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央行科技工作重点的转变谈科技人员的素质要求

时间:2019-05-13 12:0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基层央行科技工作重点的转变谈科技人员的素质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基层央行科技工作重点的转变谈科技人员的素质要求》。

第一篇:从基层央行科技工作重点的转变谈科技人员的素质要求

从基层央行科技工作重点的转变谈科技人员的素质要求 根据“资源整合、数据集中”的科技工作思路,人民银行业务数据将集中到省或总行处理,逐步实现省级乃至全国的数据集中。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为实现数据集中管理提供了基础,同时数据集中管理趋势也给基层央行的科技工作带来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变化:

一、基层人民银行维护管理工作日趋简单

系统升级实现数据集中后,应用系统的主机和核心软件都存放在上级行,基层人民银行变成了业务系统的一个网点终端或前置机,支行只需完成业务数据的原始录入,因为数据库全部在上级行,应用程序升级维护的主要工作由上级行科技部门承担,支行科技人员只需升级客户端软件。

二、保障网络安全正常运行日趋重要

网络化是集中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做好适应数据集中模式的工作,切实维护好网络,提高通信网络可用性。确保网络在任何时候都处于稳定正常的状况,尤其是抵御病毒和提高网络的抗攻击能力,保证上下级行间以及同级行的互连、互通。

三、计算机系统安全成为科技工作的重点

数据集中是人民银行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问题上容不得一点闪失和意外。因此,县支行科技工作的重点是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人民银行数据集中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如果不能顺应数据集中化的大趋势,终将会被改革发展所淘汰,作为人行县支行的科技工作人员,我们要立足基层,积极去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端正服务态度。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基层央行科技人员是科技产品的最先应用者,与业务部门各个岗位都要发生联系,结合自己对科技产品的了解和科技工作知识,首先提高自身的科技技能,再运用一定的手段教会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一个基层科技人员的科技先锋作用。

二、增强工作主动性。避免守株待兔的工作作风,我们应主动出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结合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差别化服务措施,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员需要,既体现科技服务的普遍性,又结合实际有重点、有目的的对科技工作

进行倾斜。

三、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基层央行是科技产品的最终应用点,由于基层人民银行科技人员少,大多数行只有一人,而科技工作涉及面广,既有硬件,也有软件,还有通讯方面内容。硬件包括PC机、终端、打印机、网络设备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如win系列,unix等,还有数据库软件。总之,各小项里还有许多不同型号、不同版本等诸多因素,导致应用及维护非常不方便,所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基层金融科技人员当务之急,只有全面了解和熟悉各类产品的特点,处理问题才能得心应手。

四、大力加强金融知识学习。科技的应用和推广涉及到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包含会计、信贷、财务等。基层科技人员要科技知识和业务知识并重,仅懂得科技知识,缺乏对服务对象的了解,工作中也不会得心应手。只有懂得各方面的知识,遇到难题才能迎刃而解,游刃有余。

第二篇:浅议基层央行当前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基层央行当前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人民银行新的职责和任务,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其职责将得到“一个强化”、“一个转变”和“三个增加”,即强化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把直接金融监管职能转变为履行对金融业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能,增加了反洗钱和管理信贷征信业的职能。随着各级人民银行监管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对人民银行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基层央行的科技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与履行央行新的职责不适应的地方,如果不加以有效解决,必将影响基层央行履行新的职责。笔者试从央行新职能对科技工作的要求入手,简要对基层科技工作存在的制约央行职能履行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一、央行职能调整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新人行法的出台,相应地对人民银行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二是要求计算机应用水平从基本业务应用向深层次辅助决策发展;三是要求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度更高;四是要求央行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系统更加安全。

二、基层央行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环境跟不上金融电子化业务发展的需求

1、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硬件设施档次总体偏低。由于受办公经费和其他因素限制,一些计算机等设备档次仍然达不到标准配置。如目前多数基层央行几乎没有一台使用专业处理器的高端服务器,大多服务器均使用高端PC代替。而目前投入运行的新业务程序对计算机配置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如在2002年底《国库核算系统》升级至2.0版后数据库对主机的配置标准更为严格,内存的优化配置竟达到512MB,基层央行计算机配置中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而部分基层央行正在服役的计算机中PⅡ以下的机型却占有相当的数量。

2、正版软件数量较少。一直以来,由于一些正版软件价格的居高不下,且更新速度较快,除杀毒软件以外,基层支行很少去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正版软件。虽然业务软件均由上级行统一下发,但日常工作中仍需要一些操作软件和工具类的应用软件,而使用盗版软件却又与保护知识产权相违背,这种情况经常使科技部门处于尴尬境地。

