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语系成功举办“青春与祖国共奋进”2013年元旦晚会
外语系成功举办“青春与祖国共奋进”2013年元旦晚会 12月21日晚7:00,外语系在我校锦绣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了系2013年以“青春与祖国共奋进”为主题的新年晚会。院办公室主任韩永清,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张宇翔教授,党总支副书记穆娟,校团委何晶晶、于君老师,外语系辅导员老师,各院系学生会主席及广大学生一同观看了晚会。
伴随着倒计时5、4、3、2、1的口号声,晚会拉开了绚丽的帷幕。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穆娟做了热情洋溢的新年致辞。向到场的领导老师及同学们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总结了过去一年里该系取得的成就,对该系在各项活动中的优秀表现给予充分肯定,感谢学校各相关部门的指导,感谢该系师生的大力支持和团结协作,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以积极的姿态,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的评估,促进学校的飞跃发展。最后她向全系学生、教师老师和学校送上了最美好的新年祝福。随着音乐声响起,活力四射的歌伴舞《红旗飘飘》舞动开来,碰撞出晚会绚丽的华彩;器乐合奏《春到湘江》、歌曲串烧、街舞等节目精彩纷呈,为大家带来一场饕餮盛宴。青春动感的舞蹈《Fire》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诗歌朗诵《我爱你中国》表达了合师学子对祖国的热爱。小品《大话三人行》更是调动了现场的气氛,high翻全场,将晚会气氛推向高潮。中场的“外语系学子异乡传递祝福”让我们身临其境,身在台湾、泰国和美国游学的外语系学子献上了他们对母校的节日祝福,让大家在寒冷的冬日里倍感温暖。黄梅戏《天仙配》更展现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舞蹈串烧以及倾心打造的模特秀更让人眼前一亮,场下观众连连叫好。
整台晚会持续了近两个小时,节目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活泼,充分展现了我系学子积极向上,多才多艺的精神面貌,歌声飞扬,舞如绚烂。我们也相信外语系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第二篇:青春与祖国共奋进
青春与祖国共奋进
聆听90年来风风雨雨,感受中华民族奋斗之路
一、中国共产党党史
九十年岁月峥嵘,中国共产党引领亿万华夏儿女除旧布新、建功立业。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序幕。同年,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毛泽东在大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战略思想;秋收起义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割据”的指导方针。1935年1月15日在贵州遵义召开的遵义会议,进一步纠正了王明“左倾”主义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领导;同年在陕北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御日寇于国门之外。1945年中共七大,决定废止国民党***,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此东方雄狮重新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亿万华夏儿女步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党是我心中最亮的灯
1、党旗引领成长
建国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中国迅速迈入全面发展的正轨,共产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然而,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会有波折,可能走弯路,我们的党和国家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前进中的弯路。在这关键时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传来了福音,以邓小平为首的共产党人力挽狂澜,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行了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短短2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迎来了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圆了几代人的统一梦,新中国迈入了腾飞的历史进程。当这些盼望已久的民族心愿一一实现时,亿万人民的心潮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谁不为之高兴,谁不为之自豪呢?谁又不为拥有一个让世界括目相看的共产党而感到荣幸呢?今天,我们伟大的党已经走过了九十个光辉的岁月,九十个风风雨雨的春秋,在历史的长河中记载着共产党人近一个世纪的艰难历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从冰天雪地的漠河,到阳光灿烂的南海;从璀粲夺目的“东方明珠”,到巍峨庄严的布达拉宫;从麦浪滚滚的黄河两岸,到稻花飘香的长江流域,长城内外、举国上下何处不是洋盈着欢乐的海洋,何处不是绚丽多彩的焰火照耀着节日的盛装,每个炎黄子孙无不为之激动,一脉相传的中华儿女用载歌载舞的传统高歌着党的颂歌,抒发对伟大的党向往的激情。
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整。90年,岁月轮回,辉煌又再次降临在这片当年屈辱过的土地。中国共产党迎来了90周年华诞。回顾中共走过的历史,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浮现在我们面前:南湖画舫先贤们谈笑风生、指点江山;南昌城头红旗飘扬、号角嘹亮;长征路上四渡赤水、翻越雪山,会师陕北;延河之滨、宝塔峰顶,见证抗日战争的卓越功勋和共和国站立起来、阔步前行的丰姿;更有那宜将剩勇追穷寇、雄师百万过大江的豪情和壮志……
