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13:4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

第一篇:201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

2014年大学生择业就业分析研究 选择大于努力!

实习阶段或者是毕业后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对以后的工作生活会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假设你希望第一份工作可以学习到对以后有用的经验的时候,那么,请你慎重的去选择你的第一份工作!

那接下来,我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现在为就业而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天下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而奋斗!”多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光不是什么中流砥柱,而是连到场建设的时机都险些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扬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扬弃!用人单位感叹大学生在写字楼做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做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醒目什么?大学生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那这些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人才市场人头攒动,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再创造新纪录,北大学子卖猪肉„„这些现象都和社科院就业报告的数字互相阐释,共同指向一个话题——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经过多年对经济发展及大学生毕业就业分析研究,原因主要归结以下几点:

一、我国新增劳动力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

五、大学生自身情况。

1、考证存在盲目性。现在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种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临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雄师”发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响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素质和现实操作的能力。

2、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的远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观点,甚至没有目的。

3、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越发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4、职业计划不强。今天的大学生就业看法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生长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但许多大学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计划,另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计划,而真正有明确计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5、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内涵不了解,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行业缺少深度熟悉,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洞察力。为了更好地应对和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形式,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出路问题,有必要形成以下共识:

一,要转变社会观念。现在中国普遍关心的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全球性问题。当然,相应的对策不是减少教育,而是通过公共政策增加就业机会。不能因为大学生一时的就业难,就否认当时大学扩招的必要性,因为现在世界大学教育都在普及。读书越多虽然不一定代表能力越高,但至少给了你提高能力的必要基础。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学习掌握技能是正确的。社会要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风气。只有培养有知识的人才,才能够更快的改变现状,较快经济发张,促进企业调整,把祖国国力提升上去。

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亟待流通。现在的人事治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观察,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治理技术职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忧自己的身份损失而望而却步。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

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60%。这中间的差距说明,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亟待流通。

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有待增强。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特点在于职员素质较高,市场规模更大,这样一种情形,使得建设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供求信息网络,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显得十分重要。现在,毕业生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不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举行招聘会等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得信息,与需求方晤面,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

就业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无论是树立正确的就业看法,还是提高自身的求职技术,都要求增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事情。而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事情极为单薄。据有关部分对20所高校、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68%的被访者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足,以“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就业指导水平不高,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太少„„

四、高校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等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切实做到与社会需求衔接。同时,要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等。

五、个人要调整好心态,提升素质能力。由于“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使人们的就业方向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故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理性的选择就业。转变自己的一些观念:

1、大学生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使的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敢大规模的招人,而且培育新人也将会浪费不少资源,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大学生的薪资期望不能过高,毕竟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应当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再慢慢发展,提高自己的薪资值。

2、局部行业和局部地区人才过剩,现代就业流行一个观念“三多三少”,即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外企多、国企少的征象。从行业来看,大家都希望到一些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三资企业中去,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小型的企业就业。从地域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都愿意到大城市就业如北京、上海、深圳等,而不愿到西部等边远地区、基层发展,使的东西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故大学生可以考虑到中、小城市发展,把学到的只是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从而即解决城镇等一些中小城市缺少人才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3、“一次就业,一生职业”的观念仍然存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积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时,大学生目前最重要做的是面对现实,既然现实不能骤变,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先融入现实,再试图改变。再说,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4、大学的文凭是一块敲门砖,许多学生把名校文凭看作是金子做的敲门砖,通俗大学文凭就是木头做的敲门砖。但不管金子或者木头,任何文凭都不是万事无忧的掩护伞。找到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始,怎样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潜能,获得各人的认可,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大学生只要有能力,自然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若是没有能力,再好的文凭,哪怕是清华北大的金字招牌,也不会获得周围人的尊重。

5、大学生也应该挖掘自身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社会修养素质,造就优秀的团队意识和团体主义精神。增强时代感和主人翁的意识,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自己的实力和适应力。提高自主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就业”是人生一个转折点,人生很漫长,关键就几步!看你如何把握!没有人是被机会饿死的,只有人被机会撑死,当机会来临时,你准备好了吗?

