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无效现象与反思
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无效现象与反思 [日期:2011-04-07] 来源:作者:许燕燕 [字体:大 中 小]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将“有效教学”的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度,实施“有效教学”悄然成了一线中小学教师关注的热门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无视无效教学现象的存在,只有正确到位的认识反思并摒弃“无效教学”这个绊脚石,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本文中,笔者主要总结了一下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无效现象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集体备课的无效现象与反思
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这在集体备课中应该有着贴切而具体的体现。集体备课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集体备课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助推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然而,由于有些一线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有偏颇,在集体备课中出现种种无效现象。
1.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轮流备课。许多教师把集体备课当成分工备课,即教研组各成员进行分工,你备这个单元、我备那个单元,最终资源共享。
2.将集体备课等同于分头备课。有些教研组把集体备课理解为分头备课,即将一个单元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每人解决一个或几个部分的备课内容,最终资源共享,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教案。
3.将集体备课等同于主讲人备课。在集体备课时,很多教研组习惯选择主讲人,由主讲人将单元的重难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处理。
4.将集体备课等同于统一教案、统一备课。有些学校或教研组为了体现集体备课,要求所有教师使用统一打印的活页教案,要求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突破和课堂检测、课堂作业必须一致。
5.集体备课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很多集体备课就像是开“碰头会”。只是各自把自己准备的内容汇报一下,表面上看发言踊跃,实际上却没有实质问题疑义的讨论交流,在方法上没有进一步的改进,在认识上没有进一步的提升,成了纯粹的走过场。之所以笔者视上述现象为集体备课的无效现象,有自己的肤浅认识与反思。
第一,集体备课是建立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的。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记录下自己在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以便在集体备课时与其它教师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只有以“个体”促“集体”,才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集体备课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
如果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轮流备课或者分头备课,也就是说,教师只要把自己所负责的部分备课内容认真钻研、整理一下,以备自己和同伴使用即可。对于其它部分的教学设计,可以共享同事的劳动成果。可以这样理解,教师的个人备课资源共享成集体备课,而所谓的集体备课又代替了个人备课。其实只是“集众人之力”制造“模型”,以共“克隆”。这样就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忽视自身特点、学生实际和个性化的设计,甚至于也懒得对集体的设计和自我实践进行反思,用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照本宣科的执行集体方案,不把心思放在教学研究上,致使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突破课堂检测、课堂作业如出一辙。久而久之,助长了有些教师“等”“靠”思想,等学科带头人主讲人人提供教学资源,靠他人的经验、教学设计应付教学,这样就为自己的懒惰敞开了大门,不仅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如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怎会得到发展?集体备课水平又怎能提高?
同样,在集体备课中,如果只让主讲人去对该堂课的教学作深入的构思,其它教师不去深入研究教材、搜集资料、选择教法,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看客”和“听众”。整个集体备课就不能产生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每位教师是否落实好个人备课这一过程,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第三,集体备课不能埋没个性教学。在集体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教师只有把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采纳集体生成的智慧来解决个人备课中出现的问题,对原先的教学思路进行二次修改设计,并撰写属于自己的教案,进行个性化教学,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绝不能简单地将集体备课等同于统一教案、统一备课,要求所有教师使用统一打印的活页教案,要求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突破和课堂检测、课堂作业必须一致。
第三,集体备课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同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碰头会”式的集体备课没有实质意义。究其根本原因,教师没有把集体备课当成自己改进工作、提升专业水平的必需,没有全身心参与,因此参与集体备课的热情不高、交流不深。有些老师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担心如果把自己好地想法说出来,就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还有的认为自己的想法不成熟、幼稚,说出来可能会引起同事笑话而不敢交流。
二、个人备课的无效现象与反思
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应该很容易发现自己或者同行的个人备课无效现象之一----“备课”、“上课”两张皮。
备课是教师上课的课前准备。无疑,其形式——写备课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记录着教师的教学轨迹,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策略。这也正是我们学校领导检查老师教案的依据。为了领导“周查月评”教师的教案更有根据,对教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详细。教案要求课型齐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具、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项目要写齐全,每节课后要写课后反思。在此基础上,衡量教师备课质量无非是,看教师书写是否工整,备课字数或者每课时备课的页数多少。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学校领导用心可谓良苦,但往往问题也就出在这儿。教师在上班期间要上课、批改作业小测、研究教材教学资料、集体备课讨论教学、搜集教学资料、制作课件等等,百分百到位处理好上述事情之后,剩下的时间可以想象。大多数教师没有精力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写备课,一些教师往往对备课本应付了事,甚至抄袭旧的或者别人的备课教案。很显然,这样的教案只能是摆设,形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笔者认为,想从根本上消灭这一现象,首先应该认可备课形式的多样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让教师们既能够保证备课的质量,又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呢?其实,备课的方式可以多样性,备课并非要整齐划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配。
1.备修改案。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学校应该允许他们在旧备课本上以添减、增补的方式备课。
2.把教科书 “备厚”。一些教师习惯于在教材上写上重点问题,进行勾画、圈点,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3.剪贴式。现在,网络上有许多优秀的教案,书店也有许多优秀的教案集出售,还有很多相关学科资料。教师可以将其中有用的资料剪下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拼接粘贴。
4.将集体备课的成果进行共享。大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将讨论成果打印后复印,大家统一使用。当然,自己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与修改。
笔者认为,认可备课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为教师节省下大量时间用于问题思考、教学设计、教研讨论、读书学习,何乐而不为?