如今,历史的巨轮已经迈入了21世纪,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正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辉煌的美好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一个年轻而有充满希望的政党,在新的世纪,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一个新的诠释——永远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永远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永远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一切无不昭示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真理的历史见证。中国共产党———中国拥有你,有了一个光明的前程,我们拥有你,便有了一个不舍的信念、不弃的追求。
我作为一名公民,为生活在这个时刻为人民谋求福利的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感到荣幸、自豪,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如何发挥个人作用,在我们伟大的党领带中华民族迎接着巨大的挑战,担负着历史重任的时刻,我更有一种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任重而道远,我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前进,为人民、为社会作出一份奉献。中国共产党———你是一盏明灯,永远驻留在我的心中,指引我坚定不移地做一名共产主义的忠实追随者。我们的党是一座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丰碑。是否记得,曾经只有士豆、白菜的餐桌,如今已是碟盘罗列,鱼肉俱全;是否记得,曾经是青一色的蓝布褂、绿军装,如今已变成纷繁绚丽的时装、晚装,甚至另类装;是否记得,曾经是高档电器的电子管收音机,如今已变成了家庭影院、DVD;是否记得,曾经是可抵万金的家书,如今已变成了方便快捷的电话,甚至电子邮件。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而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使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全国人民有了更强的凝聚力。我们不会忘记,1997年6月30日,那不眠的一夜,那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我们不会忘记,1998抗洪时,那些奋不顾身,跳入急流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涛涛洪水的党员和战士;我们不会忘记,当神舟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充满自豪的那一瞬间。这是国力的象征,这是民心所向,这是科技的发展。我想说,我们国家正作为一个经济巨人,崛起在世界东方。我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三个代表”、“两个务必”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一定会实现民族振兴。
回眸历史,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放眼未来,我们还要迎战暴风骤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西方敌对势力的眼中盯、肉中刺。他们亡我之心不死,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不会改变。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方面的斗争将是长期复杂的,有时甚至会是十分尖锐的。我们不幻想“紫气东来”,我们更不乞求别人的施舍和恩典,我们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尽管形势的发展常常是变幻莫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突发事件还会随时向我们袭来。但我们坚信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定能够带领我们闯激流,绕险滩,把握中国革命航船的大方向,力挽狂澜,化险为夷,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
2、才智服务社会
1949年,中华人民中和国成立了,炮火的摧残,外国的入侵,成立之初中国一贫如洗,而在这短短90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这两个字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们所知道,所认识。
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变出来的,而是几代人为之拼搏,为之奉献,用他们的才智拼凑出来的,他们为了祖国事业的发展,不怕苦,不怕累,深入需要他们的地方,用他们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无怨无悔的奉献出来的,我们的祖辈用他们的双手为祖国创造出里无限的价值,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的我们,幸福的生活在先辈为我们打造的幸福生活中,现在的我们长大了,不在那么的幼稚了,不在那么不懂事啦。年轻的我们开始结成他们的使命,开始去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在这个看似和平的年代,我们不能安逸的面对,要充分认识当前国际问题。
3、青春奉献祖国
作为新时期,新时代的军事院校的一名学员,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一种出自内心的荣辱感和使命感。身穿绿色军装,臂袖上挂着中国武装警察的臂章,肩扛神圣使命。
做为祖国年轻的建设者,现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做为新时期革命军人
三、永远跟党走
九十年岁月峥嵘,中国共产党引领亿万华夏儿女除旧布新、建功立业。中国共产党永远是我们心中最亮的灯,我们会永远追随党的脚步,永远跟党走,
第三篇:与祖国共奋进
与祖国同奋进,和城市同发展
