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家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菜羹香
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像长了翅膀似的飞向现代化,“一夜之间的汽车城”,“地铁、高速、航空的立体交通”,“中国的硅谷”,“新奇建筑鸟巢、水立方、水上珍珠大剧院”,“规模空前的奥运会”,种种美誉加身之际,人们重新发现布衣暖,菜羹香,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最美的景致是绿地蓝天———人类亲近大自然的基因万年难改,生活在“钢筋水泥大森林”里又想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返璞归真。
一群北京作家出访东南亚,时髦的话题也是生态环境和绿色食品。泰国作家协会主席素瓦•卡拉迪洛在欢迎会上夸耀曼谷水果,榴莲、荔枝、菠萝、椰子、芒果,一口气儿数了十几种,发誓请我们样样品尝。我也说出十几种北京的萝卜,心里美、大红袍、象牙白、鹅蛋圆、水蔓菁,如数家珍。只是难坏了翻译,他比划着说这又长又大的白萝卜形同象牙,大家鼓掌。而水蔓菁呢?他先说,这种扁圆的萝卜制作成酱菜水疙瘩,又软又面,没牙的老太婆喜欢吃,大家只笑不鼓掌。再说猪八戒也爱吃,西域国王款待唐僧师徒的斋宴就有金针、木耳、莴苣、蔓菁,这一解释更复杂了,幸亏猪八戒名扬海外,他爱吃的一定是好东西,大家热烈鼓掌。
隔年素瓦先生率团回访北京,白天游览颐和园,晚宴桌上就有一盘心里美萝卜雕刻的万寿山佛香阁。他惊叹不已,起身拍照,又问:“《红楼梦》里有没有关于雕花萝卜的描述?这幅照片可以带回去做插图。”原来他的兄弟他威•卡拉迪洛正在翻译文学名著《红楼梦》,难点是书中大量的诗词。有个真实的笑话,英译毛泽东诗词里,“我失骄杨君失柳”被直译成“我失去骄傲的杨树,你失去了柳树”。有人规劝他威先生节译,舍去诗词。然而他威本人就是诗人,坚持全译。他做了多年准备,包括支持自己的华裔妻子读完北京大学中文系,让她先把《红楼梦》诗词的意思讲透,再由夫君自己用泰文写成诗。我们为他威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叫好。至于盘子里的萝卜花,我说,色香味形器,是中华饮食文化的艺术统一,他威夫人攻读于北大,想必吃过这绿皮红瓤的心里美萝卜,它可以当水果吃,爱吃萝卜不吃梨,小贩吆喝的也是“萝卜赛梨啦!”
萝卜是北京人喜爱的菜。而菜,历来似乎并不显赫,难入典籍。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被毛泽东演绎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时差六百年,二人重视的都是粮。毛泽东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军事家都懂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口大省四川也有句名言,猪粮安天下。大概只有缺粮的时候才提到了菜,喏,糠菜半年粮。瓜菜代。饥民面带菜色。如今有个新名词,曰“菜篮子工程”,是北京的市长们必须抓紧的大事情。在大米白面、鸡鸭鱼肉充足的岁月,北京人不分男女老少,又向大观园里的宝玉黛玉看齐了,惧肥厌甘,没有新鲜青菜怎么行呢?