还有一种备课现象,笔者认为也存在无效性----单纯“复印”名家教案。
“复印”名家教案或优秀教案为我所用的备课,固然暂时会有表面上的提高,但是如果长期依赖于“复印”,就会丧失创造力和独立意识,体现出“无效”二字。教师必须经过自己深钻教材的磨炼,才能在借用名人教案中真正领会名人专家的教学精髓所在,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在引用名家教案时,应该根据学生和自身情况进行调整与修改,不能完全照搬。
在有效教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我们教学中的无效反思,只有认识到无效,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效。
0 顶一下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其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
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待能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合理的预案、拓展教学思路,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但是据我了解,目前的集体备课没有真正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案例一】很多人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大家坐在一起,说说课本的重点,很多人都对课本熟烂于心,觉得没什么可讲的,象征性的三五分钟就完事,更别说事前看看备课的内容,更有甚者认为这是聊天的时间。可见作为活动缺乏必要的程序,个人不重视,初备不充分,缺乏对内容的研究(把握教材、学生和教法),缺乏真正的碰撞,导致了集体备课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不强流于形式。
【点拨】通常备课小组是一个级部同学科的老师组成的,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增进老师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开发学科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科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优势,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集体备课能使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论中深化认识,真正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所以我们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集体备课,重视集体备课,主动参与备课,而不是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事情。
【解决策略】提倡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对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行探讨。在准备的过程中,老教师要想是否可以有新的突破;年轻教师要以自己的年龄优势尽可能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准备预案。这样集体备课就集中多人的经验与智慧于一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就真成了主讲人的独角戏了,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在集体智慧碰撞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为解决具体问题而促进个性化备课。
【案例二】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如今,集体备课在各地已成为一种时尚,备课时挑选一位教学中的骨干教师做主讲人。由于主讲人往往是年纪较长,并且是学科教学中的“元老”,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主讲人说了算,成了主讲人唱“独角戏”的场所。其他教师大多“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
【点拨】集体备课应该是本组教师静下心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的一种备课形式。经验多寡、教龄长短不应成为集体备课交流的障碍。我们年轻教师要本着学习讨教的心理,大胆开口,不怕说错;年长者要摒弃优势心理,将自己的观点方法作为交流的内容,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并非一定要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所以我们要积极完善集体备课方式。
【解决策略】关于集体备课的方式我认为可以不拘一格,形式灵活一点,内容丰富一点,比如:
1、积极交流,在讨论中成长
集体备课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便是讨论。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知识状况、教学进度、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等展开讨论。在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相对较好的教案,选择最佳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例如:围绕单元组的教学内容,让不同教学风格、教学个性的老师谈一谈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具体操作策略,哪怕小到如何指导读好一个句子,如何点拨引导解决一个问题都可以。这样的集体备课营建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和谐融洽的氛围能更好的提高教师把握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可以博采众长,开阔思路,去创新的备文本、备教法、备学生。这样的集体备课吹绿了教学效果,润红了教师的智慧之花。
2、实例法:
集体备课时也可以观看该节的优秀视频,然后整个小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在关注别人教学设计的同时,要学会用审视的眼光对他人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判断,期望理解其背后的用意,从而获得灵感。对别人有价值的“遇”不是守株待兔,而是主动转化为自己的“预”,从而纳为“备”中。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离目标有多远,将搭建一个怎样的平台让学生走近目标,如果学生这里出现问题,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调整等教学变数。
3、实践法
(1)事先通知某教师要听他已经讲过的某节课,听完说课后再进行研究。先让这位教师谈是怎样准备这节课的,怎样钻研课本,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怎
样设计教学过程,然后与他以前的备课相比较,看到底有哪些不同,最后大家自由发言。
(2)采用“多人同课循环”的研究模式。其具体做法是组织备课组的老师同上一节课,第一个教师上完课后,再次组织集体备课,然后由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如此循环,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案例三】在实践中,有些教师,过分看重集体备课,认为集体备课完美无缺,或者懒得备课,直接采用“拿来主义”,将集体备课稿全盘拿过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
【点拨】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的备课方式。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但是过分看重集体备课,甚至认为可以取代个人备课那就是不恰当的。集体备课帮助教师达成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共识,是一种教学思想、理念的普及,只能解决一节课中“粗枝大叶”的问题,具体的细枝末节还得靠教师本人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自己的“教情”、“精耕细作”。
【解决策略】建议我们在集体备课后充分考虑各个班学生的“学情”是千差万别的,然后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创造性的再修改,加工,完善,提升,甚至再创造,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谐,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个性化教学。
【建议】关于集体备课我认为要:建立集体备课反思制度,及时反馈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完善自身。我们经常强调个人备课时要注视反思,而反思同样适用于集体备课。第二次集体备课时对之前的上课内容进行教学反思,提出上次集体备课的修改意见,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以备日后参考。
集体备课是团队合作的基础,相互沟通是团队合作的前提。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学科组间只有相互合作和沟通才能有助于托起整个学科的优势。团队精神是一个学科走向高质量的取胜之道。俗话说: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相信,只有把集体备课这项活动认真做实,做好,才能让我们能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第二篇: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无效现象与反思
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无效现象与反思
[日期:2011-04-07]
来源:
作者:许燕燕
[字体:大 中 小]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将“有效教学”的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度,实施“有效教学”悄然成了一线中小学教师关注的热门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无视无效教学现象的存在,只有正确到位的认识反思并摒弃“无效教学”这个绊脚石,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本文中,笔者主要总结了一下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无效现象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集体备课的无效现象与反思
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这在集体备课中应该有着贴切而具体的体现。集体备课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集体备课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助推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然而,由于有些一线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有偏颇,在集体备课中出现种种无效现象。
1.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轮流备课。许多教师把集体备课当成分工备课,即教研组各成员进行分工,你备这个单元、我备那个单元,最终资源共享。
2.将集体备课等同于分头备课。有些教研组把集体备课理解为分头备课,即将一个单元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每人解决一个或几个部分的备课内容,最终资源共享,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教案。
3.将集体备课等同于主讲人备课。在集体备课时,很多教研组习惯选择主讲人,由主讲人将单元的重难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处理。
4.将集体备课等同于统一教案、统一备课。有些学校或教研组为了体现集体备课,要求所有教师使用统一打印的活页教案,要求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突破和课堂检测、课堂作业必须一致。
5.集体备课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很多集体备课就像是开“碰头会”。只是各自把自己准备的内容汇报一下,表面上看发言踊跃,实际上却没有实质问题疑义的讨论交流,在方法上没有进一步的改进,在认识上没有进一步的提升,成了纯粹的走过场。
之所以笔者视上述现象为集体备课的无效现象,有自己的肤浅认识与反思。第一,集体备课是建立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的。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记录下自己在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以便在集体备课时与其它教师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只有以“个体”促“集体”,才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集体备课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如果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轮流备课或者分头备课,也就是说,教师只要把自己所负责的部分备课内容认真钻研、整理一下,以备自己和同伴使用即可。对于其它部分的教学设计,可以共享同事的劳动成果。可以这样理解,教师的个人备课资源共享成集体备课,而所谓的集体备课又代替了个人备课。其实只是“集众人之力”制造“模型”,以共“克隆”。这样就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忽视自身特点、学生实际和个性化的设计,甚至于也懒得对集体的设计和自我实践进行反思,用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照本宣科的执行集体方案,不把心思放在教学研究上,致使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突破课堂检测、课堂作业如出一辙。久而久之,助长了有些教师“等”“靠”思想,等学科带头人主讲人人提供教学资源,靠他人的经验、教学设计应付教学,这样就为自己的懒惰敞开了大门,不仅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如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怎会得到发展?集体备课水平又怎能提高?
