万人,高中段在校生2.9万人,304所初中学校在校生39.2万人,1639所小学在校生74.3万人。
文化艺术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在城区加快市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新馆、兵学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建设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等五大影视基地,相继推出了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视连续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分别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特别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国家级大奖。民间秧歌“龙灯扛阁”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了世博园“山东周”民间艺术巡游展示活动。2010年,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我市获得地级城市第一名的好成绩。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把我市列为全国五大文明先进典型,在全国进行了重点宣传推介。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27%和98.67%。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6枚,银牌8.5枚,铜牌23.5枚。在二十二届省运会上取得金牌和总分双突破,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临沂•莒南)红色运动会和2010年F1摩托艇世锦赛中国临沂大奖赛。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发展。全年累计举办各类健身活动300余次,完成500个村的全民健身设施安装。健身组织不断健全。目前全市建有各级各类体育社团300余家,健身娱乐场所200多处,健身活动站点600余处,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000多人。体彩销售再创新高,全年销量实现3.2亿元,贡献体彩公益金2000余万元。
九、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淮河流域7个考核断面中4个达标率达到100%,其余三个达标率超过90%,重点河流提前一年达到省政府“稳定恢复鱼类生长”的民心工程要求。在国家对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中,我市代表山东省接受考核并取得了淮河流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沂河、沭河等干、支流建设和修复湿地21处,提高了水体自然净化能力,保障出境水质稳定达标;建成武河万亩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邳苍分洪道等3条跨省河流水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按期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顺利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验收工作。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有1家企业荣获首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有5家企业、2人获得市长质量奖。中国名牌产品累计达7个;新增山东名牌产品12个,复评13个,累计达109个;新增山东省服务名牌1个,复评2个,累计达11个。
安全生产事故下降。全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749起、死亡354人、受伤490人、经济损失305.6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5.1%、9.2%、11.9%和2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645起、死亡341人、受伤478人、经济损失222.1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4.6%、6.8%、14%和12.7%。
十、居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44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934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6761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935元,增长9.72%。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7平方米和32.2平方米,分别提高0.5和0.6平方米。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12.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1万人次。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3万人、22.5万人、224.4万人、191.8万人、47.1万人、83.6万人和42万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稳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38.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29.9万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16.9万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9.9万份。劳动争议仲裁进一步完善,全年受理并结案各类劳动争议案件2919起。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全年全市城市低保对象2.98万户、6.85万人,发放低保金1.2亿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20.7万户、30.9万人,发放救助金2.6亿元;农村五保2.82万人,投入供养资金6509.4万元。
注:发布稿所列数据为年快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