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凡达看美帝国主义之将倒未倒★

时间:2019-05-13 13:1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阿凡达看美帝国主义之将倒未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阿凡达看美帝国主义之将倒未倒》。

第一篇:从阿凡达看美帝国主义之将倒未倒

从阿凡达看美帝国主义之将倒未倒

美国开年巨制《阿凡达》带着好莱坞大片一如既往的铜臭横扫全球,在经济一片低迷的全球市场狂揽重金,真是赚得盘满钵满。这其中中国影友的追捧令我想起该片导演十四年前的作品《泰坦尼克》在当时中国的火爆场面。卡兄(James Cameron)也真耐得住寂寞,比家卫还不思进取,居然耗了十四年才重出江湖,当然高手就是高手,重出江湖之日,仍然能狂扫各路高手,宝剑出鞘之日,就是各路诸侯俯首之时,令影坛刮目相看。

俺也凑一热闹,为此片专办一会员卡(由于影院柜台根本是一票难求),居然只花了60大元就看了英文原版(两张票,嘿嘿,厉害吧)。160多分钟的强烈刺激对俺倒不像其他人那么强烈(后排有一中年艳妇当场呕吐,OMG!!不至于吧!)。整个影片令我想起了多个以前熟悉的场面,姑且称为与卡兄达到了文学上的“通感”效果。

首先,故事的主旨像极了18年前好莱坞另一狂揽十二座小金人的《与狼共舞》(当然也是凯文 科斯特纳登峰造极之作),只不过将《与》片中的印第安人换成了卡兄杜撰的外星球人而已。在此,强烈建议未看过《与》片的《阿凡达》影友们,特别是那些什么什么后的新新人类,Generation X把《与》片找出来看看,你会发现《与》片为什么会捧得十二座小金人,从画面(原生态,uncomputerized)到音乐(James Horner抄刀),再到情节的发人深思,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反叛与归属,文明与野蛮。当然,卡兄对特技的把控和对当代影迷口味的拿捏确实值得敬佩和学习,但他是不是也应该向凯兄表表致敬呢?其实,两部电影都表现出了对主流美国思维方式(American Mentality)的反思和反动,由此可看出美国文化人与政府(各时期)主旋律刻意保持的距离和批判精神。

从《与》片中白人与印第安土著的接触(历史真实)到《阿》片中私人企业彻底取代政府,动用国家机器攫取私人利益(还是能源,甚至到2154年还在抢能源,只不过抢到了外星球),肆意践踏唯美外星部落,这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作者对当下美国政府深陷伊拉克,阿富汗的隐喻。片中强大的军事机器为获取能源对部落轰炸,部落人四处逃窜,嚎啕痛哭,用弓箭对抗飞机的场面难道不是似曾相识的现实吗?(俺们的暴力拆迁和巴以冲突)只不过现实更加残酷,而且不会像电影中那样迎合观众的期许,弓箭和匕首最终战胜了飞机火箭。我真忍不住要引用国内某房地产开发商的雷人名言“全世界的鸡蛋联合起来就能打败石头吗?”难听,残酷,但是现实。卡兄娴熟地把握了观众的期求,可影片对观众的讨好只能让人们一时脱离现实的残酷。Anyway,电影院本是造梦之所。

再来说说特效。其实,卡兄对此早就驾轻就熟,看看他的《泰坦尼克》,《真实的谎言》,特别是前者,忽悠了不少人啊!这次当然更胜一筹,用上了最新科技,影片结尾长长的Special Effects名单说明了一切。不过,对于熟谙各款精美制作的网络游戏玩家而言,《阿凡达》只不过把他们平时看到的画面放大到了电影屏幕的尺寸而已。几个细节值得一提。一是辫子。卡兄为什么要给所有的外星球人加上咱们国人熟悉的辫子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记得n年之前在火车上碰到几个来中国旅游的背包族(Backpacker),他们人手一本厚厚的《China》让我很感兴趣,后来得知,该书由著名的Lonely Planet公司出版,号称背包暴走世界一族的圣经。我翻开该书后看到其中有简单的中文会话,配以卡通国人形象——全部留着小辫子!!当时我就极为愤怒,质问他们“Why?”可他们都笑着说“It’s funny for men to keep pigtails.”小事一桩,对他们而言,可我却不这么认为,西方主流的出版公司,旅游者心目中的圣经,为什么要把国人画成那个样子呢?也许我overreact,可这看似无意之举恰恰反