祝愿天下所有的莘莘学子早日找到理想的工作,拥有美好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当前政治形势: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当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有145万人,较2001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当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200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2003年有212万人,比2002年又增长了67万人,增幅达46.2%,截至6月20日,当年大学生毕业生签约率只有50%;2004年有280万人,05年更是达到338万。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幅度有限,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现在到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年均毕业生数量一直会保持在350万人的规模,而且现在还远未越过毕业人数的峰顶。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10万人。

据“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显示,89.43%的网友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您认为您能接受的工资是多少?”的选项中,选择“1500-2000元”的比例最大,占26.83%。

相信很多去过招聘会的同学也都会发现,现在面对社会上越来越丰富的人才资源,用人单位都不约而同的提高了员工聘用的标准,稍微好一点的工作,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招聘会上有一些小单位甚至也明确打出招聘“硕士研究生”、“博士”的招牌。这时,即便是中国最优秀学校的本科生也只能摇摇头,无奈的走开。叹息是没有用的,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面对这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众多大中专生毕业生不得不另寻就业“捷径”。

政府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享受国家、省人社部门制订的相关政策。市人社局会同相关部门做好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据有关部门了解,今年我市突出创业带动,实施“就业富民工程”,构筑创业宣传、创业融资、创业孵化、创业项目推荐、创业指导服务等五大平台,不断拓展“创客空间”,鼓励支持更多劳动者创业就业。政府可以给予一定政策上、经济上的优惠扶持,积极鼓励这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这样可以积极组织向海门各大园区、乡镇输送一批紧缺的化工、机械、国际贸易、英语、建筑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把他们充实到海门经济建设一线中。另外,非公经济组织是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就业渠道,人社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疏通渠道,营造氛围,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外企和民营企业就业。

二·经济形势:就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据测算,每亿元GDP容纳的就业量,第二产业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近十年来单位GDP增长拉动新增就业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7.7%,处在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但已连续两年低于8%的水平,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发展速度变缓,下行的压力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用工整体需求下降,进而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量的增加,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减缓,直接影响着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我国的对外贸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为维护竞争优势,各国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使得我国已经连续十几年成为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危机时代我国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复杂,对我国外部经济拉动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将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下滑周期中,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会对劳动者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产生影响。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企业改革的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加大。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仍然不确定,风险和变数依旧较多,欧美主要经济体面临着财政紧缩、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等诸多问题,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出口下滑等问题,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影响着出口型经济及就业的发展。

中国经济走势: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第三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产业结构:热的过热:房产、股市、基金、钢铁 冷的太冷: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机械、服装业。

分配结构,积累过多,基本建设规模大,形象工程耗资多,工资分配低,群众收入少,国内需求不足。

第四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下调对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预期。ADB称,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2013年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一、2009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二、2010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三·经济形势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就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据测算,每亿元GDP容纳的就业量,第二产业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近十年来单位GDP增长拉动新增就业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7.7%,处在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但已连续两年低于8%的水平,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发展速度变缓,下行的压力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用工整体需求下降,进而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量的增加,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减缓,直接影响着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我国的对外贸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为维护竞争优势,各国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使得我国已经连续十几年成为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后危机时代我国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复杂,对我国外部经济拉动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我国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就业压力减轻,但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大。一是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有限,每年城镇中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需就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转移的门槛较高。由于户籍限制、素质技能要求、就业信息不畅通等因素,农村转移劳动力寻找工作难度大。

一方面,在大力调整夕阳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时,要对涉及职工的转移安置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其中必然导致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此外,由于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业减少新员工吸纳,甚至排挤出部分劳动力,这也会导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缩小,如在东中西部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差距已经缩小至30元左右。区域就业形势差别明显,东部地区求职人数同比出现大幅下降。随着中西部地区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的工作环境好转,返乡就业、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外漂农民工的新选择。