3、网络通讯速度较慢。目前县支行的许多部门的日常业务均需要通过网络专线向上级部门传输数据,如信贷登记咨询系统、NOTES通讯系统等,加之近阶段部分基层央行开通展示自身形象的信息网页,使网络专线的工作量更为繁重。如果几个县支行在同一时间段向上级单位传输数据或传输的文件容量较大时,极容易发生“塞车”现象,使网络专线受阻。

4、无专用防护网络安全设备。随着央行内联网使用的效率日益提高,而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却未能进一步改善,目前多数基层央行都是利用软件进行安全防护,对于一些计算机病毒攻击也许还有一些效果,但对于从互联网上随处可以下载而且即便不是计算机高手也可熟练掌握的黑客软件来说,基层央行的网络还是显得有些脆弱了一些。

5、科技技术资料档案不够健全。近一阶段,一些业务股室对口的上级部门开展新业务程序的培训工作时,将以前由基层央行科技和业务人员共同参加的方式改为只让业务人员参加,业务系统也由上级部门在培训时负责安装配置,以至于后期升级补丁程序也撇开科技部门直接下发到业务股室。这种做法虽然是节省了部分培训费用,而且给基层央行科技人员减轻了一些负担,但却影响到基层央行科技部门无法为新系统建立起完整的技术资料档案。许多支行科技人员都遇到这种情况:业务部门遇到突发性硬件损坏或者系统瘫痪等事故造成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要求科技部门进行协助时,科技人员往往因为未参加培训没有相关技术资料,甚至系统安装盘都没有,所以也无法重新配置安装系统,直接影响到基层央行电子化业务的正常开展。

(二)科技素质跟不上金融电子化业务发展的需求

1、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由于受人事制度制约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基层央行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几乎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人才,大多科技人员都是通过自学来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所以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2、缺乏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培训。近几年来,计算机等科技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而科技人员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机会却越来越少,如果不是上级行推广一些安装配置较为烦琐、操作难度较大的业务程序,科技人员几乎没有什么培训的机会,更谈不上计算机新技术、新业务方面的系统性培训,阻碍了基层央行金融电子化的快速发展。

3、科技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尽管央行积极倡导科技兴行,也开展过一系列计算机知识全员培训工作,由于缺乏计算机专业人员,基层央行员工的整体科技素质仍然不高,许多员工对计算机只能做到系统性、按部就班的业务操作,或者是打打字、处理个简单的文档等,不能够完整熟练掌握上级行配备的硬件设施以及金融电子化产品和服务功能,对科技人员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

4、对计算机安全意识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仍有一些基层央行员工对计算机管理工作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安全意识淡薄,松懈日常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密码口令设置简单、越权限操作、备份数据未能做到安全保管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极易造成因管理滞后带来的安全风险。

二、解决基层央行存在问题的建议

1、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稳定基层央行科技队伍。一是可以考虑将县级央行科技人员上划一级,统一归中心支行科技部门管理,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县支行科技人员兼职过多的问题。同时,由于科技人员的统一培训、统一调配和统一调度,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而且可以使中心支行科技部门摆脱因一些日常问题而奔波于各县支行的困境,从而有效解决中心支行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二是加强对基层央行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的素质。一方面基层科技人员要积极参加上级行组织的业务应用系统培训,另一方面上级行要组织科技人员定期参加专业知识培训班,及时更新基层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计算机技术日益迅猛的发展步伐,适应央行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安全等工作的需要。三是适当提高科技人员的岗位补贴,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解决科技人员行政级别,提高政治待遇;放宽基层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稳定基层央行科技人才队伍。四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基层科技人员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基层科技人员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加快电子化应用步伐,提高应用水平。一是提高网络应用水平,要充分挖掘现有网络资源的潜力,加快办公自动化进程,努力提高央行的办公效率;二是加快网络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与金融机构网络的互连互通,将社会资金在金融系统的流动情况纳入央行的监控范围以内;三是组织开发 央行综合业务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央行办公质量;四是制订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加快央行重要数据库建设,保证信贷咨询等重要数据库的完备性和真实性。

3、强化计算机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切实提高基层央行领导对计算机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实行计算机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主要负责人要定期听取科技部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计算机安全工作。建立计算机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责任,做到职责明确,落实奖惩。二是杜绝网络漏洞,确保网络安全。由上级行制定整体的网络安全规划、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和有效的管理制度,强化网络之间没有设置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保密措施。三是由上级行统一制订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应急方案。四是强化对基层科技人员计算机安全知识的培训力度,增强基层科技人员发现、处理计算机安全事件的能力。