映出西方看待异族文化的视角(其实我们曾几何时何尝不是如此)。偏偏卡兄也给影片中的外星族人加上了辫子,巧合乎?惯性乎?二是辫子的功能。片中外星族人能用辫子与一切事物链接,而且研究人员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以此作为阻止破坏性开发的理由,当然对作为私人利益代表的“Paul”而言,科学家的发现无异于痴人说梦。看来卡兄居然懂得“万物皆有灵”的古老东方智慧,并成功移植到了片中。还有外星族人射杀猎物后的一番“祷告”——对亡灵的抚慰——完全是存在于中国部分地区的现实。有田壮壮拍摄的纪录片《茶马古道》为证。片中马锅头为不慎坠崖的马匹念经超度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其实,中国各民族都存在敬畏自然事物的传统和智慧,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只不过技术的力量迷住了我们的双眼。但愿《阿凡达》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男主角“杰克”(又是杰克,哈哈)从一名经过正规训练的US Mariner(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受军方命令执行与外星族人接触的特殊使命,最后居然成了“叛徒”。(这也使我想起了另一部同类主题的电影《Sleeping Dictionary》(中文译名:孽爱支那)两个身份,两个角色的冲突居然如此轻易地击垮了他多年接受的专业训练和思维方式,到最后公然违抗命令,到最后居然成了外星族人的领袖,率领各族反击上司,可说是大大的大逆不道。这一情节当然也凸显了卡兄的隐喻,如此唯美梦幻般的家园居然要被摧毁,别说外星族人不答应,俺们也不答应,你说是不?其实,卡兄更大的隐喻恰恰是美国超级霸主地位的动摇,当然,即使是地位遭到撼动,甚至被打败(电影中),别忘了,领头的还是一个曾经当过US Mariner的美国人,只有他能驯服“飞龙”,成为“Dragon Warrior”,从而得到所有外星族人的顶礼膜拜,进而惟命是从。即使是变成了外星族人,也还是用纯美国式的Kiss方式征服外星MM!唉!老大当惯了,要改,谈何容易啊!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

不管《阿凡达》投了多少钱,赚了多少钱,与俺们都关系不大,可这样一部全球这么多人追捧,由美国大导演拍摄的Megabudget(此词出自当年Time杂志对Titanic的用语)电影还是能让我们对当下美国人民的心态以管窥豹的。美国不乏描写不同文化碰撞的精彩影片,从前面提到的《与狼共舞》到近几年的《撞车》(Crash)到《通天塔》(Babel,该片导演为美籍墨西哥裔),等等。这些作品反映出的思考是严肃认真的,而且极为深刻。在美国这样一个种族混杂程度最高的世界一等强国,其所面临的不同文化,文明间磨擦融合的问题比任何国家都强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全球化时代下,各国交融冲突局面的具体而微之。美国电影界人士对这一主题的尝试和努力值得我们尊敬,但我们也看到不管是现实中,还是电影里,不同文化,民族,文明间的相互理解何其难也,甚至有时我相信Babel的寓言是真实存在的。其实,我们都只是沧海一粟,过眼云烟,学学天文学吧,或者看看Discovery拍的Fearless Planet(无畏的地球)吧!

第二篇:从阿凡达看欧洲文明史和人类未来

从《阿凡达》看欧洲文明史和人类未来

位于“半人马座阿尔法A星系”中气态行星“独眼巨人”中的第三颗卫星。和地球一样,她也是一颗蓝色的星球,有着海洋,陆地,大气层以及智慧生物。和地球不一样,那里的智慧生物“纳威人”不发展科技,不用为住房汽车而烦恼,他们都群居在一棵大树下。那里所有的生灵与星球浑然一体,他们彼此相爱,彼此互相尊敬,以一颗感恩的心,和爱的能量在传递信息,不断进化着。

而当人类登上潘多拉星球,则高傲的把纳威人称为土著,把纳威人的智慧当做无知,把纳威人的神灵视为莫须有。因为,人类只关心眼前看得见的利益。于是千里迢迢来到潘多拉的意义,也只在于从这里开采矿石拿回地球谋取利益。于是,人类开始对纳威人采取了一贯的手段,就像美国人对印第安人做的,欧洲殖民主义者对非洲人做的一摸一样。他们在这里开办了学校,教授地球语言,宣扬地球人的先进,纳威人的无知。地球人告诉纳威人,我们可以使你们变得先进。你们可以拥有,房屋,马路,汽车,华服,只要你们配合我们开采矿石。而就像印第安人,非洲人的回应一样,纳威人根本不需要这种东西。谁是先进,谁是落后?