从2008年年初的雪灾到5.12汶川大地震,再到北京奥运会和“神七”飞天,2009年的祖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和澳门回归十周年,2010年的玉树地震到现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我们拥有太多太多的感动与自豪,我们的祖国在奋进,我们的城市在发展,如今,党和政府正在千方百计地安排好人民的生活,解决矛盾,建设和谐社会。我们生活在这温暖的祖国怀抱中,我们感受着中国每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怎能不从心底发出由衷的热爱之情。祖国的命运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城市的发展与中国的富强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贡献与奋斗。
在北京奥运会上,从环境到赛事组织再到志愿者的服务,东道主都做到了无可挑剔,特别是志愿者的微笑更是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民众,正像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得那样:中国举办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健儿更是不畏强手、奋力拼搏,夺得了最多的金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古老而又现代的中国。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两年之后,作为新兴大国、世界第三经济体的中国,再次表现了出色组织大型活动的能力,4月30日晚上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不出意料地令人叹为观止,黄浦江两岸的焰火与喷泉点亮了天空,令人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在六百六十座中国城市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最前沿,最能感受着其间所有冷暖。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到了2000年,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迁入了城市。到201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5%。城市的发展已经是祖国繁荣昌盛最重要的动力,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我们的城市是每个城市居民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为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大学生,一名年轻的共青团员,一名乐于奉献的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我时刻想着我能为祖国的前进与城市的发展做些什么,什么样去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所谓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富则国富,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难道就不应该为祖国贡献一些我们的力量吗?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们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在校的学生而已,报答祖国是那些有志之士们的事情,我们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这种想法实在过于幼稚,也许我们现在的力量还有些微薄,但我们能为祖国做的事也很多啊,比如绿化校园、美化生活环境,好好学习、立志成才,抑或是成为一名志愿者,保证各大盛会的顺利举办,为城市的发展做贡献。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努力的去做,而且持之以恒的去做好,我们就是在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只有祖国繁荣了,城市建设完善了,人民的生活才能富裕,才能更加美好。我们的生活水平才会得到改善,民族团结的力量才会更加强大!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叛祖国为耻。因此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尤其是我们年轻的大学生们都献出一棵赤诚的心来为祖国贡献我们的力量吧,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我们也要去做,我们就能与祖国共进步、与城市同发展,只有这样中华儿女才能崛起,我们才能奋进,我们的祖国才能强盛!
祖国在进步,城市在发展,一切美好的憧憬已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此时我想对大家说:“把握机遇,奋力向前,我们的决心是坚定的,我们的步伐是强健的,我们的声音是响亮的,让中华五千年的浩然正气在青春的火焰中燃烧吧,让神州大地的雄健国魂在青春的火焰中升腾吧,让我们爆发全部的激情,贡献所有的能量,为祖**亲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拼搏,为上海世博的成功举办共同奋斗!”。
口号:中国让城市更精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第四篇:与祖国共奋进
与祖国共奋进
各位老师,同学们: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曾经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我们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中学生,但只要是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做到与祖国共奋进。
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行动。古有屈原为国事忧愁,作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后投江自杀;戚继光奋力抗倭以捍卫边疆为己任,屡屡克敌