同样,在集体备课中,如果只让主讲人去对该堂课的教学作深入的构思,其它教师不去深入研究教材、搜集资料、选择教法,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看客”和“听众”。整个集体备课就不能产生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每位教师是否落实好个人备课这一过程,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第三,集体备课不能埋没个性教学。
在集体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教师只有把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采纳集体生成的智慧来解决个人备课中出现的问题,对原先的教学思路进行二次修改设计,并撰写属于自己的教案,进行个性化教学,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绝不能简单地将集体备课等同于统一教案、统一备课,要求所有教师使用统一打印的活页教案,要求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突破和课堂检测、课堂作业必须一致。
第三,集体备课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同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碰头会”式的集体备课没有实质意义。究其根本原因,教师没有把集体备课当成自己改进工作、提升专业水平的必需,没有全身心参与,因此参与集体备课的热情不高、交流不深。有些老师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担心如果把自己好地想法说出来,就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还有的认为自己的想法不成熟、幼稚,说出来可能会引起同事笑话而不敢交流。
二、个人备课的无效现象与反思
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应该很容易发现自己或者同行的个人备课无效现象之一----“备课”、“上课”两张皮。备课是教师上课的课前准备。无疑,其形式——写备课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记录着教师的教学轨迹,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策略。这也正是我们学校领导检查老师教案的依据。为了领导“周查月评”教师的教案更有根据,对教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详细。教案要求课型齐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具、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项目要写齐全,每节课后要写课后反思。在此基础上,衡量教师备课质量无非是,看教师书写是否工整,备课字数或者每课时备课的页数多少。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学校领导用心可谓良苦,但往往问题也就出在这儿。教师在上班期间要上课、批改作业小测、研究教材教学资料、集体备课讨论教学、搜集教学资料、制作课件等等,百分百到位处理好上述事情之后,剩下的时间可以想象。大多数教师没有精力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写备课,一些教师往往对备课本应付了事,甚至抄袭旧的或者别人的备课教案。很显然,这样的教案只能是摆设,形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笔者认为,想从根本上消灭这一现象,首先应该认可备课形式的多样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让教师们既能够保证备课的质量,又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呢?其实,备课的方式可以多样性,备课并非要整齐划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配。1.备修改案。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学校应该允许他们在旧备课本上以添减、增补的方式备课。
2.把教科书 “备厚”。一些教师习惯于在教材上写上重点问题,进行勾画、圈点,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3.剪贴式。现在,网络上有许多优秀的教案,书店也有许多优秀的教案集出售,还有很多相关学科资料。教师可以将其中有用的资料剪下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拼接粘贴。
4.将集体备课的成果进行共享。大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将讨论成果打印后复印,大家统一使用。当然,自己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与修改。
笔者认为,认可备课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为教师节省下大量时间用于问题思考、教学设计、教研讨论、读书学习,何乐而不为?
还有一种备课现象,笔者认为也存在无效性----单纯“复印”名家教案。
“复印”名家教案或优秀教案为我所用的备课,固然暂时会有表面上的提高,但是如果长期依赖于“复印”,就会丧失创造力和独立意识,体现出“无效”二字。教师必须经过自己深钻教材的磨炼,才能在借用名人教案中真正领会名人专家的教学精髓所在,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在引用名家教案时,应该根据学生和自身情况进行调整与修改,不能完全照搬。
在有效教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我们教学中的无效反思,只有认识到无效,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效。
0
顶一下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其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待能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合理的预案、拓展教学思路,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但是据我了解,目前的集体备课没有真正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案例一】很多人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大家坐在一起,说说课本的重点,很多人都对课本熟烂于心,觉得没什么可讲的,象征性的三五分钟就完事,更别说事前看看备课的内容,更有甚者认为这是聊天的时间。可见作为活动缺乏必要的程序,个人不重视,初备不充分,缺乏对内容的研究(把握教材、学生和教法),缺乏真正的碰撞,导致了集体备课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不强流于形式。
【点拨】通常备课小组是一个级部同学科的老师组成的,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增进老师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开发学科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科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优势,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集体备课能使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论中深化认识,真正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所以我们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集体备课,重视集体备课,主动参与备课,而不是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事情。
【解决策略】提倡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对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行探讨。在准备的过程中,老教师要想是否可以有新的突破;年轻教师要以自己的年龄优势尽可能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准备预案。这样集体备课就集中多人的经验与智慧于一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就真成了主讲人的独角戏了,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在集体智慧碰撞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为解决具体问题而促进个性化备课。
【案例二】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如今,集体备课在各地已成为一种时尚,备课时挑选一位教学中的骨干教师做主讲人。由于主讲人往往是年纪较长,并且是学科教学中的“元老”,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主讲人说了算,成了主讲人唱“独角戏”的场所。其他教师大多“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点拨】集体备课应该是本组教师静下心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的一种备课形式。经验多寡、教龄长短不应成为集体备课交流的障碍。我们年轻教师要本着学习讨教的心理,大胆开口,不怕说错;年长者要摒弃优势心理,将自己的观点方法作为交流的内容,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并非一定要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所以我们要积极完善集体备课方式。