民以食为天。这个天,包括蔬菜。皇帝佬儿的餐桌上要摆40样菜肴,他当然吃不了,一样尝一口也吃不过来,只为了好看。原来好看也是好吃,乃有“秀色可餐”之说。吃不过来,派生了“滥竽充数”,可惜呀,《宰相刘罗锅》里的荔浦芋头不是也让乾隆爷吃得大快朵颐嘛。
北京建都855年了,是全国文化中心,然而蜚声中外的八大菜系里没有北京菜。我看就因为地处北纬40度,无霜期不足半年,四季供应鲜菜困难多多。
北京的蔬菜有粗细之分。细菜种植在园子里,“一亩园,十亩田”,说的是比粮田费工耗资,农艺要求甚高,由菜把式侍弄,园头管理。我见过菜把式播种小葱,先将细如纸屑的葱籽含在嘴里滋润片刻,再均匀地喷到阳畦里。阳畦,是精心打造的苗床:挖成2尺深、4尺宽、6尺长的畦,挖出来的土在北面筑起矮墙以挡风,低凹平整的畦面是拌了有机肥料的细碎壤土,向阳、保温、保墒,早春二月就可以抢播各种细菜了。此时平地尚未解冻,也可在风障地———挡风苇箔南侧的向阳地面“顶凌播种”小白菜、小油菜、小菠菜、小葱、小水萝卜,它们全都冠以小字,因为不等它长大,阳春四月就得上市,是北京百姓一年当中最早吃到的鲜菜。小葱拌豆腐,虾皮小白菜,小水萝卜尤其是萝卜缨蘸酱,都是爽口清热的大众美味。而阳畦里的细菜则另有乾坤,它们在聚合太阳能的温暖小气候里超前生长,到一拃多长就要移栽了。茄子、黄瓜、青椒、西红柿这些细菜的秧苗要带土移栽,也就是用小铁铲把每棵秧苗根部的土壤切割成小方块,菜秧要带着这块土一同移栽,以免伤根。移栽是很累的活儿。园子里那批小字辈儿的鲜菜刚上市,就得抓紧整地、刨埯。阳畦里起出来的菜秧要飞快地移栽到埯里,避免跑墒和冷风飕根。起苗的菜把式最辛苦,趴在阳畦边上,大头朝下倒控着,干半天儿脸都肿了。我是北京市农机研究所的科技秘书,知道农机部把我们列为国家的蔬菜机械研究所,任务就是研制菜田使用的农机具,然而“自古种菜如绣花”,农艺复杂,怎样才能实现蔬菜生产机械化呢?起初,我们在西郊四季青公社设计了一种阳畦板凳,让菜把式坐着起苗,大受欢迎,美其名曰“半机械化”,其实就是改善了一点劳动条件。
逆隋 异界太极眼 狐色生香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八大菜系里没有北京菜,北京城里却有它们的名店名厨。加之皇宫御膳坊,上百座王爷府,上千家士大夫宅邸,都有高级厨师和菜班子,他们选购蔬菜十分挑剔,黄瓜要顶花带刺儿,菠菜红根鹦鹉嘴,葱白盈尺,香椿寸芽。哈,您可知道,黄瓜秧开花坐果之后,这小小乳瓜是顶着花朵生长的,长到七八寸长,黄瓜特有的香味最浓、肉质最佳的时候从架上摘下来,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若不轻拿轻放,或者隔几天出售,这瓜尖上顶着的花儿就会脱落,浑身的毛刺儿也被磨掉了。菠菜的红根又好看味道又甘美,是在土里埋了一冬,叶败根活,来年开春重新生出绿叶的越冬菠菜,活像一只只红嘴绿鹦鹉,漂在黄澄澄的鸡汤里是何等诱惑。一尺多长的葱白也是培土埋成的。而香椿芽,要在早春刚长到一寸左右就掰下来,又嫩,香味又浓郁,一如江南雨前采摘的细茶毛尖。经过宫廷御膳、府邸家宴、名店名厨的百般挑剔,百年挑剔,才逼出了京郊菜农这一整套高超的园艺学。
至于老百姓的看家菜,所谓的粗菜、大路货,就是产量甚高的大萝卜、大白菜。不知始自何年,郊区农家都要腌一大缸咸萝卜,这就是主菜。直至“文革”中我到农村插队劳动吃“派饭”,基本上还是一天两顿棒馇粥———碾碎了的玉米稠粥,一碟咸萝卜条,家家如此,年年如此。农民只有过年才杀猪宰羊,平时吃块豆腐就是肉。城市平民则偏爱大白菜,一年里头有半年大白菜当家,真是百吃不厌啊。
大白菜大萝卜属秋菜,利用麦茬地抢种抢收。越冬小麦在6月中旬黄熟,城乡协力“双抢”战斗:机关、学校、工厂、部队年年组织上百万人下乡拔麦子。镰刀少,大家动手连根拔。拔麦子是一门原始功夫,休想戴手套,那可攥不住滑溜溜的麦秸秆,只能光着手攥紧了使劲拔,攥得越松越磨手,磨出血泡来,就更攥不紧啦。拔麦子不留麦茬,麦秸麦根都是农家宝贵的燃料。城里人拔麦子,村里人战斗在场院,夜以继日地脱粒、扬场、翻晒、扛口袋上囤。麦收最怕连阴雨,雨水一泡,麦粒发芽,非但减产,磨成白面也发苦发黏。此时正值雨季到来之前期,六月天,孩子的脸,哭笑无常。俗话说,听风就是雨。东边日头西边雨。乌云骤起,瓢泼大雨。云彩打滚儿,冰雹没准儿。双抢双抢,龙口夺粮!到嘴的白面馒头啊,岂可不抢。