胡绍军

排行榜 | 站内搜索 | 网上调查 您是第3518932位访客

Copyright 2007-2008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ALL Rights Resever

技术支持:武汉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三篇:从加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层科普能力

从加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层科普能力 建设入手,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科技工作

在“全国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会”上的主题发言

国家民委教科司 王守利

一、充分认识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

1、民族地区特点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土总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3.89%,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为1.73亿人。从区域特点来看,民族地区可以笼统概括为三大特点:一是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国家的安全屏障和生态屏障。我国的边疆地区基本上都是民族地区,全国陆地边界2万多公里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135个边境县中有109个在民族地区;我国现有的13个陆地边境对外开放城市、241个一类开放口岸、14个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中,绝大多数在民族地区,可以说,民族地区是国家的安全屏障。同时,民族地区还是国家的生态屏障。民族地区多处在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有绵延辽阔的草原荒漠和地势过度地带的石山区,全国生态建设规划中的四个重点地区和四项重点工程全部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现有7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85%以上。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22个限制开发区域,民族地区有19个。

二是民族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以水、石油、天然气、石油四大资源为例:族地区的水利资源蕴涵量占全国的66%,石油基础储量占全国的22.05%,天然气储备量占全国的41%,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6.0%.三是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在我国的三大地势阶梯中,第一阶梯全部在民族地区,第二接替大部分在民族地区,第三接替中自然灾害最频繁的也主要在民族地区。青藏高寒区全部都在民族地区,东部季风区条件最差的大部分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地形多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3000米以上的区域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30%左右,耕地面积只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5.4%,可以说,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2、加强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

因此,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等原因,幅员辽阔的广大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科技势力,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本判断有两个结论:一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二是“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党的十七大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描述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改变”;这个论断的第二层含义很大程度上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吻合。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落后地区和国家不能也不应该重复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而应发挥技术落后的积极面——后发之势,求得跃升和发展。因此,实现民族地区生产力有质的飞跃必须借助技术创新的强大效应,使民族地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资源,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抢占制高点,从而占领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才能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发展速度。

因此,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要借助科技优势,求的跃升。尤其是作为国家生态屏障的民族地区,更需要注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科技支撑力度,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而换来的经济发展。

下面我简单谈谈关于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一些看法。这里包括民族地区的科普工作,也包括其他方面的一些内容,简单了解一下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整体形势,对我们具体开展科普工作,无论从工作理念上,还是具体的工作途径、方法上,都会有一定的启发。我从四个方面向各位介绍一下,是从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普能力建设的现状谈谈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现状,二是民族地区科技的中远期目标和国家的政策取向,三是民族地区“十一五”期间的项目选择及对策建议,四是民族工作部门在整合相关部门、社会力量,促进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的一点想法。

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现状分析

(一)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1、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得到了优化。主要体现在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向基层延伸三个方面。

(1)民族地区科技人才数量大为增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西部大开发等支持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出现了喜人的变化,突出表现为高科技含量的创新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以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为特征的传统产业的地位开始下降。民族地区科技人才数量大为增加,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资料显示,内蒙古等民族八省区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比重已达12.24%。除了专注技术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外,民族八省区专门从事发明创新的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也达6.06%,这表明民族地区的经济不仅已经开始摆脱原始的传统状态,而且已经开始专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甚至还出现了创新的成分,在一些产业中开始了出现了独创性的创新工作。这些都是民族地区科技人才数量扩大的必然结果。

(2)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层次有较大程度提高

自新中国成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与科技人才的受教育水平一直较低,许多人才都需要在职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弥补自身学历层次的欠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状况则逐步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民族地区大多数科技人才都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层次也有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甚至大多数民族省区还有自己的两院院士。我们仅以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主力军民族院校的在校生数量变化来说明问题。全国13所民族院校,从1978年的6902人发展到了2004年的133865,26年增加了 18.4倍。此外,在民族院校中,大多数学校都能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还有4所高校能够培养博士生,这都对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层次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向基层延伸

在十余年前,民族地区能够称得上科技人才的人力资源,主要都集中在民族地区的省市级机构与部门。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但县级机构引进了许多科技人才,就是乡镇机构,也吸引来了不少科技人才。西南民族大学课题组对四川省民族三州2005年人才流入的调查显示,这一年有7286人流入县级机构,占总流入的62.73%;有4157人流入乡级机构,占总流入的35.7%,充分佐证科技人才向基层延伸。

