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信息】

时间:2019-05-13 13:4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难信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就业难信息】》。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信息】

【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

【原因】

原因一 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

原因二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原因五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原因六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原因七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八 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扩充,重点讲)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看重哪种证书”选项时全部都选为“零”,可见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更加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

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碰撞,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认为:“就业压力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作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代表也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你看成功的企业家,有哪一个不是从最底层做起?”

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大学生要高价,主动失业的现象在前几年比较多,但目前已经发生变化。王向前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他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了解,他所在的学院,大专毕业生的最低工资期望值只有6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000元。王向前说,大学生现在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北京的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

1.2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且,大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因此,不能盲目地说他们“要高价”。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中国现在的高等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有1500万的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可喜可贺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摆在了每个毕业生的面前。2003年,高校毕业生为210万,到去年7月为止,毕业就业签约不到50% ;2004年,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50万……。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五个人抢一碗饭。要“饿死”人的!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①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

②世界经济不太景气,使得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各大国际企业采取收缩战略,大幅裁员;

③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过去的低工资高就业的形式已不适合市场经济;

④政府政策以往没有倾向于增长就业。

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但把这个归咎于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三大能力:辨别真假、是非的判断能力,辨别善恶、好坏的道德能力,以及辨别美丑的审美能力。果真如此吗?不是,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蔑视!是那些想混淆视听、存有偏见——只见树木的人,要转移当今中国大学生对社会关注的视线。当今中国让大学生就业难都是社会信用体系缺乏惹得祸。

大学生就业难的真实原因是:

一、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导致社会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混乱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与发展,对“诚实守信”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建设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中国的社会信用关系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生了混乱,道德败坏、假冒伪劣盛行,假学历泛滥成灾。从一般的信誉失范,不讲信用,到严重的欺诈犯罪。社会上人人自危,中国人的还有谁敢说自己没有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自然也包括教育产品)?这种现象从出现到蔓延,充分表明,中华民族“童叟无欺,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正在受到冲击,信用在社会上已不值钱。从国家到当今大学生,都在经历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做法的痛苦过程,社会信用危机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之大,对人们包括但仅大学生的思想腐蚀之深,已经到了非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并着手整治、解决不可的程度。

200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开创金融改革和发展新局面。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建设,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

二、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与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已有150多年的历史。1830年,世界第一家信用管理公司创建于英国。历史最悠久的信用管理公司成立于1841年,目前其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企业信用“世界数据库”,内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近5700万家企业动态的信用档案,其中还包括有20多万个中国企业的信用档案,其年产值(1997年底)已达50亿美元。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法律最健全的是美国。在20世纪60-80年代的20多年间,美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关立法纷纷出台,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信用管理立法框架。其立法有18项。其它国家如德国、英国也非常注重信用管理相关的立法。在美国,信用记录跟你一辈子。一个人出生后三个月左右即办理并拥有一个终生不变的由9位数组成的“社会安全号码”,其中不仅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直系亲属、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受教育程序、保险情况与金额等,还包括个人信用记录。无论从接受教育到走向工作单位,也无论是汽车、住房信贷等消费活动,只要你拥有一个良好的信用记录,你就可能拥有你想要的生活。在美国人们习惯地称拥有个人信用调查巨型数据库信用管理专业公司为“信用局”。美国信用卡普及的保证是社会安全体系和金融联网体系的完善。要在美国申请信用卡,首先要申请社会安全号,银行开户、生意投资、汽车驾驶执照

等等几乎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这个安全号,如影随形。想赖账跑掉,难。美国信用卡的基础是其良好的个人信用体系。不讲信用的人只能是勉强活着而已。

在美国,有一个实例,一位美国人15年前有一笔102美元的账单没有按时付清,后来给忘记了。结果,2003年买房时到银行贷款,15年期的固定贷款利率是5%,而他却要付5.5%,因为银行在他的信用记录中发现了那笔欠款记录,结果他不得不为此多付几千美元的利息。

美国人在找工作时,雇主也会调一份申请者的信用报告作为参考。据说,一位中国留美博士在毕业找工作时屡屡碰壁,万分苦恼的他最后找到了症结所在:刚到美国时,曾在乘坐公共汽车时企图逃票被抓,此事被记入其个人信用记录中。欧、美等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确立了西方人的消费观念和信用意识,它把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推动了欧、美等国经济的腾飞,提高了欧、美等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