从2009年以来,货币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有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有17个地区制定了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普遍在14%左右。调查反映,当前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我国正在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开始减少,在新生劳动力供给方面,大学生将占据一半左右的水平,农民工总量特别是跨省流动农民工的增速减缓,并逐步趋于稳定。据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6年达到峰值,总量为9.99亿人,之后逐渐下降,到2020年将下降至9.87亿人。2011—2020年就业年均增速将比前期下降0.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4个百分点。城镇化加速推进所释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仍然不能弥补劳动力人数减少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当前就业形势: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成为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既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发展;若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也会使教育教学得不到深入开展,不能把人力资源变成社会财富,更是一种损失,也不利于一个国家其他方面的发展,而解决就业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也需要社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在毕业生就业中研究生已越来越 “抢手”,本科生还能基本平衡,专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社会现象致使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存在 “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因而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人为地制造了就业难。2016年毕业生就业形势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2016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可能只多不少。大学生的就业春天不会来临,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将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下滑周期中,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会对劳动者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产生影响。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企业改革的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加大。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仍然不确定,风险和变数依旧较多,欧美主要经济体面临着财政紧缩、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等诸多问题,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出口下滑等问题,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影响着出口型经济及就业的发展。

五·总结: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1.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我们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2.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3、转变就业观念。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抛弃“会精英”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二三线城市急需大学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民营中小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我们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西部地区锻炼成才,树立起“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职业选择策略,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班级:15汽车三班

姓名:毛进 学号:15122158

第三篇:就业形势分析[范文]

就业形势分析

一、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全面了解、掌握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对相关情况作出正确评价、分析,明确自己在社会大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以便于在就业过程中能有的放矢。

(一)我国就业总体情况

1、整体局势平稳,就业工作成果显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和政府历来对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积极的政策支持,始终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将控制失业率列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搭理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坚持实施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再加上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为新增就业岗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就业总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100万人,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0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口800万人。中央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5年就业补助资金累计666亿元。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事业保险并轨。在劳动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2、就业形势严峻,仍有突出问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城乡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巨大,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度增长,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而日益突出,增加了就业工作的难度。

(1)劳动力供大于求。“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

下岗失业人员和其它富余和剩余转移人员,平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口2400万人,每年出现富余劳动力约200万,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2)困难群体就业问题严重。当前,困难地区就业问题严重。当前,困难地区、困难

行业、困难企业、困难人群等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及其严重。

(3)农村劳动力就业规模巨大。目前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有60%左右的是农村新

增劳动力,其中绝大多数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

转移大约有800万人,就业任务十分艰巨。

(4)就业风险增加。由于近年来,产能过剩、经济波动、金融危机等因素造成一些企

业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亏损、倒闭。这些无形中对劳动力的洗脑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实施,企业用人成本的提高,使企业用人更加慎重。

(二)我国就业形势特征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既受总体就业形势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特殊性。由于其群体的独特性,也造成了该群体独特的就业形势。只有对相应的情况加以认真分析,才能实现更好的就业。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

1.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多样化除了签订就业协议外,签订劳动合同和用工协议逐年增

多,不少回到生源地的毕业生在有关部门办理择业代理或人事代理后,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工作,而选择升学、自主创业和出国深造的毕业生数量也继续增多。

灵活就业是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类新型的就业方式,主要是指自由职业等非稳定性就业。毕业生作为自由撰稿人、个体文艺工作者,或在企事业单位做短期临时工作等都计入灵活就

业统计范畴。此类就业收入偏低,流动性强,稳定性差,加之现阶段社会劳动保障工作滞后于社会发展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执行不到位,劳动者的权益缺乏有效保护,使社会各界对于此类就业方式难以认同。

2.毕业生地区流向不平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目前存在着极大不平衡性,毕业生主动求职愿望导向也出现一定集中性,进而形成了毕业生地区流向不平衡性。

流向城市的毕业生远远高于农村。尽管现在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扶持政策,但大学毕业生不认可农村,毕业后留在城镇的想法已成为共识;流向东部地区的毕业生高于西部地区,相对于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毕业生更愿意到经济更为发达、机会更丰富的东部沿海地区去寻求发展;流向直辖市、省会等一线大城市的毕业生远远多于二、三线城市,即使再同一省份地区,其经济发展好的城市由于能提供更多的岗位,从而更能吸引毕业生。

3.专业、性别等因素制约明显从专业学科上看,应用型专业是当前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就业率较高,而一些专业,如教育学、文学等情况相对差一些。