2、民族地区科技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民族地区科技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人才存量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1)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没能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 从1998年到2004年,民族地区GDP平均增长速为9.9%;而同期全国平均的增长速度是8.2%,民族地区GDP增长高于全国水平,而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队伍却没有能够实现同步的发展。比如2004年广西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了2.43%,而同期其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国的比重只有1.48%,只相当于GDP水平的61%,在新疆,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只相当于GDP比重的45%。

除了数量不足以外,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质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以内蒙古为例,从2000年到2005年,该区的GDP由1539.12亿元增加到了3895.55亿元,年均增长17.1%,增长率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到2005年,该区人均GDP已达到2024美元,进入了全国前10位的行列。再看该区的科技人才增长情况,到2005年,该区共有国有研发机构145个,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53.49万人,只比2000年增长了5%,远远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

(2)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存量结构不合理

民族地区现有的人才队伍,在存量结构方的不合理体现在“七多七少”:

一是服务上层建筑的多,支撑经济基础的少

还以内蒙古为例,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服务上层建筑的专业人才比例就占去了79.4%,而内蒙古作为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新近崛起的一个工业基地,其工程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只有14.1%。作为农业大区的新疆,其农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仅为8.2%。

二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多,自然科学的人才少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项调查开始的。那时调查工作的任务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历史和生产方式,所涉及的领域大多属人文社会科学,当时的调查对自然科学人才没有什么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人才队伍,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还存在着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特点。

三是知识陈旧的人才多,能够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人才少。

在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队伍中,有两部分人占的比重较大:一部分是年龄较大,第一学历较低,后来靠参加业余教育补上较高学历的;另一部分是第一学历较高,近年来高校毕业流入民族地区的人才。对于第一种类型的科技人才,他们在读第一学历时接受的专业知识相对较少,而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又显得比较陈旧;对于第二种类型的科技人才,他们受过层次较高的全日制正规教育,但由于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多数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都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实现了就业,而流入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多属于相对比较冷门的长线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多少都存在一些不对口的问题,相对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

四是科技人才年纪轻职称低的多,职称高专业成熟的少

调查表明,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主要是由年轻的科技人才构成的,年龄以35岁以下的科技人才占整个人才队伍的一半以上。以四川省民族三州的科技人才队伍为例,近10年之内高校毕业、年龄在3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就占科技人才队伍总量的54.15%,而处于成熟阶段易于出成绩的36——50岁的科技人员数量,只占总人才数量的38.73%。这样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是不利于发挥这支队伍创造性作用的。民族地区年轻科技人才比重过大,还存在一个隐忧,那就是人才队伍稳定问题。在民族地区这些年轻的科技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毕业于非名牌大学,知名度不够在人才竞争中只好选择经济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的民族地区就业,这一些人才在经过实践锻炼以后,所积累的经验就会弥补前面提到的不足,在成熟期以后,有了机会他们就可能开始寻求向发达地区流动,影响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

五是地市以上人才闲置多,县乡应用人才少

在民族地区,相对而言,地市级以上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有着存量较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许多单位都处于超编的状态,很多专业人才无事可做。而在县乡基层单位、特别是乡镇一级,专业人才的存量又相对偏少,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正常高效进行。因此,促进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心下移,也是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六是吃饭财政供养的人才多,从事创新工作的人才少 由于民族地区贫困县市多,在该地区省级以下科技人才集中的机构与部门,多数机构获得的财政拨款只够解决科技人才的工资福利等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没有多少财力来支持这些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动。以甘肃省民族两州三县的调研为例,该地区共有科技人才44436人,近三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35篇,平均只有3%的科技人才公开发表了论文,说明这个群体在理论创新方面的实力不够强。就是在代表应用创新的三项专利方面,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也较低。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年,民族八省区的国内三项专利申请批准数只有5282件,占全国总数的3.49%,这与八省区经济、人口、地域占全国的比重是有不般配的。这当然有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层次相对较低的问题,但关键是该地区各级政府没有在财力上予以大力的支持有关,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发挥。

七是国有机构的人才多,民营机构的人才少

根据调查,民族八省区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达到336.64万人,占全国的比重达12.24%;而三资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有6697人,占全国的比重只有2.13%,这势必严重制约民族地区三资企业的创新活动。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实践表明,非国有经济的大力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推动力量。以如此薄弱的科学技术人才队伍支持非国有部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失去一翼,影响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民族地区科技经费投入现状(以科普经费投入为例)