三、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德才学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高度精神文明传统的民族。中国人很讲究道德,强调敦品立德。强调把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紧密结合起来。当今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当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事件及中美飞机相撞事件发生后,他们义愤填膺,上街游行。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信息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信息经济学分析

作者:武小兰信管1001班学号:10110119

引言:在高校扩招以后,就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无不面临这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境,有的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考取各种资格证,“考证热”成为流行语,而与之衍生的各种社会不良现象造成就业市场的混乱;另一些学生选择深造考研,规避就业高峰,苦练内功,以为下一次战斗做准备,占据有利地位,于是社会上高学历的人才不断涌现,但就业依然是个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处在观望之中。就业,还是深造,这是个问题。

摘要: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大学生,企事业单位(二者同时为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教育中介机构(为信息传输渠道)三方面的因素。正确,充分解决在择业的双向选择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健全社会就业机制,以积极的态度与行为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息传送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从2005年到2010年,2005年是338万,2006年达到397万,2007年464万,2008年532万。根据预测,2009年592万、2010年达到652万。也就是说,每年在原有存量的基础上增加60万,在“十一五”期问将有1500万大学生毕业。2012年5月24日中国教育部副部长24日表示,中国今年将有68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可见一斑。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确实提供了许多的就业岗位,但是,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岗位数目的增加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经济增长点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目有所下降。“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提供240万就业岗位。但是现在,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也就只能提供7O、8O万就业岗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而根据预测.当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一9%时,可以增加3O一4O万个就业岗位。整个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与大学生毕业生毕业人数相比较,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显然非常大。

由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日益艰难,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局。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一块心病,给家庭和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解决这一问题变得日益紧迫。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从表象上看,大学生找工作很难.甚至面临失业。而实际上,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我国大学生人数还远远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认为,主要问题是我们没有有效实现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择业信息的对接,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发送不畅通,信息发散不及时,影响了企业用人和大学生择业的效率。结果是.企业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大学生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工作。

我认为大学生就业之所以如此困难,有三方面的原因:

1,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得不到质,量的满足

1.1大学生的能力与其实际所能创造的收益存在信息不对称

用人单位并不能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大学生向他们发送的“质量信号”也并不能充分证明其优劣,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企业不能找到适合的人选出现逆向选择。大学生会通过各样的资格证和等级证来发送质量信号,企业大多数都会以此评定他们的能力。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造假事件屡次曝光,一些并没有实际能力的人通过购买证书在求职中占据优势地位,把正真有能力的大学生排挤出市场,使企业与大学生都面临损失。

同时,即使在被雇佣之后,由于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努力程度和雇主了解的信息仍存在不对称,所以雇主会付一个平均的薪酬给大学生,但这个薪酬高于能力低的大学生,低于能力高的大学生的期望值,同时由于出现逆向选择,优秀大学生会退出竞争市场。市场经济中的人才都有市场价值,当企业开出的工资低于人才的市场价值时,就不可能将人才网罗于旗下。因此,高薪才能招来人才,高薪才能留住人才。低薪招来的可能是低能力的人,也将企业高能力的人放跑的同时将低能力的人留下。长此以往,企业会发现它的员工全是庸才。

因此,大学生和企业都在观望,寻求最令自己满意的选择,推迟就业,以确保自已的利益最大化。大学生就业问题便日积月累,待业的大学生数量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1.2用人单位面临着道德风险

当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并签订劳务合同后,仍存在着风险,如他们工作的努力程度,给公司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的差额,以及他们违约所造成的损失等等。其中违约是企业蒙受损失最大的,也是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之所以违约,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收入额的差异。这是大部分大学生跳槽的最直接原因,虽然发展潜力是择业的首要条件,但当面临生活这一现实的问题,大学生就不得不择良木而栖。

第二,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已经准备好了跳槽。如今,就业压力之大使大学生感到恐慌,他们不得不先找一份工作凑合,先积累点经验,再伺机而动,谋求更好的出路。应此,只要现在的工作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他们就会违约。

第三,有不少考研的学生担心考研落榜,于是便先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以保万全之策。如果他们落榜了,就会履行合约,否则,就会违约。

违约与道德无关,它是大学生在考虑了成本与收益后的理性选择,因此,企业面临违约的风险很大,同时也会付出时间成本和利益损失。所以企事业单位在聘用大学生之前会慎之又慎,大多数用人单位会雇佣有经验的员工,而放弃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减少要花费的培训成本,来减少违约所带来的损失。