《阿凡达》让科技成为了冷酷的杀手,所以在影片中我们是看不到这种科技是算在文明中的。文明是个太大的话题,我不能轻易为它定义,但我可以很明确的说它绝不是代表一个种族可以驾驭多少机器,就像影片中多处描写的纳威人的感应系统一样,科技其实是逐渐在消灭人的感应和心智的。机器和武器是抹杀自然和生命体的,而文明却是生命本身所创造的,可如今却被自己引以为傲的科技所毁灭,其实背后还是人类难以隐藏的贪欲。这同样让我想到了海子,他为什么会卧轨自杀,无非是想以行动证明:科技之轮是如何碾压生命体的。如今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剧中马尔斯上校等那群美国军官和开发商们侮辱纳威人为“野人”、“蓝猴子”,我脑中挥之不去的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次以文明名义而展开的掠夺和清洗。回想一下,欧洲人殖民美洲时,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和对玛雅文明的毁灭;英国人殖民澳大利亚时,对澳洲土著人的斩尽杀绝。这一切,和电影里的故事几乎如出一辙。电影里的地球人代表的就是人之所谓文明,电影里的土著代表了人之天地道德。地球人为了掠夺财富,唯我独尊,要把土著人赶走,赶不走就动用机械化的武器和推土机,强制拆迁,大开杀戒。文明之进展,人的贪欲、心机和粗暴,销毁了人类良好的天性和对自然的敬重。技术的先进和道德灵性的先进,孰为重要?电影《阿凡达》探索着这个主题,反思着西方文明的代价,反思着现代性的后果。那些看似落后的土著人,其实自有一套生存之道,不仅有效,而且相当的神奇。人与花草的沟通,人与动物的沟通,他们的狩猎技巧,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和道德禁忌,他们所熟悉的泥土气息,所掌握的天文历法,都已经延续了世世代代。虽然被地球人一相情愿地认定是落后的,但他们偏偏具有地球人无法想象的快乐能力和爱的能力。在“文明建设”的名义下,为了开发和建造“现代化城市、水电站和房地产项目”,土著人被驱逐、移民、拆迁,甚至不惜瓦解一个部落社会、灭绝一个种族群体;或者在“文明冲突”的理论下,用枪炮和资本把一元化的文明形态推广到五洲四海,并将之推举成为“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的模范地位。每一个时代和国家的强权者都在重复着这一罪恶。另一方面,也要反思欧洲殖民主义者的双重效应。的确如果没有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掠夺,我们现在可能还要给皇帝甚至是一个小官下跪。虽然我们可以说西方先进文明的掠夺自私而邪恶,但客观来说也带来了进步。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英国侵略印度的目的是把印度变成其殖民地,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也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阿凡达》的深刻之处在于“人类对自身文明发展进程的反思”,提倡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之间的尊重和理解。《阿凡达》并没有将“人类的文明原罪化”,文明是无罪的,而且是美好的,是所有人类都向往的,所以没有人会“仇恨现代文明”。就如“让您选择一辆宝马还是一辆破车,大多人会选宝马”一样,没有人会拒绝现代文明带来的方便的享受,但问题是这辆宝马车是怎样叫我们“选择”,是因为我们的落后用我们的宝贵的矿产森严资源来交换?是因为我们落后用我们的赖以栖身的生存空间来交换?还是因为我们的落后用我们人民的自由甚至是生命来交换。

倘若潘多拉星球真实存在,那么她与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是那么的相似。万年以前,我们也生活在茂密的丛林之中,依靠弓箭狩猎为生。地球母亲给了我们可以维持生命的一切,食物,氧气,水,头脑以及灵魂。可后来,只有人类想要的越来越多。人类杀死植物,不是为了制造工具。人类杀死动物,不是为了吃饱。最后,人类杀死了自己的同胞,只为了获取更多的自我利益。曾经遍布植被的美丽森林,被灰色的钢筋水泥取代;曾经纯净的大海,早已被人类弄得浑浊不清;曾经丰富多姿的植物动物们,已经濒临绝种。然而,人类不明白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曾经迷茫的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没钱不快乐,有钱依旧不快乐。大多数人拥有信仰,他们信仰传说中的人,并向他们祈求平安,避免灾难。

如果一个纳威人可以参观地球,那他一定觉得很好笑。因为他看到人类正贪婪的咬食着自己动物同胞的尸体,他们吃得越来越胖,胖到一屁股坐到沙发上,站都站不起来,索性他们开始思索自已生命的意义。因为他看到人类为了一种叫做金钱的东西,可以做任何事情。没有钱的人为得到钱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身体,做所有事情。有钱人为了担心别人抢走自己的地位,终日惶惶不安。因为他看到人类肆意破坏着地球,他们烧掉森林,盖起房屋,为了赚取金钱。他们把地球的血液从地下抽出,卖给别人,为了赚取金钱。欺骗,伤害,愤怒,恐惧,充满着地球。然而,当地球发怒了,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了,他们却虔诚的开始祈祷,祈求他们信仰的那个人可以保护他们。

可笑么?因为人类进化千百年来发展出的引以为傲的科技,在生命的哲学,宇宙的智慧面前,根本就是不值一提。也可以说,大部分人类根本就不是在进化。从穴居时代到现在,他们在退化。或者说,他们在朝负面进化。按照人类现在对自然的加速破坏,以及不断生长的负面情绪,人类根本到不了星际时代就会自取灭亡。越来越频繁的地震,海啸,就是地球母亲对所有无知人类的严肃警告。