【解决策略】关于集体备课的方式我认为可以不拘一格,形式灵活一点,内容丰富一点,比如:
1、积极交流,在讨论中成长
集体备课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便是讨论。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知识状况、教学进度、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等展开讨论。在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相对较好的教案,选择最佳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例如:围绕单元组的教学内容,让不同教学风格、教学个性的老师谈一谈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具体操作策略,哪怕小到如何指导读好一个句子,如何点拨引导解决一个问题都可以。这样的集体备课营建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和谐融洽的氛围能更好的提高教师把握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可以博采众长,开阔思路,去创新的备文本、备教法、备学生。这样的集体备课吹绿了教学效果,润红了教师的智慧之花。
2、实例法:
集体备课时也可以观看该节的优秀视频,然后整个小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
集体备课在关注别人教学设计的同时,要学会用审视的眼光对他人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判断,期望理解其背后的用意,从而获得灵感。对别人有价值的“遇”不是守株待兔,而是主动转化为自己的“预”,从而纳为“备”中。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离目标有多远,将搭建一个怎样的平台让学生走近目标,如果学生这里出现问题,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调整等教学变数。
3、实践法
(1)事先通知某教师要听他已经讲过的某节课,听完说课后再进行研究。先让这位教师谈是怎样准备这节课的,怎样钻研课本,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怎样设计教学过程,然后与他以前的备课相比较,看到底有哪些不同,最后大家自由发言。
(2)采用“多人同课循环”的研究模式。其具体做法是组织备课组的老师同上一节课,第一个教师上完课后,再次组织集体备课,然后由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如此循环,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案例三】在实践中,有些教师,过分看重集体备课,认为集体备课完美无缺,或者懒得备课,直接采用“拿来主义”,将集体备课稿全盘拿过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
【点拨】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的备课方式。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但是过分看重集体备课,甚至认为可以取代个人备课那就是不恰当的。集体备课帮助教师达成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共识,是一种教学思想、理念的普及,只能解决一节课中“粗枝大叶”的问题,具体的细枝末节还得靠教师本人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自己的“教情”、“精耕细作”。
【解决策略】建议我们在集体备课后充分考虑各个班学生的“学情”是千差万别的,然后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创造性的再修改,加工,完善,提升,甚至再创造,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谐,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个性化教学。
【建议】关于集体备课我认为要:建立集体备课反思制度,及时反馈改进。
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完善自身。我们经常强调个人备课时要注视反思,而反思同样适用于集体备课。第二次集体备课时对之前的上课内容进行教学反思,提出上次集体备课的修改意见,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以备日后参考。
集体备课是团队合作的基础,相互沟通是团队合作的前提。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学科组间只有相互合作和沟通才能有助于托起整个学科的优势。团队精神是一个学科走向高质量的取胜之道。俗话说: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相信,只有把集体备课这项活动认真做实,做好,才能让我们能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第三篇:集体备课反思
对“集体备课”的反思
一位教师日前投书本报说:近年来,“ 集体备课 ” 在中小学校非常流行。毋庸置疑,“ 集体备课 ” 确实有许多好处,比如它可以分享智慧,可以增进合作,可以提高效率 „„ 然而,在有些学校,“ 集体备课 ” 已成为一种 “ 形式 ”。合作以后,大家以同样的进度,上同样的内容,用同样的资料,布置同样的作业,甚至上课的环节都是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这样一来,老师上课就如同工厂生产一样。有的领导还洋洋得意地说: “ 这是精诚合作的结果,这是 ‘ 和谐社会 ' 的标志。” 对此,我深感忧虑。这样下去,我们的老师迟早要 “ 下岗 ”,取而代之的将是新生代计算机。
对 “ 集体备课 ”,您有怎样的看法?请诸位老师参与讨论。
把握原则注重程序
四川省华蓥市双河二中 / 徐庭菊
我认为,“ 集体备课 ”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集体备课 ” 要坚持同级性原则。“ 集体备课 ” 是学科组教师间的教研行为,应在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间进行,可设立年级学科备课组长,具体组织各备课组开展活动;其次,“ 集体备课 ” 中一定要有交流性,即思想和观点的相互碰撞,在争论中提高。“ 集体备课 ” 不能成为一两个人的事情,要求教师人人都主动参与和发言,在集体讨论交流中相互沟通感情,共同提高,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第三,“ 集体备课 ” 的内容要有连续性和创造性。划定备课任务时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连续性。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较为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同时,各班学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课时教案应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提纲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去设计。否则,将出现 “ 千人一面 ” 的被动局面,效果会适得其反;第四,不宜对每一课或章节都搞 “ 集体备课 ”,以便给教师个体的发挥留一定的空间。
江苏省仪征中学 / 刘祥
要想使 “ 集体备课 ” 真正发挥教科研的作用,成为广大教师迅速成长的台阶,就需要从下面三点做起:一是明确 “ 集体备课 ” 的真正内涵,建立起以备课组长负责制为基础的合作探究模式。在备课组长的统一安排下,每次活动确立一到二个研究要点,大家围绕要点知识,从各自的学识、经验出发,提出自己对教材、学生、作业等诸多问题的看法,然后彼此交流。对于授课细节,则无须过细规范;二是用更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取代目前通行的企业管理模式下的量化评比。学校应将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重要标准,逐步淡化形式上的活动次数、活动记录、备课本检查等没有价值的管理形式,将解放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作为办学的重中之重来落实。如此,“ 集体备课 ” 才能形成良性氛围。
浙江省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 蔡呈腾
“ 集体备课 ” 必须按以下的程序展开: 1.每一周开展一次 “ 集体备课 ”(讨论)活动; 2.组长确定下一阶段的备课任务,分别由组内每位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案的构思; 3.当某一位教师针对某一内容的设计发言后,组内其他教师对其设计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取舍,然后定稿; 4.在讨论会后分别按照讨论的结果由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方案(组内确定统一的教学方案设计格式),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供组内每一教师使用; 5.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的要求对教案进行个性化处理; 6.下次 “ 集体备课 ” 时间(讨论时),针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改、再评价; 7.最后定稿,以供下学年使用。
可见,“ 集体备课 ” 并不仅仅是组内教师在一起聊聊、写相同的教案,而且在每一位教师将自己在平时的 “ 创作 ” 向组内教师展示的过程中,也在教学设计思维的整合的过程中,平时的个人思考也应该是 “ 集体备课 ”(讨论)的基础。改进备课检查方式
广东省珠海市容闳学校 / 高咏梅