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能更好地支撑科技创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主要内容还集中在科普层面。2005年和2006年,国家民委与中国科协联合对少数民族科普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我们就以民族地区县市区农村科普经费投入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来说明问题。

1、民族地区县级科协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上级科协支持和其他部门支持。民族地区县均科普专项经费为4.73万元,明显低于全国县均7.99万元的平均水平。

2、民族地区科普专项经费中,50%用于农村科普工作,近30%用于其他工作,10%用于日常办公补贴。

3、民族地区县科技三项经费情况:全国县均171.55万元,民族地区县均63.26万元,不到全国一半;县级科协事业费(不含科普专项经费)全国县均4.39万元,民族地区是2.12万元,不到全国不半;乡镇科普经费情况:全国乡镇科普经费平均为5000元,民族地区乡镇平均为1900元,不到全国一半。

4、民族地区县级科协办公条件在固定办公场所、办公面积、硬件设备、工作用车等方面,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民族地区科普画廊、乡镇村科技活动中心、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乡镇村、科技示范户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上述调查数字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实,财政困难,加上一些领导和部门对科普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科普工作缺乏必要的投入。特别是边远地区科普经费无法落实,极大地影响了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民族地区幅员辽阔,居住分散,民族地区差异大,自然环境恶劣,这些地方开展科普工作需要更高的成本投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这些地区发放科普宣传品就需要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开展科普的科普车一次出行就达上万公里,因此,科普经费支出本应比发达地区成倍地增加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科普经费的投入是开展科普工作的根本保障,而民族地区的科普经费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科普工作的效果可想而知。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经费投入是科技活动最基本的因素,以上通过对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状况和科普经费投入状况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状况和全国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这就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经济不发达,制约了科技工作的发展,而科技工作发展的缓慢,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有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差距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予以调整,使之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变得发达起来。但我持相反的观点,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就认为:“市场经济力量的正常趋势与其说是缩小区域间差异,不如说是扩大区域间的差异。”此时,政府就应该适时恰当地介入。在这里政府的作用不是直接干预人才的培养与流动,直接干预相关科技活动的过程,而是应在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这一过程施加影响。施加这种影响最有利的政策工具就是财政转移支付。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向民族教育机构进行转移支付,以提高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质量;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科技人才进行转移支付,从而降低该地区科技人才的流动性,起到优化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队伍的作用;向民族地区特色科技项目转移支付,扶持民族地区特色科技企业的发展;向民族地区科普工作转移支付,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高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素质。

应该说,国家和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将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国家对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及政策取向。

一般来说,民族地区享受着很多的优惠政策。具体到科技工作方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国家民委“十一五”工作规划》以及科技部、农业部等部委相关的专项,对民族地区在某些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倾斜。

对科技部、农业部等相关部委负责实施的相关项目,我只是有一个比较笼统的了解,这需要相关部委的专家来解读,这些项目也是向全社会公布的,在一些规划文件、工程计划中,都有体现,各位多年来从事科技工作,可能比我熟悉。在这里,我仅结合国家民委的职能,就《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关于科技工作的相关目标任务和工程,给大家做个简单的解读。

1、《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第二大点主要任务第三条,努力提高民族教育科技水平,具体表述为:

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建设,大力培养科技推广人才,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普宣传品的翻译出版,鼓励开设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科普栏目,建设乡村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等科普设施。创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机制,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继续开展智力支边活动。

本条的主要立足点就是以加强科普工作为突破口,加强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提高民族地区科技水平。国家民委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科技工作,也要仅仅围绕这个主题,广泛争取社会支持,开展相关活动,推动民族地区的科技。如与中国科协会等相关部委联合共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伍、共同召开相关现场交流会,推广经验,与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委联合申报民族地区关键适用性技术应用与示范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等。

2、《规划》中第四条: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实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工程。开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研究与保护性开发,建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野生资源保护区。大力推广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加大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培训力度。加强民族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学科建设,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专业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民委将着力于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比如扶持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中国少数民族医学研究中心”,并将其作为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实验室来发展,召开民族医药学科建设研讨会,协助扶持民族医药研究成果的转化,如中南民族大学的傣药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的转化,内蒙古民族大学的蒙药物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等等。

3、制订和实施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少数民族党政干部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实施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加强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数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鼓励、支持、吸引各级各类人才到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创业,贡献聪明才智。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选派少数民族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加强民族自治地方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强化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