再就是抢种秋菜。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整地、播种,给它争取90天生长期。秋菜要种植在垄上。垄,这个汉字很形象:土上一条龙。这亿万条龙的土从何而来?开沟,翻上来的土培成垄。沟里走雨水,垄上长白菜。此时我们研究所的“蔬菜起垄播种联合作业机”可露脸啦,开沟、起垄、播种、覆土、镇压,5道工序一次完成,一台机具能顶十几头牛骡和数十人手工作业。菜农缺钱,砸锅卖铁也要买。
大白菜上市,又是一场百万人马惊心动魄的战斗。家家要买几百斤、上千斤冬储大白菜,保证吃一冬啊!菜店门前大白菜堆积成山,必须赶在11月初霜之前售完,否则一冻一化,大白菜流汤,能臭一条街。拙作电影《车水马龙》就有运送大白菜的场面,北京禁止马车进城,此时大街小胡同统统解禁,马车把式扬眉吐气,鞭子抽得脆响,好不威风,警察也得吃大白菜呀,捏着鼻子给他一路绿灯。大叫驴拉帮套的骡车马车,各种拖拉机、大卡车,昼夜川流不息,真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啊。
副食品商业局的干部和菜店职工一律取消休假,昼夜加班,组织运菜收菜,分级过秤,按户销售。市民也是昼夜排队购买。几百斤大白菜从菜店搬回家,邻居互相帮助。双职工家庭有困难,请半天假买菜,不算私事,算公务。
冬储大白菜一律由政府分级定价,便宜得让人心疼,而且不敢涨价,要想涨一分钱,可爱的市长们得讨论三年。包心严实的青口大白菜为甲级,每市斤3.5分,乙级3分,丙级2分,搭配着卖,你有钱也不能全买甲级菜,大白菜面前人人平等。因为白口的大白菜不耐储存,家家都得买一部分,按计划先吃。
储存大白菜有一整套科学方法,不会不算北京人。收割之后,大白菜就地卧倒,大头朝南晒太阳,杀水分,菜帮菜叶疲软一些,装卸车减少损失。买到家,还要立在窗台或北墙根晒太阳。霜降以后,在四合院不冷不热的地方码垛,盖上麻袋片,防尘防冻还得透气。每月倒垛,剔除残帮败叶,过风散热,以免大白菜“烧心”,若有,必须摘除,防止“扩散”。每次倒垛,都要把保存得不好的拣出来,先吃。
大白菜营养丰富。鸡汤白菜,干贝白菜,海米白菜,火腿白菜,栗子白菜,属佳肴。芥末墩,菜包(菜叶包肉丝米饭),风味食品。醋溜白菜,辣白菜,虾皮白菜,凉拌白菜,熬白菜,渍酸菜,白菜馅包子、饺子、菜团子,是家常饭菜、大路货。
大白菜是一宝,与北京人血肉相连。邓友梅的小说《那五》获奖,中杰英的话剧《北京大爷》受欢迎,我都当众批评:你这位小山东儿,你这小老广,吃了我们北京五十年大白菜,还要写文章挖苦北京人,不说忘恩负义,也愧对菜农呀。
毛泽东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我也曾在农机战线身体力行,为此奋斗20年。然而机械化的投资无法解决。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搞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了出路,农民也开始有钱投资机械化了。转眼30年过去,北京人也许忘了百万大军下乡拔麦子的壮举。如今仍须龙口夺粮,田间却看不见人,倒是电视里能见到联合收割机成群结队地在公路上跑,解说员会告诉你,数以万计的大型联合收割机提前南下,按照不同地区的麦熟期,有计划、有组织地由南到北逐步收割,收净了江汉平原再收华北平原,不但小麦连年丰收,这些“农机专业户”的联合收割机也大大提高了利用率———收割机手也会告诉你,如果只为了自家的麦子,不如用镰刀。只收割本村的麦子,买一台机器用三天歇一年,赔本买卖。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南到北有偿服务小半年,收取的劳务费扣除成本还能添置新农机,耕、耙、播、收加运输,全干,这盘棋就走活啦!