从性别上看,男女就业率大体上持平,没有太明显的差别,这也反映出社会整体正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女生就业稳定性低于男生,理想职业较少等问题。

4.就业后压力增大即使能顺利就业,很多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工作上,毕业生的工资和福利较之以前有所下降。生活上,需要支出的费用较多。对于一些毕业生来说,实际月薪低于期待的月薪。

(三)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由于我国目前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环境发生巨变,很多企业倒闭、裁员,大量原在职员工事业、减薪,在这种情况下,应届毕业生更难以应聘到合适的单位。

2.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学历层次之间的需求不平衡。随着改革和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就业门槛越来越高。一般来说,学历越高,学校名气越大的毕业生,其就业问题相对容易解决;而学历较低,学校名气不大的毕业生找工作则越来越难。

(2)各学科专业之间的需求不平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来说,工学、理学专业就业较好,而教育学、文学等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机械、土建、交通、冶金等行业所急需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冶金工程的初次就业率均超过了90%以上。而运动训练、音乐表演、美术学、社会体育、舞蹈学、工商管理就业就比较困难。

(3)各院校间的需求不平衡。从院校的层次和类别来看,社会对不同院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不尽相同。总的来看,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毕业生由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强,收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情况良好,初次就业率较高;中央部委院校扔与原行业单位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稳中有升;而地方院校整体上处于竞争劣势,就业状况较差。目前,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名牌效应对其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

(4)各地区之间的需求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毕业生就业的选择地域范围相对比较集中,呈现“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比较旺盛;而边远地区的需求则相对不足。毕业生择业时选择的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地区。

(5)用人单位之间的需求不平衡。吸收毕业生较多的企业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仍然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大户”。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力度,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他们

成了大学生就业新的主要渠道,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6)对毕业生的其他需求不平衡。这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性别、户口和工作经验等方面。许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常常在性别、户口所在地或生源所在地、是否有实践经验方面设置门槛,使得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不均等。

3.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逐渐提高用人单位提高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的必然结果。当大学生劳动力资源成为一种非稀缺资源时,企业为求精英,必然从一个更宽泛的范围,通过多种形式去挑选最合适的、搞素质的人才。一般来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更加重视毕业生的个人品德素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成为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之一。毕业生的诚信程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过硬的心里素质已成为是否录用的重要条件。

(2)更加注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社会的发展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普遍,这就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广的知识面。例如,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是否有科技发明,是否发表过专业论文,也成了社会用人 考虑的重要条件。

(3)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与社会应聘人员相比,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就是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领导能力,主动寻找单位进行实习,增加自己的社会经历,而这种经历无疑会增加就业成功等筹码。

(4)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今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消费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对毕业生的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拥有各种技能等级考试证书的实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随着毕业生求职队伍的扩大,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也在逐步提高。

(5)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团队协作精神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候希望其富余创新、集体观念强,而对那些思维保守、集体观念淡薄的毕业生则持慎重态度。

(四)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因素

1.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权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了重要议程,并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良好格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日益成为涉及全局的重要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积极出台政策措施,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组织部牵头部署和组织了对各地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督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舆论宣传活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密切配合,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培训、见习和市场培育工作;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部门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农村特岗教师”,“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等多个项目。目前,推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实际进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2.良好的经济形势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近年来,我国经济局保持了较快增长,就业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748万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扩大就业政策措施将会进一步发挥作用,就业情况将会逐步改善。从长期看,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合理和改革的深度推进,经济增长必将带来一个更大规模的就业增加。此外,西部大开发、东北

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的实施等都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国企改革的逐步完成,也将使企业在最近几年要大规模储备人才。