1.3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弹性系数下降

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只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政府应当争取就业的最大增长量,也就是要谋求就业弹性的最大化。但是,近年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高校大学生是求职人群的一部分,就业弹性系数走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样很大。就业弹性系数走低与长期以来我国所选择的经济增长模式息息相关。据统计,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而曾经是吸纳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趋于下降,这与各地工业化过程中倾向于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有关;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收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但即使如此,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也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吸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应适当调整工资收入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就业弹性高、就业效应大的行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生产领域,去服务行业,去中西部地区工作,同时放低沿海地区的就业门槛。

2,大学生的市场供应与需求的不对称

2.1大学生的自身身价评定

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自身评定,他们都不愿意“贱卖”自己。但他们的评定未必准确,所以当有的大学生过高评定自己,便不屑于现有的机会,选择延迟就业,当有的学生对自己评价过低时,即使找到工作,也会对现状不满意,选择跳槽,就业问题难以解决。

2.2大学生面临成本与收益的逆向选择所造成的失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是最直接的反映。通常情况下高等教育都存在着较高的收益率,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基本上都高于其社会收益率;但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具体到实际就业环境中,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生都有成本收益问题。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维持更为低廉的用人成本是其不懈坚持的目标和原则,对于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劳动力来说,其收益是没有差别的,而

雇用一个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成本,这是他们当然不能接受的。企业的目标很简单也很明确,雇用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利润,而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成本。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上大学的期间,家庭和本人都支出了相当的费用和人力成本,大学生当然也要考虑其收益。如果大学生获得的收益比接受大学教育前差别不大,是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预期的。而这种观念下的直接结果是,他们在选择工作机会的时候,必然要求获得比普通劳动者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工作待遇。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选择成为低收入者等于获得了就业机会,而对于另外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接受和现实的差距,也便失去了工作的机会。故而,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过程,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趋势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大学生就业“难”将会成为一个长期现象。

2.3地区差异性使大学生自愿失业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要素市场,国内人才流动应该说是比较通畅的。可是,为什么有人选择国外留学发展,有人非京津沪不去,有人选择中小城市发展呢?如果说其他条件相同,选择国外留学发展,效用水平一般要高于国内大城市,更高于国内中小城市,但大学生的成本预算水平决定了自己流动的方向。不同水平的成本预算决定了大学生的流动是面向全球市场、国内大城市,还是国内中小城市,显然,较高的成本预算水平才可能和国外留学发展相适应,而较低的成本预算只能和回家乡相适应,这是最基本的成本收益分析。

其次,到国外发展、到大城市和回家乡发展分别具有不同的风险状况,每个大学生对待风险的态度不一样。按照经济学原理来分,有风险厌恶型、风险偏好型和风险中立型三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风险厌恶者显然更倾向于选择中小城市发展,而风险偏好者更喜欢接受挑战,喜欢到陌生地域寻求发展,比如大城市、甚至国外;至于第三类,风险中立者的态度是无所谓,因为风险和收益在他们心目中具有基本相同效用水平,所以他们选择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策略。

由于我国的地区差异性很大,在不同的地区所获得的收益与福利水平大相近庭,大学生当然会选择发达的城市就业,如果不能如愿,他们也会等待,推迟就业,寻求高回报工作。这样,发达城市就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而不发达城市缺少先进的劳动力市场。

3,教育,信息机构等中间环节的机制不完善

3.1教育机制没有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

我国本科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专业化水平正逐步下降,专业界限正日益模糊,就业口径也就会扩大,就业竞争变得激烈,就业的信息也将变得复杂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在我国社会的学历层次提高的同时,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在扩大,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在本科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大量社会资本缺乏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免成为失业者。大学生学到的知识太泛泛,与市场需求不对接。大学生没有切实了解市场信息的条件。

3.2信息传送渠道不健全

由于大学生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他们以不同的目的搜集信息,发送信号。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使供求双方得不到及时信息,或在传送过程中出现一些虚假信息,失真信息得不到有效甄别,过滤,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混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职能。市场噪音使企业,大学生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3.3有关就业中间机构没有发挥委托代理的优势

