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第二学期--小题
第八章
1.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判)
2.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c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d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e社会保障制度f个人制度。(多选)三大制度,两大体系
4.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5.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选择)
6.(多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7.(多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8.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9.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判断)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是所有制经济基础不同。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选择)
1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劳动是谋生手段。
13.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选择)
14.实行这个大政策,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15.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多选)
16.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7.(多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8.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
1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中心环节、物质基础)、生活宽裕(目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素质的反应,要求)、村容整洁(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政治保证)。
2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多选)
21.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选择)
判断
1.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而不能简单的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
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第九章
1.(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党政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问题)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基层民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多选)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党的领导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5.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单选)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现实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做好现实形式。(单选)
8.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和立法机关(多选)
9.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10.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胆敢相照、荣誉与共”。(多选)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的重要形式。
12.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团结和民主。
1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10.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1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12.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第十章
1.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4.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只有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6.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7.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民族精神有哪些?时代精神有哪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名族气质的总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10.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11.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第十一章
1.田园牧歌、乌托邦、福利社会、D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77)
2.(多选)a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b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C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6原则: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的工作方针。第三。坚持改革开放,是„„的主要动力。第四,坚持民主法治,是„..的重要保证。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的重要条件。第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是„..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判断:和谐一定稳定,稳定不一定和谐
第十二章
1.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多选)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决反对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
3.“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4.胡锦涛提出来的“四个决不”和《发分裂国家法》两者结合,使我们掌握了反“台独”斗争的主动权。
5.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6.“四个决不”是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判断
1.香港和澳门是被外国势力侵占后实行殖民统治,沦为外国的殖民地。
观点错误,香港澳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他不是殖民地,是外国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
2.台湾和港澳问题的性质相同。
观点错误,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李艾的问题,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港澳问题是外国侵略造成的,是外交问题。
第十三章
1.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与1985年提出来的2.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3.当今世界两发展趋势是A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B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4.经济力量是国家实体的基础
5.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6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
7.1953年12月,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
9.中国坚定不移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
10.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立足点。
11.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判断
1.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观点正确,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2.经济化是一把“双刃剑”。
观点正确,他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3.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根源。
观点错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发展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第十四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根本力量。(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多选)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选择)
4.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5.(多选)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6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a.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b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7.(多选)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A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B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C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8.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是“三个提供、一个发挥”a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最重要)b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C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d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挥重要作用。判断
1、工人阶级队伍发生变化改变了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本命题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但是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2、知识分子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代表。
本命题错误。知识分子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社会群体,是工人阶
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证明,但不能离开工人阶级整体来讲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
3、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有限,所以我们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
本命题错误。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从根本上讲,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第十五章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多选)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选择)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选择)
4.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5.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系统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6.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两大历史性课题。(多选)
7.毛泽东提出来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
8.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害是脱离群众。(选择)
9.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
10.在新的发展阶段,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多选)
11.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选择)
第二篇:毛概第二学期复习提纲
2010年下半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1.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什么经济体制?当初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它发挥过哪些积极作用,又存在哪些弊端?P178、P179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它是何时明确提出的?182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P182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P183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哪二者的结合(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是坚持什么)?P184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184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什么?P186、187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 P187 9.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特征P189
10.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范围)、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范围)P189、191 1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P189 12.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P189 13.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P190
14.如何对待非公有制经济?(提示:鼓励、支持和引导)P191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P192 16.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什么?P194
17.生产要素分成哪两大类?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哪三种类型?P194、195 18.谈谈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 P196—200
19.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内容?我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P201
20.谈谈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及其如何促进(意义:P201—203;如何促进:P203—216)
2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P208 22.新型工业化道路P208
23.我国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P210 2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P211 25.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什么发展阶段? P211
26.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什么关系?P212 27.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P213
28.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213 29.什么是市场经济?P217
第9章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什么?P220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P220-221 3.我国的国体、政体是什么?P222、P224 4.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什么?P223 5.人民民主专政的鲜明中国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P223
6.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最高实现形式、最好的组织形式)是什么?P224、225
7.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有哪些重大进步?P227 8.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什么?P228 9.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P228 10.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什么?P229 11.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主要职能是什么?P229 1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什么关系?P230
13.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制度模式)是什么?P231 14.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什么?P231 15.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233 16.中国有哪五大民主政治制度?P222-235 17.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P236
18.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237 1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P241 2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p243
2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提示(有„„句均来自教材): 1.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享有的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由于„„丰富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形式。P243 2.P244第三段
3.我们强调„„高度重视。由于„„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人权与国权相比较,国权更重要,因此,我们同第三世界国家更加重视国权。P245 4.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P246最后一段
第10章
1.什么是先进文化?P248
2.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示:三句话)P250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P251
4.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是什么?P252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原则(提示:五句话)P253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256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P256-261