3.毕业生就业观念发生较大的转变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他们开始意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普通劳动者正逐步被广泛认同。因此,即使转变就业观念,高就业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其次,在求职问题上把握主动,早做准备,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就业信息,利用一切可能获得的条件为求职创造条件。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还表现在不再过分地注重薪酬、福利,而是更加看重用人单位提供的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条件,如“零工资就业”现象的出现;不再过分地强调专业对口,而是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此外,最令人欣慰的是,已有部分毕业生成功创业,不仅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而且能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解决其他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4.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近年来,高等学校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的“一把手工程”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学校积极地开展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把就业、创业理念引入教学环节,搭理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就业意识,创业意识,切实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5.就业市场逐渐规范化随着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重视及就业市场的自我调节,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越来越规范和有序。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在逐步形成。越来越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是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就业信息的网上发布,就业指导的网上进行,甚至采取的网上招聘会,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化、网络化的重要表现。此外,高校也在不断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积极开发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学科建设,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为全面提升毕业生求职能力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处在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试戴,需要对相关形势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认识,才能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潮。同样只有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才能对自身发展做出一个合理地判断和决策,才能完成就业。

(一)正确认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就业高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还是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应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难问题,坚信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或最活跃的群体,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现象。其实,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是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就业的途径也各不相同。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表明,全球15~24岁的青年人占劳动力人口的25%,而他们的失业人数却占全球失业人数的47%。其中,在亚太地区,青年人事业人数比成年人事业人数高出4倍。这表明,青年人较成年人更难进入劳动力市场,其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美国有3700多所大学,每年毕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生有200多万,对于美国大学生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英国大学生就业难度也很大,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造成了就业竞争加剧,使得本科学历已经不能使用人单位感兴趣。日本平均每名大学生求职要经过16家公司的笔试、面试等各种考试,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找不到工作。

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是许多国家都要面对的共同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只是在我国这个问题更受关注和重视。

(二)正确认识就业结构性矛盾

所谓结构性矛盾是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一方面,一些传统的产业和行业富余人员过多,就业岗位不足;另一方面,一些新兴产业、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未就业的人员中大部分由于技能、素质或行业观念的原因,又难以满足这些新的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因而使这些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约。当前,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无技能和低技能的劳动力严重过剩,中高技能的劳动力明显不足。据统计,在全国

7000万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而高级工和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则明显不足。大量失业和待业人员中,主要是低技能和无技能者。

(2)东部地区、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就业压力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地区和城市的劳动力在本地选择就业的机会较少,加上传统意识的局限和家庭因素等,又不愿意外出寻找就业机会,逐年积累,压力越来越大。

(3)传统产业和国有企业就业的容量逐年减少,下岗职工增多,而这些下岗职工或者由

于年龄偏大,或者由于技能较低,转岗困难,难以在新兴产业寻找就业岗位。然而,非公有制经济在不同地区发展速度不一,又影响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三)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大众化要求我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后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扩招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满足了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校的教育大众化就是让更多的适龄青年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满足了人民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教育机会平等,维护了教育的公平。

(2)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高校进行扩招,可以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而大学毕业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必将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3)扩大内需,拉大经济增长。教育投资作为生产性投资,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方面显现出重要的作用;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在社会效益和个人收益方面的作用也凸显出来。高校扩招有助于拉动教育内需,使人们手中大量的教育储蓄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一次带动教育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高校扩招几年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不仅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转变,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大学生毕业就业大众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对应,大学生就业也将呈现大众化趋势,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毕业生的身份由“天之骄子”走向“普通老百姓”。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百姓”,这就要求大学生就业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要改变那种只有当国家干部,进白领阶层,进大城市、大机关、事业单位,端铁饭碗才算就业,只有留档案、落户口才算就业的观念。面对 新的就业形势,要求毕业生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广义的就业观,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不管是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在工作种类上,大学生不仅可以从事一份工作,也可以同时兼任几分工作;在工作地点上,既可以是城镇,也可以是农村;在工作稳定性上,既可以从事稳定的长期工作,也可以从事不太稳定的短期工作。

(2)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以前,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卖方市场”,政府按照国家干部的身份,将高校毕业生分派到高级技术、高层次管理等专门的或专业的岗位上。现在,毕业生供给大于社会需求,是“买方市场”。毕业生主要在社会“大众化”岗位上就业。

(3)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结构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走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现代化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的,如进入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行业,各类经纪人和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服务业。由此可见,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大,发展前景非常好。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将会吸纳大批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的人员。大学毕业生大量去第三产业领域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征。