劳动服务中心没有起到中介的作用,没有充分了解供求双方的信息,使双方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障,使不完全信息产生的风险不能避免,而且有可能加大。作为代理人,应充分了解委托人的意愿,并为其找寻最适合的职员或用人单位,而非仅仅举办几场招聘会这么简单。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所和大学生同时构成一个就业信息流动机制,在这个流动机制中,不同的主体起着不同的作用。学校是信息中介、信息交换中心、发散中心、传递中心;企业和学生是需求信息发出中心;政府信息中心和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机构是信息接受和反馈中心;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应答。其中,学校和政府信息中心应该成为主要的骨干,人才市场和职业介绍机构应该是政府信息中心的有益补充。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解决就业问题: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充分就业机会 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为了确保教育的良性发展,解决大学生失业的问题,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这个外部的大前提。由经济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就业的层次和水平,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各国解决大学生失业的经验表明,第三产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二:加强高等教育改革,使教育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结构性矛盾难以解决:一方面适应市场的专业稀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一些不适应市场的专业却无法淘汰。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资源供应的计划经济性与人才需求的市场经济性之间的不相容。所以,必须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高校教学体制、模式适应,促进经济的发展。首先:高等教育的重心应下移,教育目标要改革,使毕业生合理定位;其次:从体制上看,应还学校本位,通过市场竞争使高校建立信誉机制,产生改革的动力;再次: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使高校教学模式能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

第三:优化制度环境,拓宽大学生就业空间 解决二元制劳动力市场下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发展经济,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简化毕业生报到程序和落户手续,取消进入指标等限制,推进医疗、住房及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各级各类劳动力市场之间信息系统与人员流动的渠道。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开发方面,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性流动机制。

第四:建立充分的就业市场信息 通过对职业搜寻理论分析的结果,就是政府、学校以及其他相关单位部门应加大合作力度,使得就业市场上的信息对于工作搜寻者变得更加充分,从而缩短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时间。首先: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工作的力度;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应该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再次:建立信息预警机制进行就业分析系统,及时反馈调节学校的教学和教育。

第五:改变就业观念、自主就业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必须摒弃陈旧单一的“择业”就业观,树立起崭新的多元的“创业”就业观,拓宽就业视野,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一方面,高等学校应构建有利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环境保障机制。

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就业市场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中介机构、大学生要从整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实现自己的职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参考文献:

谢作诗,杨克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北京教育,2007(9)

董华超,丁昌锋.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山东大学报,2005

席慧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河南科技大学,2012

曹玉玲,王曙光.浅谈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机制研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

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http://.cn/NewsRead/Detail.asp?NewsID=241930

王军,郭兴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石家庄: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

1.近几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Recently, it gradually formed a phenomenon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 is hard to find a job.The low rate of the employment make the graduated depress.To have an ideal job, the student ought to explore the essence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how to reverse the situation.Firstly, the shortage of talents who can combine fundament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al make it difficult for enterprises to recruit the proper man.Thus, the vital thing we should do is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professional study as well as applying them on the practice.Secondly, more and more students tend to find the job in the senior year.So, acquiring the job information early can help them claimed to select a favorite job.Lastly, they should low the outlook of salary.In my view,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low employment, we have confidence in hunting for a job.Equipping us with abundant skills means the chance of being employed.Following the above suggestions, we can own a fruitful future.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就业问题尤为重要。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高素质的主力军。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有句话常常挂在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嘴边“毕业就等于失业。”

上大学以后,我就开始关注各种大学生就业的新闻和就业形势,包括每年我们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不胜数,但是就业岗位却是少之又少,是有限的。一些用人单位还会对院校、学历、专业等进行筛选,更甚至有的对于样貌、身高、性别等个人原因有着苛刻的要求,对于广大毕业生来说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所以,这无疑是加大了毕业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一些企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之外,还需要其具有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等。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高校对学生这些相关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使我们在这一方面处于劣势。这些都是企业单位给我们带来的就业难。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诚信意识淡薄、求职途径把握不准、自身定位偏差、整体素质低。一些学生因为平时没有好好学习,又缺乏实践经验,在应聘的时候就会投机取巧或者造假来通过面试,这就对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平时努力学习又有经验的学生来说就是大大的不公平。同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里定位也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毕业就业,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应该有一份既有高薪水又轻松好玩的工作,试问:天上掉馅饼的事有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所以大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就业致命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话题在近几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浪潮。所以,我觉得应该从企业单位、高校、学生个人、政府四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企业单位应该尊重每个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性别,应该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让应聘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给企业创造效益。也要减少学历偏见,完善用人机制,积极吸收和储备优秀的大学毕业人才。其次,高校在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高校也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适当的调整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再次,学生个人来说,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信心,加强社会实践,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要盲目,正确的定位就业方向,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远大的目标,从实际出发,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树立健康的求职心态,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最后,从政府方面来说,应该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创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鼓励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更要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解决就业难这一问题是一个长久而又浩大的工程,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马上能够面临就业的问题,无疑内心是忐忑的,但是,我相信,通过高校、政府、企业以及我们自身的调节和沟通,就业将不再是难题。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尴尬的大学生群体