功垂千古;岳飞为保南宋全力抵金直至被奸臣污蔑也在所不惜;文天祥在被俘期间被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仍宁死不屈从容就义,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们成为民族英雄,为我们留下无限的动力引出学习的方向。现有邱少云被烈火上身却纹丝不动,最后在抗美援朝之战中为国捐躯;华罗庚、钱学森等一批有志学士为报效祖国在优渥的国外环境诱惑和强烈的阻止下毅然回到祖国,倾献自己毕生所学;姚明在NBA打球时却仍不忘在国家需要时回归国家队,在外媒的质问面前说下一句“因为我是一名中国球员”;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他的钉子精神一起,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他们在官场上没有显著的地位,却仍未忘记爱国,就像华罗庚说的:“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与祖国共奋进。
然而也有一些为人耻被人恨的行为。抗战之时有多少人叛逃祖国为日本做事,想自保却将自己的同胞杀害;十年文革之时江青林彪等组织借毛泽东身份之便残害国家有用之才和栋梁。他们哪一个得到了好下场,无一例外被人们唾骂嫌弃、甚至都不愿再想起。
21世纪,我们一起走过非典之难,扛过汶川地震之灾,同为北京奥远会的举办努力过,一起关注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并为其兴奋。近日,以日本的钓鱼岛事件,与菲律宾的南海争执,美国不断插足亚太局势不惜出动航母和最新武器只为震慑中国,重返亚太。我们都一样的愤怒想要抵抗,但我们是否应该为我们的爱国举动前冠以理智的形容词,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团结而功不可破绝不分裂。近年来少数青少年的爱国意识也逐渐淡化,我们是否应该更加注意,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爱我们的传统爱我们的文化。
与祖国共奋进,我们责无旁贷。
我的演讲至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与祖国共奋进
与祖国共奋进
——黑龙江科技学院自强不息创业创新办学精神溯源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当科技人在“绝境”中苦苦寻找攀岩之路时,《中共中央、国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学校党委抢抓“高等学校可以到异地合作办学”的历史机遇,在调查了30余所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之后作出了“到哈尔滨寻找合作伙伴、扩建校区”的果断决策。在2000年5月顺利“兼并”了省煤校和哈煤研所、成功在省会伸出两支触角之后,命运之神把学校拉到了哈尔滨糖厂这篇建立与清朝末年、历经百年沧桑已告破产的废墟之上。从此,学校在上级没给一跳政策、国家没给一分钱支持、哈尔滨没有一个重量级人脉资源的情况下,怀揣着几代科院人迁校愿望,踏上了建设哈尔滨校区的征程在美丽的松花江畔播下了绿色的希望、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培育了红色栋梁、成就了金色梦想。
开弓没有回头箭
哈校区购地协议刚刚签订,学校党委就确定了“边规划、边建设、边融资、边办学”的战略。2001年春节刚过,当别人还沉浸在亲朋团聚、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喜庆氛围中时,时任党委书记宋长生和校长赵国刚同志就带领着哈校区筹建人、融资人踏上了开往哈尔滨的列车。离开了鸡西那片故土时他们不知有家,踏上哈尔滨新校区后他们不知有身,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发扬煤炭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顶风雪、冒严寒,住厂房、吃食堂,赶蚊虫、战“非典”,在一片荒草无人、垃圾成山的废旧厂区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号角。为了争取建设资金,融资人常年离家在外,天当房、车当床,把家安在火车上历经无数次的战战兢兢、大喜大悲,无数次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尽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确保了建设资金的到位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为了确保建设工期,筹建人宁可把嘴皮子磨破、鞋底子磨穿、车轮子散圈、腰杆子坐弯也要确保建设工期,不舍昼夜、没有冬春,白天穿梭于建筑工地,晚上在工棚挑灯研究图纸,年逾五旬的党委书记10次流下眼泪、两次昏倒在卫生间,有的领导心脏被压憋出病仍然靠前指挥,有的同志住在简陋厂房睡觉时耳朵被老鼠咬穿,可谓是“字字都有酒精味、行行都有车辙印”,确保了各项建设工程的如期交付使用。为了建设“阳光工程”,坚持严把“规划关、设计关、资金关、材料关、工期关、施工关、质量关、廉政关”,见车做到筹建办审计、学校审计、会计事务所审计和政府审计相结合,可谓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确保了“楼起来了、人没有倒下去”,也得到了省委巡视组、省财审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宣传。
团结山变玉 协作土变金
真是凭着这种不怕损害个人利益、不怕艰苦、不怕得罪人、不怕死、不怕越位、不怕冒风险、不怕挫折的精神,顶住了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在正常工作中不可能遇到的矛盾,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无法预见的困难,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完成了原糖厂遗留设备的拆卸和5.7万平方米旧厂房改造及包括教学主楼、信心中心(图书馆)、科技大厦、游泳馆等在内的新建工程。2003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学校主体正式迁入哈校区。2004年9月,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领导和省五大班子成员来校参加因“非典“而推迟的哈校区落成典礼暨研究生开办仪式为标志,学校建成了“规划科学化、功能现代化、信息网络化、后勤社会化、园林生态化”的校园。