上述目标任务的完成,我们正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即贯穿在民族院校的正规的学历教育中,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状况,改善民族地区人才存量结构而采取的相关措施如:教育部、国家民委、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五部委2005年共同实施的“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训计划实施主体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重点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承担,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同一录取”等特殊措施招收学生。主要培养的是硕士和博士,如2007年共招生5000人,其中博士1000人,硕士4000人。高层次人才培养由国家统一核拨培养经费,招生范围主要为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兼顾需要特别支持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等。在短期的民族地区的相关培训中,我们也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如将陆续组织进行的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伍培训等。同时,也将加强调研,敦促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为民族地区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社会环境。

在〈规划〉中,以上目标和任务有以下几个具体重点工程作为支撑:

1、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若干民族医医院、民族医特色专科。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县民族医医院基础设施改造,大力改善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条件。加大少数民族医诊疗方法、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保护抢救力度,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发掘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献资料,建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名录及其数据库。加强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野生资源保护区、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GAP)、医药研发基地和医药推广培训中心建设。制订民族医诊疗标准、民族药药材标准、民族药药品标准和民族药炮制规范,编制民族药基本药物目录。开展民族药药用资源普查工作,制订民族药注册分类管理办法。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人工种植养殖业,建立若干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人工种植养殖培训基地。

2、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工程。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编写干部培训教材,建立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培养一支长期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地、县级少数民族干部进行轮训,对民族工作系统的干部进行现代管理知识和综合能力培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县(市、旗、区)、乡镇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接受各种形式的大专以上学历教育。选派少数民族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医疗、卫生、环保等系统进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少数民族专家学者、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骨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以上〈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所列的主要任务以及重点工程,是国家指导少数民族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需要国家多个部委综合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国家民委将根据〈规划〉的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积极才采取相关措施,努力推动民族地区的科技进步。

在前提沟通讲座的主题时,科协的同志还希望我能讲讲“十一五”规划期间,民族地区科技项目选择。我觉得民族地区科技项目的选择,真正的专家应该是科技部、农业部等行业领域的专家,因为这些科技项目的选择已经融合在这些行业的具体项目、行动、规划中,在座的各位同仁也应该是项目选择的专家,因为你们长期在第一线从事科技工作,你们最了解这个地区的状况,这个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不足,只要去认真地把握国家大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就能够找到科技项目选择的切入点。在这里,我只简单地介绍一下国家民委直属院校所拥有的一些能够和民族地区直接结合的科技资源优势。

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民族院校的科研工作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直接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一些民族院校的特色科研方面,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民族院校和其他院校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几年,民族院校在保持原有优势特色人文学科的基础上,开设了一大批新型专业。仅以国家民委直属的民族院校为例,2000年底,委属院校开设本科专业147个,到2005年底,已开设了涵盖11个学科门类的272个本科专业,增加了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和应用技术类专业将近100个。建成了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学科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五”期间,委属民族院校获得近百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很多项目很具民族特色,能够直接转化,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如大连民族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对内蒙一些地州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建议,大连民族学院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对民族食品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央民大少数民族医学研究中心对四川阿巴州药厂的规划、对长白山药物资源保护的规划论证,西北民族大学藏文信息平台的转化、中南民族大学在云南建立的傣药研究转化基地、西南民族大学在四川建设的牦牛研究基地等等,这些科研都深深跟植于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委对于直属民族院校的科技工作,将进一步扶持那些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项目。在这方面,各民族地区有什么科研需求,也可以和相关民族院校加强联系。很多民族院校,对这类的科研项目都有充足的配套科研经费,就是为了鼓励科研为民族地区服务。

第四篇:对基层央行科技与金融工作有效融合的思考

对基层央行科技与金融工作有效融合的思考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人民银行金融电子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金融电子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对加强金融宏观调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基层央行,传导和实施货币政策,加强调查研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离不开科技工作的支持与投入。本文从科技工作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促进基层央行金融与科技的有效融合,切实提高履行各项职能的能力和水平。

问题:金融与科技工作有待于进一步融合近些年来,金融科技和金融业务的融合逐步深入,在金融科技的支持下各项金融业务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民银行一些基础业务逐步实现了电子化处理。特别近两三年来,征信系统、支付系统、票据影像系统等项目的推广应用大大促进和提高了人民银行开展宏观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金融管理和金融业务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变化。特别是在基层人民银行的实际工作中,科技工作习惯于遵循上级行的安排布置,工作重心维持在保证计算机安全、维护系统稳定方面,面对金融工作新内涵、新变化,科技人员很少有精力去思考科技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人民银行各项业务,对金融和科技的融合问题缺乏有效的思考和探索,科技工作和金融业务缺乏有效的融合。