(四)面对新就业形势的应对策略

第四篇:2014就业形势分析

2014就业形势分析

单位名称: 填报单位负责人签章: 填报股室负责人签章: 填报人签章:

一、辖区城乡劳动年龄人口:本辖区常住人口总数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占人口总数的%,农村牧区人口万人,占人口总数的%;本辖区城乡法定劳动年龄(即男:16—60岁,女:16—55岁)人口总数约为万人,城乡劳动力总数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万人,农村牧区劳动力万人。在校大学生万人,在校中学生万人(含职业高中和中专万人,普通高中万人),未达到法定年龄已退休的约为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为人。

二、城乡从业人员状况:本辖区城乡从业人员总数为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占劳动力总数的%。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万人,占城镇常住人口总数的%。占城镇劳动力总数的%;农村牧区从业人员万人(农业从业人员万人,转移就业万人),占农村牧区人口总数%。

三、城镇就业状况:

1、城镇万人从业人员中在单位从业人员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万人,进行登记并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就业分别为人和人。

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包括本新增加的登记人员人,其中两后生人,高校毕业生人,失地农

民人,从农村牧区转入城镇的法定劳动年龄人数人,复转军人人,就业转失业人;以及去年结存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

四、城镇安置能力:本辖区城镇全年可提供就业岗位个,其中城镇单位(企业吸纳、机关单位录用及大学生基层服务计划等)提供个,私营个体提供个,灵活就业及公益性岗位提供个。就业岗位缺口约在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左右。

五、农村牧区劳动力状况:本辖区农村牧区万人劳动力中,有剩余劳动力万人左右。从性别结构上看,女性有万人,占剩余劳动力总数%:从文化结构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万人,占总数%,初中文化程度的万人,占总数的%,高中文化程度的万人,占总数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万人,占总数%:从年龄结构上看,16—19岁之间的万人,占总数的%,20—39岁之间的万人,占总人数的%,40—54岁之间的万人,占总数的%,55岁及以上的万人,占总数的%。

六、转移就业状况:本辖区计划实现转移就业万人,占剩余劳动力的%。从年龄结构上看,16—19岁之间万人,占总数的%,20—39岁之间的万人,占总人数的%,40—54岁之间的万人,占总数的%,55岁及以上的万人,占总数的%。转移就业半年以上的将达到万人,占转移就业总数的%;市内转移就业万人,占转移就业总数的%,自治区以外转移就业万人,占转移就业总数的%。全年培训农民工万人,其中计划使用再就业资金技能培训人,使用地方财政及其他专项资金技能培训人。本辖区计划全年实现劳务收入亿,使本辖区农牧民人均劳务收入实现元,占本辖区农牧民今年计划实现人均收入元的%。

第五篇:当代艺术毕业生就业择业分析

当代艺术毕业生就业择业分析

随着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的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而在冷静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之后我们发现: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的现象。

(艺术生的就业定位)

艺术生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近几年,就业压力更是加大,造成这种现象的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学生方面,面对高考压力,许多学生和家长将目光投向了艺考,其中以美术生居多,艺术理论的学生也呈逐年递长的趋势。艺术考试所要求的文化课分数低的优势,吸引着大部分无力考上本科而对本科向往的学生,很多考生和家长没有认真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地以为只要上大学就行,专业无所谓,因此在考前一年甚至几个月仓促拿起画笔开始学习,只为能在考试时多一份保障。而作为学生来说,有些人是为了高考而被迫学习艺术,本身并不喜欢艺术,考上大学之后,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觉得很无所适从,越学越没劲,有一些人渐渐地放弃自己,沉迷于网络,也有一部分人,在经过思虑之后,决定退学重新考一门自己的学科,这些每天都自怨自弃的学生,当然不可能把精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上,自然不可能有所作为,在社会上找工作碰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他们无形中却扩大了艺术生的队伍,将艺术生的整体水平拉低,俗语说就是“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

而另一方面,艺术生对高校的吸引力也很大,很多高校看准了艺术生这一块肥肉,扩大招生。高校专业设置错位,教育质量下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一些高校为了填满大学四年课程时间,竟把很多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课程安排进来,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因此教出的学生也难有能适应社会需求的。