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正是由于对学校办学能力、水平和声誉的认可,全国三个之一的安全工程技术学院落户学校,国家煤矿安全培训基地、黑龙江省洁净煤技术研究中心也相继在学校挂牌;与奥地利MCE公司签订了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建设矿山机械制造培训中心项目协议,开创了黑龙江省内高校获得外国政府贷款、利用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资质的先河;在省政府的主持下与四大矿业集团签订了“对口单招、定向培养”协议为解决黑龙江省国有重点煤矿人才短缺问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千淘万里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在学校党政班子的带领下,以筹建、融资两支队伍为代表的全校教职工在三年多的哈校区建设进程中,高歌《国际歌》、《为了谁》和《爱拼才会赢》三首歌,抛洒汗水、泪水和学会,凝聚士气、人气和灵气,成功演绎了一步目标明确、信念坚定、历经坎坷、修成正果的现代版《西游记》,在美丽的松花江畔画了一个“圈”(建成哈校区),点了一个“点”(上了硕士点)。哈校区建设期间和学校主体迁移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时任国家煤矿安全
监察局局长王显政及省长张左己等领导多次到校视察,参观者无不为震撼和感动。时任省委副书记刘东辉认为这是“明智的选择、战略的决策”,副省长程幼东同志由衷地发出了“哈校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如此规模,确实很不简单”的感慨。受朱镕基总理委托、负责处理哈尔滨糖厂破产事宜的原国家轻工局局长陈士能同志在2004年初“故地重游”时感慨万千地说“科技学院的领导班子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使学校规模扩大、层次提高、队伍稳定,形成了“创业、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东北人有了这种精神和魄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有希望的。”省内外院校同仁无不为学校能“在一片落魄的废墟上,有一支遍体鳞伤的队伍,撑起了一片蓝天”而震撼。学校党委也因此多次被省委等上级党组织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在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黑龙江省精神文明办公室、教育厅、公证处、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的黑龙江省教育行业形象调查也对我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学校是我省地方高等院校的杰出代表,注重抢抓办学制高点,成功实现了异地办学;办学思想启发人,办学精神激励人,办学成就鼓舞人,办学口碑感染人,开辟了省内高校办学的新境界。
面对接踵而至的赞誉和评价,沐浴着攀越“绝境”后的鲜花和掌声,不甘平淡的科院人在认真总结过去办学经验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会给人以一丝喘息的机会,只有外延的拓展而没有内涵的充实绝不能够算作“山登绝顶我为峰”。唯有乘势而上,抢抓“黄金发展期”、规避“矛盾凸显期”,走由外延拓展向内涵充实的转型之路,确保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学校在高校一轮有一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求和谐:“蜕变”中腾飞
业绩令人鼓舞 成就催人奋进
历览艰难、曲折而又辉煌的创业历程,看到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空间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到欣慰和自豪,但改革没有止境、发展没有坦途。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社会与家长对高校的办学质量产生了质疑;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学校再一次处于风口浪尖;主体迁移后新专业、新教师、新学苗(“三表”学生)各占三分之二,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现实和潜在的风险„„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式,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面对“破产”的危机,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如何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如何办人民满意的大学等艰巨课题又一次让科院人陷入了“冰火两重天”。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想石头浮在水面,要想让大船远航扬帆,唯有“穷”则思变,创新实干,加快发展在认真分析站在新起点、进入新阶段的形式之后,学校党委站在高端,扬起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大旗,倾全校之力、聚全员之智,坚持自主改革、自避风险、自强不息、自我发展,用新思想、新模式、新体制、新方法筑牢基础,提升水平,打造亮点,破解难题,实现了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充实的“蜕变”,从而创出了一条办学的新路子。
办学理念决定办学方向
办学方略决定办学模式