(一)金融与科技知识的普及不协调

一是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思路不清,员工的科技素养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长期以来,多数的培训方式是照抄照搬式的本本式的培训方式,上级布置什么样的培训任务,就组织相对应的专业培训,而非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无针对性的开展培训,达不到培训目的,员工的科技素养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是在基层行对于会科技和懂金融的复合型人员培养力度上不够。金融与科技的有效结合,关键是在工作思维上要对金融业务的全盘掌握,同时要有科技的手段方法,两者合二为一时方能显示金融的作用与科技的力量。这在基层人民银行的实际业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各类培训专业非常强,缺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的培训思路。另外,由于岗位要求,科技人员和业务人员往往侧重于自我专业的学习,不重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不利于各类人员的自我发展。

三是重视科技知识培训,不重视技术应用。近些年系统内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如上级行近几年选拔业务骨干集中培训科技专业知识,我们中支也组织了多次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但培训后大家回到工作岗位仍然做着以前的工作,没有任何变化。最典型的案例是03年总行组织的计算机模块的培训和考试,其中主要内容有windows操作系统、word字处理、execl表格和powerpint幻灯片制作等内容,如果掌握培训内容,工作人员能独自处理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计算机问题。通过学习我中支系统绝大多数人都通过了考试,但现在,我们科技部门发现相当多的人仍然无法处理和应对日常的计算机故障。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业务人员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对科技人员的信任,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普及科技知识的思路需要改变,在提高全员的科技素养上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金融与科技应用的发展不均衡

人民银行电子化建设总体来说,基础业务系统应用日趋完善,如近几年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会计核算系统、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办公自动化、大、小额支付系统,票据影像系统等电子化业务的在系统内推广运行,极大的推进了央行各项业务发展,对促进经济良好的运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人民银行与社会各部门,经济实行等联系越来越紧密,对社会的宏观经济管理和金融服务职能的逐步加强。相对基础业务来说,人民银行在与其它部门信息共享、实时联机业务处理方面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银行宏观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的效率。特别对于基层人民银行来说,各项主要业务都应用了总分行推广的各项业务系统,但这些业务系统只局限在资金清算、个人企业征信、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几个方面,应用空间狭窄,电子化应用在纵向和横向上应用极不均衡,基层央行职能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金融与科技工作的定位不统一

长期以来,“两张皮”问题还在影响我们的思维观念。由于金融业务和科技工作的必要分工,逐渐演变成僵化的业务和制度上的分割,使金融业务和科学技术成了“两张皮”,金融业务和科技在各自独立的发展,没有得到有效的结合。一方面,科学技术好象是象牙塔内的一件摆设,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金融业务

在渴望发展,渴望突破,但却只有望洋兴叹,束后无策。

由于业务分工和观念陈旧的原因,科技部门一直被认为是二线部门、内部服务部门,科技思路局限在科技基础管理、安全防护和系统运维的层面上,科技工作在思维定位上的被动造成了工作被动的局面,科技工作落后于央行实现宏观金融管理的发展需要。具体表现为先有业务需求,后有科技实施方案,科技被动地跟着业务走,造成业务系统缺乏统一的科技规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业务系统仅局限于解决某一项工作需要,而非着眼于整个工作的全方面。例如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只解决了国库业务会计核算这个问题,对于国科其它职能(如统计分析、收支月报等功能)只是通过层层补丁、增加接口软件来实现数据对接,系统设计缺乏统一的规划。

(四)金融与科技创新的机制不灵活

一是内部管理遵循上级行标准,内部管理缺乏灵活性。目前内控内管逐步加强,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善。需要做的内部工作越来越多,这和基层行科技力量成着反比在增长。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县行,还是中支,在内控内管上,在规章制度制订或者在任务传达上都在无形中遵循总分行级标准,不能做到根据分支行业务情况和特点灵活制定规章制度。

二是工作安排和布置习惯于照抄照搬,科技工作缺乏特色。科技工作习惯于上传下达,工作标准和要求从上到下一层不变,对本职工作不做深入地研究思考,工作缺乏前瞻性和创造性,不能形成自身的科技特色。