不宜把教学评价引到对教案的检查上来。教案只是一个脚本,它的作用在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还是课堂。要把老师从中规中矩的教案检查中解放出来,要改革过于重视教案的检查模式,腾出时间来让老师研究课堂,研究教学问题,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上。
如果把教师在 “ 集体备课 ” 时表现出的研究能力作为教师职业素养评价的一项指标,激发教师深入解读新课标,理解单元目标和教材目标,适度拓展教学内容,准确判断学生学情,形成教师自己的见解,就要让 “ 集体备课 ” 务实起来,让老师带着各自的观点、思想来交流,在观点碰撞中互动、提升,推动教师在 “ 集体备课 ” 的观点碰撞中生成智慧,发展和提升教学技艺。
给 “ 集体备课 ” 以文化支持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三中 / 郭洪兵
现在把 “ 集体备课 ” 和 “ 统一教案 ” 画上等号,是很值得商榷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反映给主管领导。至于 “ 统一教案 ” 的具体应用,笔者认为可以采取 “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的积极、灵活的处理态度,但不可随意,否则会失去反思和借鉴的机会。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这样告诫过我们: “ 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去否定,不是去证明,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不加任何改变。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我想,魏书生所提的 “ 蜜蜂 ” 观点,就应该是我们对待 “ 统一教案 ” 的终极思想和最积极的做法。
山东省临沭县教育局 / 孙仕满
“ 集体备课 ” 有两难。一是组织难。我们一般把 “ 集体备课 ” 的时间定在星期六的上午。可是,一个学期下来,又有几次 “ 集体备课 ” 呢?不是因为与这个检查相冲突,就是被另一项活动所占用;二是沟通难。有时把教师组织在一起,主讲人把自己设计的过程说了出来,可是其他教师却一言不发。有的说,让大家抄一抄算了;有的说,干脆复制一份,或者打印出来每人发一份,省得麻烦。大家是对手,在评估时不是你优秀就是我优秀,我为啥出力不讨好?
“ 集体备课 ” 存在以上问题,表面看是工作力度不够造成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缺少学校文化的支持。改变 “ 集体备课 ” 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努力构建一种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研文化。
第一,“ 集体备课 ” 要制度化。学校要合理地处理教育工作中的矛盾与冲突,把 “ 集体备课 ” 作为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去对待。学校主要领导要坚持参与集体备课,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与困惑;第二,让 “ 集体备课 ” 成为教师成长的平台。“ 集体备课 ” 不是为了检查与评比,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平台。学校要创设有利于沟通的氛围,鼓励不同的观点,让大家参与思想的碰撞。学校要改革评价制度,防止教师之间的恶意竞争,鼓励教师在合作中得到成长。
集体备课之反思
----教育实践体会
一、明确反思目的,学会了反思方法
1.明确集体备课反思的意义 教师首先要明确反思的意义,集体备课的反思的视野才能开阔。集体备课的反思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地回顾“我是怎么做的”上,而是从理念的高度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决策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通过一次集体备课观摩活动,一堂课的施教,一次偶发事件的处理等,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用教育理论作武器剖析自己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感悟到了不少教书育人的真谛,从而真切地体验到了不断进行教育反思的价值和意义。2.掌握反思的方法
开始集体备课后教师有自己的反思,渐渐地有些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的现象。如何转变教师的反思观念,指导教师进行备课、教学等活动后的反思,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从检查情况看,教师的反思缺乏现实性,缺少思维的火花。只是记录成功的经验,对集体备课中的不足记录甚少,对产生问题根源的挖掘和对问题深层次的分析与思考就已经是凤毛麟角,还有备课组长对集体备课操作方法和组织方式的改进都没有作进一步深入浅出的反思;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记好的教学方法、好的课堂结构、好的教学措施等;记录教案的修改,如哪些地方需要调整、修改、补充或删减等,未能记录学生的创新,包括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新见解等;未能记录学生的问题,包括学生的疑问;未能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及时记录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分析处理的成败与得失。
为提高教案的质量,我们除了在讨论时对教案进行补充修改,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求所有教师能及时撰写教后反思,及时进行教后再设计。对于每一次的设计,还应专门抽出集体备课时间对教案进行讨论、修改,写于教案的空白处(我们称之为补白)。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深人思考,促使教师的内隐决策清晰和明确起来。这样,通过多次的实践,逐渐形成教师必备的品质。
二、教师反思水平提到了新的高度 1.对问题思考的深度
反思水平的提高首先表现在思考的深度。一个成功的、对人对己都有启发的反思札记案例其价值不在于它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提出了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我们总结了五种认识误区:(1)集体备课=轮流备课。(2)集体备课=分头备课=统一备课。(3)集体备课=个人备课。(4)集体备课=组长备课。(5)集体备课=统一教案。
我认为集体备课并不在于大家写成同一份教案,也不仅仅在于备准、备全知识点,应该时刻关注学习对象的学习状态,从而指导帮助他们调整状态,即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一句话,备知识或方法上的最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排除教学中的障碍。这样,我认为:教学进度不太一样,作业布置不太一致都不是最重要的。集体备课活动最好分两种,一种是由备课组长主持的本周规划和总结;一种是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的“快餐式研讨”,不拘形式,既简又快,实用性强。
2.从个体反思到合作反思 随着反思活动的深入,我们学校的教师反思也由个体反思向合作反思发展。合作反思主要融会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为保证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落实,为使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们要求各备课组统一教育观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以 “激境——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集体备课的反思与探索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通过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法则,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一、集体备课的优势
集体备课是确保教师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发挥集体合力和群体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奠定最佳授课基础,提高课堂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教师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技艺的一项重要措施,又是避免教师主观设想和随意教学,缩小因教师之间能力差异而造成班级成绩差异的有效途径。通过集体备课,可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资源优势,使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本人及所在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深人钻研,体现个性,形成优质教案。坚持集体备课,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优越性。