当地球人嘲笑纳威人的信仰时,当蓝色的纳威人倒在人类枪口下的时,很多人说,何必太当真呢?那只是部电影。可是翻开人类历史书,我们看到什么?当500年前美国人登上南美大陆,拿他们的火枪瞄准印第安人时,当600年前欧洲传教士带着黄金的十字架走进非洲部落时,当70年前德国人以略等民族的理由斩尽杀绝犹太人时,当日本人把锃亮的刺刀插进中国人胸膛时,你们还可以不用当真么? 如果真的有潘多拉星球,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绝对可以毫不犹豫的发动战争侵略,文化侵略,使得生灵涂炭。

《阿凡达》是一面镜子。在灵魂树倒下的那一幕,你们可否意识到来自于人类自身的无知,卑劣以及邪恶?如果你曾落下眼泪,那是你的灵魂在对身体里的略根性坚强的控诉。你可否感受到那股黑暗的力量?它使人们变得罪恶。《阿凡达》中,卡梅隆把他自身对自然,万物的爱,装进了这部电影中。他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什么才是真正的交流;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什么才是真正的进化。同时,他告诫人类的无知与愚蠢。他唾弃人类肮脏的身体。于是,在这场灵魂洗礼之后,杰克最终成为纳威人在潘多拉星球上重生。从人口到文化的抹杀,何其惨绝人寰?他从基因到思想上最终与潘多拉的土著融为一体,说明了我们的世界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其实可以相互共存;其实我们虽然流着不一样的血,仍然可以相互友爱、并肩战斗!我们其实拥有同一个家园,同一个地球或者同一个宇宙!和平与合作,才是未来各民族间理应遵循的美好路线。

第三篇:从《阿凡达》看电影营销1

从《阿凡达》看旅游景区影视营销

2010年初,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的3D电影《阿凡达》给人带来一场精彩磅礴的视觉盛宴,当主人公杰克变身阿凡达后与女主角骑乘飞龙坐骑游荡在哈利路亚山之巅,但见云雾缭绕,白云飞渡,奇峰林立;放眼四望,层层叠叠的悬空独立石峰扑入眼帘,一挂飞瀑,雷霆万钧,更带给人们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而现实中的哈利路亚山——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袁家界景区乾坤柱景点通过与黄山景区的原型之争,进而更名哈利路亚山后,引发的国民的热议,国内的主要电视台、报纸、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参与,甚至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做了专题报道,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制片人Adrienne Mong一行三人对《阿凡达》悬浮山原型地张家界做了为期三天的风景拍摄和实地采访。在争议即将平息之时,人们发现,这场争议的最大的赢家就是电影《阿凡达》和我们的张家界、黄山。

有人计算,这次全国参与炒作南天一柱借《阿凡达》更名一事,给张家界创造了相当于1.5亿元人民币广告投入的效果,直接带来的效果便是第一季度张家界景区游客同比增长三成,而这种游客增长的现象还将进一步的延续,人人都希望到张家界来体验一下现实中的仙界梦境。

电影电视作为视觉和听觉艺术,能够与旅游者个人的社会心理特征,如经历、喜好、自我评价、家庭背景、生活理想等产生共鸣,从而 1

形成意动,这种意动能唤起旅游者的消费动机,再转化为考虑对象,最后转化为旅游行为。旅游景区借助影视作品进行营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影视营销的成本低。此次张家界借助《阿凡达》进行营销,首先用土记者挑战洋导演的阿凡达原型地之争吸引眼球,然后用乾坤柱更名哈里路亚山挑动国人的神经,继而引发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而在这过程中,营销成本几乎为零。

影视营销具有非对抗性。首先,影视的拍摄包含着主创和导演的创意,精美的画面便是现成的宣传片,影视剧对外景地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或是剧情给拍摄地的增色都是绝好的广告,依托影视进行营销,以电影绝美的拍摄技术、特效及剪辑效果做以宣传,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影视的宣传效果是潜移默化,编剧的设计及演员演技对情感的完整宣泄都会使观赏者感觉到身临其境,并从心理上极大的渴望自己也可以亲身体验,特技的应用、音乐、服装、道具的完美结合都将使影片拍摄地具有别样的魅力,并随着影视剧情节发展而在观赏者心中不断得到强化。在这个过程中,观赏者在心理上不会产生看见刻意促销的广告时所产生对抗性,而这种非对抗性将使影视拍摄地或影视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更容易得到顾客的认同。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中将张家界的一些著名景点穿插进故事情节中,并在动画主角的身世上设计了景点渊源,为张家界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很多因为看过这部动画片的孩子都开始缠着家长要到虹猫蓝兔战斗过的地方玩,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影视营销覆盖率广。电影电视也逐渐成为大众休闲的主要方式之

一,加上影视作品传播在地域上具有十分强的辐射力。影视拍摄和宣传事件作为营销筹码不仅有利于旅游目的地提升知名度,而且由于电影电视中的情节对其形象的加强而易记并具有持久的效果,尤其是经典的影视,经过几年几十年的大荧幕反复播放将会成就经典的旅游地和旅游方式,这方面最好的例证便是《罗马假日》,这部影片上映多年来,不仅罗马因此成为有美丽邂逅的梦想城市,而且,奥黛丽〃赫本在罗马城的几日游览也成了众多旅游者所选的旅游线路。