在经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之后,学校党委陆续提出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办学理念和“搞好一个科学定位、遵循一个科学定位、顺应大众化、国际化要求,以人才培养为主,把树栽在山上,在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背景下分类培养,分灶吃饭,让不同的同学全面发展,成人成才。在整体以育人为中心的同时,发挥特色科学优势,建立国际、国内、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合作机制,搞特区,打造新型科技大学品牌。“两大规律”,就是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把教育作为一个服务,开展经营学校,走新型办学之路。“三线管理”,就是确保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这个生命线,构筑学科建设、专业课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及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增长线,强化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机制这个保障线。“四个转变”,就是推进学校由“大楼”向大师的转变,由行政管理项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并重的转变,由以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为主的大学文化建设向以大学精神建设为主的大学文化建设的转变这一系列办学思想的提出,为学校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蜕变”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理念、方略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口号写在纸上或打在宣传媒体上,只是纸上谈兵而不躬身践行是绝对不行的。为此,学校在机制、方法、手段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设立了教师评建工作津贴,教师的晋职晋级实行师德师风、教学质量、教书育人、科研及评建工作一票否决;加强教风、学风、干部作风建设,结合“先
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深入开展了干部“五风”建设、评建工作党员责任区活动和教育思想大讨论;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岗位“大练兵”、“大比武”和形象设计大赛,教书育人过程中强化“严、实、新、活、爱”和“教、管、帮、带、联”;在全校学生开展了班级评估和学风诊断,出台了“四种能力”培养考核政策;结合学苗自身特点实行手把手、一对
一、点对点、段段清,并全面开展体验教育;加强了硬件建设;为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搭建了校内外平台。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经过四年多的力量蓄积,顶住了各种压力,冲破了层层阻碍,终于在艰难的“蜕变”之后破茧而出内涵建设与主体迁移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现了由注重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的转变,形成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理念引领下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一高一强”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5%以上,位居省内高校前列;学校固定资产由1.4亿增长到了15.2亿;省级重点学科从“零”一跃为4个;省级学科梯队带头人达16人;硕士点达到了18个,并获两个工程硕士授予权;教授增加到了180名,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62.7%;生均交学费由5000元增加到了8000余元;教学科研仪器值增加到了2.3亿;建成了国内一流的现代加工中心、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和以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电气工程实践基地为代表的8个实践基地及208个校外实习基地;有70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科技进步奖。这10组数据充分折射出了学校近四年多来内涵充实的历程和成果。以2005年学校作为全省三所院校之一在省教育厅先进性教育活动优秀事迹报告会上介绍经验、学校党委办学治校成效被收录进“黑龙江省委执政纪要》、2006年学校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2008年4月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荣誉称号为标志,谱写了一校两地五校区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科技学院62年的历史证明,学校发展是靠大变化来证明的,大变化是靠大事件写成的,大事件是靠血汗铸就的。”“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求”,“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要求”,“面对学校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所存在的经济压力以及科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竞争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以2009年2月17日召开的七届八次教代会为标志,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党委和行政适时做
出了建设新型科技大学和“三型”校园两项重大决策,优化发展战略,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目标远景,再一次成为我校广大师生员工的进军号。
回首往昔 风雨如晦
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
六十余载的沧桑岁月一代代科院人已抒写了一部严谨治学、敢于突破的求真史,一部不图名利、敢于碰硬的求实史,一部艰苦奋斗、敢打硬仗的创业史,一部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史。在这种强大精神动力的驱动下,科院人正站在迁校、上硕士点和评估优秀这个历史新起点上,抢抓高教强省、推进东部煤电化和节约型、关爱型、文化型校园建设历史机遇,高扬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大旗,实施转型、差异、优势和大企业发展战略,朝着创建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新型科技大学之目标扬帆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