从阳畦、风障,到塑料大棚、钢化玻璃大型温室,北京菜农巧妙地抓住清洁廉价的太阳能,营造温暖小气候,抵御风刀霜剑,保障鲜菜生产,展现聪明才智。从申办到筹办人类最盛大的运动会,绿色奥运的东风也吹绿了北京的新式菜田———生态园。市场搞活,交通发达,仅我所识,南方的鲜藕、百合、茭白、慈菇、鲜笋、蘑芋、藠头、芥蓝、荠菜、荸荠、凉薯、泡椒、鸡毛菜乃至鱼腥草,也不远千里端上了北京人的餐桌。更有荷兰豆、樱桃西红柿、紫红包心菜、绿菜花、西芹、玻璃生菜、鬼子姜等西洋蔬菜在北京生根落户。还有稀罕物,生态园的玻璃温室里是无土栽培的高架多层水生蔬菜,地面又长着很多百斤以上的美洲大倭瓜,充分利用空间,立体生产。有丈八长的蛇豆。也有枝蔓伸展数十平方米的西红柿树,一棵树结出几千个西红柿。众多大如篮球场、足球场的钢架玻璃温室,由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合理配给营养液,真的实现了四季常青、无污染鲜菜均衡上市。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北京啊,百万人下乡拔麦子,百万人冬储大白菜,怎的变成了双休日百万人郊游,吃农家饭,又亲手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呢。
逆隋 异界太极眼 狐色生香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作家献礼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此时,我看见大地在歌唱,北方的四季在沉稳地拔节。
我看见:每个人行走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脸上布满微笑,心中激荡想往生活的美丽音符。
我看见:鲜花铺满大地,长满庄稼的原野与空气亲切的交谈;
我看见:春光明媚、艳阳高照,餐桌上的餐具犹如阳光般的亮洁;
我看见:夏日装有空调的饭庄里清风荫荫到处流动着清
新的空气
我看见:原野中的收获看见一颗颗的庄稼长成餐桌上的美食
我看见:风吹过冬日的森林,善良的人们围坐在火炉旁,热火朝天的交谈健康的主题,品味火锅的浓郁。
祖国60年!一个心灵的品牌,一个优秀的品牌,一个从诞生就足以改变人们生活的品牌,一个响亮得足以成为丰碑的品牌,一个每天都在掀起精神革命、掀起饮食安全思索的品牌。
我知道:民以食为天,心以食为天,清新可口的美食让人饱胃、饱身、饱心,使人们得到美食艺术的享受。放心碗、放心筷、放心餐具,无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
于是,我又回到我的童年,我又回到我童年的幸福时光。我想起了给我生命、给我梦想的那个人。
那人,腰阔、肩宽、目光炯炯浑、身上下透着沉稳和雄健;
那人,从没有停下过匆忙却从容的脚步;
那人,把一副生活的担子稳稳的抗在自己肩上;
那人,把一粒粒生活的种籽精心打造成饱满的希望,然后,满怀着百倍的期冀,把种籽放在我的肩上,让它们在我的身上 萌芽、开花和结果;
那人,把一种永远笑视生活的永恒的精神,植入我幼小而生长着的心房。所以长大成人后的我,能够平静的接受风雨的捶打。
那人,是我的父亲!