影视营销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旅游景区在借助影视作品营销的同时,影视作品也需要外景地的宏美来吸引观众,可以说,张家界绝美的风景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阿凡达》的辉煌。外景在成就影视作品的同时,影视作品也成就了外景的旅游业。

影视营销的魅力如此之大,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张家界景区营销进行新的思考。

第四篇:《阿凡达》之影院观影新时代

《阿凡达》之影院观影新时代

阿凡达剧情简介:战斗中负伤而下身瘫痪的前海军战士杰克•萨利(萨姆•沃辛顿 Sam Worthington 饰)决定替死去的同胞哥哥来到潘多拉星操纵格蕾丝博士(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用人类基因与当地纳美部族基因结合创造出的 “阿凡达” 混血生物。杰克的目的是打入纳美部落,外交说服他们自愿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从而SecFor公司可砍伐殆尽该地区的原始森林,开采地下昂贵的“不可得”矿。在探索潘多拉星的过程中,杰克遇到了纳美部落的公主娜蒂瑞(佐伊•索尔达娜 Zoe Saldana 饰),向她学习了纳美人的生存技能与对待自然的态度。与此同时,SecFor公司的经理和军方代表上校迈尔斯(史蒂芬•朗 Stephen Lang 饰)逐渐丧失耐心,决定诉诸武力驱赶纳美人……

这部卡梅隆耗时4年半制作,总斥资接近5亿美元打造的《阿凡达》不仅开辟了电影3D技术的新天地,是电影史上最为昂贵的作品。其带给人的视听感受也是划时代的。它将一度被家庭投影和蓝光高清DVD狠狠冲击的电影院们终于拉回到了影迷视线的焦点,一个电影史上的新纪元就此开启。本片荣获第82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艺术指导等3项大奖。用“开启好莱坞电影的崭新时代”来总结《阿凡达》,我想并不为过。

一、人的斗争

这共162分钟的故事里有探险、挑战、爱情,有大爆炸大冒险大动作,也有熟悉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有欲擒故纵的传奇剧式套路,并非完美。尽管如此,《阿凡达》情节本身的动人之处也足够余音绕梁。这份动人,来自于剧中尽管有些脸谱化,却又真实得可怕的正反面人物对比。头号反面人物上校Miles Quaritch是鹰派军事打击力量的代表,身先士卒骁勇善战,那真是男人中的男人,精英中的精英;但与此同时,他对一切外来文化物种都傲慢拮据、食古不化——这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狂人柯蒂斯·李梅

将军和“越战推手”的马克斯维尔·泰勒将军何其相似!而只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的SecFor公司经理Parker Selfridge尽管思维单调定势,在目睹Na'vi人家园之树焚毁时依然表现出了一丝难得的憾意。主人公Jake是在剧中发生人生观世界观转变的“开眼”之人,其天真流露与心灵成长的经历之动人自不必说,但比较天人合一的Na'vi公主Neytiri,还是后者的生命力更流光溢彩,就跟她生活的潘多拉星一样,生机盎然,比野草还要顽强。

当剧中上校Miles Quaritch称Na'vi们为“野人”,Parker Selfridge叫他们“蓝猴子”时,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则是《出类拔萃》一书中美国政府精英口中的东亚“黄色小人儿”;是中东的“恐怖分子”,是拒绝拆迁破坏社会和谐国家建设的“刁民“”贱民”。随着人类“天下万物皆为我有”的贪婪触角一点点伸入那么美丽的Na'vi家园,就好象我们自己的足迹在这个星球上不顾后果的肆意扩张一样,“愧而为人”是我能发出的仅有慨叹。但当我随着Jake的眼睛去观察体验那妙不可言的潘多拉瑰奇世界之时,跟着他体会重生、爱情、尊严和救赎,又不得不为身而为人的这份执著深感骄傲。我们复杂、矛盾,罪孽深重;但同时也单纯、脆弱,希望永存。

二、技术革命

今年早先体验过《死神来了4》的3D效果,不甚满意。画面纵深分层,与三维立体画效果类似,但并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阿凡达》开场仅几分钟,真正身临其境的效果便立时出现。Jake Sully从飞船的休眠仓中醒来,置身失重状态的宇宙飞船,为了表现Jake的悬浮,此时镜头同位滚动,而观影效果则是荧幕焦点静止,座位上的人——我自己——在飘!Jake成为“阿凡达”混血生物进入潘多拉星原始森林之后,那些丰富多样的草本植物似乎就在人鼻子底下,触手可及;Jake第一次看到一片倒置伞状的巨型多层红色花朵时,那些阳光般伸展的针叶花瓣几乎就覆盖着前面观众的脑袋,伸伸脖子说不定你也能碰到。更不用提那些漫天飞舞的“灵魂树”种子,它们像雪花,又像海洋中透明的水母,环绕着电影中的人物,也包围了屏幕前的每一个人,让你屏气凝神,让你目不暇接,让你彻底迷失在潘多拉星的奇幻迤逦世界中无法自拔。