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缺失。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在西部地区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平均数为3.1%,而在东部地区平均数为6%,西部地区远

低于东部水平,人才十分紧缺。但大学生在就业时仍会首先考虑沿海和东部地区,统计资料显示,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仍然较少。

大学生不良心态包括焦虑恐慌心理、消极悲观心理、盲目“屈就”心理。调查结果显示40%的大学生认为经济危机会影响就业,28%的大学生认为金融危机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影响。16%的大学生认为会造成大学生经济层面的过多考虑,从而走入经济误区,又有16%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两个渠道并不能保证求职的安全性,带有很多诈骗成分,最怕的就是不但工作没找到,反而别不法份子坑了一笔。因此这两个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用人单位的挑剔.现在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企业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应届本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适应,才能成为胜任那个工作岗位。毕竟刚刚毕业的学生,是一张白纸,除了学校学的很书面的理论知识,哪来到工作经验,又有谁能提供给他们工作经验呢,这不是很矛盾的事情吗?再者,社会上对艺术生的需求本来就少,但是高校对艺术生的输出供大于需,造成市场的严重饱和,造成一些质量好的艺术生也难于找到工作。

大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很多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学生本身和学校以及社会的因素共同促成了艺术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

从某一艺术院校九七,九八,九九级某一专业学生共160人毕业情况来看,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考研,另20%的学生在各大电视台或报社任职,还有10%的学生成为老师。剩下的零零散散的在公司或是政府部门任职,这是十年以前,此后的就业形势一年不如一年,尤其近几年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据《齐鲁晚报》记者从山东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获得的信息,在对该校2004年5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签约情况的统计中,往年招生趋冷的地理等专业,就业率(包括考研)达到80%以上,就业形势相当不错。数学、化学甚至达到90%、96%。与此同时,以往属于招生热门的音乐、体育、美术,就业形势则较为严峻,当时签约率都不超过45%。即使加上一部分个人创业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数量之低仍然令人担忧。

在工资方面,艺术生的投入成本要比一般学生高很多,回报是不是也同样高呢?不见得。

平面:中等城市本科毕业生月收入1000左右,北京1500起~2000,工作1‘2年后稳定3000左右,人员较饱和。较适合女生。

环艺:比平面多500~1000,比较辛苦,需要体力,需要较强的交流能力。动画:北京做2D和3D的,2000起,一般在3000左右,做后期月收入4000左右,适合女生。

如此看来,是不是学艺术真的就是自寻死路呢?也并不见得。

在艺术生就业困难的大形势下,如何让自己更好的就业,成了艺术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其实,艺术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应该看到,与基础学科相比,艺术生平时有更多机会做兼职,所以艺术生在校期间完全可以利用兼职的优势,多培养动手能力,了解社会对艺术生的需求,早为就业铺路。此外,艺术生要注意保留平时的作业或好的作品,这对找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目前的情况看,艺术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进入企业和公司工作。比如设计专业,毕业后一般进入设计公司工作。另外,毕业生完全可以自主创业,而且艺术专业灵活多样的特点决定了比较容易创业。不少艺术毕业生自己注册成立了设计工作室,从事广告牌设计、广告制作等一系列业务,也是就业的渠道之一

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是重点发展动漫产业,山东省更是力求在几年之内发展为全国的文化大省,在动漫产业方面颁布了许多优惠的政策。这对于艺术生特别是学设计和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只要掌握3D和玛雅就可以混一口饭吃。同时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断上升,人们需求更多的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享受,家居的设计也就成了重中之重。装潢,室内设计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

从艺术毕业生本身来说,也存在着问题。艺术生青睐于自由职业,拥有自己的事业。很多艺术生选择了“北漂”、“独自闯荡”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一些时尚类专业的毕业生多会选择自主创业,如一些绘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不愿进入固定单位,而喜欢自主创业或成为自由职业者,这样不仅能自己安排时间,同时也能获得较高收入。音乐表演、舞蹈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些人会组建自己的表演团体或者成立公司。这种工作方式,虽然自由,也令人羡慕,而且某所高校招生办主任李强老师也说“艺术类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的就业不能定格在有没有和用人单位签约,很多艺术类毕业生选择自己做事,自己工作的方式,其实这也是就业。”但是,真正成名的人不多,大部分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甚至成为啃老一组。