他质朴宽厚,慈祥善良,与人为善,不卑不亢。他深爱着他耕耘了几十年的土地,他深爱着寄托了他所有梦想的儿子,他把一只碗递给了我,他教会我用干净的碗盛饭,教会我吃完饭要把碗洗刷干净。
那碗,是粗瓷蓝底,是洁白剔透,是精制的陶器。
我知道:那碗,是汲取生活养料的必备工具。有了碗,就可以去盛满大米饭和紫菜汤;有了碗,就可以汲取生活的汁水和营养;有了碗,就可以拥有成长的元素和力量。
父亲告诉我:碗中只能盛能吃的东西。父亲说:要记住,千万别让碗沾染有害的物质。我牢牢的记住了父亲的话,从懂事起,就保持了及时洗碗的良好习惯。
那碗,我用秋后去了籽的丝瓜瓤刷过;那碗,我用母亲给我的小手绢擦过;那碗,我用故乡老井里的清水洗过;那碗,我用烧开的城市自来水煮过。
父亲说 :所有这些,都是让碗洁净的好方法,只有用洁净的碗盛饭,吃起来才会舒心,才会可心,才会放心。
长大后,成家立业,忙于工作和应酬。在外就餐的次数一多,觉得刷碗成了别人的作业,而我却只管享用现代刷碗技术带来的实惠。即便在家吃饭,我也放弃了及时洗碗的***惯。时间一长,更是把父亲的叮嘱丢到了一边。
祖国!您的60岁生日来到了!
是你,唤起了我对儿童时代刷碗生活的回忆,是你更新了我对饮食安全的深层思索,是你提醒我把洁净和健康放在饮食的首位。
这是一段永远铭记我心头的不了的情!就像我们阔步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通衢。
那情,热烈。热烈得犹如夏日里高挂的暖阳,热烈得犹如冬日里窜着火炉的铁炉。
那情,浓郁。浓郁得犹如春天里精酿而成的纯粮酒,浓郁得犹如秋日里高潮迭起的童话故事。
那情,其实很普通,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吃到的馒头和米饭。那情,用一只纯净的碗作为载体。那人,用坚强的目光,为我奠起人生的路。那碗,为我延绵了一段纯真的情,流淌出我与祖国60年之间零距离的心的拥抱和情的共颤。
怎能忘记:我童年时代与粗瓷大碗那相濡以沫的岁月!
怎能忘记:父亲与我那目光与目光之间的交接和互动!
怎能忘记:那涌动在人世间极纯极纯的情愫!那段情,犹如故乡的云山上流出的澄澈澄澈的山泉水。
现在想来。对于岁月的所有回忆,都源于一只只冲洗得干净宜人的碗。岁月飞逝,时光荏苒,历史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驰入二十一世纪,大大小小的酒店和饭庄鳞次栉比的呈现在城乡的大街和小巷,它们以春天里花开的方式缤纷起所有人的目光,饮食安全便成为都市人、乡村人共同关注的焦点。
不是吗?谁不想尽情享受就餐环境的幽雅?谁不想尽情享受平安和乐的美好宴会?谁不想尽情享受一碗碗美食的愉悦?餐具卫生更是成为饮食安全不可触摸的高压线。触摸了它,将无法再看到春光的明艳;触摸了它,将无法再置身夏日里的绿荫;触摸了它,将无法再欣赏到秋的歌唱;触摸了它,将无法再品味到火锅的魅力。
时间舞动出新世纪的旋律。此时此刻,我又一次清晰地看见:那人,仍然那样和蔼安详地望着我,让我在冬日里倍加感觉到实实在在的温暖和温馨。那碗,被集中消毒,被餐洗剂一遍遍的冲刷过,一尘不染,纯洁得犹如冬天里飘过的第一场雪;晶莹宜人,犹如遨游在亲情和爱情的海洋。我用那碗,放心地盛上早餐的豆汁、中餐的米饭和晚宴的干红,然后,端坐在同样干净怡人的餐桌旁,精心享用生活静心享用社会发展、人文和谐带来的成果。那一份浓得如同枣花蜜般的不了的情
愫,一点点深入我的肺腑,一点点沁入我的心脾,滋养着我浑身的力量,督促我不辍前行。
第三篇:业余作家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和谐的纪实
写作从来不是专业作家的专利,相反,某些作家自从“挂牌”、“闭关”之后,笔下的味道就变的不尽人意了,至少是生活的原味淡了,这样的例子倒很多。文学自古以来就是群众文化的一种形式。近读《衡阳日报》回雁副刊(2009年8月9日)上的《“逃兵”扎西》,更增强了我的这一认识。
《“逃兵扎西》是一位转业武警的回忆录,作为业余写手的作者冉效伟先生却将它写出了小说的效果。且由于作者趟过了近二十年的“社会生活”,那段“平凡而火热”的日子遂显得弥足珍贵,成为如今“温润的慰藉”,作者的笔触自然显得格外深情而柔和。
文章起笔开头的两段写景文字,其实是后文回忆录“正传”的巧妙伏笔。“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胡杨,很容易令人联想起驻疆官兵,乃至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屹立和永远安息了的孔繁森。