今年对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说是最亚历山大的一年,因为今年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不仅如此而且今年很多知名企业都在大幅度的进行裁员,这无疑对今年的毕业生沉重的打击,为什么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这么大呢?这是一个伤心的话题,庞大的就业群体,“皇帝的女儿”也愁嫁。

一、大学生难就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角度看:

1、有人认为扩招是不妥的,还是像以前那样,少招生就没有毕业生就业问题了,就是走精英教育的老路。但是,这种传统精英教育的结果势必使大部分青年劳动力都集中在农村,受教育层次不高,他们的出路会比如今的大学生更加尴尬。

而且,现在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是一个需要高层次人才的社会,也是需要能够独立创新的社会,如果只是少数精英受到教育,大部分人仍然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或只能简单读书写字,那么这样一种文化和科技底蕴是不能够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难以应付现在的国际竞争局势,其危害不言自明。所以,大批培养大学生没有错,提高我国人民的知识水平没有错,扩教育范围总体上也没有错。精英教育的老路行不通。

2、有人认为现在我国用人单位存在歧视行为,认为女生,没工作经验等有业难就。或者认为现在毕业生难就业是因为他们集体观念和团队观念淡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不一而足。因而,需要呼吁社会和毕业生放开眼界,消除思想误区来解决就业问题。

3、由于经济不稳定,而大学生又想找一个一步到位的工作,于是找一个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铁饭碗”被推崇。而所谓的好工作相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就太少了。据悉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招考空前炙热,一些职位的录取比例突破1000:1。于是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部分企业在闹工荒的现象。

二、从大学生个人的角度分析如下:

1、大学生的整个群体的平均学术水平下滑。以往均是精英的大学生普通化,使得整个大学的学术和研究气氛不如以前浓厚;又因为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各大学往往以培养所谓实用为现实目的,这也是无奈之举。于是,很多大学生把大学看成下社会前的预备班,学习反而是其次了。相对于以往精英教育来说,无疑,大学生的学术水平、质量下降了,就业比例不好看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2、大学毕业生的人文素质需要提高。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有一身科学素养和技能就万事大吉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可以叫情商,如意志力,忍耐力,诚实守信等)和世界观、人生观也要加强,特别是人生观。时下学生有一个普遍的困惑,上了大学并没有学到什么,所谓没有学到什么是指学的东西在社会上用不上,不学不行,学了也不行。所以,不是怪教师没水平,就是怨学校学科设置不科学,学的知识不能使自己安身立命。这样,及时就业还是会失业。

总而言之,国家扩招并没有错,只是我国的生产结构还没有完全

调整到位。同时,当代大学生中的很多人很大一部分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心理素质还有待加强。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正确的人文素质,世界观、人生观和学习观,从而具备独立面对社会变化的心理素质和应对社会变化的人文知识储备。这样,大学毕业生在难于就业之时才能自己想办法,为国分忧,为家解愁,为己谋未来。

下载【大学生就业难信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就业难信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难 文档

    “大学生就业难”出现新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18日发布报告称,尽管大学毕业生的心态已经发生转变,能够接受更低薪金的岗位,且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仍难以避免在......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就业指导论文 现今大学生就业前景姓名:潘升学号:1101510217【摘要】当今大学生从乌托邦的理想中醒来,摆在面前的是就业问题。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

    大学生就业难.rtf

    《形式与政策》论文(2011-2012第一学期)论大学生就业难姓名王思雨 学号1009014214 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2班 授课老师王淑娟 时间2011.11.12论大学生就业难 内容摘要:作为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难调研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凸现,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而因此造成的问题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难 论文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这个题目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现在读大三的我同许多人一样,想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让自己生存下来,有出息。可我知道,今天大学生的价......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就业难,难于上青天 ——大学生,我们如何走出就业的“寒冬” 姓名:张社根院系:文传学院学号:09040240 内容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但大学的就业难的问题却一直......