这种因景致美极而造成的深切撼动,我只在第一次见到蓝水晶般清澈见底的加勒比海水时体会过,只在亲历海底珊瑚礁森林五彩缤纷触手可及的热带鱼群时感叹过,只在观看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之旅》穿越黑洞的神作时赞美过。在《阿凡达》中,卡梅隆把他亲手打造的潘多拉奇幻世界以体验的方式呈现在了观众眼前,这在电影史上绝无仅有。

为了能百分百的表现潘多拉这个奇绝的梦幻世界,卡梅隆使用了三项突破性技术:虚拟摄像技术、表情抓取,和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fusion camera system)。虚拟摄像机技术目前为止还主要用于3D虚拟世界游戏,比如《塞尔达传说》系列游戏,游戏者控制虚拟世界中自己的人工智能体,将人物行为信息实时双向反馈,人物所处的三维立体环境随着其动作位置变化实时发生变化。在《阿凡达》中,演员佩戴无数感应器进行“行动抓取”,电脑对抓取的数据直接进行处理,将其所代表的虚拟人物按预制比例直接显示在监控器上,从而使导演能实时观测虚拟人物与虚拟电子潘多拉世界的交互效果。

表情抓取指抓取演员表情的电脑图形技术。卡梅隆在洛杉矶的Playa Vista建立了一个比一般表演抓取工作室大5倍的专门舞台(the volume),安装了120个固定摄像头,全角度抓取演员表演的全部信息;扮演Na'vi人的演员同时佩戴一个特制的帽子,由一部微型摄像机详细记录其在表演中面部表情的一切变化。卡梅隆希望借此传输95%的演员表演和面部表情信息到他或她的数码虚拟人物身上。结果便是无比逼真的成像效果,观众完全无法区别真人与虚拟人物的交互。

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则是导演卡梅隆和数字摄像技术创新者,摄像师Vince Page共同开创的3D立体摄像系统。此系统使用两台索尼HDC-F950 高清摄像镜头,如同人的左右眼一样距离大约70毫米同时拍摄,随着人物距离镜头远近的变化自动调整左右两个镜头之间的距离,并将数据传回相应的EVS XT[2]成像处理系统进行合成,制造出

最类似人眼的立体景深感受。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如今已被广泛用于了不少3D电影的拍摄,包括卡梅隆自己使用同一技术拍摄的3D纪录片《深海异形》。

没有这三项技术创新就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潘多拉星体验,观众就不能切身体会那种神秘、迤逦、瑰奇,不能感受身骑龙鸟翱翔的速度、不能领会漫游夜森林的色彩,不能感知生命之树的呼吸与呢喃。而这一切的感受都是属于影院的,是确保故事逼真情感真切的关键。

三、新时代

导演卡梅隆在《泰坦尼克》之后沉寂多年,从2005年起着手筹拍《阿凡达》,四年半的时间里自己研发3D摄像机,搞技术创新。这位早年曾是卡车司机,受到库布里克《2001:太空之旅》启迪才走入电影界导演的蛰伏能力实在非同小可。

《阿凡达》的故事整体其实有点像《泰若星球》(Battle for Terra),有点像《天空之城》,又有点像《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和《风中奇缘》(Pocahontas),再或者《第九区》(District 9),同时还透着“圈地运动”、“殖民扩张”、“越战”、“拆迁”、“森林砍伐”等很多历史血案和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的残酷影子。这份左派的社会责任感,是让我在卡梅隆无以伦比的电影技术革命之外最佩服他的一点。电影中特意提到了人类“以恐怖主义对付恐怖主义(fight terror with terror)”和“预先军事打击”的野蛮残忍,这其实针对哪个政府什么现象,相信所有的观众都心知肚明。

毕竟,一部只有技术进步的电影只能停在电影学院的教科书上,却无法停留在影迷心里。像Michael Bay的《变形金刚2》那样的好莱坞电影,再多的技术投入,再炫的视觉效果,再复杂的打斗场面,也只是一场缺乏真情实感的噱头,徒增头痛。而卡梅隆的《阿凡达》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它空前的3D技术,不仅因为它无以匹敌的视觉效果,不仅因为它耗时4年半花费5亿的精心锻造,最重要的是它有良心,它讲了真话,它站在资本和权力的对立面,它让我们审视人类自己。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在电影永远的“生命之树”——电影院内进行。《阿凡达》让惨淡的影院电影重新焕发生机,影院

观影迎来又一个春天。

第五篇:从电影《阿凡达》透视导演的普世价值观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导演的普世价值观