从文中了解到:尽管官兵们生存环境异常恶劣,“住土坯房,喝咸味的涝坝水。”但战士们发扬了南泥湾精神,“养有猪、羊,种有蔬菜,生活能自给自足。”美中不足的只是娱乐、精神生活方面,唯一娱乐是看电视,电视只有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台,且图像不清,雪花大。因身体单薄临时被安排专门负责放羊的新兵扎西,就这样成了不能适应军旅生活的一个典型人物。独处恰又性格内向的扎西在一次独自“散心”中误离警营,身上没钱,一时回不去,以致警营上下都以为他做了逃兵。事实并非臆想,扎西找到了,原因是“都有责任”。文章巧在大段的闲笔其实非闲:“我”在寻找扎西的路途中,深刻领会到了警营中所没有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理解和关怀,而这一切,正好与扎西对这户少数民族家庭的付出分不开。因此,“我”寻找扎西的过程,就是被动寻觅真诚的过程;扎西被找回的过程,那就是理性与深挚的友爱回归的经过。文末“我”的一句朴实的话:“知道了,都知道了;再说,也不能全怪你。”于“不说”中道出了这一切。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集体最需要的是和谐,而和谐最离不开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超越功利的真诚理解、关怀与互爱。和平年代,互帮共济的微小细节,比赴汤蹈火的豪言壮举更切合实际需要:“我”和“司务长”对扎西背后关切的话语;我们与热情接待的维吾尔大娘的军民一家亲;我们发自内心敬意的“立正、敬礼”以及特地给扎西打工过的“团结饭店”老板的道谢,等等都是。全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浓浓的人文关怀相互溶合,谱出了一曲官兵互信、军民团结的朴实赞歌。此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正是我国群体事件的多发之秋:贵州瓮安、湖北石首、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等均相继发生了骚乱,我们的党和政府除了果断处置极少数别有用心趁势作乱的暴徒外,采取的也正是以和为贵的怀柔政策。
阶级斗争岁月,对待顽固不化的敌对势力,“投枪匕首”、“暴风骤雨”是必要的。但当今,对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我解剖、和风细雨式的纪实文学更有用武之地。
第四篇:艺术学校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
最美丽的中国人
2008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是四川人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全国人民最痛心的时刻。那生与死的搏斗在汶川灾区的废墟中进行,每一次看到那揪心的画面和涌动的爱心,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我们忘不了,在救援现场留下这样的画面:66岁的温家宝总理不慎
摔倒,手臂受伤出血,但为了抢救遇难群众,他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我们忘不了,国家主席胡锦涛为了为慰问灾区群众,连夜从外地赶回四川,整整三天三夜都没合一下眼,那是我们的国家主席呀!我们忘不了,那一个个撕裂人心的声音:“你们让我再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年轻的战士哭了,失去亲人的人哭了,全国的亿万群众哭了。
为什么我们的眼眼中饱含泪水,是因为我们每个中国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地震消息传来后,神州大地上每个城市都自发行动起来,我们每一个中国同胞自发搭起通向灾区的爱心之桥,毫不保留我们的爱心,携起手来与灾区人民共度难关!坚强的中国人不哭!