三是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一方面上级行对下级的的检查、考核标准严格,例如近些年,上级行组织的各种检查,拿出的参照标准均是总分行的相关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方面,分支行标准不一,越是上层标准越高。基层行在对科技创新有想法,有思路,但由于分支行的角度限制和标准不同,按照上级行的创新要求,是否会被上级行认可最终是个问号,在考核中能否被加分是非常不确定的,按照现下流行的话是:与其辛苦去创新,不如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争取不被扣分,少被扣分。这种观点在科技人员少的分支行尤为突出。

对策:围绕央行职责,拓展思路,努力促进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进行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金融电子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一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金融业改革的深化对金融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科技进步持续推动金融体系专业化、多样化发展,金融业务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在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新思想、新技术,加快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才能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的需要,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而对于基层央行来说,一方面要积极落实总分行科技规划,认真推广普及各项电子化业务;另一方面由于基层人民银行处在实施货币政策的最前沿,也是金融服务的最前沿,它接触的直接是各种经济金融实体和经济生活,因此在业务上具有无限的可延伸性,因此基层科技部门要以提高金融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围绕央行职责,拓展思路,努力促进金融业务与科技技术的完美结合。

(一)注重员工科技素养的培养,同时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是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代金融领域的每一步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金融经验加上科学技术正是金融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对金融从业人材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以期发展成为能适应国际规范的、科技技术与经济管理业务紧密结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实际应用中复合型人才应该掌握以下一些方面的知识:一是金融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二是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包括数据库知识、网络知识、编程知识等;三是金融方面的业务知识。

二是理清培训思路,注意科技知识培训实效。首先要明确培训目的,将思路放在提高员工科技素养的上,通过系统的、全面科技知识培训,实实际际的提高电子应用水平;其次是明确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特别是实用的,易于掌握的知识;第三是要形式要多样,内容要生动。科技知识一般来说较为枯燥,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效果将大打折扣;第四是要学用结合,注意使用适当的方法,促进科技知识的实际应用,切实提高员工计算机应用水平。

(二)围绕央行职责,大力促进金融电子化在横向上发展

在加强人行内部纵向系统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同时,围绕人民银行的职能特点,根据业务应用情况,找准科技契入点,努力推进金融电子化应用水平。

一方面在全社会经济金融部门之间广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制订管理方法和规则标准,实现信息安全共享,发挥信息的最大的作用,为宏观金融管理提供有效的及时的依据;

二是对于规则的信息流制定有序的程序规则,编制实用高效的业务软件,通过联网各方的共同使用,达到业务数据实时处理,为各类决策层提供实行有效的数据,从而为提高社会经济金融工作效率作贡献。

三是由于基层人行处于经济金融的最前沿,其业务直接接触各经济金融部门,因此在与各单位数据交换上需求更为实际,而且不断完善的央行职能赋予了人民银行丰富的业务内涵,因此作为基层人民银行的科技部门,要围绕央行职能,根据业务需要,适时开发出具有特色的业务软件,为提升基层人民银行对外形象做出贡献。

(三)对科技工作重定位,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作为人行的一个职能部门,在承担人民银行系统科技管理工作和对内部科技服务的同时,同样还肩负着配合其它业务部门贯彻落实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做好金融稳定工作的职责,科技部门的工作不仅要体现在内部管理和对内服务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在人民银行对外的职能和对外服务上,因此需要我们科技工作者要围绕人民银行的职能重新定位科技部门的职责,积极开拓思路,主动开展工作,用科技推动人民银行各项业务快速发展。

(四)积极探索新的科技工作机制,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

一是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和业务特点,制定出符合自身业务需要的规章制度。最好的管理体制并不等同于严谨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结构,或是最时髦的名字。最好的管理体制意味着最好的管理者、管理方法和工作效率。在工作中,我们应该针对科技工作特点,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各级分支行自己特色的内控内管制度,让科技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二是根据上级工作布署和要求,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工作计划。对上级行下达各项任务、考核,深入地分析研究根据工作重点、要求,结合基层行的实际情况思考工作重心,特别是一些系统性工作,需要前瞻性和创造性研究和思考,并做制订详实的实施计划,而不能成为上传下达的二传手。

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工作,在考核或检查中,一要紧扣工作目标,围绕央行职责为中心,去考核科技工作的完成情况;二要凸显个性,因地制宜分类考核,根据地区差别和地区业务特点,采用不同标准进行考核和检查;三是鼓励分支行人员进行创新探索,区别对待各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不能以统一标准去扼杀基层行科技创新意识或创新工作。

下载从基层央行科技工作重点的转变谈科技人员的素质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基层央行科技工作重点的转变谈科技人员的素质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