一、卡梅隆的“普世主义思想”天定命运论

我们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普世主义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上的普世主义就是源于西方宗教基督教的《圣经》中所宣扬的“世人终将得到神的祝福,拥有永不逝去的欢乐”所以狭义的普世主义是以救赎世人为初衷而诞生的,它是普世主义的核心论据。而广义上的普世主义思想则是平等对待不同的人和种族,是活力和稳定的综合体。这种开放的思想在西方发展史的思想文化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早期的普世主义是宗教统治者借以捍卫“有神论”的宣传手段之一,它因为其宣扬的“各阶层都是平等的,人与人应当被同视”的思想,不仅对西方国家最初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将整个国家机构与国民之间的价值有机地综合,更将世人的思想通过人民意愿中的方式进行统一。普世主义是西方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美国文化发展在宗教的信仰上是欧洲文化的继承,这直接导致其文化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大的普世主义思想的影响。因为美国普世文化是在欧洲文化的基础上所发展形成的独立并适用于本国国土的文化形态与理念,所以它已经不是单纯的欧洲文化的分支,而是具有鲜明的美国文化特征的普世主义文化思想。虽然美国将多种的外来文化与本国的地质环境与人文历史因素相结合,发展成适用于自己国家的文化形态,但是其文化信仰中最为鲜明的依然是普世文化。(更多电影尽在)

西方宗教文化思想中源于基督教的一神信仰和普救论是美国普世主义的宗教根源,其中所宣扬的“世人平等、尊重民意、向往自由”的思想也正是普世主义所要表达的。

詹姆斯·卡梅隆是20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世界著名的好莱坞导演之一,他是1954年出生于加拿大的美国电影导演。因为在小时候便跟随家人到美国生活,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普世文化的影响,所以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有很多具有美国普世文化思想的影子。从表达对“自由爱情的向往”的《泰坦尼克号》到宣扬“爱与永恒”的《阿凡达》,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普世主义文化的深层思想。尤其是于2010年上映的《阿凡达》这部通过3D技术处理的科幻巨制,不仅艺术场景震撼眼球,剧情的构思安插更是阵容庞大但严谨合情。在这里,我们主要是对其近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阿凡达》进行分析,解说卡梅隆导演在影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普世主义思想,进而分析普世主义的整体形态。

二、电影《阿凡达》普世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阿凡达》是一部于2010年在美国上映的科幻巨制,它从上映之初就引起广泛的关注,更是在全球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成为当时媒体各界的热点议题。这部影片综合了科幻与魔幻两种不同的电影类型,开创了幻想类电影的新路线。在影片的主题上,更是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特点。

“上帝选民论”是影片所要传达出的主旨

“上帝选民论”最早是源于以色列人的民族自信心以及种族自豪感,他们相信自己是神挑选出的民族,认为神启示和带领了他们的祖先。后来美国将“上帝选民论”带入到本土,并将这种神选论的意向传达给人民,使人们心中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认知给美国套上了一种神谕的色彩。美国人借此将自己当成“上帝的选民”并试图将这种认知传达给全世界。詹姆斯便是因为受到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影视作品《阿凡达》中将其体现为“伊娃选民论”。

影片《阿凡达》中的伊娃是潘多拉星球中土著纳威族Omaticaya部落的精神领袖,是代表着鲜明的纳美人人性特点的一个普通人。在影片中,代表“大母神”theGreatMother的伊娃对族人来说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上帝一般的存在,她就像是万物的开创者,是土著纳威族的神明。詹姆斯·卡梅隆将“大母神”当做上帝的喻体,从而在纳美人心中创造出一个精神

领袖,当剧情发展到杰克·萨利(JakeSully)来到潘多拉星球,埃图康(Eytucan)是土著纳威族的部落首领,他的妻子姆亚(Moat)就是部落的精神领袖。他们两人是部落及族人的生活、信仰的引导传播者。影片中的代表伊娃的姆亚(Moat)守护着Navi族人所生存的家园树,但是外族人的入侵让他们的家园树受到破坏,所以他们在主角杰克的呼吁下做出了反抗,这也反映了伊娃姆亚对族人的守护。对整个剧情来说,伊娃是一个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物,她是一个精神信仰的转移,代表着人们信念的存在。这种神灵的喻体,在种族信仰强烈的土著纳威族族人心中具有十分神圣的地位。在这里,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普世主义思想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

《阿凡达》“伊娃救世”与普世主义“天定命运论”

“天定命运论”也是美国普世主义的一个价值信仰,最早由美国杂志编辑沙利文提出并阐述。它的核心内容是根据“上帝选民论”提出的,源于美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感而产生的,自己是上帝所选中的受到神灵庇护的生命的存在。这种神谕色彩浓厚的论据影响着美国人的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在经济上,它加快了美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政治上,它加速了社会自由与平等的构成。在这里,美国普世主义思想已经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文化影响世人,它将欧洲基督教的思想精髓吸收到本土文化中,得到新的思想文化产物,是西方普世主义价值意义的提升。美国普世主义不仅影响着美国公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世界文化,产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思想成果。