二、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集体备课有上述优势,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主要的问题有:(1)缺乏科学的组织和目标管理。备课前,组长没能周密组织和安排,检查教师的教案,缺少严格的管理机制及对实际教学情况了解。结果出现,无目标、无针对性、杂乱无序。集体备课变成了轮流“坐庄”,仅流于形式,不能解决任何问题;(2)应付心理。备课虽然确立了主备人,但主备人的教案简单似大纲,敷衍了事,完成任务。组长也不加以评说,其他教师更是随声附和或保持沉默,充当了陪客的角色;(3)无预见性。课后不及时反馈信息。因教案只是预案,不是实战,应做一定的预设和估计并加以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才能及时调整和修改;(4)整齐划一,忽视个性发展。教学是充满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过程,完全意义上的强调整齐划一是对教育的一种误解。“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的特殊性,不能禁止每个教师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忽视他们课堂上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应对以上问题加以重视,及时解决,才能防止集体备课成为摆设和“碰头会”,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失去其真正意义。随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产生了另一种集体备课方式—说课。
二、凸显个人“说课的特点在集体备课中的作用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缺乏对集体备课的足够认识,认为集体备课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另外缺少有关制度和要求,规范性差,有关部门管理方面不到位,对集体备课监控、制约和督导不够。
三、集体备课的策略
充分调动教师集体备课的积极性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大力宣传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使全体教师明白,集体备课既
符合群体利益,也符合个人利益,应该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让教师懂得相互支持、协作,不只是个人把心血、创意和经验贡献给集体,而是集体也在以它的慷慨与宽容滋养着每一位教师。要大力提倡教师讲团结、讲纪律、讲奉献,让教师深刻领会团结是搞好集体备课的前提,纪律是保证,无私奉献是关键,从而激发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热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要专门制定有关制度,以规范集体备课行为。
1、集体备课应有计划性
各学科要根据授课进度,制定好相应的集体备课计划,包括时间、内容和中心发言人的分工安排等。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计划。
2、操作程序要有条理性
主备人进行主讲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如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全盘说出后让大家补充修改,也可讲一段让大家议一段,还可以提出一个个问题,进行穿针引线,引导大家分析解决问题等。然后,集体研讨、会商,重点研究主备人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恰当,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否合理,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否科学,挖掘教材是否到位,学法指导是否符合实际等。并结合各自的备课体会,提出修改或补充的建议,最后统一大致方案。
四、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
集体备课要与个人备课相结合,要在个人先备课的基础上再集体备课,然后个人修改完善。不能以集体备课代替个人备课,每位教师都要根据所教集体备课要给予大力支持,并提供有关信息和必要的物质条件等,以保障班级和学生的实际,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形成自己的特色。集体备课不能集体包办代替,要统而不死,做到宏观控制,微观可调,具体方法可以灵活。中心发言人的确定要合理,要考虑教师的特长,使个人的特长变成全组老师的共同长处。备课组长要发挥核心作用,使全组老师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
与群体优势。学校及有关部门对集体备课的顺利进行。
同时,集体备课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树立“学生观”,这是政治备课
的宗旨。素质教育要求政治备课应为学生服务,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觉悟等实际出发,准备出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大餐”。
2、要树立“德育观”,这是政治备课的特点。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备课中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觉悟的提高。
3、要树立“网络观”,这是政治备课的新手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面对一大批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纵横驰骋的中学生,“眼看手写,笔耕不辍”的备课方式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政治教师只有灵活运用网络电子教材,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熟练制作电子教案,才能用手中的键盘敲出时代的步伐,才能用灵巧的鼠标去开启学生心灵的视
窗。
4、要树立“创新观”,这是政治备课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教师先得创新。政治教师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要重点突出对创新认识、创新情意、创新行为习惯、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人格等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要认真挖掘教材蕴涵的创新价值,或搜集新鲜材料,开阔
学生的视野;或准备多种材料提供学生研究;或准备若干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准备多种方法,拓展学生思路。
五、要树立“大教材观”,这是政治备课的依据。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新情况层出不穷,新政策法规不断出台。这就要求政治教师的备课不能拘泥于教材,既要盯课内,又要盯课外,要关注社会的变化发展,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关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积极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社会人生,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既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又让他们体会到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关于有效教学课题的研究如大浪淘沙,每为教师都应该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做素质教育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年级集体备课反思
2011年3月初,我参加了石河子第一学区市一小三年级组的集体备课,备课过程中全组成员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在研讨的集体氛围中我发现个人钻研是前提,“功夫在诗外”。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围绕课堂教学,通过集体参与,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彼此交流,集思广益,创新教研形式,从而加强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好处:
一、凝聚集体智慧,提高教师水平。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通过同科教师的集体研讨,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既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扬长避短,实现共同提高。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从而使全体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
面对新课程,人们缺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通过集体备课,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减轻劳动,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较好地掌握课堂教学背后和根源性的东西,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整合教学资源,浓厚科研氛围。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最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个人备课相比,对教材把握更加透彻,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总之,集体备课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潜心学习。学习新课标,领悟课标的内涵,明确课标的要求是实施集体备课的前提。把握了标高,在教学中才能有目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揣摩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的需要,“心中有人(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来处理教材,才有可能使教育手段发挥作用,才可能产生教学效果。学习教材,教师必须打通初中三年的教材,“胸中有书(教材)”,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来驾驭教材,明确一课、一章、一节、一个单元、一册、一个年级的相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具体要求。这样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目标化,做到日清月结,提高课堂效益。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学生的成长取决于教师的成长。信息时代,一日千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需要我们教师时刻有一颗与时俱进的进取心。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要率先达到这一要求,率先垂范。
