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年》读后感-初一
读《童年》有感
第一眼看到《童年》,是它的作者吸引了我,翻看后,是书的内容打动了我,使我完完全全的陷了进去,喜欢上了这本书与这本书的主人公阿廖沙。
阿廖沙在三岁时,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他外祖父卡什林的家里,因为外祖父的家业不景气,所以外祖父的性格变得有些暴躁,而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里没有和平,只有争吵、仇恨弥漫了阿廖沙的世界,就连小孩子都受到了毒害。
甚至连阿廖沙的母亲都不堪忍受这种生活,只好抛下阿廖沙而去。但是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就是淳朴、乐观、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
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只有在外祖母的世界里,阿廖沙才能感到有一丝丝的快乐。
在《童年》整部作品中,高尔基对外祖母的外貌描写生动而形象,惟妙惟肖,如“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的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看得出,高尔基对自己外祖母充满爱意及敬意。
虽然他的童年并不快乐,但是他有了能够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在读完书的最后一页,阿廖沙的童年也结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时,我品味着黑暗中那星星点点的光明以及爱的力量……
第二篇:《童年》读后感初一班唐璟
《童年》读后感
浦口区第三中学
初一(2)班唐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快乐的,都是幸福的,都是美妙的,大家的童年都充满着阳光,是自己这一生中最美妙的回忆。但是,自从我阅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后,我认识到了另一种童年,一种残酷、悲惨、令人怜悯的童年。
先来谈谈这本书的作者吧。高尔基是一名苏联作家。他写过很多的书,《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三部曲,这三本书通过对作家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时代背景上一代人的成长。
书中主要说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岁月。小阿廖沙在这里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呕的丑事,舅父们为了家产争吵斗殴,愚弄弱者,毒打儿童等等。他只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故事的熏陶。小阿廖沙十一岁那年,母亲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产,他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和小阿廖沙相比,我的童年是绚烂的,是阳光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被人打的滋味。我丰衣足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悲惨的生活,我才明白了时代的差距,我才发现原来我的生活是这么的美好。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在家里,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在学校,有老师和同学们的陪伴,真正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而高尔基呢?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我想也许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吧。在如此丑恶的社会中,他那颗光明的心居然没有被污染,反而变得越加开阔。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
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珍惜童年吧!
第三篇:童年读后感
《童年》阅读笔记
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们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高尔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成为一代名家,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精彩的,都是值得回味的,都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当你有了这种财富,你的一生将不会孤独。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我们不能在困难面前,对困难、犯错误和丢面子恐惧已经破坏了无数人!
第四篇:《童年》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
前几年看了《童年》,印象颇深,时值几年之后,我再一次重温这本高尔基所著的《童年》,感触更深了。
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高尔基的童年,是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的,高尔基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而受到许多打击。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高尔基。
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体会到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以及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没有痛苦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最让我久久难忘的是高尔基从小就善良的内心,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种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高尔基悲惨、令人怜悯的童年故事,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但是却鼓舞着我不停的前进,不断地拼搏和进步!
第五篇:《童年》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
我第一次接触到《童年》这本书,是因为小学时语文老师向全班推荐购买这本书。身为书虫的我,怎能放过这样一个机会呢?于是在那周的周末,我家的藏书柜里新增了一本书,名为《童年》。
童年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时的经历。小说从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到人间混饭吃结束。这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由于书中黑暗的社会背景与高尔基小时经历的种种磨难,让我明白了一个真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执绔少伟男。
我第一次读这本小说时,被书中人物、社会的黑暗所震撼,并对此产生了畏惧感。从那以后,我大约半年都没有再碰过它。但是,就在一个暑假,和小伙伴们打水仗的快乐勾起了我对《童年》中阿廖沙的草鞋大战的回忆。我仔细回想,却始终回忆不起细节,只记得书中有这一件事。怀着好奇而又恐惧的心理,我又一次翻开这本被我尘封了半年的书,细细地找。慢慢的,我发现这本书中虽然使人悲伤、难过的事情很多,但却不乏充满欢乐的小片段。我开始认真欣赏书中的每一个角落。经过这番欣赏,我还发现:虽然书中的黑暗色彩浓厚,但是,这本书以阿廖沙的视角写成的,所以这些“铅一般沉重的往事”便蒙上了一层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不会使人失去阅读兴趣。书中大多数的、黑暗的人物(例如外祖父、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等),衬托了少数人的光辉形象(例如外祖母、小茨冈等)。其中,外祖母是阿廖沙最爱的人。她不仅身材高大,在阿廖沙的心里,她的形象也很高大。她犹如一盏明灯,燃烧自己,为她的外孙阿廖沙照亮前行的路。当然,正直的老工人的格里戈里,善良乐观的小茨冈、坚持不懈、献身科学的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很大的帮助。这些人在阿廖沙的童年里,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阿廖沙的童年,也就是《童年》这本书,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力量。
《童年》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