卡梅隆导演在执导《阿凡达》这部影片时,将主角杰克与好莱坞大片中常出现的正面人物区别开来,让他代表着整个地球上的人们对正义与公正的向往,片中的角色对话全部采用了美式英语,并且将地球上所有的种族都归纳为一个统一的群体——地球人,这是影片导演对“天定命运论”的另一种体现方式。电影中在潘多拉星球上的各种族的部落首领都是由伊娃来选任,然后象征着外族的地球人入侵了他们的星球,影响了他们原本安定的生活。导演的普世主义思想也在这里体现——因为不能接受被改变的生活状态,在潜意识中有着强烈的“天定命运论”的种族优越感的部落族人始终认为自己是由主神伊娃选中的、被神护佑的民族,所以对外来的文化生活各方面的入侵有着极为鲜明的排斥。影片在一些细节上依然延续了美国好莱坞魔幻影片的经典剧情,将人类中具有贪婪本性的一类作为反派角色去设定,进而对地球环境进行深思,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部环保题材的影片。卡梅隆作为美国好莱坞最具代表性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大多具有浓厚美国普世主义思想,在《阿凡达》中,他更是巧妙地将这种情怀转移到潘多拉星球的人身上,但是主角萨利所代表的形象仍然是美国普世主义的体现。从普世主义的角度去看,我们可以将潘多拉星球人看做神选种族,地球人是这个星球的入侵者,那么作为主角的杰克·萨利则承受了英雄与间谍两个双面的角色。作为影片的主角,他在受到潘多拉星球部落公主的感化之后得到了自我人性的救赎。“众生平等观”在潘多拉星球人眼中的重要

电影《阿凡达》所表达的主题是普世主义不变的内容,即存在的生命都应被认可。影片中的纳美人正是具有普世主义思想的价值观,认为存在的事物能够被发现就有被理解认同的价值。所以影片中在潘多拉星球上生活的种族虽然很多,但是他们对生命的平等和尊重却是没有分歧的。电影进行到伊娃将妮特丽派去解救刚刚进入纳美人的活动领域并遭到攻击的杰克时,她也为伤害到毒狼的行为感到愤怒。纳美人也是因其纯善的本性而能够在最后原谅并相信了杰克,并得到双方的救赎,保护其生存的家园。这是导演通过潘多拉星球宣扬的普世主义思想价值观的体现。

三、卡梅隆其他影视作品中普世主义的体现

在普世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的作品大多受其影响而带有或多或少的普世主义文化色彩。詹姆斯·卡梅隆就是这种思潮影响下诞生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风格具

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其影视作品依然流露着或多或少的普世主义思想。下面,我们在《阿凡达》之后,分析其在不同时期创作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中所流露的普世主义思想。

《泰坦尼克号》

这是一部浪漫动人的爱情史诗巨作。主要讲述了在灾难背景下的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影片以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的沉沦为背景,通过女主角Rose的讲述回忆了这段关于穷小子与富家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彼此并相爱,在空间有限的泰坦尼克号上创造了无限的爱恋。在泰坦尼克号上,人们根据社会地位住在不同的船舱中,这是对社会尊卑贵贱不同对待的缩影。但是住在低等舱的杰克却与不同世界的住在上等舱的Rose擦出了爱的火花。影片中代表社会底层人民的Jack是一个乐观勇于面对生活的大男孩,他不怕身为富家小姐的Rose的家人的嘲笑,不因为生活贫困自卑,向往浪漫的美好的生活,而身为富家小姐的Rose厌倦腐败的物质生活,向往自由、平等,这是美国普世思想的体现。他们代表着美国普世主义“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观,他们的性格中就带有美国普世主义的精神文化。

《终结者2》

除了两部在票房上轰动全球的好莱坞巨制电影,导演卡梅隆的早期作品《终结者2》也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终结者2》是由当时的美国著名演员阿诺德·施瓦辛格领衔主演,影片中的T-800是被赋予人性的来自未来世界的机器人,他的存在具有浓郁的“上帝选民论”色彩,他改变了约翰的无知叛逆并与其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在其接受扮演约翰父亲的这一重要任务之后,故事开始走向正轨,影片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他与约翰告别时感人至深的场面。在这部早期影片中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独有风格就已经初备雏形。影片中的约翰·康纳是被上帝选中的领袖人物,他是无法战胜的存在。这也是美国普世主义中的“天定命运论”的体现。

四、结语

作为美国思想文化根源的普世主义,是西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它在与美国本土结合与适应下生成了具有其鲜明特色的独立的思想文化,这种思想影响着美国人民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甚至加速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普世主义更是因为它代表着人们所追求的“平等、民主与自由”在世界被广泛议论。

下载从阿凡达看美帝国主义之将倒未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阿凡达看美帝国主义之将倒未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