第四篇:集体备课反思
四备·四倍
——2013国培上海段微格集体备课收获
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 温永林
在上海,30天的学习历程,5次集体备课,5次头脑风暴似的体验。从散文、实用文到诗歌,再到记叙文,可谓小学阶段各种类型的课文都涉及到了。5次经历就是5次成长,受益匪浅,感慨也颇多。回过头梳理梳理,还是从“备”谈起吧。
一、备教材——倍感文本解读之关键
1、基于“这一篇”的解读。
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那教什么呢?内容首先从课文中来。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独特的文本,不仅是学习的材料,也是学习的对象。文本的解读就是要基于“这一篇” 的解读。
记得邓彤博士在我们集体备《祖父的园子》一文后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好的读者,文本解读能力是老师的看家本领。”在备课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道理之深。的确如此,阅读是为了促成学生的理解感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必须做一个先行者,自己先去理解感受“这一篇”课文的关键处,也就是特定文字所传递出的作者的认知情感以及与这种独特认知情感融会一体的语句章法和语文知识。因为,自己懂了、透了,才能让学生学明白。
2、基于体式确定“终点”。
“终点”就是学习这一篇课文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关于体式,也是针对“这一篇”而言。不同的文本,体式往往有所不同。比如,《心田上的百合花》是寓言体散文,而《祖父的园子》是回忆性散文。由于体式的不同,我们所确定的终点也就不同了。换句话说,终点的确定一定要基于“这一篇”的体式。就拿《祖父的园子》来说,根据其回忆性散文的体式,我们把握住两点。其一,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其二,分享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继续基于“这一篇”去解读,我们发现文章语言如诗一样美,具有诗化特点。而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就是在祖父园子中的那份快乐和自由。于是,我们确定出本文的终点,也就是教学内容为:能较深入地体会作者用诗化语言表达快乐、自由的情感。有了对体式的考虑,我们才能让“这一篇”不但充分体现自身特点,还反应这一类文体的特点,从而让学生通过理解感受去“以篇达类”。
回看自己以前的备课,似乎仅仅是把课文当做了材料,对文字信息关注多,但对体式却处于漠视状态。由于方向不明确,所以,我们老在教,却没教清楚。文本解读的确是关键,只有自己充分理解感受了,才可能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感受。
二、备学生——倍感学情分析之必要
仅仅备教材还不能完全确定“教什么”,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所教的必定是他们不能理解、不能感受之处。而要找到这些不能理解和感受的地方,只有一条途径——分析学情,找准学生的起点。而这“起点”还不能笼而统之,得从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出发去分析。其中,语文经验又包括语言文字、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几个方面。分析透彻了,才能了解学生阅读的状况,找到基于他们起点的增长点和相应的策略。
那么,如何才能找准学生的起点呢?可以尝试以下两个方法:
1、凭借经验推测。老师把自己当学生去读课文。如果自己看不出好处的地方,学生一定看不出;如果自己看了好几次才看出好处的地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不能理解感受的,就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了。
2、运用质疑办法。学生读了课文后,让他们提问题,把自己不懂的或疑惑的地方呈现出来,对问题进行归类整合,再针对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从疑惑处学起,体现“顺学而导”。
这就是王荣生教授教给我们的“两头备课法”,即依据体式定终点,根据学情定起点。准确把握住了这“两头”,“教什么”就清晰明了了。
三、备路径——倍感教学方法之重要
我们知道,“教什么”确定了,目标就明确了。但学生的起点和终点的目标之间是有落差的,要跨越这样的落差,合理的路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我们得搭建一个个“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每个“台阶”里有将终点目标分解出的子目标(落点)和方法。“台阶”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层次分明,且有梯度地逐级上升。
为了让学生每上一个台阶,就离终点近一步,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在备课实践中,我对两种方法感触较深。
其一,唤起或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一篇课文理解不了、感受不到,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用心,而是其生活经验没有被唤起。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图片、实物展示或者体验等方式,唤起或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他们的感知。比如,在《雾凇》一文中,出现了“小冰晶”“霜花”等术语,我们就采用了提供文字和图片等相关材料的方法,唤起或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大意。
其二,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带领学生的阅读,都是基于“这一篇”的理解感受。为了使他们的理解感受能够全面一些、深刻一些,我们引导他们学习与“这一篇”相对接的新的阅读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爸爸的老师》是一首叙事诗,诗的情节一波三折,作者的情绪也不断随之变化。针对这一文本特色,我们采用了画曲线图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情绪变化。这样的图示就是与“这一篇”相呼应的阅读方法,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邓彤博士还说过:“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好的设计者。”这里所说的设计,我想就应该是教学路径的设计吧。路径对了,就能将学生快捷而顺利地带进文本,促成其深度的理解感受。
四、备自己——倍感追问审视之紧要
备课时,不管是备教材、备学生,还是备路径,都是基于“这一篇”而言。文本是同一个文本,但是由于个体不同,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解读。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迫切要做的是备自己。
1、自我追问。追问的过程是不断矫正和建构的过程,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思考,更深入而又科学地解读文本和设计路径。比如:我们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终点?要达成这样的终点,学生具备哪些储备,还存在哪些理解感受的困惑点?设计这样的台阶是否科学?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备课时,多与自己对话,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的思维也就打开了,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更全面深入了。
2、自我审视。5次集体备课,我们从试水到专家跟踪,再到独立探讨,经历了从“剖腹产”到“难产”的痛苦过程。特别是备《普罗米修斯》一课,我记忆犹新。由于没有了专家的指导,我们如初学走路的孩子没了依靠一样,跌跌撞撞地前行。一个想法抛出来,我们要“挣扎”许久。最终,我们对自己的成果都缺少底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的学养不够,学科知识的储备不够。所以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还要进行自我审视,查查自己缺了哪些知识,少了哪些必要的准备。要知道,一个倒不出水的杯子,给任何一个人都是空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时常审视自己,而后改进,不断扩大知识的领地,才能有给予学生的空间。
集体备课,我参与着,体验着,也收获着,成长着,更期待着。期待今后的数次学习和体验能让我进入理想状态的“顺产”阶段。
第五篇:集体备课总结与反思
众 人 划 桨 开 大 船