8.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什么)P26第11章
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内涵、总体特征、总体要求)?P277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简要)P278-280 3.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简要)P281
4.怎样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示:熟悉P284-290中的1、2、3、4、5、6标题,以及标题下面的第一段内容)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p284 第12章
1.在祖国统一问题中,什么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P294 2.香港、澳门回归时间P306、307
3.“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P305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P302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P302、309 6.反“台独”斗争的总方略是什么?P309 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P303
8.台湾问题产生以来,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哪两个重要历史时期?P29第13章
1.当今时代主题是什么?P316 2.什么是世界多极化?P320
3.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是什么?P327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327
5.中国一贯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其宗旨是什么?P334 6.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P331 7.我们坚持的外交工作布局是什么?P333
8.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原则)?P330、331 9.世界格局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趋势P320
第14章
1.如何理解在当代中国“人民”这个范畴?P336 2.在我国,哪个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P336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什么?P336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哪些新的主要社会阶层? P341 5.何谓“四个尊重”的方针?P342
6.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348 7.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P348 8.党的宗教政策是什么?什么是政教分离?P349
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军事战略方针、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P352、353、3
54第15章
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p364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p366
3.为什么中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p367
4.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什么?p371 5.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p375
6.什么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党必须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p376 7.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什么?p361 8.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怎样得来的?p366 9.为什么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第三篇:毛概第二学期复习资料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
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
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其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要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实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是什么?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6.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7.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8.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党的理论创新也在不断加快。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实际,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针。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科学界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现社会和谐必要的思想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现实实践途径。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生活的根本价值导向,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具体体现。
9.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10.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党中央还明确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丰富内容,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
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分别反映了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1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一国
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1)一(具体来说,“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 个中国。这是“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和平统一的基础。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 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 自治权。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自治权。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积极促进两岸“ 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 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坚决反对任何“ 台湾独立”的言行。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 第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 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 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 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 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 良后果。第四,“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5.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中国将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打击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16.新世纪对台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1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共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18.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保证的,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建立起来的领导地位和威信,靠的就是我党能够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的改进领导方式,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党现在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前发展,我们面临的任务就越艰巨,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越复杂,要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19.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首先,从党执政以后的全部活动来看,党的最根本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都是围绕着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来进行的。其次,从党执政以后的自身建设来看,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牵头管总作用的。第三,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的沉痛教训一再告诫我们,执政能力建设是决定执政党生死存亡的一项根本建设。坚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要求我们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20.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完成其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第二,这是我们总结世界上很多大党老党执政的兴衰历程所得出的历史性启示。第三,这是中国共产党保证其执政地位,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四篇:毛概大题(第二学期)
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
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 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3、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论述: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
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5、评价政治结构、政治政策好与否的标准(判断国家政治制度的标准):第一
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6、由毛泽东想出并由周恩来提出来的“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
于中国。“四目”为:⑴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⑵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支付;⑶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⑷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7、2005年3月4 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提出的“四个决不”和《反分裂国家法》两者结合,使我们掌握了反“台独”斗争的主动权。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9、中国的特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
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0、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这是为什么?
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㈡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11、怎样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同十题的3)
12、对创新的理解?
自主创新,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由自己来创新,而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学生要做创新的主力军:要有创新思维;渊博的知识;实干的精神和动手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
13、和谐社会构建重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化教育结构。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要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
要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的发展,有利于进行文化的衔接。军事上:做美国方面的工作挤压台湾领导人,在个重大方针。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上,但不放弃使用武力防备,威慑发展关于台湾问题,和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平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支持台湾的积极活动,有效的帮助台湾解决关于发展的障碍,和谐劳动关系。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关注台湾的发展问题。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值,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资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就业。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14、分配不均问题如何解决? ㈠①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②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③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允许一部分人生活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④实践证明,“先富带动后富”这一新的认识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⑤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⑥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只有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才能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其他人一起为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而努力。把“共富”作为重点,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发达地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问题,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保证了我们的发展结果始终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原则。⑦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缩小收入差距,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有效调节过高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⑧针对原来分配领域平均主义严重影响效率提高的情况,为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⑨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5、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 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变化,适时制定了对台方针政策。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过程。②从政治上,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③从经济上,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④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⑤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⑥在我们党对台方针的政策的推动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对台工作取得了进展。我们把蒋介石集团控制区域压缩到了台、金等地区,彻底打破了“反攻大陆”的幻想:坚决粉碎了美国“华夏而至”;尝试了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实现了中国与许多国家邦交正常化,确立了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文化交流方面:让姚明等明星们进行互访互动,使两岸的文化有更好的交流机会,带动两岸
第五篇:2012-2013第二学期毛概实践作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作业请同学们利用暑假通过社会调查,在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的同时,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积极主动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写一篇3000字的实践调查报告.一、参考选题
1.结合“中国梦”这一主题,谈一谈在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梦想变迁。
2.当地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3.从限制“三公消费”谈我国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
4.从“光盘行动”谈谈对你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解。
5.和谐社会建设问题调查
6.结合“富士康十连跳”的教训谈谈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
上述选题为同学提供实践和调研参考,同时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方式的创新.二、书写要求
1.文体必须是“调查报告”,不能写成其他文体.2.须注明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范围和主题,以及调查的主要方法.3、须将调查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合逻辑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4、须针对调查得到的事实,提出具有见地的看法或建议,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发挥社会调查报告应有的社会价值.5.社会调研活动可以由几个同学共同参与和组织,但最终的实践报告只能是各自写作、单独提交.6.必须是手写稿,字迹规范,字数2000-3000字.(本科生3000字,专科生2000字)
三、调查报告交稿的时间、形式
下学期开学第一周周三(9月4日)由各班班长收齐,清点报告份数,并按学号排好后交至任课教师办公室,逾期计作不合格,无学分.409办公室(朱莉、薛章林)、411办公室(吴家华、刘玉婧、陈世海)、414
办公室(胡圣知、许东波)、416办公室(孙运玲、赵欢、张沙沙)、417办公室(赵玮玉、袁国贤、彭伟)请交任课老师相对应的办公室,办公室位于7号楼。
四、成绩评定
1.分为优(≧90)、良(≧80)、中(≧70)、及格(≧60)和差(≧40)五个档次.2.凡是直接从网上下载,或简单拼凑或抄袭者,一律评为“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