面对如此不幸,我们除了悲痛之外,看到的这是一个个充满爱心的中国人,看看那贫穷的农民工将那5块、10块皱巴巴的票子都捐给灾区时,虽然金额不多,但此情此景我们真的感受到了每一个中国人对汶川灾区群众大只热的爱心!
感动!感动!还是感动!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心紧紧相连,感动让我们如此团结,感动让我们如此坚强!
中国虽遭此难,但这些磨难却体现了国人的爱国之精神和那伟大的中华之魄。
那每一滴晶莹的泪水,都是我们国人的一个炙热的心啊!
相信——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会欣欣向荣!
第五篇:畜牧局献礼国庆60周年征文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畜牧业发展成就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经历了恢复和发展期、曲折和缓慢发展期、改革起步期、全面快速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发展方式转变期等阶段。畜牧业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产品供应从严重匮乏到供应充足,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保障国家
食品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0年来,我国畜牧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畜产品供应一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肉、蛋、奶极度匮乏、市场凭票供应的局面,目前市场上各种畜产品供应充足,花色品种丰富多彩。2008年,全国肉类产量达到7278.7万吨、禽蛋产量2701.7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3781.5万吨,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已分别达到54.9公斤、20.4公斤和28.5公斤,而1949年,全国人均肉、蛋占有量分别只有4.1公斤和0.7公斤,奶类人均占有量则更少。
目前,我国肉类人均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蛋类则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肉类比重从1978年的72.1%下降到2008年的52.9%,而奶类比重从1978年的8.2%提高到2008年的27.5%,肉类品种也呈现多样化发展。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1949年到2008年,全国畜牧业产值由33.7亿元增加到2058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2.4%上升到35.5%。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加快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进程。到2008年末,生猪、肉牛、羊、奶牛、肉鸡和蛋鸡的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了56.0%、38.0%、44.6%、36.1%、81.6%和76.9%,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畜牧业生产标准化逐步推进,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目前已通过畜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近2000个,畜产品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业化也加速推进,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截至2008年底,全国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已达6.91万个,带动牲畜饲养量14.6亿头,带动禽类饲养量113.4亿只。目前,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已形成,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畜产品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排在前十名的省份合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看,禽蛋由1982年的65.6%提高到2008年的79.0%;牛奶由1982年的75.2%提高到2008年的83.8%。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畜牧业一直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基本支撑,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先后启动了一批畜牧重大科技项目,在畜禽和牧草品种选种选育、饲料生产及安全、主要畜禽营养及饲养管理、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共获国家级奖项26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3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5项。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应用,畜牧业生产效率、农牧民素质、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在上个世纪的畜牧业发展中,配合饲料、畜禽良种的推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年来,除了依靠存栏和饲养数量的增加外,畜产品数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推广与普及。目前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
经过60建设与发展,我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础已初步确立,育种、扩繁、推广、应用相配套的构架基本形成,有力支撑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培育了中国荷斯坦牛、中国美利奴羊、农大褐3号等众多优良畜禽新品种(系)。建立完善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种畜禽原种场为核心,繁育场相配套,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与畜牧业区域生产格局相适应,满足不同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需求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我国饲料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2008年饲料工业总产值为4257.9亿元,同比增长27.7%。从1992年起,我国饲料产量已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全国已形成包括饲料加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工业,以及饲料科研教育、质量安全监测等为支撑的中国特色饲料工业体系,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畜牧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加大畜牧业环境保护力度建设,实行畜禽污染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走生态文明道路,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力度,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和项目,如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牧草种子基地、草原围栏、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草原防火、草原治虫灭鼠等项目。在草原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带动下,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开始转变,牧区畜群结构得到调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项目区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生态功能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