――集体备课总结与思考
根据县教研室有关集体备课的要求,大力推行集体备课活动,为了做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体现“团队”精神,加强同学科教师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彻底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研究、教育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上,让集体备课成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和打造高效课堂重要途径。我校实施集体备课。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加强校本培训,增强教师集体备课自觉意识。为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这几年都利用暑期进行远程研修,对全体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培训,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集体备课。所有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在学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之时,开展集体备课的作用和意义: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体教学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通过校本培训,所有教师不仅掌握了集体备课的操作流程,而且把集体备课提升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务实求新,使集体备课活动落到实处,不断创新,取得成效。
二、制定教研制度,促使集体备课活动正常开展。没有制度保障的集体备课只能是流于形式,为此,我校专门制定了“集体备课”的相关制度:
1.建立健全教研组、备课组,负责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大学科分年级成立学科备课组,小学科跨年级成立学科备课组。每个备课组由一名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强的教师任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2.各教研组、备课组在学期初就制定出详尽的集体备课方案,确定备课进度、备课内容和主备人;集体备课的时间和地点由学校统一确定,每周活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3.为了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规定,各备课组的教学进度、教学案、课件、作业和周练同步。同时,在学校内部局域网服务器上设置各备课组专用文件夹,组内成员可以访问,将自己的电子文稿、多媒体资料上传至文件夹,实现组内教学资源共享,为未来学校网络化集体备课作好准备。
4.严格按照“分工主备教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性化复备”的步骤进行。每次集体备课,主备人在参加集体备课之前认真分析教材,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写出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电子文稿,打印发放到组内每个成员手中;集体备课时,组内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讨论,对主备人的教案、课件乃至练习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组内各位成员再根据自己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对电子文稿进行修改完善,撰写详案,最后走进课堂上课,做到既有统一又有变化,使我校的课堂教学同中有异,丰富多彩,而非千篇一律。
三、完善评价机制,促进集体备课活动有效开展。为了保证集体备课活动有效进行,学校行政值周领导每天对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进行巡查;学校实行“随堂听课”和“挂牌听课”制度,“随堂听课”后跟踪检查教学案、作业,重点检查教师是否按集体备课要求进行二次备课;“挂牌听课”的教师必须按照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要求上好示范课,同一教研组(不是备课组)的教师必须参加听课和评课,提出中肯的反馈意见;所有教师每节课后都要撰写教学感,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宝贵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每学期评选一次优秀备课组,给予表彰和奖励;这些督查和奖励措施,保证了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进行,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的积极性,使所有教师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体现竞争,整体提高我校各门学科、各班级的教学质量。
四、不断开拓创新,保障集体备课活动卓有成效。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度上充分保证,又有评价激励机制,使我校集体备课活动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全体教师都能以满腔的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创造性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目前我校初三英语组和物理组,都是学校的先进备课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集体备课活动搞得很成功。
集体备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而且也锻炼教师队伍,带出了一批教学业务骨干。给年轻教师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他们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备课组也利用这些机会,强化集体备课活动,大家团结在一起,出谋划策,帮他们“打磨”课堂,每一次这样的“打磨”,就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练机会,都会使全组成员获益匪浅。
当然,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我们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个别教师还存在着一些认识和做法上的误区,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少备课,轮流坐庄;集体备课就是统一教案,照搬照套;集体备课就是教案是你的,课堂是我的,我行我素。因此,在推进我校集体备课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进程中,有以下三点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和加以改进:
1.端正教研心态。现实中,每一位老师在内心中都期待着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能给自己个人带来益处,使自己在业务上得到提高,可又往往或多或少地抱着“自卑”或“偷懒”的心理。前者深怕自己的东西太幼稚太肤浅,所以常常与会静听,不发言,少表态;后者总想“偷工减料”,能不沾就甩手。这两种心态都缺少奉献精神,前者少思想交流,后者缺通力协作。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可贵的心态,那就是学术交流的自由和平等。
2.以讨论教法为主,以讲解知识为辅。备课组集体备课面对的都是同组的教师,在一起探讨得更多的应该是教法和学法。而部分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主备人阐述他的备课内容时,大多的时间都是在讲解知识点,留下来大家探讨的时间很少,至于教学的切入点、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等重要问题只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如果说备课组的集体备课需要花那么多的时间来解决知识点的认知问题,那么这首先就说明了本组的一些教师在讨论前没有认真审读过教材。这就背离了集体备课的宗旨,变成了“一言堂”,即使有讨论,也不能深入。
3.加强课堂听课是检验集体备课效果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主备人宣读他的备课内容,继而同组老师进行补充和讨论,这是对主备人备课的评价,也是一种课堂外的检验。而一旦形成定稿的集体教案,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对它的评价和检验,因为如果不经常深入到课堂听课,也就无从知晓集体备课时所讨论的教法是否真正符合实际,所讨论的学法是否真正让学生受益,所找寻的难点重点的突破口是否真的有效而易懂。
集体备课,作为我校教科研活动的主要载体,作为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它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平等交流,有利于充分凝聚集体智慧,张扬教师教学个性。对于我校“构建生命高效课堂”确实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集体备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将会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在集体活动中加以研究解决。相信我们的努力会让我们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