并且现在很多人对艺术类学生多少都有些误解,认为艺术类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一般他们的交际和人际圈相对来说较广,所以看待问题的眼光和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相比之下,他们不容易安于现状。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艺术生也要放下姿态,认认真真的工作。

根据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供学校或同学们参考。

1.大学生自身情况的思考

1)尽早给自己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应该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的指导,而不是等到大三,大四。同时,大学生自身更应把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认真按规划执行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具体的步骤可以有: ①客观认识自我。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通过自我分析,根据优势,推断自己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找出其中偏差,提高自我。②明确选择方向。大学生要明确自己该选择什么职业方向,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四项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来定,即选择自己所爱的原则、择己所长的原则、择世所需的原则和择己所利的原则。③规划未来。职业道路选择与自我提升发展计划,必须制定一个详尽的自我发展规划来匹配职业道路选择,使自己提升。面对发展迅速的信息社会,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及社会发展趋势,把理想目标分成若干可操作的小目标,灵活规划。

2)接受客观现实,适当调整就业预期。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竞争的加剧必然会冲击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大学生必须认清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接受现实,适当调整就业心理预期。

3)全面认识自我,找准求职定位。大学生应该对自我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要客观全面的分析自身能力与职业兴趣,一味地追求“高就”难以实现就业,而盲目“低就”也不利于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4)增强自身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渊博的知识,灵敏的反应,良好的职业素养。二要培育和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比如过硬的操作能力、出色的口头表达、多学科的复合型知识等。

2.经济形势对就业的思考

1)积极主动,“早”字当先。早预期,早行动。前期预料不足使得不少同学在求职中非常被动。据权威人士预测,金融危机仍在蔓延,远没有停止。这也给来年求职的同学很好的启示,凡事要做好准备,早打算,早行动。

2)提高形势分析能力,注重收集信息。今年的就业机会比往年有所减少,此时,分析形势,收集信息的能力不可或缺。学校论坛,学工网,以及JOB网都有大量的就业信息发布,同学们要学会从这些信息中收集与自己求职相关的内容并加以利用,同时,可以作为判断形势或者直接进行求职的资源。

3.学校培养模式的思考

1)加强实践教学投入,促成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从理论教学转变,要求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做法上可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校内大力建设实践性团队活动,兴办科技产业,专门工作室等,在校外建立合作教育体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2)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真正自主创业的学生极少,2007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不足1%。除了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知识能力的原因外,学校和政府的工作也有待提高和改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IT行业等新兴产业里,今天学到的兴许明天就会被“刷新”。所以,硕士生贬值了,而一些“没多少文化”的高级技工却炙手可热。博士也在贬值,在很多企业,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薪金呈金字塔倒挂的格局。所以,尽管拿到毕业证书了,你还得不断的学习,才能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说着说着后学历时代就这么来到了。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重新制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

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下载201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最新毕业择业就业形势分析(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给毕业就业择业创业的人

    邱建衛在金正集團培訓中心的演講 (注﹕本專題曾為北大、清華、复旦、中大、華工等20所大學做過專場演講,四年來本講稿已被多家主流媒体刊載,被數万職場人員下載复印傳閱,激勵起無......

    毕业求职不妨先就业后择业

    帮助应届大学毕业生提升就业力首场讲座,昨日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两位人力资源专家为近500名学生带来了实用的应聘技巧及职业生涯规划课题。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告诉大学生:“如......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

    201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

    环境工程就业形势分析

    环境工程就业形势分析 2012-05-09 15:57:21| 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步入21世纪好多年,以前老听老一辈的人说,当个大学生不但好就业,而且工资、待遇也好。可是,随着教育的......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宜宾市2015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2015年1季度宜宾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9.29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比全省高出3.2个百分点,居21个市州第7位,如期实现了1季度良好开局......

    2013年就业形势分析

    形势与政策作业 2013年就业形势分析 2013年就业形势分析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2013年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